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能提神,用来解乏再合适不过了。 就是要点燃有些麻烦。 吉利可汗让探子给每个首领都发了一根烟,大家都乐呵呵地抽了起来。 那是爱得不行啊,有人抽完一根立马就要找第二根了。 就这样,探子带了的一包烟,不过三四分钟的时间,就已经被解决完了。 “这烟和酒,都很不错,若是我们汗国不能享有,那也太过遗憾。” 吉利可汗抱怨道。 “还有什么?尽数都拿出来。” 有首领催促道。 因为没有烟抽的缘故,他的暴脾气也上来了。 这探子太不懂事了,这么好的东西,怎么才买一包? 于是探子又从包裹中拿出了一块琉璃片,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看着晶莹剔透,很是漂亮。 “这是何物?” 吉利可汗在看到这琉璃片的时候,顿时就有些坐不住了。 虽然他们突勒人没有什么文化,对于这样精美的东西可能不是很能欣赏。 但是他们可是马背上的民族,常年游牧,在其他国家,他们也见过类似的东西。 那可是价值连城的玩意,这探子是怎么弄到手的? “此乃琉璃,是小的特意买来献给大王的,这可是花了五十两黄金才买来的,小的身上的盘缠都花完了。” 这探子也是直接将琉璃片双手呈上献给了吉利。 吉利把琉璃片拿在手中,细细揉搓,放在光线下细细观摩。 “很漂亮,本王很喜欢。” 吉利把琉璃片收进了衣兜之中,打算回去之后就将它做成首饰佩戴在身边。 “此物才五十两黄金?实在是太便宜了些。” 吉利觉得这块琉璃,起码价值百两黄金,那些大唐人怎的如此不识货? “大王要是喜欢,那大唐的皇宫里面还有很多呢,而且大唐朝廷似乎还在考虑要不要和我们进行交易呢,他们会给我们便宜的价格。” 探子说道。 其余的首领也是面带喜色。 既然大唐肯卖,这不得多弄一些? 第四百五十八章:程咬金:俺是个读书人! 而此时的吉利可汗却笑了起来。 “交易?” “你们怕不是忘记了本王之前与李世民的渭水之盟,我们突勒人,想要的东西,还要买?” 此时的吉利,一改往日沉寂的口吻,直接狂妄道。 其实他也有预感,他和李世民之间的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现在是大唐飞速发展的时期。 而他手底下的人,却又在大唐边境到处惹事,李世民不可能不除掉他们。 与其让李世民先动手,不如他主动出击。 就像上次的渭水之盟的一样,直接打李世民一个措手不及,到时候李世民哭都没地方哭。 至于能不能把大唐给打下来,那再另说,他吉利没有这么大的信心,他顶多就是威胁一下李世民,让他交出点好东西。 总之,入侵大唐这一战,是无可避免的,即便是他不动手,李世民也会动手。 第二天,大唐皇宫之中,李世民在自己的宫殿内看科考上来的考卷。 他的眉头始终都是紧皱着的。 说实话,这一次的考题难度确实不错,是翰林院出的题,相当有难度了。 但是这些考卷给李世民的只有一个感觉。 平庸。 哪怕是状元的文章,李世民也觉得食而无味。 策论都实在是太空洞了,根本跟不上他李世民的步伐。 如果是以前的他,一定会觉得这些人惊才艳艳,甚至拍案叫绝。 但是在听过楚源课后的李世民,视野开阔了很多。 思想自然也不再那么顽固,他只觉得这些考生的思想,似乎有些落后了。 最后的策论题,他意在让这些考生给他们提一提大唐应该重点发展哪个方面。 明明答案已经写在字面上了。 最近大唐大兴商业,难道这些书生是看不见吗? 还有一堆人写发展农业,甚至给他提了一堆毫无实际意义的建议,根本无法落实的东西。 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些进士就有问题了,相反,这些进士的想法都很大胆,这对于一个新兴的王朝而言,这是好事。 然而却并不是李世民需要的人才。 又或者说,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找不到李世民想要的人。 除非他发展与现在大唐政治结构相对应的教育,提升学子的知识范围和整体素质。 可是那对于一个封建王朝而言,又是极为不利的。 废除儒学,那是对皇权极大的挑衅。 也并不是说儒学不适用了,只是说,现在大唐的儒学太落后了,把人的思维培养地太过固化。 李世民摇了摇头,放下了一堆考卷,他必须想个办法,改变当前的这个局面。 大唐的整体都在进步,但是教育才是国之根本,这些人才培养好了,大唐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就在李世民准备去找楚源想办法的时候,负责选拔的官员却对李世民问道。 “陛下,您对今年的这批进士,可是不满意啊?” 官员是一个懂看脸色的,看到李世民的满面愁容,就知道李世民对这些进士并不是很满意。 “如果皇上不满意的话,这一届的进士取消?也就不用他们再枯等了。” 官员一狠心,说道。 李世民却连忙摆了摆手。 “不必,这些进士,能够考上来也是不容易,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我若是一句话,就让他们回家,那也未免太寒心了。” “以后也没人再信任朕的科举了。” 即便李世民对这些进士比较失望,但他觉得这些人身上一定是有自己的发光点的。 至少智商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不然也不可能通过层层选拔,考上个进士。 “明天面圣吧,朕对他们说教说教。” 李世民给了这个官员一个具体的答案。 就这样,消息落地,举国上下,不知多少的学子心头在期待着入朝为官那一刻。 第二天面圣,满朝文武都到场。 学子们跪在大殿中央,李世民一个个点名,一个个看。 不愧是他大唐的学子,个个都精神充沛,长得也标标志志。 跪在前面的,是状元郎榜眼和探花,也就是一二三名。 在李世民旁边,两个皇子也是一同被李世民喊了过来。 当然,大部分大臣此时表情都是比较肃穆的,毕竟进士面圣,这是科举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要被记录在历史中的一刻。 现在跪在殿中的那些进士,指不定其中的哪一个,未来就能够成为他们的上司呢。 就连平日里跳得比较厉害的崔仁师一众门阀,也都保持着应有的庄重。 然而,刚从外地被召回来的尉迟恭和程咬金却懵了。 李世民把他们喊来干什么?这种科举的事情,他们来了也没用吧,顶多看个热闹。 最主要的是,他们才离开几天?大唐怎么就变了样? 那长安街上卖的什么烟啊,酒啊,还有崭新的医院啊,整个长安街的坊市那是真的热闹非凡。 还有以前经常在京城里面蹦跶的那些门阀,怎么个个都像老鼠一样畏首畏尾的,以前他们不是横跋扈的吗? 两个人太久没有上朝,感觉自己与时代脱节了。 当然,最让他们气愤的事情就是,李世民要打突勒,居然不喊上他们?仅仅只是喊了李靖? 就凭李靖,行不行啊? 前面的典礼十分繁琐,但是却又是必须进行的,以庆祝状元郎、榜眼和探花的。 一切都搞定之后,这些进士要想做官,还必须要通过吏部的考核,分一二三甲等,根据等级分配不同的官职。 像前十名一般都是入了翰林,等级低一点的,就是去做县令或者主事去了。 “状元郎,你是叫做刘进?”李世民开口问道。 “回陛下,是。”刘进答道。 “不错,有状元的风范。” 李世民也是点点头,不过从他的表情,却依旧看不出半点喜悲。 “以后入了翰林,也要称呼一声刘大人了。” 房玄龄欣慰地看着这个年轻人,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一样。 当年的他,何尝不是如此,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只是老矣,只是俱往矣。 “状元郎真是一表人才,人模人样,祸国殃民,斯文扫地,当真是读书人的榜样。” 程咬金也是乐呵呵地夸奖道。 但是整个朝堂的氛围瞬间就寂静下来了。 “宿国公,最近有读书啊,成语一套一套的。” 只有尉迟恭还没有察觉到氛围的不对劲。 李世民的嘴角抽了抽,都叫这个程咬金多读书了,也不知道读的是些什么书。 “哈哈哈,那是那是,我们这些打仗的,也不能耽误了学习。”程咬金笑了笑。 第四百五十九章:大唐要做的,就是赚钱! 让你们学习,不是让你们去学习怎么乱用成语的,李世民以及其他的大臣都尴尬地捂着脸。 “好了,刘进,作为开科以来,你是本朝的第一位状元,朕看过你的试卷,字迹很工整,是一个有才华的。” 李世民淡淡地夸了几句,倒也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都快把刘进捧上天了。 刘进听到皇帝的夸赞,也是连忙谦逊道。 “不敢当,不敢当,才疏浅薄,不敢卖弄。” 看得出来,这个状元在人品方面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于是李世民就开始发难了。 “你是全国万里挑一的人才,在学问这方面,你确实不错,但是朕认为,你的眼光还应该高些。” 李世民这一句话,也是间接的反应了他对于这一次科举结果的不满意,这让很多大臣的心里都是一沉。 皇上连状元都不满意,他究竟是想要怎样的人才? 一时间,所有的大臣心里都打起了鼓。 程咬金和尉迟恭更是摸不着头脑。 “陛下不是最喜欢读书人了吗?怎么今天好像有点看不起的意思。” 程咬金朝尉迟恭问道。 尉迟恭也是无奈地摊手,他怎么会知道皇帝心里是怎么想的。 “陛下,此言差矣,都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更何况是进士。” “若是没有足够的见识,又如何在科考的时候下笔如有神呢?” 说这话的是魏征,也只有魏征在这个时候敢公然怼李世明了,他也是读书人,他要为这些进士说话。 而大殿中的其他进士们,也对魏征的仗义执言感激无比。 他们看得出来,皇帝对于读书人有偏见,认为他们只会读死书,眼界不够开广。 李世民摇了摇头。 “朕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你们还记得科考最后的策论题是什么吗?” 刘进几乎没有思考就回答了出来。 “是论治国。” 这次的策论题可以说是非常的开阔,十分考验一个人的眼界和对于社会制度的了解,并不是那么好写。 而刘进则是认为自己在策论方面写得无懈可击。 “那就请你说说你的治国良方,朕来听。” 李世民做了个手势,表示让刘进说一说。 刘进也是上前一步,随后沉思了一会儿,缓缓道。 “国之根本乃是农业……” 对于农业,他从很多方面阐述了农业的重要性,还提出了一些对于田亩的改革,比如纳粮税的一些政策。 总体而言,中规中矩,但是也算比较有想法,很多大臣都是听得津津有味,在思考刘进所说的那些政策的可行性。 “其次,礼法为重,人人知法,国家方能安定……” 刘进继续阐述对于法律知识普及到民众的重要性。 也是中规中矩地看法,但是也有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让许多大臣都连连点头。 “最后,内外兼守,国内民富兵强,国外抗击外敌,可得国之大兴……” “当然,君王理国事,陛下才是带领整个国家走向兴盛的关键人物,作为臣子,只有紧随陛下的脚步,才能举国上下一心……” 洋洋洒洒说下来,刘进的口才很好,说得头头是道,也没人觉得他说得就不对。 即便观点都是一些老观点,但是人家善于在老东西里面找新的点,也说得过去。 刘进浸淫科考多年,就等着科举再兴,一鸣惊人,所以对于国事策论这一块。 请教过很多的大儒,考前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 他能够拿到状元,他自己其实也并不意外。 最后他甚至还拍了一下李世民的马屁,此时刘进的心里已经稳操胜券了。 这大殿之上,尽显才华,惊艳众人,留到后世,那也绝对是一个美谈。 很多大臣对于刘进的策论也很是满意,认为这日后绝对是一个可塑之才,栋梁之才。 即便是程咬金和尉迟恭这种没怎么读过书的人。 也都觉得刘进说得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以前大唐也是这样的,隋朝也差不到哪里去。 “好,这就是你的策论了,众爱卿觉得如何,可满意?” 李世民并没有发表看法,反而是朝着大臣们看去,想问问他们的意见。 房玄龄擅长察言观色,他就已经察觉到了李世民今天情绪的不对劲。 陛下对于今天科考的这些进士,似乎都不是很满意。 这是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了,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但是魏征哪里是一个闲得住的。 “臣以为,讲得很好。” 其余的几个翰林院的大臣也是连连点头。 读书人之间都是惺惺相惜的,对于刘进这种人才,他们很喜欢。 李世民此时表情却骤然冷了下来。 “你说的这些,难道朕不知道吗?朕需要的是新的想法,而不是纸上谈兵。” “你们可真的有用心看一看现在的大唐是什么样子?可有结合大唐目前的国况去思考问题?” “开口治国,闭口治国,你们却连国是什么,国长什么样子都没有看清。” 李世民失望道。 不仅仅是对这些进士,同样是对那些思想守旧的大臣失望。 “你说大唐要发展农业,要弄更加先进的生产工具,但是你有没有去田里看看,田里种的是什么?农民又是用什么农具耕种?” “你可有亲自下过地?可有亲自种过粮食?可真的知道你笔下写的‘耕种不易’有多不易?” 李世民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利剑一样,插进了刘进,以及每一个读书人的心里。 刘进不理解啊,大唐是什么样子的? 他突然就陷入了迷茫。 他整日说农业最重,却连秋收都从未参与过,只知捧着他的圣贤书。 他只看见了热闹的市坊,看见了繁华的街道,看到了和他一样进京赶考的书生。 “魏征!这你最清楚,你告诉朕,大唐现在的农业是怎样的,用的是什么生产工具。” 于是乎,魏征将最近大唐的近况阐述了一遍。 譬如红薯土豆的亩产,医疗、商业的发展,着重讲的就是一个,大唐走的就是一个经济路线。 两个字,赚钱,赚钱,还是赚钱。 但凡能有一个考生扣到这个题,李世民也不至于这么失望。 他现在应该,怎么办了。 第四百六十章:跟着楚源,大唐富强! 此时所有的大臣,在听完魏征的汇报之后,心里都仿佛出现了一道裂缝。 他们的世界观,好像被重塑了? 以前那些旧东西,好像派不上什么用场了? 就连魏征本人都觉得大唐好像确实变了,历朝历代以来,似乎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唐的这种情况。 先发展商业和医疗? 前所未有的兴国之路。 “其他的观点我不想否认你的,但是我得承认有一点你说的很对,你们必须跟上朕的脚步!” “朕乃一国之君,带领着大唐走向兴盛,然而你们的思想却依旧如此守旧,眼界还是如此的狭隘,那朕如何大刀阔斧地往前走?” “更何况,你们都是经过重重选拔考上来的人才,如果你们都不能够让朕满意的话,朕还能指望谁?” “朕不是训斥你们,朕只是希望,你们能多看看身边发生的事情,用与时俱进的目光看待大唐,看待整个世界。” 李世民的这些话,当然也是从楚源那里学来的,楚源在训斥学生的时候,就经常用这套说辞。 李世民说着,很多大臣和学子都低下来了头,开始反思了起来。 “太子!你来说说,应该如何治国。” 李世民此时也没有顾及底下那群人的心情,而是直接让李承乾来说说他对于治国的看法。 一是为了警醒这些大臣,二是为了检验检验李承乾在楚源那里学习得怎么样,验收一下成果。 “儿臣以为,就大唐目前的国况而言,唯有商业兴国,科技兴国这两条路可行。” 李承乾一开口,便是直接将他骇人听闻的观点抛出。 但是李世民却很满意。 不愧是他的儿子,最懂他。 “父皇增加商税,必然是想从商业开始,斩断大资产的对于商业的垄断,让小资产能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自古每朝每代,商贾地位极地,商户甚至仅比贱籍高一等,被社会漠视,从商得不到社会保障,东西无法出售,得不到流通的经济,自然无法发展。” “而我大唐,却要反其道而行,大力发展商业,生产高利润商品,普及国内,售给外邦,做到国富民强这两点,首先,国富才是基本!” 李承乾的观点很新颖,至少在大唐的这些官员眼里,这是闻所未闻的观点。 有些离经叛道,但是一联想李世民之前的所作所为,才恍然。 这不就是大唐在走的路吗? “其次,有了钱又该怎么办呢?有人说应该养兵,用钱养兵,这同样,也是老观点,儿臣以为不对。” 这话一出,让很多大臣再次陷入了迷茫。 有了钱不练兵扩张疆域,固守国本,那还能干吗? 钱不就是用来打仗的吗? “儿臣认为,有了充足的经济之后,应当大力推进科技进步,这科技,则是指工艺,技术等。” “譬如,汉时的铁犁与我们唐时的曲辕犁,哪个耕地效率高?秦时的投石车与汉末的攻城车,哪个攻城效率更高?” “自然是后者,而这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最好的例子就是开在长安城内的那些医院,儿臣的脚疾若是让太医来医治,恐怕就是不治之症,但是那些医院,却能够轻松将儿臣医好。” “这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而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有钱。” “有了钱,才是一切发展的根本。” 李承乾结合了自己身上的例子,来说明发展商业和发展科技对于大唐的重要性,以及能够带来的好处。 这些自然也都是楚源告诉他的,教他以现代的,与时俱进的目光去看待国家发展。 “父皇所忧心的教育事业,无非就是孔孟之道对于我大唐的不适配,我们的大唐应该是飞腾而起的巨龙,而非汉时一般盘卧着的老龙,一味追求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之道,不适合我们大唐。” 最后,李承乾又点了点大唐在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他不敢说重了。 毕竟儒学已经传承了那么久,他不可能一句话就把儒学全部给否认掉了。 尽管李承乾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依旧有很多人不能够接受。 他们都觉得李承乾是对的,只是一时间无法接受自己那么多年坚持的东西突然坍塌而已。 尤其是李承乾对于儒学的否认。 他们一方面又觉得李承乾好像亵渎了他们的毕生所学,一方面又觉得很爽。 儒学对于他们的限制,实在是太大了。 可是不学儒学,他们又能干嘛呢? 没有了那四书五经,他们连地里的老农都比不上。 那些进士们就更加夸张了,有人已经开始捂着头陷入了疯癫的状态。 迷茫无措,被否认,他们要何去何从? “好了,不必说了,朕已经知道了。” 李世民打断了李承乾继续说下去的话,再说下去,恐怕那些短时间无法接受这些观点的学子真的会疯掉。 人家寒窗苦读数十载的东西,你太子一句话就否认掉了,他们怎么活? 对于他们来说,四书五经就是全部,让他们不故步自封,不应该用太强烈的方式。 “好了,太子有些话,你们不必放在心上,儒学,朕不会废除,你们学了,依旧有用,你们的成绩,也全部保留。” “但是让你们入朝为官这件事,朕觉得你们还需要学习一些其他的东西,来更新理念,做了官之后,也要不忘学习。” 李世民终究不会一狠心全部都不要。 这些人可都是人才,放到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能够为帝王排忧解难的好官,只是李世民自己的要求太高。 他本可以忍受黑暗,奈何他已经见过了光明。 要想比大秦,大明更厉害,他李世民就必须以完美主义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陛下圣明!” 听到了李世民答应让他们当官的要求之后,这些进士齐齐跪了下来,磕头道。 寒窗苦读十数载,为的就是此刻的出人头地。 别说让他们与时俱进了,就算是李世民要让他们死,那也必须去做。 第四百六十一章:四万本教材,大唐办学校! 散朝之后,很多大臣心里久久无法平静。 于是魏征就领着一众大臣紧跟着李世民,想问问李世民对于科举究竟是有什么想法。 是要对教育也要大改革了吗? 李承乾所说的新式教育,那又是怎样的教育? 魏征跟着李世民到了大殿的外面。 “陛下,您说的那什么新式教育,让那些进士们都去学习的东西,要怎样进行,陛下可有章程?” 魏征想具体地了解一下,这新式的教育究竟要如何开展。 然而李世民却并没有回答魏征。 “日后自会和你们说,不必追问。” 李世民摆了摆手就离开了,留下了凌乱的一众大臣。 说实话,他也没有什么具体方案和章程,怎么开展,他心里同样没底。 谁知道会不会引来什么反效果? 儒学从秦时至今,从未被忽视过,难道他李世民就有这么大本事,说废掉就废掉? 要说具体的方案,那也就只能够去找楚源了,李世民自己一个人瞎琢磨也琢磨不出个所以然。 而身边的人,那是一个能提建设性意见的都没有。 于是,第二天,大秦。 李世民再一次出现在了楚源的教室外面。 楚源现在正在上经济课,李世民依旧和往常一样,站在教室外面听着。 “昨天我们就已经说过了,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我们今天来说说经济对于其他行业的促进作用。” “无论是发展教育还是科技,都是离不开经济实力支持的,而科技的发展,也意味着农业、医疗、军事都将一并发展起来。” “科技发展,又离不开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就是现在我在做的事情,我在培养人才,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基础。” “所以教育才是一切的根本,好的教育,能够促进经济,促进科技。” 楚源将经济的作用拓展了一番,而底下的学生也是听得十分认真。 他们都是古代人,自然对于现代的这些观点无法全面了解,但是现在一回想,才觉得自己曾经的目光之狭隘。 而像老朱、始皇这些格局高的皇帝也是十分认可地点着头。 他们对于楚源所说的这些可是深有感触。 毕竟崇祯朝的科技那么厉害,自然就能够出产出很多高科技,而这些科技,又间接性地促进了其他行业的进步。 所以崇祯朝的军事实力,无论是火药研发还是战舰制作,都是远远甩开他们一大截的。 而归根到底,其实就是崇祯朝的那些人才看待世界的眼光不一样,对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更愿意去创新。 归根结底,就是教育。 如果他们直接将教育弄好,传授人才科技知识和基础技能,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够超越崇祯朝的科技水平。 当然,听得最开心的依旧是李世民。 如果大唐的人才能够掌握高新技术,能够受到系统教育,那同样可以很厉害。 有了第一代高新人才的培养,那么教育的继承性就体现出来了。 第二代,第三代,延绵不绝,他大唐的国祚将会延绵不绝。 不多时,下课后,李世民来到了楚源的跟前。 “楚老师,又来麻烦您了。” 这一次,李世民先开口了。 “什么事呀?” “是这样的,就是我们李家村也想办一个学校,但是也没有教材没有书,就想借您的教材用一下。” 李世民问道。 楚源有些为难,毕竟他的教材也就只有一套,借了李世民,那他用啥? 更何况,他平时根本就不用教材,他看不见啊,平时讲课都是按照自己心里所想的来教的。 但是教师上课不带教材终究是说不过去,影响不好。 李世民看见了楚源犹豫的表情,也不禁有些失落。 难道借不到了吗? 也是,估计楚老师自己就一套教材,要是都借给他了,那人家用什么? 也就在此时,系统的声音在楚源的脑海中响了起来。 “恭喜宿主完成一次传道授业解惑,因学生需要,奖励小、初、高、大学各学科、各科教材100套,共计四万本。” 楚源不由吃惊无比,系统的奖励这一次居然来的这么及时有效。 而且夸张的是,居然连高中和大学的教材都有。 按理来说,李家村不是应该只有小学吗? 不过无所谓了,既然这里李民需要的话,那就给他一半吧,自己留五十套就够了。 他用不用得着还另说呢,等自己眼睛恢复了之后也许还有点用,自己看不见,也就只能放那里了。 “等我一下,等一下你来取。” 楚源先别过了李世民,在一间空旷的房间里面将四万本教材尽数传输了出来。 瞬间,整个房间都被教材塞满了。 楚源不禁陷入了沉默,就算给李民两万本,那也得不少村民来搬才行吧? 不过想了想,教育这么重要的事,就算是费点力气又怎样呢,李民有开办学校的这个想法,那自然是要全力支持才是。 于是,楚源将李世民喊了过来。 “这里有四万本教材,我给你两万本吧,也就是五十套,其他的我就留着。” 楚源坦诚道。 他不可能当大善人,全部都塞给李民,朱家村和秦家村的人同样是需要的。 李世民看着塞满屋的教材,也是被吓了一跳。 他还以为楚源是在为难要不要给自己呢,没想到人家根本就不缺教材,刚才犹豫,怕不是担心自己搬不走。 “谢谢楚老师,您就是我李家村的大恩人啊!” 李世民感谢道,恨不得扑进教材屋里面畅游。 有了这些教材,还担心培养不出优质的人才? 只要他多培养几个能够教学的教师,有了能够传学的手段,那那些进士,还怕培养不成? “你现在快去村里喊人来把这些教材搬走吧,你一个人搬不动的。” 楚源提醒道。 李世民点点头。 “多谢楚老师,那我先走了,我现在就回村里喊人来帮忙把这些书都搬回去。” 李世民赶紧点点头,迈开步子就往回赶。 第四百六十二章:再得晶石,楚源坐等突破! 李世民和楚源交接完后,所有的书籍也算是到达了大唐的手上,只要等李世民的一声令下,这些教材的教学就可以实行了。 “实在是太感谢楚老师了,这么多天了,您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多了,也不知道怎样感谢您才好。” 李世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也是想从楚源的口中知道楚源究竟喜欢什么东西。 楚源连忙摆了摆手。 “没事没事,都是些小忙,我最大的期望啊,就是你那两个孩子能在我这里被教育成人,这就是我的愿望了。” 楚源这番话,让李世民不由对楚源又多了几分敬佩,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 楚源心里也对于李世民这样的态度很是感动,虽然说这个地方都是穷乡僻壤,但是民风是真不错,大家都知道有恩必报。 李世民本来还打算说自己给楚源准备了十多个美女,但是因为光门的缘故没能够传送过来。 现在听到楚源对于教学的热爱,已经那眼里全然没有美色的淡然,李世民钦佩无比。 女人简直就是玷污了楚老师。 楚老师怎么会像是那种轻易接近美色的人呢? 还好自己没有听老朱和始皇的胡编乱造,不然自己就上当了。 “我这次前来,给楚老师带了一样礼物,希望楚老师能喜欢。” 李世民鞠躬道,对楚源表达了深切的感谢。 同时从袖中拿出了一个精致无比的木盒,轻轻打开木盒,只见其中躺着的,是五颗晶莹剔透的石头。 也就在此时,楚源的脑海中,再度传来了系统的提示音。 “叮咚!” “检测到晶石5颗,能为宿主提升修为,请宿主收下。” 这是系统在提醒他,这石头,可不是什么简单的石头。 而是能够帮助人进行修行的灵石,对于楚源的修炼能提供极大的帮助。 但是楚源却是万万想不到,这李民怎么会有这么珍贵的东西? 目前的楚源已经是无限接近于筑基境了,练气巅峰,离筑基也仅仅就只有半步之遥。 原本楚源还有些担心到时候操之过急会突破失败,但是现在有了这些石头,还怕失败吗? “你一个村民,这些石头是从何而来的?” 楚源好奇道。 李世民原本还还怕楚源不喜欢呢,但是看到了楚源脸上那惊喜的神色,他知道,自己赌对了,李世民就喜欢这件礼物。 “这是一位叫做袁天罡的道士给我的,不过他的手上也不多,只是他说这个东西非常珍贵。” 李世民耐心地解释道。 楚源听到了袁天罡这个名字,不由就想到了唐朝的那个天师袁天罡,那可是能够写出《推背图》的大师。 但是袁天罡不是唐朝人吗?居然也有人跟袁天罡同名同姓,而且都还是道士。 这李民莫不是把自己当成李世民了,还真以为他认识唐朝的人呢。 不过这里的人大多都很奇怪,比如那秦家村的村长就老是说自己是秦始皇,还有那朱家村的村长,还说自己是朱元璋呢。 不过楚源并没有在意,也许当地的风俗就是这么让人摸不着头脑。 很多人都喜欢玩这种精神cosplay,满足一下内心的某种需求。 “行,你的好意我收下,这些石头我很喜欢。” 楚源还是收下了李世民的礼物,毕竟这是真的比较珍贵的东西。 “以后若是有什么问题的话,还是可以来找我的。” 楚源也是给出了一个态度,让李世民知道,他的礼物并不是白费的。 李世民听到了楚源的担保,心里也是放心无比。 “楚老师喜欢就好。”李世民拱手道。 楚源觉得,如果自己吸收了这五块晶石,应该就能够顺利突破到筑基境界了。 两人道别之后,李世民便是回到了大唐。 之前楚源送的那些教材,已经顺利运输到大唐了,依旧是光门出现的老地方。 李世民对楚源说自己是回自己村子里面找帮手了,其实就是让始皇的士兵帮忙搬运到了光门之中。 和运输那些粮食和白银一个套路。 李世民站在教材堆积的房间里,身边充满了纸张和墨水的香气。 他翻开了几本教材,简单地翻阅了个把钟头了解了一下其中的内容。 图文并茂,确实很有质量。 但是其中的很多内容他都看不懂,尤其是那些被简化过的汉字,以及横版的阅读模式。 这让他阅读起来极为别扭。 不过内容还是相当不错的。 李世民当即叫来了翰林院的所有学士来到这房间内。 翰林院的臣子都是大唐的重臣,也都是李世民能够信得过的人,里面没有掺杂门阀官员。 不多时,人就都已经到齐了。 “陛下,这是?” 房玄龄等人走入房间的时候,便已经看到了房间后面堆积如山的东西,但是被帘子遮挡着,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 但李世民既然喊他们过来,那说明这些东西肯定是涉及文化方面的东西,需要他们过来研究。 “众位爱卿,你们总算来了,朕之前不是说要改革教育吗?今天喊你们过来,就是为了此事。” 李世民的表情略显着急,看得出来,他对于这件事非常的在意。 房玄龄等人的神色也是紧张了起来。 教育这种事情涉及国之根本,不得不重视。 之前李世民一直瞒着他们,也不说说关于教育改革的具体事例。 他们心里一直没底,心里也想了许多关于改革教育的政策。 但是当李世民真的把他们喊到这里进行商议的时候,心里又不免慌张了起来。 陛下,究竟打算怎么做呢? “新式的教育,朕已经有了办法。” 李世民的表情也逐渐淡定了下来,变得极为自信。 “把帘子掀开。” 李世民对帘外的侍卫说道。 于是,遮掩着那些教材的帘子被缓缓掀开,映入众人眼帘的,是堆满整个房间的教材书。 房玄龄不禁无比错愕。 “陛下,这是何物?” 房玄龄自然还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书籍,不过是现代的书籍。 “朕命令你们,这些天,就扎根在这里,为朕研究这些藏书,这,就是朕新式教育的起点!” 李世民手指堆积如山的教材,对翰林院的众人朗声道。 “这就是大唐帝国荣耀的起点!” 第四百六十三章:皇上,这高中物理头疼啊 翰林院的大臣们都答应了下来,但是脑子里面都是想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些书皇帝是从哪里弄来的,弄来就是为了改革教育吗? 怎么个改革法? 难道答案就在这些书之中吗? 怀着试一试的态度,魏征率先走入了房间之中,拿起了房里随意摆放着的一本教材。 这是一本高中的物理教材。 明明魏征每一个字都认识的,但是一看到那些图标和公式,瞬间脑中就是一种刺痛。 “魏大人,这是怎么了?” 房玄龄连忙询问道。 因为此时的魏征已经捂着脑袋开始在痛苦不堪了,难不成这书里面有能够让人头脑刺痛的药物在其中? 不然魏征怎么会这么痛苦? 这不会是什么邪书吧? 一时间,看到魏征表情的众位翰林院的大臣心里也是打起了退堂鼓。 “不要怕,这是很正常的,正是因为书中的内容晦涩难懂,所以朕才需要你们的帮忙,帮朕把这些书弄懂。” “你们要是研究明白了,你们就是大唐最大的功臣。” 李世民也是安慰道。 魏征这反应未免也太夸张了,物理真的有这么恐怖吗? 魏征之所以头痛,是因为他看到了那什么加速度公式,还有一大堆动能定理,这都是些什么,他完全弄不懂。
相关推荐: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虫族之先婚后爱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宣言(肉)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腹黑哥哥。霸道爱》
缠绵星洲(1v1虐爱)
倒刺
小公子(H)
沦陷的蓝调[SP 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