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103章

第103章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并非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就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总结过程。” “就好比东周时期,生产力提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 “先贤们用了数百年探索,才找到新的更适合的制度。” 朱雄英不停点头:“诸子百家就是在探索过程中诞生的,对吧。” 陈景恪说道:“对,诸子百家都在尝试构建新的生产关系。” “黄帝时期也是如此,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做出调整。” “当时人们以部落为单位,沿着大江大河定居。” “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更多的土地被开垦,更多的粮食被生产出来,更多的商品出现。” “各个部落的交流也愈加频繁,大家互通有无,一起对抗猛兽和敌人……” “马匹和船只等代步工具的出现,让交流更加的方便。” “交流频繁,也会让矛盾增多……” “当时的天下共主神农氏,无力解决这些矛盾,渐渐失去了人心。” “黄帝部落的实力越来越强,靠着出色的军事能力傲视群雄。” “而且黄帝行事有章法能服众,渐渐的他就成了共主,后来更是登基为帝。” “但生活习惯一时间依然难以改变。” “大家习惯了按照部落生活,让他们对另一个部落的首领效忠,是很困难的。” “所以黄帝的地位,更像是部落联盟的盟主。” “有事儿了大家就去找他解决,没事儿了大家各过各的。” “想要建立真正的朝代,还需要一个契机来打破这种现状,让所有部落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朱雄英灵光一闪,说道:“大洪水。” 陈景恪竖起大拇指:“聪明,就是大洪水。” “这场大洪水的具体情况已经不可考,推测应该是黄河上游发生了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堵住了河道。” “河道被堵住之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巨量的黄河水在上游囤积。” “直到有一天,堰塞湖的堤坝撑不住崩溃了。” “海量的黄河水,铺天盖地般流向下游,横推所遇到的一切。” “那是一场浩劫,黄河中下游化为洪泽,无数生灵丧生。” 想象着那个画面,朱雄英也忍不住心中发寒。 如果需要一场大事件,来打破旧有的秩序,那这个代价也太大了。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治水,就成了残存人类共同的愿望。” “但洪水太大了,波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不是靠一家一户所能解决的。” “当时是舜帝当政,他召集各部协商。” “在大灾难面前,就算再保守的人,都选择了共同面对。” “各个部落摒弃前嫌,出人出钱出粮一起治水。” “最开始大家推举鲧来治水,但结果你也知道,他因治水不利被杀。” “鲧死后,他的儿子大禹肩负起了治水的任务。” “大禹吸取了鲧的教训,提出了堵不如疏的策略,并成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可是治水需要钱财,这些钱从哪里出?” “自然是各个部落一起出,于是就有了赋税。” “此时征收赋税的目的很简单,不是为了某些人的享受,而是为了治水,为了造福于民。” “百姓愿意缴纳赋税,也是希望大禹等人拿着这些钱把洪水治理好。” “说的直白一些,百姓缴纳赋税的目的,是希望国家拿了钱好好保护他们,而不是奴役他们。” “大禹等人收了钱也不是为了享福,更不是为了压榨百姓。” “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是天下之主,收税是应该的。” “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赋税是百姓给予他们的信任和寄托。” 朱雄英听的心惊肉跳,这话堪称大逆不道。 皇权天赋,皇帝是天的儿子。 贱民而已,交税供养我们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甚至官吏会说,他们在为天子牧民。 什么叫牧? 牲畜才需要放牧,说白了就是把百姓视为牲畜。 这是对苍生黎民最大的侮辱和歧视。 可是现在这种认识已经深入人心,就连被奴役的百姓都认为天经地义。 你现在说赋税是一场交易,简直就是找死。 也就是他和陈景恪接触久了,才能无障碍的接受。 换成皇爷爷过来,指不定这会儿已经挨踢了。 不过这话肯定会传到皇爷爷耳朵里…… 嘿,让你刚才嘲笑我,等你挨踢的时候,就别怪我火上浇油。 陈景恪不知道他心里在嘀咕什么,否则肯定会先踢他一顿。 他今天讲这个,也算是有意为之。 趁机给朱雄英灌输一下契约论,虽然这个理论很片面,却也比什么天赋皇权要进步太多了。 只要他能接受这个思想,以后的很多政策就更容易实施了。 至于朱元璋能不能接受…… 嗨,大不了被骂一顿,死不了人。 “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不配合的部落,遇到猛兽袭击,甚至遇到敌人的袭击。” “这就需要有一批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护卫工作,于是军队诞生了。” “军队诞生之初,它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某一个人,也不是为了维护某一个群体,而是为了守护整个华夏族群。” “他们从华夏族群中来,拿着族人缴纳的赋税,职责就是保护族群。” “各个部落缴纳的赋税,最终会进入大禹手里,军队自然也归他指挥。” “在治水的过程中,他踏遍了整片大地,到达过每一个部落。” “每到一地,都会受到热烈欢迎,享受英雄般的待遇。” “大禹以及他的部下,慢慢的就拥有了声望、财富、地位、权势等等一切。” “等疏通天下河道,把大洪水治好,大禹的声望更是一时无两。” “此时他要名有名,要钱粮有钱粮,要军队有军队……” “等到舜帝退位,他无可争议的成为了下一代帝王。” “于是他改变了原本的部落联盟制度,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朱雄英重重点头,说道:“原来如此,没想到传说里的那场大洪水背后,竟然还隐藏着这样的故事。” “以前我还在奇怪,就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大家就对他心服口服,任凭他建立夏朝吗?” “《韩非子》有记载,禹朝诸候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就因为防风氏首领来的晚就将人给杀了,凭的是什么?” “难道古人就真的如此无私?如此重规矩吗?这太不符合人性了。” “还是你说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性。” “在治水的过程中,他拥有了巨大的声望,关键是他掌握了钱粮和军队,谁敢不听他的?” “防风氏被杀,和什么规矩不规矩没有一点关系,纯粹是大禹杀人立威。” “恐怕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违背他的命令了。” 陈景恪说道:“你的想法完全没有问题,大禹成为天下共主之后,可没有闲着,而是四处出征。” “将治水时期不听指挥的,骚扰劫掠过他们的……全部征服。” “地处南方的三苗部落,就是在那时候被征服的。” “在这个过程中,他纯化了自己的队伍,凝聚了军心民意。” “他会盟诸侯,其实就是为了宣示自己的权势,杀防风氏立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为之后建立夏朝,铸造九鼎镇守天下,奠定了基础。” 朱雄英说道:“如此看来,《竹书纪年》里记载的舜囚禁尧,当有几分真实性。” “而禹的帝位很可能也不是舜主动禅让,而是他自己夺来的。” 陈景恪没有直接说真假,而是这样回道: “曹丕的皇位,也是汉献帝禅让得来的。” 朱雄英大笑道:“所以禅让就是彻头彻尾的笑话。” 陈景恪说道:“或许一开始,确实是贤者居之。” “那时候人们是以部落联盟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帝王就相当于是盟主。” “谁有德,能获得大家的认可,谁就是盟主。” “后来随着联系愈加紧密,帝王的权力越来越大,性质就变了。” 既然说到了禅让制的事情,陈景恪就决定多讲几句: “大禹建立了夏朝定鼎九州,等他死后按照之前的规矩,应该推举一位新的君主。”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新君主上位,必然会提拔重用自己人。” “那些跟随大禹治水成为权贵的人,又岂肯放弃手中的财富和权势?” “于是他们就拥立了大禹的儿子启继位,将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 “而他们,也能名正言顺的,将自己的权势传承给子孙。” 朱雄英不自禁的点头,这个说法才更符合人性,也更符合他的想法。 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大禹及其部下筚路蓝缕方有今日之地位,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一切是怎么来的。” “所以统治初期非常的谦虚,处事也算公道,因此天下大治。” “但等到创业者相继故去,新一代的继任者们生享富贵,就自然而然的认为一切都是应该的。” “于是一切都变了,他们成为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俯视黎民苍生。” “将供养他们的黎民苍生视为牲畜。” “为了自己地位的合法性,他们编造谎言,给自己披上了神圣的光环。” “百姓们弱小,无力分辨真假,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奴化,他们也接受了这种理论。” “认为自己天生就应该被奴役……” “就连编造谎言的权贵们,也渐渐忘记了真相,真以为自己生来就应该高贵。” “然后开始变着花样的享乐,为了享乐就开始拼命压榨剥削万民。” “整个世界都走向了歧路,大同之世也成了永远触摸不到的东西。” 第206章 无题 看着手中的密报,朱元璋气的七窍生烟,怒道: “这个混账,他胡说八道些什么?咱要打死他。” “都别拦着咱,谁拦咱和谁急。” 马皇后和朱标都坐在椅子上,丝毫没有起身的样子。 老朱一边喊,一边用眼睛看他们两个。 见他们都无动于衷,丝毫没有劝阻的意思,就更气了: “你们是不是觉得咱不敢打他?来人,将陈景恪那个混蛋给咱……” 马皇后揉了揉太阳穴,有些头疼的道: “好了好了,别和他小孩子一般见识。” “再说这话他也没对外人说,咱们几人知道了,我反倒觉得更好。” 朱元璋道:“你就是在帮他说话,你们胳膊肘都往外拐。” 马皇后好笑的道:“就咱们这些人,有谁是外人啊?” “你先消消气,仔细想想他说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很发人深省。” 朱元璋气哼哼的坐下:“有个屁的道理,咱怎么没看出一点道理来。” 马皇后正色道:“万民和朝廷之间就是一场交易。” “百姓付出的是忠心和赋税,希望获得朝廷的庇护。” “而朝廷享受万民供奉,就应该给予回报。” “如果朝廷不能守信,无法庇护万民生存,他们就会站出来造反。” “我倒是觉得,这个契约论和代天行道思想更加契合。” “不论君主是不是天之子,朝廷代天行道总不会有假。” 所谓代天行道,就是之前陈景恪讲过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朝廷行天道,重新分配财富,让穷人能活下去。 朱标也点头表示赞同,这个契约论听起来很荒谬,可确实挺符合实际情况的。 朱元璋依然不认同:“看起来相似,实则大相庭径。” “代天行道说的是朝廷代替苍天行道,这个契约论是什么东西?” “要是传扬开来,天下还不登时就大乱了。” 马皇后摇头说道:“你也是造反得天下的,怎么就不明白呢?” “若这层神圣外衣真的有用,哪还会有改朝换代之事发生?” “文武百官为何会听你的?难道真是因为你是天的儿子?” “当年大家追随你打天下,难道也是因为知道你是天的儿子?” “还不是因为你能力强,威望足,大家都信服你。” “反正我嫁给你的时候,从来就没想过你能当皇帝。” “我就是觉得你这个后生生的端正,识大体有章法,与那些草头王不一样。” 最后这几句话说的朱元璋眉开眼笑,得意的道: “嘿嘿,那是你有眼光,一眼就看出咱不一般。” “现在咋样,是不是很庆幸当初选了咱。” 马皇后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 “德性,孩子面前瞎说什么呢。” 朱标突然觉得好饱,没想到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吃到爹娘的狗粮。 要不我还是离开吧。 吐槽了一句,马皇后才说道:“不生气了?” 朱元璋说道:“气,怎么不生气。” “咱倒不是气他说这番话,而是不应该随便说。” “至少也要确定身边没有其他人了再说。” “现在给那些监视他的人听到了,你说咱该怎么办?” “还好是在宫里,那些人就算有异心也传不出去。” “若是在宫外被人听去了,肯定要闹出乱子。” 朱标插话道:“传出去其实也没什么,华夏文明什么样的思想都有。” “民贵君轻、无神论等思想,都传了上千年了,又有何影响?再多一个契约论也不多。” “方才娘说的对,朝廷统治不在于天命外衣,而是让万民活下去。” “百姓活不下去,就算有一百层神圣外衣,依然会有人造反。” “百姓能安居乐业,就算告诉他们契约论,也不会有人造反。” “咱们都经历过苦日子知道这个道理,时刻警醒自己善待万民。” “后世子孙生享富贵,他们就会认为一切是理所应当。” “从而奢靡无度,肆意盘剥百姓,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若契约论能警示后世子孙,让他们有所收敛,我觉得传开了也无妨。” 朱元璋无奈的叹道:“咱知道你们俩个是怕咱处罚他,才故意这么说的。” “放心,这个狗屁契约论还没触及到咱的底线。” “但也已经接近咱的底线了,若他再敢说什么激进的话,咱可能真的忍不住要收拾他了。” 马皇后和朱标也松了口气,终于给劝下来了。 他们真的就愿意接受契约论吗? 别闹了,自己当百姓的时候,自然愿意接受。 可现在他们是皇族,天命论最大的受益者,怎么可能会砸自己的饭碗。 之所以没有生气,是因为此事只有他们几个人知道,没有传出去罢了。 而且,这套理论用来警示自己,确实不错。 之后朱元璋将朱雄英和陈景恪都叫了过来,严厉的道: “将你们叫来的原因,你们应该知道吧?” 两人自然知道,肯定和契约论有关。 朱雄英担忧不已,虽然嘴上说会添油加醋,实际上是真害怕老朱生气,将陈景恪给治了。 看了看皇祖母和父亲,才稍稍放心一些。 大家都在,反而出不了事情。 陈景恪一颗心,也是七上八下。 再一次试探朱元璋的底线,不知道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深吸口气,按捺住紧张情绪,说道: “知道,因为契约论。”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哼,你还知道啊。若非皇后和太子替你求情,咱现在就恨不得将你打死。” 陈景恪反而松了口气,看来这次惩罚不会太严重: “谢陛下不罪之恩,谢娘娘、殿下救命之恩。” 朱元璋严肃的道:“还记得咱们的约定吗?这个契约论咱很不喜欢。” 陈景恪回道:“臣知道,所以并不打算外传。” “告诉太孙,只是希望能给他警示,让他勤政爱民做一个好君主。” 朱元璋神色稍霁,说道:“还算你知道轻重。” 这时陈景恪突然说道:“陛下可还记得,故事里大禹的部下,为何支持夏启夺权吗?” 朱元璋神色一动,似乎想到了什么,但面上却冷喝道: “有什么话就直说,不要拐弯抹角。” 陈景恪回道:“因为大禹的部下,也不愿意大权旁落。 “他们希望子孙能继承自己的权势,所以才支持夏启夺权。” “如此就可以靠着拥立之功,和帝王家族一起永享富贵。” “臣也是一样的,也希望自己的子孙能永享富贵。” “臣娶了公主是外戚,将来若有机会能封爵,陈家更是要与国同休。” “只有大明强大昌盛,陈家的富贵才能得到保障。” “所以,臣又怎么可能会自掘坟墓呢。” 一席话说的殿内几人都不禁颔首。 这番话才符合人性,符合他们对人性的认识。 是人都有私心,陈景恪岂能没有? 为什么要下嫁公主给他?不就是想用联姻栓牢陈景恪吗。 为什么他没有处罚陈景恪? 不正是因为他确信,已经将陈景恪栓牢了吗? 理是这么个理,但有些警告的话还是要说。 朱元璋脸色好转了许多,说道:“你心里有数就行,有些话不要乱说。” 之后又再次叮嘱他们,千万不要把契约论传出去,才让他们离开。 等两人逃也似的离开,他才对马皇后两人说道: “现在你们满意了吧?” 马皇后笑道:“好重八,胸怀越来越宽广了。” 朱标却若有所思的道:“陈景恪连这样大逆不道的理论,都敢告诉雄英,岂不正说明他没有防范我们吗。” 马皇后也认同的道:“以他的聪明,肯定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但凡有一点防范之心,是肯定不会说这些的。”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若非如此,我岂能轻饶了他。” -----------------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一路回到自己的住所,才露出如释重负之色。 朱雄英正色道:“以后说话小心点,别什么都往外说,我能接受别人不一定能。” “我可以包容你,别人不一定啊。” 陈景恪心下很是感动,又觉得欣慰,不枉自己一番心血啊。 “放心,契约论已经是最激进的理论了,更激进的话我想说也没有啊。” 朱雄英明显不信,说道:“最好如此,你自己好好反省吧,我有事去办,别跟着我。” 陈景恪意味深长的道:“好,不打扰你的‘正’事。” “记得讲故事时候,将契约论部分去掉。” 朱雄英知道瞒不过他,头也不回的道:“啰嗦,还用你说吗。” 等他离开,陈景恪才长吁口气,然后露出开心的笑容。 果然,成了。 他抛出契约论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华夏文明诞生过各种各样的思想。 民贵君轻就不说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无神论才是对天赋皇权最大的挑战。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无神论思想,南朝范缜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只是身处皇权时代,他也只敢反佛反迷信,不敢反对皇权。 中国古代有人敢质疑君权吗?还真有。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就明确对君权提出质疑。 并且反对‘独治’,提倡‘众治’。 只可惜,他的思想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陈景恪提出契约论虽然激进,但只要不反对君权,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 况且他讲的那个故事,恰恰说明君权是必然的结果。 百姓和君主做了一场交易。 我们让你当君主,给你纳税,你保护我们。 虽然不如天赋皇权那一套招人喜欢,但总归还是认可了皇权存在。 只要不反皇权,稍微激进一点的言论,是死不了人的。 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他的推测没有问题。 朱元璋禁止他传播这套理论,是早就预料到的事情。 眼下他也没打算传。 一个大一统的大明,更有利于他施行变革计划。 真把大明搞乱了,那才是彻底完蛋。 况且皇权和大同世界必然冲突吗? 如果真能实现‘代天行道’理论,也是个不错的结果。 这次最大的收获,不是朱元璋没惩罚他,而是朱雄英接受了这一套理论。 老朱就是过去的残党,朱雄英才代表着未来。 一点一点影响他,等他登基之后,很多激进的政策才更容易施行。 ----------------- 另一边,大明使节团乘坐的舰队,历经二十余天行程,终于到达了高丽。 路上还遇到了北元舰队的阻拦。 大明舰队没有缠斗,直接掉头驶入深海,利用新式战船的性能,借助风浪轻松击溃了北元舰队。 这一仗,让原本担忧不已的使节团士气大振。 使节团进入高丽,不出意外遭到了高丽王的冷遇。 直到数日后,他才在群臣的抗议下,接见了大明的使者。 但也仅此而已,在接下诏书之后,就再次消失了。 大明使节自然非

相关推荐: 乡村透视仙医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虎王的花奴(H)   万古神尊   村夜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蝴蝶解碼-校園H   秘密关系_御书屋   过激行为(H)   乡村桃运小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