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77章

第77章

人相信,自然也有人不信。 这种涉及军政两界的大变革,岂是那么容易的? 但马上就有人,从参与会议的大佬那里,得到了肯定答复。 朝廷确实要对行政系统进行变革,而且是大好事,惠及所有人的大好事。 这下文官集团也沸腾了。 咋滴?难道皇帝要给大家涨俸禄了? 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啊。 就是不知道涨多少,要求不高,涨个一倍我们就满足了。 马上就有人反驳,别做梦了,还涨一倍,能涨个五成就谢天谢地了。 但不管怎么说,文武官员都对这次改革充满了期待。 一直关注外界动向的朱元璋,都不禁感慨: “所有人竟然都期盼着变革,这是前所未有之事啊。” 马皇后说道:“所以,变革也是讲究方法的。” “陈景恪曾经说过,变革其实就是分馒头。” “把一部分人的馒头,分给另外一部分人。” “被分走馒头的人自然不乐意,就会站出来反对。” 朱元璋点头道:“很形象的比喻,那他有没有说,他是如何让大家都满意的?” 马皇后笑道:“谁说这次改革,所有人都满意了?士绅宗族就不满意啊。” “可他们话语权最小,只能看着别人把他们的馒头分走,无力反抗。” 朱元璋一想也是,这次变革从国家到文武都获得了好处,只有士绅宗族遭受了重大打击。 但他还是有些失望:“咱还以为,他能有更好的办法呢。” 马皇后失笑道:“你可真贪心……不过他确实说过一些这方面的想法。” 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趣,追问道:“哦?他怎么说的?” 马皇后想了想,说道:“将馒头做大,朝廷就可以将新增加的馒头,分给大家。” “还有个办法是做一块肉,让想吃肉的人,让出一部分馒头。” 朱元璋眉头皱起,他感觉自己懂了,但又感觉什么都没懂。 谁都知道将馒头做大更好,也都知道肉更好吃。 可怎么将馒头做大?上哪获得肉呢? 看着陷入苦思的老朱,马皇后没好气的道: “自找苦吃,有现成的能人不问,你在这发什么愁啊。” 朱元璋恍然大悟:“妹子一语惊醒梦中人啊,陈景恪肚子里肯定还有货。” “咱没事儿就多找他唠唠,肯定能问出好东西来。” 时间很快就来到四月十五,每半个月一次的中朝会如期举行。 一大早,徐达就率领上百将领,出现在奉天殿外。 而李善长也和数十位文臣大佬,差不多同时出现。 看到这一幕,就算反应再迟钝的人都知道,今天要有大事发生了。 而且十有八九是变革的事情。 果不其然,在朝堂之上,朱元璋一如既往的雷厉风行。 宣布了两大变革,军改和政改。 然后让人将准备好的方案,分发给群臣观看。 军方的人自然抢先观看军制改革,当发现是军功爵制的时候,都笑了。 如果不是场合不合适,他们恨不得蹦起来耍一套拳,以表达心中的激动情绪。 文官集团关心的事情比较多,军改和政改都关注。 对军功爵制,他们自然很不满意。 尤其是看到功勋的特权,更是打心底里不高兴。 一群丘八,竟然也敢和我们相提并论? 不行…… 额,先不急着反对,看看政改方案再说。 然后…… 涨俸? 还是翻着倍往上涨? 最多的八九品官直接涨五倍? 上一级在下一级的基础上涨五成? 这么多钱,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花了。 皇上你知道这些年我们是怎么过的吗? 不不不,是皇上你终于想通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皇恩浩荡啊。 过了好一会儿,众人才从涨薪的喜悦中恢复过来。 继续往下看。 设立乡衙? 一次增加一万多命官职务,还有数倍于此的吏员。 群臣很快就冷静下来。 大手笔啊。 难怪……难怪之前那些大佬都说,谁敢反对这次改革,谁就会被天下读书人戳脊梁骨。 只能说,大佬们还是保守了。 这谁要是敢反对,能不能活过第二天都不好说。 至于军改? 算了,通过吧。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交换。 皇帝主持下的,军方和文臣之间的利益交换。 总体来说,军方获利要大一点。 从之前的低文官一头,变成了现在的并驾齐驱。 但对于文官集团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 毕竟,新法规定: 募兵权在兵部,筹集军需粮草的权力,也在兵部。 军械制造的权力,给了工部。 军功的审核权在兵部手里,授勋权在礼部手里。 而不论是兵部工部还是礼部,都是文官的地盘。 总体上来说,文官集团还是能稍稍卡一下军方的脖子的。 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限制军方的权力。 没办法,中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军方太能闹杀人杀的太狠。 把所有人都杀怕了。 军队就是一头猛兽,用好了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用不好就会反噬。 必须要套上枷锁。 而兵源和后勤,就是最有力的枷锁。 能确保军方不会失控。 总之,对这个改革方案,文武双方都很满意。 朱元璋趁机下令,让徐达负责军改,让李善长负责政改。 并令各部门全力配合他们开展工作。 俩人也是老战友了,之前就多次配合。 且一个军方第一人,一个文官第一人,大家都服气。 这个任命没有受到任何阻挠。 退朝后,具体的改革方案公布,天下沸腾。 军方从将领到士兵,都放下了最后的担忧。 将领们开始期待,自己会被授予什么样的功勋。 普通士兵则开始关注,自己的家人会被分到什么地方,能不能在乡衙门得个职务。 相比较而言,文官和读书人才是最高兴的。 原因自不用多说,涨俸禄了,好一次性涨那么多。 日子马上就变得好过起来。 原本因为赵瑁案,对皇帝心怀不满的人,也开始歌功颂德。 皇帝心里还是念着大家的,只是被奸臣给蒙蔽了。 现在当朝第一奸臣是谁? 毛骧啊。 等着,劳资马上就联络同僚一起弹劾他。 我们和他不死不休。 读书人高兴则是因为,一次性多出这么多职务,大家出仕的机会就更多了。 别小瞧乡官,那可也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 要说不爽的也有,就是士绅宗族群体。 可在这件事情里,他们的话语权是最小的。 也只能在私底下抱怨几句,什么事情都干不了。 在上下一心的情况下,这次的改革快速推进,顺利到陈景恪都有些不敢相信。 都说儒生迂腐讨厌改革,看来也不尽然吗。 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他们比谁都积极。 这样想着,他走出皇宫,来到了国子监。 昨天他得到程一民传来的消息,《洪武算经》最终本正式确定。 今天过来,一是将成书取走,二是把这个变了质的编纂组彻底送入历史。 第163章 新都设计图 来到算经编纂组,意外的发现人竟然都在。 就连许多国子监的学生,也都守在这里。 不过也正常,谁都知道今天可能是最后一次聚会了,只要能来的,都不会缺席。 只是现场的气氛有些沉默,基本没人说话。 看到他过来,所有人都下意识的站起来迎接。 程一民带着骨干成员迎上来,道:“陈伴读,你来了。” 陈景恪笑道:“来晚了,抱歉,让大家久等了。” 众人连忙还礼,表示他们也是才来。 简单了叙了旧,陈景恪直入主题问道: “程先生,算经在哪里?” 程一民引着他来到办公室,说道:“这就是,你检查一下。” 很厚的一套书籍,总共有十二本之多。 此时整齐的装在一个书匣里。 陈景恪笑道:“检查什么,说的好像我是领导一样,我这个总编纂就是个挂名的。” “此书能编成,真正出力的是你们啊。” 众人都没有说什么,只是眼巴巴的看着他。 陈景恪自然知道众人想要什么,但他们注定要失望了。 接下来,他说了一些场面话。 “算学是个小圈子,平时大家也都是各自学习,很少交流。” “这也导致了算学的发展非常缓慢。” “对一门学问来说,交流有多重要,相信大家也已经有很深的体会。” “我提议编撰《洪武算经》,其目的就是想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 “也果如我所想,大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拍了拍手边的洪武算经,陈景恪赞道: “这就是成果,此书一出,算学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诸位也将跟随此书,名流千古。” “所有人为算学的付出,都理应被铭记。” 感谢大家的辛苦付出,所有直接参与编写的人员名字,都将会写在作者栏。 后续加入,只是从事一些简单计算工作的人,也会单独列出。 听到这番话,很多人表情都有些不自然,又有些羞愧。 是他们将小圈子的情况变得复杂了。 但更多的人,都表现的很激动。 他们加入这个圈子,就是想找一块净土,更好的学习、研究算学。 虽然期间经历了一些小小的不愉快,但总体来说还是好的。 不枉此行。 而那些原本以为没机会留名的人,得知自己的名字竟然也会被收录其中,更是感到开心。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算经编写完成,编纂组的使命也结束了。” “虽然很不舍,但还是要对大家说再见了……” “哎……其实没必要这么伤感,以后见面的机会很多。” “但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就是有些难受。” 一席话说的大家也是伤感不已,有些感性的更是已经开始流泪。 在一起时有多快乐,分开时就有多难过。 以后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将如此多的算学人聚在一起了。 关键是陈景恪从头到尾,都没有提那些不开心的事情。 也没有针对那些不服气他的人,对大家表现的一视同仁。 这种气度,就连那些不服气他的人,也一样心里不好受。 又鼓励了一番众人,陈景恪就以‘陛下等着看算经’为由,先一步离开了。 留下了久久不愿离去的众人。 程一民亲自将陈景恪送出国子监,在大门外,他叹道: “是我太幼稚了,如果一开始约束的严格一些,就算编纂组最后还是会解散,也不至于闹出这么多不愉快。” 陈景恪心下一喜,程一民成熟了,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不过依然没有透露下一步计划。 这边刚解散,那边就宣布新计划,傻子都知道是为了排除异己。 他要晾一晾这些人,找个合适的机会再行动。 所以,他只是安慰道: “不用往自己身上揽责任,人一多心思难免就会变得复杂。” “你也只是希望大家,能有个更宽松的环境而已。” 程一民摇摇头,说道:“你不用安慰我,我还不至于被这件事情打倒。” “这件事情确实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教训,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个教训,将让我受益无穷。” 说到这里,他苦笑道:“只可惜,代价太大了。” 陈景恪没有再说什么,又简单聊了几句,就告辞离开。 一路上都在总结这次的经验教训。 最大的教训,还是将人心想的太简单了。 不过还好,并没有造成真正意义上的损失。 反而给了自己提纯内部的机会。 自从确定要解散编纂组,他就一直在观察这些人。 他将所有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管理型的人才,程一民就是代表。 他们喜欢算学,懂算学,但也想做官。 陈景恪已经决定,等建立新圈子的时候,从这些人里选拔人才。 搭建管理团队。 还有一类是研究型人才,单纯喜欢算学,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想法。 这样的人比较少,且大多都是后来加入的。 反而是最早那一批,心思都不是很单纯。 想一想也正常,最早一批加入的,都是工部、户部、国子监等机构的官吏。 他们本身就是官,心思复杂一些很正常。 等到编纂组打出名声,才引来许多单纯的算学爱好者加入。 陈景恪已经将这些人的名字都记了下来,将来会优先将他们拉进小圈子。 这些才是未来理科的干将啊。 他先是回家瞅了一眼,见一见父母,卡着皇城落门的时间才进宫。 并没有直接将书呈送给朱元璋,而是自己先看了一遍,确定有没有什么问题。 倒不是他不信任程一民,而是在宫里待久了,习惯性谨慎。 其实最近他本也没有闲着,每天都要和朱雄英一起学习处理政务。 主要是跟着徐达和李善长学习。 这么大的变革,可不是朝廷颁布几天政令就行了。 需要各衙门集体配合。 六部没有一个能置身事外的。 吏部忙着遴选官吏,一万多个空缺,可有他们忙的了。 户部在全国各地划分土地,以安置军户。 礼部开始着手为即将到来的大授勋做准备。 兵部将吴王时期的档案都翻了出来,重新核对军功。 这是一项非常繁琐工作,工作量之大,能让人看的腿发软。 还好,李善长从较为清闲的机构,比如鸿胪寺等,抽调了大量人手过来帮忙。 工部也没有闲着,最近他们才是最忙的。 黄河改道工作已经开始。 新都修建,虽然还没有破土动工,可各种材料已经开始着手收集。 现在又要组建军械局。 而且军械局还不是单纯的工部机构,军方也会派出几名官员过来做代表。 名其名曰是方便双方沟通,能让军械局更及时的了解军方需求。 真实目的大家心知肚明,就是怕文官搞鬼。 如果放在平时,文官集团肯定不愿意。 你们军方也配在我们文官的地盘插钉子? 但现在,也没人在意这点小事儿了。 派就派呗,几个代表而已,还能翻天不成。 不只是六部,其他衙门也基本都被牵扯了进来。 可以说,大明所有的中枢机构和地方衙门,没有一个能置身事外的。 陈景恪和朱雄英学的,就是如何调动、协调各衙门。 同时也借着这个机会,更加深入的了解,各衙门是如何运作的。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精通。 朱元璋的安排是:“军队那边的事情比较简单,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就行了。” “主要了解的是行政系统的运作,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然后他又叮嘱道:“不要学李善长的坏毛病,他这个人外宽内忌,待人苛刻。” “遇到意见相左之人,往往会出言不逊。” “当年刘伯温执意辞官,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不了他的辱骂。” 陈景恪咋舌不已,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老李看起来挺和善一个人,竟然是个大喷子。 能把刘伯温喷的要辞官,啧…… 朱雄英反而露出了好奇之色,似乎很想知道他是怎么骂的。 朱元璋继续说道:“这也是咱一直不让他重回中枢的原因。” “希望经过这些年的打磨,他能稍稍收敛一些。” 所以,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只是偶尔才去一次徐达那里,大多数时间都在李善长身边。 李善长也知道朱元璋的意思,对两人悉心教导。 让两人受益匪浅。 因为朱元璋的话,他们两个一直在私下观察老李。 发现确实如此。 平时还好,甚至有人犯了错他都能包容。 可唯独不喜欢别人和他有不同意见。 要是有人和他意见相左,那脸色难看的像是要吃人一般。 不过还好,并没有破口大骂。 也不知道是真的有所收敛,还是朱雄英在,他不敢做的太过分。 话说,这次改革李善长可谓是焕发了第二春。 洪武四年他因病退居二线,后来胡惟庸案爆发,他虽然没有受到牵连,却也再不复当年的辉煌。 被任命为御史中丞,统领御史台。 一个中枢机构的头头,说起来职务并不低。 然而御史台除了风闻奏事,并没有什么实权。 这个职务完全无法匹配他文官第一人的身份。 说他在事实上退居二线了,都不过分。 这一次改革,他再次回到了风口浪尖。 虽然权力远不如丞相大,却也是风光无限。 比起权力,重新向世人证明他在朝廷的地位,更加重要。 尤其是在江浙派面前证明自己,更是让他充满了成就感。 你们不是想要挑战我们淮西的地位吗? 现在遇到大事,陛下依赖的不还是我们淮西功臣吗。 江浙派其实已经偃旗息鼓了。 尤其是迁都之事确定,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他们深知已经不可能掀翻淮西派。 比起无意义的斗争,他们更想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 但对陈景恪来说,这些都无关紧要,也无瑕关心。 是真的忙。 白天要跟着徐达和李善长学习,晚上回来审核洪武算经,得点空还要和福清公主培养一下感情。 说起福清公主,自从两人的婚事确定,她反而变得有些放不开了。 动不动就脸红,竟然开始看起了女戒,学起了女红。 陈景恪知道,她这是在讨好自己。 于是就尝试给她讲一些自立的观点,但发现并没有什么用。 时代如此,她根本就无法理解。 后来干脆就直接告诉她,自己对女戒女红没兴趣,就想找个能有共同话题的媳妇。 就像是陛下和皇后那样。 果然,这话比什么都好用,她再也不提什么女戒女红了。 开始聊历史,聊朝政,聊军事,跟他一起畅谈古今。 陈景恪知道,她依然在有意的配合自己。 但这些东西,也是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她做起来更开心就是了。 两人的婚事,也渐渐的在小范围内传开了。 开始是徐达知道,后来李善长也知道了,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真正原因,只因为陈景恪比较有才能,获得了陛下的喜爱。 毕竟明朝公主嫁给普通人,也不是第一次了。 马皇后的嫡女安庆公主,驸马就是普通读书人出身的欧阳伦。 陈景恪是神医,又有才学,能尚公主并不奇怪。 嗯,大多数人都以为,他是尚公主。 娶公主之事,估计要等到真正赐婚那天,才会公布。 即便如此,陈景恪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又再上了一个台阶。 大家对他更加的客气。 不知不觉又过去半个月,这天在洛阳坐镇的朱标再次返回应天,并带回了一副设计图。 新都设计图。 历时两个月,动用了将作监九成人力,做出来的详细设计图。 图纸长三米五,宽两米,展开后足足占据了大半面墙。 即便只是图纸,也能看出这座都城的巍峨雄壮。 陈景恪也不禁有些兴奋,毕竟他可是参与了选址的。 设计新城的时候,他也提了许多建议。 这新都也有他一份功劳啊。 朱元璋有些激动的道:“给咱好好介绍介绍,这都城都有什么讲究。” 第164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 伊水和洛水是两条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 在即将达到黄河的时候,两条河流汇集成一条,就是伊洛河,然后汇入黄河。 洛阳旧城,离两河交汇处还有几十里的距离。 新都自然不能放在旧城,这样工程量太大,光拆迁就需要数月时间。 在经过实地考察,征求了多方意见之后,新城放在了更靠近两河交汇的地方。 但这也意味着,夹角用地不够。 “根据景恪的建议,新都要以容纳百万人为标准建设。” “还要预留出足够宽敞的街道,和宽松的生活空间,占地太大了。” “两河之间的土地,宽度不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作监的官吏实地勘探之后,提出了一个方案,新都将横跨伊洛二水。” “新都的主体和皇城在两河之间,四分之一在洛水的北面,四分之一在伊水的南岸。” “这么做的好处有四个,其一,更容易从伊洛水获得水源。” “其二,交通方便,漕运船只可以直接从伊洛水进入外城。” “其三,若未来需要拓宽城池,城北和城南都有大片土地可以使用。” “其四,两水外侧的城池,可以作为商业区使用。” 商业区人员混杂不好管理,伊洛二水就是天然的隔离带。 一旦那里出了乱子,只需要封锁伊洛二水,就能切断其和主城区的联系。 当然,并不是说主城区不能经商,而是规模不一样。 伊洛水外侧的部分城区,是大型商业区

相关推荐: 深宵(1V1 H)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新年快乐(1v1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树深时见鹿   猛兽博物馆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女奴的等价替换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