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220章

第220章

时候大明就要陷入战争泥潭了。 于国于民、于公于私,都不是什么好事。 群臣的考虑其实是很稳妥的,没什么可指摘的。 所以,陈景恪并没有直接和群臣商议此事,而是耍了个小心眼。 “燕王行事最好嚣张一点,在京城大肆结交权贵,尤其是军中将领……” “再找一些勋贵配合演戏。” “如此就能让群臣心生忌惮。” “我们再找人上奏,说天下人苦燕王久矣,赶紧让他就封吧。” “然后我们就以没有合适封地为由拖延此事。” “等到将群臣熬的差不多了,就顺势提出,让燕王学习秦王。” 秦王的封国只有一个小岛,全靠自己的能力在安西打下一片领土。 我们就在天竺附近找个小岛,作为燕王的封地。 他有能力就去天竺打一块地回来,没能力就困守小岛一辈子吧。 “如此一来群臣必然会答应。” “等燕王府去了天竺,事情就不受他们控制了。” 这就是陈景恪的全盘计划,自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朱棣一听让自己嚣张点,顿时就兴奋了: “嚣张好,我就喜欢嚣张……都不用装,你就瞧着吧。” 于是就有了之前的种种出格行为。 而群臣也确实如计划的那般被骗到了。 不过这也算是个阳谋,群臣本来就视晋王府和燕王府为眼中钉。 现在有机会将其中之一撵出大明,他们自然一万个同意。 就算瞧出不对,也会假装没看出来。 总之,这就是一场各取所需的表演。 请勋贵过来配合表演,还有个原因。 “大分封必然会遭到群臣反对。” “现在勋贵站出来惹是生非,让群臣亲身体会一下勋贵的负面影响。” “到时候朝廷提出大分封计划,阻力就会小很多。” 这个计划自然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勋贵闹腾的厉害,群臣切身体会到了勋贵集团的危害,自然就会希望将勋贵撵走。 到时候朝廷态度再强硬一点,这事儿差不多就成了。 徐达赞道:“景恪此计可谓是一箭双雕。” 朱棣却说道:“但我发现,勋贵们好像并不是在演戏,而是在借机表达什么问题。” “具体是什么问题,我又猜不到……”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 第394章 你们太欺负人了 错觉? 谁要真当他是错觉,那就太小看这位燕王了。 他只是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耍那么多心眼子,只想打北元而已。 实际上,政治方面的事儿他心里门清。 那些勋贵是配合他演出,还是借机发疯,他不可能看不出来。 只是有些事情,他不方便直说。 那些勋贵是皇帝安排来配合他的,如果他反手说别人另有图谋,那不成忘恩负义了吗。 关键是,他也没什么实质性证据。 只是察觉到那些人的行为有一点异常而已。 所以,他才借着闲聊的机会暗示一二。 他相信,以在场几人的聪明,定然能想到什么。 果不其然,朱雄英、陈景恪、徐达立即就露出了然的表情。 朱高炽略微思索,也微微点头,显然也想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朱雄英冷哼一声,说道:“其情可悯,然其行可诛。” 徐达毕竟是勋贵集团的代表之一,为大家开脱道: “大明的勋贵,与历朝历代的勋贵比起来,都算是恪守本分的了。” “他们也是心中没底,才会如此行事,希望朝廷能尽快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 说完目光看向陈景恪,示意他帮忙说几句好话。 事实上他说的也没错,和历朝历代的勋贵比起来,大明的勋贵集团确实要本分的多。 并不是他们觉悟高,而是不得不本分。 老朱眼里揉不进沙子,敢嚣张跋扈的下场都不太好。 在他的高压治理下,勋贵也不敢做的太过。 后来在陈景恪的影响下,老朱的作风有所转变。 可还不等勋贵生出骄奢之心,朱元璋又拿出了分封来利诱大家。 这可是真正的诸侯王啊,一旦成真那才是海阔天空。 有了更大的利益在前方吸引着,勋贵再次变得本分起来。 只要不是特别奇葩,谁都不想在分封前被杀掉。 所以大明的勋贵不但本分,还自损利益帮助朝廷改革。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分封一直停留在嘴上。 皇帝想反悔?或者干脆就是忽悠大家? 现在御座上坐着的那个人都换了,新皇还会承认当初的承诺吗? 去年朱标表态,会在今年进行一次小范围的分封。 可现在已经五六月份了,半年过去了朝廷还是没有任何反应。 勋贵们急啊。 之前他们不敢做什么出格的事情,怕被抓了典型。 现在皇帝让配合燕王演戏,那正好借题发挥一下。 不过他们始终保持着理智,没敢做的太过分。 于是才有了朱棣方才那番话。 朱雄英毕竟是太子,听说他们的作为,心中自然不高兴。 我们又没说不承认,你们着急什么? 还敢借机发疯,是想逼宫吗? 真是不知死活。 不过有一说一,勋贵们着急是情有可原的。 要不然徐达也不会替他们说情。 陈景恪自然也是同样的想法,所以在接到徐达暗示之后,微微颔首表示收到。 然后随意的说道:“你这脾气得改一改,别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 “以后他们就是诸侯王了,手中有兵有粮,小心把人逼急了跳墙。” 朱雄英杀气腾腾的说道:“敢,谁敢不老实,就把谁给灭了……” 陈景恪乐了,说道:“忘了宗藩体系和帝国计划了?” “等大分封正式施行,情况就不一样了,你这唯我独尊的思想必须得改一改。” “很多事情不能再由着性子来,必须要讲规则。” “新的规则,要求大明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照顾到诸侯国的利益。” 听到帝国计划,朱雄英顿时就不说话了。 受陈景恪影响,他很清楚帝国计划施行之后,大明必须要学会正确处理外交事务。 否则,必然会导致藩属国离心离德,最终藩属体系崩溃,帝国计划失败。 朱棣则眉头一挑就想反驳。 还没分封呢,就开始支棱翅膀了是吧?真拿自己当个人物了? 你再是诸侯王,那也是我大明的臣子。 然后他马上就想到自己的燕国,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讲规则好啊。 大明作为宗主国,必须要有宗主国的气度,公平公正的对待藩属国。 不能以大欺小。 生怕别人察觉到他的想法,偷偷的打量了一下众人的脸色。 发现注意力并不在自己身上,顿时就放下心来。 不过徐达是什么人,原本确实没注意到他的异常。 但朱棣鬼鬼祟祟的打量众人,却被他给察觉到了。 虽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但身为朱棣的老师兼岳父,他对这位燕王太了解了。 知道这货肯定没憋什么好屁。 不过他并没有揭穿,毕竟是自己的女婿,得帮忙遮掩着点。 但为了防止他又乱说什么话,还是给了他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以作警告。 果不其然,看到他的眼神朱棣心中一哆嗦,顿时老实的和鹌鹑一样。 众人并没有发现这一对翁婿的小动作,注意力都在陈景恪身上。 陈景恪继续说道:“说的更直接点,以后大明要学会用规则来管理诸侯国。” “而规则是怎么来的?不能大明说什么就是什么。” “一条新规则的诞生,必须要经过藩属国集体认可才行。” “至少要经过大多数藩属国的认同,如此规则才有公信力。” 当然,这只是表面公平而已。 所谓的大家集体认可,不过是给规则赋予合法外衣罢了。 大明作为宗主国,想推行什么规则简直不要太容易。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也别当什么宗主国了,老老实实关起门过日子吧。 徐达等人听得也都非常赞同。 即便是排除自己的利益,完全从做事的角度去考虑,陈景恪的话也是老成持重之言。 如果大明朝廷完全不顾藩属国的利益,很可能会被藩属国抛弃。 想想商朝是怎么灭亡的。 现在大明确实强大,藩属国加起来也不是对手。 可将来呢? 朱雄英无法反驳,不过依然气哼哼的道: “就凭这些人的德行,怕是不用大明出手,他们就能给自己折腾亡国了。” 众人心下莞尔,太子这是心服了口不服啊。 不过他们也对陈景恪佩服不已,这话也就他敢说了吧。 换个人说,就算朱雄英认同,心里也会留下芥蒂,说不定哪天就给人穿小鞋了。 未来皇帝的小鞋,可不是那么好穿的啊。 然而,听到朱雄英这番话,陈景恪却非常认同的道: “这也正是我担心的问题,现在的勋贵,真正做好当国主准备的,不超过一掌之数。” “其他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当一国之主,甚至很多人都不清楚什么是一国之主。” “他们以为到了封国自己就是老大,就可以为所欲为。” “如果就这样让他们去封地,将会是一场灾难。” 朱高炽若有所思的道:“太子、陈伴读所言甚是。” “大明的勋贵出身大多都比较低,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 “当了勋贵之后,又多统军不管民,确实不懂得治理国家。” “这个问题,朝廷要着手解决才是。” “我建议,将即将分封的勋贵集中培训,让他们知道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权力,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 见自己随口抱怨的一句话,被他们如此郑重的谈论,甚至连解决的办法都提出来了。 朱雄英心中很是得意。 啥叫好兄弟,这才是。 随时能给自己兜底,护住自己的面子。 “高炽所提之法,我以为甚佳。” “就在洛阳创办一所书院,所有诸侯王的继承人必须来这里进学。” 得到鼓励,朱高炽索性就敞开了谈论此事: “最好由皇上出任名誉院长,将来都是天子门生。” “如果可以还能让太子一起进学,以培养感情……” 人生四大铁,其中一铁就是同过窗。 继承人在一起学习,就有了私人感情,以后很多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而且学校肯定会教他们拥护大明,拥护宗藩体系之类的内容。 也算是一种洗脑了吧。 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除非他天生反骨,否则都会是宗藩体系的拥护者。 陈景恪也不禁点头表示认同。 集中培养诸侯国的继承人,本就是他计划中的一环,只不过还没有提出来而已。 朱高炽能想到这些一点,并不奇怪。 这其实就是变相的质子制度,自古以来就有。 但他能想到让皇帝出任名誉院长,让太子一起进学培养私人感情,就很难得了。 可见这些年他确实是学到真东西了。 朱棣见他点头,心下顿时就乐开了花。 这个儿子真给自己涨脸啊。 看向朱高炽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欣慰几分喜欢。 五个手指都不一般长,对待子女也不可能一碗水端平。 朱棣最喜欢的是朱高煦。 一来是从小就带在身边,感情自然更深一些。 二来朱高煦尚武,在朱棣看来这就是‘类我’啊。 ‘类我’这个属性可太重要了,越是自信的人,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就越看重‘类我’属性。 这俩字甚至可以左右继承人的选择。 与之相对应的,朱高炽尚文,就是不‘类我’。 再加上他从小在洛阳长大,亲情方面难免会有所欠缺。 不过人吗,就是这样。 当对方能带给自己荣誉的时候,感情自然就会有所偏向。 更何况那个人还是自己的亲生子女。 朱高炽表现出优秀的才能,还能获得天下第一聪明人陈景恪的认可,那可是太涨脸了。 朱棣顿时就觉得,这个儿子好啊。 话题扯开,众人都参与进来,还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比如,不能让未来国主成为何不食肉糜那样的人。 要让他们去体验民间疾苦,去基层积累工作经验什么的。 最后陈景恪总结道:“南洋那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结果,一直这么拖着也不是办法。” “不如先把这所学校建立起来,提前把勋贵们召集到一起学习。” 朱雄英赞同的道:“等大分封开始再进行培训,就有点晚了,有必要提前把书院开起来。” “正好最近勋贵闹腾的天怒人怨……” “别管是不是演戏,在外人看来就是勋贵们不老实了。” “以开办书院专门教导勋贵礼节为借口,应该能说服所有人,还不会暴露我们真正的目的。” “至于具体教什么内容,就是我们说了算了。” 如此大的事情,竟然就这么决定了。 关键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太子伴读,属实有点违和。 就连朱棣都觉得,你俩是不是有点拎不清自己的身份? 虽然这个建议很好,可怎么也得经过皇帝同意吧? 徐达和朱高炽却习以为常,这才是大明私下的常态啊。 朱雄英那可是实权太子,七成的奏疏都是他代为批阅,玉玺都能随便盖。 而陈景恪则是大明制度的实际制定人。 在决策层,大家都认同一个事实:太子+伴读≈皇帝。 只要他俩共同做出决定,那这件事情十有八九就确定了。 不过他们也恪守本分,重大事情都会征得朱标同意才会推行。 这是尊重。 他们这边刚刚确定了一项新政策,另一边的朱标也顺利的演完了自己的戏份。 成功引导着群臣,将燕王的封地放在了锡兰岛(斯里兰卡)。 至于原因吗,自然是效仿秦王朱樉的旧例。 海岛、靠近大陆,如果燕王对岛屿不满意,就去大陆上打一块地作为封国。 既然你燕王府这么强,不会做不到吧。 不会吧,不会吧? 有一说一,当这个决定拍板的时候,群臣心里暗爽不已。 让你燕王府还这么嚣张。 这还不算完,群臣又整了个新花样。 锡兰岛是大明海上贸易路线的重要补给站,不能全部划给燕国。 他们商议之后,决定把西南角的那一个角单独划出来,作为大明的直属领土。 这个小角就包括了前世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 陈景恪看到这个分配方案的时候,也不得不佩服文官集团那些人,是真的会恶心人。 但同时也很欣慰。 能用这种方法恶心人,说明他们是真的了解锡兰岛。 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也是一个好的开端。 对于这个封地,朱棣表现的是一万个不愿意。 我怎么说也是大明亲王,战功赫赫,你们就给我分个这? 别说,还真有些人同情他。 你们将燕王封到小岛上就算了,还把这个小岛上最繁华的地段给切割出来。 实在太欺负人了啊。 不过同情归同情,并没有多少人替他说话。 没办法,谁让朱棣前段时间的行为太招人嫌了。 就应该让他受点教训,同时也给其他亲王敲响警钟。 反正最后燕王的封地就这么定下来了。 朱棣眼见大局已定也不再挣扎,转而提出了另外一个请求。 让我儿子去那边把,我想留下打北元。 你们都这么欺负我了,总不能连这个小小的请求都不满足吧? 或许是真的同情他,也或许是考虑到需要人牵制晋王。 反正最后群臣同意了这个请求。 朱高炽带领燕王府去锡兰岛建国,朱棣这个燕王继续去北边镇守草原。 至此,这场表演圆满落幕。 大家都觉得自己赢了,都很开心。 就在众人以为事情结束的时候,这天早朝有御史对勋贵集团进行了弹劾。 他们嚣张跋扈,必要要给予压力打击。 文管集团一听这话,顿时就兴奋了,打击勋贵我们得帮帮场子啊。 于是纷纷站出来支持,要求必须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朱标再次表现的很头疼,真是不得安生啊。 不过他确实也对勋贵集团有所不满,当堂进行了批评。 不过仅仅是批评还不够,这件事情必须要有一个妥善的处置办法。 就在大家纷纷发表意见的时候,太子伴读陈景恪提出,勋贵跋扈是因为缺少教育。 不如建立一所书院,专门教育勋贵礼仪法度之类的。 群臣虽然觉得这个处罚太轻,但也都认为这个提议不错。 还是那句话,华夏文明最看重教育,打骨子里认为教化能改变很多东西。 于是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朱标顺势拍板,并决定新书院就放在陈景恪的洛下书院旁边,反正那边有现成的校舍。 各家勋贵轮流去读书,学习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勋贵。 勋贵嫡长子必须在这所书院接受系统性教育,否则不得袭爵。 就在大明朝廷忙着处理内部矛盾的时候,南洋的土著势力终于按捺不住,对当地的明人大族举起了屠刀。 第395章 死有余辜 时间倒退回三月份。 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圣诞,也是妈祖信仰最大最隆重的节日。 自从朝廷将妈祖确立为海洋守护神,并用国家力量推行相关祭祀,妈祖信仰就蓬勃发展。 随着海贸的发展,以及大明影响力的扩散,妈祖信仰遍布整个南洋,成为当地最大的信仰。 并迅速向世界各地扩散。 不过目前,南洋依然是妈祖的最主要信仰区。 大明东南沿海、南洋各个国家和势力,都会在妈祖圣诞这天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其中最隆重最盛大的活动,非淡马锡岛举行的庆典莫属。 毕竟,南洋真正的主宰,大明淡马锡总督府,就在这里。 以前或许还有人敢对淡马锡总督府不屑一顾。 秦王朱樉来了一次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忤逆这里发出的命令。 每年的妈祖圣诞活动,淡马锡总督都会邀请各国各势力参加,还会邀请社会名流之类的。 于是这场祭祀就被赋予了另一重意义,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能有幸参与的,无不以此为荣。 淡马锡总督府的邀请函,就是最好的身份证明。 对很多中小型势力来说,那张邀请函就是通行证。 很多以前办不成的事情,有了那张邀请函说不定就办成了。 以前见不到的人,拿着邀请函轻易就能见到。 尤其是现在南洋形势紧张,这张邀请函说不定就是救命稻草。 不知道多少人在绞尽脑汁的想要获得一张。 南洋婆罗洲吴家,是南洋六大汉商家族之一。 在当地的明人以及土著中间,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堪称婆罗洲土皇帝。 然而此时,这个土皇帝一家却满面愁容的坐在一块,似乎有大祸即将临头。 吴愿看着自己的大儿子,问道:“还是没有得到回应吗?” 吴向海摇摇头,说道:“能找的关系都找了,还许诺会把一半的财产捐献出来,只求一张请柬。” “总督府那边没有丝毫回应……连拒绝的话都没有。” 说白了,直接被无视了。 即便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吴愿依然忍不住心头一沉。 将目光转向二儿子吴向洋,问道:“婆罗国呢?也没有邀请我们参加吗?” 吴向洋点点头:“没有,那些人的态度很暧昧……就好像是在看猎物一般。” 闻听此言,众人忍不住心中一寒。 吴向洋负责帮家族处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对这方面的事情最为熟悉。 在这种事情上,他的判断基本不会出错。 再加上今年婆罗国对他们态度大变,连妈祖圣诞这样的重要活动,都不允许他们参加。 征兆太明显了。 吴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问三儿子吴向江: “楚国呢,许柴佬不是回楚国了吗,他那边怎么说?” 吴向江怒容满面:“姓许的连面都不见,我半路拦他,被他的人一通乱棍招呼,差点没回来。” 吴向海讥讽的道:“之前你不是信誓旦旦的说,许柴佬必定会给你面子吗,这就是你的面子?” 吴向江反击道:“当初和许柴佬称兄道弟的是你吧,现在怎么不见你去找你的好兄弟帮忙?” “是人家不屑于见你吧?” 俩人非一母同胞,关系并不好。为了家族继承权,甚至可以说仇怨极深。 争吵是两人之间的常态。 吴向海脸色一僵,怒道:“当初我就说,大明开海南洋形势变了,咱们就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做生意。” “是你非要和那些人搅浑在一起,恶了许柴佬不说,还将家族置于险地。” 吴向江怼道:“什么叫我和他们搅浑在一起,若没有家族允许我……” 吴愿眉头一皱,喝道:“闭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争吵个没完?” 然后他又看向吴向江,斥道:“家族什么时候同意你做那些

相关推荐: 桃源俏美妇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NTR场合_御宅屋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树深时见鹿   弟弟宠物   我的风骚情人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