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147章

第147章

表情,他强调道: “太孙的评价是,能够和这个计划媲美的历史大事件,只有三个。” “黄帝登基,大禹建立夏朝,秦始皇一统天下。” “这个评价得到了陛下和殿下的一致赞同。” “嘶。”众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自从《华夏简史》问世,这三个大事件就被拔高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标志着华夏文明的三次重大转折,也是三个全新大时代的开端。 帝国计划能和这三个大事件相提并论,可见是多么的重要。 陈景恪面容严肃的道:“谁阻挠这个计划,最轻也是黯然离开舞台的中央。” 众人不禁心头一颤,再也不敢有一丝轻视。 他们可不觉得这是在吓唬人,老朱的手段他们比谁都清楚。 别看现在一团和气,谁敢成为国家的阻碍,会被毫不留情的清除。 陈景恪见震慑住众人,表情舒缓了许多,说道: “但是诸位请放心,如果将帝国计划比作一艘船,那这艘船有足够的位置可以容纳下所有人。” “船上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足够的好处。” 众人的表情好看了不少,只要新计划能确保他们的利益就好。 他们没有怀疑陈景恪的话,因为朱元璋一直在想办法捆绑勋贵。 如果帝国计划没有勋贵的位置,老朱对他们就不是拉拢而是清除了。 蓝玉大笑道:“我是个粗人,不懂那么多大道理,我只知道我的富贵是陛下给的。” “陛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上刀山下火海,绝不皱一下眉头。” 其他人也纷纷表态,坚决拥护陛下,贯彻执行朝廷的所有决策。 不就是文明治军吗,我们支持。 徐达趁机说道:“如此最好,我提议由梁国公主持文明治军之事,诸位意下如何?” 众人哪个不是老狐狸,自然明白他的打算。 以蓝玉和陈景恪的私人关系,他必然会不打折扣的执行计划。 但更让大家惊讶的是,徐达自己表露出来的态度。 他竟然也支持文明治军计划? 否则为何会主动提起此事,又为何要提议让蓝玉负责? 太奇怪了。 莫非他知道帝国计划的内容? 想到徐达的身份,众人愈发肯定了这个猜测。 他肯定知道了点什么。 然后众人的想法就变了。 连徐达这么谨慎的人都支持,可见文明治军计划真的很重要。 看来必须要将此事重视起来了。 但凡换一个人,他们定然会嫉妒会不满,凭什么他比我们知道的多? 这个人是徐达,大家就觉得理所应当了。 军方第一人,太孙的准岳父。 他比大家知道的多一些,是很正常的事情。 蓝玉知道的比众人多一点,不过他自然不会说出来。 见徐达真的提议由他来负责此事,虽然很无奈,但还是表示,如果朝廷将此事交给他,他会用心去做的。 事情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陈景恪见徐达如此为他铺路,自然非常感激。 心中暗暗决定,将来一定好好回报徐家。 之后徐达作为军方的代表,将新军制呈送给了朱元璋和朱标。 朱元璋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先问陈景恪道: “你给咱说说,文明治军和帝国计划有何关系?” 显然,那一番对话他早就知道了。 陈景恪说道:“陛下应当看过《马六甲海盗》,可还记得,书里称海盗代表着自由,朝廷水师代表着压迫?”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确实有这样的记载,那不是海盗用来美化自己的吗?” 陈景恪说道:“不全是,在第二部里会对此事做出解释。” “海盗来自各个地方,登船之后会抛弃岸上的身份,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谁有能力谁就是老大,劫掠的财物按照贡献大小分配。” “如果一艘船待遇不公,大家就会找机会投靠别的海盗船。” “没了船员,海盗头子就算再有能力也没用。” “所以海盗头子必须想办法维护相对的平等和自由。” “海军则不一样,有着森严的等级。” “在船上大家是上下级关系,下了船也一样是上下级关系。” “普通士兵是不敢反抗逃走的,因为他们在岸上的家人就是人质。” “所以,水师内部充满了压迫和剥削。” “上级可以肆意欺凌侮辱甚至残害下级。” “所以,海盗代表的是自由,而水师代表的是压迫。” 朱元璋嗤笑道:“荒谬,你是没见过真正的海盗是什么样子的吧?” 陈景恪却叹道:“陛下,倭寇的内部情况与此非常相似。” “日本的等级更加森严,可上船当了倭寇,即便是贵族也会收敛自己的傲气,不会肆意欺凌奴隶出身的同伙。” “我还打听过西方的情况,那边的海盗也大致如此。” “大明沿岸的海盗之所以不一样,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的家人,被海盗头子控制住了。” “但现在情况变了,大明开海之后海贸繁华,必然会有很多人选择铤而走险。” “海盗来自天南海北,孤身一人进入海洋。” “上了船是伙伴,下了船谁都不认识谁。” “海盗头子没有家属当人质,靠什么来控制船员?” “以后的海盗,也会慢慢演变成我说的情况。” 朱元璋不说话了,他虽然不了解倭寇的内部情况,但他相信陈景恪不会用此事来骗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看,海盗确实更加公平自由,军队充满了压迫。 可是…… “就因为这个原因,你就要大动干戈推行文明治军?”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我曾经给您讲过,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高层看是中央集权的过程。” “从底层看,是百姓逐渐获得人权的过程。” “从这个规律来看,文明治军是发展的趋势。” “与其等形势逼着我们不得不前进,不如我们主动引导时代的发展。” “如此就可以避免因此造成的混乱。” “其二,如果我的推测成真,海盗代表着自由,水师代表着压迫。” “我们的士兵会怎么想?他们还会心甘情愿的为大明而战吗?” “到时候恐怕会影响帝国计划的推行。”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这个道理。 万事就怕对比。 没有海盗做对比,大家还能忍受这种压迫。 可如果陈景恪预测的情况真的出现了,那事情就麻烦了。 关键,如果是别人做出这个预测,他会当成笑话听。 可现在做出预测的是陈景恪。 由不得他不重视。 陈景恪继续说道:“还有太孙要在军中搞教化,如果军队处处充斥着压迫,这个教化要如何进行?” 事关自己大孙子的计划,朱元璋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 “你说的有几分道理,不论未来会如此,咱们都不能冒这个风险。” “那就让蓝玉负责这个计划吧,以你们的关系,他会将此事办好的。” 最后的阻碍终于消失,陈景恪欣喜的道: “陛下英明。” 之后,朱元璋就拿起新军制慢慢翻看起来。 第278章 你的心真脏啊 这次的军制相当全面,包括了预备役制,兵役法,军队管理条例,退役制等等。 陈景恪特别重视的文明治军,属于兵役法和管理条例办法范畴。 兵役法还包括轮换制,军器军械管理,内部奖惩措施等等。 以前军队的管理是很简单粗暴的,突出一个不把人当人。 军人的日子能不能过好,全看上级是否做人。 新法规对奖惩做出了详细规定。 军官不能再随意处罚人,更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设置惩罚方法。 虽然有点理想化,执行起来会很困难。 但还是那句话,有法规和没法规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能改善一点是一点,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预备役制属于之前已经制定好的方略,不过这次也做出了微调。 总的框架没变,只在部分地方做出了微调。 最大的调整是关于预备役的管理制度方面。 朱元璋等人原本的意思是,按照省府县分级管理。 省一级由都指挥使司负责,府一级设置一个新岗位,专门负责此事。 然后县一级由县尉来负责此事。 如此一来等级分明,管理方便。 陈景恪却提出了反对:“没必要单独设立府一级机构,直接由都指挥使司管理县尉。” 政府设立三级行政机关,是因为管的事儿太多。 如果让省直接管理县,会非常的不方便,省里的官员也忙不过来。 可是预备役的任务很简单,就是组织百姓参加一下军训,顺便展开一下思想教育。 偶尔巡巡逻,协助维护治安。 就这么点事儿,还要设置如此复杂的管理机构,太臃肿了。 严重浪费国家的人力资源和财力。 “而且军队管理要求的是快速便捷,一条命令必须用最短的时间传达到位。” “多了府一级机构,反而会导致信息传递变得复杂繁琐,关键时刻是很致命的。” “所以,最好不要设置府一级的机构,大不了多给都指挥使司配备几名官员。” 这一番话成功说服了朱元璋等人,不再设立府一级的管理机构。 预备役的基本单位是县级,由县尉负责,上一级单位是省都指挥使司。 然后陈景恪又提出了第二条建议:“采用双重管理方式,县尉接受上一级单位和本地行政主官的共同领导。” “需要强调一下,是本地行政主官,也就是本县县令。” “上一级的知府,乃至更上级的布政使,都没有权利指挥。” 朱元璋疑惑了:“你不是说军队管理要求简单便捷吗,为何还要双重领导?” “万一都指挥使司的命令,和本地衙门的命令相冲突怎么办?” 陈景恪意有所指的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朱元璋是什么人,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笑道: “你小子,奸诈。” 很简单的道理,双重管理必然会出现‘听谁的’的争执。 文官和军方本身就有矛盾,为了争夺对县尉的管理权,这个矛盾会越来越深。 这显然是有利于国家统治的。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预备役虽然有军方属性,可民的属性更多。 如果全部交给军队管理,那就等于是给了军队插手民政的机会。 但预备役毕竟是暴力机关,如果全部交给地方管理,就等于是让地方官拥掌握了军队。 左不行右也不行,那就左右一起走。 双重管理,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朱元璋又问道:“为什么要强调必须是县令指挥,知府和布政使没有指挥权?” 以他的智慧早就看透了其中的缘由,这么问是为了照顾蓝玉等人。 同时也是给陈景恪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陈景恪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回道: “一个县的预备役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归县令指挥问题不大。” “如果知府和布政使也能指挥,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调动辖区的数万预备役,那就太恐怖了。” 如果布政使、知府无权命令县尉,他们想调动预备役,就必须通过县令去找县尉。 还要考虑县尉会不会同意。 因为县尉完全可以借口‘请示都司’,搪塞过去。 总之,没有直接管理权想要调动预备役,过程会变得很复杂。 他们要是敢打预备役的主意,付出的成本会更加巨大,估计刚行动就被人举报了。 而且这么做还能有效防止军政勾结。 县尉在行政方面的上级,是本县的县令。 在军方的上一级是都指挥使司,这是个省级机构,地位和布政使相当。 县令和都司勾结,难度可不小。 一个简单的双重领导,就基本解决了这些隐患。 想通了这一切,冯胜、傅有德等人,看向陈景恪的目光充满了忌惮。 这小子心是真脏啊。 以后对他可要客气点,免得不小心得罪他,被算计了都不知道了。 陈景恪很坦然,这事儿本身就是阳谋,没必要瞒着谁。 而且也不用怕这群军方大佬生气,大家都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 只有大明强盛了,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大明的开国团队还没被腐化,是能理解的。 而且,双重领导也不全是为了防范谁,好处也是有的。 如果预备役完全归军方,那地方衙门凭什么要支持你们工作? 没有地方的支持,预备役根本就搞不起来。 现在地方衙门有了一定的管理权,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也必然会支持预备役的组建和运转。 这也是阳谋。 放在前世,陈景恪根本就玩不来这些东西,就算给他看也看不懂。 这一世侥幸混入皇宫,整日耳濡目染,确实学到了许多东西。 退役法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主要规定了哪些人需要退役。 首先是年龄,只有年满十八岁的可以服役,普通士兵超过五十岁自动退役。 关于参军年龄,本来朱元璋他们想的是十六岁,被陈景恪给否了。 “十六岁还没成婚,有些成婚了还没生孩子呢。” “无后就把人送上战场,太不人道了。” “等到十八岁,差不多都有孩子了,战死了也有后代继承香火。” “主要是大明现在不缺军人,没必要送半大少年上战场。” 最后这句话成功说动了众人,大明七千多万人口,确实不缺兵源。 于是,就将参军年龄放在了十八岁。 其次是受伤残疾,可以退役。 一些其他的疾病,比如确诊慢性传染病、羊癫疯之类的,也可以退役。 还有去特别远的地方服役,一次性服役超过十年,不管有没有军功都赐七等骑尉,并准许退役。 这是吸取了唐朝府兵制崩坏的教训。 说好的三年一轮换,结果安西军一去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 帝国计划注定了大明将来会在更遥远的地方驻军。 让这些军队三年一轮换是不现实的。 干脆一次性服役十年,还特赐七等勋骑尉。 就是要用高官厚禄,吸引将士们主动去外地任职。 还有服役年龄达到十年,没有被提拔,没有获得勋位,依然是个普通士兵的,也可以退役。 这么长时间都没立功,要么是得罪人了,要么是不合适。 不论是哪一种,再让他留在军中都是折磨,退役是最好的选择。 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标准,如果达到也可以退役,不过总的来说就这几种。 退役之后也不是离开军队序列了,而是转入预备役。 如果是军官,还有机会转入地方担任捕快、缉盗,或者加入税务稽查司、海关稽查等部门。 总之,这一套军制相当的完善。 至少在陈景恪看来如此。 和现代军制比起来自然是远远不如,可在古代,这玩意儿绝对是划时代的。 朱元璋翻看之后,当即就批准施行。 而且这一次他并未将这个功劳让给朱标,而是以自己的名义来实施的。 至于原因,自然是为了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军制变革。 朱元璋怕朱标误会,亲自解释道: “这已经是大明第三次军制变革了,且动作还如此之大,必然会引起人心动荡。” “一个不好,还有可能会引起军队不稳。” “你行事过于稳重,手段又太温和,我怕百官会阳奉阴违。” “你爹我凶名在外,有我来主持革新,定然没人敢乱动。” 朱标也明白这个道理,自然不会因此产生什么误会。 而且他也很清楚,这次军制改革速度必须要快,耽搁的时间长了恐怕会生出变数。 想要又快又稳的完成军制改革,只有老朱能做到。 ----------------- 当消失半年的朱元璋,突然出现在朝堂上,引起的震动有多大可想而知。 看到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庞,感受着如刀锋一般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扫过。 那一刻,群臣重新回忆起了被洪武大帝支配的恐惧。 朱元璋很满意这个效果,但他并没有和大家叙旧,而是寒声道: “咱很生气。” 群臣忍不住打了个哆嗦:“臣等有罪。” “太子是要大明休养生息,不是让你们懈怠偷懒。” “好好的政令,一日能完成的,你们能拖到三日五日。” “一次能解决的事情,故意拖延,非要周转十次八次才肯完成。” “以为咱什么都不知道是吗?” 群众弓着腰,头垂的一个比一个低,不少人冷汗直冒。 “咱只是休息几日,不是死了。” “哗……”群臣齐刷刷的跪下:“陛下息怒。”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这老头真会装腔作势。 陈景恪假装没有看到,悄悄往旁边的柱子后面挪了挪。 大家都跪了你不跪,太突兀了,还是躲一躲的好。 不过心中却连连感慨,什么叫牌面? 这就是。 只是几句话,就把群臣吓的瑟瑟发抖。 还好,朱元璋只是吓唬一下大家,并没有抓典型杀鸡儆猴。 即便如此,也把群臣吓的够呛。 连连表示,以后一定尽心尽力工作,不敢有一丝懈怠。 朱元璋这才顺坡下驴,将此事揭过。 之后他就宣布了军制改革之事。 并让人拿来几套新军制,给百官传阅。 群臣很惊讶,竟然又要对军制做改革? 这玩意儿也能随便改的吗? 等看完具体的内容,更是感到震惊。 太多了,主要是太全面了。 而且很多制度可谓是闻所未闻。 众人马上就想起前段时间发生的事情,皇帝和太子突然召见军方大佬。 然后徐达等人就变得神神秘秘的,每天都窝在五军都督府。 本来大家还好奇他们在做什么,现在答案揭晓了。 肯定是弄这些新制度去了。 然后很多反应快的,目光开始在人群里寻找陈景恪的身影。 传闻大明近些年的国策,基本都是出自他的手,而最近他也频繁出入五军都督府。 这一切无不证明,传闻具有很大的真实性。 就算不是全部出自他的手,也必然参与了这些改革。 十几岁的少年,能参与到这样的国家大事,妖孽啊。 难怪徐达、冯胜这些人,与他平等论交。 有这样的能力,谁敢轻视他? 这一刻,陈景恪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再次提升了好几个台阶。 等众人差不多看过新军制,朱元璋问道: “诸卿可有不同意见?” 群臣鸦雀无声。 不同意见? 我有啊,可是我不敢说啊。 朱元璋见无人回答,就又问了一遍:“不说话,莫非是不同意?” 群臣再也不敢保持沉默,硬着头皮道: “臣等无异议。” 于是,本应该引起群臣激烈反应,乃至反对的军制大革新,就这样全票通过了。 “半年,咱只给你们半年时间,必须完成军制革新。” “如果让咱知道谁阳奉阴违阻挠变革,休怪咱不留情面。” “是。”群臣齐声回道。 这还不算完,为了配合本次军制改革,朱元璋还将心腹大将派往各地坐镇。 冯胜去了应天坐镇;傅有德去了川蜀,顺便负责扫平当地南蛮作乱。 汤和去了两湖坐镇;晋王朱棡还在半道,就被命令返回江西大本营坐镇。 延安侯唐胜宗坐镇陕西;吉安侯陆仲亨镇山东…… 天下各地,都有军中大将坐镇,确保军制改革平稳进行。 而这一连串的人事任命,也凸显出朱元璋对此次改革的重视。 让群臣不敢生出一丝懈怠之心。 第279章 自绝于军方 军制革新来的很突然,对军队来说是个巨大的震动。 但震过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朱元璋亲自主持,又派军中大将去各地坐镇,没人敢闹事。 部分人有意见,也都是通过正常途径上奏,不敢私下搞小动作。 预备役牵扯到了地方,每年二十天的军事训练,是增加了百姓负担的。 不过朝廷这几年接连采取惠民措施,百姓得到了太多好处,对此也只是嘟囔两句并没有反对。 当然,没有人带头百姓也不敢反对。 那么有人敢带头吗? 没有。 因为敢带这个头的人都没头了。 朱雄英亲自主持的军中教化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为了这项工作,在陈景恪的建议下,在军中增设了一个职务。 抚慰使。 作为军事主官的佐官,专门负责思想教化工作。 百户以上的军事单位,皆设有该职务。 增设一个职务,本来是很麻烦的事情。 但主持这项工作的是太孙,事情又另当别论了。 这个命令被以最快的速度执行了下去。 反倒是陈景恪极力主张的文明治军,遭到了普遍的抵制。 但没多久,朱元璋任命蓝玉为中军都督府断事官。 明朝军制,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总治五军刑狱。 蓝玉这个职务,就是

相关推荐: 深宵(1V1 H)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新年快乐(1v1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树深时见鹿   猛兽博物馆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女奴的等价替换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