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249章

第249章

锦心下暗暗好笑,不过也有些羡慕。 不知道自家什么时候才能有属于自己的孩子。 她可不仅仅是母性爆发,更因为她的孩子代表着太多东西。 如果陈景恪知道了,肯定会告诉她,孩子出生太早也不一定是好事儿。 岂不闻六十年太子乎…… 朱标无视了自家儿子,笑道:“陈家三代单传,他成婚也这么多年,终于有了动静,难免会有些失态。” 老朱踏步进来,大笑道:“咱也高兴啊,哈哈……” 众人自然明白他的意思,有了孩子很多问题就好办了。 可以说,陈景恪无后最头疼的就是皇家,现在这个隐患也解决了。 马娘娘起身说道:“人都到齐了,咱们也出发吧。” 于是一行人前往安平侯府。 太上皇、马娘娘、皇上、太子、太子妃集体出宫,这可是大事儿。 几乎是眨眼间,全洛阳的达官显贵都知道了。 大家自然很震惊,什么大事儿,竟然能劳动这几位集体出宫? 然后他们就知道了缘由,安平侯府有喜讯。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安平侯有后了,难怪难怪。 等等? 福清公主有喜?安平侯有后了? 于是,京城但凡有点身份的人,全都动了起来。 这时候不送礼,还要等待何时? 不过不能着急,今天是不能去送礼的,毕竟太上皇他们都在。 等他们走了再说。 且说老朱他们一路来到安平侯府,发现徐达、蓝玉等人,以及他们的家眷都已经在了。 这并不奇怪,他们都在宫外住的又近,接到消息能更快赶过来。 徐达等人尽管已经猜到,皇家会很重视这个孩子,可眼见全员出动还是感到震惊不已。 陈远夫妇就更别提了,自家有后他们本来就非常兴奋。 现在皇家集团出动,他们更是激动的话都说不利索了。 福清也是泪眼朦胧,孕妇本就容易情绪激动,见到皇家如此劳师动众,自然非常感动。 马娘娘、郑安妃等人连忙上前安慰,什么孕期不能哭,会让孩子也变成小哭包的云云。 男人自然不适合待在后院,只是看了福清一下,就一起去前面闲聊了。 只留下一群女人在这里。 大家七嘴八舌的,问的问题大多也是几天了,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之类的。 要么就传授一些育儿技巧什么的。 马娘娘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徐妙锦,似乎想到了什么,笑着说道: “你们说事情巧不巧,太子刚刚大婚,福清就有喜了。” 众人自然知道该说什么,纷纷附和,说是太子带来的喜气云云。 马娘娘含笑说道:“所以说啊,这孩子合该是皇家的人。” 众人都愣了一下,什么意思? 有些反应快的,已经猜到了什么。 马娘娘也没有给众人瞎想的机会,接着说道: “之前陛下还和我说,景恪家生了女儿就是未来的太孙妃,生了儿子就是未来的驸马。” “我还开玩笑,说妙锦的年龄差那么多,等她有孩子景恪的孩子都多大了。” “或许是听到我们的心声,这孩子硬生生拖了这么多年才蹦出来。” “看来啊,他(她)也很满意这桩亲事呢。” 众人面面相觑,马娘娘当众说这话,就等于是敲定了这孩子的婚事。 皇家想和安平侯府继续结亲,这大家并不奇怪。 毕竟陈景恪的能力在那摆着。 可如此迫不及待,就有点出人意料了。 你至少也要等孩子生下来,长上几岁再说啊。 不过都是久经考验的名利圈贵妇人,马上就反应过来。 纷纷附和道:“您没这么说,我还没发现这一点呢。” “还真是巧了啊。” “什么巧啊,就是这孩子想和皇家结亲。” “亲上加亲好啊。” 对于这些人的恭维,马娘娘非常满意。 她自然知道自己当众提起此事,显得有些着急。 可实在没办法,陈景恪有个孩子太难了。 好不容易有了动静,必须提前把这个坑给占住,绝不容许有任何意外发生。 福清就更不会说什么了。 古代有个风俗习惯,出嫁的女儿会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回嫁给娘家。 以此作为对娘家生养之恩的回报,也有亲上加亲的寓意。 她的孩子,不论是男孩娶皇家公主,还是女孩嫁给皇家,都是符合风俗习惯的。 更何况,这种联姻还有很深的政治因素。 不管从哪个方面考虑,她都是乐于见成的。 甚至还很骄傲。 这种殊荣,也就自家有了吧。 作为祖母的冯氏,则只剩下开心了。 她也清楚,对于这个孩子,自己和陈远的发言权不大。 不过她本身也不是什么多事的人,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 至于和皇家联姻,那就联呗。 福清这个公主儿媳就挺好的,懂礼明是非还孝顺。 嗯,她已经默认福清怀的是儿子了。 倒不全是重男轻女,毕竟三代独苗都是男丁,她下意识的认为这也是儿子。 一旁的徐妙锦越听越觉得怪异,看向福清肚子的目光也越来越古怪。 毕竟这不是她儿媳,就是她女婿,可不就觉得很怪吗。 关键她自己独自还一点动静都没呢,孩子婚事都已经被安排好了。 听着这群人煞有介事的讨论,她实在是觉得莫名的喜感。 ----------------- 外面,老朱也同样迫不及待的宣示了对孩子的主权。 “你们都别和咱抢啊,要不然别怪咱翻脸。” 徐达等人自然不会说啥,这已经不是老朱第一次说类似的话了,他们哪会有别的想法。 蓝玉笑道:“我就是想和您抢,也没那个机会啊。” 他女儿蓝敏孩子都有了,俩儿子年龄也不小了。 不论陈景恪的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没机会了。 一群大男人聚在一起,不可能只讨论孩子,或者说孩子只是一个小话题。 很快就转到了军国大事上面,然后自然而然的就谈起了大分封。 老朱确实有些兴奋了,首次说出了下一步分封计划: “接下来几年,会在一些边角地方,分封一些小诸侯。” “像什么苦叶岛、虾夷岛,还有南洋、西洋的一些宜居岛屿。” 这也意味着,大贵族是没机会分封的,除非自己想不开主动申请去这些边角地方。 “过上三两年,等南洋的诸侯国稳固,朝廷会建立一条稳定的通往炎洲的航线。” “然后慢慢的往上面输送人口,建立更多的据点。” “如果顺利,五年后会进行第二次大分封,将炎洲分封给诸侯们。” 朱标插话道:“过上两年,我会把允炆和允熥都先一步封过去。” “有两个封国做依托,能更好的发展那里。” 还有个原因,炎洲太远了,必须要先让皇家子弟过去做表率。 朱元璋眉头微微皱了一下,显然是对朱标的这个安排有所不满。 朱允炆过去就行了,实在不行就从他剩下的儿子里挑选两个,一起封过去。 朱允熥的事情另说。 毕竟,朱标子嗣不多,必须要留下几个兄弟给朱雄英当帮手才行。 朱允熥无疑是最合适的。 和朱雄英一母同胞,自幼感情就很深。 且他性格聪慧沉稳,和他母亲非常像。 又从小跟着陈景恪等人长大,耳濡目染之下,能力也是非常出众的。 尤其是对新政,充满了想法。 在老朱想来,这简直就是朱雄英最好的帮手,怎么能封到炎洲那种地方呢。 不过他也没有反驳朱标的话,等回去私下再商量也不迟,不能当面驳了儿子的面子。 这时,朱雄英说道:“日本那边也该有个结果了,那地方也能分封不少诸侯过去。” 众人都不禁眼前一亮。 日本,那地儿可也不错啊。 关键是拥有大量人口,能省却许多麻烦。 老朱没想到他会突然提这一茬,一时间有些拿不定主意。 朱标则说道:“日本尚有六百余万人口,又远离大明,想要拿下那里需要付出很多精力。” “目前朝廷事务千头万绪,不宜另起事端,还是再缓一缓吧。” 老朱总体上也是支持他的,点头道: “大分封、草原战略、西域、安西,国内还要变革,第一期国家计划收尾……” “确实无力再兼顾日本了,这个计划再缓几年吧。” 末了,他将目光看向陈景恪:“景恪你以为呢?” 陈景恪缓缓点头,说道:“日本传承悠久,想要征服他们很难。” “我们出兵的时候,必然会遭到强烈抵抗。”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我们必须要做长远谋划。” “在大明的扶持下日本南北朝对立,双方已经杀红了眼。” “现在他们的青壮人口已经严重不足。” “生产活动的主力,已经变成了老人和妇女。” “可以预见的是,将来人口必然会断崖式下跌。” 很简单,新生儿不足,等现在的成年人死亡,人口自然会大幅度下降。 如果再遇到饥荒,死的人就更多了。 众所周知,日本多台风海啸地震,随便来一个都能死无数人。 “而且到那个时候,诸侯国也差不多已经稳固。” “大家一起出手将日本剩余的人口瓜分,消化吸收。” “把地空出来,朝廷才能更好的移民过去,建立全新的统治。” 从此,日本这个族群将会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 额…… 把这个计划说完,陈景恪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后院。 自家媳妇刚发现怀孕,就说打打杀杀的是不是不太好? 不过……杀小日子例外,那是积攒功德。 他爹这么努力的给他赚功德,这孩子将来一定大富大贵。 第441章 南洋话事人 安平侯府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 福清公主有喜,太上皇、马娘娘、朱标、朱雄英、徐妙锦等集体前来探视。 这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荣耀。 可以这么说,能享受这种待遇的,估计也就皇后、太子妃等寥寥数人。 现在福清公主享受到了,可见安平侯在皇家心目中的地位。 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权势。 虽然安平侯没有担任任何实际职务,可他的权势才是真正的人臣巅峰。 但紧接着一个更加炸裂的消息传出。 太上皇和马娘娘当众指亲,生男为驸马,生女为太孙妃。 重点是生女为太孙妃。 这句话的意思反过来是不是,这个女孩嫁给谁,谁就是太孙? 仔细想想,以陈景恪对皇家的影响力,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如此一来,福清公主肚子里的那个孩子,就不一般了啊。 讨厌陈景恪的人很多,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巴结他,大把的人对他不屑一顾。 本来这些人是不准备送贺礼。 你安平侯有后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对你无所求,也不给你送礼,你能奈我何。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 你可以不巴结安平侯,却不能不在意他的那个孩子。 是个男孩还好,驸马多了去了。 如果是个女孩…… 于是,不论原本作何想的人,都纷纷准备了一份厚礼。 本就打算送礼讨好的人,更是将礼品的分量提高了好几倍。 这一天,洛阳百姓发现,各种滋补用品变的紧俏起来。 各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纷纷上街采购各种奢侈品。 然后一车车的礼品被送往了安平侯府。 对此陈景恪深感无力,不过他依然坚持了底线。 每家都只收了普通的平时能用得上的礼物,其余全部婉拒。 即便如此,也足足堆满了两个仓库。 更让他无语的是,他每次进宫,朱雄英都会扯着嗓子喊: “景恪,我儿媳妇可还好?” 每次他都会反驳:“你怎么知道是儿媳,万一是女婿呢。” 问的多了,他都懒得反驳了,全当没听到。 朱雄英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闲心,每天乐此不疲。 这些都是小插曲,陈景恪大多数时间,还是放在了五nian计划上。 每天海量的数据汇总过来,他们要负责统计,还要甄别真假。 还要根据这些数据,制定下一期计划,忙的不可开交。 本来准备好的,今年发表《大同世界》的事情,也不得不暂时搁置。 对此方孝孺和解缙是最失望的。 这俩人突出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早就想让陈景恪炸一炸现在的文化圈了。 ----------------- 南洋爪哇岛……现在已经改名为鲁国。 经过两个月的航行,鲁王朱檀终于到达了他的封国。 虽然非常荒凉,临时国都也只是一片低矮的房屋,放在大明连个大镇子都不如。 可在他眼里,这一切却显得那么的珍贵和亲切。 只是……傅安这个淡马锡总督太小气了。 虽然是临时房屋,可这修的也太寒酸了吧。 放在大明那会儿,当猪舍都嫌简陋。 不过他也只是默默吐槽几句,并没有真的怪罪傅安。 他在坐镇过辽东,很清楚下面工作的难处。 傅安同时给十五家封国修建临时定居点,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能弄成这个样子,已经不错了。 而且,条件简陋才好,这样等将来鲁国发展起来,他才更有成就感。 当初朝廷要大分封,他作为最年长的未分封亲王,自然是排在第一位的。 而且作为亲王,他比一般的诸侯王多了许多特权。 比如挑选封地的位置。 虽然朝廷不可能完全满足他的要求,但也会参考他的意见。 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对比,最终他将封地选在了爪哇岛。 别的岛屿要么太小,零零碎碎的不好发展。 要么太大,不可能单独分给一个诸侯王,必须要和其他人分享。 分享就意味着将来有可能起争端。 他没有太大的理想,也不想介入各种纷争,只想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生过日子。 爪哇岛符合他所有的需求。 面积不大不小,正好可以单独分给他这个亲王。 处在南洋岛链的最外围,远离其他岛屿还不是交通要道,可以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 当然,作为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亲王,他知道孤立政策是没有前途的。 日子想过的滋润,必须要在大明的宗藩体系里找准位置,一个不威胁别人又不可或缺的位置。 爪哇岛也能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香料。 这里盛产香料,有香料群岛之称。 他只需要为大明体系内的国家提供香料,就能确保日子过的很滋润。 对于他的这个选择,老朱也没说什么。 这个儿子谦恭下士、博学多识,喜好风雅之道,不喜俗务。 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也没人指责什么。 朱橚的喜好,确实有点不登大雅之堂。 至少对皇族来说,有点上不了台面,属于是不务正业。 当然,现在朱橚登上了行业巅峰,情况又不一样了。 朱檀的喜好则不然,这是妥妥的贤王格调,放在任何时期那都是值得夸赞的。 所以,当朱檀表明自己的追求之后,老朱很爽快的就把爪哇岛封了给他。 而且因为朱檀在辽东坐镇过几年,鲁王府也是有一定基础的。 所以他的封国起点更高。 也不用担心会被国相府夺权之类的。 甚至国相府都是以他鲁王府的原班人马为主组建的。 朝廷配备的官吏,都去了中下层。 也因此,在到达爪哇岛之后,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初步安置下来。 并且建立了上下通达的秩序。 就在他雄心勃勃,准备放手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天灾袭来。 暴风,前所未有的大风暴来袭,海浪能有数丈高。 水桶粗的树干都被拦腰吹断。 之前暂时堆放在外面的各种物资,在大风里犹如纸片一般飞舞着飘向远方。 躲在低矮的小屋里,看着这一切,朱檀心中犹如在滴血。 比起物资上的损失,他更担忧的是迁徙来的百姓。 不知道要损失多少人。 等等……他猛的回头打量起这低矮的小屋。 发现在狂风里竟然能保持不散架,为主人提供最后的庇护。 这一刻,他全懂了。 原来不是傅安小气,而是太负责了。 这时他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原来这才是因地制宜……” 这一刻,他似乎悟到了很多。 暴风刮了一天一夜才停歇,居住地已然一片狼藉。 看着这一切,大家心中不禁生出沮丧之感,很多人甚至失声痛哭。 朱檀却召集所有人,开了一场会议。 他将自己能想到的鼓舞人心的话,全都说了一遍。 鸡汤管不管用不知道,但他这个主心骨没有乱,确实有助于稳定人心。 尤其是他最后宣布,会在这里树立一块石碑,记录今天发生的一切。 供后世纪念瞻仰。 这是一剂强心针,激发了大家的斗志。 之后各级官吏出动,组织百姓和军队进行救灾。 最后统计下来,有一百三十八人死于大风,四百余人受伤者。 至于财物的损失……他们带过来的财物,九成损失一空。 尤其是粮食,损失更大。 “如果没有外来援助,最多二十天我们的粮食就要耗尽。” 听到这个消息,朱檀的眉头紧紧皱起。 别的事情都好办,独独不能没有吃的。 于是他下令,一边派人去淡马锡、楚国求救,一边派出军队捕猎,派出水手去捕鱼。 尽可能的延缓粮食的消耗。 但粮食不足的消息根本就瞒不住,本就沉浸在悲伤里的百姓,这下彻底慌了。 再也没有心思去干活。 这次就算朱檀舌灿莲花都没用。 朱檀首次感受到,什么叫无能为力。 作为亲王,他的人生太顺了,就算有困难也从来都没有慌过。 因为他知道,再大的困难,找老头子哭一哭就都解决了。 可现在,他没地方哭,也不能哭。 作为一国之主,他要是哭了,人心马上就能散的一干二净。 他首次感受到,肩负一国的压力。 也隐约感受到了,自家老头子和大哥承受的压力。 深吸口气,他眼神里的软弱和惶恐慢慢消失,最终只剩下坚毅。 现在,轮到我来肩负一国百姓了。 如果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想必会非常的欣慰。 然而……困难并不会因为决心就消失不见,粮食问题依然笼罩在所有人头顶。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安定人心。 就在朱檀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何拼凑一些食物的时候,一个人出现在他面前。 这个人他非常熟悉,就是当初为他们引路的淡马锡使者。 那使者带着他来到一处空地,掀开一块石头露出一个洞口。 里面装满了粮食。 朱檀惊喜的道:“粮食……这……傅总督他算到了?” 那使者恭敬的道:“这些粮食,大部分是之前从爪哇土民手里收缴来的。” “傅总督没有全部运走,而是留了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 “没想到今日恰好用到了。” 朱檀是何等人也,自然知道这只是场面话。 傅安这是在给诸侯王下马威,告诉大家淡马锡才是南洋的中心。 淡马锡总督才是南洋话事人。 只不过他用的方法很高明,不会引起大家的反感。 毕竟天灾非人力所能操控,他也确实帮大家解决了大难题。 有些反应迟钝的,甚至都无法领会到他这一层意思。 只会感激他的帮助。 但就算再迟钝的人,都能通过这件事情明白一个道理,淡马锡的影响力无孔不入。 以后想做什么事情,必须要考虑到傅安的想法。 更准确的说,是考虑淡马锡总督的意思。 朱檀看出了傅安的想法,对此他并没有说什么。 本来他就没打算搞事,有个强势的总督,对他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毕竟,淡马锡总督代表的是朝廷,有他弹压诸侯王不敢乱来。 至于总督府会不会反过来欺辱诸侯王…… 纯属想多了,真当诸侯王是吃白饭的。 有了这批粮食,鲁国就能支撑到下一批粮食送来,民心终于安定下来。 大家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建设中去。 朱檀也给洛阳写了一封信,将这里的一切都一五一十的讲了一遍。 重点提了傅安对大家的帮助。 不是阴阳怪气,也不是内涵傅安,而是真的夸赞。 朱檀不知道的是,这场风暴受影响的不只是鲁国一地,整个南洋都被波及。 刚刚到来的诸侯王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各家的损失都非常大。 不过还好,人员损失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而且有了傅安提前布局,粮食问题也都得到解决。 总体来说,算是有惊无险。 然后,惊魂初定的诸侯王们,几乎做出了和朱檀相同的选择。 一边写信对傅安表示感谢,一边写信给洛阳汇报这里的情况。 朱桢得知这些消息后,感叹道

相关推荐: 交流_御书屋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过激行为(H)   村夜   顾氏女前传   篮坛大亨   女奴的等价替换   猛兽博物馆   将军在上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