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128章

第128章

林。” “新建的藩国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些叛民,恐少不了征伐之事。” “鲁王擅文而不通武,能治民却不善征战。” “将其封往吕宋,对大明对他自己皆非善事。” “臣以为,当册封一位能理政,又能征善战的亲王过去。” 朱元璋本来还很不喜,但听他分析过后,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这个道理。 倒也不是说鲁王一点军事都不懂,只是相对而言没有文采那么突出。 最关键的还是他太年轻,没有亲自统兵上过战场。 是真通军事,还是纸上谈兵,没有经过验证。 吕宋是大明经略南洋的起点,这第一步必须走好,否则后续会有很多麻烦。 分封一位能力出众的亲王过去,更加稳妥一点。 想到这里,朱元璋脸色和善起来:“龚祭酒言之有理,然年长的皇子皆已分封,如之奈何啊。” 龚敩胸有成竹的道:“这有何难,将一位年长的亲王,改封过去就可以了。” “我相信,不论哪位亲王被改封到吕宋,都会很开心的。” 那可不是很开心吗。 大明内部的藩王,要被文臣武将盯着,要被朝廷忌惮,甚至还要被后来的皇帝嫉恨。 分出去多好,天高皇帝远,自己就是老大。 而且那可是真正的封王建制,拥有完整的君王权力。 谁不想去啊。 话说到这里,聪明的臣子已经猜到他的意思了。 对啊,先趁这个机会,将年长的已经封藩的亲王弄出去。 后面的亲王到时候再说,大不了多弄点地。 听说海外岛屿很多,找几个能住人的封一下不就完事儿了吗。 想到这里,礼部尚书言中虚立即说道: “龚祭酒真乃老成持重之言,臣以为可行。” “年长亲王,论能力和才学首推晋王,臣以为可以将他的封地改在吕宋。” 不少大臣也纷纷站出来支持。 晋王好啊,文武双全,肯定能稳定吕宋,能在南洋维护大明的威严。 吕宋新王,非晋王莫属啊。 不只是文臣,很多武将一样支持。 至于原因,那自然是塞王权力太大,威胁的不只是文官,而是整个朝廷。 赶紧弄出去对谁都好。 朱元璋这会儿也反应过来了。 咱就说你们咋一反常态,不讲什么仁义道德,反而支持吞并吕宋。 原来是在这里等着咱呢。 好好好,你们真是好样的。 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生气。 将诸王分封在国外,是早就决定好的事情。 人就是这样,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绪和认知里,无法自拔。 以前他就是如此,无视封藩的风险一意孤行。 谁劝他就生气,为此还杀了不少人。 现在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他反而开始反思。 自己以前确实太任性了,给子孙留下那么大的祸患。 而且他也能看得出,这些人确实是出于一片公心,是为大明好。 自然不会生气。 不过朱棡和朱棣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前者正在经略中南半岛,后者坐镇北平。 按照他的长远计划,日后朱棡往西域打,朱棣往北打。 朱标坐镇中央,朱棡朱棣开疆拓土,三兄弟一起为大明打下一片足够大的疆土。 给所有的子孙都弄一个藩国。 当然,朱棡和朱棣的封国也肯定会有的,而且还要是最好的那种。 不过他们的事情先不急,大明更需要他们。 等朱济熺和朱高炽长大了,再考虑封国的事情也不迟。 到时候让这俩臭小子去管理封国。 这计划,朱元璋早就想好了。 所以,尽管不生群臣的气,但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将朱棡封出去。 “北元在外虎视眈眈,西域亦有强敌在侧,大明还需要晋王稳定边防,暂不可分封。” 群臣一听,还以为他不想将朱棡封出去,就有些急了,想要站出来争辩。 龚敩却早有所料一般,先一步出声道:“陛下英明,臣也以为塞王不可轻动。” “非但晋王不能封,燕王也不能封。” 朱元璋对龚敩更加满意,果然不愧是曾经的四辅官,就是懂咱的心意啊。 “龚祭酒所言甚是,大明离不开两位塞王……” 龚敩立即接话道:“故,臣以为楚王是最适合的人选。” “其一,年长有理政的经验。” “其二,军事能力出众,多次率军平定蛮夷作乱,对蛮夷作战经验丰富。” 还真不是尬吹,朱桢洪武十四年十八岁时就上战场,洪武十五年二次征战。 洪武十八年,一年内征战贵州和湖南,平定当地番蛮作乱。 现在正在云南围剿北元残存力量。 别的不说,对蛮夷作战的经验那是相当丰富。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了,晋王确实不能轻动啊。 换成是他们当皇帝,也肯定不会在这个时候将晋王封出去。 现在已经就藩的藩王总共也没几个。 秦王朱樉被废,齐王朱榑死于大火。 周王朱橚沉迷医学研究,没有任何威胁。 潭王朱梓……不对,现在是朝鲜王了,已经封王建制不算。 剩下的也就晋王朱棡、燕王朱棣、楚王朱桢。 前两个塞王不能动,周王没必要动,那就只剩下楚王了。 先将他弄出去也是个成绩。 于是群臣纷纷表示支持,楚王好啊,那块地天生就是给楚王准备的。 陛下赶紧顺应天意民心,将楚王给封过去吧。 朱元璋嘴角不停抽抽,这群人还真是煞费苦心啊。 不过朱桢也确实是他心目中的人选,就顺水推舟的道: “既然诸卿都以为楚王合适,那就将他封在吕宋吧。” 将一个藩王给弄了出去,群臣成就感满满。 喊“陛下圣明”的时候,声音都比平日里洪亮许多。 这时礼部尚书言中虚再次站出来,说道: “陛下,吕宋乃蛮夷国号理当废除,新国当为何名,请陛下示下。” 这话正如了朱元璋的意,想了想说道: “就以楚王封号命名吧,此地为楚国。日后再有封藩者,皆以此为例。” 群臣自然没有意见,和朝鲜那边不同。 朝鲜是故国名字,恢复国号是符合礼法的。 吕宋算什么玩意儿啊,一听就是蛮夷,肯定要改。 至于改成啥并不重要,叫啥名字不是叫呢。 叫楚国也好,还省了许多麻烦。 于是,朱桢还在云南打仗的情况下,他的封国就这样建立了,连名字都取好了。 接下来群臣就商议了一下如何建立楚国。 对于大明君臣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朝鲜王国不同,它本身就深受华夏文化影响,百姓都是现成的。 朝廷打下来,建立新秩序就行了。 吕宋……楚国这边,除了一块地,全都是蛮夷。 有些流落南洋的大明百姓,数量也非常少。 而且有一说一,能流落到南洋的,没有几个是安分守己的。 靠这群人来建设一个国家,那是真的有点想多了。 所以,楚国等于是从零开始。 官吏的任命和培训、迁徙百姓、建立安置点…… 农具、种子、耕牛等等,全都要从大明运送过去。 这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 不过这些可以稍后慢慢想办法,当务之急有两个。 其一,派人过去接管楚国土地,不能一直让使节团代管啊。 其二,火速召楚王回朝。 毕竟这是他的封国,不能完全不考虑他的意见。 退朝之后,陈景恪跟在朱雄英身后,俩人慢悠悠的往乾清宫走。 朱雄英乐呵呵的道:“啧,百官当廷吵架,可真是太热闹了啊。” 陈景恪也笑道:“是啊,也就是现在陛下脾气有所收敛,换以前……不敢想。” 朱雄英说道:“换以前他们也不敢这么干啊。” “不过我也算看出来了,百官是会得寸进尺的。” “以前皇爷爷性情严厉,他们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气儿都不敢喘。” “现在只是稍微有所转变,他们就敢当廷吵架。” “这还只是礼仪上的小事情,涉及到别的事情,恐怕会跟严重。” “难怪历朝历代,但凡是‘仁君’当政,财富兼并就会加剧。” 陈景恪惊讶的道:“这么点小变化,竟然就能让你有这么大的感悟?” “知道什么叫天才吗。”朱雄英拍了拍自己的胸膛,得意的道: “这就是。” 陈景恪:“……” 行,知道你脸皮厚了。 两人一路说说笑笑,都有意避开了分封楚王的事情。 这个事儿朱雄英还真不好说什么。 支持? 有可能被曲解成容不下藩王。 咋,将藩王封到海外,你就这么开心? 别人误会都好说,朱元璋误会就难受了。 反对? 别开玩笑了,他怎么可能反对。 有一说一,将藩王弄出去,他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说。 反正海外分封诸王已成定局,他没必要落那个口舌。 等楚国建好,此事为所有人所接受并成为定例,他就可以谈了。 不过他们不谈,有人却想找他们谈。 俩人刚到乾清宫,就被朱元璋给叫了过去。 “你们俩看了一上午的戏,说说有什么感想?” 朱雄英多机灵啊,直接就将方才那一番,百官会得寸进尺的感触说了一下。 “所以,作为君主要保持威严,如此方能震慑百官。” 朱元璋大为高兴:“哈哈……乖孙果然聪明,像咱……以后你一定能当个好皇帝。” 然后他又问陈景恪道:“你有啥想法……别给咱整那些虚的,咱问的是楚国之事。” 陈景恪心道,你也知道你宝贝孙子故意岔开话题啊。 “陛下你是知道我的,在外域为亲王封国的策略,就是我提出来的。” “楚王对蛮夷之事,有着丰富的经验,将他封过去再合适不过。” “现在咱们该考虑的是,如何将楚国建好。” 朱元璋点点头,陈景恪确实从不隐藏自己的想法。 他就是反对在大明内部分封诸藩。 所以,问他的意见等于没问。 不过他的本意也不是这个,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国家,大明也没经验。 他希望陈景恪帮他出出主意。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他的意思,但这事儿他也没经验啊。 想了想,就只能从别的地方着手: “我建议,多派一些官吏过去。” “其一,将楚国之前的风土人情,全部都记录下来,作为资料进行保存。” “以后这些资料,可以作为我们研究人文社科的重要依据。” “其二,将建立楚国的过程详细记录下来,以后再建立别的封国,就有例可循了。” “其三,这也是磨砺官吏的过程,等楚国建成,这些官吏也锻炼出来了,可以直接授官。” “其四……” 虽然他没有说具体的策略,却也在大方向上提了不少建议。 有些朱元璋能理解,比如记录建国全过程积累经验,磨砺官员等等。 但将土人的风土人情记录下来,他有点无法理解。 这玩意儿有什么好记录的? 还作为以后研究人文社科的重要资料。 区区蛮夷,有什么好研究的。 我华夏几千年文明史,还不够你研究的? 但正因为无法理解,他反而认为这一条更加重要。 这也是经验了,陈景恪的建议,越是他无法理解的,在以后往往会起到重要作用。 以至于他都产生了一个想法。 陈景恪提的建议不是没用,而是他看的太远我们无法理解。 只要没有害处,照做就可以了。 不就是记录土人的风土人情吗,那就记呗。 就是派遣几个官吏的事情,不值什么的。 下午,照例给徐妙锦上了一节课,一天的班就混完了。 下班之后回到家中,屁股还没坐稳,就有人送来拜帖。 本来他很少私下见客的,但看到拜帖以及拜访人的姓名,就产生了兴趣。 “岑信通、许柴佬,他们两个来拜访我做什么?” “拿的还是杜同礼的名帖,他们是怎么认识的?” 第247章 传说中的大人物 时间线往回拉。 大明使节团攻打吕宋的时候,岑信通和许柴佬可没闲着。 他们利用事先组建好的情报渠道,为大军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 为了防止各部落联合起来反抗,他们还利用对各部落的了解,释放种种消息。 什么你们部落被攻打,是因为某某部落出卖。 什么某某部落和你们有仇,为了报仇他们已经向大明投诚,准备一起来打你们。 如果只是口头谣言,或许还不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关键是,他们确实抓了很多土人青壮编入先锋营。 说是先锋,其实就是炮灰。 连兵甲都不给,就让他们拿着木棍石头,去攻打别的土人部落。 被攻打的部落,可分不清他们是自愿还是被迫。 再加上流言四起,想不怀疑都难。 于是原本就很松散的联盟,彻底分崩离析,再也无法组织起大规模反抗。 明军往往只需要少量兵力,就能轻易打败数十倍于己的土人军队。 可以说,使节团能如此顺利拿下吕宋,两人功不可没。 所以,在战后两人一同被派往应天报捷。 船上。 看着渐渐远去的吕宋岛,望着广阔无际的海面,许柴佬只觉海阔天空。 岑信通慢慢的走过来,道:“许老弟看起来很开心啊。” 许柴佬笑道:“岑兄难道不是吗。” 岑信通双手撑住护栏:“那不一样,我来此本就是为了建功立业,现在得偿所愿自然开心。” “你本就属于这里,离开就没有一点惆怅不舍?” 许柴佬说道:“以后或许会有,但现在我只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岑信通赞道:“好男儿志在四方,许老弟你将来必有一番大成就的。” 许柴佬谦虚的道:“还需岑兄指引啊。” 岑信通没有接这个话,而是问道:“听说你和家里人闹翻了。” 许柴佬脸色变得有些无奈,更多的是气愤。 谋划一个国家,自然需要保密,所以一开始他谁都没有告诉。 等明军控制住吕宋,他才回家将此事告知。 本以为会成为家人心目中的英雄。 然而事情和他想的完全相反。 他得到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质疑责备。 就连他的父亲都对他的行为痛心疾首。 为什么要帮大明灭亡吕宋? 当他听到这个质问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 我身为明人帮大明怎么了? 就算我不是明人,咱们被吕宋欺负的还少了?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我为什么不能帮? 等他搞明白这些人的想法,彻底沉默了。 在这里天高皇帝远,我们想做啥就做啥。 不用缴纳赋税,不用被朝廷打压……多么的自由自在。 给吕宋交点保护费又咋了? 吕宋人最多就是口头威胁几句,不会拿我们如何。 大明不一样,他们会吃人。 当年他们舍家弃业到南洋漂泊,是为了什么? 你现在这么做,就是引狼入室。 听到这些话,许柴佬不再试图解释,因为他们说的也是事实。 被大明欺负和被土人欺负,有什么区别吗? 相对来说,土人只是要点钱财,朝廷要的是他们的命。 站在这个立场上,他们没有错。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被说服。 一想到自己堂堂华夏后裔,竟然被一群猴子一样的土人欺凌,他宁愿去死。 于是,他正式和家族决裂。 许家怕被别的南洋豪族排挤,请了许多见证人,将他的名字从族谱去除。 这个处罚可以说非常严重,比直接处死也好不了多少。 甚至比直接杀死带来的后果更严重。 因为死刑只需要死他一个,从族谱删除,他的儿孙也一并会被删除。 在古代的宗亲关系下,这就是断了一家的生路。 许柴佬也非常震惊,他没想到家族竟然会这么做。 家族将某个族人除名,这确实很常见。 可他不是一般人,之前为家族带来了那么多财富。 现在又攀上了大明的高枝,还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 前途不说多么远大,至少也能混个一官半职。 朝廷随便给点赏赐,对他们这些流落南洋的商人家庭过来说,那都是天大的好处。 可就算如此,他们依然将自己除名了。 对此,他自然非常气愤,但更多的是哭笑不得。 更让他无语的是,他爹许光宪还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家族这么做也是迫于无奈,实在是你做的事情惹了众怒。” “希望你不要记恨家族……” “哎,说这些你也不喜欢听,罢了罢了,走吧。” “去大明吧,南洋已经没有你的立足之地了。” 换成别人,或许真的被他给哄骗了。 可许柴佬太了解自己的父亲了,正因为了解,才觉得有些作呕。 内心反而更加坚定了离开的想法。 难怪世人多鄙视商人,是有原因的啊。 然后他就将自己积攒的财富变卖,带着家人一起登上了前往大明的船。 此时,面对岑信通的问题,他很想说说一句: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句话太符合他的心境了,南洋那些商人,又岂会懂得他的志向和追求。 但考虑到说这句话的后果,到嘴边换成了: “道不同不相与谋。” 岑信通点点头,也没有再多问,反而安慰道: “离开那个家族,对你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许柴佬苦笑道:“被家族除名,此事传出去恐怕官场也很难混。” 岑信通摇摇头道:“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你是为大明效力才被家族除名,上面的人是能分得清是非的。”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带你去拜访一个人吧。” “若他肯出手,就真的坏事变好事了。” 许柴佬心中一动,试探道:“莫非是那位陈伴读?” 岑信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陈伴读是何等样人,岂是那么容易就能见得到的。” “在拜见他之前,我们要先去泉州拜访另外一个人。” 朝廷报捷的船只,会先去泉州报备,拿到文书后才能进入大明国内。 而他说的人正是杜同礼。 税务稽查司组建前夕,陈景恪就找关系,将杜同礼调到了新组建的泉州市舶司。 干的工作还是老本行,监查缉私。 这可是一个大大的肥差,一时风光无限。 公务通行,走的是特殊渠道,更何况这还是报捷。 泉州大大小小的官吏都过来露了个面。 杜同礼自然也来了,当他见到岑信通非常惊讶。 这位不是去南洋打探情报了吗,怎么出现在这里? 看样子还立了大功一样。 莫非当年的穷苦兄弟,抓住机会一飞冲天了? 正想着私下去见一见,哪知岑信通却先一步到访。 两人一阵寒暄,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杜同礼既是敬佩又是感慨的道: “恭喜岑兄,守得云开见月明。” 岑信通自己也同样很感慨,更多的是高兴: “多亏了杜兄提点,此恩我没齿不忘。” 杜同礼大笑道:“自家兄弟,说这么见外做什么。” 岑信通也开心的笑道:“好,是杜兄你先和我客气的啊。” 两年没见面的隔阂,在笑容中一点点消散。 两人以前同在锦衣卫任职,算是旧相识。 要说关系,也就是个普通熟人罢了。 那时岑信通比杜同礼混的还要好一点,知道很多常人不知道的消息。 其中自然也包括陈景恪的一些事情。 那时候他就知道,这个少年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想要和对方攀关系,却苦于没有门路。 后来得知杜同礼竟然攀上了高枝,心中那叫一个羡慕。 他是个聪明人,立即就开始着手和杜同礼搞好关系。 希望着有一天,能接着这层关系,和陈景恪搭上线。 杜同礼因为不受毛骧待见,很多情报反而知道的不多。 他并不知道,自己无意中攀上的关系意味着什么。 当时正处在事业的低谷,见有同僚主动示好,虽然很疑惑,却也没有多想。 一来二去双方的关系慢慢就好了起来。 之后杜同礼果如所想的那般,先去了金钞局稽查司担任重要职务。 后来受到徐允恭重用,成为稽查司二把手,实现了职务飞跃。 很多以前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去给他送礼拉关系。 岑信通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减少了往来。 并且还屡次提醒他,不可得意忘形。 这反而让杜同礼更加高看他一眼。 两年前朝廷要往南洋派遣密探,大家纷纷托关系不愿意去。 岑信通自然也不想来,南洋这种地方实在没啥功劳可捞的。 事情办好了是理所应当,办不好还不落好。 本来他想动用和杜同礼的关系,但还是忍住了。 官场就是这样,只有能互相提供帮助的才是朋友。 自己给不了杜同礼任何帮助,全靠以前的情分维持良好的关系。 当你没有办法给人回馈的时候,人情这东西,越用

相关推荐: 乡村透视仙医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虎王的花奴(H)   万古神尊   村夜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蝴蝶解碼-校園H   秘密关系_御书屋   过激行为(H)   乡村桃运小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