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他捡到了一个宝。 道衍这种妖孽,直接被送到手上。 上辈子两人联手掀翻了朱允炆,开创了永乐盛世。 这一世自然是没这个机会了,不过道衍就是道衍,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在帮朱棣谋划。 而且一眼就看中了那块风水宝地。 之前陈景恪就一直在思考,要如何经略天竺。 次大陆乃膏腴之地,沃野千里,水热条件最适合农耕。 不拿下这里,简直就对不起最强种菜民族的头衔。 只是,虽然天竺人的战斗力非常感人,可毕竟人家也是几千万人口的次大陆。 大明属于劳师远征,还是要小心一些的。 最终,根据前世英国殖民印度的经历,他初步制定了一个计划。 只是这个计划需要一个合适的人去执行。 之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现在朱棣主动请缨,问题就解决了。 当然,不是让朱棣去经略哪里。 他不会玩阴的,干不来这种细致活儿。 可是姚广孝这个大和尚合适啊。 这位妖僧有一千个心眼,玩弄阿三哥还不是和玩弄小孩一般。 想到这里,他颔首道:“燕王眼光独到,此地确实是作为封国的不二之选。” “而且从天竺往西北可通西域,能和晋王的封国互帮互助,联手经营西域。” 到时候兄弟俩联手伺候极西诸国,那可真是诸国的福分啊。 朱元璋回想两地的地势,也不禁连连点头。 确实如此啊。 本来还有些担心老三势单力孤,被极西诸国联合起来欺负。 老四也过去,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极西诸国也只有挨揍的份儿。 朱标自然不会拒绝这个提议,老三老四一个比一个有野心。 将他们的封国放在大明附近,对谁都没有好处。 现在这种情况,是大家都乐于见到的。 但随即朱元璋眉头一皱,说道:“你三哥要经略河西,你再走了,咱靠谁来打北元?” 朱棡替自家兄弟说道:“我大明兵精将广,区区北元又岂是对手,就算没有老四也一样能扫平漠北。” 朱棣连忙说道:“我还是想打北元……我是这么想的……” 他就将当初和姚广孝商量的策略讲了一遍。 现在大明需要休养生息,暂时没能力对外扩张。 他们可以先发展水师,组建自己的班底。 等大明实力更强,有能力对外扩张了,再去经略天竺。 “到时候高炽也学有所成,让他带着道衍去天竺,我依然留在大明扫平漠北。”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如此也好……景恪,如何经略天竺,你可想好?”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先占领锡兰岛,将这里打造成前进基地。” “然后出兵攻打天竺大陆上的国家,不要一口气消灭他们,而是将他们的王室和贵族变成傀儡。” “如此就可以削弱他们的贵族的抵抗力度。” “下一步就是做奴隶贸易,用他们的壮丁帮我们完成工业奠基。” “如此既可以削减他们的人口,又可以增强我们的实力。” “同时还要在当地宣扬华夏思想,等时机成熟,再彻底兼并那里。” 还有一点,和天竺的人口结构有关。 高种姓是外来的雅利安人,其实就是古波斯人,低种姓都是本地人。 作为高种姓的雅利安人,从来没有把本地人当人看过。 大明可以借助高种姓的手,来减少低种姓人口。 可以节省大量的统治成本,还能减少自己双手的血腥。 虽然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但人吗,总是喜欢自我安慰。 将大致的计划讲了一遍,大家都觉得很不错。 只有朱棣觉得麻烦,在他看来直接出兵灭国不就行了吗。 这么麻烦做啥? 只是他的意见被大家无视了——虽然这是他的封国。 不过他依然很高兴就是了,毕竟要求得到了满足。 事情商量好之后,朱标开口表态道: “建立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我以为可以让三弟四弟开府建牙,自命僚属。” “如此他们就可以更好的培养人才打造班底,为将来建国打基础。” 朱元璋欣慰的道:“你能如此想就好……听到了吗?莫要让你们大哥失望。” 朱棡和朱棣自然非常感激。 之后众人又讨论起了经略天竺和碎叶川的细节,除了军事,大家还讨论了文化思想方面。 天竺没啥好说的,现在也就剩下一个种姓制度了。 武力打破,强行推广华夏文明就可以。 麻烦的是西域。 现在西域是伊教的天下,大大增加了朱棡统治这里的难度。 要么他抛弃原来的信仰,选择建立一个伊教国家。 但他自然不愿意干这种背祖弃宗之事。 “所以,晋王有两个选择……其一,建立一个多信仰的国家。” “尊重所有人的信仰,然后引入佛道与其竞争,争夺人心。” 朱标冷笑道:“我选第二个……伊教每征服一地,就毁灭其文字和传承,强迫其改信伊教。” “当初西域是佛教的天下,他们用屠刀,在两百年完成了换天。” “我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他们也尝一尝自己的手段。” 陈景恪倒也没有反对,用什么办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统治。 第一种办法相对容易一点,但会留下祸根。 第二种办法开头会很难,但一旦完成就一劳永逸。 这时,马皇后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开口问道: “景恪,你对儒家思想多有不满,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来统治大明呢?” 朱棡、朱棣和朱橚三人面露不解,怎么突然问起这个问题了? 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则露出期待的表情。 陈景恪没想到马皇后会突然问这个问题。 不过,不论自己想要如何改造儒家,都需要经过他们同意才行。 而且经过这么久的思考,他也确实有了一些想法,正好沟通一下。 想到这里,他开口说道: “司法独立失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思想决定了形式。” “司法系统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我们想要建立一个伟大的时代,就必须要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做指导。” “否则,最后都会沦为君主个人的文治武功,最后人亡政息。” “汉唐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 汉唐因为君主个人对文治武功的追求,选择了对外扩张,打下了辽阔的疆土。 然而因为缺乏相应的思想做指导,最后又回归了保守。 “现在的儒家思想,太过于保守,已经无法满足大明的需要了。” “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全新的,能满足我们需求的思想。” 闻言,朱棡似有所悟。 朱棣和朱橚则一脸懵逼。 什么司法独立?什么新思想?你在说什么啊? 马皇后继续问道:“新思想是什么样子的?你可有头绪?” 陈景恪微微颔首,说道:“已经有了一些想法。” 朱元璋精神一振,追问道:“什么想法,快和咱说说。” 朱标和朱雄英,也竖起了耳朵。 陈景恪斟酌了一下,说道:“新思想不能凭空出现,否则会和华夏文化相冲突。” “解决这种冲突,就需要耗费我们大量精力,可谓得不偿失。” “所以,最好在华夏原有思想上推陈出新。” “儒家思想是最合适的,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非常符合华夏人的传统习俗。” “这个优点,我们不能抛弃。” 朱元璋有些急切的道:“你说的这些咱都知道,直接说怎么改吧。” 陈景恪有些无奈,不再做过多讲解,直入主题的道: “给儒家制定一个更宏伟的终极目标。” “然后围绕这个目标,重新解释儒家思想。” 第318章 他怎么舍得的啊?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个人的荣辱,人们可以不顾生死。” “但还有一种东西,能使人爆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那就是正义。” “华夏文明对正义的追求是贯穿始终的……”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他可以牺牲一切。” “当一个群体和组织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就能爆发出惊人的活力和凝聚力。” “所以,我们的新思想必须是伟大的,是崇高的。” “它不是为了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而存在,而是为了追求全人类的福祉。” 众人不明觉厉,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崇高的思想吗? 朱雄英却脱口而出道:“大同世界。” 陈景恪心道,没白教你那么多:“正是大同世界。” 大同世界出自《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可以说,大同世界是儒家思想构建的终极理想世界。 只是因为太不现实,很少有人真的把它当回事儿。 就连儒家自己都不怎么提这玩意儿。 前世康有为倒是想在这方面做文章,只是他屁股太歪,最终失败了。 之前陈景恪就给朱元璋他们讲过大同世界,只是他们也一样没有当真。 这不过是儒家幻想出来的,咋可能存在。 到了现在,朱元璋依然不信:“这东西……真的有人信吗?” 陈景恪反问道:“道教的天庭,佛家的净土,岂不是更虚无缥缈,天下人为何愿意相信?” 朱元璋反驳道:“宗教不同,它们是靠愚弄百姓获取信仰的……”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百姓愿意相信它们存在,是因为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说白了,信徒能从中得到好处,哪怕只是一点点心理安慰。” “同理,世人愿不愿意相信大同世界,取决于朝廷如何做,取决于他们能否从中得到好处。” “一边喊着大同世界,一边拼命压榨他们奴役他们,自然没有人愿意相信。” “可是大明不同,现在的大明可以自豪的说,在济世安民这一块我们远超历朝历代。” 听到这句话,众人心中都不禁生出一股骄傲情绪。 虽然现在的大明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就政策这一块,确实称得上历朝历代做的最好的。 “别的朝代将大同世界作为终极目标,会被世人嘲笑。” “可是大明这么做,所有人都会认真考虑可信度……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朱元璋情不自禁的挺直了胸膛:“咳,景恪言之有理,我大明岂是别的朝代所能比拟的。” 众人:……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严肃的说道: “围绕大同世界改造儒家思想,倒也不是不行,但具体要怎么做?需要皇家做些什么?” 众人表情一肃,她这话其实就是在问,新思想如何保证皇家的利益。 陈景恪自然知道这是核心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任凭他说的天花乱坠都没用。 “这个问题之前我曾经笼统的说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其一,是以道德经中的天之道为思想。” “天子代天行道,削弱豪强,补助苍生……” “其二,天子的权力和责任都是历史赋予的……” “天子非一家一户之天子,而是天下人的天子。” “天子的终极任务,是带领世人建立大同世界。” 这两点之前陈景恪确实都讲过,而且分析的很透彻,也获得了众人的认同。 所以,见他从这两方面来确保皇权的合法性,大家都放下心来。 马皇后点点头,满意的说道:“如此我就放心了。” 虽然没有明说,但谁都知道她同意这一套逻辑了。 朱元璋等人就更没有意见了。 对于他们来说,皇权是‘天’赋予的,还是历史赋予的,区别不大。 只要这一套思想承认皇权的合法性,就足够了。 况且朱元璋对天赋皇权那一套也不是很感冒。 要知道,他可是说出过‘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这样的话。 在登基诏书里,也直言自己就是布衣得天下。 在历史上堪称独一份。 相比起天赋皇权,他反而更能接受历史赋予皇权这一套逻辑。 最关键的问题得到解决,众人的心情就放松了下来,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 朱雄英就很兴奋的说道:“我华夏作为先行者,要带领全人类一起进入大同世界。”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勇于承担起来。” “所以我们要主动走出去,帮助蛮夷摆脱落后和愚昧。” “我们征服四方,不是为了个人的文治武功,而是为了践行理想。” “我们……是正义的。” 很中二的一番话,却听的众人热血沸腾。 华夏文明拥有自己的家国天下观,对正义的追求是刻在骨子里的。 平时可能不会挂在嘴边,甚至表现的不屑一顾。 但一旦站在正义的一方,会变得非常亢奋。 大有一种无所畏惧暴打天下的气势。 以前扩张是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封国,现在是为人类谋福祉。 意义完全不一样了好吧。 这叫啥? 这叫我打你,是为你好。 什么叫道德制高点? 这就是。 不过这套思想现在还只有一个最高目标,别的都一无所有。 想要将其完善,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更何况,很多细节陈景恪自己也没有考虑清楚,还需要时间去总结。 而且他很清楚,靠自己想要完善这套思想体系是不现实的。 有些事情真的需要天赋。 很显然,他这方面的天赋并不是很高。 即便有前世的见识,也很难独立完成伟大思想的建设。 当然,这个想法要是被别人知道,肯定会认为他太谦虚了。 二十岁能有这成就,天赋绝对是第一等的。 只是他自家知道自家的事情,真要说天赋,他肯定是有一点的。 但不多,只有一点点。 能混到今天这一步,更多还是靠前世的经验。 尽管现在功成名就,他脑子始终是清醒的。 这是前世当医生,养成的一个优秀品格吧。 不管别人怎么吹捧,自己心里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能力。 不会就是不会。 不懂装懂去给人治病,是要出大事儿的。 即便现在不怎么给人看病了,这种性格也一直在影响着他。 至于找谁来帮他一起完善这种思想,现在还没有合适的人选。 方孝孺也只是备选项之一。 这么多年未见,谁都不知道他变成了什么样子。 万一两人的思想相冲突呢。 但不管找谁来帮忙,都要自己肚子里有货才行。 “所以,接下来几年,我会将更多心思放在研究百家学问,尤其是儒家学问上面。” “力求早日拿出完整的框架,然后才好找人一起完善。” 马皇后意外的道:“你不准备自己完成这套思想?”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能力有限,勉强搭建个框架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最终完善实在无能为力。” 众人都非常震惊。 算学、医术之类的也就罢了,这可是正儿八经称子封圣的机会。 竟然也愿意分给别人? 正如前面所说,没人认为他做不到,只以为他在谦虚。 那么他为何要这么做? 答案只有一个,他想尽快让这套思想问世,早日为大明所用。 该是何等的胸襟,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朱标不禁动容,再次说出了那句话: “景恪,真君子也。” 朱雄英情不自禁挺直了胸膛,看到了吗,这就是我总角之交。 ----------------- 两位亲王凯旋带来的热度,持续了半个月才消散,但带来的政治影响力却更加深远。 皇帝的亲儿子能战善战,意味着对军队的掌控能力更强。 谁再想搞什么请愿、逼宫、消极对抗,都很难威胁到政权稳定性。 原本还想沉默对抗新政的官吏,默默的放弃了这个念头。 利益受损,总比被灭族要强不是吗。 包括很多之前一直未能深入的政策,进度也陡然加快了许多。 比如人口松绑政策。 朝廷取消了匠籍,但很多地方依然在变着花样的奴役工匠。 奴仆要签订契约,但实际上依然有大量人家在使用卖身契,衙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些官吏以为自己做的隐蔽,事实上朝廷早已经心知肚明。 只不过以前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无暇顾及。 朱标监国,政策开始转向休养生息、深化革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百官也明白风向要变了。 只是他们习惯了这种作为,再加上侥幸心理作祟,依然我行我素。 两位亲王统兵,同时大获全胜,着实震慑到了他们。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讲道理远不如震慑来的有用。 也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突然开始频繁召见朝中重臣,重点是勋贵。 徐达、冯胜、蓝玉、傅有德、李善长等等。 同时还对镇守地方的将领进行了替换,很多中枢关键位置也换了人。 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端倪,替换上来的全都是太子一系的人。 虽然父子俩共用一套班子,但总有亲疏远近。 朱标也有自己亲近信任之人,这是难以避免的。 只是以前父子关系和谐,大家也就没有特别加以区分。 现在突然大规模的,让太子党羽掌管重要位置,太反常了。 怎么看像是在搞政权交接一样? 如果不是老朱依然正常上早朝,召见群臣,大家都以为太子政变了。 也不是没有人想过,皇帝是不是要禅位给太子? 但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自己否认了。 原因很简单,权力这东西一旦粘上就很难放的下,更不容许别人染指。 亲父子也不行。 大明三代君主关系和睦,确实是史上独一无二的盛况。 然而众人依然不认为,朱元璋会活着禅位。 更何况现在他身体状况良好,精气神甚至比很多年轻人都充足。 别的不说,后宫关系可是很和谐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会禅位,怎么舍得禅位? 但不论大家怎么怀疑,这种人员替换依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且因为都是熟面孔,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动荡。 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九月份。 当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种人员替换的时候,朱元璋突然对外宣布,他要禅位给太子。 一时间朝野震动。 这可是皇位交替啊,历来都是大事。 不过和之前朝代不同,百姓在震惊之余,很快就接受了这件事情。 皇帝太子太孙那都是明君,谁当皇帝都行,老百姓不担心他们瞎折腾。 真正无法接受的,是官僚集团。 因为这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皇帝竟然真的要禅位? 他是怎么舍得的? 还是说他被太子一党给控制了? 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不是李渊,朱标也不是李世民。 排除所有不可能,那最后一个可能即便在不靠谱,也是唯一答案。 朱元璋是真的想禅位。 此时再回头看,其实此事早就有端倪了。 几次让太子监国,尤其是去年那一次,直接就不管事儿了,所有的军国大事尽归太子处置。 这很可能就是一次试运营。 而朱标做的也非常好,甚至可以说堪称完美。 今年大明四海升平,唯一的心腹大患北元又被赶到漠北,漠南再无蒙古铁骑的踪迹。 可以说是禅位最合适的时机。 至于为什么要活着禅位,并不难理解,确保皇权稳定交替。 想一想就知道了,皇帝活着禅位给太子,将会带来多大的好处。 可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 朱元璋就真的一点都不留恋皇位? 历史上活着禅位的皇帝也不是没有,远的不说,宋朝就有一位。 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养子宋孝宗赵眘。 不过赵构那只是走个形式,实际上国家大权还是掌握在他手里。 可朱元璋不一样,他提前让太子的党羽接管了国家大权。 这就是真正的全面交权啊。 他是怎么舍得的啊? 第319章 不会写,是真的不会写 朱元璋宣布禅位之后,第一个找到陈景恪的,就是蓝玉: “陈伴读,此事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 陈景恪点点头,笑道:“脸上的笑容收一收,给人看到肯定又要参你一本了。” 皇帝宣布禅位,你这么开心,是不是对皇帝不满? 蓝玉毫不在意的道:“随便他们参去,我老蓝就这脾气。” “再说,谁不知道我和太子的关系,当着陛下的面我照样笑哈哈。” 这话倒是不假,蓝玉的性格大家都知道,他要是装作很不舍的样子,那才会惹人怀疑。 陈景恪正色道:“虽然太子众望所归,但还是要以
相关推荐: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白日烟波
深宵(1V1 H)
新年快乐(1v1h)
乡村透视仙医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桃源俏美妇
旺夫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