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都反对祭祀祖先。” “基教明文规定,祭祀祖先就是对神灵的不忠是异教徒,要被处死。” “死后也要下地狱,永世受苦。” “伊教虽然没有强迫不许怀念祖先,却也反对厚葬,不建议祭祀祖先。” “就连佛教,最初也不赞同祭祀祖先。” “后来传入中原,为了传教不得不修改了教义。” 朱元璋勃然大怒:“竟然不许祭祀祖先,简直就是邪教行径,此等宗教决不允许踏入我大明半步。” 朱标和朱雄英都深以为然,别的都好说,不许祭祀祖先绝不能容忍。 陈景恪心下暗暗开心,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对于一个崇尚祖先崇拜的文明来说,不许祭祀祖先简直无法忍受。 百姓可以不在乎国家,不在乎族群,不在乎文明,却不能不在乎祖宗。 至少对于现在的华夏文明来说是这样的。 “一个文明一旦被宗教思想禁锢,就会变成死水一般,无法再发展出灿烂的文化。” “所以我们要庆幸,华夏文明早早的就实现了政教分离。” “我们的祖先拥有自由的思想,去探索世界解释世界,才有了现在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这时,朱雄英突然说了一句:“现在的儒家,和宗教又有何区别?” 朱元璋心头一震,像,实在太像了。 朱标毕竟是接受过正统儒家教育的,虽然他不是唯儒家论,却也不想看到别人诋毁儒家。 “莫要胡言乱语,儒家思想乃世俗化思想,怎么能说它是宗教呢。” 陈景恪也有些惊讶,朱雄英这小子可以啊,竟然能认识到这一点。 “殿下,我倒是认为太孙说的没错。” “从宋朝开始,真正实现了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和宗教还有区别吗?” “尤其是理学出现之后,三纲五常、种种条规,比宗教的清规戒律还要森严。” “孔夫子的话成了真理,任何人但凡质疑,都会被打上异类的标签。” “所有的新思想,都要从儒家经典中来。” “没有儒家经典做备注的思想,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尊圣人言。” “虽然不会被处死,却也再无容身之地。” “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华夏的学术界恐怕也会变成一潭死水。” “这也是为何我要分裂儒家,要给其它学派提供复兴的机会……” 见他都支持朱雄英的话,朱标终于不说话了。 朱元璋深吸口气,庆幸的道:“咱曾经想将程朱理学定为儒学真意,要求天下读书人学习。” “还好,还好,还好遇到了景恪你,否则险些酿成大祸啊。” 陈景恪心道,上辈子你就是这么做的。 至于后果,不说也罢。 这话当然不能说出来,所以谦虚了几句之后,就再次将话题拉回了最初: “我们的祖先具体是什么时候实现政教分离的,已经不可考。” “不过根据神话传说,颛顼大帝绝地天通,从此人神分离,神再也无法干涉人间。” “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很可能是从他开始,华夏完成了政教分离。” “世俗王权压倒了宗教,这极大的限制了宗教的发展,促进了世俗人文思想发展。” “但当时的世俗思想还不够完善,依然需要借助宗教力量来建立社会秩序。” “所以,宗教依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甚至能干涉王权。” “这一点从夏商时期频繁的人祭就可以看出一二。” “世俗王权彻底压倒宗教神权,应该是周朝建立之后。”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世俗思想终于在周朝完成了升华。” “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世俗化思想体系,正式形成。” “宗教彻底被赶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周朝之后,华夏虽然还有零星的神灵崇拜,却再也没有系统的宗教组织。” 前世网庙十哲之一的商纣王,被网友誉为人类最后一任人皇。 还说他因为反对祭祀神灵,遭到了诸侯王的反对。 然而现实是,出土的文献资料显示,商朝频繁的举行大规模的祭祀神灵活动。 而且还是人祭。 动不动就用几千人祭祀神灵。 也就是说,商朝的最高统治者商王,才是最喜欢祭祀神灵的。 商纣王的具体作为已经不可考,但现在为他平反还为时过早。 至少现在的文献资料,还不足以为他平反。 那一个个祭祀坑,反而在佐证他或许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无辜。 “正因为世俗彻底压倒了宗教,才有了百家争鸣。” “在那个时期,思想界百花齐放,可谓是最辉煌的巅峰时期。” “也正是在那个时期,宗教几乎被挤压的失去了生存空间。” “虽然当时的人依然相信神灵存在,相信巫蛊之术。” “却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更没有统一的宗教思想和清规戒律。” “直到佛教东传以及道教的出现,才填补了这个空白。” 朱元璋三人回想周朝和秦汉时期,貌似确实是这种情况。 除了一些自称见过神灵的方士,一些跳大神的巫师,貌似真没有什么宗教。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信奉的神灵,但很多神灵其实就是祖先或者当地大贤化成的。 大家祭祀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缅怀,远算不上是宗教。 朝廷确实会祭祀昊天,却并没有围绕昊天形成宗教体系。 直到佛教和道教的出现,华夏才再次出现了成系统的宗教。 朱标点点头,问道:“为何佛教和道教没有被世俗思想摧毁,反而大兴了?” 陈景恪解释道:“世俗思想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解读,宗教思想又何尝不是呢?” “所以,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宗教思想就一定是落后的是错误的,世俗就是先进的正确的。” 比如前世主流国家采用的一夫一妻制,就是基督思想规定的。 我们在认同一夫一妻制的时候,却全面否认基督思想,是不是有点吃完饭就砸锅的嫌疑? “只是现阶段,世俗化思想更加自由,更加多元化,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明。” “所以,我们的祖先选择了世俗化。” “我们做个假设,当有一天神灵真的出现了,或者宗教思想在先进程度上超过了世俗思想。” “那么形式就会逆转过来,宗教将压倒世俗。” “所以,宗教确实有种种缺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全面否定它的积极作用。” 这话有点绕,又有点反常理。 朱元璋三人花了好一会儿功夫,才理解其中的内涵。 但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陈景恪停顿了一会儿,等他们想明白了,才继续说道: “世俗思想在不停的进步和完善,宗教思想也一样。” “最初只是出于对天象的敬畏,产生的自然崇拜。” “后来就围绕这种崇拜,演变出了宗教思想。” “祭祀仪式、清规戒律等等,都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形成的。” “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甚至演变出了一整套的思想和统治体系。” “最关键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宗教的需求正在改变。” “为了适应人类新的需求,宗教的本质也发生了改变。” “而这种改变,也是佛道能够昌盛的根本原因。” 朱标好奇的道:“哦,如何变的?现在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陈景恪回道:“前面我们说过,最初的宗教是人类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所产生的。” “当时宗教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类对未知力量的崇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宗教就开始产生了新的需求。” “这种需求各有不同,有的是祈求平安,有的求财,有的求子……” “所有的需求,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希望。” “人类信仰宗教,就是想获得一个希望。” 朱标喃喃的道:“希望吗?在痛苦、绝望之下,神灵、来生,确实能为人提供最后一丝慰藉。” 陈景恪恭维道:“殿下英明,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苦楚。” “最无奈的是,大多数人的苦楚终生无法解决。” “这个时候就需要某样东西,能给他们一个希望。” “不论这个希望是欺骗还是麻痹,都比一直生活在绝望中要好。” “面对人类新的需求,宗教的本质也产生了变化。” “从原始对力量的崇拜,变成了为人类提供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残酷绝望的真实,美好的虚假憧憬。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没有错。 只要不影响到别人,我们没必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对别人的选择横加指责。 相反,如果我们自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对别人的选择肆意批判,那才是真正的狭隘。 朱标渐渐明白了他的意思,赞叹道:“原来如此……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佛道顺应了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才没有被世俗思想所瓦解。” 朱元璋终于听懂了,不过没有插话,而是在一旁暗暗点头。 陈景恪继续说道:“不止于此,个人需要宗教,国家也一样需要宗教。” “对个人来说,他们想要通过宗教消灭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 “对于国家和朝廷来说,需要宗教来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 “还有些国家,需要宗教来麻痹人心,削弱百姓的反抗精神,维护自己的统治。” “天竺的身毒教就是如此。” “当然了,华夏文明是特殊的,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的任务,由世俗化的儒家来完成了。” “所以朝廷对宗教就没有什么需求和依赖,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次灭佛行动的原因。” “在别的文明体系里,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第293章 思想武装 “我们的先辈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世俗文化。” “宗教思想只能作为补充存在,就连统治阶级也不屑于用宗教来麻痹百姓。” “反而视其为威胁,时不时的就给予打压。” “若不是考虑到百姓的感受,恐怕佛道两家也早就被摧毁了。” “所以,华夏人是感受不到,来自于宗教的禁锢和压迫的。” “儒家倒是有这样的苗头,但在陛下的接连打击下,已经消停了下来。” “大明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思想文化必将迎来再一次的辉煌。” 对陈景恪这一番话,朱元璋祖孙三人的表现不一样。 老朱是不明觉厉,什么玩意儿,能顶饭吃吗? 不过听你说的挺厉害的,咱就给你鼓鼓掌吧。 朱标则振奋不已,感觉找到了人生目标。 休养生息是出于国家需要做出的决定,不算他的人生目标。 文化兴盛,就非常对他的胃口了。 按照历史规律来看,第一代君主打天下,第二代君主治天下。 文化也会在第二代君主那里迎来大兴。 咱的理想,就是让文化再次大兴,为全新时代奠定思想基础。 至于朱雄英,简直和打了鸡血一样,恨不得马上开启大时代。 冷静下来之后,朱标察觉到了他话里的问题,问道: “你方才一直强调,华夏是独特的,驯服了宗教,别的国家和文明不是如此吗?” 陈景恪重新整理了一下语言,说道: “文明和文化、国家等等都不一样,它更加的厚重……” “而文明又分为起源文明和次生文明。” “所谓起源文明,就是从零开始独立发展出来的文明,我们华夏文明就是如此。” “次生文明,是受到起源文明影响延伸出来的文明。” “比如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就是多种文明交汇后产生的。” “据我所知,现在可以追溯的起源文明只有四个,华夏、古身毒、古埃及、古希腊。” “除了华夏文明传承至今,其余的三个文明都经历过大破灭,传承已经断绝。” “有些人自称是他们的传承者,但也多是攀附而已,其实并没有继承多少精髓。” “比如现在的天竺各国,也自称是古身毒文明的继承者。” “可除了宗教和种姓制被继承的很完整,别的并没有学到多少。” “罗马也是如此,他们就自称是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者。” “但古希腊已经毁灭,只留下了一部不知真假的诗歌。” “在这种情况下,罗马是如何获知古希腊文明的真面目,并学习传承的呢?” “所以,此事也是存疑的。” “除了这四大起源文明,或许曾经还存在过其它起源文明。” “但传承都已经断绝,连只言片字都没有留下,我们都无法知道他们是否存在过。” 自然还有其他起源文明,比如古巴比伦。 但此时的古巴比伦遗迹应该还没有被发现,陈景恪自然不能说出来,否则就真没办法解释了。 虽然朱元璋他们大概率不会追问,可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还是少说为妙。 听说华夏是起源文明,还是唯一传承没有断绝过的,朱元璋三人都不禁有些骄傲。 但随即又感觉一股压力扑面而来。 正所谓物伤其类,那么多起源文明都断绝了,华夏能幸免吗? 陈景恪照例停顿了一会儿,给三人消化的时间。 直到他们都表示理解了,才继续说道: “再说回殿下方才的问题,我们可以毫不谦虚的说,是的。” “除了华夏,在别的地方政教合一才是常态。”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但也很简单。” “起源文明更加的厚重,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具有包容性。” “次生文明则不然,他们没有历史赋予的厚重感。” “作为学生,他们不可能全面学习和接受起源文明的所有精髓,能学到其中一部分已经很不容易了。” “就好比,有一个国家想要学习华夏文明,但只学走了儒家文化。” “墨家、法家、道家、兵家等文化,他们没有什么接触,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些流派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他们将儒学研究的多么透彻,都不可能学到华夏文明的精髓。” “也不可能具有华夏文明的厚重感、多元化和包容性。” “儒家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流派。” “可是对他们来说,就是他们的全部。” “同理,对于华夏文明来说,宗教就像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对于次生文明来说,宗教是他们文化里最重要的部分,甚至是全部。” 朱元璋三人了然的点点头,起源文明的思想文化是用几千年慢慢形成的。 次生文明想用短时间就全部学走,是不可能的,只能学习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次生文明花费大量时间,全面学习呢? 那对不起,他们会被华夏文明同化,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朱标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就如你方才所说,他们学走了儒家文化,可儒家是世俗思想。” “如果他们真的用儒家治国,又怎么会走上政教合一之路?” 陈景恪心中暗道,这个问题问得好: “因为现实会逼迫他们走政教合一之路。” 见三人满脸疑惑,他进一步解释道: “你们对外界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势力之间的碰撞非常残酷。” “文明与文明,国家与国家,部落与部落之间,一直在激烈的对抗。” “想要活下来,就要变强,就要吞掉弱者强化自己。” “可是每一个国家势力,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想要融合他们谈何容易?” “华夏文明自身无比厚重,兼容并蓄,有能力集百家之所长。” “我们同化百族,靠的不是毁灭对方的文化,而是将其吸收融入自身。” “这一点,是文化薄弱的次生文明无法做到的。” “如果他们试图这么做,更大的可能会被反噬,最终自我毁灭。” “所以,他们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来搞民族融合。” “就只能神化儒家思想,神化孔子,将儒家变成宗教。” “然后利用宗教的极端性和传播性,来强行完成思想上的认同。” “不信奉儒家的都是异教徒,统统毁灭。” “剩下的人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洗脑,就成了儒家的信徒。” “这就是为何次生文明必须走政教合一路线的原因。” “伊教、基教全都是这么做的,用宗教统一思想,将宗教作为治国的法理根本。” “每征服一个地方,就彻底毁灭其文化,强迫其信奉自己的宗教,然后完成融合。” 他们的世界只有输和赢两个概念。 输家一无所有,赢家通吃。 他们无法理解双赢思想,没有家国天下情怀,不愿意也不敢去这么做。 所以当西方了解了华夏文明之后,感到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样的文明存在? 灯塔的高官接受采访时直接说,不允许自己的家人接触某音国际版,因为那上面到处充斥着中国文化。 对他们来说,北极熊的武力威胁最多就是飓风,中国的文化威胁就像是气候变迁一样可怕。 听到上面那番话,朱元璋三人心中的自豪感都要溢出来了。 原来我们的文明竟然如此的优秀,如此的独一无二。 朱元璋一拍大腿,说道:“咱现在相信你的帝国计划能成功了。” “老祖宗给咱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财富,若我们还不能利用好,九泉之下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朱雄英激动的握紧双拳,用激昂的声音说道: “帝国计划必将成功,未来属于华夏。” 朱标也心潮澎湃,他更加肯定了自己的追求的正确性。 就是要继承发展华夏文明,使其变得更加厚重、灿烂。 同时,他也终于接受了打压儒家的政策。 他的老师宋濂可以说是当时的儒家第一人,作为学生他自然也深受影响。 虽然不迷信儒家,但在内心里也难免会有所倾向。 尤其是陈景恪竟然想复苏法家,他其实很不以为然。 法家和法治没有一文钱关系,他们的思想是一整套的道德和治国体系。 简而言之,建立一整套的制度框架,将所有人都装进去。 所有人都严格按照制度框架给的任务去生活,不允许变动。 你是农民,就只能种地,不允许干别的。 不能穿华美的衣服,不能享受音乐,不能干这不能干那。 每天早上几点出去干活,晚上几点下班,都有严格的规定。 下班之后还要顺手砍一捆柴带回来,不带的就要受罚。 哪怕土地是你自己的,也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去劳作。 太累了今天想休息一下?对不起,不行。 工匠子子孙孙只能为工匠,也规定了他们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这种制度框架,大家想到了什么? 种姓制度?九品中正制? 还有人觉得法家思想比儒家优秀吗? 有人或许会说,你丫瞎扯,法家怎么可能这么霸道。 然而,法家就是这么霸道。 汉宣帝所言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其中的‘霸’就是通过法家来实现的。 匠籍制度是管仲发明的,他是法家的祖师爷之一。 娼妓也是在他手里变成了正当行业,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收税。 商鞅在秦国改革的内容,就包括严格规定百姓必须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 为什么商鞅死后,全国上下所有人都觉得很爽? 就是因为从上到下,从权贵到百姓,都是他改革的受害者。 牺牲所有个体的利益,为国家服务。 这就是法家。 如果说儒家喜欢愚民,那法家才是愚民政策的祖师爷。 汉朝吸取了秦朝教训,采用了更加温和的措施,也就是外儒内法制度。 用温和的儒家思想,将法家的严苛制度包裹起来,让大家更加容易接受。 这才是外儒内法的内核。 如果儒家和法家必须二选一,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儒家。 这也是儒家最终战胜法家的根本原因。 朱标是研究过这些东西的,自然知道其中的道理。 因此,他才对陈景恪复兴法家很不以为然。 而且还无法理解。 因为陈景恪主张废除匠籍,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允许百姓在一定范围内流动。 完全是和法家思想背道而驰的。 既然你要给百姓松绑,又为何要复兴法家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不喜欢儒家,就要把法家搞出来打擂台? 现在他终于了解了。 一家独大之后,儒家就会慢慢的神圣化。 而神圣化之后的儒家思想,会让华夏文明变得狭隘,失去多元化和强大的包容性。 法家思想并不完美,可他自身也是有优点的。 最关键的,还是引入竞争机制,防止儒家独大,保持华夏文明的多元化。 想通了这一切,朱标看向陈景恪的目光里,充满了敬佩。 原来在不知不觉中,他竟然为华夏文明做了这么
相关推荐:
女奴的等价替换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开局成了二姐夫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村夜
恶蛟的新娘(1v2)
我的风骚情人
猛兽博物馆
弟弟宠物
蝴蝶解碼-校園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