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做过什么呢。 实在想不到,不过没关系,找人问问就行了。 于是又过了两天,他再次抽出机会,给程一民等人上算学课。 课程结束,程一民主动找到他,兴奋的道: “先生,这几天我联络了几个相熟的人,他们都愿意听从先生调遣。”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写的这本算学书,在这个年代就是超越时代的东西。 以此为蓝本,重新梳理华夏算学体系,必然是一本超越前人的巨著。 所有参与人都将名垂青史,恩及子孙。 这么好的机会,自然没人愿意放过。 “辛苦你了……对了,你可知道陛下对儒生的态度如何?” 程一民恍然大悟,他大概猜到陈景恪准备怎么反制国子监的儒生了。 再没有比直接告御状来的干脆。 想到这里,他当即说道:“陛下对儒家的态度比较复杂……” 治理国家既要依靠儒家,又讨厌儒家动不动就以大义来压他。 说白了,矛盾还是来自于中央集权。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只能在曲阜祭祀孔子。 读书人顿时就沸腾了,纷纷上书。 朱元璋硬挺着不肯收回命令,然而读书人更干脆,无视皇命继续参拜。 最终此事还是以他认错收场。 再就是孟子之事了,依然是老朱失败收场。 之后他又针对过几次儒生,虽然略有收获,可依然扭不过整个儒家群体。 说到最后,程一民劝道:“胳膊扭不过大腿,先生切莫和儒生闹的太僵。” 陈景恪点点头道:“程博士放心,我心中有数。” 嘴上虽然这么说,心中却非常开心。 老朱竟然被儒家拿捏了这么多次,这是好事啊。 以他的性格,岂能咽的下这口气。 只不过形势逼人,他不得不低头罢了。 这就是我的机会啊。 想到这里,心中已经有了思路。 第59章 无意中改变历史 接下来几天,陈景恪又完善了一下自己的思路。 不过他依然没有着急去找朱元璋,而是先在朱标面前,时不时的提一嘴算学的重要性。 最近朱标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宝钞革新’上,天天和钱粮打交道,比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算学的重要性。 尤其是数字出错的时候,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来校对。 这让他对算学的重要性,认识的尤为清楚。 对于陈景恪的话,也就愈发的认同。 朱雄英天天和陈景恪在一起,耳濡目染之下,更是将算学视作治国不可或缺的东西。 如此过去半个多月,他终于决定开始行动。 这天趁祖孙三人都在场,他出列道:“陛下,臣有事奏。” 朱标和朱雄英精神一振,以为他又要讲史什么的。 以往他每次这么做,都会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解决许多缺陷和隐患。 不知道这次又要讲什么。 唯有朱元璋,表情很是淡定:“哦,不知是何事?” 陈景恪心中一动,老朱的反应不对,竟然没有一点期待,反而有一种尽在掌握的样子。 想到这里,他心中就已然明白,自己的打算早就被朱元璋获知了。 对此他并没有惊慌,自己身边肯定有老朱的眼线,数量还不少。 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不过无所谓,我不做亏心事,也不做损害皇权和大明的事情。 老朱派人监视,反而是一种好事,能减少他的怀疑,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只是,他既然已经知道了,之前准备的说辞就要变一变了。 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 就是不知道他知道了多少,编算学书他肯定是知道了,算学被儒生打压他应该也知道了。 不过自己准备和儒生对着干这事儿,他肯定不知道。 嗯,有了,就这么办。 想到这里,他开口说道:“臣跟随太子殿下学习处理政务,亲眼目睹了算学的重要性……” 朱标也点头道:“算学确实很重要,钱粮计算都离不开他们。” “只是我大明懂算学的人太少,很多职位都只能让不懂算学的读书人担任,带来极大不便。” “若有足够懂算学的官吏,户部、兵部的工作效率能提高数倍。” 和陈景恪接触久了,他们也开始时不时的冒出几句新词。 比如工作效率、时代、华夏文明之类的。 朱雄英也忙不迭的附和道:“是啊是啊,上次户部那边的账簿数字不对。” “倒查才发现,是一个不懂算学的小吏算错了数字。” “就因为一个失误,就白白浪费了三四天时间。如果那小吏懂算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见儿子和孙子都如此说,朱元璋也多了几分重视。 陈景恪心中给两人竖起了大拇指,你俩就是年度最佳捧哏。 “臣之前和户部诸位算学先生讨论算学,后国子监、工部等衙门的算学先生亦加入进来……”” “我就想着,既然算学如此重要,不如编写一部算学书籍,以便于培养出更多懂算学之人。” “只是此事繁琐又事关重大,臣一人无法完成,想邀请国子监诸位算学先生一起参与。” 来了来了,开始告状了。 朱元璋嘴角浮出一丝笑容,迅即又掩去: “难得你有此心,这事咱同意了,有何困难你尽管提。” 陈景恪气愤的道:“只是程博士告诉我,算学在国子监备受儒生打压,他有心为国效力却心有忌惮。” 朱元璋装作惊讶的道:“哦,竟有此事?” 陈景恪肯定的道:“千真万确,臣不敢欺骗陛下。” 朱元璋一拍桌子道:“可恶,这群儒生不好好读书,打压其他学派成何体统。” “咱这就下口谕斥责他们,让他们不得再打压算学,更不得干涉算学编纂之事。” 上眼药成功。 陈景恪心下非常高兴:“谢陛下。” 然后他又试着说道:“陛下,不知科举是否考算科?” 朱元璋似乎才想起这一茬,怒道:“你不说咱还没想到,礼部呈上来的考试科目,确实没有算学。” “任昂这个礼部尚书是干什么吃的,竟然将这么大的事情都忘记了。” 朱标目光怪异的看了自家老爹一眼,只考经书不是您老人家自己说的吗? 不过他自然不能揭自家亲爹的短,而是附和道: “大明离不开计官,算学理应纳入科举。” “且历朝历代科举皆有算学,必有其深意在,我们不能轻易废之。” 朱雄英也积极发言道:“国子监的算学班,是唯一培养算学生的地方,必须要加以重视。” 朱元璋慈祥的看着他:“咱乖孙都能替皇爷爷分忧了,真好。” “既然咱乖孙都开口了,那就特许算学每年可多招收百名学子。” 陈景恪更加高兴:“陛下,国子监学子皆百官子弟,他们重经学轻算学,恐怕招不到足够的学生啊。” 朱元璋意味深长的道:“你多虑了,等算学科一开,就算一千名学生都能招满。” 陈景恪这才反应过来,自己确实太高估这帮子读书人的节操了。 接下来他也没有再给儒生上眼药,儒家势大不是一天就能扭转的。 况且,操之过急只会引起朱元璋的反感。 此事可以慢慢来,反正时间多的是。 不过今天的收获已经足够大了,有了老朱的旨意,那些儒生当会有所收敛。 最关键的是,科举恢复了算学科目。 正如朱元璋所说,只要能做官,就会有人争着抢着来学。 到时候儒生再想打压算学,就没那么容易了。 事实上陈景恪不知道的是,今天他无意中挽救了算学。 前世朱元璋废除科举算学考试,算学彻底没落。 洪武二十六年,儒生们成功将算学驱逐出国子监。 要知道,国子监的算学班是古代唯一培养算学生的地方。 计官也大多来源于此。 没了这个培养机构,大明的计官素质直线下降。 财务系统一片混乱,各项数据造假严重的不忍直视。 就连最重要的人口统计,也只在洪武年间真正完成过一次。 洪武年间人口六千多万,成化年间六七千万,正德嘉靖年间还是六七千万。 事实上,根据史学家推断,当时大明人口已经过亿。 三四千万人口的差距,固然有官僚欺上瞒下,但和计官体系的没落也有很大关系。 没有强力的计官,各项数据都是混乱的。 而越乱,就越有利于官僚们谋取私利。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景恪不只是挽救了算学的命运,也改变了大明的命运走向。 第60章 老狐狸 目的达成,陈景恪心中不无得意。 狠狠地给儒生们上了一次眼药,又给算学争取到了一些福利。 圆满完成任务。 嘿嘿,想必国子监那群儒生被斥责的时候,表情一定…… 卧槽,不对。 陈景恪猛然醒悟,那群儒生连朱元璋的面子都敢扫,又岂会因为几句口谕就‘洗心革面’。 他们听到口谕后,不但不会悔改,只会变本加厉的找算学的麻烦。 老朱那么聪明,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那他为何还要下口谕斥责? 答案很简单。 挑起两者的矛盾,给儒生们制造麻烦。 多给算学科一百个招生名额,估计也是觉得算学生力量太小,没办法给儒生制造太多麻烦。 增加一百个名额,肯定也斗不过儒生,但至少在国子监内部有了还手的余地。 双方斗的越狠,对朱元璋来说就越有利。 难怪他会这么痛快的又是下口谕斥责,又是给名额,又同意恢复明算科考试。 原来还有这个目的在里面。 而且此事是自己提议的,新算学教材自己也是总编纂,根本就无法置身事外。 也就是说,自己将走向儒生们的对立面。 想到这里,陈景恪苦笑不已。 果然,和这些史上留名的老狐狸比,自己还是太嫩了。 不过…… 对立面就对立面,你朱元璋就算再聪明,在远超时代的布局下,也要入我的坑。 我本身就没有想过和这群儒生搅混在一起。 毕竟,我要走的路,可是被儒生批判为‘奇技淫巧’的玩意儿。 本来我还在发愁,该怎么布局。 现在有了,就从这群算学生入手。 说起来,之前儒学也包括算学,毕竟孔子六艺其中一项就是数。 只可惜,儒生自己不当人,把算学当成了敌人踩在脚下。 其实这种事情之前他们就已经做过,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现在也就只剩下礼、乐、书了,射、御早就被抛弃了,眼下他们准备对数下手。 可以说,‘数’是被他们生生逼到对立面的。 你们不稀罕,我稀罕啊。 我还要感谢你们的逼迫,否则还没机会拉拢算学生呢。 毕竟儒家独大,跑过去给算学生说,咱们一起和儒家斗吧。 估计会被人家当成疯子。 现在他不需要刻意拉拢,只要站在算学生一边就足够了。 借着编纂算学书,将这个时代的算学精英聚拢到一起。 数学是理科的基础,靠着这群人慢慢培养弟子,为后续发展理科打基础。 至于儒生带来的压力,完全没必要放在心上。 这群玩意儿除了口头嘲讽几句,也做不了什么。 等过上一些年,算学的基础打好,招收更多的弟子,再顺势发展理科。 当一项项足以改变世界的工具被发明,理科就可以正式和儒家抗衡。 嗯,还有兵家,简直就是天然盟友。 原因很简单,大多数先进技术,都会优先被用于军事,然后才往民用普及。 比起处处歧视兵家的儒家,理科和兵家才是真爱。 而且理科出身的人,一样可以做官,儒家最大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不过要完成以上计划,需要很长时间。 眼下他要做的就是蛰伏,悄悄的积蓄力量。 ----------------- 朱元璋做事情向来是雷厉风行,第二天早朝,太子朱标就上奏: 计官缺口巨大,严重影响钱粮运转,请开启明算科,录取更多计官。 国子司业赵大光提出异议: 儒生稍加培养亦可为计官。 且儒生自幼饱读诗书,不论是学问还是德行,都远超算学生,实无必要另开明算科。 朱元璋反问道:“历代科举皆有明算科,依你之意,前人都错了不成?” 赵大光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儒家讲究尊古,他岂敢说古人错了。 当然了,他倒是知道该怎么反驳这句话。 可他又不觉得自家族谱上人多,给他十个胆子,都不敢在朝堂上和老朱打嘴仗啊。 “你支支吾吾什么?真以为咱不知道你心里是什么打算吗?” 朱元璋冷笑道:“早就听说国子监的儒生打压算学生,处处刁难他们,本来咱还不信。” “没想到今日竟然敢当着咱的面打压他们,真是让咱开了眼界。” “指望你们这些,一加一等于几都不知道的腐儒掌管钱粮,咱还没疯。” “回去都好好反省,再让咱知道你们欺凌算学生,休怪咱将你们全都撵出国子监。” 赵大光吓的浑身大汗,心中无比懊悔,为何要站出来。 心中对那群算学生也更加的恼怒,若没有你们,我岂会被陛下训斥。 等回去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朱元璋似乎觉得这样还不够,又说道:“朝廷对计官的缺口很大,国子监培养的算学生远远不够。” “咱决定,每年允其多招收一百名学子。” “还有,国子监算学博士程一民要编写一部算学书,任何人不得阻拦。” 朱元璋再次乾纲独断,将此事确定下来。 户部尚书曾泰苦笑不已,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国子监这群儒生好好的闹什么幺蛾子? 自古以来,算学都是国子监的重要一环,也是朝廷计官的主要来源。 你们竟然想将他们驱逐出国子监。 没了国子监培养的计官,靠你们这群人来掌管国家钱粮吗? 难怪陛下天天骂这群儒生,我都想骂人了。 ----------------- 当陈景恪得知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后,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拉偏架拉的这么明显。 老朱这是生怕儒生们退缩啊。 看来要提醒程一民他们,最近要低调点。 事实上不用他提醒,程一民已经告诉算学生们,最近要拿出唾面自干的心态来。 陈景恪担忧的道:“你这样也太过了,学生们能接受吗?” 程一民道:“平时肯定没办法接受,算学生也是五品以上官宦家的子弟,哪会受这个气。” “不过,这不是朝廷开了明算科吗。能参加科举,这点气就又算不得什么了。” 陈景恪啼笑皆非,还真是现实啊。 不过这样也好,能省去不少麻烦。 “编纂算学书的事情筹备的如何了?有多少人愿意参加?” 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 这群算学精英,比陈景恪想象的还要积极。 尤其是得知朝堂上发生的事情,皇帝替算学张目,并乾纲独断重开明算科。 他们的情绪就被‘士为知己者死’支配了。 当然,主要是此事有利可图。 还是那句话,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陈景恪的《算书》是什么水平。 以此为蓝本重新梳理算学体系,绝对是青史留名的巨著。 如此盛举,又怎么能错过。 所以,参与培训班的四十三名算学高手,尽皆参与了进来。 且大家都毫无保留的,将家传算学书籍贡献了出来。 倒不是他们真的就如此无私,主要是他们家传的那点学问,和陈景恪的《算书》实在没有可比性。 拿出来还能落个好。 至于办公地点,选来选去还是放在了国子监。 用程一民的话来说:“地方比较大,国子监有足够的算学书籍可供参考,还有算学生可以帮忙打下手。” “这种经历对算学生自己也是大有好处,只要肯用心,几年就能成为算学高手。” 众人都觉得这个提议不错。 但也有人提出质疑,户部侍郎邱广安就说道: “国子监的儒生向来仇视我算学,前日朝堂上被陛下点名批评。” “他们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若将地点放在那里,恐会被他们刁难。” 众人一想也犹豫起来,这事儿确实麻烦。 陈景恪却胸有成竹的道:“不急,我给诸位看一样东西。” 说着他郑重的取出一个圆筒,打开后抽出一张纸。 展开只见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洪武算经 邱广安用颤抖的声音说道:“这是陛下的笔迹。” 陈景恪心下很是得意:“陛下亲笔题字,诸位觉得这样稳妥否?” 在提议编写算学书的时候,他就决定这书就叫《洪武算经》,并请朱元璋亲笔题写书名。 这是朱元璋登基后第一部文化类巨著,是文功的象征。 老朱自然非常开心,二话不说就提笔‘刷刷刷’写了下来。 邱广安连声道:“妥妥妥,有此字在,谁都不敢来闹事。” 程一民朝皇宫方向拱手行礼道:“谢陛下洪恩。” 其他人也纷纷跟着行礼:“谢陛下洪恩。” 有了这幅字,大家都放下心来。 说句阴暗点的,他们巴不得那群儒生来闹事,到时候……嘿嘿。 陈景恪趁机说道:“陛下对算学如此重视,我等唯有以死相报……在此我只对大家提两个要求。” 众人安静下来,目光看向他。 陈景恪心中暗喜,操作了这么久,总算是在这个群体建立了一定威望。 “其一,将算书编写好,这是对陛下最大的回报。” “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儒生是如何欺辱我等的,诸位都有切身体会。” “俗话说,不蒸馒头争口气。编写好这本书,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还击。” 程一民激动的道:“陈伴读说的好,于公于私我等都要编好此书。”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军心可用,陈景恪心下更是开心: “其二,诸位应该都听说了,太子殿下上书朝廷缺少计官,陛下才决定重开明算科。” “但算学多为家传人数稀少,就算重启明算科,也没有多少人参考。” “在座的诸位皆大明算学精英,我希望大家勿要敝帚自珍,多招收一些弟子为国育才。” “而且,说句自私的话,算学生多了才没有人敢欺负我们。” 邱广安附和道:“说得好,回去我就再收十名弟子。” 他是算学出身,对此感触是最深的。 即便他已经成了户部左侍郎,可是经学出身的人依然瞧不起他。 还不是因为算学出身的官吏太少,且职务都不甚高。 朝廷开明算科,大家广收弟子,五年后中枢各衙门的计官全是他们的这群人的弟子,看谁还敢拿捏他。 之前他没有这个号召力,也不敢这么做,否则最少也是一个结党营私的大帽子。 现在不用担心这个了。 《洪武算经》可是陛下亲自点名允许的,大家可以光明正大的抱团。 只要不做祸国殃民之事,就没人能用结党来对付他们。 接下来众人又进行了分工,陈景恪这个总编纂无人反对。 此事是他提倡,《洪武算经》又是以他的算书为蓝本,不让他当总编纂说不过去。 不过他毕竟只是挂名,不管具体事务,所以下面又设了两个副总编纂。 分别为邱广安和程一民。 邱广安是户部左侍郎,政务繁忙,属于半挂名,真正负责事务的就是程一民。 下面又分了数个小组,推选出了组长。 众人又根据各自的擅长,去了所属小组。 如此这般商议下来,洪武算经的编撰工作正式展开。 陈景恪也松了口气,然后心中涌出无尽喜悦。 总算在外朝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圈子,为日后的计划开了一个好头。 ----------------- 朱标的动作越来越大,最开始只是在应天府修建了五座仓库。 大家还以为是为了备荒,并不觉得奇怪。 毕竟丰年修建大量仓库囤积物资,是历朝历代的做法。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不对劲儿,因为紧接着他又下令,在应天府境内修建三十多座大型仓库。 这还不算完,朱元璋下令抽调民夫,往边关重镇输送大量军需物资。 这怎么看都是要兴兵打仗的架势,而且还是那种大仗。 一时间朝野哗然。 又恰逢各地士子赴京赶考,读书人聚在一起自然少不了针砭时政。 没多久,所有人都默认朝廷要大举兴兵了。 对此,有的支持,有的认为不该如此大动干戈。 当这个消息传到周边各国,藩属国们都吓的瑟瑟发抖。 纷纷派出使节团进贡,以表臣服之意。 北元是最紧张的,生怕大明发动攻势,抽调了大量青壮牧民组成军队严阵以待。 秋季马正肥,是草原战斗力最强大的时期。 北元大军磨刀霍霍,已经做
相关推荐:
我的傻白甜老婆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将军在上
村夜
恶蛟的新娘(1v2)
婚里婚外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蝴蝶解碼-校園H
鉴宝狂婿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