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妇最好只生一个孩子,最多两个,且生育间隔需在三年以上。三年后,1980 年,又刚好赶上明确的独生子女政策出台,她就这样成了铁板钉钉的独养女儿。 她从婴儿到少女的那十几年,也正是恢复高考、全民学习的十几年。在 A 大教工的圈子里,大家奉行的更是“唯有读书高”的信念。就连徐玲娣都曾后悔自己结婚生孩子太早了,否则说不定也能考上大学。这信念搁到小孩子身上,又被进一步提纯,发展到了除念书之外,所有事情都是浪费时间。 与此同时,“早恋”这个词也被创造出来。不同于“青春期恋爱”、“puppy love”或者“两小无猜”这些中性甚至带着些褒义的词语,所谓“早恋”,天生就有种批判色彩,似乎就是在说,你们这恋爱谈得太早了。 但是当然,谈恋爱这种事靠禁止是禁止不了的,更别说是在一群荷尔蒙爆棚的少年人中间。 自凌捷上中学开始,身边便总有男生女生互生情愫,偷偷交往。只是这些恋情大多不得善终,初时甜蜜,后来成绩下滑,老师批评,父母打骂。这种事对男生女生的影响又往往不太一样,她看过太多曾经的小情侣开始互相埋怨,有些甚至闹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偶尔还听说某某校有女生找小诊所打胎,或者在厕所生了个孩子。所有这些集合在一起,让她潜意识里对谈恋爱这件事形成了一种宛如恐怖故事的印象。 她完全不想尝试,那个时候也根本没机会尝试。 学校这方面管理很严,家里更没给她多少自由的空间。就那么一套小房子,她睡阳台隔出来的一小块地方,几乎没有隐私可言。作为独养女儿,父母对她寄予厚望,号称把她当成男孩子来养。这在她那一代女孩子中间并不少见,起个中性的名字,留一头短发,说是头发会吃掉大脑的营养,长的越长就越影响学习。 徐玲娣连言情小说都不许她看,虽然自己很爱看琼瑶和三毛,也都是偷偷摸摸背着她看的,从同事那里借回来,拿挂历纸包个书皮,看完了赶紧还掉,给她买的课外读物都得是中外名著,或者意林、读者、心灵鸡汤。 凌捷后来觉得,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把她变成了一个在情感方面很淡漠的人。 回顾过往,她也曾有过心动的感觉,但都是对事不对人。比如某个早晨上学路上对某人的一眼惊鸿,或者某人在运动会上跑四乘一百米接力的最后一棒,反超夺冠。 心动之后,换个场景,那股劲儿就过去了,她并不会因此喜欢上那个人本身。就像她爱听一首歌,但不会对歌手着迷,爱看一部电视剧,但对演员没有太多感觉,她一直都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追星。 她怀疑自己是不是永远不会喜欢上任何人,甚至压根就没有那根谈恋爱的神经。 从这个角度上说,那一次辩论让她抽到反方,并且以“爱情不存在”的观点赢下比赛,也真是实至名归了。 直到这一天,田嘉木又一次给了她一瞬心动的感觉。 要说清楚她那一刻的想法,还得回到九月份,她来上大学报到的时候。 虽然离家很近,但她还是选择了住校,徐玲娣和凌建国推着两辆自行车,把她跟行李一起送到生活区。路上遇到不少同学,有跟她一样的新生,也有开学返校的学长们。 徐玲娣盯着其中几个男生看,一边看一边品评:“这个蛮好,那个也不错……” “你在干嘛?”凌捷尴尬,嫌她太大声了。 徐玲娣教育她:“你现在上了大学,可以开始谈恋爱了呀,学校里敲定的关系最知根知底,好点的男孩子在毕业前都给人抢走了。” “抢到了要干嘛?”凌捷问,这措辞让她想到菜市场。 徐玲娣理所当然地回答:“结婚咯,等到出了社会,哪还有好的剩下。” 凌捷目瞪口呆,仅仅几个月之前,她接到男生打来的电话都要被母亲盘问半天,怎么就突然快进到结婚了呢??!! 但不管怎么说,她还是得到了某种许可,知道自己现在已经不被算在“早恋”范畴里了。 除此之外,还得说一下那一年上海电视台播出的一部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 那是凌捷追看的第一部日剧,或者说从未有一部电视剧让她有过那种追着看的感觉,每天播出之前,她都会卡着点去有电视机的教室里守候,片头曲的前奏一响,便被调动起情绪,而后很珍惜地看着每一个画面,听着每一句台词,一集终了意犹未尽,又开始抓心挠肝地等下一集。 过后回想起来,她才发现这种感觉很难说清,究竟是来自于剧集本身的吸引力,还是她当时的年纪,或者所处的时代。因为剧情其实简单到平淡,仔细分析其中的逻辑,甚至有些奇怪。 那段时间,同寝室的几个女生总在争论一个问题,莉香到底怎么看上完治的? 大家最后达成共识,莉香对完治的喜欢,其实只是她自己的心理投射而已。 莉香想找个人谈一场恋爱,刚好完治出现在那个时刻、那个地点。于是就是他了。她按下开始键,他才有了
相关推荐: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数风流人物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吃檸 (1v1)
凄子开发日志
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
绝对占有(H)
致重峦(高干)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