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食给他看…… 嗯,还是算了,饿着挺难受的。 他要是不同意,就等我登基了,统统给废掉。 就不信他还能反对。 之后,朱雄英就下令,让当地官府全力推广新式飞梭。 并且再次写了一封奏疏,连带着飞梭样品一起送回了应天。 然后一行人就继续上路,前往江西和朱棡会合。 走到半路,遇到了一队差役,押着上百人在前行。 被押送的人,一二十个一组,用绳子拴起来。 说他们是囚犯吧,这些人身上也没穿囚服,且押送的力量也太儿戏了。 可要说他们不是囚犯,为何要用绳子拴起来? 陈景恪将人拦停,仔细一问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江西那边被拆分的宗族成员,这一批要押送到北平定居。 用绳子拴起来是怕他们逃走。 对此陈景恪也不好说什么,但想想北平和此地的距离,他皱眉问道: “你们就这样步行去北平?” 差役赔笑道:“贵人说笑了,哪能呢。将他们送到渡口,乘船顺着大运河北上。” 陈景恪这才放他们离开。 将事情告诉朱雄英,他只是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队伍继续行驶,之后又遇到十几批押送百姓的队伍,粗略估计有数千人被送走。 这还只是他们看到的,没看到的不知道有多少。 由此可见,这次朝廷的决心有多大。 一路到达江西省治南昌,江西布政使等官吏出城十里相迎。 而朱棡则在城门口迎接。 如果是朱元璋来,他肯定出城三十里亲迎。 如果是朱标来,至少也要出城十里。 朱雄英过来,他作为长辈出城迎接是符合礼节的。 叔侄相见,自然非常的开心,其他人都成了配角。 寒暄了几句,众人就进入城内,去往朱棡的临时住所。 到达南昌城中,发现大街上闲逛的人非常少,碰到的人基本都是步履匆匆。 尤其是看到他们的队伍,更是慌忙躲开如避蛇蝎。 朱雄英正想问原因,却从朱棡脸上轻蔑的表情找到了答案。 恐怕此时自己三叔的名声,在江西等地已经能止小儿夜啼了吧。 陈景恪也猜到了原因。 朱棡带着锦衣卫,协同军队在福建、江西、湖广三地,杀的血流成河。 百姓们自然惧怕。 只希望能解决当地的宗族,不让这一番血白流。 到达朱棡的住处,朱雄英和山西布政使等人简单聊了几句,就借口旅途劳累,让他们离开了。 并且表示什么迎接晚宴之类的,也一概不用准备。 众人自然知道叔侄有话要谈,很识趣的离开了。 屋内只剩下叔侄两个,一番交谈之后,朱雄英才明白具体发生了什么。 江南有太多从两晋唐宋时期,就迁徙来的宗族,千年传承让他们内部尤为的团结。 很多宗族藏匿着大量人口,背地里甚至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宗法比国法还要大,完全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朝廷清查人口,这些大宗族眼见贿赂不成,就意图凭借坞堡反抗。 朱棡是什么性子,正找不到借口杀人呢。 当下直接调集军队攻打,可谓是死伤无数。 如果不是去年朝廷调整了江南的赋税,如果不是在这里安插了许多军户村落。 三地早就被激起民变了。 被打击的不只是宗族,还有地方士绅以及官僚,相当于是对三省来了个大洗牌。 朱棡自己统计的人数,大半年时间杀了四万余人。 计划在下半年迁走二十五万人。 这些人全都是各大宗族的人口,至于普通百姓,他没有动。 这也是没有发生民变的另一个原因。 讨厌宗族的可不只是朝廷,还包括普通百姓,他们可没少被宗族欺凌。 现在眼见朝廷对这些人动手,自然是拍手称快。 甚至有很多百姓主动去找锦衣卫告状,说自家以前如何被欺凌的。 朱雄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百姓找锦衣卫告状?” 朱棡说道:“宗族势力上瞒君下欺民,这么多年来,被他们欺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现在朝廷要收拾他们,之前被欺压的人自然会站出来报仇,宗族势力可以说是墙倒众人推。” “百姓虽然很怕锦衣卫,但更想报仇。” “下一步我准备去两广,那里的宗族势力也非常强。” “这一次,我要彻底解决三省宗族问题,让朝廷的政令能直达乡里。” 朱雄英很是感动,说道:“就是苦了三叔,要替朝廷背负骂名。” 朱棡笑道:“哈哈……说这见外的话做什么,这天下是咱们朱家的,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叔侄俩聊了许久,对很多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隔天,朱雄英就决定微服私访,好好看看这里的情况。 朱棡并未反对,只是让他小心。 陈景恪和徐允恭自然要紧随左右。 悄悄离开住处,去了几个人多的地方。 只是大街上的人一听他们是外地口音,马上就变得警惕起来。 本来聊的很热闹的人群,也一哄而散。 不用问,肯定是锦衣卫闹的,怕被抓起来。 转了半天,众人打听到的消息也很有限,只能打道回府。 刚走到门口,就见有两个操持奇特口音,穿着奇怪服饰的人,在和门卫说着什么。 但门卫们明显很不耐烦,连踢带打的想将他们驱赶走。 只是两人很执着,被打了也不走,不停的说着什么。 直到门卫们抽出兵器,他们才吓的狼狈而逃。 但依然没有离开,而是远远的看着。 朱雄英指了指那两个人:“问问他们是什么人,做什么的。” 一名护卫马上过去,一番交流之后回来说道: “禀太孙,他们是土民,其中一人自称乃土蛮一部落的首领,名为巴优。” 朱雄英有些疑惑,问道:“土蛮首领?他们来这里做什么?” 那护卫回道:“说是求见晋王,欲奉上部族名册祈求入籍。” 朱雄英更加疑惑:“入籍?蛮夷主动要求入籍是好事,为何会如此?” 护卫哪知道这个,只是低着头并不回答。 陈景恪却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道:“真相如何,将他们喊过来一问便知。” 朱雄英立即就让人,将那两人喊过来。 那两人自然也看得出他们不是一般人,小心翼翼的靠过来,在十米开外就被拦住。 那名年长一些,大约四十多岁的人行礼道: “巴优见过贵人,不知贵人有何吩咐?” 朱雄英问道:“你们是什么人,为何在这里?” 巴优再次将自己的来历和打算介绍了一遍,并且还拿出了当地衙门出具的证明。 确实是一个土蛮小部落的首领。 确定了身份,朱雄英才开始询问,为何要用这种办法入籍: “莫非在当地不能入籍吗?” 巴优叹道:“哪有那般容易……” 随着他的介绍,众人终于知道了原因,地方衙门还真不敢给他们入籍。 这事儿说起来很复杂。 土蛮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每个部落的利益诉求都不一样。 大部落自然想要特权,尤其是部落首领往往不愿意放弃权力,时常和衙门对抗。 中小部落就没那么多野心了,只想着好好过日子。 现在已经是大明的天下,能入籍大明自然是最好的,否则一辈子都是土蛮。 离开部落去做生意,都要经过一道道盘查,说不定就被打死了。 然而对于朝廷来说,很难做到一一分辨。 往往采取最简单粗暴的做法,将所有土蛮视为一体。 土蛮的某某部落刚刚才造反,你们还想入籍大明?想什么呢? 不把你们剿灭,就是对你们的恩赐了。 “以前我们也不敢奢求入籍……但这本书上写的,我们和汉人一样都是华夏后人。” 说着,巴优小心翼翼的,从怀里掏出一本书。 护卫将此书传过来,正是《华夏简史》。 看到这本书,陈景恪心中不禁多了几分异样的感觉。 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自己提议编写此书,就没有白费啊。 朱雄英也非常意外,看向巴优的目光,也和善了几分: “继续说,后面如何了。” 巴优眼巴巴的看着那本书,并不回答。 朱雄英哑然失笑,将书还给他。 巴优连忙将书收起,才回道: “我就想着,此书乃陛下颁发天下,定然不会有假。” “我们也是大明子民,也应该入籍才是。” “于是就拿着此书找到衙门,结果没有一人敢于办理……” “还有些人嘲笑我,说汉就是汉,蛮就是蛮,别痴心妄想了。” “但我不信,陛下乃天子,岂会欺骗我们小民百姓,就不停的找人……” “后来还是一个相熟的官吏不忍心,就告诉我,此事朝廷不发话没人敢给我们办理。” “还指引我来找晋王,说他乃陛下亲子,负责清查人口。” “只要他开口,定然能入籍的……于是我就来到了这里……” “谁知在这里守了许多天,都未能见到晋王……” 朱雄英点点头,却并未说什么,而是将目光看向陈景恪: “你觉得该如何做才好?” 陈景恪说道:“先将他们带回去,再派人查清身份,然后等晋王回来再做定夺。” 朱雄英说道:“好……你们两个先随我回去,过几日自会给你们一个答复。” 巴优自然不愿意,但看了看周围凶神恶煞般的护卫,又不敢直接拒绝。 就委婉的说道:“能去贵人家里做客,自是我的荣幸。但我还要等晋王,实在不方便。” 朱雄英大笑道:“哈哈……我就是带你去见晋王啊。” 说着当先踏入晋王府。 巴优见门卫没有拦他,还非常恭敬的行礼,顿时就知道身份不简单。 心下又是忐忑又是激动。 咬咬牙,也跟了上来。 第216章 改土归流 回到住处,朱雄英就找到朱棡询问土蛮巴优入籍之事。 朱棡很是不屑的道:“蛮夷而已何须在意,且他们叛服无常,若入了籍再行叛乱,折损的也是朝廷的颜面。” 陈景恪连连摇头,道:“晋王此言差矣。” 朱棡对他还是很尊重的,说道:“哦,景恪有何高见?” 陈景恪知道,朱棡是很傲慢很有主见的人,想正面说服他很难。 就决定迂回一下来劝说,于是道: “晋王欲在碎叶川立国,那里被异族统治上千年,真正归属中原王朝的时间才只有数十年。” “所以当地人对中原并无太多向往。” “且那里是当地方圆数千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但凡大一点的部族,都想到那里落脚。” “虽然我不知道那里到底生活着多少部族,但几十个应该是有的,总人数至少有四五百万人。” “且现在碎叶川归属帖木儿汗国,该国国主帖木儿雄才大略,手下控弦之士不下四十万。” “你准备如何攻打此地,又如何治理这里呢?” 朱棡应该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想都没想就说道: “帖木儿汗国乃多部族联合而成,各部臣服他,乃是因为他兵锋最盛。” “我只需正面击败他几次,让各部族认识到他的脆弱。” “然后采取分化拉拢之策,离间他和各部族之间的关系……” 说到这里,他猛然明白陈景恪的意思,对待异族要分化拉拢,而不是一味的歧视打压。 但他依然有不同的意见:“大明与碎叶川不同,这里是我们汉人的主场,蛮夷再乱也掀不起风浪。” “在碎叶川,我们乃客场作战,自然要拉拢他们。” 听到他的话,陈景恪想到了一个词,统战价值。 谁有统战价值,谁就受优待,没有统战价值的那都是屁民。 统战价值是哪来的? 抗争打出来的,顺民是没有统战价值的。 这种思想,前世他真的是受的够够的,没想到穿越了还能碰到。 深吸口气,压下心中的烦躁,他问道: “等打败帖木儿汗国,你准备如何治理那片土地呢?” “将异族全都撵走,从中原迁移百万人过去,然后慢慢的繁衍生息?” 朱棡摇头道:“不行,那里异族力量强大,若将他们全部驱赶走,就是逼迫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我。” “到那时即便我的力量再强,也扛不住的。” “我会先稳住他们,用文化同化,让他们变成我的子民。” “然后将所有力量拧成一股绳,去征服更多的土地。” 陈景恪说道:“看吧,道理你都懂……大明若想征服更多的土地,内部也需要拧成一股绳。” “蛮人和夷人确实有些部落叛服无常,但也有部落希望成为大明的顺民,安心的生活。” “对于他们,我们也需要区别对待。” “如此过上几十年,大明再无蛮夷,全都是大明顺民。” 朱雄英不停点头,是这个理啊。 朱棡也陷入深思,良久后才缓缓点头:“说的不错,是我太狭隘了。” 陈景恪趁热打铁的说道:“况且,你立国的目的是什么?就为了当王?然后呢?” “我们的理想是不是可以更高一点?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让国泰民安?” “蛮夷也是人,也是国家的子民。不将他们治理好,又何谈国泰民安?” “别人可以歧视他们,君主不行……” 陈景恪一番长篇大论,主题思想很简单,不能歧视蛮夷,要教化他们。 有些话朱棡并不赞同,但总体上来说,他也是赞同这个观念的。 反倒是朱雄英,一副深以为然的道: “说的好,教化蛮夷使其懂礼仪明大义守律法,本就是朝廷的责任,我们又岂能置之不理。” “我这就写信给皇爷爷,让他准许蛮夷入籍。” 陈景恪拦住他,说道:“别急,给蛮夷入籍说起来简单,但操作不当反会成为麻烦。” 朱雄英问道:“那你说该如何做才好?” 朱棡也看了过来,希望能学到一些东西。 陈景恪回道:“人都是有私心的,对于蛮夷部族首领来说,部民就是他们的私有财产。” “入籍就相当于是将他们的财产充公了。” “并非所有部族首领,都能和巴优一样为部民着想。” “如果不能解决这一点,恐怕很多部族首领都不会同意入籍的。” 朱棡插话道:“确实如此,而且他们多生活在深山里,想要出动大军剿灭非常麻烦。” “这也是历代,都拿他们没有太好办法的原因。” 陈景恪说道:“办法其实也有,只是很少有朝代愿意去做。” 朱棡问道:“哦,不知是何法?” 陈景恪回道:“这个方法分三步走,第一步分化拉拢。” “愿意臣服朝廷的,必须献上户籍名册,然后朝廷封部落首领为土司。” “接下来就是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化。” “现在蛮夷各部最基层的百姓,只知道有土司,不知道有天子。” “土司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 “没有民心支持,朝廷想要治理蛮夷各部,就变得非常困难。” “所以教化这一步尤为重要。” “朝廷可以许诺,不管他们内部事务,但要派遣官员去教化蛮夷。” “使其明大义、懂礼节、知律法……” “各部土司必须配合教化官员的工作,否则就废除其职务。” “只需要一二十年之功,就能让最基层的蛮夷,知道谁才是天下之主。” “如此民心尽皆归于朝廷。” “然后就可以进行最后一步了,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不用解释只看字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朱棡忍不住击案叫好:“好,好一个三步法,好一个改土归流,世无景恪无解之难矣。” 朱雄英的表情一如既往,甚至有点想笑。 就喜欢看你们大惊小怪,没见识的样子。 看看我,多淡定。 陈景恪要是解决不了问题,那肯定是想偷懒。 之后,朱棡派人去调查巴优的身份,不能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至于衙门的身份证明,也不是不能作假,还是小心求证为好。 朱雄英则亲笔写了一封信,将安抚教化蛮夷之策告诉了朱元璋。 几日后,一封圣旨从应天送来,着太孙全权负责此事。 晋王朱棡及各级官吏,必须全力配合。 对于这个命令,众人都有些意外。 朱雄英才多大,朱元璋竟然将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他负责? 只有朱棡和陈景恪知道,这是要提前让太孙走上台前。 朱标的身体,确实很让人无奈。 一开始朱元璋他们还想试一试,万一病情没那么严重呢? 毕竟朱标还年轻,用了陈景恪量身定制的疗养之法,平时看起来和正常人无异。 结果自然是给大家浇了一盆冷水。 一旦过于消耗心神,朱标就会出现诸如头疼、头晕、恶心等症状。 正是因为试过,朱元璋才不得不提前将太孙推向台前。 否则太子尚在,就把太孙推出来,那也太不尊重太子了。 朱标自己反倒是看的很开……至少表面上如此。 和这道圣旨一起过来的,还有朝廷的邸报。 头版头条就是陈景恪设计的飞梭,经过马皇后亲自验证,要求各地衙门推行。 如果是特别大的改变,衙门肯定会叫苦。 百姓都不富裕,一架织布机价值不菲,不是说换就能换的起的。 大多数百姓宁愿用老式的,也不会用新式的。 但这次只是改了一下飞梭,本钱几乎等于零,推广起来毫无阻力。 这种好事,衙门自然很喜欢干。 所以,飞梭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大明扩散开来。 此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一个小小的变动,在开海后会带来多么惊人的财富。 且说当下,拿到圣旨之后,朱雄英非常高兴。 他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只要能顺利完成此事,携带大功还朝,就能从纸面太孙,变成真正的太孙。 所以他对这件事情,自然很是上心。 立即就召见了巴优。 巴优也已经知道,这个小少年就是传说中的太孙。 这几天又是高兴,又是惶恐。 再次见到朱雄英,他立即大礼参拜:“蛮夷之人巴优,参见太孙。” 朱雄英一脸庄严,说道:“巴首领免礼。” 待他起身,才又说道:“你的来意我已知晓,对于你的拳拳忠心我心甚慰。” 陈景恪在一旁帮腔说道:“陛下已经命太孙,全权处理蛮夷入籍之事。” 巴优有些惊讶,皇帝竟然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少年? 但此时他也顾不上多想了,连忙再次下拜道: “陛下圣明,巴优愿携全族入籍,请太孙首肯。” 朱雄英却淡淡的道:“巴首领莫急,尔等入籍事关重大,我需调查清楚方可……” 他一番言语虽略显稚嫩,可仗着主动权在握,也将巴优拿捏的死死的。 让巴优彻底明白,太孙年幼却不可欺。 心中不禁想起了之前的种种传闻,感叹道,果然不愧是天命太孙啊。 有此太孙在,大明未来五十年无忧矣。 这更加坚定了他入籍的决心。 同时也产生了一点小小的私心,如果能趁此机会抱紧太孙的大腿,日后说不定能有一番作为。 于是,他对朱雄英就更加的恭敬。 当朱雄英提出,想要了解都有哪些部族愿意入籍的时候。 他立即请命,愿意前往各部打探情况。 朱雄英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见他如此上道心中也很高兴,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如此就辛苦巴首领了……很多部落首领对入籍之事,会心有疑虑。” “巴首领可代我邀请他们出山,选一安全地点,我亲自前往与之会面,共同商议此事。” 这就是让他作为太孙使者,去劝说各部了。 巴优自然欣喜若狂,立即保证一定会完成任务。 之后他就带着朱雄英的使节,前往江西各蛮夷部落,宣扬朝廷的旨意。 但朱雄英依然不满足,他想要的不是江西一地,而是整个南方的蛮夷全部入籍。 陈景恪知道他正雄心勃勃,欲要大展拳脚,就安抚道: “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一地一地的来。” “先解决江西的问题,将这里做成样板,再去经略其他地方,就会容易很多。” “且,到时咱们还可以借助江西土司,去联络其他地方的部落首领。” “你只需要坐在家里,等着心向朝廷的部落首领,前来朝觐就可以了。” 朱雄英还是很信服他的,按捺主了躁动的心。 不过他们也没有真的坐等,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提前准备的。 比如,陈景恪就提议,为所有入籍的蛮夷百姓取一个汉名,并颁发一块身份标牌。 “取汉名是汉化的一部分,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至于为何给身份牌……他们大部分时间,还是要生活在自己的部落里,使用的是自己原来的名字。” “时间长了,很可能会忘记自
相关推荐:
深宵(1V1 H)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新年快乐(1v1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树深时见鹿
猛兽博物馆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女奴的等价替换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