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82章

第82章

宋朝时期,儒家又配合朝廷,将兵家彻底踩在了脚下。” “道家半依附于儒家,半转成道教,才得以延续。” “法家更是连影子都没了,儒皮法骨那都是汉唐时期的事情了。” “从宋朝之后,儒家的伦理已经大于一切了。” “就连律法的制定,都要优先考虑儒家的伦理道德。” “如果儒家能一直带领华夏文明强盛,就如两汉时期,倒也罢了。” “可是宋儒的德行,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 “呵……韩琦怕是永远都想不到,这句话早晚会将他钉在耻辱柱上吧。” “经历了百年沉沦,那些儒生竟然还将宋儒的学问奉为圭臬,实在可悲可叹可笑。” 朱雄英还是第一次,听到陈景恪发这么多牢骚。 有些惊讶,又觉得有趣,听的那叫一个津津有味。 方孝孺则是苦笑不已,他也是儒家门徒,听别人如此贬低儒家,心里自然很别扭。 但他又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虽然陈景恪说的有点片面,否认了真正的大儒所作的付出。 可,以结果论而言,确实如此。 在外圣内王这条路上狂奔。 嗯,之前只有内圣外王这个词,最早是道家提出的。 后来被儒家拿来主义了。 ‘外圣内王’则是陈景恪提出来的,专门用来贬低宋儒的词。 通俗解释就是,对内重拳出击,对外唯唯诺诺。 方孝孺和陈景恪熟悉,自然也知道这个词。 正是因为知道,他反而没有办法反驳,只能求饶道: “景恪,口下留情啊。” 陈景恪叹了口气,摇摇头道:“算了,和你说这些做什么,又不怪你。” “嗯,至少不怪现在的你,当初你和那些宋儒可是没区别的。” 方孝孺哭笑不得的道:“是是是,多亏了景恪将我唤醒。” “我若能有所成,皆是你的功劳。” 陈景恪正色道:“儒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你已经非常清楚。” “希望你能走出一条新路子,将儒家引出歧途。” 方孝孺郑重的道:“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此行,若无所得,绝不还京。” 感受到他的决心,陈景恪心下也多了几分期待。 想了想,决定再给出一些引导,以免到时候他跑的太偏: “你对未来的道路,已经有了想法,我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以免影响到你。” “不过我希望你在领悟自己的道的同时,略微分心去思考两个词。” 能让陈景恪如此重视,肯定不简单。 方孝孺顿时就来了精神,问道: “哪两个词。” 陈景恪说道:“人权和剥削。” 方孝孺疑惑的道:“人权?剥削?” 陈景恪严肃的道:“对,人权就是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力。” “我希望你在游历途中,结合亲眼所见,好好想一想,作为人应该拥有哪些最基本的权力。” “至于剥削,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你也可以在游历途中,仔细感悟这个词的意思。” 方孝孺郑重的道:“我知道了,一定会好好思考这两个词的意义。” “希望能得到一个让你满意的答案。” 一旁的朱雄英,也默默的将这两个词记在了心里。 陈景恪如此郑重的交代,这两个词肯定不简单。 他自然也想知道,到底有何深意。 接着,陈景恪将那一百贯宝钞拿出来,明确告诉方孝孺,这是皇帝给的。 本来想拒绝的方孝孺,听到是皇帝给的,就改变主意收了起来。 并表示皇恩浩荡,他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厚望。 之后三人又聊了一会儿,就各自分开。 陈景恪看着方孝孺离去的背影,久久不语。 布局那么久,希望他能结出让人满意的果子吧。 不过方孝孺只是他所有布局里的一环而已,成了最好,不成也不影响大局。 接下来该做什么了? 哦,对了,冷处理那么久,也是时候重建算学小圈子了。 这可关系着他后续的大计划,不容有失。 第171章 蓝玉宝刀未老啊 送走方孝孺,陈景恪和朱雄英返回皇宫。 一路上朱雄英很少说话,做出一副沉思的样子。 回到住处,他才问道:“景恪,那个人权和剥削,到底有什么深意啊?” 陈景恪并没有直接给他答案,而是说道: “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你自己去寻找。” “多看,多想,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答案的。” 朱雄英很不满这个回答,但他也知道陈景恪既然这么说了,是肯定不会再回答了。 只能转而问起了另外一个问题: “你之前说,因为宋室暗弱,对外争战不利。” “学者们为了排解心中的忧愤,只能选择麻痹自己,所以才有了理学和心学。” “为何方才又将宋朝的虚弱,归结于儒家的怯懦呢?” “打压兵家,不是宋太宗定下的国策吗?” 陈景恪没想到他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沉思片刻才说道: “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宋儒和宋室算是互相成全了。” “宋室暗弱,怕武将造反选择打压武将。” “而儒家,作为统治学派,选择了与宋室苟合。” 朱雄英更是疑惑:“学派不就是应该为帝王服务的吗?他们这么做有什么错?”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错,大错特错。” “学派的建立,不是为了服务帝王,而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建立一套新的社会秩序。” “服务帝王,只是顺带为之罢了。” 朱雄英明显很不认同,这个答案。 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君主至高无上,怎么到你这里就显得这么不重要了? 陈景恪重重叹了口气,说道: “我知道你不喜欢听这样的话,但你必须要承认人力是有限的,世界上没有全知全能之人。” “君王就一定能认识到世界的问题在哪?他们的对世界的认知就一定是对的吗?” “他的想法,就真的适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吗?”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陈景恪继续说道:“君主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 “明君是什么样子的?” “能做到,将专业的事情交给合适的人去做,就是明君。” “汉高祖不用比韩信更懂用兵,他只要知道韩信会用兵就足够了。” “汉武帝也不需要懂打仗,他只需要知道卫青霍去病会打仗,就能扭转汉匈局势。” “同样的道理,君主不一定非要了解社会的矛盾在哪,也没必要一定知道解决的办法。” “他只要能判断出谁的分析是对的,谁的思想能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正如他和朱元璋。 很多矛盾朱元璋也没有发现,是陈景恪帮他做分析,告诉他矛盾点在哪里。 然后再告诉他,该如何解决。 朱元璋需要做的是,判断陈景恪所说是真还是假。 “历朝历代的有为之君,莫不是如此做的。” “所以,真正的先贤不会苟从于君主。” “真正优秀的学问,也不是为了迎合帝王而创造的。” “能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能富国强民,才能称之为优秀。” “就以诸子百家为例,没有任何一家是为了迎合帝王心思创建的。” “所有学派,都是先贤观察当时的社会情况,进行总结,最终得出的重建社会秩序的方法。” “诸子百家的先贤,是拿着自己的学说,去游说列国君主。” “这个国君不愿意相信我的学说,我就去找下一个游说。” “没有任何一个国君愿意采纳,我就在民间传播自己的学问。” “没有任何一位先贤,会为了屈从国君而修改自己的思想。” “包括汉儒,他们也是针对汉朝当时的情况,自我完善。” “只是恰好他们的思想,符合汉武帝的需求。” “所以才被选中,完成独尊儒术的霸业。” “在这一点上,宋儒可以说丢尽了先贤们的气节。” “他们不是从社会角度出发,提出能改变虚弱现状的富国强民之策。” “而是选择屈从君王,为了迎合君王需求而修改自家思想。” “甚至为了迎合君主,创造出了很多祸国殃民的思想。” “倒也不是没有真正的大儒,范仲淹和王安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就发现,宋朝的问题是来自于制度上的,试图改革。” “然而最终还是被儒家自己人给打倒了。” “之后的宋儒们,就再也不敢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反而将问题归结于人心坏了,开始搞内卷,试图从人心上解决问题。” “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制度的缺陷导致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 “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又怎么可能有那个心情,去搞什么内心建设?” “这不就是缘木求鱼吗。” 这话是有点大逆不道的。 如果是刚入宫那会儿,陈景恪是绝对不敢说的。 现在也不过是仗着有了点重要性,和朱元璋也比较熟悉了,才敢说一下。 但也只敢浅浅的说一下。 老朱就算知道了,最多也就是不高兴,不会拿他怎么样。 其实他更想说的是,这个世界缺了谁都照样存在。 夏商周、秦汉隋唐……几千年的历史,数百位君主。 这些君主,曾经都认为这个世界没了他们不行。 可事实上呢?都化成一抷黄土了。 所以,真正优秀的学派不是为了服务君主,而是为了服务江山社稷,服务于华夏文明的。 但他很清楚,自己要是敢说这话,估计离暴毙也不远了。 所以这番话只能烂在肚子里。 朱雄英陷入沉思,良久才说道:“所以君主最重要的,不是做事的能力,而是用人的能力。” 陈景恪点头道:“对,事必亲躬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人陷入更大的困顿。” “还有句话叫‘君不与臣争功’。” “并不是所有人为官,都是为了荣华富贵。” “有些仁人志士,是怀揣富国强民的梦想出仕的。” “也有些人是想一展胸中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君主就要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 “否则,仁人志士就会闭门不出,甚至转投他人。” “唐太宗用兵能力不可谓不强,可他登基后,除了晚年征高句丽,就再也没有带过兵。” “为何?” “因为他手下有一群能征善战的大将,他要是还亲自带兵,就会抢走这些大将施展才华的空间。” “那些大将嘴上不会说什么,心里定然会不舒服。” “所以,他不再统兵作战,甚至很少干涉前方大将的决定。” “但这无损于唐太宗的英明,反而让他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君主最大的权力,不是他比别人懂的多,而是他拥有决定权。” “他可以决定由谁挂帅出征,也可以决定谁来担任哪个职务。” “放之学术界也是一样的,最终选择用哪一家的思想,也全在于君主的选择。” “君主选择谁,谁就能大放异彩。” “但作为优秀的君主,不会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选。” “而是选择最适合当前国情,能让国家变得更强的那一家。” “宋室恰恰相反,他们没有选择最合适的,而是选择了最符合自己心意的。” “结果就是,真正有本事的被打压了,剩下的全都去学腐儒那一套了。” “所以,宋儒和宋室算是相互成全了。” 这一番话,算是为之前的那一番话找补了。 强调了君主选择的重要性。 但也不能算全错,也确实是宋室的选择,导致了理学和心学的大兴。 最终天下不是理学门徒,就是心学的门徒。 到了明朝照搬程朱理学,更是规定了科举只能考程朱理学。 理学的地位更加稳固。 虽然中后期出了个王阳明,将心学的地位无限拔高。 但他的心学只过了五六十年,就被后人给弄的不堪入目了。 李贽这个心学大家,须发都白了,还流连于秦楼楚馆。 美其名曰,吾心即宇宙,我等心学门徒就要率性而为。 呵,心学成了放纵自己的借口。 国家出问题了,问他们怎么办。 人家直接来一句,人心坏了,做什么都是徒劳的。 再问就是,世道乱不乱自有其规律,我们不应该干涉。 到了明朝末年,心学就已经臭大街了。 只能说,制度烂了,想靠扭转人心来改变世道,纯属扯淡。 朱雄英微微点头,道:“我明白了,治国真难啊。” 他毕竟年幼,再加上对陈景恪的信任,纵使觉得这番话有点违背常理,也还是选择了相信。 陈景恪还是很欣慰的,言传身教了这么久,朱雄英的三观比老朱正常多了。 朱元璋怎么说呢……在很多时候,完全可以将朱重八和朱元璋,看做是两个人。 原本他还有些担心,这番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会不会引起他的震怒。 结果风平浪静,朱元璋什么都没说。 这让他放下心来。 也大致摸清了朱元璋的底线。 皇权和宗室。 这两点算是朱元璋的的逆鳞了。 在他活着的时候,是坚决不能碰的。 别的地方,都可以尝试改一改。 包括学术思想方面。 这就让陈景恪放心多了,以后可以稍稍放开一些手脚了。 至于皇权这个东西,他这辈子都不打算动手脚。 宗室制度,倒是可以等老朱走了之后,改上一改。 天下养朱的局面,是定然不能再出现了。 ----------------- 《华夏简史》定稿,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消息。 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大家也都很好奇,这本书到底编成什么样子了。 其实一开始,朱元璋对《华夏简史》并不是特别重视。 书编写完成就可以,谁还敢反对大明是天下正统咋滴? 前几天陈景恪提出的,圣贤庙计划,让他改变了对此书的看法。 必须要推广,还要大力推广。 所以,他当朝宣布,此书刊印天下,所有读书人都要学。 以后科举殿试,有可能会从这本书里选题。 如果他说在乡试、会试增加相应的考题,肯定会有人反对。 但殿试本就是皇帝举行的加试,只确定名次,不刷人。 出题也全看皇帝的心意。 所以群臣倒也不好说什么。 但殿试会考相关内容,就已经足以促使读书人去学了。 当一本书成为科举必考科目的时候,它的推广效率简直超越了时代。 在极短的时间里,这本书就传遍了大明一十三省。 而且这本书还不只是在国内传,大明的一众藩属国,以及内附的番蛮部落,也都在疯传。 藩属国对华夏支脉的身份,自然是非常认同的。 这对他们来说,是个荣耀。 以后他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以华夏后裔自居。 谁要是再骂他们是蛮夷,他们就可以用这本书来反驳。 所以,这本书在各藩属国流传的也很快。 尤其是贵族群体,几乎做到了人手一本。 又因为这本书的流传,在藩属国的权贵之间,开始流行模仿汉人的穿着,给自己取汉人姓名。 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内附的番蛮关注此书,则和切身利益相关。 很多部落都只是名义上内附了,实际上朝廷根本就没把他们当人。 不给户籍,不分土地,不允许进入城池…… 可以说,限制是非常多的。 他们希望这本书出现之后,朝廷能重视这个问题。 最好能解决他们身份的问题。 不过眼下朝廷是没空关心这个问题了,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实在无暇分心。 最有可能关心这个问题的陈景恪,也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儿。 不过读书人群体,对于《华夏简史》还是有一点抵触的。 竟然将我们与番蛮相提并论,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但这种抵触情绪并不多,只有一点。 尤其是得知,科举殿试要考相关内容,这一点抵触情绪也很快就消失了。 对此陈景恪并不觉得意外。 节操这东西,对有些人来说很重要。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哪有眼前的利益重要。 眼见各项计划进展都比较顺利,他也终于决定,重建算学小圈子。 这一次他的借口是研究形学(几何)。 不过还没等他行动,就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 这天朱元璋找到他,说道: “景恪,蓝玉的两个妾室被查出有喜了。” 陈景恪不禁咋舌:“两个?永昌侯宝刀未老啊。” 朱元璋忍俊不禁,道:“蓝玉送信到宫里,说是请你去他府上,为两个妾室做检查。” 第172章 送子伴读 蓝玉确实很想要儿子,从陈景恪这里拿到秘法之后,每天都严格执行。 色戒了,酒也戒了,还开始学着控制脾气。 一开始先拿仆人练手。 他对仆人笑的时候,那僵硬的面庞,属实有点狰狞,把仆人都给吓瘫了。 花了好几天才学会‘和颜悦色’。 出门也一改之前的飞扬跋扈,变得非常低调。 还学会主动给普通百姓让路了。 对待部下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和蔼,懂得关心下属了。 这种转变着实让很多人不习惯,差点以为他被冤魂附体了。 但他又不好解释。 虽然他相信陈景恪不会骗自己,但对这个秘法能起多大效果,还是持怀疑态度的。 万一要是没效果,自己这么做很容易成为笑柄。 所幸,没多久大家都逐渐相信,永昌侯蓝玉转性子了。 而且大家还给出了理由。 庆功宴上被太孙给训斥,让他洗心革面了。 这是最合理的解释了。 然后,朱雄英啥都没干,身上又多了一点传奇色彩。 庆功宴斥退永昌侯,并使其洗心革面。 蓝玉也没有解释,误会就误会吧,总比被嘲笑好。 外面的人都好应付,家里才是最折磨人的地方。 他可是有不少姬妾的。 去云南征战两年半,这些姬妾可是守了两年半的活寡。 好不容易把人给盼回来了,还没尝到甜头呢,禁欲了。 一开始他们还怀疑,莫非蓝玉受伤不能人道了? 但很快就发现,并没有。 不但没有,貌似那方面的欲望还很强烈。 动不动就一柱擎天。 而且他看女人时那种眼神,说明他对女人很渴望。 只是为什么就不愿意碰呢? 莫非是心理上出什么问题了? 这下姬妾们可着急了。 一直蛊惑蓝玉要不要找个郎中看看。 蓝玉也是有苦自己知。 都说男人的欲望,会随着年龄的降低而降低。 也确实如此,他都快五十了,这方面需求确实不如以前高。 可当了两年半和尚,他也想解决一下生理需求啊。 尤其是吃了陈景恪提供的药,他感觉自己小腹,似乎有一团火焰在燃烧一般。 烧的他血液沸腾。 看到女人,两眼都能冒出绿光来。 搁往日,他是肯定忍不住的。 但一想到陈景恪的叮嘱,他硬生生的给忍了下来。 为了儿子,坚持一个月。 他也有怀疑过,会不会陈景恪给自己的药,有催情效果? 就悄悄找郎中打听。 郎中告诉他,传说里的春药并不存在。 催情药倒是有,但不是这种效果。 他这种明显就是滋补出来的情况,对身体并无害处。 蓝玉这才放下心来,继续熬着。 一天天数着日子,终于熬过了一个月。 但他自己却有些怯了,害怕自己年龄大,导致药效不足生不出儿子。 又硬生生多扛了十天,直到把陈景恪给他开的药吃完,才和几个妾室同房。 这可把那些饥渴已久的妾室高兴坏了,变着花样的讨好他。 如此过了两个月,蓝玉都觉得自己身体扛不住了,见到女人心里就发憷。 就当他准备,找陈景恪问问情况的时候,有两个妾室说天葵未至。 作为过来人,他太清楚这是什么情况了。 连忙找来了好几个郎中过来诊治,最终确定有喜了。 可把蓝玉给高兴坏了,第一时间跑到祠堂给列祖列宗报喜。 也没忘了向苍天还愿。 蓝府上下自然也是喜气洋洋。 没多久,此事就传扬开了。 蓝大将军十多年毫无所得,年近五十突然两个妾室怀孕,自然成了新闻。 谁见了都要上来道一声喜。 关系好的,会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咋一次就得了俩啊? 甚至还有一些不好听的流言蜚语产生。 蓝玉的性子本就直,之前怕被人笑话,憋了几个月不敢透露风声。 这次终于见了果,就再也忍不住,将秘法之事透漏了出去。 还特别要求:“此乃机密,咱们关系好我才告诉你的,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结果吗,很快达官贵人圈子就都知道这事

相关推荐: 村夜   淫魔神(陨落神)   篮坛大亨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红豆   桃源俏美妇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山有木兮【NP】   猛兽博物馆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