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为什么?” 朱雄英说道:“笨,不儿罕山就是狼居胥山,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北元王庭所在。” “封狼居胥,霍去病能做到的事情,你难道不想做?” 徐允恭很是激动,但又有些迟疑的道:“那可是冠军侯,我岂能与他相比。” 毕竟这可是冠军侯霍去病啊。 陈景恪鼓励道:“没有不可能的事,只有还未发生的事。” “在霍去病之前,谁能想到封狼居胥?要相信自己。” “不过也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就算朝廷真的要远征北元王庭,也是明后年的事情了。” “而且大概率是永昌侯挂帅。” “具体该怎么做,咱们再根据实际情况商量。” 朱雄英也说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两年你要好好了解草原情况。” “若真有那个机会,就紧紧抓住。” 徐允恭惊讶的问道:“永昌侯挂帅?此事这么早就决定了?” 辽东之战还没正式开打呢,就已经将两年后的事情计划好了?就不怕出现意外? 陈景恪看了看朱雄英,说道:“有太孙在这站着,永昌侯挂帅出征不是很正常吗?” 徐允恭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好,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保证不会让你们失望。” 随着朱雄英走向台前,作为太孙党扛旗人,蓝玉也必然会受到重用。 给他一个挂帅挣军功的机会,是题中应有之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资历。 以前大规模作战,挂帅的几乎都是公爵级别的将领。 但不能总让他们挂帅吧?也要给其他人出头的机会。 侯爵级别的将领,蓝玉几乎是第一人了。 军事方面的能力也有目共睹。 从侯爵里选一个将领挂帅,就只能是他,然后才能轮得到后面的将领。 所以,陈景恪和朱雄英才会如此笃定,下一次蓝玉挂帅的可能性最大。 而蓝玉挂帅,徐允恭作为朱雄英的好兄弟兼大舅子,自然也会受到特殊待遇。 再加上徐达的面子在。 让他独立带领一支骑兵,去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这就是立功的机会。 朝中有人好做官,就是这个道理。 徐允恭也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整个人都兴奋了。 封狼居胥啊,哪个男儿不想。 如果有机会,他自然愿意试一试,哪怕豁出命去也在所不惜。 见过徐允恭,陈景恪和朱雄英又去拜访了蓝玉。 他们俩来蓝家都不用通报的,问清楚蓝玉的位置,径直就找了过去。 当时蓝玉正在家里逗弄俩儿子。 很明显,俩小豆丁都不待见他。 挣扎着要逃离,却始终无法逃脱父亲大人的魔爪。 急的俩人哇哇大叫。 见到陈景恪和朱雄英,犹如看到了大救星,冲过来抱着他们就不撒手。 陈景恪打趣道:“永昌侯,爱子也要讲究方法。” “既不能骄纵,也不能让他们惧怕啊,小心长大了不和你亲。” 蓝玉行过礼之后,笑道:“我能不能活到那一天还不好说呢,他俩和你们亲就行了。” “有你俩在,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朱雄英将蓝斌抱起来,擦了擦口水,说道: “莫要说不吉利的话,没抱到孙子,你就甘心啊。” 蓝玉笑道:“能抱到孙子我自然高兴,但抱不到也无所谓。” “俩儿子总不能一个孙子都生不出来吧?” “再说,不是还有景恪在吗。实在生不出来,秘药吃上几个月就行了。” 陈景恪无奈摇头,所谓秘药,热度过去之后自然遭到了普遍质疑。 毕竟只有蓝玉一个例子,大家怀疑也很正常。 但只有蓝玉对此深信不疑。 哪怕现在陈景恪将真相告诉他,他都不一定会信。 寒暄几句后,奶娘知道他们有正事要谈,过来带着孩子离开了。 等下人都离开,他们就将话题转移到了战事上面。 对于自己不能挂帅,蓝玉是非常失望的。 他已经不年轻了,还能征战几年尚未可知。 虽然战功赫赫,却始终未能担任过主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陈景恪和朱雄英就将差不多的说辞,也给他说了一遍。 “虽然你挂帅的可能性很大,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要多做一些准备。” “……辽东元军里面,很多将领都知道北元王庭的情况。” “永昌侯不妨多抓几个俘虏,从他们那里获得北元的具体情况。” “到时候再有太孙举荐,你挂帅的可能性更大。” 听说下次自己有机会担任主帅,蓝玉马上就变得兴奋起来。 “好好好,哈哈……我蓝玉终于也有挂帅的那一天了……” 又聊了一会儿,蓝玉突然说道:“景恪,我知道常茂那个混蛋的罪过你……” “在这里我向你赔个不是,希望你莫要与他一般见识。” 陈景恪摇摇头,正色道:“永昌侯误会了,我不阻止他随军出征,并不是打击报复,而是为了大家好。” 蓝玉好奇的道:“哦?愿闻其详。” 陈景恪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先问道:“永昌侯可知陛下对他的评价是什么?” 蓝玉摇摇头:“想来不是什么好话。” 陈景恪叹道:“何止不是好话……陛下说他不得长久。” 听到这四个字,蓝玉脸色一变。 他没想到朱元璋对常茂的评价,竟然如此之低。 陈景恪继续说道:“郑国公的性情你也知道,寸功未立尚且敢目中无人。” “若真让他立下大功,恐怕会更加嚣张,早晚惹出大祸。” “到时太孙该如何自处?我们这些人也会跟着倒霉。” “所以,让他当个闲散国公,享一世太平,对大家都好。” 蓝玉露出沉思之色,陈景恪的话,不禁让他想起了当年在云南的旧事。 他为了给常茂创造立功的机会,和别的将领交换利益,把一座必然会被攻破的城池交给常茂。 然而常茂却跑到山上,去抢一个北元据点,将攻城的功劳拱手送人。 事后他还自以为劳苦功高,处处炫耀闹了许多笑话。 最终蓝玉不得不将他送回应天。 活生生的例子,让蓝玉不得不相信陈景恪的判断,常茂确实扶不起来。 关键是不能扶。 没功劳的时候都尚且如此傲慢,要是立点功还不知道要怎么着呢。 以朱元璋对他的评价,真烦了事儿大概率也落不了好。 他自己死也就罢了,要是影响到太孙的声誉,那才是罪该万死。 想到这里,蓝玉彻底认同了陈景恪的话,说道: “还是陈伴读考虑的周到,就让他当一世的闲散国公吧。” 这是朱雄英说道:“开平王乃国之功臣,又是我的外祖父,不能让他们家就这么没落了。” “永昌侯可以从常家小一辈里,选一个可堪造就之人,带在身边加以培养。” “等学有所成,也可振兴常家门楣。” 蓝玉颔首道:“太孙所言甚是……常茂无子,其弟常升之子常继祖就是常家嫡长子。” “按照礼法,当有他来继承常家爵位……” “现在他年龄还小,再过两年我就将他带在身边,亲自调教。” 朱雄英说道:“继祖在大本堂读书,性情虽有些顽劣,但还算是可以造就。” “不过他确实不是读书的料,不妨现在就给他安排一位老师,让他学习兵法武艺。” 蓝玉说道:“也好,这几天我就给他找一个老师,让他学习兵法。” 此事就此解决,陈景恪心中也松了口气。 最开始出征将领名单上,是有常茂的名字的。 带着他过去,就是为了镀金。 陈景恪不反对镀金,但辽东之战太关键了,容不得半点差池。 这种重要的战争,实在不适合镀金。 如果常茂是那种能力不足,但性格没有重大缺陷的人,也不是不能带着。 可他就不是个消停的人。 本事没多大,性情非常傲慢,总想整点大活证明自己。 说白了,就是又菜又爱玩。 这种人让他去辽东,那简直就是拿三十万健儿的性命开玩笑。 所以,陈景恪就劝阻朱元璋,不要让他随军。 至于会不会因此得罪常茂,他根本就不在意。 从朱元璋到朱标,再到朱雄英,对常茂都非常不待见。 如果他不是常遇春的儿子,早死一百次了。 只不过正因为他是常遇春的儿子,朱标和朱雄英都不好说什么,否则就会落下一个刻薄之名。 陈景恪主动将这个锅背在自己身上,老朱自然是很高兴,顺水推舟就同意了。 只是,他可以不在乎常茂,却不能不考虑蓝玉的感受。 现在能取得蓝玉的认同和谅解,就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时间很快就进入了正月,过完上元节,北伐大军正式开拔。 ----------------- 而就在天下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辽东的时候,一直五万人的大军公然出现在广西边境。 而且还是有晋王朱棡亲自坐镇。 对外的理由是,防止有部落趁大明北伐辽东时期,出兵作乱。 但所有人都知道,大明防备的就是安南。 此时安南属于陈朝统治时期,陈朝国主也没有多想。 大明出兵三十万北伐,不太可能还有余力对他们动手。 况且去年大明问他们购买了大批粮食,显然国内粮草也不支持两线作战。 因此,他非但没有担心,反而认为这是自己扩张的好机会。 趁着明朝无力南顾,将占城、牛吼、哀牢等势力全部征服。 殊不知,就在他厉兵秣马的时候,大明已经对他们露出了獠牙。 朱棡是个有经验的猎人,并没有急于出兵。 而是在等安南陈朝对其他势力动手。 那些势力必然会向宗主国大明求助,到时他顺势出兵。 既能占据大义名分,又可以获得占城等国的支持。 有了当地土著的支持,大明的军事行动就会更加顺利。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计划,能否顺利谁也不知道。 ----------------- 送走北伐大军,陈景恪本以为自己能闲下来,哪知道反而更加忙碌。 开海的事情要做准备,税务改革也进入倒计时,废除匠籍设立博物院…… 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他参与进来。 尤其是税务改革,这件事情牵扯国本,容不得半点闪失。 他每天都要抽出大量时间,和朱标等人一起讨论新税法的条款,尽量减少漏洞。 别忘了他还有个医生的身份,时不时的还要帮人看病。 这天,他照例去给马皇后检查身体。 来到坤宁宫,恰好听到马皇后在给徐妙锦上课: “秦宣太后,是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后来他的兄弟全部被杀……” “这就是外戚干政的后果……”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外戚干政往往不得善终……” “若真为了娘家人好,就更要限制他们的权力,防止他们干政……” 徐妙锦年龄还小,对很多事情尚且缺乏分辨能力,只能被动的接受灌输。 不过她也有自己的疑惑: “娘娘,为何宣太后是第一位太后呢?以前的太后都哪里去了呢?” 马皇后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三代两千多年历史,出了那么多王。 为何就没有出太后呢?这明显不正常啊。 陈景恪看出了她的尴尬,适时出声道: “准确的说,宣太后并不是第一个太后,而是第一个执政的太后。” 徐妙锦好奇的问道:“为什么她是第一个执政的太后呢?” 马皇后也饶有兴趣的看了过来,这个问题确实很刁钻。 她想听听陈景恪的回答,或许对大明就有帮助呢。 第231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 对马皇后的行为,陈景恪很是不以为然。 小姑娘才几岁,就这么着急教她不要外戚干政,她能听得懂吗? 而且万一给她教出心理阴影来了,反倒是不好。 看来私下有必要和她好好交流一下。 不过眼下还是先将这个问题回答了再说。 “华夏数千年历史,太后出过不知道多少。” “只是以前的太后,就仅仅只是太后,无法干涉朝政。” “秦宣太后是第一个执掌朝政的太后,开创了先河。” “为后世的太后们打了个样……从她之后,太后干政之事屡见不鲜。” “而且后来者干政的手段,也基本都是在模仿她。” “所以,她对华夏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马皇后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夏商周两千年历史,不可能没有出过太后。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宣太后会成为第一个干政的太后,之前就从未有过类似的事情发生呢。” 徐妙锦也盯着他,等待着答案。 小孩子缺乏主见,最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 不论是父兄,还是皇帝皇后,乃至太孙,都对陈景恪赞不绝口。 关键是,陈景恪确实非常有才华,对得起所有的赞誉。 在她心里陈景恪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值得敬重。 她还经常听朱雄英提起,陈景恪讲课特别厉害,每次都能发前所未有之言。 所以,她心中还是有些小雀跃的。 莫非这就开始讲课了吗? 陈景恪组织了一下语言,才说道: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就先要知道,太后凭借什么来实现对朝政干涉的。” 徐妙锦理所当然的道:“因为她是太后呀。” 陈景恪摇摇头:“不不不,虽然太后的身份必不可少,但这并不是她能干政的凭仗。” 马皇后见她一脸茫然,就说道: “靠的是人心,若没有人心支持,皇帝都能成为傀儡,更何况是太后。” 徐妙锦恍然大悟,说道:“我懂了,所以太后才会提拔娘家人,用外戚来实现干政,对吗?” 马皇后摸了摸她的小脑袋,夸赞道:“咱们妙锦真聪明,就是如此。” “太后一介女流,想要掌权比男人更难,能依靠的就是娘家人。” “殊不知,这么做就是在害娘家人。” “历史上真正聪明的皇后和太后,都会主动约束娘家人。” “不是她们薄情寡义,而是为了保护娘家人。” 这话可谓是她的心声了。 她虽然没有直系亲属了,但马家还是有很多亲族在的。 大明建立,按照规矩来说,给家族的人授官封侯是很正常的。 老朱多心疼媳妇啊,就提议从马家选几个优秀的子弟封官。 但被马皇后给严词拒绝。 争霸天下的时候,马家的人不出来支持朱元璋。 现在大明立国了,就不配享受好处。 而且没有功劳贸然封官,也会引起功臣集团的不满。 到时候就是害了马家。 最后只给马家的人赏赐了财物,不允许封官。 徐妙锦猛点头,说道:“我知道,太后早晚要还政于皇帝。” “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掌权就会提拔自己信任的人。” “到时太后的娘家人,就会成为第一个被打击的对象。” 陈景恪都震惊了,这是一个八岁孩子能懂的道理? 难怪上辈子朱棣那货,都忍不住想老牛啃嫩草。 这样蕙质兰心的姑娘,谁会不喜欢? 这么好的媳妇,竟然便宜朱雄英了,难受。 但凡我再年轻个三五岁,怎么都轮不到他。 罪过罪过,陈景恪连忙心中默念,这想法太对不起福清了。 做人要专一。 满脑子跑了一会儿火车,他才说道:“娘娘一语见地,太后能掌权,重在得人。” “宣太后能成为第一个执政太后,全是因为一个人,为她创造了条件。” 马皇后想了一下,道:“秦昭襄王?因为他年幼,才给了宣太后执政的机会。” 陈景恪摇摇头,道:“不,是另一个人,一个您绝对想不到的人。” 这时,屋外传来一个声音:“什么绝对想不到的人?” 话音刚落,一个人影龙行虎步的走进来,正是朱元璋。 后面还跟着朱雄英。 “参见陛下,参见太孙。” 众人纷纷行礼。 朱雄英悄悄的挪到徐妙锦身边,露出讨好的笑容。 他自以为自己做的神不知鬼不觉,殊不知大家都看在眼里,只是懒得揭穿他而已。 换在别的家庭,他这么做大概率要被指责。 但朱家,懂的都懂。 朱元璋坐下后,笑道:“你们在聊什么呢?” 马皇后就将方才的话题说了一遍:“刚才正聊到,谁才是为宣太后主政创造条件的那个人。” 朱元璋笑道:“那肯定是秦惠文王啊,若没有他的宠信,也就不会有宣太后。” 马皇后却并不赞同:“秦惠文王时期,宣太后只是宠妃,连王后都不是。” “秦惠文王薨逝之后,宣太后都被赶到儿子的封地去了……” “若非秦武王逞强举鼎而亡,后面也就没她们娘俩的事儿了。” 朱元璋想想,确实如此:“既不是秦惠文王,也不是秦昭襄王,那总不能是秦武王吧?” “小子,别卖关子了,快说是谁。” 陈景恪这才揭晓答案:“是商鞅。” 众人都很惊讶,怎么都没想到,会是商鞅。 朱元璋问道:“商鞅当政的时候,宣太后还没嫁到秦国吧?” “你不会是想说,他留下了什么后手吧?” 陈景恪很清楚他们为何会这么想,不站在历史角度分析,还真无法将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 “这就要从太后的出身和制度,两个方面来解释了……” “咱们先说说太后的出身问题……” “太后想要掌权,就要任用自己信任的人。” “其实说白了,就是娘家人,常人口中所言的外戚。” “没有外戚执掌要害部门,执行她的意志,就算她有再大的本领都没用。” “宣太后也是靠着‘四贵’,才成功掌控国家大权。” “就连武则天,都要重用武三思等人,就是这个原因。” “但先秦时期列国频繁联姻,一国之主的后宫,大多都是他国贵女。” “能当上王后、太后的,基本都是他国公主、贵女。” “所以,外戚也是他国的贵族乃至王族。” “这些人,在本国有权有势,很少有愿意到外国去任职的。” “就算他们想去,也会受到那个国家的贵族的集体攻击。” 众人不禁点头,这个角度看起来确实没什么问题。 不过朱元璋却提出了质疑:“那宣太后为何可以任命自己的兄长和弟弟。” 陈景恪说道:“这个问题问题的好,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先秦制度和商鞅了。” “商鞅变法之前,各国阶级固化,职位多为世袭。” “大司马的儿孙才有资格当大司马,大司空的子孙才有机会当司空。” “平民的子孙当平民,奴隶的子孙永远都是奴隶。” “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这个坑还是世袭的。”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最后依然要回到鲁国做官?” “因为他本就是鲁国贵族之后,可以享受到家族留下的政治资源。” “在别的国家,他就是外来的萝卜。” “别的国家就算是采纳了他的政治主张,也没有多出来的坑安置他这个萝卜。” “噗。”朱雄英没忍住,笑出声来。 众人也心下莞尔,将孔夫子比作萝卜,也是没谁了。 还好在场的人都不是儒家门徒,否则少不了一场嘴仗。 陈景恪继续说道:“高度固化的社会,贵族的权力不仅仅来自于君王,更来自于血脉传承。” “大家只要按照祖上留下的规矩,按部就班过日子就好。” “太后没有办法提拔重用自己信任的人,自然也就无法执掌朝政。” “商鞅变法,打破了血脉传承制度,用人以贤以能,并全面施行耕战制度。” “从此只要有能力,能为秦国立下军功,就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公卿。” “商鞅虽然死了,他的制度却被保留了下来。” “而这,就给宣太后提拔自己的兄弟,提供了制度条件。” “进而为她执掌朝政,创造了机会。” 众人恍然大悟,马皇后更是连连说道: “好好好,景恪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核心,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 朱元璋也不禁颔首,说道:“有道理,难怪你经常说,万事万物都是联系的。” “商鞅和宣太后是没有见过面,但前者确实成就了后者。” 马皇后附和道:“真相有时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议,若非景恪今日所言。” “我怎么都想不到,会是商鞅成全了宣太后执政。” 徐妙锦也很兴奋,看向陈景恪的目光里似乎冒出了小星星。 虽然很多东西她都听不懂,但不妨碍她知道,陈景恪说了很了不起的结论。 真的如太孙所说的那般,陈伴读太厉害了。 连陛下和娘娘都被镇住了呢。 朱雄英则吃味不已,陈景恪这个家伙,以后看我怎么收拾你。 之后几人又讨论了历朝历代,太后干政的问题。 重点谈的
相关推荐: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白日烟波
深宵(1V1 H)
新年快乐(1v1h)
乡村透视仙医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桃源俏美妇
旺夫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