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20章

第20章

生是谁。 虽然朱元璋说他不用上课,但毕竟顶着太孙伴读的头衔,也不能做的太过分。 况且他自己也想去听大儒讲课,涨涨学问。 事先了解一下先生的喜好,免得到时候出错。 ----------------- 皇帝重开大本堂,在平日里必然会引起群臣讨论。然而和赵瑁窝案一比,又显得有些不那么重要了。 只有部分大儒和公卿之家比较关心。 公卿是希望自家的孩子能被选中,去大本堂陪伴太孙读书。 大儒是想当太孙之师。 宋濂刘基等人都已经死了,文坛并没有新领袖诞生,大家谁都不服谁。 暗地里可没少较劲儿。 然而谁都没想到,朱元璋竟然越过朝堂诸位大儒,另辟蹊径从民间找了一个人当太孙之师。 四梅先生,叶兑叶良仲。 这是个很陌生的名字,然而那些谁都不服谁的大儒,在听到这个名字之后都不吭气了。 此人家学渊源,从曾祖父到祖父再到父亲,都是有名的大儒。 他本人更是通晓五经,尤擅《易经》,天文、地理、卜筮、数学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宋濂看了他的文章,都盛赞不已,言其不弱于任何大儒。 此人一生从未出仕,却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绩。 他给朱元璋献了《武事一纲三目策》。 建议北绝李察罕(察罕帖木儿)之招降,南并张士诚之僭据,东督方国珍之归顺。 以建康为都,拓江广以自资。进则越两淮,规中原而取天下;退则保全方面而自守。 稍微了解明朝建国史就能知道,朱元璋平定天下的顺序,和这个建议大致相同。 后明军打苏州久攻不下,改用他的策略才克敌制胜,俘获张士诚。 朱元璋屡次征召他为官,他都没有出仕,一直在民间办学教导学生。 因他在家里建了一座楼,周围种了四种梅树,故人称四梅先生。 所以在听到太孙主讲竟然是他的时候,即便是朝中大儒也都无话可说。 群臣得知这个人选的时候,也不禁为朱元璋的选人感到佩服。 现在朝堂局势很复杂,选谁都容易出问题。弄个局外人进来,是最保险的。 重开大本堂,还有一个人尤为关心,那就是太子妃吕氏。 第20章 听你爹我的 东宫太子寝宫。 夜半无人,本是芙蓉帐暖度春宵的大好时刻,然而朱标却一脸愁容的翻看着手中的奏疏。 作为实权太子,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明副皇帝。 白日里主持朝局批改奏章,大大小小的事务基本都要过他的目,其繁忙程度不亚于朱元璋。 从某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了丞相大权独揽之后,还能维持朝局正常运转。 除了他自己勤政之外,朱标的存在也帮了大忙。 父子俩之间不只是合作,也有争执。 两人性情不同,朱元璋更加霸道刚烈,朱标较为宽仁。 在很多事情上,都存在着分歧。 这种分歧随着朱标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比如这一次的赵瑁案,朱元璋一口气将六部官员抓了九成,这两天又陆续抓了八十多人。 被抓的都是京官,在那些口供上,还有两千多地方官员等待抓捕。 锦衣卫已经全部出动去拿人。 这还仅仅是刚开始查,继续深挖下去,这个数字会暴涨数倍。 真要发展到这个地步,大明都要陷入动荡。 朱标认为这就是剜肉疗疮,代价实在太大了。 且很多人都是被裹挟加入,罪不至死。 只诛杀首恶和情节比较恶劣的,情节比较轻的加以惩戒,让他们戴罪立功或许会更好。 朱元璋却坚持除恶务尽,决不姑息养奸,于是父子俩就吵了起来。 当然,说吵是给朱标脸上贴金。 真实情况是朱元璋单方面输出,朱标只能据理力争,然后被老朱用玉如意给撵了出来。 争吵虽然被朱元璋的暴力镇压,但分歧并没有解决。 朱标依然不赞同过于暴烈的做法,尤其是回到东宫之后,看到群臣给他的奏疏,基本都是求他劝说皇帝的。 更是让他头疼不已。 就在这时,太子妃吕氏端着一碗汤走进来。 她头发还带着湿气,明显是刚刚沐浴过,身着一袭浅薄顺滑的绸缎里衣,曼妙的曲线若隐若现。 “殿下,我看您晚饭都没怎么动筷子,就让人煮了一碗粥,您快趁热用了吧。” 吕氏眉眼含笑,侧身曲臀坐在朱标对面的长榻上,将那紧致浑圆的身段,绷得是棱角分明。 朱标却视若无睹,依然愁眉不展。 “先放着吧,我这会儿没有胃口。” 吕氏看了看桌子上的奏疏,眼珠子一转说道: “哎……若是雄英、允炆再长大一些,能帮着您处理政务就好了。” “这样殿下肩上的担子,也会轻松些。” 朱标翻阅奏疏的手顿了一下,不着痕迹的道: “现在言之过早,谁知道雄英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子。允炆要去封地,就更指望不上了。” 吕氏表情微微一变,强笑道:“雄英有陛下和您调教,必能成大器的。” 朱标随意的道:“但愿如此吧。” 吕氏见他浑不在意的样子,暗自松了一口气:“说起孩子们,妾身今日听闻……” 朱标道:“哦,怎么了?” 吕氏小心翼翼的道:“妾身听说,陛下要重开大本堂?” 朱标抬起头道:“确有其事,地点就放在大善殿,离乾清宫很近方便雄英往来,爹已经下旨征召四梅先生入宫为主讲。” 吕氏直起身子走到了朱标身后,双手轻轻的为其推按肩背。 “妾身是这样想着,就是不知殿下会不会怪罪妾身……” 朱标很是受用的微微闭目:“你但说无妨。” 吕氏看着朱标的背影,微微一笑,轻声道:“妾身想啊,能否让允炆、允熥也去大本堂进学。” “如此也省的咱们另请先生,还能让他们兄弟多亲近亲近,免得长时间不见生分了。” 说完之后,吕氏心情忐忑,以至于捏肩的手都显得有些僵硬。 听到这话朱标眼神里闪过一丝冷意,不过迅即就消失,以不在意的口吻说道: “允熥话都说不利索,如何去大本堂。” “允炆倒是聪慧,然字都没有识的几个,去了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先请大儒在家中为他开蒙,等过上几年再说此事吧。” 吕氏咬了咬嘴唇,心中极为不甘,然而也不敢再多说,挤出笑容道: “我竟然忽略了这些,还是殿下想的周到。” 朱标没有再说什么,端起碗几口将粥吃完:“你先去歇息吧,我将这些公文处理完再歇息。” 吕氏连忙起身,将碗勺收拾好,福身而出。 待到她离开寝宫,朱标一扫方才的疲态,双目浮现精光。 都到这种地步了,你还不肯放弃吗? 今日竟然还借着允熥的幌子,想让允炆进大本堂,真以为我看不出来吗? 你这么聪明,为何就看不穿呢,我真不想再换一个太子妃了啊。 ----------------- 第二天早朝,朝堂空出了一大片位置,也更加的安静,或者说死气沉沉。 朱元璋早已习惯,完全不在乎。 读书人要多少有多少,用不了两天这些位置都会被填满。 某些人以为法不责众,以为咱不敢掀桌子,那是你们想多了。 刀把子握在我手里,就算将你们这些贪官污吏全杀了,大明朝也亡不了。 他自己亲自任命了七八个官员,然后下令:“太子和吏部协商遴选官吏填补空缺,明日我就要看到名单。” 吏部尚书李信战战兢兢的道:“是,臣定会辅助太子遴选合适官吏。” 朱元璋很满意他的觉悟,咱虽然说的是让你们和太子商量着来,但你们自己要摆清自己的位置。 以太子为主,你们是辅佐他的。 又处理了一些其它事务,一天的早朝就此结束。 来到华盖殿,朱元璋就没好气的道:“还和你老子生气呢?” 朱标心下一暖,但嘴上不认输的道:“我依然觉得不应杀伐太重。” 朱元璋没说话,而是在桌案上翻找了一会儿,在一本书下面抽出两页纸。 “你看看这个,还没人家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懂得多。” 朱标疑惑的翻阅起来,发现是朱雄英和陈景恪的对话。 关于朱雄英将他和皇帝吵架之事传出去,朱标并没有放在心上。 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他们争吵时房间里有好几个内侍在伺候,还有起居郎在一旁书写起居注。 况且陈景恪作为朱雄英的伴读,本身就有资格接触一些机密。 问题就在于,他接触这些机密之后是怎么做的。 当朱标看到陈景恪对此事的看法,也不禁愣了一下,然后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现在懂了吧,咱是皇帝又是你爹,这事儿要听咱的。” “等你坐上这个位置,爱当仁君就当去,老子也管不着了。” 第21章 从调教太孙开始 天刚蒙蒙亮,陈景恪就在生物钟的作用下醒来。 简单洗漱之后就在院子里慢跑了几圈热身,然后打起了太极拳。 前世他读书那会儿,打太极是选修课分数还很高,所以报名的人非常多,陈景恪守着电脑卡点才抢到名额。 自那之后他就一直保持着打太极的习惯,直到入职成为主治医生。 没日没夜的加班,但凡有点时间就想休息,渐渐的打太极就荒废了。 穿越后他就将这门手艺重新拾了起来,每日必打半个小时,风雨无阻。 身体素质虽然比不上真正的练家子,但也非常健康极少生病。 一遍拳法才打一半,朱雄英也走了出来,见到他打拳眼睛一亮问道: “陈伴读,你也习武吗?” 陈景恪收拳行礼道:“这并不是武艺拳法,而是养生太极拳。用来强身健体还行,不能用来搏击。” 朱雄英失望的道:“这样吗,我还以为你懂武艺呢。” 陈景恪心中一动,问道:“太孙想习武?” 朱雄英点头道:“嗯,我想如皇爷爷那般征战杀场,击败元人,让大明威服四夷。” “本来四叔答应要教我习武的,只是他前些日子就藩去北平了。” 四叔?说的应该是朱棣吧。 前世就有传闻,朱棣和朱雄英关系不错,看来传闻不虚。 陈景恪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之前他只想躺平,对未来的规划也就是写两本医书。 现在既然要踏入政坛这个泥坑,很多东西就要提前谋划布局了。 朱元璋杀伐果断,在很多问题上自信到有些刚愎。 比如分封藩王,他自己也知道会酿成什么样的恶果。但依然任性的封了,还将劝谏的臣子给杀了。 所以在洪武朝,他要做的就是保住自己,并积蓄资本。 朱标虽然宽仁,但能镇得住所有人,就说明他不是软弱之人。 将来他登基,必然会有一番作为。 且他的很多政治主张和朱元璋并不相通,定然会进行微调。 到时自己再发力,提出一些变革主张,就算不被采纳也不至于丢命。 但按照朱元璋设计的政治制度,以后大明对外征战的主力是诸藩王。 到时必然会养出一群手握重兵,又功绩赫赫的藩王, 朱标活着还能靠威望压制他们,等朱雄英继位,那些藩王会服他吗? 就算他们不敢造反,恐怕朱雄英想指挥他们也很难。 想要削藩遇到的阻力,会比汉文景二帝时期还要大,甚至不排除出现西晋八王之乱的局面。 想要压住藩王,就必须在军功上超越他们。 前世朱棣自己带兵打仗,成为当时大明军功最大的人,藩王被压制没机会立功。 可朱标对军事了解并不深,让他带兵打仗是不现实的。 那么就只能指望朱雄英了。 他年龄还小具有很强可塑性,想将他培养成文武双全之人并不难。 至于他上战场的机会,看似不可能,实际上机会非常大。 以他和朱棣的关系,等学有所成,和朱元璋说一声想去北平镀镀金。 作为马上得天下的皇帝,老朱比谁都明白军权的重要性,反对此事的可能性极低。 只要朱雄英能上一次战场,那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不指望他成为李世民、朱棣这样的人,只要他知兵懂兵有军功在身,就足以镇压文武群臣和诸藩王。 到时候不论是变法革新还是削藩,都要容易的多。 而自己作为太孙伴读,不出意外的话,中枢必有一席之地。 朱雄英不被掣肘,他这个臣子也能做更多的事情。 想到这里,陈景恪心中已然有了决定。 利用伴读的身份,潜移默化给朱雄英灌输一些思想。 比如眼下,他不是想习武吗,正好引导他从现在开始就打磨身体。 “太孙现在习武还为之过早,不过倒是可以和我学习太极拳,慢慢的打磨身体。” “或者找军中的武艺,先将套路学会。等到十一二岁的时候再正式习武,能更快的上手。” 朱雄英对他很是信任,迫不及待的道:“好呀好呀,你快教我打太极拳吧。” 陈景恪当即就带着他,绕着小院慢跑了两圈。 朱雄英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只是略微活动一下,就大汗淋漓。 陈景恪并没有让他休息,而是直接开始打起了太极。 “今天我们先学第一节,第一个招式是……” 就在两人教学的时候,朱元璋走了进来。 他准备上早朝,顺便来看一眼朱雄英,然后就看到这一幕。 见两人很用心的学习,他远远就停下了脚步。 只是看了几眼,就知道教的是太极拳,心中很是满意。 他并不反对子孙习武,甚至很支持,他的儿子里可是有好几个文武双全之人。 之前是考虑到朱雄英年幼,才没有安排人教他习武。 现在陈景恪教养生太极,倒是个不错的办法。 目前来说,他对陈景恪这个伴读很是满意。 本来只是让他帮太孙调养身体,昨天那一番话说明他还是个明事理,懂得劝谏之人。 这可谓是意外之喜。 有这样的人在太孙身边陪伴,他也能放心不少。 又看了几眼,他就转身离开。 陈景恪并不知道朱元璋来过,更不知道自己昨天那一番话,获得了朱元璋的认可。 此时他满脑子都在思考,该如何给朱雄英灌输知识,又灌输哪些知识。 等到朱雄英将太极拳第一节学会,侍从也已经将早膳端了上来。 很简单的饭,粥、面饼、一荤一素两盘菜,还有一小碟咸菜。 两人用了饭,就一起去坤宁宫给马秀英请安,顺便也让陈景恪为她检查一下情况。 一见面马秀英就笑道:“景恪,在宫里可还住的惯?” 陈景恪挠挠头,实话实说道:“有点紧张,半宿才睡着。” 马秀英心下莞尔:“你这孩子倒是实诚,刚住进来都紧张,习惯就好了。” “是,谢娘娘关心。” “听说你在编写医书?太医院珍藏了许多医书,若有需要尽可以去找他们借阅。” “额……谢娘娘,我知道了。” 又聊了几句,陈景恪就为她做了检查。 只是上次服药才第四天,并没有什么太明显的变化。 缺钙也不是三五天就能补起来的,抽筋儿的问题至少也要半个月才能好转。 所以这次并未对药方做出调整。 检查完他就很识趣的提出离开,将空间留给祖孙俩。 临出门的时候,马秀英告诉他:“两日后叶先生就能入京,大本堂就可以开课了。” “虽然陛下准许你不用去进学,但作为英儿的伴读,第一天见先生你还是要去的。” “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免得到时出错。” 第22章 突破口 陈景恪还是很想和那位四梅先生搞好关系的,这样以后做很多事情都会方便许多。 所以特意了解了一番他的性格和喜好,得出的结论是: 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这活脱脱就是一陶渊明啊。 不过他比陶渊明幸运,生对了年代赌对了人,有机会施展才华。 只是他自己并不喜欢为官,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之后,就在家乡过起半隐居的生活。 朱元璋屡次征召他为官,都被拒绝。 这次或许是被皇帝的诚意感动,或许是静极思动,又或许是有别的原因。 在接到朱元璋的私信之后,终于决定出山教导朱雄英。 得知这些信息,陈景恪心中也有了谱。 前期当小透明,慢慢混熟了再投其所好搞好关系。 两天后的下午,叶兑入京。 朱标对自己儿子的老师,还是非常重视的,出城十里相迎。 作为弟子朱雄英要去,陈景恪是伴读自然也要去。 同来的还有十余位儒士,其中几位还是叶兑的学生。 朱标如何礼贤下士,叶兑如何感激略过不提。 陈景恪打定主意当个小透明,一直跟在朱雄英后面,悄悄的打量对方。 七十五岁高龄的老人,须发花白身躯也有些佝偻,但精神矍铄,眼睛很清明。 这气质,一看就是大佬。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他总觉得叶兑的眉宇间带着一丝焦虑。 就在他打酱油的时候,叶兑却看向他说道:“这位就是太孙伴读陈郎中吧?” 陈景恪很是惊讶,他竟然连自己这个伴读都知道? “正是学生,见过先生。” 叶兑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他:“果然一表人才,听闻你医术精湛堪比御医?” 陈景恪谦虚的道:“先生过誉了,岂敢和诸位御医比较。” 叶兑点点头,叮嘱他日后好好照顾太孙云云,表现的很是慈祥。 这让陈景恪更是惊讶,这叶老先生一见面就示好是几个意思? 朱标似乎知道什么,但也只是笑笑没有多言。 一路来到乾清宫,朱元璋在大殿门口迎接,可以说相当的重视了。 不过这些就和陈景恪无关了,将叶兑接到宫里他的任务就已经完成。 后面面君环节,就是朱元璋和叶兑两人的事情了。 但有一件事情始终让他疑惑,叶兑是怎么知道自己的,为何会特意和自己聊天。 他可不会认为,这些大佬会无缘无故的向自己示好,其中必有缘由。 疑惑并没有持续多久,第二天他就知道答案了。 这天一大早朱标就过来,带着他和朱雄英去了叶兑府上。 同来的还有三名御医,其中就包括太医院院使郑良琦。 三人见到陈景恪都非常客气,主动过来打招呼。 陈景恪自然不会端架子,处处以后辈自居,让三人很是高兴。 走在路上,陈景恪露出若有所思之色,叶家有人生病了,还是重病。 昨天看叶兑中气十足不像是有病的样子,大概率是他家里人生病。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他向自己示好就不奇怪了。 而且最开始他看自己目光充满了审视,大概率是因为年龄原因,对自己的医术产生了怀疑。 他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推测,叶兑肯入京,很可能也是为了这个家人的病。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交好他的机会,等会儿一定要表现一番才行。 等到了叶府,朱标才说出此行目的: “叶先生的重孙叶云流身患重病,遍请名医皆束手无策,今日过来就是为他诊治。” “叶先生乃雄英之师,你们当尽心尽力救治于他。” 闻言,陈景恪更加肯定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太子登门,叶兑自然要到大门口亲迎,对御医们也非常的客气,主动打招呼。 不过这次他只是朝陈景恪点头示意,没有说什么。 陈景恪知道,他更相信御医。 这很正常,一边是十二三岁的少年,一边是医中国手,换成谁都会选御医。 一通寒暄过后,众人也没有耽搁,直接去后院卧室。 叶云流才八岁,此时正躺在床上。 三位御医明显想在陈景恪面前找回丢失的面子,没有和他做交流,就直接上手诊治。 陈景恪什么都没说,只是在一边看着。 先是郑良琦为叶云流做检查,随着检查的进行,他的脸色越来越凝重。 叶兑的心也悬了起来,等检查结束,他迫不及待的问道: “御医,可能治?” 郑良琦安慰道:“叶先生莫急,叶小郎暂无生命危险。” “还请将小郎生病的起因和症状详细告诉我,如果有之前郎中开的药方就更好了。” 叶兑连忙道:“有有有,都带着呢。” 说完他拿来了一沓厚厚的药方,然后开始讲述病情。 三个月前叶云流失足落水,虽然被及时救出,但也受到了惊吓,还感染了伤寒。 请郎中医治,效果还挺好,第三天烧就退了。 可还不等他们高兴,新问题又来了,叶云流开始便秘。 连忙再将郎中请过来开药,当天就排便了。 然而不知道是药太重还

相关推荐: 旺夫   淫魔神(陨落神)   虎王的花奴(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我的傻白甜老婆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