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面提升其实并不大。 土豆不一样,这东西最初的产量并不高。 传入欧洲也并不是直接就成为主粮的,而是经过上百年的选育才有了高产品种。 然后成为餐桌上的主食。 现在他看到的土豆,还是比较原始的那种,算不上良种。 别的玉米、南瓜等种子,和前世也没有什么显著区别。 这也不奇怪,这些东西同样经过印第安人几千年培育,种子早就成熟了。 除非人类进入科技时代,利用科技点亮高产属性。 光靠人工选育,已经很难出现大幅度增产了。 这一点上,和水稻其实差不多。 明清时期水稻理论亩产已经可以达到四百斤,这是杂交水稻出现之前,选育能达到的巅峰了。 陈永和知道他们最关心什么,指着红薯说道: “就是这种薯,亩产可达千斤,我们亲眼见过。” 朱雄英伸手拿起一块,只觉入手沉甸甸的。 尽管心中还是有怀疑,可亲自接触到实物,还是让他非常的高兴。 “好,好,好,有了此物,大明百姓再也不怕饥馑了。” “不过……怎么只有七个?” 陈永和连忙解释道:“回来的时候我们带了两百多个,分别装在三艘船上。” “只是此物不耐储存,大多都腐坏了,这七个是仅剩下的。” 陈景恪插话道:“薯类一般都可以用块茎繁育,秧藤还能扦插,想来此物也是如此。” “别看只有七个,培育好了能种好些地呢。” 陈永和连忙说道:“对对对,就是如此。” “薯块有小点的地方,就是这里,切下来埋在土里就能发芽。” “藤条可以扦插,极易存活。” 朱雄英露出释然之色,小心的打量着手中的薯块,说道: “原来如此,不知此物何时种植?生长习性如何?” 陈永和讲解道:“土民说此物可在四月和八月种植,不过八月种植的产量要低一些。”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兴的道:“那正好,现在刚入八月,正好种植一茬。” “产量低一些也无妨,多产一颗薯块,明年就多一枚种子。” “你了解过如何种植此物吗?” 陈永和迟疑了一下才说道:“了解过,但并未亲自种植过……” 朱雄英一摆手说道:“没关系,我会找最有经验的老农来协助你,务必将此物种出来。” 陈永和自然不敢不答应:“是,草民遵命。” 陈景恪在一旁默默的看着没说话,这玩意儿他可太知道怎么种植了。 别说这个,玉米、南瓜之类的,他都知道。 毕竟上辈子没少种。 但这一世他也是第一次见,自然不能表现的很熟络,只能假装不知道。 不过问题不大,红薯是真的很好活。 只要季节对,高低都能见点产量。 而且不要小瞧这个时代的农业专家,一法通万法通。 了解了一种作物的基本习性,他们就能摸索着给种出来。 之后陈永和又介绍了一些红薯的缺点。 没办法作为主食,吃多了烧心、胃酸,还容易产生浊气(屁多)。 所以只能作为辅粮使用。 朱雄英并未失望,亩产千斤还要啥自行车啊? 再说了,对于没饭吃的老百姓来说,这些缺点又算的了什么。 之后,他们又参观了其他种子。 对剩下的东西,朱雄英最感兴趣的就是玉米了。 这么大的颗粒,就注定产量不会太低。 仔细询问,发现并非如此。 玉米的产量也就一二百斤的样子,比起小麦之类的没有什么优势,更比不上水稻了。 陈景恪心中暗道,那是你们不知道玉米的赛道在哪。 这玩意儿的优势有两个。 其一秸秆高大,不论是作为动物饲料还是其它用途,都要超过别的粮食作物。 其二特别适合山区、丘陵等土地种植。 即便是在碎片化、贫瘠土地上,产量依然不会大幅度减产。 对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的华夏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 清朝粮食增产,玉米的功劳很大。 但这么做也带来一个严重后果,水土流失加剧。 边边角角但凡有点土壤的地方,都被开垦出来了。 局部地区几万年才形成的薄薄一层土壤,短短百年就流失的七七八八。 所以清朝老照片上,背景都是光秃秃的,见不到多少绿色。 当然了,将水土流失都归结于垦荒种植也不准确。 还有个因素是燃料。 砍柴烧火这四个字,背后是一座座青山被砍伐一空的现状。 还有就是气候变迁,小冰河期到来。 总之吧,种种因素因素加起来,才造成了水土大面积流失的情况。 言归正传。 尽管对产量有所失望,不过朱雄英也没有就此对玉米失去兴趣。 不管怎么说,多一种粮食作物总是好的。 说不定它就具备某种优势了呢。 南瓜朱雄英也很喜欢,没别的原因,不挑地还高产。 能当菜吃,还能熬汤,饿极了还能当主粮果腹。 说白了,只要是高产的作物,他都喜欢。 陈景恪早就知道这些东西,除了最初的惊喜,之后反倒是正常了。 良种固然重要,但对目前的大明来说,却也不是刚需。 现在大明的粮食是够吃的,自从南洋开发以后,更是出现了富余。 良种的到来,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比起粮食,更让他关注的是另外一种东西。 金鸡纳树。 陈永和有些感慨的说道:“……最危险的一次,我们有二十几个人感染了疟疾。” “带去的药物也用光了,只能向当地土民求助。” “他们很热情,看过病情之后,就拿出了这种树的树皮。” “煮水喝下去,病果然好了。” “回来的时候,我特意讨要了一些种子。” 朱雄英一听是治疗疟疾的,就不再关心了。 经过陈景恪的纠正,确认了黄蒿才是传说中的青蒿,大明已经有针对疟疾的办法了。 再加上藿香正气水,南方的高温潮湿气候,已经不再如之前那般致命。 现在再多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影响也不大。 说白了,依然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陈景恪却不一样,作为医生他很清楚青蒿汤的缺点。 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易保存。 还有个缺点是单株含药量比较低,需要大剂量效果才好。 在神州大地这些缺点影响还不大,毕竟到处都是青蒿,有需要了去割一点回来就行。 可是对于出海的人,或者本地不产青蒿的人来说,就不方便了。 青蒿素真正发挥作用,还要等到科技提高,能将其单独提取出来之后。 金鸡纳树不一样,这玩意儿疗效不如青蒿素,可单位体积内含药量是超过青蒿的。 关键这玩意儿的树皮保存非常方便。 真得病了,把树皮扔锅里煮一煮就有效果。 虽然金鸡纳树的树皮里,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喝多了副作用大。 但少剂量服用,用来治疗疟疾,是没问题的。 所以,在得知他带回了金鸡纳树的树种,陈景恪就问他讨要了过来。 对此大家并没有多想。 毕竟他本身就是神医,对药物好奇是很正常的。 看完植物的种子,又看了一些其他东西。 比如动物的皮毛。 那边确实有一些独有的动物。 他们也试图带一些回来,只是全死在路上了。 这很正常,毕竟是探险队,人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 其他动物,就算不饿死,也会沦为口粮。 当然,最多的还是各种器具,其中以黑曜石的器具最多。 这些都是印第安人最常使用的。 陈景恪细细观看,也不得不赞叹一声,确实有独到之处。 印第安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将黑曜石科技发展的相当的优秀。 比如黑曜石刀具,锋利无比。 除了韧性不足,别的并不比金属武器差。 还有黑曜石的箭矢、长矛、短矛…… 在小规模冲突的时候,还真不好说谁能赢。 当然,大兵团作战他们必然不行。 还有各种精美饰品…… 这玩意儿要是被佛教徒看到,绝逼会当成佛器供起来。 只能说,印第安人可惜了。 先天条件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真不是智慧方面的问题。 观看过后,朱雄英令锦衣卫将所有的种子都打包带走,别的器物挑选一部分有特色的带走了。 其他的都留给了这些人。 但这些东西并不是白拿的,虽然暂时没有办法给予他们封赏。 朱雄英还是以太子的身份,对他们进行了赏赐。 临走的时候,陈景恪看了看这两艘破破烂烂的海船,心中一动说道: “这两艘船,还有上面的一些物品,我出市场十倍的价格买了。” 陈永和惊讶不已:“啊这……这如何使得?” 他还以为陈景恪是变着花样奖励他们,心中非常的感动。 陈景恪却直言道:“我准备建立一座博物……纪念馆。” “就是建一个地方,把这两艘船以及你们用过的所有物品,都保存在那里面供所有人参观。” “以此来纪念你们的伟大壮举。” 他不解释还好,越解释陈永和等人就越感动。 树碑立传不敢想,真要是建个地方,把他们用过的东西保存展览。 那也是一项荣耀。 陈永和等人再次激动的跪下叩首。 安抚了他们几句之后,他们一行人才离开。 至于陈永和他们,后续自然会有官吏来接待他们。 都是华夏的英雄,可不能屈待了。 回程的路上,朱雄英若有所思的道: “你真准备为他们树碑立传,还要建立那个什么纪念馆吗?” 陈景恪反问道:“难道他们不值得吗?”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值得,但恐怕很难。” 陈景恪叹道:“我知道,以发现新大陆的名义,为他们树碑立传确实很难。” “但是别忘了良种。” “如果薯块真的能亩产千斤,必然是天下震动。” “别说是为他们树碑立传,封侯都没人敢说半个不字。” 朱雄英恍然大悟,说道:“也是,以良种的名义,一切都简单了。” “不过你真的相信那薯类……这名字真拗口,改给取个正经名字。” 陈景恪笑道:“要不你给取一个?这也是一段佳话。” 朱雄英有些意动,不过最终还是摇头说道: “皇爷爷皇祖母和我爹都在,哪轮得到我取名字,先请示他们再说吧。” “对了,你真的相信那东西能亩产千斤?”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薯类向来高产,我相信此物也不例外。” “而且细心培育,我觉得产量远不止千斤。” 朱雄英振奋的道:“你都如此说,那看来是八九不离十了。” “走,回宫,向皇爷爷和我爹报喜去。” 第430章 殷 皇宫,听到又有新大陆被发现,朱元璋和朱标并未表现的太过激动。 相反,两人都默然无语。 朱雄英挠了挠头,问道:“你们……怎么了?” 朱元璋摇摇头,苦笑道:“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广阔。” 朱标语气复杂的道:“以前我以为天下不过脚下这一隅之地。” “后来长大了,知道了身毒、南洋、以及西方世界。” “我一度以为,这就是天下。” “前年炎洲被发现,现在又有一座更加庞大的新大陆被发现……” “现实一次又一次打破了我对世界的认知。” “我在想,世界到底有多大,会不会还有新的大陆。” “会不会有比我们还要强大的国家,此时也正在向外探索。” “我们和他们,会不会发生战争。” 朱雄英却没有那么感慨,反而斗志昂扬的道: “怕什么,我倒真希望能有一个强大的对手,否则这个世界太寂寞了。” 朱元璋和朱标却都摇摇头,他还是太年轻了啊。 不过年轻人有锐气是好的,所以他们也没有反驳他的话。 陈景恪能感受到两人的想法,就是年龄大了,时间一天比一天少。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生出了时不我待之感。 而且面对这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们需要做的实在太多。 大明内部的变革还未完成,周边的土地也未消化吸收。 计划中的世界体系,还在起步阶段。 每一次新的地理大发现,都必然会让他们生出紧迫感。 这是人之常情无法避免,所以陈景恪并未安慰两人,而是说道: “世界到底有多大,到目前依然是未知。” “但根据已知的信息,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规律。” 朱元璋看向他,问道:“你又总结出什么规律来了?” 朱标和朱雄英都向他看来。 陈景恪说道:“这个世界就是一片黑暗森林,每一个存在于世间的文明都是带着刀剑的猎人。” “他们既要和凶猛的野兽搏斗,还要时刻小心其他猎人的袭击……” “赢家通吃,败者失去一切,甚至连存在的痕迹都会被抹去。” 朱元璋不禁想起了,陈景恪曾经说过的起源文明、次生文明。 已知的几大起源文明,就只剩下华夏未出现过断层。 其他起源文明全都被灭绝过,或者出现过断层。 再联想到接二连三的地理大发现。 世界广阔无边,没有人知道在未知的地方,隐藏着什么样的对手。 一不小心就会被敌人发现,然后被消灭。 确实有点黑暗森林的样子了。 同样是战争,自然是先发现目标的人占据优势。 至少拥有更多的备战时间。 想到这里,他坚定的说道:“大明必须要变强,变得更加强大。” “要主动走出去探索全世界,先一步摸清敌人在哪。” 朱标比较冷静,说道:“变强和探索是必须的,但不能盲目,否则会自乱阵脚。” 至少目前已经探知的世界,需要大明用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消化。 就算再有新的地理发现,也无能为力了。 所以,还是要深化变革,然后占领并稳固已经发现的土地。 说白了,现在大明不需要制定什么新计划,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发展就好。 看起来方才大家说了一通废话。 实则不然,方才的一席话,坚定了大家的信心,确立了大明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结起来八个字,深化变革、稳步扩张。 之后他们才开始谈论新大陆的情况。 得知新大陆上土民的情况,朱元璋和朱标都长长地舒了口气。 人口虽然很多,但对大明构不成威胁。 按照黑暗森林的逻辑来看,大明才是猎人,他们只能当猎物。 至于如何开发新大陆,他们确立了一个大体的方针。 先建立据点,慢慢的迁徙一些人口过去。 将来有机会,就在那里建立几个封国,让诸侯王去征服土民。 人口灭绝从来都不是华夏的选择。 华夏对自己的文明有足够的自信,我们会用另一种方式来治理这个世界。 那就是用武力征服,然后用文明教化。 以后那座新大陆上的土民,都是华夏子民。 至于新大陆如何命名,本来老朱想按照习惯,从古籍里挑选一个名字。 陈景恪却说道:“陛下可还记得《华夏简史》里记载,有一支殷商遗民向北迁徙,最终杳无音信了吗。” 朱元璋马上就明白过来,说道:“你是说……” 朱雄英兴奋的道:“殷商遗民,着啊。” “那支殷商遗民渡海去了新大陆,和当地土人结合开枝散叶,形成了现在的土人。” “新大陆就叫殷洲或者商洲,上面的土人就叫商……嗯,叫殷人。” “景恪你当年留的这个空白,真的是神来之笔啊。” 陈景恪心道,先射箭后画靶能不准吗,嘴上却谦虚的道: “我当时是为了同化流鬼、靺鞨等族群留下的借口。” “没想到能发现新大陆,属于误打误撞了。” 朱元璋和朱标也没有多想,这事儿确实是巧合。 主要是,就算多想又能如何? 还能把他抓到诏狱里,使用大记忆恢复术不成? 所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朱标却并不看好他们的打算:“仅凭这样一条信息,恐怕无法说服世人,那些土人是殷商后裔的。” 朱雄英冷静了一下,发现确实很难。 陈景恪含笑道:“待我入关,自有大儒为……” “咳,只要我们足够强,跟着我们能获得足够的好处。” “不需要我们去证明,只要丢一个引子过去,土人自会拿出一套说辞的。” “至于我们的人信不信……出则夷狄,入则华夏。” “人家都主动加入华夏大家庭了,还能将人拒之门外不成?” 朱标一想也是,自《华夏简史》成书以来。 已经有不知道多少土民,拿着其中的记录来证明自家是华夏分支。 并且,他们依照华夏简史的记录,结合自家流传下来的一些传说,进行了深加工。 完善了相关逻辑链条。 你别管是不是真的,就问你看起来是不是很合理? 所以,我们就是华夏后裔,大家是一家人。 等大明在殷洲建立了统治,强大的华夏文明,可以做到同样的事情。 以后他们就是殷人,是华夏分支。 现在不过是回归主脉。 所以,殷洲和殷人这两个名字,就此确定下来。 朱元璋又补充了一条:“切记,冶炼金属的技艺绝不可流入殷人之手,马匹也是如此。” 朱雄英也说道:“对,我们在殷洲立足之前,绝不可让这两样东西落入殷人之手。” 这个规矩在炎洲都没有使用过,原因很简单,炎洲土人少。 据目前统计,差不多在七十五万人左右。 这点人口分布在广阔的区域,最大的势力也才两三千人。 普遍三五百人为一个单位生活。 对大明构不成丝毫威胁。 还有个原因是,炎洲土人的文明程度更低,就算告诉他们冶炼金属的办法。 不告诉他们如何探矿采矿,如何提高炉温,他们照样弄不出金属了。 这可不是贬低他们。 冶炼说起来简单,实际上背后代表的是一整条科技体系。 从如何探矿,到如何采矿,再到收集制作燃料,还要想办法提高炉温…… 欧亚大陆的人类,进行频繁的技术交流,尚且用了几千年才点亮这个科技。 靠炎洲上那点土人,没有外人手把手的教,他们是弄不出来的。 事实上,炎洲矿藏丰富品质极高,露天矿藏遍地都是。 却没有点亮冶金科技,就是这个原因。 殷人不一样,他们已经拥有了相当不错的文明。 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冶金业,主要原因就是矿藏埋藏极深,靠手挖不出来。 如果告诉他们冶炼金属的奥秘,他们是有能力,自己将整套技术琢磨出来的。 虽然大明不怕他们拥有相关技术,但没必要给自己制造困难不是。 敲定了大致方针之后,朱元璋和朱标本以为就没什么事情了。 哪知道,朱雄英却神神秘秘的对他们说道: “皇爷爷、爹,我还有几样宝贝送给你们。” 朱元璋马上就猜到了一些端倪,说道: “在殷洲有宝贝?” 朱标也好奇的看了过来。 朱雄英故意吊胃口的道:“确实是殷洲的宝贝,您绝对想象不到的宝贝。” 朱元璋眼睛一亮,故作不在乎的道: “黄金白银咱都不稀罕,唯一能让咱稀罕的也就是良种了。” “不过就算是良种,也无法让咱动容了。” “如果是十年前发现,咱会很高兴,” “现在有了南洋的粮食,大明也不缺口粮了。” “况且就算是良种又如何,咱就不信还有什么能比得过水稻的。” 说完,老朱斜睨他一眼,那意思分明就是,小子看你怎么吊人胃口。 陈景恪心下好笑,老朱确实有自信的底气。 但他还是太小瞧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了。 朱雄英‘嘿嘿’一笑,说道:“那如果是亩产千斤的良种呢?” ‘噌……’老朱猛地站了起来,大声说道: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朱标也震惊不已,说道:“雄英,事关重大,你可不要开玩笑。” 朱雄英很是满意他们的表现,也不再吊胃口,说道: “据陈永和所说,他们亲眼见过亩产千斤的庄稼,并且带了一些种子回来……” 老朱眼珠子都红了:“良种呢,良种在哪?快拿给咱看看。” 朱标也起身说道:“快,把良种拿过来。” 朱雄英这才命人,将装种子的几口箱子抬进来,然后指着其中一口说道: “皇爷爷、爹,亩产千斤的良种就在这……” 不等他说完,老朱直接就扑了过去,一把将那口箱子掀开。 露出了单独存放的七颗红薯。 他伸出双手,小心翼翼的捧起一颗红薯,上上下下仔仔细细的打量着。 犹如观看世间最珍贵的宝贝。 朱标也跟过来,拿起一颗观察起来。 很大,很重。 符合亩产千斤的特征。 就是
相关推荐:
交流_御书屋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过激行为(H)
村夜
顾氏女前传
篮坛大亨
女奴的等价替换
猛兽博物馆
将军在上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