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前的老规矩很多都不适用了。” “就比如您担心安平侯未来不得善终,可是您想过没有,以他的功绩早晚是一方诸侯王。” “到时候离开大明,所有的问题就全都解开了。” 赵谦恍然大悟,一拍脑门说道:“哎呀,你看我都糊涂了,竟然把分封给忘了。” 然后他欣慰的道:“芝儿长大了,都能替爹排忧解难了。” 赵芝笑道:“也不全是我想到的,平日里与姐妹们闲聊,大家也讨论过国事。” “曾经就提起过安平侯之事,最终大家得出的结论就是,他很聪明。” 赵谦若有所思的道:“你和福清公主关系如何?” 赵芝说道:“与公主倒是熟识,她几次想拉我去帮她做事。” “只是……我都没有答应。” 赵谦自然知道女儿在顾虑什么,礼法束缚啊。 如果是以前,他也不支持女儿抛头露面。 倒不是觉得女人就该相夫教子什么的,而是怕影响到女儿的声誉,以后不好嫁人。 不过今天的经历,却让他有了别的想法。 时代不同了,福清公主整日拉着一帮子小姐妹做事情,必然是经过安平侯同意的。 以他的智慧,这么做必然有极深的用意。 虽然自己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跟着聪明人走,总是没错的。 再说,自家女儿好像颇受福清公主重视,有她在还怕嫁不到好人家? 想到这里,他就鼓励的道:“如果你想去,就去吧。” 赵芝没想到会得到支持,惊喜的道:“真的?” 赵谦笑道:“爹还能骗你不成,有福清公主照看着,爹也放心。” ----------------- 宫里,陈景恪被老朱强行拉了壮丁,拿着一卷试卷翻看起来。 老朱扔给他的,正好是诸侯们的试卷。 他翻开瞅了一眼,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 这踏马写的是啥? 找只蜘蛛蘸点墨水,放在纸上爬,都比这字好看。 不过他也能理解,出身低微,靠军伍里卖命博取一个前程。 哪有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 能写成这样,估计也是临时突击学会的。 他仔细分辨,发现写的倒是还行。 什么是国,什么是民,什么是君……这些问题都回答的中规中矩。 至少说明他们认真学了。 冲这个态度,未来封国就很难出现妖魔化的事情。 后面有治军的内容,他写的就多了。 真可谓是扬扬又洒洒,显然是经验丰富。 提到如何治理土人,他体现了一个军人应有的特色。 杀伐果决。 不听话的杀全家,听话的分土地教化。 甚至还提出了一些针对土人的作战方式,可见他不是随便乱说,而是真的考虑过的。 对于这些内容,陈景恪相当满意。 这个人,适合掌握军事。 至于国政……就他对国政的认识,还是让国相府暂管的好。 第二份试卷,是代王朱桂的。 只看了前三题,陈景恪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踏马的,老朱的基因真奇怪,那么多儿子要么是大才,要么是活畜生。 没有平庸的。 这个朱桂……就属于后者。 他在试卷里直接就写了,百姓就是奴仆,官吏就是管家,君王就是一家之主。 就这个认识,要是让他掌权,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陈景恪直接将试卷丢给了老朱: “陛下,这位……若非他是您的儿子……您还是自己看看吧。” 老朱见他如此生气,也非常好奇,接过试卷一看,老脸不禁一红。 这想法,怎么这么熟悉呢。 肯定不能承认是和自己学的,只能装糊涂大骂道: “这个混账东西,真是一点长进都没有。” “把他的封国取消了,先丢在国子监多学几年再说。” 朱标接过试卷扫了一眼,也是眉头紧皱。 换成以前,他或许会认为,先让朱桂过去当几天国主再说。 如果实在不堪,再将他召回训斥。 可经历了朱樉之事,他再也不会有类似的想法。 就这种认识,去了封国还不知道要怎么折腾百姓呢。 而且他还是亲王,国相府肯定是管不住他的。 可是突然将他的封国取消,影响也太大了,换成谁都可能无法接受。 必须得想个合适的借口才行。 那么,什么借口呢? 朱标将目光看向陈景恪:“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他昏迷一段时日,又不伤他身体?” 第439章 他配吗 让人昏迷又不伤身体? 听到这话,陈景恪非常惊讶,这是朱标能说出来的话? 不过马上他就明白缘由了。 看来朱樉之事对他的打击,比想象中要大的多啊。 但对于这个要求,他只能表示无能为力。 让人昏迷的法子多,可不伤身体就难了。 别说现在,就算上辈子都很难做到。 一旁的朱元璋也非常的无奈,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问题。 可他更不想因为别的儿子,让朱标背负更多的心理负担。 老大的身体,扛不住啊。 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非要有人受委屈,那就让朱桂去承受吧。 想到这里,他声色俱厉的道:“为什么要让他昏迷?” “面子?面子是自己挣来的,他配拥有面子吗?” “他考核不合格,不适合当一国之主,就是暂停分封的理由。” “把这个理由光明正大的拿出来,摆到所有人面前,也让世人看看朝廷的决心。” 这一席话,说的朱标、朱雄英、陈景恪三人也激动不已。 “爹/皇爷爷/陛下英明。” 试卷很快就批改结束,勋贵方面除了朱桂其他人都通过了考核。 事实上朝廷的试卷并不难,都是平时上课教的最基本的知识。 只要思想没有问题,都能混个合格。 区别是,有些人具备行政能力,可以自己主导国家建设。 有些人就是妥妥的莽夫,国家行政要交给国相府。 但不管是哪种,都是大明宗藩体系下的一方诸侯王,拥有超然的身份。 至于国相和财政大臣的选拔,也非常顺利,择优录取就可以了。 这一次被淘汰的也不用担心前途问题,后续大分封还有的是机会。 况且,能被选中成为封国高层的预备役,本身就是能力出众之辈。 就算不去封国,在大明也是一方高官。 他们之所以报名去封国任职,是在朝内缺了点助力,想再进一步非常困难。 去封国干几年,回来啥都有了。 就算不回来,在封国也是排在前列的大人物,足以史上留名了。 比在大明蹉跎后半生要强的多。 当然,也有些是想去封国证明自己的能力。 中下级官吏,多是从底层官吏和读书人中间选拔的。 大明六百多万读书人,能出仕的凤毛麟角,并不缺愿意去封国谋个一官半职的。 这就是华夏先辈一代代积累下来的优势。 换成同时期别的国家,想搞大分封,连最起码的人手都凑不够。 “但是,这六百多万读书人,如果朝廷不能给他们解决出路。” “也会成为大明最大的负担。” “他们拥有一定的见识,很容易就会在民间抱团集结成社。” “然后形成庞大的士绅群体……” 这是陈景恪给老朱和朱标他们,推演士绅集团形成以及危害的时候说的话。 这种事情在前世很常见。 不少国家获得独立之后,盲目的投入大量资金去搞教育。 最后导致,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 这些有知识有见识有理想的年轻人,对社会现状极度不满,只需要一个火星就能炸毁一个国家。 大明不用担心读书人造反。 可这么多读书人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拼命内卷。 其后果也是非常恐怖的。 明朝士绅集团庞大,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分封不但是华夏文化的一次大扩张,也能帮大明消化多余的读书人。 当然,仅靠分封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 还是得走工业化道路。 ----------------- 最终人选确认之后,朱标也没有再犹豫,直接就在早朝进行了宣布。 当群臣得知朱桂之事,有多震惊可想而知。 关于诸侯王和继承人的培训,实际上大家都没太当回事。 毕竟,就算人家考核不合格,你还能把人封国给收回不成? 现在大家终于明白,朝廷是认真的。 不合格,真的会把封国收回。 其中受震动最大的,还是勋贵集团。 他们之中,不少人抱着去享福的念头。 什么培训,什么当一个合格的君主,先享受了再说。 现在情况变了。 连朱桂这个亲王的封国说没都没了,更何况是其他人? 再也没有人敢小看那所书院。 当然,对于朱桂的封国被取消一事,也不是没有人劝谏。 可是朱标的态度很坚决。 “大明分封诸侯国,是为了造福天下,不是为了满足个别人的一己私欲。” “绝不容许有滥竽充数者存在。” 有人找到老朱,想让他出面劝劝。 老朱最重视亲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纵使一时生气,也不会真的一棍子把儿子敲死。 大家劝一劝,他也就顺坡下驴了。 然而很快大家就发现,事情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 老朱狠狠的训斥了前来劝谏之人,并明确表示,这个决定就是他做的。 皇帝只是在执行他的意志而已。 “咱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朝廷绝不容许大奸大恶之辈去祸害一方百姓。” “咱自己的儿子都不能例外,其他人犯了错被收回资格,不要找咱哭诉。” “更不要抱怨朝廷不公。” 这义正辞严的话,让群臣心服口服。 也让勋贵集团彻底息了小念头,他们也真正开始去思考,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国主。 很多自认为有资格分封的人,已经主动去寻找相关教材,学习相对应的知识。 就算暂时没有分封资格的人,也开始学习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勋贵。 对于这个结果,朱元璋、朱标都欣慰了许多。 毕竟拿亲王杀鸡儆猴,还是有些违反他们认知的。 所幸结果是好的。 最难受的当属朱桂了,刚听说自己的封国被取消,他多愤怒可想而知。 家里所有易碎的东西,全都换了好几遍,很多仆人被无故惩罚。 甚至他还到宫里去哭闹,试图要回这一切。 然而就连他的亲生母亲郭惠妃,都不站在他那一边。 老朱更是直接下旨,要剥夺他亲王头衔贬为庶民,并发配到凤阳去守坟。 这一下众人都吓了一跳,这个惩罚确实太过了。 朱桂虽然性格暴躁,但这些年一直在凤阳和洛阳学习,没有机会作恶。 还不至于因为这点事,就贬为庶人。 众人纷纷劝说,郭惠妃也默默的抹眼泪。 朱桂终于害怕了,朱樉都能被圈禁好几年,老七朱榑被逼死。 无不说明,老朱虽然重视亲情,但真狠起来亲儿子也不会放过。 他可不想被贬为庶人。 况且凤阳守陵人的日子他也见过。 不能说多凄惨,但也是非常清苦的。 那种日子他一天都不想过。 只是老朱明显在气头上,谁劝都没用。 还好,马娘娘及时出面制止。 老朱本来就是吓唬朱桂,于是顺坡下驴。 改为剥夺了他的亲王仪仗,并送入国子监学习,什么时候改了什么时候再恢复仪仗。 也就是说,现在的朱桂就是光杆亲王,别的啥都没了。 不过比起贬为庶人,这个结果已经好太多了。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接着老朱又对其他几个有恶行的儿子进行了特训。 比如岷王朱楩、朱桂一母同胞的弟弟谷王朱橞,这俩人性情都比较残暴,动辄鞭挞仆人。 虽然暂时没有大的恶行,但已经有了苗头。 老朱把他们的亲王仪仗全部压缩,并进行了特训。 不求他们改变本性,至少要知道收敛自己的性格,不能肆意妄为。 对于这个结果,陈景恪自然是非常满意的。 大分封他最担心的,就是老朱的儿子,奇葩是真的多。 现在老朱亲自出手整顿,情况会改善很多。 老朱的儿子为啥会出那么多奇葩? 说白了还是有恃无恐。 我是亲王,犯了错又能咋地?我爹还能把我弄死? 现在老朱动真格的,他们自然就怂了。 不过,关于此事他也碰到了一些无奈的地方。 朱桂的事情发生后,郭惠妃通过马娘娘找到他,说了很多客气话。 大意就是,看在朱椿的面子上,多多照顾一下另外两个儿子。 说起来,郭惠妃也是无奈。 她总共生了三个儿子,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 这三个儿子都非常聪明有天份,然而性情却天差地别。 朱椿为人忠诚、没有野心,自幼就加入朱雄英小圈子,现在更是坐镇辽东位高权重。 朱桂和朱橞就截然相反,性情一个比一个乖戾。 郭惠妃这个做母亲的也非常无奈。 不过还好,作为战乱年代走过来的人,她本身并不缺权衡的能力。 她很清楚,必须先保住朱椿。 朱椿是她宫中地位的保障,她有话语权了才能保住另外两个儿子。 所以,朱桂犯错之后她没有求情,而是站在朱元璋一边。 其目的就是为了不牵连到朱椿。 等保住朱桂之后,她又找到陈景恪打感情牌。 她很清楚,老朱活着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不用担心。 等老朱不在了,朱标和朱雄英不会再如之前那般,容忍亲王们犯错。 尤其是朱雄英,更不会放纵叔叔们肆意妄为。 而陈景恪,是最能左右皇帝和太子意志的人。 先和他打好关系,才能为两个儿子多争取一些机会。 当然,最坏的那种可能出现的概率并不高,只是作为母亲,她要未雨绸缪。 面对郭惠妃,陈景恪也非常无奈。 且不说她的身份,仅凭和朱椿的关系,他就不能不在意她的感受。 如果她一上来态度就很强硬,大可以直接回绝。 现在她放低姿态,事情反而不好办了。 这就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陈景恪还能说啥,只能说,会想办法将两位亲王引入正途的。 ----------------- 老朱忙着教育儿子的时候,朝廷则在忙着大分封之事。 可以说,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大分封。 整个朝廷都在围绕此事运作。 收集各种物资,迁徙人口,协调船只搞运输,各种人才的配备等等。 南洋那边也没有闲着,傅安调集了所能调动的所有资源,在各个封国建立了一些房屋。 总不能让刚迁来的百姓,全住在野地里吧。 不过还好,第一批迁徙过来的人口不多。 每个封国大致在一千户左右,一个大镇子就能装的下。 否则累死他也忙不过来。 至于后续的建设,就由各封国自己进行了。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殷薯再次喜获丰收。 产量方面,印证了之前的猜测,大面积种植不可能细致照顾,产量有所下降。 即便如此,亩产也有一千四五百斤的样子。 亩产千斤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群臣最后一丝担忧也消失了。 殷薯多了,自然也就可以稍稍拿出来一些食用。 本来陈景恪还想大展身手,然后大明的顶级厨师告诉他,什么才叫专业的。 各种他能想到的做法,人家直接就弄出来了。 什么殷薯干、殷薯粉、烤殷薯、殷薯粥、殷薯丸子,应有尽有。 还有很多他想都没想到的吃法。 不过缺点也被证实,确实不能多吃。 不过半粮半殷薯,吃起来口感很好,还没有那些副作用。 堪称完美级别的辅粮。 有了这些殷薯育苗,再加上上半年预留的秧藤,秋茬殷薯预计能种两千余亩。 老朱兴奋的道:“明年,殷薯就可以在民间大规模种植了。” “咱大明的百姓,就能少饿死许多人。” 不过随着殷薯的变多,另一个缺点也凸显了出来。 储存。 这东西水分太大,储存不易。 这也意味着,它不能用来缴纳赋税。 不过永远都不缺折中的办法,全国土地固定收税。 按照上中下三种田进行征税,每亩田固定缴纳一定的钱粮。 不管你种啥,收入多少,朝廷只征收规定的税额。 交钱也行,交粮食也可,怎么方便怎么来。 如此所有事情就都解决了。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了七月份,大分封的事情终于初步忙完,各诸侯王都出发去了自己的封国。 现在就等各诸侯国初步站稳脚跟,朝廷再继续将规定的资源送过去,就可以了。 工作量减少了七八成还多。 群臣也终于能松口气了。 然而对有些人来说,一个更加艰巨的工作正在前面等着他们。 今年是建章五年,第一份计划进入尾声。 朝廷要对前几年的计划进行总结,并制定下一个计划。 工作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陈景恪也没办法偷懒,气儿还没喘匀,就再次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这天他忙的焦头烂额,好不容找了个空跑到马娘娘那里偷懒。 刚坐下没多久,就见一个内侍一溜小跑的进来,高兴的喊道: “娘娘,娘娘,好消息……” “安平侯府刚传来消息,公主有喜了。” 第440章 这孩子一定大富大贵 ??? 听到这个消息,陈景恪心脏猛的停了一下,然后噗通噗通跳了起来。 紧张?激动? 确实有,但也只是那么一瞬间,随后就恢复了正常。 随之而起的是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这种喜悦没有让他失态狂喜,却让他有点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按照前世影视剧里的情节,这会儿他应该又叫又跳,表达激动。 但他内心确实没有这方面的冲动,强行这么做就太假了。 可不这么做,他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然后他就为了怎么表达喜悦,陷入了纠结之中。 马娘娘反应就快的多了,惊喜的起身道: “消息可属实?” 那侍者面带喜悦的回道:“属实,是安平侯府的大管家亲自来报的喜,人就在宫外候着呢。” 马娘娘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连声道:“好,太好了。” “赏,今日所有人通通有赏,为了庆祝公主有喜,这个月所有宫人发双份月例。” 周围一群侍者全都乐了:“谢娘娘赏,恭喜安平侯。” 陈景恪被从纠结中惊醒,有些茫然的抬起头,听到众人道喜的声音,连忙起身道: “同喜同……来来来,所有人都有赏钱……” 然后一摸兜,尴尬的道:“额……先欠着,等我回家取了钱再给大家补上。” “哈哈……”他手足无措的样子,引得众人一片欢笑。 马娘娘莞尔道:“你啊,快回家吧,随后我和陛下他们就过去。” “好好好。”陈景恪忙不迭的就往外走,快到门口才想起还没行礼,又连忙回头道: “娘娘,我先告退了。” 再次惹的众人大笑。 随后马娘娘又派人将此事通知了老朱、朱标和朱雄英等人。 当时老朱正在盯着几个亲王读书,听到这个消息直接将手中的教科书给一扔,拔腿就往宫外走。 走出没多远,才想起马娘娘肯定也要去,又连忙折返去找他。 刚进门,就听到马娘娘笑道:“你们不知道,当时景恪人都呆住了……” 郑安妃自然也在,此时她也高兴的见牙不见眼。 自家女儿这么多年没有孩子,她可没少操心。 虽然陈景恪一直说,是自家的问题,和公主无关。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没人怪公主什么。 可作为母亲,她不能不担心啊。 万一是自家女儿有问题呢? 况且,这些年也时不时就有一些流言,什么多找几个女人,多播撒种子说不定就发芽了呢? 还有说陈景恪死心眼的,还有说公主善妒的。 否则安平侯府怎么可能就只有一个女主人。 虽说驸马不允许纳妾,可哪个驸马身边没有几个女人? 这些女人大多还都是皇家塞过去的,目的就是帮公主巩固地位之类的。 陈景恪身边就没有。 当初福清的陪嫁丫鬟,这是皇家默许的通房丫鬟,全都被他放良嫁人了。 虽然陈景恪不像是惧内的人,可各种流言始终存在。 听得多了,作为母亲郑安妃岂能不担心? 她很清楚,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因为没孩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只要有了孩子,所有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期盼了这么多年,终于要开花结果了,她岂能不高兴。 刚接到消息的时候,她走路都摔了两个跟头。 此时听说陈景恪出糗的样子,也笑了起来。 朱雄英则一副遗憾的样子道:“真的吗真的吗?可惜当时我不在……” 徐妙
相关推荐: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白日烟波
深宵(1V1 H)
新年快乐(1v1h)
乡村透视仙医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桃源俏美妇
旺夫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