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115章

第115章

搅乱日本,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 “至于他们是否忠心,其实无所谓的。” 他们忠心,表现的足够好,还能让他们活下来。 不够忠心,利用完正好一起杀了。 朱棡点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自己想的太多了。 像这种贵族,连自家君主都能卖,又怎么可能会效忠大明。 不需要问他们心里想什么,只看他们做什么就可以了。 既然说到了这里,陈景恪就决定多说几句: “我们真正要教化的,是他们的后人和普通百姓。” “让他们的后人从小接受大明教育,他们就是大明人。” “至于普通百姓,本就没有什么家国概念。” “他们只关心,谁能让他们吃饱穿暖。” “只要大明做到了,他们就是大明子民。” “而且大明教化四夷,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个优势可以确保,我们势弱的时候难以被敌人教化。” “我们优势的时候,可以更加方便的教化别人。”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要太多。 某人类灯塔国,靠着自由大旗,在舆论阵线教化别国年轻人。 然后靠着这些年轻人,演变了许多国家。 但这一招,最终在中国面前碰了壁。 有那么几十年,中国的年轻人确实迷茫过,不少人在互联网上当过美分。 但他们很快就清醒过来,更多的人成了战狼。 那些人又开始污名化‘战狼’这个词。 然而,中国还是一天天变强。 中国的年轻科学家们层出不穷,将殖人嘴里的明珠一颗颗摘下。 更多的中国年轻人,重新拾回了自信。 虽然国家还有很多缺点,但这是我们的国家。 我想怎么骂就怎么骂,但你一个外人骂,就是不行。 这就是文化底蕴带来的优势。 即便我们身处谷底,也能靠着优势完成振兴。 而这种独一无二的优势,将会一直存在下去。 又在南方停留了两个多月,时间进入十一月份。 朱雄英才在朱元璋的一再催促下,启程返回应天。 这次他享受到了真正的君主待遇,群臣出十里相迎。 国君是三十里,太子是十五里。 为了孝道,不能在礼仪上超过父亲,所以迎接他的标准定在了十里。 这并非固定的礼仪,属于实际操作中形成的潜规则。 以前群臣是不会考虑这些问题的。 不过是太孙罢了,你爹都还没登基呢,你要什么礼仪规格。 样子上过得去就行了。 正是因为他此行,在南方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树立了威信,收获了人心。 群臣才会如此郑重其事的,制定这套礼仪规格。 蓝玉本不用亲自出迎,但为了给自己的外甥孙捧场,他还是带着一票部下来了。 见到群臣如此恭敬他就知道,太孙已经化龙,不用自己搭台了。 心中无比的开心。 太子妃,你在天上看到了吗。 你的儿子长大了,已经有了君威。 想必你在天之灵也很高兴吧。 皇宫里,朱元璋急的团团转,不时的催促人去打探: “太孙怎么还没到呢?” 朱标在一旁劝道:“爹,他都是大人了,您别总将他当小孩子看。” “您这样,他不更无法无天了。” 朱元璋怼道:“放屁,咱的乖孙乖的很,怎么会无法无天。” “瞅瞅哪有你这样当儿子的,整天都不让咱和乖孙亲。” 朱标暗自懊悔,怎么就管不住自己这张嘴。 这种事情不知道发生多少次了,这老头见到他大孙子就会失去理智。 教导别人子孙,那都是一套一套的。 棍棒之下出孝子都能给整出来。 轮到他的宝贝大孙子,就全忘了,那叫一个溺爱啊。 这孩子没长歪,真是奇迹啊。 终于,孙福气喘吁吁的跑过来:“陛下……陛下……太孙进皇城了。” 朱元璋大喜,就想去迎接。 脚步刚抬起,似乎想到什么,又收了回来。 然后脸上的表情一拉,回到大殿内的龙椅上坐好。 朱标再次无语,得,这老头还端起来了。 朱雄英脚步轻快的走进来:“皇爷爷,父亲,我回来了。”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 “身为太孙,走路凫趋雀跃像什么样子,给咱站直了。” 朱雄英眼珠子一转,一溜烟跑到他身边,狗腿的给他捶起了肩膀: “皇爷爷,您不知道,在外面我天天想您挂念您,茶饭不思。” “您看这个力道舒服吗?” 朱元璋下意识的点了一下头,马上又反应过来,继续拉着脸说道: “你挂念咱?呵……这话骗鬼鬼都不信。” 朱雄英说道:“真的,不信你把三叔和景恪叫过来……” “景恪说,我做梦都喊皇爷爷呢。” 朱元璋也是借坡下驴,说道:“真的?你们俩好的穿一条裤子,不会是合起伙骗咱吧。” 朱雄英叫屈道:“皇爷爷您这样就太伤我的心了……” “景恪才会骗您,我怎么会和他同流合污呢。” 朱元璋也不装了,轻轻拍了他一巴掌: “莫要胡说,我看就你小子鬼点子多,变着花样哄我开心。” 朱雄英打蛇随上棍的道:“我哄自家爷爷开心,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朱元璋很是认同的道:“真是个孝顺的孩子,比你那不成器的爹孝顺多了。” 朱标很想吐槽几句,但修养实在让他做不出这种轻浮的动作,只能说道: “爹,三弟和景恪还在外面呢。” 朱元璋似乎才想起他们,将两人喊了进来。 简单聊了几句,就让陈景恪回家了。 今天不是谈工作的时候,先回家聚一聚,改天再谈也不迟。 主要是他们在外面的事情,老朱都清楚,没必要当紧这一时半会儿的。 大半年没回家,陈景恪也确实很想念家里人。 以前是只挂念父母,现在又多了一个。 回家之后,自然少不了一番嘘寒问暖。 尤其是福清,激动的眼泪汪汪的。 晚上就是大家喜闻乐见,但不能写的节目。 总之,小别胜新婚,懂的都懂。 第二天陈景恪也没有去宫里,而是在家好好陪了陪父母和媳妇。 家里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明里暗里那么多人保护,也不可能出事。 值得一提的是,福清整理的驸马传奇第一部终于完稿。 陈景恪大致翻了一下,确实挺精彩的。 但怎么说呢,过于以主角为中心了,好似地球离了主角就不能转了。 这严重不符合现实,但很符合小说的套路。 读者就喜欢看这种。 福清还给自己取了个笔名,景清居士。 这名字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对于媳妇的心意,陈景恪自然非常感动。 马六甲海盗也已经动笔了。 但碍于想象力,即便有陈景恪提供的主线和细纲,写的也比较吃力。 不过写出来的质量,确实不错。 看来自家媳妇不只是在政治上有见地,文学方面还是有一定功底的。 只是以前没有往这方面发展罢了。 以后要好好将她往这方面培养,以后能靠自己的能力名留青史。 而不是以朱元璋的女儿、陈景恪的妻子之类的身份,被史书记住。 第三天,陈景恪依然没有进宫,而是窝在家里制作了一个小玩意儿。 当看到这个小玩意儿的功能时,福清惊的久久合不拢嘴。 第四天,陈景恪终于进宫,见到了朱元璋。 朱标、朱雄英也在场。 陈景恪以自己的视角,将这一路的经历讲了一遍,还阐述了这么做的原因。 他的侧重点没有放在军国大事上,这方面朱雄英和朱棡肯定已经讲过,没必要在赘述。 他主要讲了另外两方面,生产力和卫生防疫。 “臣……” 朱元璋打断他道:“这里又没外人,别臣臣臣的。” “咋地,出去半年回来和咱生疏了?” 陈景恪心中一暖,不论老朱是真心实意,还是故作姿态,他都很感动。 “好吧,是我的错……我一直在强调生产力改变世界。” “半年前我拿出的哪几项改良技术,其效果陛下也看到了。” 朱元璋不禁连连点头,然后气道: “你小子,有这种好点子为何之前不说?” 陈景恪说道:“很多东西我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的,而是根据我所学的知识,推理出来的。” 朱元璋眉头微皱,道:“你不是说技术的出现不可掌控,充满了偶然性吗?怎么推理?” 陈景恪解释道:“我说的是,之前生产力的发展,更多是靠偶然。” “但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规律,我们将规律摸清楚,形成系统的知识。” “然后就可以利用系统的知识去推理……主动去发现新技术……” “好比飞梭,就是穿线用的工具……” “线穿的越快,织布的速度就越快……” “顺着这个思路去考虑,如何才能让飞梭穿的更快呢?” “于是,我就想到了新式飞梭……” “滑轮和轴承,涉及到的学问要略微深一些,但也只是力学的皮毛罢了。” 朱元璋眼睛一瞪,说道:“等等,你方才说什么?力学?皮毛?” “滑轮、轴承这么精妙的东西,竟然还只是那什么力学的皮毛?” “那这个力学高深一点的是什么样子?还能让人飞起来不成?” 陈景恪没有多说什么,拿出自己做的小玩意儿。 一个带盖子的琉璃杯,奇怪的是,盖子上还有一个小轮子。 还有一些奇怪的小玩意儿,将轮子和盖子连接在一起。 屋内三人都看了过来,这小玩意儿能做什么? 朱元璋问到:“这是什么东西?怎么看起来像是茶杯?” 其实他想说的是,你就准备用这玩意儿,让咱见识高深力学吗? 不过因为陈景恪一直以来的神奇,他没有将这种质疑表露出来。 陈景恪依然没有解释,而是让人取来一壶滚烫的开水,然后让所有侍者都离开。 在朱元璋祖孙三人的注视下,他打开盖子到了半杯水,然后小心的将盖子盖上。 并用手轻轻的转动了一下轮子。 然后……轮子就自己高速旋转起来。 第226章 万物之理 看着祖孙三人震惊的模样,陈景恪心中很是得意。 就喜欢看你们这些土著没见识的样子。 他弄的这个东西叫斯特林发动机,也叫温差发动机。 结构非常简单,简单到很多商家,将它作为茶杯盖子上的装饰品。 杯子里倒上热水,盖上盖子轻轻转动一下轮子,就可以一直旋转。 直到杯子里的水温降下来。 前世陈景恪读高中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好的物理老师。 为了让他们对物理感兴趣,手工制作了很多小玩意儿。 还教他们是怎么做的。 比如这个斯特林温差发动机。 当时陈景恪用易拉罐、气球、细铁丝等废料,制作过一个。 那种成就感太强烈了,他也由此喜欢上了理科。 还有那种简易留声机,用一次性塑料杯当唱片,牙签当唱针,一次性纸杯当喇叭。 只能说,一个好的老师,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今天,陈景恪也准备用类似的方式,让朱元璋等人感受到理科的魅力。 为后续发展理科,攀登科技树,奠定思想基础。 以前他只是强调生产力改变生活,但除了印钞和琉璃,他没有弄过什么黑科技。 原因很简单,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科技只会成为压榨的工具。 所以,他才会先从制度方面着手,对大明进行种种改革。 目的就是为百姓松绑,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如果朱元璋一家子不同意他的制度改革,不愿意为百姓松绑,那黑科技还是先留着吧。 找机会离开大明,在海外弄块地,然后从国内弄点百姓过去。 自己发展自己的。 还好,他的各种政策被采纳,并在大明成功施行。 虽然各种不公依然普遍存在,但百姓身上的枷锁,确实被卸下来了一部分。 皇权时代,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他决定适当的弄一些黑科技出来,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加加速。 除了黑科技,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科基础体系。 不需要多么高深,有个框架就行。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人才,缺的只是方向。 只要为他们指明方向,他们能创造无数的奇迹。 朱元璋揉了揉眼睛,确信没有眼花,那个轮子确实在旋转。 震惊的问道:“这……为何它会旋转?” 陈景恪简单的解释道:“它能转动,借用的是热水释放出来的热气蕴含的力量。” “这就是稍微高深一点的力学,所能达到的效果。” 说着,他将盖子取下来,蒸汽汩汩冒出: “就是这白色的蒸汽,它内部蕴含着很强的力量。” “力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使用它的力量。” 朱元璋不敢置信的道:“热气的力量?” 这玩意儿除了能烫伤人,竟然还有这样的用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是万万不敢相信的。 朱标也是一样的表情,太不可思议了。 这就是力学吗。 果然高深莫测啊。 朱雄英趁人不注意,拿起盖子又盖在了杯子上。 看着轮子转动起来,他就无比的惊奇。 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啊。 回头拿给妙锦看,她肯定也没见过。 众人无视了他的行为,继续讨论起温差发动机。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这东西做的大一点,是不是就可以放在车子上,让车子一直跑?” 朱标说道:“还可以放在轮船上,就不用人畜之力来转轮子了。” 陈景恪不禁点头,两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交通,联想能力是很丰富的。 轮船最早指的,就是安装了飞轮的船,宋朝时期就出现了。 最开始用人力踩动飞轮旋转,后来又有人发明了畜力机构。 和拉磨一样,用牛马拉着转,通过传导结构带动飞轮。 这个传导结构略加改动,就可以应用到蒸汽机上面。 当然了,温差发动机虽然制作简单,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并不理想。 至少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是没有办法将之实用化的。 陈景恪将这玩意儿拿出来,也就是为了震撼一下朱元璋等人。 真正要实用化,还得是正儿八经的蒸汽机。 为了进一步引起他们的重视,他也提出了几个应用: “造出一台机器牵引的车,后面挂上耕犁,就可以用来耕地。” “这种车不会疲倦,只要烧热水就能一直运行。” “效率比牛要高几十上百倍……” “一两个人一天就能耕数百亩地。” “用它拉耧车,一天就能播种几百亩地。” “用它来带动龙骨车,就可以每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的取水灌溉。” “将龙骨车改造,可以把水井里的水提出来……” “到那个时候,百姓抗旱的能力将会极大的增强……” 朱元璋的眼睛越来越亮,如果只是用来带动车船,那也就是一个奇物而已。 可用来生产粮食,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财富是什么? 对于个人来说,财富可以是金银珠宝,可以是绫罗绸缎。 可对朝廷来说,最根本的财富就只有一样,粮食。 粮食不够,就算有金山银山又能如何? 粮食够用,纸印上字也能当钱。 百姓为什么造反?还不是因为粮食不够吃,活不下去了。 但凡有口吃的,有谁愿意干掉脑袋的事情? 所以,粮食关乎国家社稷存亡。 如果真的能弄出那种,可以耕地播种,可以提水灌溉的玩意儿。 大明的国祚,可以延长多少年,简直不敢想象。 当然,和陈景恪认识这么久,他也知道分配端也同样重要。 可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了,总是没有错的。 此时,他看向那个温差发动机的目光,就犹如看到了珍宝一般。 “景恪,你说吧,要如何才能造出你说的那种东西。” “不论需要什么东西,只要朝廷有的,都满足你。” 陈景恪说道:“我准备……” 朱雄英突然打断他,问道:“生产这种机器,是不是需要很多工匠?” 陈景恪瞬间领会到了他的意思,心中不禁暗赞,这小子会找机会。 “是的,任何机器都需要工匠来生产,越是精密的机器,对工匠的需求就越高。” “而且后续的改进也需要工匠参与……” 朱雄英点点头,对朱元璋说道: “皇爷爷,工匠的地位你应该有所耳闻。” “我们不能指望一群奴隶,来研究制作这种神器。” “只有给他们体面的身份,优渥的条件,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他们才能尽心尽力的为大明效力。” “所以,我希望您能废除匠籍,还工匠自由,提高他们的地位。” 朱元璋轻轻拍了一下他的头,没好气的道: “你俩是不是觉得咱老糊涂了,搁这演戏糊弄咱呢?” “想废除匠籍就直接给咱说,只要你们说的有道理,咱还能不答应吗?” 朱标心中那叫一个畅快,火上浇油道: “现在都敢欺骗你皇爷爷了,将来还不知道要干出什么混账事情来,要好好教训教训。”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养不教父子过,你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吧,别整天寻思着欺负咱乖孙。” 朱标:“……” 怼了儿子之后,老朱又转过头和颜悦色的道: “不过你能想到用话术来游说咱,说明在思想上已经成熟了。” “不像有些人,只会直来直去气咱。” 朱标:“……” 陈景恪差点笑出声来,心中不禁同情了朱标三秒钟。 朱雄英自然知道该怎么说话:“父亲也是为了大明好,只是说话直了一些而已。” “皇爷爷您别和他生气,他心里是最孝顺您的。” 朱元璋高兴的见牙不见眼:“哎呀,乖孙真懂事……看在你的面子上,咱就不和他一般见识了。” 朱雄英趁他高兴,将话题转移到了匠籍之事上。 详细讲述了工匠面临的困境,以及这个群体对大明的重要性。 谈起正事,朱元璋恢复了理智,说道: “你说的很有道理,可大明确实需要工匠。” “若放开匠籍,导致工匠流失,技艺失传该怎么办?” 朱雄英说道:“大明有军官、计官、行政官,去年又增加了司法官,再加一个匠官又何妨?” “设立大明博物院,让工匠们去博物院担任官吏。” “有了官身,就不用担心工匠流失问题。” “同时,还能命工匠们收集百工技艺,整理成书籍保存。” “就算有工匠流失,也可以用书里的知识,重新培养新的工匠。” “没有了后顾之忧,工匠们就可以集中精力,去研究更好的工具,提高生产力。” 朱元璋眉头微皱,道:“匠官?博物院?很难啊,这是在挑战文官的底线。” 朱雄英嗤之以鼻的道:“底线?元朝时期的那一封降表,将他们的底裤都露出来了,哪来的底线。” “不过是因为提高工匠的地位,动了他们的利益罢了。” “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这种人就需要剥皮萱草来治一治。” 看着杀气腾腾的孙子,朱元璋非常的开心。 他就怕孙子成了文官嘴里的‘仁’君。 现在看来,这孙子像咱啊。 只不过他更善于隐藏自己的心思,所以表面看起来人畜无害。 不知道那些吹捧他仁圣的读书人,了解他的真正为人之后,会是什么表情。 想来会很精彩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颔首道:“好,咱答应了。” “不过这件事情你不能出面,也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与你有关。” 朱雄英自然知道,这是为了保护他,避免他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出现裂痕。 “谢皇爷爷,我知道了。” 朱元璋说道:“傻小子,和我这么客气做什么。” 之后他们就详细讨论了博物院和匠官体系,并拿出了大致的框架。 这其中朱标给出的建议更多。 可见最近几年他也没有闲着,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 看着自己最器重的儿子,朱元璋心中重重叹了口气。 即便是现在,朱标依然是他最满意的继承人。 朱雄英虽然很优秀,可是和陈景恪接触久了,很多想法偏激进。 将来登基掌权了,必然会进行一系列强硬的变法。 而激进有时候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朱标不一样,他有雷霆手段,但在治国上手段偏温和。 将来登基掌权,就算变法也多是改良为主,不会太激进。 虽然朱元璋自己手段很激烈,但却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能平稳一些。 而且,中间还夹着一个陈景恪。 自己的宝贝孙子,与其说是自己教出来的,不如说是陈景恪教出来的。 陈景恪本就神秘莫测,现在自家孙子也有点那种味道

相关推荐: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白日烟波   深宵(1V1 H)   新年快乐(1v1h)   乡村透视仙医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桃源俏美妇   旺夫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