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 之前的事情让他学到了太多东西。 朱樉和朱桢的行动,再次让南洋列国瑟瑟发抖,生怕两兄弟来一出假道伐虢。 活跃在南洋的大族,更是吓破了胆子。 之前许柴佬的软弱,以及楚国对他们的依赖,让他们以为朝廷也不过如此。 这次他们终于知道,朝廷为什么叫朝廷。 自己那点资本,在朝廷眼里什么都不是。 楚国,许家。 面对凶神恶煞般的楚国军队,许家彻底陷入了混乱。 以前趾高气昂,言语间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的各大掌柜,此时惶恐的犹如老鼠一般。 好几个人冲到大堂,质问许光宪为何不想办法。 还有人骂他生了个白眼狼,肯定是许柴佬指使的。 许光宪只是目光冷冷的扫了他们一眼,然后就闭上眼睛不再理会。 当初迫于压力,他将许柴佬逐出家族,甚至邀请各家做见证从族谱上除名。 后来许柴佬成为淡马锡总督,又有人腆着脸去问他要好处。 被拒绝之后,就开始骂他数典忘祖。 之后他们又理直气壮的带头违反淡马锡律法。 可以说,淡马锡变成今日这般模样,他们占有很大责任。 当然,最大的责任肯定是许柴佬自己软弱。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在南洋生活久了的大族,确实缺少对国家的归属感。 尤其缺的,是对强大国家的敬畏。 以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最终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朱樉考虑到大族的积极作用,并没有赶尽杀绝。 但朱桢不同,他针对的目标全是楚国和吕宋群岛上的大族。 作为君主,肯定不喜欢大族。 以前没机会,现在既然动了手,那自然不会再留尾巴。 所以他采用的是无差别攻击。 吕宋群岛上的大族,几乎被屠戮一空。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紧接着他就对岛上的,几个大型土著部落发起了进攻。 理由很简单,勾结大族意图谋反。 啥,你说冤枉? 那去问妈祖祂老人家伸冤去吧。 等楚国完成军事行动,朱桢重提新法的时候,举国上下再无一人反对。 然后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楚国竟然成了所有国家里,第一个全面施行新法的国家。 未来甚至成了大明的官僚培训基地。 言归正传。 朱樉在南洋的行动压根就没想过保密,恰恰相反,他恨不得拿着大喇叭吆喝的满世界都知道。 所以没多久,泉州、福州等几个港口城市,就知道了秦王在南洋大开杀戒的消息。 因为不知道详情,各种消息传的很离谱。 什么秦王在淡马锡岛被奸商坑了,一怒之下屠了整座岛屿,鸡犬不留。 还有传是当地大族违法王法,被秦王抓住机会给杀了。 朱樉具体杀了多少人,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有说五六万的,也有说十五六万的,还有说五六十万的。 甚至有说南洋被杀光了的。 自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这些话,很多人都认为是谣言。 朱樉就算再残暴,也不敢在南洋行凶吧,而且还一次杀那么多人。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商队返回,更准确的情报也传入回来。 事情都是真的。 秦王将淡马锡岛屠的只剩下一万人,还在码头一侧堆了一座京观。 至于原因,淡马锡岛已经成为藏污纳垢之地,朝廷决心推倒重来。 而且朱樉还没有收手,正在对南洋大族下手,估计又要死好几万人。 这一下几大港口城市沸腾了。 大多都是骂朱樉残暴的,那可是十好几万人啊。 倒是没有多少人骂朝廷,一来是不敢,二来是朱元璋和朱标在民间的风评很好。 百姓下意识的认为,是朱樉自己搞了扩大化。 但也有人认为干的好。 并将淡马锡岛上的罪恶详细讲了一遍。 这些人主要以商海、船员为主,毕竟他们都是受害者,感触更深。 以至于民间形成了两种声音。 一种是经常出海的人,对秦王的举动相当支持。 对于他们来说,秩序才是最重要的。 混乱不只是影响他们赚钱,更可能会要了他们的命。 秦王用杀戮建立新秩序,那是在保护他们的身家性命,自然要支持。 一种是很少出海的人,他们缺少切身感触,更看重那些生命。 那可是几万人啊,说杀就杀了。 太残暴了。 双方因此产生了不少的争执。 然而在这种争执中,朝廷重整淡马锡秩序之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尤其是海商群体,对重建后的淡马锡充满了期待。 毕竟那里确实很方便,也充满了商机。 而这场杀戮,也着实震慑住了很多不法海商。 这次运气好没有清算到自己头上,可下一次呢? 以后要小心,尽量不要触犯律法。 尤其是在淡马锡岛上,必须严格遵守新法。 朱樉的作为,自然也很快就传到了洛阳。 不出意外,满朝哗然。 一来是杀的人实在太多了,朝廷往南洋弄点人容易吗,说杀就杀了。 二来很多权贵都在淡马锡岛上有生意,自家的生意也没了啊,损失太大了。 于是,不论是清流,还是利益相关方,纷纷上书弹劾。 一开始弹劾他越权,你一个藩王竟然屠杀大明子民,这是要造反啊。 然而朱标却表示,淡马锡秩序混乱,是我让他去处置的。 群臣被噎了一下,立即换了个方向。 为什么杀那么多人? 就算有一二不法商贩,处置了就行了,为何要大开杀戒? 难道整座岛上的人心都坏了不成? 朱标保持了沉默,没反驳也没解释。 但在群臣看来,那就是他被问住了。 于是,那些人就开始集中这一点进行弹劾。 如此四五天时间过去,这天早朝群臣刚进入大殿,就看到大殿中央摆放着一排箱子。 众人还很奇怪,这是什么玩意儿?怎么摆放在这里? 怀着这样的疑惑,早朝正式开始。 群臣照例弹劾朱樉残暴屠杀百姓之事,让朱标一定要重重处罚。 一直保持沉默的朱标终于开口: “诸卿家看到那些箱子了吗?里面装的是淡马锡岛,这些年发生的不法之事的资料档案。” “还有那些非法商贩幕后之人的信息……” 闻言,很多原本弹劾朱樉的人,神色开始惶恐起来。 但很多心中无愧的清流,却毫无顾虑。 有证据好啊,正好将那些人一起打掉。 但一码事归一码事,纵使有不法商贩,也不能将所有人都杀了吧? 所以,秦王依然要惩处。 不等他们继续弹劾,朱标眼神变得冷峻无比: “为了毁灭这些证据,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大白天纵火烧毁了淡马锡锦衣卫衙门。” “多亏了许柴佬和岑信通二人机警,准备了两份证据,这一份存放在别处才得以保存下来。”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寂静无声。 啥?纵火烧毁锦衣卫衙门? 所有人都露出不敢置信之色。 第347章 政治是妥协的产物 锦衣卫原名仪鸾司,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 后改组为锦衣卫,其主要职能为侍卫仪仗、侦缉廷杖、对外情报,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很多人认为,锦衣卫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搞特务活动。 那就太印象流了。 它真正重要的职务是侍卫仪仗,也就是皇帝亲军。 他们代表着皇帝的颜面,动他们就是打皇帝的脸,视同谋反。 所以,即便世人再痛恨锦衣卫,也只是弹劾他们,没有人敢私下对他们动手。 更别提放火烧锦衣卫的衙门了。 淡马锡岛上的那些人,竟然猖獗到敢行此大逆不道之事,着实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现在已经不是朱樉残不残暴的问题了,而是淡马锡到底发生了什么。 竟然让那些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火烧锦衣卫衙门也要毁灭证据。 就连利益相关的那些权贵,神情里也充满了错愕、震惊以及……恐惧。 他们知道淡马锡出了问题,但了解的并不是很清楚。 毕竟那地儿远离大明本土,很难获知详细情况。 在他们想来,不外乎就是欺行霸市之类的,又能算得了多大的事儿? 钦差过去查了,大不了就是闹一闹。 以往都是这么干的,只要闹起来他们就可以在朝堂做文章,攻击钦差。 而钦差为了不将事情闹大,往往会选择退让。 到时候他们再交出几个替罪羊,让钦差能交得了差,你好我好大家好,多么完美。 然而这次的事情却接连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首先,朝廷派过去处置此事的钦差是秦王朱樉,而且还是带着两万多亲王卫队过去的。 他们对付别的钦差那一套,对朱樉完全没用。 其次,那些白手套竟然这么狠,为了毁灭证据敢烧毁锦衣卫衙门。 所以……他们到底瞒着我们干了什么? 众人的目光都齐刷刷的,看向了摆放在大殿中央的那一排箱子。 然后,弹劾朱樉的人分化成了。 一部分清流,本着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想法,强烈要求打开箱子清算所有人。 还有一部分则突然哑巴了,站在一边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就在这时,李善长忽然站出来说道: “陛下,老臣以为这些箱子不能打开。”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讶不已,他怎么会反对? 莫非淡马锡那边有他的产业?很多人都很合理的对他产生了怀疑。 甚至不少人都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借此机会弹劾李善长。 如果能将他逐出朝堂,那好处可不要太多。 朱标惊讶的道:“哦,为何?” 李善长说道:“陛下,此事涉及官员众多,若打开箱子恐怕会波及半数朝臣。” “朝廷动荡,会影响到国祚稳定,还会殃及新政。” 朱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说道:“韩国公所言不无道理。” 见他似乎产生了动摇,清流们不愿意了,纷纷站出来反对。 “焚烧锦衣卫衙门形同谋反,若不查天子威严何在……” “除恶务尽,明知奸臣在朝却视而不见,非明君所为也。” “胡惟庸案、空印案、赵瑁案,哪次不是牵连半个朝堂的官吏,太上皇可曾姑息养奸……” “陛下,臣弹劾韩国公,或许参与了淡马锡之事……” 本来朱标还很认真的听取他们的意见,当听到有人弹劾李善长,脸顿时就黑了下来: “诸卿慎言,不可无故攀咬大臣。” “证据就在这里,若打开证明韩国公的清白,以诬陷罪论处。” 此言一出,那些试图攀咬李善长的人顿时不吭气了。 没人敢拿自己的政治生命来赌这玩意儿。 关键是,就算赌赢了最大的好处也落不到自己头上。 李善长感动的道:“谢陛下信任,老臣铭感五内。” 朱标点点头,问道:“韩国公依然坚持不开箱吗?” 李善长郑重的道:“正因为陛下信任老臣,老臣才更认为不能开箱。” 你信任我,我就要报答你。开箱会引起动乱与国不利,所以我更要坚持意见。 朱标感慨的道:“韩国公真乃国之肱股也,然群情激愤,如之奈何啊。” 眼见皇帝真的动摇了,利益相关的官僚们纷纷站出来声援李善长,不能开箱啊。 国家的大好局面不能被打破。 清流一方虽然不敢再攻击李善长,却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此罢休,纷纷站出来反对。 眼看双方就要陷入口水战。 至于朱樉屠杀九万人的事儿,已经没有人提了。 特么锦衣卫衙门都被烧了,没杀光那都是朱樉心慈手软了。 谁再敢揪着不放,万一把太上皇给招回来,那就真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就在群臣没注意到的时候,陈景恪和邱广安完成了眼神交流。 邱广安整理了一下仪表,内心里斟酌了一下用词,然后缓步出列道: “陛下,对韩国公之言,臣不敢苟同。” 这是大佬要出来打擂台了吗?很多人都兴奋起来。 再往深处想,李善长和邱广安都是坚定的革新派,莫非革新派内部也出现分歧了? 朱标眉头微皱,问道:“哦,邱学士有何高见?” 邱广安回道:“韩国公的顾虑臣能理解,淡马锡之事牵扯甚广。” “若大肆株连不利于国家稳定,也不利于新政的推行。” “然幕后之人的作为,已经在事实上阻挠了新政的施行,使朝廷在淡马锡的数年经营毁于一旦。” “若不加以严惩,如何震慑人心,谁还会把新政放在心里?” “如果人人皆效仿之,必将国之不国矣。” 此言一出,清流深以为然,纷纷站出来支持。 朱标眉头皱的更紧,似乎陷入了为难之中: “韩国公以为如何?” 李善长回道:“邱学士所言不无道理,然过于片面了。” “确实有很多朝臣在淡马锡置办了产业。” “然淡马锡远离本土,他们也并不了解那边具体发生了什么,很可能被雇佣的掌柜给欺骗了。” “所以,严格说起来诸公也是受害者。” “如果陛下能给他们一次机会,大家定会感念圣恩,日后尽心为国效力以弥补自己的过失。” “如此,岂不是比大开杀戒更好吗。” 利益相关群体纷纷站出来支持。 韩国公说的对啊,我们……呸,那些人也是被欺骗了。 如果陛下能宽恕他们,他们一定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邱广安质问道:“韩国公所言不无道理,然新政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再折腾下去,耽误时间不说,好好的政策就变成害民之策了。” “如果万民对新政产生误解,后果不堪设想。” 清流:啊对对对,邱学士简直就是我们的嘴替,要严惩。 利益相关群体,则期盼的看向李善长,我们的嘴替该你上场了。 李善长反驳道:“诸公在淡马锡置办产业,何尝不是对朝廷新政的支持。” “我相信,以后他们依然会一如既往的支持新政。” “且有了这次的教训,他们将会更明白如何支持新政。”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陛下何不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如果他们再犯,届时无论陛下如何处置,相信他们都不会有任何怨言。” 利益相关群体:韩国公说的太对了,我们……那些人一定会继续支持新政的。 请陛下一定要相信他们,就给他们一次机会吧。 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朱标的态度逐渐倾向于李善长。 最终他下达了一条命令:“将这些罪证全部拉到殿外当众焚毁……” 然后他看着群臣,严厉的道:“希望诸卿牢记今日之言,若再让朕发现谁阻挠新政施行,严惩不怠。” 清流很是不愿,却也没有办法。 利益相关群体则是大喜,纷纷表示一定牢记皇恩支持新政。 淡马锡之事就此落下帷幕,算得上是轻拿轻放了。 接下来,朱标下令在淡马锡设置特区,并将特区的性质大致讲了一遍。 设立一个全新的行政区域,还给予如此多的特权,放在以前必然会遭到群臣反对。 即便是改革派也认为有些激进了。 但今天,只有部分清流站出来反对,大多数人都表示了支持。 至于原因……看看外面正在焚烧的罪证就懂了。 特区的官员任命,也当场确定下来。 傅安担任特区总督,又有五名内阁行走分别担任不同的要职。 从特区的设立和总督等官员的任命,让群臣意识到朝廷对淡马锡的重视。 事实上这就是一句废话,为了给特区扫清障碍,一口气杀了九万人,已经证明朝廷有多重视此事了。 早朝结
相关推荐: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魔界受欢之叔诱(H)
人妻卖春物语
虫族之先婚后爱
老师,喘给我听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缠绵星洲(1v1虐爱)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小公子(H)
将军夫夫闹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