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他们的大明天子继位,他们会更加的开心,然后更激烈的去斗。” 陈景恪竖起大拇指,说道:“您老人家才是玩弄人心的高手,小子佩服。” 朱元璋得意的道:“你小子是聪明,但还是太年轻太嫩了,要和咱学的还多着呢。” 陈景恪恭维道:“那是,要不说老狐狸呢。” 朱元璋笑容一僵,怒道:“你个混账玩意儿,看咱不打死你。” 说着拔腿就踢。 陈景恪躲了两下,然后假装躲避不及挨了一脚。 其实并不重,但他依然装作很痛的样子,一瘸一拐的连声求饶。 朱元璋这才心满意足的道:“让你小子胡说八道。” 这一幕恰好被殿外的蒋瓛看到,心里无比的羡慕。 陈伴读真是独得圣宠啊,以后要好好巴结他。 很快太监就过来通传,皇帝让他进去。 蒋瓛目不斜视,见过礼之后回报道: “陛下,刚刚传来的加急情报,远洋使节团回来了,正在淡马锡修整。” 第289章 这就是大明 远洋使节团只不过是美化的称呼,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清楚,那就是朝廷组织的远洋商队。 朝廷组织如此庞大的海贸商队,在华夏历史上还是首次,自然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大多数官吏其实都是反对的。 一来成本实在太高,光那些船就是天价。 采购的大批物资,也同样占用了朝廷本就紧张的财政资金。 且能不能回本还是未知。 大家认为海贸赚钱,那是只看到了个别大海商,又有谁去关注因此家破人亡的人? 出海风险太大了,出去三艘船能回来两艘就是运气好,回来一艘是常态。 弄不好血本无归,这就是现实。 二来是觉得朝廷经商,会带坏社会的风气,影响农耕。 毕竟粮食才是国家的根本,大家都去经商了没人种粮食,会亡国的。 这一条才是根本原因,古典社会本就以农业为根本,重农抑商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 只不过因为朱元璋的强势,群臣也不敢过于反对。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接受了这个现实,而是蛰伏起来等待最终结果。 也就是远洋船队返回。 如果一切顺利还好,但凡有所不顺,必然会遭到激烈反扑。 所以,远洋船队回来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强烈关注。 百姓关注此事,单纯是出于好奇,百官关注则是等待最终的结果。 陈景恪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对此他的做法是,宣传。 使劲宣传此事,最好弄的人尽皆知。 并且还让远洋商队回来的时候,尽量将声势闹的大一点。 “把外面带回来的好东西都展示出来,给天下人看看。” “我们要用这场盛事,为万民启智,为古典世界敲响丧钟。” 朱雄英说道:“你真的是不放过任何机会,连此事都要利用一下。” 陈景恪笑道:“这么好的机会,不利用一下岂不是浪费了。” “华夏文明在摇篮里生长了数千年,已经长大成人,是时候睁开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朱雄英也非常认同的道:“是的,以前我也以为,眼前这一隅之地就是天下。” “认识了你之后才知道,原来世界竟然如此广阔。” “我们眼前的‘天下’,不过是一个摇篮而已。” “想要走出去,不能光靠我们几个人努力,而是要让天下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陈景恪长叹一声道:“我们曾经有数次机会走出去,但华夏文明太骄傲了,不屑于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 “不过还好,利益最能动人心。” “只要我们能让天下人看到走出去的利益,自然会有无数人效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保守势力再强,面对利益之时,也完全不值一提。” 朱雄英非常认同的点点头,然后提醒道: “你可别把利益挂在嘴边,小心被人抓住把柄。” 陈景恪说道:“嗯,对外我的理由永远都是为了传播华夏文明。” 朱雄英说道:“这不是借口,而是事实。” “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华夏文明更加灿烂辉煌。”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个人也能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名垂史册。” ----------------- 接到中枢传来的命令,赵秩和耿子茂虽然不知道朝廷深层次的谋划,却也能猜到让他们这么做的目的。 如果是以前,赵秩或许会不以为然。 甚至一开始他本人也并不支持朝廷经商,之所以还揽下这个活儿。 一来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毕竟机会难得。 二来也想亲眼看看,外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他看到了,想法也改变了。 大明……不,华夏文明必须走出去。 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只有了解过外面的历史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其实一直在频繁的交流。 而华夏文明,始终没有真正走出过那一隅天地。 唐朝确实走出去过,可时间太短暂了,短到几乎没有留下太多痕迹。 虽然和域外文明比起来,华夏文明依然是最繁盛的,可将自己与世界孤立并非长久之计。 他也真正理解了,朝廷为何要开海,为何要组织如此庞大的远洋舰队。 他由衷的,为大明有如此远见卓识的君主感到高兴。 所以在接到命令,猜到朝廷的打算之后,他立即就做出了安排。 搞,必须要将场面搞起来。 将这一行的成果,展示给大明的子民们看一看。 准备好一切,船队才驶入泉州。 虽然朝廷没有组织人来迎接,早就接到消息的当地百姓,自发的前来看热闹。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终生难忘的一幕。 一车车的金银珠宝,没有做任何掩盖,就这样大咧咧的暴露在世人面前,招摇过市。 一队队长相奇特衣着怪异的域外人,从船上下来,让百姓们大开眼界。 当然,更加震撼的是那些外国商人和使节。 这座城市太繁华了。 听说这只是南方的一座不大的港口城市,那大明的国都该是何等的繁华。 然后是各种从未见过的飞禽走兽,被从船上拖出。 其中带给大家最大震撼的,当属狮子。 不是因为它的凶猛,而是外貌。 这玩意儿咋这么奇怪? 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咋这么像狻猊啊?莫不是真的抓到神兽了? 然后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很快,远洋商队抓来了神兽狻猊的消息,就传遍了泉州。 越来越多的人跑来,只为一睹神兽的雄姿。 即便衙门的人出来辟谣,说这是狮子,就是高门大户门前看大门的石狮子。 百姓们依然不相信。 石狮子、舞狮,他们都见过,和真的狮子也不一样呐。 分明就是狻猊,衙门肯定是故意隐瞒的。 至于隐瞒的原因,很简单啊。 外面竟然有神兽,那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东西? 更准确的说,是不是真的找到了海外仙山? 倒也不怪百姓们愚昧什么的,而是石狮子确实很抽象,除了叫石狮子之外,模样实在和狮子关系不大。 中国是没有狮子的,最早接触狮子应该是西域各国进贡来的。 就有人觉得很威武,就将其雕刻下来放在门口。 后来就成了习俗。 但见过狮子的人太少了,大家只能参考最早的石狮子进行仿制。 过程中难免会加上一些个人的想象。 比如将狮子头上的毛弄成自然卷。 然后,石狮子越来越不像狮子。 以至于大家见到真狮子,反而不愿意相信它是狮子了。 反倒是觉得和狻猊很像。 不过不管怎么说,陈景恪的目的是达到了。 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使节团在泉州展览了这次贸易的收获,还拿出了一部分进行售卖。 来自域外的奇珍异宝,着实让百姓们开了眼。 尤其是拿出来售卖的东西,引起富豪们的追捧,基本都卖出了天价,更是让百姓们兴奋。 赵秩还让人写了几块牌子,上面简单介绍了几个域外主要国家的风土人情。 这些来自域外的信息,确实勾起了百姓对外面世界的兴趣。 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百姓,本就是中国最喜欢冒险的群体。 或是出于对外界的好奇,或是被那些财宝吸引,很多人都生出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 三天后,使节团再次出发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这次他们兵分两路,赵秩带领一路从大运河北上。 耿子茂则带领另一路,沿着海岸线北上。 沿途的各大港口、各大城镇,全都要去一遍。 每到一地,都会引起巨大的轰动。 大多数人都第一次知道,原来大明之外还有如此广阔的天地。 这不是华夏文明第一次和域外文明接触,相反,华夏与外界的接触相当频繁。 即便是南北朝时期,也和中亚国家有着频繁的交流,更别提唐朝时期了。 可是这种交流,只存在于高层和局部,大多数百姓是无法接触到的。 别说是古代,二十一世纪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没有互联网,大多数百姓恐怕这辈子也无法获知太多外国信息。 像现在这样,由国家组织的,如此大规模的,向普通百姓展示域外信息。 在华夏历史上还是首次,带给百姓的冲击也是无与伦比的。 当然了,受震撼最大的还是随船队而来的外国人。 以前他们没少听闻关于中原,关于东方大国的传说。 很多人相信,大多数人保持怀疑态度。 现在他们亲眼见到了。 和传说中确实有区别,但依然是他们见过最繁华的地方。 本来他们以为泉州已经足够富裕的了,等见到了扬州、杭州等城市才知道,什么叫做繁荣。 当他们以为,苏杭已经是终点的时候,又再次被应天所震撼。 沿江而卧,虎踞龙盘,数十万人生活在这里…… 这不仅让他们想起了传说中的长安。 据说是一座百万人的大城市,以前他们不信,现在则不停的自嘲见识少。 当他们得知,大明的新都城是百万人规模之后,彻底麻木了。 一般人只关注城市的繁华和富庶,有心人则震惊于大明的文明。 比如阿扎萨,他一直在悄悄的观察大明的风土人情,想办法了解大明的文化和律法。 了解的越多,就越是震惊。 科举?遍布天下的书院?均田制?摊丁入亩? 这一切的一切,都带给他无与伦比的震动。 这一刻,他终于感受到,什么是文明。 他是宗教学者,足迹踏遍了中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国家,却从未见过有如此文明的地方。 而且对方的文明,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切实的施行了。 最简单的例子,这里的人更自由。 百姓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去管理机构申请,可以游遍全国。 在其他地方,只有贵族和官僚家族才有这样的权力,普通百姓都是被约束在当地的。 尤其是这种几万乃至十几万百姓,聚集在一起看热闹,更是不被允许。 除非是统治者为了炫耀功绩,组织百姓聚集。 而这个叫大明的国家,普通百姓竟然就拥有如此多的自由。 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至于其他的权力,就更不用说了。 百姓头上没有贵族主人,都是国家的公民,拥有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利。 就连奴仆,都是契约奴,拥有最基本的保障。 在信仰上,没有宗教压迫,百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信什么不信什么。 宗教之间的争执,也多是语言辩驳,而不是诉诸武力。 当然,对于一个虔诚的伊教徒而言,这里的人对神灵对信仰太不忠诚了。 可无法否认的是,这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明。 这种和谐的文明,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见到过的,他所知道的历史上,也从未存在过。 现在,就这么突然出现在眼前。 作为阅历丰富的宗教学者,他自然知道事情不可能如此完美。 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剥削和不公肯定普遍存在。 但能将这些东西写入法律,并作为标准在全国执行,依然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 此时他也终于知道,为何当年自己的祖先,明明建立了强大的萨珊王朝,却还要对中原如此谦卑。 面对如此强大、富饶而文明的国度,谦卑是理所应当的。 他现在迫不及待的,想要与这个国度的贤者会面,聆听对方的教诲。 当然,那位赵秩大使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是那么的博学、谦虚。 本来他以为,对方已经是大明有数的大贤。 后来才知道,对方只是薄有才名,在他上面还有很多大贤。 在大明称之为大儒。 连‘才学一般’的赵秩都如此厉害,真想看看那些大儒是如何的高明。 ----------------- 每到一地都要停留几天,所以赵秩等人的行程并不快。 如果不是马上就要过年,他们需要回去给天子贺岁,这一条路估计他们能走两三个月。 即便如此,也是卡着年关才来到洛阳。 赵秩出发的时候,洛阳城还没有修建完成,京师还是应天。 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洛阳城,不禁为这座宏伟的城池感到震惊。 连他都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外国人了。 他们敢对天发誓,这是他们这辈子见过的,最庞大最宏伟的城池。 阿扎萨不禁想起了传说中的长安城,应该也是这个样子的吧。 这个国度,真的太强大了。 听到周围人的惊呼声,赵秩也由衷的感到骄傲。 这就是大明,我们的家园。 第290章 河西战略 朝廷并没有为赵秩他们,举行什么盛大的欢迎仪式,就礼部和鸿胪寺派了几名官吏前来迎接。 其余来迎接的官吏,基本都是赵秩和耿子茂的亲友。 当然,朱元璋也派了一名宦官过来,表示对此事的重视,顺便直接传几句话给赵秩。 倒不是有人特意针对远洋使节团,而是国家自有法度在。 什么级别的人出使,出使的又是什么级别的国家,回来的时候朝廷派相应的官吏去迎接。 不能高了,也不能低了。 尤其是朱雄英的外交法规颁布之后,这方面执行的相当严格。 赵秩这一趟出使,别看规模很大,实际上规格并不高。 毕竟他这一趟没有什么明确任务和目标,只是出去看一看,顺便赚点钱而已。 按照规定,朝廷不可能给出太高规格的迎接。 不过赵秩一点都没觉得被冷落,进入大明后这一路受到的欢迎,皇帝派身边宦官迎接传话,已经完全足够了。 就在他和亲友叙旧的时候,城门楼上有三个人,正拿着望远镜往他们这边看。 正是陈景恪、朱雄英和徐妙锦。 一边看,朱雄英还一边絮叨:“狻猊呢,怎么没看到狻猊。” “赵秩太不懂事了,竟然不把狻猊放到最显眼的地方。” 陈景恪下意识的往旁边挪了几步,示意这人我不认识。 跟在后面的蒋瓛和牛二虎将头转到一边,假装没有看到。 徐妙锦嫌弃的道:“那不是狻猊,是狮子。” 朱雄英连忙说道:“好好好,是狮子……快看快看,那是不是狮子。” 徐妙锦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一只头上长满鬃毛的猛兽。 “老师,你看那是狮子吗?” 陈景恪拿起望远镜看去,确实是狮子,一头雄狮。 不过体型比较小,脖子上的鬃毛也不是很多,典型的亚洲狮特征。 “确实是狮子,不过是狮子里体型较小的那一类。” 徐妙锦惊讶的道:“还有比这大的狮子吗?” 陈景恪回道:“有,在更遥远的黑土大陆,生活有体型更大的狮子。” “比这种狮子长三分之一左右,雄狮头上的鬃毛也比这个多,就和炸开的毛球一样。” 朱雄英插话道:“将来我派人去那黑土大陆,抓几只回来给你看。” 徐妙锦认真的道:“不行,岂能为了自己的喜好,就如此劳民伤财呢。” 小小年纪,严肃起来竟也有几分威严。 朱雄英被堵得说不出话。 陈景恪给他解围道:“自然不会专门去抓,将来远洋商队路过那边,顺手抓几只就可以了。” “就和这次一样,本来是出使列国做做生意,顺便抓一些当地独有的动物。” 徐妙锦这才歉意的道:“原来如此,是我误会太孙了。” 朱雄英连忙道:“嗐,你我何需如此见外……” 然后他转移话题道:“长这么大我还没见过狮子呢。” 徐妙锦也说道:“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呢,很威猛。” 陈景恪说道:“狮子是喜欢炎热偏干旱的气候,只有西域那边才适合生存。” “汉唐曾长期掌握西域,与极西之地诸国多有交流,西域藩属国曾进献过狮子。” “自唐中晚期以后,不复对西域的掌控,中原人就再没有见过这种猛兽了。” 朱雄英冷哼一声道:“早晚有一天我大明要重新掌握西域,让华夏的脚步再次踏入极西之地。” 这一次徐妙锦没有再说什么穷兵黩武之类的话,而是点头表示支持。 陈景恪朝蒋瓛看了一眼。 蒋瓛立即命周围站岗的人离远一点。 就在他犹豫要不要也离开的时候,陈景恪说道: “不是什么大秘密,蒋指挥使听听也无妨。” 蒋瓛这才恭敬的回来站好,心中也不禁好奇他们要说什么。 陈景恪这才说道:“过了年晋王和燕王准备主动出击,我以为这样做就是浪费兵力。” 见他们要谈正事,徐妙锦就放下望远镜,乖巧的站在朱雄英身旁。 朱雄英不解的道:“这不是之前就商量好的策略吗。” “三叔去寻找也速迭儿的主力,四叔攻打咬住、乃儿不花、阿鲁帖木儿等部。” “两路出击,只要有一路能找到目标就算是成功,为何你又改变主意了?” 陈景恪解释道:“北元那边又有新情报传来,在南下劫掠行动失败后,也速迭儿就带领部族退入了漠北深处。” “显然他也知道大明会发起反攻,提前做出了准备。” “若他有意避战,晋王的军队是不可能找到他的。” “如果晋王孤军深入漠北,很容易会被他切断粮道,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打。” “当年魏国公和梁国公就吃了这样的亏,幸得曹国公勇武,才没有酿成大祸。” 他说的是洪武五年第二次北伐,当时大明三路出击,准备一举歼灭北元主力。 分别是冯胜的西路军,徐达和蓝玉的主力中路军,以及李文忠的东路军。 可以说,大明精锐尽出,当时全国上下都以为此战必胜。 本来的计划是,中路军和东路军齐头并进相互照样,防止被北元各个击破。 然而徐达和蓝玉中了王保保的诈败之计,在没有通知李文忠的情况下,加快了行军速度。 最后孤军深入被北元主力包围。 力战之下才勉强突围,却也损失惨重,作为主力的中路军失去战斗力。 李文忠的东路军继续北上,连续击破北元主力,却也因为势单力孤无法扩大战果,只能撤回。 冯胜率领的西路军,一路势如破竹拿下了河西走廊。 但因为唐末以及五代十国的动乱,代表河西汉人的势力归义军得不到补充,逐渐势弱。 最后被西夏李元昊所灭。 至此河西汉人彻底没落,并逐渐消失。 等到冯胜打过来的时候,河西的汉人加起来也只有千余户。 这么点人口,是无法维持大明长久驻军的。 冯胜只能带兵后撤。 不过他也不是彻底退出了河西,而是修筑了嘉峪关,镇守河西门户,将主动权掌握在了大明手里。 而陈景恪这次的目的,就是彻底拿下河西。 “前几年调整人口布局的时候,大明往河西那边迁徙了数千户百姓。” “又有许多百姓为了谋生,自发迁徙过去。” “再加上当地原有的人口,已经过了万户。” “已经足以支撑大明在河西常驻一支军队。” “有了军队的保护,我们就可以继续往那里迁徙更多百姓。” “如此用不了多少年,河西走廊将再次回到大明的手里。” “掌握了河西走廊,西域乃至康藏,都不过是囊中之物罢了。” 朱雄英思索道:“所以,你想让三叔去打河西?倒也不是不行。” “只是大明之前封了五个蒙古王公为关西卫所首领,如果现在攻打他们,恐怕会引起康藏王公的恐惧。” 现在大明对康藏和嘉峪关以西,采取的都是羁縻制度。 康藏册封的是藏人王公为卫所首领,关西那边则是蒙古王公为首领。 名义上遵从大明号令,实际上就是割据实力。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臣服大明了,
相关推荐:
村夜
淫魔神(陨落神)
篮坛大亨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红豆
桃源俏美妇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山有木兮【NP】
猛兽博物馆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