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赞同这个条件。 甚至他都已经在考虑,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娶一位大明的公主为王后。 自己娶不了,也让要子孙娶。 那样波斯王族就有了大明皇族血脉,能获得更多的帮助。 除此之外,他们还商谈了一些具体的细节。 比如怎么帮助阿扎萨控制家族,进而获得其他家族的支持。 又该如何控制萨菲教团。 至于选择哪个流派作为信仰,陈景恪没有参与,说是尊重他们的信仰自由。 这让阿扎萨非常的感动。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心情放松下来的阿扎萨终于坚持不住,开始频繁打盹。 陈景恪见此,就让他留下住宿一晚。 福清作为女主人终于出现,安排仆人带他去沐浴歇息。 等他离开,福清才问道:“他们会遵守协议吗?” 陈景恪毫不在意的道:“他们会不会遵守协议,全看大明够不够强。” “等晋王和燕王的封国,和那片高原上的封国建成,他们想不遵守协议都不行。” 福清见他已经考虑到,也就没有再多问。 ----------------- 第二天下了朝,陈景恪就约了朱标、朱雄英一起去看望老朱。 最近老朱也是惬意的很,每天浇浇花遛遛狗陪陪马太后。 嗯,也没忘了他的那群后宫嫔妃,据说又有两个被检查出有喜了。 只能说,这老汉的身体确实很bug。 上辈子那么折腾,都能没病没灾的活七十多,还顺便生了好些个孩子。 这辈子会咋样,不敢想啊。 朱标要有他这身体,做梦都能笑醒。 陈景恪他们到的时候,老两口正围在桌子前说着什么。 每商量几句,老朱就提笔写一阵子。 等他们走过来,老朱就放下笔,说道: “你们来帮咱看看,写的有没有问题。” 三人也没有客气,走过去一人拿起几页看了起来。 陈景恪粗略看了一下,发现是类似于回忆录一样的东西。 写的是老朱和老马的经历,以及在遭遇重大变故、转折时的心理路程。 老朱没有一点美化自己的意思,写的很中肯。 比如遭遇危险时的惶恐、害怕,都写的非常详细。 很多时候他不是靠智慧渡过的难关,而是靠着一股子血性。 都已经这样了,退是死,不退也是死。 反正都是要死,那就拼了,劳资死了也要溅他一身血。 就是靠着这一股子不服输不怕死的劲儿,一次次创造奇迹。 从一股小势力最终夺得天下。 当然,也不是一味的无脑拼命,期间少不了种种谋划。 可正是这股子不要命的劲头,才打出了谋划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一次次逆袭。 反倒是马太后,很多时候比老朱更有信心。 每一次老朱惶恐的时候,她都会在背后给予支持,鼓励他相信自己。 难怪老朱这么疼爱她,都是有原因的啊。 这不禁让陈景恪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一本小说。 一个女的穿越到古代,进入后宫成为嫔妃,一步步获得皇帝的宠爱。 最终将皇后流放,自己当了皇后。 一个很老套的言情套路文,类似的书不胜枚举。 为什么他会在这时候,想起那本书呢? 因为那本书里的皇帝叫朱元璋,皇后是马皇后。 属实有点绷不住了。 一不小心,他就笑出声来。 老朱不乐意了:“你小子准没憋什么好屁,是不是嘲笑咱呢。” 陈景恪连忙说道:“没有没有,我哪敢呢,我就是被您和娘娘的感情感动了。” “以后不敢说,但历数前朝,都再也找不到您和娘娘这样的模范夫妻了。” 朱元璋立即就得意的道:“那是,没有妹子就没有咱的今天,咱能不对她好吗。” 马太后轻轻拍了他一下:“孩子们面前,你瞎说什么呢。” 老朱嘿嘿笑道:“怕什么,又没外人……” 众人心下莞尔。 难得聚这么齐,大家也没有直接谈正事,而是闲聊起来。 老朱就检讨了一下自己的施政得失,对自己之前的军制、税制之类的提出了批评。 朱雄英却说道:“皇爷爷太妄自菲薄了。” 众人都看向他,等着他的点评。 “就好比一个饿急了的人,需要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一碗稀米粥。” “当时天下混乱数百年,百姓需要的也不是什么宽松仁厚,而是能够让天下安定下来。” “您制定的制度虽有不完美之处,却非常的及时,用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社会秩序。” “若没有您之前的制度打基础,景恪的变革也就没有施展之地。” 陈景恪也点头说道:“是啊,乱世需用重典。” “陛下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了国家制度,是符合实际需要的。” “您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二十年前的局势。” “您这就相当于是……怎么说的来着,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 这个比喻实在太形象,引得众人大笑不已。 朱标说道:“哈哈……好一个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 老朱也非常欣慰,说道:“如此说来,咱当年的制度,还有可取之处?” 朱雄英肯定的道:“有,太有了。若没有您的制度拨乱反正,哪有今日的大明。” 马太后不禁摇头,说道:“你呀,哪有自己夸自己的。” “你就照实了写,夸你的事情留给你的好儿子乖孙子。” 陈景恪附和道:“陛下无需自我评判功过,只需要将事情写下来就足以,剩下的就交给后人吧。” “您以布衣起兵,驱逐鞑虏恢复华夏,此等功绩后人自会给予中肯的评价。” 老朱大笑道:“哈哈,你这个马屁拍的好咱很喜欢,不过没有赏。” 众人又一起恭维了他一番,将老朱高兴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不过大家都很忙,可没空一直闲聊。 拉了一会儿家常,老朱就让周围的侍从全部退下。 他们三个人一起过来,肯定是有要事。 “说吧,你们过来找我有什么事情?” 陈景恪就将阿扎萨的事情讲了一遍。 朱元璋取出一副详细的欧亚非地图,说道: “你比划着地图给咱说说,到底是怎么想的。” 陈景恪指了指其中一块,说道:“这里就是我许诺给波斯人的领土。” 朱元璋皱眉道:“这里可是重要的陆上交通通道,如何能全部划给他们?” 陈景恪说道:“天下很大,我们不可能全部占据,当舍就要舍得。” 然后他伸出手指在中亚那里画了一个圈,就说道: “这里我称之为安西之地。” 当年大唐的安西都护府辐射范围,称之为安西之地没有任何问题。 什么叫自古以来?这就是。 “晋王的封国在碎叶川(费尔干纳盆地),燕王的封国在天竺……” “两国形成了一道屏障,可以帮大明抵挡所有来自陆地上的敌人。” “但安西之地太大部族众多,想要完全治理这里很麻烦。” “如果我们在安西高原(伊朗高原),建立一个封国。” “就可以和晋国、燕国形成三角夹击之势,将整个安西之地包围起来。” “然后慢慢的将这块地给彻底消化掉。” 众人不禁连连点头,这个设计确实非常合理。 陈景恪继续说道:“安西高原环境虽然不如平原,但四周皆有天险,易守难攻。” “西面又临海,拥有多处天然良港,最适合发展海贸,发展潜力非常的大。” “这个封国,未来定然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朱元璋非常满意,有发展潜力好啊。 其他人也都是同样的想法,这个地方简直太适合作为封国了。 从大明运送几十万人过去,就足以立足。 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但在我们消化安西的时候,极西诸国是不会坐视不理的,他们会激烈反扑。” “波斯就是我们和极西诸国的缓冲带……” 朱元璋问道:“你就如此确信波斯会依附于我们?若他们撕毁协议,与极西诸国一起打我们怎么办?” 陈景恪笑道:“所以,我建议波斯人选择一个非常小众的教派,作为他们的国教。” “在宗教狂信徒眼中,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 “一旦他们选择了小教派,就是自绝于极西诸国。” “为了生存下去,就只能依附于我们。” 马太后不解的道:“这个道理他们也懂,为何会听你的话,选择小众教派?” 陈景恪将其中的道理讲解了一下: “他们需要一个理由,将波斯人组织在一起。” “现在敌人太强,还不能打出复国的旗帜,宗教就成了最好的理由……” “小众的教派,才能确保他们的独立性……” “这是个阳谋,只要他们还想复国,就必须走这条路。” 马太后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真如你所说,这波斯人确实不敢背叛我们。” 陈景恪说的有些口渴,自己给自己倒了杯水,一饮而尽。 “波斯国是小众教派,一旦他崛起,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其他小教派也会谋求独立……到时伊教诸国就会彻底分裂。” “分裂的伊教诸国,才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情,就眼下来说,对我们也是极为有利的。” “奥斯曼国正在崛起,它信仰的是大教派,必然会和波斯起冲突。” “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得渔翁之利……” 说到这里,他手指又放在地图的一处,说道: “等奥斯曼和波斯打起来,我们就可以趁机出兵夺下此地。” “掌握了这里,就掌握住了世界的命脉之一。” 第329章 陛下,时代变了 众人看向他手指的地方。 朱元璋疑惑的问道:“埃及?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其他人也都有相似的疑惑。 倒不是说这块地方不重要,而是他们实在看不出,这里有什么资格当得起世界命脉之一的称赞。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东西方贸易,自古以来就是暴利。” “然海上风浪大,限于造船和航海技术,古人只能从陆地沟通东西方。” 他手指在长安到西方之间画了一条线: “就是这条线,被我们称之为丝绸之路。” “可以说,从古至今这都是世界上价值最高的商路。” “只不过这条商路,经常被处在中间的国家截断。” “当年的安息帝国、贵霜帝国、萨珊王朝、阿拉伯帝国等等。” “就是靠着做转口贸易,成为当时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未来晋王的封国建成,仅靠中西方贸易,就可以赚的盆满钵满。” 将东方运送过来的货物强行收购,以十倍的价格卖给西方诸国,真可以说是坐在家门口赚钱。 当年中亚靠着这种强制手段做转口贸易,攫取了海量的财富,支撑起了他们的帝国。 即便后来大航海时代到来,海洋贸易的兴起,中亚依然是无法绕过的地方。 这就是地理优势。 朱元璋等人不停点头,这事儿其实他们已经知道了。 毕竟大明都已经走了出去,朱棡早就开始规划他的封国。 大家要是还不知道这些,那就显得太蠢了。 “可是……”老朱更加疑惑了:“这和埃及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笑道:“陛下,时代变了。” “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升,现在的海船已经可以远航到万里之外。” “海洋运输量更大,是陆地运输量的几百倍几千倍。” “在未来,这个比重还会增加。” “海运将会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 “可是从东方开船去西方,需要绕道利来亚,路途极为遥远。” 他的手指从泉州开始划线,经过麻六甲海峡,过小西洋(印度洋),再绕过非洲,到达欧罗巴。 利来亚是明朝对非洲的称呼,且当时已经有欧罗巴、小亚细亚等称呼。 小亚细亚在明朝特指阿拉伯半岛。 说到这里,他的手指再次放在埃及:“陛下请看这里……此地长只有不足四百里。” “如果开挖一条大运河,连通南北海域,商船就再也不用绕道利来亚。” “可以将东西方之间的海洋路线距离,缩短两万里。” “这其中的利润有多大可想而知……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掌握了东西方交通命脉。” “什么都不用做,坐在家里收过路费,就能吃的脑满肠肥。” 众人又不是傻子,经过他这么一分析,顿时就明白了此地的重要性。 不只是商业价值,军事价值也高的离谱。 老朱斩钉截铁的道:“此地必须拿下。” 朱标说道:“掌握了这条运河,就掌握住了东西方交通大命脉,万不可落在外人手里。” 朱雄英盯着地图,说道:“此地可不好打,我研究过那边的信息。” “埃及现在被一个马穆鲁克王国的国家统治,这个国家可不弱。” 陈景恪说道:“所以才需要波斯人当先锋,我们坐山观虎斗。” “根据我查到的信息,马穆鲁克的统治阶层是突厥人,被统治者大都是大食人。” “双方之间本就有无法弥补的裂痕。” “且现在马穆鲁克王国已经进入王朝末期,突厥权贵大肆兼并土地奢靡无度,百姓无立锥之地。” “腐朽的权贵最喜好享受和奢侈品,我大明恰好可以为他们提供这些东西。” “甚至我们可以用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他们出售奢侈品,加速他们的腐化。” 朱雄英很是反对,道:“如果我们低价出售商品给他们,他们转手卖掉怎么办?那不是增强他们的实力了吗。” 一直没出声的马太后开口说道: “那再好不过,就是要让他们有钱。” 见祖孙三人不解的样子,她解释道: “那些权贵有了钱并不会用来建设国家,而是去兼并更多的土地。” “……以前我们华夏不就是如此吗?当官捞钱,捞钱买地。” “然后吏治败坏,土地兼并日益加剧,最终导致王朝覆灭。” “这个规律不只是我们有,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有。” “我们有景恪指路,正在尝试跳出这个周期律……” “他们可没有景恪这样的智者,依然在重复旧有的规律。” “马穆鲁克国的权贵有了钱,只会变本加厉的去压榨百姓。” “如果我们再稍稍推一把,颠覆他们并不难。” 祖孙三人都恍然大悟,主动给你送钱加速你的死亡,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朱元璋嘿嘿笑道:“妹子还是和以前一样聪明,不愧是咱的贤内助。” 陈景恪也大为佩服,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 但在没有人提点的情况下能自己琢磨透,需要的智慧可不简单。 马太后没有理他,继续说道:“这条运河,你们准备自己挖吗?” 老朱疑惑的道:“那要不然呢,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朱标、朱雄英也很是疑惑,这好像只能等到大明占据埃及之后,再组织人开挖吧? 难道还能凭空长出来一条运河不成? 陈景恪也有些疑惑,莫非马娘娘真能想到更好的办法? 马太后笑了笑,说道:“如果你们是马穆鲁克王国的贵族,现在手中有大量的钱财没地方花。” “有人告诉你,在这里开挖一条运河就能坐着收钱,你们会怎么做?” 四个大男人都露出震惊的表情。 陈景恪最先反应过来,竖起大拇指道: “高,娘娘这一招是真的高啊。” 朱雄英也兴奋的道:“马穆鲁克王国的权贵,肯定会征召民夫开挖运河。” “到时国内矛盾会加剧,只需要稍稍推一把,就能颠覆他们的政权。” “我们还能白捡一条运河……” “皇祖母真是太厉害了,一石二鸟啊。” 朱元璋都乐傻了:“嘿嘿,现在知道你皇祖母有多厉害了吧。” 马太后很是自得,嘴上却谦虚道: “一点小伎俩罢了,不值一提。” 众人不理会她的自谦,狠狠的将她夸奖了一通。 然后才继续谈论起西方战略。 最终商量出了一个大致的方略。 先打造一条从大明到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的海洋补给线。 这条补给线军民两用,同时也是为后续移民做准备。 波斯那边,先占据一座岛屿,或者在无人处占领一块土地。 在上面营建堡垒驻军。 用数年时间囤积兵力,等待局势变化。 对波斯的扶持,则按照陈景恪的计划走就可以了。 只要波斯人选择小众教派作为国教,剩下的就简单了。 等到宝钞流通起来,他们将再也无法摆脱大明的控制。 “经略安西需要至少五年时间积蓄力量,波斯人也需要至少五年时间做准备。” “腐化马穆鲁克也需要时间……” “正好大明要休养生息五年……” “所以,我建议五年后开启安西战略。” “晋王从西域攻打帖木儿汗国,波斯从安西那边出手拖他们后腿。” 众人也都认同这个时间节点,五年并不算长。 “景恪乃老成持重之言,莫说五年,十年能完成安西战略都不算晚。” 陈景恪又说道:“但这五年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可以挑拨白羊国和帖木儿汗国的矛盾。” “如果能让两国陷入持久拉锯战,不停地消耗他们的力量,那就更好了。” “还有天竺方向,帖木儿汗国占据了天竺不少土地,大有侵吞整个天竺的意思。” “我们可以促使天竺各国,联合起来反抗帖木儿。” “如此他们陷入两线作战,更加方便我们行事。” 众人依然没有反对,这个计策确实很不错。 不论能不能挑起敌国之间的矛盾,试一试总归是没有毛病的。 万一成了呢。 朱元璋看着地图,说道:“如此就需要一个人前去坐镇指挥才行。” 这么庞大的计划,肯定需要一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前去协调指挥。 派谁去? 朱标手下暂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所以还是要靠老朱的老班底。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天竺和安西应该各派一个人过去……” “天竺那边无需另寻他人,燕王的谋士道衍大师就非常合适。” 道衍?姚广孝? 这个名字大家自然熟悉,之前朱棣数次提起他。 就连谋求在天竺建国的计划,都是这个人帮忙制定的。 只是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是完全不同的。 陈景恪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让他敲定大方向,那是比谁都厉害。 真要去做实事……不提也罢。 所以见他推荐姚广孝,大家都有些意外。 老朱不解的道:“你对道衍就如此看好?” 陈景恪心道,那我可太看好大和尚了,知道他干了啥的人没有不看好的。 “我曾经与道衍大师有过一面之缘,此人乃谋国之士。” 老朱很是诧异:“你对他的评价竟如此之高?哈哈……咱真是有识人之能啊。” 这么好的人才,可是他老朱亲自送到儿子身边的。 马太后翻了个白眼,吐槽道:“你快别给自己脸上贴金了。” “要不是看走了眼,你会将这么好的人才送给老四?” 老朱只是嘿嘿笑,并没有争辩。 当年还没有封王建制的计划,他对藩王的定位,就是拱卫大明的屏障。 最优秀的人才,肯定要留给朱标,不可能送到藩王身边。 别说主动送了,如果他知道哪个藩王身边有经世之才,也会立马要过来交给朱标。 道衍纯属看走了眼。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这大和尚太会藏了。 前世在朱标死之前,他从来都不显山不露水。 这一世也是在确定了封王建制之后,才开始展露才华。 而且之前他还主动要求,替朱棣去经略天竺,最合适不过了。 朱元璋当即拍板:“那就让道衍去,反正再过两年高炽也出师了,正好过去替老四看着那一摊子。” 那么接下来就是谁去安西之地了。 这下众人都有些发愁了。 这个人不光要懂军事,还要懂政治,还要是那种思维比较灵活的人。 而且还要够狠,否则干不了脏活。 关键是,还要让老朱放心。 这样的人才……也有。 比如徐达。 然而,这些人在大明有更重要的任务,是不可能长期派到海外的。 其他人,要么能力不足,要么只会打仗,要么玩不来阴谋诡计,要么不够狠。 要么无法让老朱放心。 晋王倒是挺合适的,然而河西那边同样重要,他根本就离不开。 其他的藩王要么能力不足,要么年龄太小经验不足…… 这就麻烦了。 就在这时,朱雄英目光扫了一圈众人,忽然说道: “我觉得二叔挺合适的。” 废秦王朱樉。 听到这个名字,在场所有人都不禁心头一震。 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提起这个人。 在大明,朱樉是一个禁忌一
相关推荐: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白日烟波
深宵(1V1 H)
新年快乐(1v1h)
乡村透视仙医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桃源俏美妇
旺夫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