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男人味(H) > 第84章

第84章

通质问。 “黄河携带泥沙是否会堵塞河道?若淮水支脉河道被堵塞,造成的后果你们想过吗?” “洪泽湖越淤越高,马上就要成为地上悬湖了,后果有多严重你们知道吗?” 还是那句话,能站在朝堂上的没有傻子。 之前只是没有人,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 朱元璋一提醒,他们自然能想到后果有多严重。 尤其是江淮地区出来的官吏,再也坐不住了,连忙跳出来反对此法。 并要求工部尽快拿出解决之法。 这一下工部上下彻底慌了。 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皇帝说的是真的,但也更清楚想改变有多难。 我们也想解决,可我们没那个能力啊。 王时更是如丧考妣,本来还有些不甘心,现在也别等了,赶紧跑路吧。 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们,又说道:“治黄先治沙,黄河的泥沙是哪来的?” 终于碰到能解答的问题了,连思善连忙站出来回道: “泥沙多来自于河套、晋陕和草原……” 朱元璋说道:“既然知道了,你们可有想到如何解决?” 连思善哑口无言,只能支支吾吾的道: “臣担任水部郎中才两个多月,还在熟悉工作,暂无办法。” 本以为会被训斥,哪知朱元璋却点点头说道: “难为你了,刚上任就要面临如此大的难题。” “你能知道黄河泥沙的来源,已经比某些人强了。” 连思善心中松了口气,感激的叩谢皇恩。 而一旁的王时,已经恨不得挖个地缝钻进去了。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继续说道:“一个是泥沙问题,一个是淮水堵塞问题,尽快给咱拿出办法来。” “还有你们,不要万事都指望工部,所有人都给咱想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每个人都要写一道奏疏,咱就不信了,满朝文武都想不到办法?” 群臣都麻了,这是治黄啊?我们哪有什么办法? 可皇帝已经开口,他们也不敢反对,只能在心里咒骂工部无能,害人不浅。 朝堂上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大家议论纷纷。 没想到治黄竟然这么麻烦。 很快受害者们就开始现身说法。 之前朝廷治黄的时候,已经使用过,用淮水支脉分流的做法。 导致许多河道堵塞。 当地人可没少痛骂此事,只是当时没人理会他们罢了。 现在皇帝终于重视这个问题了,他们纷纷站出来陈述自己家是多惨。 “河道被黄河泥沙淤积堵塞,旱的时候外面的水进不来。” “下雨的时候多余的水排不出去,小雨涝,大雨淹。” “以前俺们那都是良田,产出的粮食多的吃不完。” “现在要靠救济才能活命,惨呐……” “都是那群治水的狗官害的,幸好皇上圣明,发现了这个问题,否则不知道还要有多少人受害。” 有了真实的案例,大家的感触更深了。 然而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有人却从这番诉苦的话里,看出了别的东西。 “哎,你们江淮的救济粮,都是从我们南方人的碗里取走的啊。” “你们受灾,我们南方人也跟着受罪。” 本来嘛,受罪的又不是我。 南方人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看待此事的。 乍听此言,心里一阵痛楚。 那可是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自己都舍不得吃,被拉走救济北方人。 不行,必须要请命。 让朝廷将淮水治理好,这样我们南方就能少出一点粮。 然后,压力就来到了朝廷这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百官都倍感压力巨大。 本来南北方的百姓,诉求是一致的,就是解决黄河问题。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舆论又开始转变方向。 南方人开始抱怨,为了北方我们付出太多,那种穷地方要来干啥。 北方人也不满了,你们的祖上也是从北方迁过来的,现在数典忘祖啊。 南方人回怼:事实证明,我们的祖先来南方是对的,北方就是多余的。 北方人再次反驳:当年北方富裕的时候,可没少出钱出人开拓南方,你们忘恩负义啊。 况且,北方破败,是因为数百年战乱导致的。 一旦天下太平,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恢复昔日荣光。 南方人嗤笑:大明立国十六年,北方已经被打下来十年了,你们怎么还没恢复? 要不要再给你们一百年时间?不行就是不行。 时代变了,现在是南方人的天下,懂不懂。 北方人被怼的哑口无言,因为这是事实。 不甘心的他们,开始寻找反击的办法。 这种争论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国子监。 学生嘛,精力充沛,又比较闲,读了几本书就喜欢指点江山。 为打嘴仗贡献了最多的口水。 而这群学生,家庭背景都比较深,他们的观点能影响到许多人。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进来。 就在北方人被怼的张不开嘴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出现了一个观点: “北方经济迟迟无法恢复,那是因为少了黄河。” 南方人自然是嗤之以鼻,认为是北方人找的借口。 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理由的北方人,自然要牢牢抓住,开始翻阅各种书籍,寻找证据。 结果还真给他们找到了不少。 “黄河灌溉了几千万亩土地,产出的粮食能养活千万人口。” “光靠北方就能养活整个天下……” “现在黄河夺淮入海,北方失去了黄河水灌溉,自然无法恢复往昔盛况。” “还有航运,黄河是重要的航运线路,少了它北方就相当于是瘸了一条腿……” 他们甚至翻出了秦汉乃至隋唐时期,黄河两岸有多少亩地,养活了多少人。 黄河的航运,为北方提供了多大的便利。 然后又拿出少了黄河之后,北方的情况。 如此详细的证据,南方人将信将疑,也开始翻书确定真假。 然后也不得不承认,北方人说的确实有道理。 于是双方的话题再次变了,不再打嘴仗,而是认真的讨论,如果黄河回归故道会带来什么好处。 好处太明显了。 北方那些土地将再次变成良田,减少了对南方粮食的依赖。 南方人不用缴纳那么多赋税,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至此南北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别吵了,让黄河回去吧。 对大家都好。 这时江淮地区的人也站了出来,别忘了我们啊。 黄河走了,淮水就有救了。 淮水恢复正常,江淮地区的百姓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于是,民间开始广泛讨论,黄河回归故道的事情。 此事很快就传到了百官耳朵里。 一开始他们也觉得很荒谬,让黄河回归故道? 你们以为黄河是听话的狗,让往哪走,就往哪走啊? 知不知道让它改一次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摆在眼前,他们也变得迟疑起来。 如果真的能让黄河回去,还真是三全其美的事情。 可……他们无不摇头叹息。 还是那句话,黄河岂会听话的回去? 风险太大了,没人能承担得起这个后果。 陈景恪也一直在关注朱元璋的动作。 老朱先是命翰林院的人,去查关于先秦的记载。 史书、诗词歌赋、随笔、地方志、族谱…… 只要和先秦有关的,都要查。 主要查的是关于大象和犀牛的踪迹,以及气候变化情况。 很显然,这是为了搜集更多,关于温寒变的信息。 关于黄河的事情,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疑惑,老朱为何将此事拿到朝堂上来说。 难道他已经决定,要让黄河改道了? 这才两天时间啊。 还是说,他是想看看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陈景恪比较倾向于后者。 但随着外界舆论的变化,他又疑惑了。 这舆论肯定是有人在引导,能在应天府做这事儿的,就只有老朱一个人。 可老朱这么做是为什么? 莫不是想为黄河改道造势? 他有些不敢相信,恰好朱雄英也来问他: “皇爷爷这是想做什么?” 陈景恪马上就有了主意: “我也疑惑,你可以直接去问陛下,他肯定不会瞒你的。” 朱雄英立即去见了老朱,没多久就一脸兴奋的回来了。 并带回一个消息,改道。 陈景恪震惊了。 老朱这也太果决了吧,黄河改道这么大的事情,竟然说干就干? 然后就是深深的佩服,这才是老朱啊。 接下来他也开始想办法,为治黄做一份贡献。 让黄河改道,他也无能为力。 这事儿必须要经过,专业人才实地考察,然后规划出路线才行。 穿越者的见识和经验,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瞎出主意是要死很多人的。 所以他主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黄土高原、河套平原上种草种树。 前世我国专门组建了多个部门,有的顶着风沙植树造林。 有的数十年如一日的,用飞机撒播草种。 还有很多公益组织,商业机构,慈善个体等群体的加入。 等经济好转,就开始封山育林。 再加上小冰河期过去,气候转暖降雨增多…… 综合作用下,黄土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其他地方的荒漠,纷纷被攻克。 从卫星遥感地图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一步步变绿了。 这是中国人对环境做出的巨大贡献,惠及全世界。 有那么一小撮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非要唱反调。 什么全是气候原因,和人的关系不大。 就笑嘻了,和人关系不大,为什么不见别的国家变绿啊? 中国人拥有丰富的植树造林的经验,陈景恪也参与过几次植树造林活动。 还在某宝上种了几十颗梭梭树。 所以他对这事儿还是有一丢丢经验的。 先是将前世常用的植物写下来,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将不适合当前的剔除。 然后就是封山育林,在这个年代其实也很好搞。 大明满打满算才六千多万人,大多都生活在中原地区和南方。 黄土高原和河套地区,可谓是人烟稀少。 大明有的是土地安置这些人。 将这些人迁出,安置在肥沃地区,还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河套地区是边塞要地,也不能全迁。 可以选出一部分地区作为聚居区,既能为边军提供资源,又便于朝廷管理。 除此之外,他还想出了许多不错的主意。 比如当地的军户,闲着没事儿可以去种种树吗。 还有些主意则被他否了,实在是时代受限,没办法。 正在湖广巡查的朱标,得知应天府发生的事情,很是惊讶。 连忙写信给老朱,您老人家这是想干啥啊? 莫不是我不在家,您精力不济管不过来了? 要不我回去? 朱元璋接到信气的吹胡子瞪眼,你小子学会说风凉话了是吧? 更可气的是,你小子光动嘴,不动手啊。 然后就写了一封信,将朱标痛骂了一顿。 不过也将温寒变、黄河改道的前因后果,详细的讲了一遍。 这封信足足有三四万字。 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朱标的手上。 朱标看完信之后沉默了许久,然后就做出一个决定,去河南。 本来按照计划,下一步他应该去陕西,然后去山西太原见一见自己的三弟。 最后再去河南山东。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自然不能再按照原定路线了。 直接去河南和山东,实地考察黄河改道的可行性。 第128章 皇商要不得 皇太子到来,山东官员自然不敢怠慢,就要启程前去见驾。 朱标早就料到这一点,提前一步知会各地方衙门。 没有召见就不要来了,管好地方,配合金钞局工作就好。 即便如此,他刚到的时候,山东布政使也带领上百位官吏、士绅前来参拜。 朱标看着这位布政使,心里暗叹不已。 倒不是针对这位布政使,而是因为别的事情。 按照规定,布政司的最高领导应该有三个。 分别是主管行政的左右布政使,以及主管司法的按察使。 但因为胡惟庸案和赵瑁案,职务出现大量空缺,导致山东布政司就只剩下一个布政使。 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布政使权力过大,不利于政局稳定。 可这种重要位置,一时间还真不好填补。 低级官吏可以通过选拔民间人才来担任,高级官吏必须要经过系统培养才行。 主要是缺口实在太大,人不够用了。 这也是他不愿意大开杀戒的原因。 但现在说这个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只能加强监管,尽快将空缺补上。 很快朱标就安顿好,开始了工作。 他当然不会说自己的真正目的,表面上就是来推行宝钞新政的。 根本就没有人会怀疑。 暗地里则派人去打探,民间关于黄河的舆论。 百姓的反应嘛,其实没多大反应。 黄河夺淮入海已经过去二百二十余年,期间连年战乱,百姓流动也很大。 到了当前,百姓关于黄河的印象,就只有那一条故道了。 也就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人,还在流传一些不知道真假的传说。 有黄河会如何,他们不知道。 可能会好一点吧,但谁知道呢。 再说了,这么大的事情哪轮得到小民百姓操心。 上面的人说要改道,难道我们还能反对不成? 与其关心这个,还不如关心一下一顿吃什么。 看到这些,朱标却松了口气。 他深知,在没有见到确切好处之前,想让百姓同意很难。 只要他们不反对,事情就已经成了九成。 现在就看士绅阶层的反应了,他们才是关键点。 他们读过书,有一定的见识。 关键是,下能裹挟百姓,上能勾连百官。 不把他们摆平,什么事儿都不好办。 士绅的反应就两极分化了,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坚决反对。 因为他们家的地就在这里,黄河回归故道要冲毁他们家的田。 且万一失控了怎么办?到时候就是生灵涂炭。 离黄河故道比较远的,则是敲锣打鼓的欢迎黄河回归。 有了黄河水灌溉,他们家的旱田,立马就变成上好的水浇地。 且黄河水运的便利,他们也能享受到。 至于黄河失控?我家离的远,问题不大。 实在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但总体来说,还是支持回归故道的更多。 原因很简单,住在黄河故道的毕竟是少数。 看到这里,朱标就更放心了。 大多数人支持,少数人的意见就可以被忽略。 而且这些人之所以反对,不过是想要好处罢了。 只要朝廷在别处给他们划一块地,他们比谁都积极。 少数强硬分子也有办法,赵瑁案和假钞案,可以量身为他们打造一整套罪证。 作为仁慈的皇太子,允许他们二选一。 但还有一个群体不能忽略,那就是读书人。 而且正如朱标所预料的那样,这个群体意见最复杂。 有认为要让黄河回归故道的,重现昔日荣光。 有反对的,太危险了,没人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 还有人墙头草,认为双方说的都有道理。 不过好消息是,反对的人也大多是担心风险太大,而不是反对回归。 这让朱标彻底放下心来。 到了这一步,事情差不多已经明朗。 但朱标依然没有表态,或者说在朝廷正式下令之前,作为皇太子他是不会表态的。 但不表态,并不意味着不能稍稍透漏一点倾向。 之后他就动身前往河南,路上他感叹了一句: “若是黄河还在就好了,乘船一日就能从山东到达河南,免了路途奔波。” 永远不要低估,下级官吏揣测上级心思的能力。 这句话传出去之后

相关推荐: 她太投入(骨科gl)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腹黑哥哥。霸道爱》   姑母撩人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军师威武   媚姑   虫族之先婚后爱   大唐绿帽王   老师,喘给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