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拿出了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这一波就有数万人被晋封,或是授爵或是授勋,其中授勋占大多数。 同是爵位,相互之间也有区别,大部分人都没加开国二字,也就是要降等袭爵。 只有极少数才加了开国,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至于勋,第一等的柱国总共就三个,分别是徐达、李善长和已故的常遇春。 第二等的护军只有十六位,包括冯胜、傅有德、李文忠、邓愈等。 第三等的都尉就比较多了,蓝玉、曹震、张翼等,全都是这一级别。 蓝玉只得了一个都尉,不是谁有意打压他,而是他从未独立领过兵。 第一等的柱国就不说了。 第二等的护军,原则上只有当过方面军主帅,才有资格获得。 蓝玉作为先锋大将,往往是作为副将出征,所以只能被授予都尉。 但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得知自己竟然只得了一个都尉,他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下次独立领兵作战。 柱国不敢想,但必须要弄个护军回来。 和他同样想法的将领,不知道有多少。 可以说,一个军功爵制,瞬间就把大明的军心士气给拉满了。 后面几个勋位,获得的人就更多了。 尤其是下三勋,获得的人数是最多的。 很多获得勋位的人,早在十几年前的立国战争中就战死了。 他们的家人早就忘记,自家也是开国功勋之家,也从未因此享受过国家优待。 很多人家甚至过得都很苦……突然就多了个勋位。 虽然只是下三勋,却也分到了相应的土地,获得了免徭役的资格。 关键是社会地位,得到了质的提升。 从此整个家族的命运都得到了改变。 类似的事情在很多地方发生着。 这些命运突然改变的人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是大明最坚定的拥护者。 继续说回授爵,有些将领建国后新立下不少大功,爵位得到了提升。 比如傅有德,从颍川侯晋封为颖国公。 只是他的颍川侯爵位是加了开国的,颖国公则没有开国二字。 也就是说,等他死了,他的儿子只能继承颍川侯爵位。 不过好在,可以以颍川侯爵位,世袭罔替。 如果他想给自己的颖国公加上开国二字,就需要立下更多的功劳才行。 按照现在默认的规则,至少也是相当于灭国之功才行。 傅有德表面平静,但从此多了一个习惯,翻看地图。 还多了一个爱好,了解外国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 和他一样,很多本来想躺平的勋贵,都被刺激到了。 想给自己的爵位前加上开国字样。 磨刀霍霍,看谁都像是待宰的羔羊。 以至于新年大朝会上,前来朝拜的诸藩属国皆后背发凉,战战兢兢。 尤其是高丽使臣,更是感觉如芒在背。 皆因当前高丽王王禑是个首鼠两端之人,同时向北元和大明称臣,且实际上更亲近北元。 眼下大明不少人都盯着辽东那一块,连高丽也一起算计在内。 这可都是功劳啊。 总的来说,今年对大明来说是非常圆满的一年。 老朱在祭祀昊天和宗庙的时候,声音都洪亮了许多。 文武百官也各有收获,大家都很高兴。 今年朱元璋也没有闲着,年刚过完就迫不及待的,布置新一年的任务。 新都修建自不用说,依然由皇太子朱标亲自负责。 对淮水进行梳理的计划,也获得了群臣的一致支持。 这其实也是黄河改道计划的一部分,当初就说好了的。 黄河改道成功,就梳理淮水水系,恢复淮水地区的生产。 这项工作自然也是由白英负责。 本着好用就往死里用的原则,李祺再次被任命和他搭班子。 不过李祺自己也很喜欢这项工作就是。 工作内容是最熟悉的,做起来非常轻松。 最头疼的技术问题,完全不用操心,事情做成之后功劳一点都不少。 这活儿他做的开心。 军改和政改继续进行。 朱元璋下了死命令,四月初一必须按照原计划,完成乡衙门的筹建,彻底完成政改工作。 至于军改,今年的重点是,对军队进行整训,让一些年迈、伤残军卒退伍。 同时在江南诸省安插军户,继续掺沙子。 江南人口多,没有那么多空地安置军户? 没关系,北方人口少,从南方迁徙一部分到北方定居,不就将地方腾出来了吗。 至于会不会多此一举…… 完全不会,朝廷的目的就是打击士绅和宗族势力,已经是摆明了的。 不过朱元璋也知道,不能弹压太过,打一棒子要给一颗甜枣才行。 所以他就在朝堂宣布:“如果移民和安置军户进展顺利,明年起江南赋税与北方平齐。” 此令一出,江南系官吏喜极而泣,纷纷赞颂: “陛下圣明。” 其他地方出身的官吏,也是唏嘘不已。 虽然江南富庶,可两倍的赋税,也让这里的百姓苦不堪言。 现在终于见到曙光了。 得知此事,陈景恪也由衷的感到高兴。 宋元明清四朝,江南百姓的日子,最好过的其实是元朝时期。 南宋偏安江南一隅,赋税之重堪称历朝历代之冠。 元朝时期,清查了江南人口,给隐户上了户口,分了土地。 虽然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收税。 可确确实实改善了江南百姓的生活情况。 而且元朝税收比较轻,亩税只有三升。 到了明朝,因为北方贫瘠,只能向富庶的南方多收税。 南方的亩税高达八升,还不算各种苛捐杂税。 清朝更是在明朝的基础上,再次加码。 康熙微服私访去江南,看到的已经是一副破败景象。 也因此,前世在网上甚至有人戏称,江南百姓无不怀念我大元啊。 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也能看出其中的心酸之意。 既然都穿越了,陈景恪自然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只是,想改变南方的局面,就必须要恢复北方的元气。 所以,让黄河改道,既是为了造福北方,其实也是变相的减轻南方压力。 除此之外,之前他还时不时的,给朱元璋讲赋税不公的问题。 说将来北方恢复了,一定要给南方人松松绑。 并且开玩笑一样的说:“要不然,南方百姓就该怀念元朝了。” 当时朱元璋总是吹胡子瞪眼:“敢不知好歹,咱就收他们四倍的税。” 但很显然,这番话他是听进去了。 现在这一番努力终于有了成果。 朱元璋首次松口,公开表示可以为南方减压。 虽然有一定的条件,可对于江南百姓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消息了。 事实上确实如此,当减税的消息传出,江南沸腾了。 百姓们比过年还要高兴。 至于安置军户之事,再也没有任何人反对,甚至主动配合朝廷工作。 往北方迁徙之事进行的也比较顺利。 都不需要强迫,很多百姓主动申请回北方。 这些人大多都是元末从北方逃难来的百姓,后来就在这里定居了。 中国人的乡土思想是最重的。 即便已经在南方居住了多年,有机会还乡,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回去的。 他们腾出来的空隙,正好用来安置军户。 当然,愿意走的毕竟只是少数,土地依然不足以安置那么多军户。 这时候朝廷就将目光对准了地方大宗族,必须分拆出一部分迁徙到北方。 这些地方宗族也知道,自己没有反抗的余地。 朝廷本来就强势,现在又用减税获得了民心。 谁敢阻挠此事,谁就是江南百姓的敌人。 所以,即便明知道朝廷是为了打击宗族,他们还是不得不进行拆分。 宗族势力最强,掺沙子工作最难以展开的江南地区。 就这样被朝廷,以一道减税政策给摆平了。 连江南都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更是顺利。 当然了,这么顺利还有一个原因,军中将领们积极推动。 想要立功就要打仗,而想要打仗就必须先完成军改。 上下一心,军改在快速推进中,有望在今年彻底完成。 时间很快来到三月份,政改工作提前完成,为此朱元璋特意赐宴表彰了群臣。 宴会结束之后,朱元璋单独召见了李善长。 没有人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只知道没多久,李善长检举自己的亲弟弟李存义,参与了胡惟庸案。 朱元璋大怒,但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并未将其处死,只是罢官流放福建。 此时的福建,已经不是当年的苦寒之地,到这里来居住已经算不上艰难。 所谓发配,不过是走个形式。 至于李善长自己,也请求致仕。 朱元璋几经挽留最终只能同意,但并未准其还乡,而是让他在京城荣养。 前一刻还风光无限的李家,突然就致仕的致仕,流放的流放了。 这一番变化实在太快太突然,群臣都有些瞠目结舌。 不少人都在担心,皇帝会不会借机重启胡惟庸案。 一直等了许久都不见别的动作,大家才慢慢放下心来。 就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让陈景恪成为了焦点。 蓝玉的两房姬妾先后生产,且两个都是儿子。 第188章 海贸啊 新的一年朝廷大动作不断,不过和陈景恪都没什么关系了。 他确实有很多大计划想实施,但眼下大明正在进行的大工程已经足够多了,不适宜再有大动作。 不过他也没有闲着,开始翻阅水战、航运、船只制造一类的书籍。 朱雄英很是好奇,问道:“你看这些做什么,莫非想转行当水师将领?” 陈景恪说道:“根据《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当时泉州每年的出口额,相当于北宋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倍。” “北宋出口的是茶叶、丝绸、瓷器等产品,换回的是一船船的金银珠宝、香料等物品。” “到了南宋时期,朝廷岁入大半都是靠海贸支撑起来的。” “其中的利润有多大,简直无法想象。” “这一块大肥肉,大明不能置之不理,早晚都要扒拉进咱们的饭碗里才行。” “所以我想提前研究一下。” 听到这么多钱,朱雄英眼珠子都开始放光了: “好好好,这肥肉咱们必须要吃……我和你一起研究。” 陈景恪心道,要的就是你这句话:“不过可惜,我能接触到的资料不多。” 朱雄英立即说道:“宫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书籍,大善殿里什么书都有。” “我这就去找皇爷爷,让他准许我们去大善殿看书。” 大善殿是朱元璋的私人藏书馆,里面收藏着各种各样的书籍,珍籍孤本不知凡几。 只是里面藏着很多秘密,一般人没资格进去。 朱雄英倒是能进,但陈景恪想进,还是要先告诉朱元璋一声才行。 于是两人就找到老朱,将目的告诉了他。 朱元璋很爽快的就同意了,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 “咱对经济之道一直稀里糊涂,只听你们说海贸好,但咱始终想不明白好在哪里。” “海贸虽然能获得很多金银珠宝,但换不来粮食。” “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粮食不够吃要再多金银珠宝又有何用?” “况且新宝钞已经解决了钱荒问题,大明对金银的需求没有那么高了。” “开启海贸,从事经商的人多,种地的人就少了,会影响粮食产量……” “你好好给咱解释解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朱雄英很自觉的找个板凳坐好,又要开课了。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陷入了一个误区,大明的粮食足够养活数亿人。” “之所以还有人挨饿,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有人占有的粮食多,家里的米粮堆积如山。” “有些人一无所有,只能饿死。”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个道理。”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道:“这个咱知道,你以前就说过。” “朝廷收税就是一次财富再分配的过程……” “可是开通海贸和财富再分配,有什么关系吗?” 陈景恪说道:“如果将财富再分配,全部系于税收,就太危险了。” “一旦税收出问题,朝廷的财政就会破产……” 朱元璋点头说道:“这个你也说过,所以咱才要搞税改,才要组建税务稽查司。” 陈景恪很想说,您老人家怎么这么爱插话,是您说还是我说? 但想到自己干不过老朱,只能认了,继续说道: “陛下英明,就是如此。” “但不论我们怎么改,都无法保证税务不会出问题。” “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更多的因素。” “一个因素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可以支撑。” “海贸的利润,足以成为那个因素。” “方才我们说过,大明的粮食产量是足够养活所有人的,只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百姓占据的生活资料太少,手中没有钱,买不起粮食。” “那么我们就想个办法,让百姓手中有钱。” 朱元璋再次插话道:“海贸富起来的都是大海商,百姓如何能获利?” 这时朱雄英忍不住了,站起来说道:“错了错了,皇爷爷错了,百姓也是可以获利的。” 朱元璋非但没生气,还饶有兴趣的道: “哎呦,那乖孙给皇爷爷说说,哪里错了啊。” 朱雄英说道:“您想呀,海贸出售的商品是哪来的?还不是民间生产的吗。” “海商从民间采购商品,百姓手里不就有钱了吗,有钱就可以买粮了呀。” “海贸出口最多的商品就是丝绸、瓷器和茶叶。” “就以茶叶为例,现在大明的茶叶只能自产自销,价格压的很低。” “很多干脆就卖不成价,白白浪费了。” 茶叶当前最大的消费者,其实就是草原人。 可现在大明和北元是死敌,这条路子断了。 对外贸易,又因为禁海令给废了。 至于茶马古道……云南去年才被打下来,残敌到现在还未被全部肃清。 这条黄金商路现在还没有兴盛起来。 况且就算兴盛起来,仅靠这一条路又能卖出去多少? 所以,当前大明的茶叶是供大于求的。 “海贸会增大茶叶的需求,抬高茶叶价格。” “百姓家里种几棵茶树,每年都能多得一笔额外收入。” “那些拥有茶园的大地主,要雇人管理、采摘、加工,百姓可以通过做工赚取一些额外收入。” “运输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百姓们还能搞运输赚钱……” “仅仅是茶叶一项,就可以为百万人提供生计。” “瓷器也是一样,海贸出口增大了瓷器的需求量。” “为了生产出更多的瓷器,那些作坊也要雇佣更多的工人。” “丝绸亦然……” 朱元璋高兴的道:“乖孙说的真好,比皇爷爷懂的都多。” “你这么一说,皇爷爷就知道海贸的好处了。” 陈景恪补充道:“但不论是瓷器、丝绸、茶叶,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只能惠及部分地区的百姓。” “要说潜力最大的还是棉布,棉花易种植,产量稳定,全国各地皆可种植。” “棉布保暖性和舒适性都非常高,价格百姓也能承受的起。” “如果对外出口,定然会非常畅销……” “到时候那些海商,就会大批量收购棉布。” “收的人多了,棉布的价格自然会变高。” “百姓利用农闲时节织布,拿出去卖掉,就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 朱元璋眼睛一亮,说道:“这个好这个好,棉布这个好。” “咱当年在全国推广棉花种植,就是看中了它的这些优点。” “现在大明家家都种的有棉花。” “若真如你所说,确实能惠及全国百姓。” 陈景恪又说道:“海贸还能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百姓有钱赚,就会想办法去研究,怎么更好更快的织布……” “瓷器作坊就会想办法降低成本,烧制出更好的瓷器。” “种地的百姓,为了抽出更多时间去做工赚钱,就会想办法提高耕种效率……” “虽然我们还是未能解决,分配端的问题,却完成了开源。” “通过开源,让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赚到钱,有钱就饿不死。” “而且问海商收税,要比问士绅宗族收税更容易。” “只要朝廷将港口控制住,就可以直接问进出商船收税。” “巨额的税收,能有效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 “而有了钱,朝廷就可以养一支强大的水师。” “海商为了保证自己安全,也会主动向朝廷举报倭寇、海盗的情报……” “到那个时候,军民一心,区区倭寇弹指可破。” 朱元璋很是意动,不过却还保持着清醒,说道: “你的设想不错,也可以试一试。” “不过眼下大明正值内部革新的紧要关头,开海之事过几年再说吧。” 陈景恪倒也不失望,眼下确实不是合适的时机: “臣明白,所以只是想提前了解一下相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免得将来真的要开海了,什么都不懂。”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行,咱知道了,你们去吧。” 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就来到大善殿。 里面的藏书其实并不多,大约也就三五千部的样子。 大多都是各种史书、应用类书籍。 比如《战国策》、《史记》、《太平寰宇记》、《熙宁使虏图抄》,以及各种兵书等等。 诗词歌赋、传奇小说之类的,反倒是非常少。 在其中一个房间,陈景恪看到了那副大明混一图。 比起前年看到的版本,这一幅多了许多内容。 不过大多都是陆地部分,海洋方面的很少。 没办法,至少现在大明的重心还是在陆上,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是很低的。 找到大善殿管事,让他取来相关书籍,两人就翻阅起来。 两人的关注点不尽相同,朱雄英更关注海贸、海战这一块。 陈景恪更关注造船业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拓展海洋空间,必须要有合适的船。 至少在现在,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世界领先的。 能造出长一百五十米、宽五十米左右的大船。 并且拥有完整的造船工艺,从设计到施工,技术都非常成熟。 造船不是有技术就行,还要有材料。 造船需要的木材,是非常苛刻的,要求具备耐腐蚀、防水、稳定等特点。 这种木材基本都属于名贵木材,生长周期长。 前世网上就流传一个梗。 十八世纪,丹麦的舰队被英国给毁灭。 他们想要报仇,可是没材料造船怎么办? 只能自己种。 于是他们就种植了九万棵橡木,期待着成材后打造海军报仇雪恨。 结果一直等到二十一世纪,这批树才成材。 至于报仇的事情,早就成过眼云烟了。 虽然这个梗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也能看得出,材料是多么的重要。 而且这些树不是砍下来就能用,还要花至少两年时间阴干,然后才能用来造船。 中国突出一个地大物博,传承久远。 船木?有,种类还很多。 各种储备木料,也非常多。 历朝历代的皇室,都会储备大量木料。 主要是用来造宫殿的,但很多也能用来造船。 各大船厂储备的木材就更多了。 尤其是元朝,对海运是非常重视的,储备有大量的船木。 所以,大明想发展海洋,优势是非常大的。 但也有缺点,主要来自于船型上。 中国古代更重视陆地,造船首先是为了内河运输。 所以船型较宽,船底较平。 这种设计吃水浅,能最大程度的增加载重量。 但在风浪大的海洋上,这些优点就变成了缺点。 吃水太浅,遇到风浪容易翻覆。 这也就导致,没办法在外海航行,只能在靠近陆地的内海走。 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就可以看出,走的基本都是内海航道。 只有在风浪较小的海域,才会走深海。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第一次海战,白江口之战。 因为要进入深海区域,大唐直接给所有参战的将士加了一级军功。 不管最后有没有参与作战,只要出海了,全都给军功。 足见平底船出海的危险性有多高。 所以,想要拓展海洋空间,就必须在船型上做出优化。 至于优化方法,陈景恪虽然不懂造船,却也知道海船的大致形状。 缩窄船的宽度,将船底设计成V型或者U型。 前世中国的主要战舰,基本都是U型底。 陈景恪就将这些想法都记录了下来,找机会告诉船工,让他们去设计新船好了。 以大明当前的技术积累,造出海船并不难。 到那个时候,大明才真的是被插上了翅膀。 这天,陈景恪正如往常一般翻阅资料,就见一个内侍过来通报,永昌侯有请。 说是一个姬
相关推荐:
乡村透视仙医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虎王的花奴(H)
万古神尊
村夜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蝴蝶解碼-校園H
秘密关系_御书屋
过激行为(H)
乡村桃运小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