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臣都松了口气。 看来风声过去了,只要大家不瞎折腾,接下来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情况。 消息传出后,民间的氛围也变得更加喜庆。 虽然不是大丧期间,朝廷也没有禁止民间庆祝。 可朝廷已经下令简办的情况下,谁敢大肆庆祝?这几年民间的节日氛围也比较淡。 今年朝廷下旨要大庆,手里有了点余钱的民间,自然会变得格外热闹。 修缮房屋、置办新衣服、购买鞭炮…… 平日里舍不得吃的高档货,比如肉罐头、水果罐头,也都买了一些回来。 孩子的厌胜钱也明显比往年要多。 厌胜钱就是给孩子一些钱,镇压邪祟之气。 二十世纪初期演变成了祝福性质的压岁钱。 最高兴的当然要数孩子们,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穿。 朝廷要大庆,自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礼部早早的就开始准备,各藩王、各封疆大吏,能回来的也都亲自回来参加。 自己不能回来的,也会派出使者或者家中子嗣过来参加。 各地方也派出代表团,前来京城庆贺。 祥瑞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大明皇帝不信这些玩意儿,他们献上的祥瑞,并不是‘麒麟’‘瑞兽’之类的。 而是白化(病)鹿、白化的麂、白色的猪等等。 还有献奇石、陨石一类的。 献奇石、珍宝的,被朱雄英训斥并处罚,来年考核默认下等。 白鹿之类的,被朱雄英留下转给了周王朱橚的团队,供他们培育研究。 陨石则被交给了洛下书院进行研究。 但朱雄英专门下了一道旨意,给大家科普了陨石。 特别之处,这玩意儿含有放射性元素,接触多了会得绝症。 以后发现了这玩意儿,最好小心一点。 虽然群臣不知道什么叫放射性元素,但接触多了会得绝症他们是听得懂的。 群臣都吓出了一身冷汗,这要是皇帝不知道,将陨石留下……后果不敢想啊。 然后就纷纷上书,要求以谋害君主罪严惩献陨石的官吏。 朱雄英则表现的很大度,说不知者不罪,此事就此揭过。 群臣无不山呼万岁,皇帝仁慈。 但有句话说的好,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那些献陨石的官吏,直接被朝中大佬默默的拉黑了。 皇帝原谅你了,不代表我们也原谅你。 小插曲不影响大局,总之黄历4099年在热闹中过去,天下迎来了4100年。 今年开年朱雄英就下了几道意味深长的旨意。 其一调整军队部署,安排军中年老体弱者退役。 其二训诫官吏提高服务意识,不要随意扰民,要与民休养生息。 其三深化革新,将新法落到实处。 …… 反应迟钝的人觉得,这几道旨意有点莫名其妙。 这不是很正常的工作吗,还需要皇帝下达正式的圣旨? 反应快的已经猜到,休养生息的时代到来了。 百官们激动的热泪盈眶。 大明建国快四十年,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不过也有激进派表示不满,大明还远没有征服天下,怎么就能休养生息呢? 高原、西域、安西、极西,可都还没有真正平定呢。 只是休养生息确实是大多数人的期盼,他们的意见并不能左右局势的发展。 况且,这些地方大局已经奠定,剩下的收尾工作,已经不值得大明再劳师动众了。 这可不是瞎说。 高原各土王的主力已经被歼灭,剩下就是清剿残余势力,安抚百姓而已。 至于西方…… ----------------- 约翰·胡斯跟随迎接阿合马回国的队伍,从陆地返回西方。 先是从洛阳到达长安,并在这里停留几天。 这里是路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无数奔波在这条路上的商人云集于此。 各种来自西方的商品汇聚在这里,然后通过商人送往大明各地。 约翰胡斯也抽空游览了这座明城。 他发现这里虽然不如洛阳庞大繁华,但别有一番特色。 具体怎么形容呢。 他想起了陈景恪曾经说过的一个词,国际化。 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海贸发达的城市的,但此时用在这座内陆城市,却是那么的贴切。 这不禁让他浮想联翩,似乎看到了当年繁华强盛的大唐。 ----------------- 西行之路非常艰难危险,为了安全大家会抱团一起走。 小商队往往会跟随大型商团走,而大商团也会与别的商团相约出发。 如果能碰到出发前往西域的军队,或者官僚队伍,那就更好了。 交点保护费给官方队伍,就能跟随在后面,安全的到达西域。 朝廷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也鼓励官方队伍携带商团出发。 既保护了商业发展,又能给去西方的官吏、将士创造一点额外补贴,一举两得。 阿合马的队伍非常强大,自然也满足这个要求。 当他们到达长安后,就有很多商队来联系他们,希望能跟在后面一起走。 阿合马自然不会反对。 他来这里本就是为了‘招商引资’,商团主动送上门,哪有不接纳的道理。 而且他还亲自接见了几个大商团的首领,暗示金帐汗国会保障他们的安全等等。 送上门的商业渠道,商团就更不可能拒绝了,也欣然答应会派商队过去探探路。 如此一周之后,庞大了将近一倍的队伍再次出发。 啥?才扩大了一倍,人也不是很多吗。 但如果基数是五千呢? 来迎接阿合马的军队和使节团,再加上大明护送他的使节,加起来五千余人。 扩大一倍,就意味着有五千多商人跟随他一起出发。 这个数字绝对不小了。 之后他们一路西行,很快就进入了河西走廊。 放在内地,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走到哪都会被监管。 但在丝绸之路上,沿途地方官吏和军队,都一副习以为常的模样。 而且路上又有更多的商队加入他们,等走出河西到达西域的时候,他们的队伍已经扩大到了两万人的规模。 丝绸之路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路上约翰·胡斯也没有闲着,他每日混迹于商团,与大家进行交流。 本来他还害怕,这些人会因为他是胡人就排挤他。 在大明内陆这种事情实在太常见了,就连那几个因为海贸兴起的城市都不例外。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虽然这些商团的人谈起自己华夏人的身份,都非常的骄傲。 但对他却没有任何的歧视,双方的交流也非常顺畅。 尤其是在得知他竟然跟随安平侯学习过,更是另眼相看。 甚至和他分享了很多隐秘消息。 通过这些人的口,约翰·胡斯对丝绸之路有了更多的了解。 也对大明的许多政策,有了更深的体会。 比如缴税,现在只要是大明的直控范围,所有商品运输只需要缴纳一次费用。 拿着完税证明,就可以将货物运送到任何省份,其他衙门不得二次征收赋税。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地方保护…… 但至少大明内部统一的商业税,不再重复征收过路税,极大的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尤其是他们这些往来丝绸之路搞外贸的,要经历很多国家和势力。 以前每经过一个国家一个势力,就要被盘剥一次。 国家内部,每一个关卡也会征一次税。 这一路上光缴纳的赋税,就远超商品本身数倍。 他们往外出售的时候,价格往往是三五倍,不分商品能达到十倍。 很多人只看到了暴利,以为商人赚的很多。 却不知道,更多钱被各地关卡征收了。 当然,他们确实赚的很多,否则也不会冒着死亡的危险穿越丝绸之路。 可那是能顺利往来的前提下,一旦失败别说钱了,连命都得搭进去。 大家只看到他们吃肉,没看到他们挨打。 现在大明一统天下,组建了贸易同盟。 同盟内部也对商业税进行了规定,各国都会征收一点,但数额是固定的,而且数量也不多。 最关键的是,贸易同盟国有互助协议。 比如各国要互相保护对方的商队等等。 这就让他们这些外贸商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安全有保障,商人就有了积极性。 税率降低,运送到目的地后物价也会降低数倍,更多的人都能消费得起。 消费人群变多,需要的商品就多,贸易就更加繁荣。 生产商品的人能赚到更多钱,商人能赚到钱,沿途的各国家各势力的税收增加。 消费者也享受到了廉价的商品。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在这种制度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生机。 说起来很简单,但能设计出这套制度,并让其真正运行,需要的智慧就很高很高了。 这里面的门道,别说是普通人,就算是精英没有人指点也很难揣摩得透。 约翰·胡斯自认为是个天才,还跟着陈景恪学习过。 可也是亲自走了一趟丝绸之路,与商人群体交谈,才摸到一些门道。 之前学习理论的时候遇到的种种迷惑,也得到了解答。 越是明白其中的门道,他对陈景恪就越是高山仰止。 天下第一智者的智慧,真的不是我们凡人所能企及的啊。 ----------------- 之后他们一路西行,很快就到达了高昌府。 这是大明拿下西域后设置的。 在这里约翰·胡斯遇到了一个老朋友,杨士奇。 杨士奇在这里担任革政局总监,负责指导高昌的新政工作,端的是位高权重。 得知老朋友到来他亲自迎接,并带着约翰·胡斯参观了一圈。 高昌的情况自然是很差的,别说和关内比,就连敦煌等地都远远不如。 但他在这里感受到了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 汉人和土人百姓混居,双方关系非常和睦,就如一家人一般。 大家住的房子很简陋,但屋内装饰却相当不错。 框里有馒头,碗里也能见到油腥。 大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说明对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满意。 最让约翰胡斯关注的,是汉土关系,大明是如何解决族群差异的? 仔细了解过后,他就发现了端倪。 四个字,自古以来。 拿出史书,全是在讲自古以来西域就是华夏领土,当地土民就是华夏的一份子。 只不过后来迁徙到了这里。 这些历史还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发生过的。 有了这个基础在,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 这让约翰·胡斯再次赞叹,华夏真是一个古老强大又伟大的文明啊。 队伍停留几日后,他们再次出发一路向西。 天气逐渐变冷,大家开始穿上了厚衣服。 但寒冷的天气不但没有成为阻碍,反而让他们每天能走更多的路。 原因很简单,天气热的时候,他们必须要时不时的停下来乘凉。 尤其是中午更是必须歇息。 天热出汗多,还要携带更多的水。 天气冷就简单了,一整天都可以用来赶路。 出汗少对水的消耗就少很多,携带的物资就能少上许多。 约翰·胡斯一路上依然在关注着各地情况。 他发现,走出高昌之后,汉人和土人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 越往西走这种关系就越紧张。 而且这里的土人非常害怕汉人,如果双方不熟悉,土人往往会远离汉人。 详细了解过后,他才知道原因。 高昌一直信仰佛教,又靠近河西走廊,与华夏关系更近,双方融合的就很好。 高昌以西的土人,在很早以前就被统治者强制该信伊教,在文化上与华夏越来越疏远。 等到大明重回西域,这种疏远就变成了隔阂甚至仇视。 不少土人杀害汉人百姓。 然后那位大明的晋王朱棡就下达了一条霸道的命令,凡有汉人遇害,方圆十里鸡犬不留。 就连路过这里的人,也会被一一揪出来杀掉。 当然,后续还做了一些补充条款。 比如找到凶手可以赦免他们之类的。 一开始还有些不服气的人谋害汉人,然后明军出动执行了屠杀任务。 几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敢这么干了。 土人开始发自内心的畏惧汉人。 不敢和汉人起任何冲突,如果有汉人出现在他们居住的区域,还会派人保护,生怕他遭遇不测。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关系自然就很紧张。 不过大明并不是一味的强压,只要土人不闹事,朝廷也不会欺负他们。 还给他们等级户籍、房产,确保他们的财产安全。 比察合台汗国时期,好了不知道多少。 而且在这里大明并没有强迫改信,而是采用了更柔和的方法。 允许他们继续信仰伊教,但男人不得蓄大胡须,女人不得带头纱之类的。 还要求他们的孩子,必须学习华夏史。 凡是阻挠者,一律处死。 约翰·胡斯并不觉得大明的做法有问题,这是族群融合必须经历的过程,没什么可指摘的。 而且大明的做法,也给了他一些启示。 将来回到欧罗巴,必须要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力量,以铲除那些不和谐的分子。 然后进行文化教育形成族群认同感。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族群获得独立。 就这样走走停停,年底时候他们到达了喀拉塔拉额西柯淖尔(艾比湖)。 眼见就要过年,且这里还有一个湖泊。 虽然是咸水湖,但周围并不缺淡水。 于是阿合马就决定在这里停留几天,大家在临时营地里度过了新年。 各商人都拿出了珍藏的美食,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初三他们再次启程。 不过很多商队因为路线原因,在这里和他们分别,踏上了另外一条路。 最后只有四千多商贾,跟随阿合马一起前往金帐汗国。 路上他们经过了碎叶川,现在这里已经属于晋国范围了。 阿合马作为晚辈,自然要去拜会一下晋王,约翰·胡斯也得以随行。 朱棡的模样,让两人大吃一惊。 只听他的战绩,大家都会下意识的以为,他非常英武霸气。 然而面前的朱棡却身形削瘦,头发斑白,走路都需要拄着拐杖。 只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昭示着他的不凡。 了解事情真相后,两人也是唏嘘不已。 原来拿下碎叶川之后,朱棡也生了一场大病,虽然被医师抢救过来,但身体却垮了。 别说舞刀弄枪,走几步路都费劲儿。 这也是他强留杨荣和张靖运在晋国的原因。 没办法,自己身体不行,只能依靠手下的人才。 当然,他真正依仗的还是世子朱济熺。 事实上,从他生病开始,国家大事基本就是朱济熺在负责了。 只不过朱济熺毕竟年轻,需要有得力的助手辅佐。 可是如此一来,很容易就会培养出权臣尾大不掉。 杨荣和张靖运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他俩是直属于大明序列的官员,不管在这里立下多大的功劳,将来都要回大明的。 等他们走了,权力自然就收回来了。 只能说,朱棡虽然身体不行了,可脑子还在。 晋国的情况就不是太好了,比燕国、秦国还要乱。 倒不是他们父子能力不行,一来建国时间短,二来碎叶川盆
相关推荐:
高达之染血百合
人妻卖春物语
御用兵王
赘婿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下弦美人(H)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她太投入(骨科gl)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倒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