第254章
,能承担起这个责任的。 对于这篇文章,反对派依然嗤之以鼻。 太天真了。 不过也确实让一批人改变了想法。 不论这么做会不会造成恶果,至少太上皇心怀万民是真的。 否则不会这么做的。 一时间,许多人开始歌功颂德。 至于本就支持朝廷的底层百姓,更是山呼万岁,太上皇德被天下。 第二篇是太子的文章,他直接给大家上了一课。 从头讲了军队的起源。 不过不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才有了税收和军队,本就是陈景恪的一种话术。 并不一定就是真实历史。 后来阅历广了,他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远古时期人类茹毛饮血,面对种种危险,就分化出了一批人充当护卫,给族群提供武力保护。 同时也是应急小分队,遇到灾难了他们去救援也是本分。 这批人后来就拥有了一个身份,军人。 只不过后来部落与部落的厮杀逐渐频繁,军队就专职战争了,救援属性逐渐被放弃。 现在大明派军队赈灾是返本归元。 不过这篇文章是建立在推测之上的,没有什么实质性证据,并未获得大家的认同。 只不过因为朱雄英太子的身份,也没多少人敢抨击就是了。 大家选择了无视。 不过也确实有一部分人受到影响,认为很可能就是如此。 尤其是以方孝孺为首的唯物学派,认为这个推理非常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不过他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支持朝廷的决策,而是试图以此证明太子是支持唯物学的。 对于这种情况,朱雄英非常郁闷,嘴里骂骂咧咧,那些人没见识古板什么什么的。 陈景恪心下莞尔。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这篇文章的发表,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至少告诉了世人,军队要具备守护万民的属性。 而且他还是以太子的身份来表明这个态度的。 对未来的决策制定,以及军队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篇文章就是出自陈景恪之手,主要阐述了这么做的意义。 虽然有危险,可一旦成功将能惠及万世。 与收获相比,这点险是值得冒的。 这篇文章就成了交战的焦点,大家围绕值不值得冒险展开了讨论。 反对派认为不值得,且不论能不能成功,就算太上皇靠着威信做成了,以后的君主能压得住军方? 早晚有一天还是要出问题。 所以,军队只管打仗的好,救灾救民那是文官系统的事情。 支持派则认为,大明要勇于尝试,一旦这条路走通了,且形成了规矩并深入人心。 以后只需要按照惯性走就可以了。 永远不要小瞧惯性对政治的影响力。 双方各执一词,谁都说服不了谁。 总体来说,保守派还是占据上风的。 然而面对这种争执,陈景恪却非常高兴。 “理越辩越明,通过这种讨论,能让更多人了解朝廷的深意。” “以前官吏、读书人、商人等有群体,普遍反对此事。” “现在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改变了观点,认为朝廷敢于尝试是值得鼓励的。” ----------------- 但要说影响力最大,对思想界意义最深远的文章,当属第四篇。 这篇文章是解缙和方孝孺联合署名发表。 在未来被赋予了无数的意义。 文章先分析了明军创建过程。 元末大乱诸侯并起,当时的义军大多都出身穷苦人家,活不下去才造反。 然而很多诸侯和义军,在掌握了权力之后就腐化了。 他们从被害者成为了加害者,肆意屠戮百姓…… 太上皇统帅的明军纪律最为严明,更是数次公开惩处欺压百姓的将领。 可以说,明军从根子上就和其他军队不同。 看到这里,陈景恪差点没绷住笑出声来。 要说拍马屁,还得是文人啊。 这谁看了能不高兴?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算是事实。 老朱的义军,确实是军纪最为严明的。 但也只是相对而言,远没有文章描写的那么好。 不过话术吗,自然是为目的服务的,解缙和方孝孺吹嘘老朱是正常的。 毕竟他是大明创建者,也是当前的掌权者。 想达成目的,必须要让他满意才行。 老朱看到这部分,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连连说道: “解缙和方孝孺还算有点眼光,知道咱为何能脱颖而出获得天下……” 正所谓图穷匕见,夸完老朱,他们才正式抛出自己的观点。 他们分析了历朝历代军队的特性,以此来证明大明军队的独特性。 最核心的观点有两个。 大明首先提出了大华夏概念,军队不在是为一家一人服务,而是为了天下社稷,为了华夏族群服务的。 看到这里,陈景恪不禁头皮发麻,这俩人是真踏马的找死啊。 这话也能说吗? 偷偷打量老朱的表情,果然非常的不高兴。 不过也许是前面的马屁起了作用,也有可能是陈景恪一直以来的影响,他并没有发火。 只是嘲讽了一句:“书生之见。” 这让陈景恪松了口气,继而心中升起浓浓的喜悦。 当皇帝认可了,‘军队非一家一人之军队’这个概念,那以后很多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这可以说是思想界一个巨大的进步。 当然,也可以说是一次先贤思想的本意回归。 先贤在《六韬》里就明确提出: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可是随着皇权的加强,这句话再也没有人敢公然提出来了。 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力量强大,他们嘴里的‘天下人之天下’也是加了限定词的。 所谓‘天下人’指的是士族,而不是万民。 后来士族政治终结,这句话彻底没人敢提了。 此时解缙和方孝孺重新提起这个观点,即便是夹杂在吹嘘朱元璋的词汇里面提。 也可以说是冒着杀头危险的。 文章发表之后,解缙和方孝孺都写好了遗书。 其中一封就是写给陈景恪的,向他道歉并求他尽可能保住家人性命。 等了足足一天,都没有锦衣卫上门。 两人相视大笑,成了。 然后取出遗书烧毁。 永远不要低估政治人物的敏锐,看到这篇文章这句话的时候,无数人都露出震惊了。 其震撼程度,远超朝廷派神机营去赈济灾民。 这话你也敢说吗? 当年孟子被移出文庙的事情你们都忘了? 他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场血雨腥风。 然而……等了一天一切风平浪静。 这太不正常了,莫非是太上皇没有看到这篇文章?还是说没有留意到这句话? 有关系的人,开始四处走动打听。 不怪他们敏感,而是这件事情的意义太过不一般了。 表面上它就是一句话,可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思想的崛起。 就有人打听到了陈景恪头上,毕竟都知道他和皇家的关系。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他们这么着急的原因,不过他也不能直接透漏皇帝的意思。 否则就是处事不密。 所以,他只说了四个字:“书生意气。” 但有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书生意气? 书生意气好啊,可太好了。 天真的变了。 不管为什么朱元璋的思想前后变化这么大,只要他变了就足够了。 最高兴的当属理学派,圣王真的要诞生了吗? 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局面,莫非要再次出现了吗? 谨慎的人采取了观望态度,但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做些什么了。 不过时间并还是太短,这句话的影响力还没有扩散开来。 目前大家的注意力,依然在军队赈灾上面,讨论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块。 随着报纸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 然后出乎意料的地方来了。 在地方上,普遍是支持朝廷政策人占上风。 更准确的说,大城市反对派占上风,小城市支持派占上风。 面对这种情况,老朱的看法很简单: “城里人日子过的好,忘了当年的苦,该让他们也吃吃苦头才对。” 陈景恪叹息一声,说道:“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不尽然。” “乡下人见识少,没有那么多看法,他们更愿意相信朝廷。” 说难听点更容易盲从和被裹挟。 “城里人见多识广,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能看到这么做的坏处。” “然后在面对抉择的时候,他们更懂得趋吉避凶。” 老朱对这个回答显然很不满意,冷哼一声道: “城里人多奸诈之徒,不可过于信重。” 陈景恪唯有苦笑,老朱的话也不能说有错,但确实太偏颇。 还好,朱雄英比较冷静,若有所思的说道: “所以治理城镇和乡村,要采用不同的策略,不能一概而论。” 陈景恪欣慰的道:“是这个道理,要因势利导。” 朱雄英点点头,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 想谈论,也要等到调查过后,掌握了一定的数据才行。 现在说这个,很难说到点子上。 他转而说道:“这一期的报纸应该送到神机营了吧,不知道将士们有何看法。” 陈景恪说道:“我已经派锦衣卫快马加鞭追赶,应该快要送到了。” “不过也不能只盯着神机营,别的军队也要展开相应的宣传了。”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我已经给抚慰使下达命令,让他们围绕神机营进行宣传。” “最近几期的报纸,必须要读给所有将士们听,务必让他们领会到朝廷的深意。” 听着两人讨论国家大事,老朱在一旁默然不语。 只是当目光扫过一份奏疏的时候,眼睛里浮出暴虐之意。 乖孙啊,咱不是恋权,是想利用这次掌权的机会,为你扫除最大的一个障碍。 一个之前被有意忽视,却又绝对无法绕过的障碍。 第449章 勋章 深夜,乾清宫。 朱元璋看着面前的卷宗脸色铁青。 本来他退位之后,已经搬离乾清宫。 只是朱标情知自己不可能再执掌皇权,苏醒后不久,就执意搬出了乾清宫。 朱元璋虽然很不情愿,但为了方便处理政务,还是再次入住此地。 洪武大帝的精力有多充沛,前世已经证实过的。 自打他搬过来,每天晚上乾清宫的烛火都要亮到二更末。 但像今天这样,三更都快过完了还没歇息,也属实罕见。 内侍也全部被撵了出去,只有蒋瓛一人伺候在身旁。 房间静悄悄的,只有朱元璋翻动卷宗的声音。 过了许久,老朱突然说道:“蒋瓛,你怕死吗?” 蒋瓛毫不犹豫的回答:“不怕,臣就是贱命一条,幸得陛下恩宠方有今日的荣华富贵……唯有以死相报。” 朱元璋不置可否,指了指手里的卷宗,说道: “那如果咱让你去查此事呢?” 蒋瓛的眼睛里,难以控制的流露出忌惮之色,迟疑着没敢回答。 朱元璋嘲弄的道:“你还是怕了。” 蒋瓛脸色浮出屈辱之色,下跪说道:“臣不是怕死,实在是对方势大,臣怕连累家人。” 老朱面露释然之色,说道:“是咱误会你了,起来吧。” 蒋瓛并没有起身,而是说道:“这大明是陛下的,只要您想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若您真的决心要动他们,臣甘为马前卒。” 老朱反问道:“不怕家人遭殃了?” 蒋瓛面色悲伤的回道:“怕,但他们享受了朝廷的恩德,理当为朝廷牺牲。” 老朱很是满意这个回答,说道:“很好,不过咱也不能真的不顾你家人的死活。” “过几日会有一批物资送往燕国,让你的家人一起过去吧。” “咱会吩咐高炽,隐瞒你家人的来历,并在王府为他们安排一个体面的工作。” “他的人品和能力你是知道的,应该信得过他。” 蒋瓛‘咚咚咚’磕了三个头,说道: “谢陛下,臣死而无憾。” 朱元璋起身亲自将他搀扶起来,说道: “这几日就不要来宫里了,好好陪陪家人,享一享天伦之乐。” “等送走家人,再来宫里见我。” 蒋瓛起身说道:“臣告退。” 目送他离开,朱元璋露出一丝冷笑: “当年咱让天地变了颜色,今日就再为这天下换一换心。” ----------------- 最新一期的大明周报,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全国各地。 还有一部分,被送往各军。 其中一支锦衣卫,快马加鞭追上神机营,将报纸送到了徐允恭手里。 他看过之后,再次感受到了朝廷的决心。 同时也松了口气,做思想工作的教材,有了。 作为全军统帅,他一直在关注将士们的心理变化。 因为按照军功计算的缘故,将士们对此行并不反感。 毕竟打仗是军功,救灾也是军功,而且危险性还更小。 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大家之所以愿意,不是因为什么族群大义,而是军功。 这已经偏离了陈景恪和朱雄英最初的计划。 换成一般的将领,肯定不会管那么多。 只要我任务完成就好,管下面人怎么想的呢。 然而他的身份不一样,太子妃的亲兄长,和陈景恪、朱雄英又私交甚密。 他想要尽可能的配合两人的计划。 他了解陈景恪和朱雄英的真实用意,灌输大义思想。 救民护民是军队的职责,军功只是他们行大义的奖赏。 只是现在的情况,明显已经跑偏了。 大家眼里只有军功,没人在乎什么大义不大义的。 同样是救灾,光有军功没有大义,和旧军队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今天他们能为了军功救民,明天就能为了军功害民。 熟知详情的他,也一直在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 数次找抚慰使们开会,让他们将这一点传达给将士们。 但他只是个将领,并不是玩意识形态的大学者,不懂如何做思想工作。 抚慰使们比他也好不了多少,虽然他们一直都是负责思想工作,但也只会照本宣科。 接到徐允恭的命令,他们的做法很简单,把之前上面发给他们的教材拿出来,读给将士们听。 要知道,这些教材主要是用来培养他们忠君爱国的,护民方面的内容并不多。 最多也就是大家都是百姓出身,要爱护百姓,不能劫掠百姓。 别的就没有了。 用这种教材做思想工作,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忠君爱国这一块,大家确实挺明白的,可护民这一块依然没什么人在乎。 徐允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大明周报的到来,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且,陈景恪让人不辞劳苦,将报纸送过来,目的不就是用来给将士们做思想工作吗。 于是下令,将报纸送到各抚慰使手里,让他们读给全军将士们听。 务必要让他们明白朝廷的良苦用心。 事实上,抚慰使们也在头疼。 护民是军队应该做的?还要让将士们都明白其中深意? 什么和什么啊都是。 军队不都是忠君爱国、开疆拓土吗? 护民爱民那是衙门的事情,和我们有啥关系? 不过官大一级压死人,徐允恭的命令他们自然不敢违逆,只能硬着头皮上。 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上面给了教材,让他们都松了口气。 继而好奇心就起来了,他们很想知道,朝廷到底是什么意思。 打开报纸一看,所有人都震惊了。 原来朝廷是这个打算,原来……军队还能这样。 虽然他们水平不高,可毕竟是搞思想工作的,在很多事情上的敏感度是要超过常人的。 自然能明白朝廷这种改变的意义有多大。 但能明白,不代表就能理解。 军队自古以来就是用来打仗的,你们这么搞不是不务正业吗? 冒那么大险,花那么大的代价,值得吗? 只是值不值得并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军人他们要做的就是传达上面的意思,然后去执行。 所以,在拿到报纸之后,他们立即就展开了全新的思想工作。 至于效果吗…… 只能说,有,但不多。 大家听了,但基本没当一回事儿。 对此,徐允恭也有些无奈,只能写信将此事告诉陈景恪。 不过很快他就没工夫操心这个了。 运兵船顺流直下,很快就到达了应天府。 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一股截然不同的氛围,紧张。 乡野道路上,到处都是灾民,拖家带口向着应天府而去。 面对这些灾民,徐允恭也不敢掉以轻心,他太清楚后果了。 连应天府都出现大批灾民,更遑论其他地方了。 他都没有下船,只是在船上会见了应天府的官吏,详细了解了东南受灾情况。 毕竟应天府处在长江南岸,能更快的了解东南灾情。 得到详细情报后,他按照灾情轻重,对部下将士进行了分配。 然后全军顺流而下,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当神机营到达的时候,当地官吏其实也非常紧张。 一开始还以为朝廷是怕灾民造反,才派人过来的。 等明白神机营的目的,有多震惊可想而知。 但比起其他地方的人,在震惊之后就是狂喜。 灾祸到来,他们也想做点什么。 可面对这种天灾,他们人手实在有限,能做的不多。 军队到来就不一样了,首先能保证灾民不会作乱。 其次军队人多力量大,如果真的投入到救灾中去,能做的就太多了。 所以,当他们得知神机营的目的,纷纷给予了支持。 从不多的人手里面,抽取了一支精干力量,配合神机营的工作。 有了当地官吏的引导,神机营的将士们,很快就投入到救灾中去。 见到军队到来,灾民都惶恐不已,以为是朝廷来驱赶他们的。 不怪他们会这么想。 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灾民在朝廷眼里就不算人,而是麻烦。 比起赈济,更需要的是提防造反。 不过很快灾民就发现,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这支军队并没有驱赶他们,反而引导他们前往安全的地方,帮他们建立的安置点。 还教他们防疫知识,减少不必要的病痛。 这还不算完,等他们得知还有灾民被困,立即前去营救。 一开始大家自然不信,以为就是做做样子。 可当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安置点,述说着自己是如何被救,所有灾民都信了。 这支军队真的是来救他们的。 然后……将士们察觉到灾民对他们的态度变了。 从原本的畏惧,变成了爱戴拥护。 原本见到他们,老远就避开的百姓,现在见到他们纷纷围上来表达感激之情。 各种逃难时候携带出来的一点物资,比如鱼干、肉干、窝窝头之类的,拼命往他们手里塞。 不要都不行。 还有很多大爷大娘,拉着他们的手述说自己家的情况。 什么我也有个儿子和你一般大如何如何。 试图给他说亲的人,那就更多了。 很多大胆的小姑娘,主动向他们眉目传情。 将士们哪受到过这种待遇,既兴奋又茫然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报纸上的内容,情不自禁的浮现在脑海里。 之前无法理解,当做笑话听的话,此刻却是那么的道理。 军队来自于民,是民的一部分,就要守护万民。 简直就是真理。 太上皇果然英明神武,早早的就发现了这一点,难怪他老人家能得天下。 百姓的爱戴,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也让将士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从原本的为了军功救灾,变成了为守护百姓而战。 他们开始主动深入危险的地方,去搜救百姓。 于是,伤亡出现了…… ----------------- 京城。 陈景恪也没有闲着,始终在关注着东南灾情。 徐允恭的信他收到了,对于将士们反应平平之事,他并不担心。 口头说教能起到的效果确实不大。 等到了灾情,亲身感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他们自然会明白一切。 这也是他为何坚持让神机营去灾区的最大原因。 目前他主要工作,就是着手安排粮食调运工作。 大明不缺粮食,缺的是高效的运输粮食的手段。 能通船的地方还好,不能通船的地方,速度慢不说,路上的消耗也是惊人的。 面对这种情况,陈景恪提出了一个方案。 “军粮,把储备肉罐头送往灾区。” 早就很久以前,军队就已经开始大面积使用罐头。 主要是南方的水果罐头和沿海地区的鱼肉罐头。 当然,这些罐头也不是主食,而是作为辅食来使用的。 比如水果罐头,每周才能吃一次,还要一个小队的人一起分。 鱼肉罐头要多一点,平均每天每个人都分到一块,主要是用来喝汤下饭。 即便如此,比起以前只有粗粮吃,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只
相关推荐:
深宵(1V1 H)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新年快乐(1v1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树深时见鹿
猛兽博物馆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女奴的等价替换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