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男人味(H) > 第35章

第35章

英的老师。 陈景恪心中暗暗嘀咕,不会把建文三傻给弄来吧。 不过这个时间节点,那三个人应该都还没发迹。 但按照年龄来推算,也就是这几年,他们应该就会在科举上崭露头角,早晚大家会碰上。 到时真要好好认识一下这三人。 能将朱允炆大好江山弄没了的三个大佬,不认识一下约等于白穿越了。 话说对建文三傻,陈景恪认为还是要区别看待的。 方孝孺这个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是真的忠贞为国,也是真有才华,只可惜政治上太过于幼稚。 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是:此庄士,当老其才。 翻译过来就是:这是个人才,要好好打磨一番才能使用。 可惜朱允炆只记住了前半句,完全忘了后半句。 齐泰虽然政治上也同样幼稚,但能力也还行,做事也非常认真。 他在哪个职务任职,都能对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到详尽了解。 他当兵部侍郎,能准确说出某个将领所在位置,手下有多少将士,领取多少钱粮等等。 管理诸军后勤亦从未出过纰漏。 朱允炆削藩时,他认为诸藩王唯有朱棣有造反能力,应该先将其控制起来。 奈何朱允炆根本就不听,非要先从较为弱小的藩王着手。 最无能的就数黄子澄了,说他是赵括那都是对赵括的侮辱。 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就是他建议,削藩先从实力弱的藩王着手,给了朱棣准备的机会。 然后成功将自己九族给作没了。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朱雄英摸过来悄悄的说道: “陈郎中,你是不是在担心学文就没办法专心学医了?” 陈景恪有些诧异,这孩子怎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 不过得到提醒他才想到,两者确实冲突了。 皇家进学是很严格的,布置的作业也很多,恐怕就没功夫研究医术了。 于是他就顺势说道:“太孙英明,我确实在担心此事。” 朱元璋也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大笑道:“哈哈,还是咱的乖孙考虑周到,我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放心,你当伴读只是挂名,我会和先生说明,不要过问你学业之事。” 后一句话是对陈景恪说的。 陈景恪高兴的道:“谢陛下,谢太孙。” 马秀英在一旁说道:“不过读书能使人明理,你有闲暇还是多看一些书为好。” “是,我晓得了。” 又聊了几句,陈景恪看了看天色就提出想回家一趟。 此行来的匆忙,好多东西都没带过来,且如此大事也需要告诉父母才是。 朱元璋当即就给他放了三天假。 朱雄英要正式住进宫里,需要安排正式的住宿地点,大本堂重开也需要时间筹备。 三天时间差不多就能准备完成,陈景恪正好过来上班。 获得准许,陈景恪就出宫回到家中。 就在差不多的时间点,毛骧亲率锦衣卫包围礼部尚书赵瑁府邸,将赵瑁及其子带走。 第16章 李善长的怨愤 自从赵瑁被禁足,朝野都在盯着他家,等着锦衣卫啥时候上门拿人。 所以毛骧过来抓人,并没有引起什么风波,就连赵瑁自己都很坦然。 身后事已经安排好,进了诏狱供出一些弃子,等死就可以了。 为了让自己死的体面一些,他已经想好了自杀的办法。 王志、麦至德等人收到消息,心中都不禁一沉。 从某个角度来说,被抓的反而可以做到坦然赴死,没有被抓的才是最忐忑的。 只希望一切都能如计划那般,成功断尾求生。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照例处理了一些政务之后,毫无征兆的谈起了一件事情: “咱准备册封雄英为太孙,诸卿以为如何呀?” 朝堂霎时间安静下来,许多人甚至连呼吸都放轻了许多。 立皇储,哪是他们这些臣子敢置喙的。 以前或许有人敢发表意见,但自从胡惟庸案之后,这样的人在朝堂已经基本绝迹了。 众人将目光看向朱标,也就只有他能发表意见了。 朱标并不意外,他早就猜到自家老爷子要做什么,只是没想到会这么着急。 雄英昨天才刚断药吧,真是一刻都不想等啊。 “父皇,雄英乃嫡长孙,理应立他为太孙。然《皇明祖训》规定,宗室子弟十岁方可封爵,雄英年岁不足啊。” 有了朱标开头,不少人也表达了差不多的意思。 朱元璋并没有生气,他能看得出来,这些人是在维护《皇明祖训》的规定。 规矩不能轻易破坏。 要是他这个制定规矩的人都不遵守,后人就更不会遵守了。 不过他既然提出册封太孙,自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已经找到了规避之法。 “《皇明祖训》规定的是皇室宗亲,太孙乃储君,何时册立不受此规约束。” 这就叫最终解释权。 群臣顿时哑口无言,虽然朱元璋有些强词夺理,但真要细说确实不违规,还很有道理。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宗室亲王那也是臣,君和臣岂能用一套规矩。 况且太孙早立本就是他们乐于见到的,如此就不用冒险下注,直接效忠太孙就可以了。 见群臣都无话可说,朱元璋心下不无得意。 看看,咱就是有先见之明。 这时李善长出列道:“早立太孙有助于稳固江山社稷,臣附议。” 朱元璋大为高兴,还是老战友靠谱啊。 有人带头,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附议,其中尤以常遇春和蓝玉一系,最是积极。 作为太孙的亲戚,之前他们不敢吭气,生怕给人留下外戚干政的印象。 这会儿李善长带头支持,还有那么多文武站出来,他们就再无顾虑。 这么多人都支持了,剩下的人自然不敢不支持。 于是立太孙之事就此定下。 朱元璋那叫一个开心,大笑道:“哈哈,既然诸卿皆无异议,那此事就此定下。” “太史令,选一个黄道吉日,将咱册封太孙之事昭告天下。” 太史令大声唱道:“臣遵旨。” 这时,李善长又说道:“按照《皇明祖训》,太孙当为允字辈,是否在册封之前先为其更名?” 他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觉得先改名再册立,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假如先册立后改名,那册立诏书上写的就是原来的名字,说不定就会被有心人利用。 朱元璋却心生不悦,咱刚才都已经说了,君和臣不同,你是真听不懂还是假装听不懂? 朱雄英这个名字,是他和马秀英商量许久才确定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加上他喊了这么久,天然觉得这个名字是最好的,自然是不愿意改。 但李善长拿《皇明祖训》来说事,让他一时间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朱雄英虽然是储君,可也是朱家子孙,有些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队列里,一个叫杜佑的官员却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设立四辅官协助他处理政务。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按照季节顺序轮流值班。 其实四辅官就是皇帝的秘书。 秘书是最了解领导心思的,杜佑就看出了朱元璋的想法。 眼珠子一转想到一个计策,于是就出列道: “李太师此言我不敢苟同,太孙乃储君,君臣岂能相同?” “况且更名乃大事,太孙更是承天命而生,姓名已然上呈昊天和宗庙,岂能轻易改动。” “臣说句大不敬之言,若苍天因此降下灾祸,谁能担责?” “你……”李善长位于诸公之首,何时被人这样怼过,当即就怒气冲冲的道: “陛下,臣参杜佑妖言惑众,请陛下明查。” 此言一出,朝堂又安静了那么一瞬间,众人都诧异的看向李善长。 现在是讨论太孙的事情,大家各抒己见,你给人扣妖言惑众的帽子是几个意思? 是觉得自己的颜面比太孙重要,还是想给皇帝心里扎刺啊? 朱元璋脸色也冷了三分,说道:“韩国公多虑了,不过是各抒己见而已,杜春官并无此意。” “不过身为下属,如此直言顶撞上官也是不敬,杜春官快给韩国公赔个不是。” “臣知错,这就给太师赔礼。”杜佑嘴角浮起一丝笑容,马上承认错误并向李善长赔礼道歉。 李善长见皇帝和稀泥,也只能顺坡下驴,但心中的愤懑之意又多了几分。 不只是对杜佑的,更是对朱元璋的。 自胡惟庸之后,朱元璋一直在打压淮西集团,身为集团领袖李善长心里自然不舒服。 当年靠着我们打江山,现在想玩兔死狗烹那一招是吧? 不过他还没有老糊涂,知道不能将这种想法表露出来,否则就是下一个胡惟庸。 所以在察觉到朱元璋的想法之后,他也不再多说什么。 但因为他生事,朱元璋也没了继续讨论下去的兴趣: “太孙更名之事我自有考虑,尔等无需操心……诸卿可还有本奏?” 众人都低着头不说话,按照以往的情况,这基本就意味着早朝结束了。 太监正准备按照规矩唱‘有本上奏,无本退朝’的时候,一个人影大踏步上前,正是毛骧。 “陛下,臣有本奏。” 朱元璋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说道:“若不是当紧的事情,私下奏报即可。” 哪知毛骧却直接回道:“陛下,此事关系国家社稷安危。” 此言一出,朝堂刹那间再次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知道,十有八九是赵瑁那边审出结果来了。 王志、麦至德等人的心陡然悬起,赵瑁不会将大家给卖了吧? 朱元璋已经肯定,毛骧要汇报的是赵瑁之事,心中不禁气急。 你个混账东西有没有点眼力劲,刚才还在谈册立太孙的事情,你就来汇报大案是几个意思? 想给册封太孙这件大喜事加点血色是吗? 就不能等到明天再汇报?那些贪官都已经被锁定了,他们还能跑了不成? 更让他愤怒的是,如此大事毛骧竟然没有提前汇报自己,而是拿到朝堂上当众说。 真是该死。 但事已至此他也不好再阻止,只能道:“哦,是何事?” 第17章 六部全军覆没 毛骧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上了皇帝的死亡名单,心中正得意着呢。 这次的贪腐案就是他崛起的契机。 “陛下,经臣连夜审问,赵瑁已经招供,这是他的口供。” 果然是赵瑁的事情,群臣的心都提了起来。 大太监刘盛接过口供双手高举过顶的呈上来。 朱元璋抓过仔细翻看,供出来的同党大体上和锦衣卫查到的差不多,只是多了几个不疼不痒的小官。 他马上就明白,这口供是赵瑁弄出来的。 认识到这一点,他也就没有耐心看下去了,粗略翻了翻就一巴掌拍在龙椅的扶手上: “狗胆包天,你们真当咱死了是吗?” 群臣噤若寒蝉,将头低下不敢说话。 王惠迪、王志、麦至德等人心中升起一种不好的预感,皇帝为何如此震怒,和预想里的不同啊。 “刘盛,将口供读给他们听。” “是。”刘盛小心翼翼的取过口供,扫了一眼上面的文字,眼睛顿时就瞪大了,一时间竟然忘了读。 朱元璋见他没声音,怒道:“嗯?你还在等什么,莫非你也与他们有勾连?” 刘盛噗通跪下,老老实实的道:“陛下冤枉啊,老奴只是……只是被这名单给吓住了。” 朱元璋冷笑道:“莫说是你,就连咱都被吓到了。” “起来读给朝中的衮衮诸公听一听,让他们也看看咱大明的官,胆子有多大。” 刘盛连忙起身,开始读了起来。 口供其实并不是特别详细,只说他勾结六部官吏,伙同地方官群吞官粮,征收苛捐杂税等。 具体是伙同哪里的地方官,这些官员的名字叫什么,一概没有提。 然而这些信息已经足够轰动了,朝堂都出现了嘈杂之声。 王志、麦至德等人已经手脚冰凉,赵瑁竟然全招了?他就不怕被诛九族吗? 罪名介绍完,就是名单。 当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的名字,被念出的时候,朝堂再无一人敢发出一丝声音。 所有人都在恐惧。 朱标也露出骇然之色,他知道陈景恪告御状的真相,也知道毛骧在做什么。 但绝对没有想到,此案竟然牵扯到了这么多人。 六部尚书算上已经进诏狱的赵瑁,有两个参与,六部侍郎有九个参与,侍郎以下官吏九成皆在名单之上。 可以说六部基本全军覆没。 众人下意识的浮出一个念头,莫不是皇帝想借此清洗朝堂? 下一刻他们就将这个想法掐灭了,皇帝虽然杀人不眨眼,可也不会无缘无故杀人。 更不会将六部洗一遍,这引起的动荡实在太大了。 那就是毛骧在打击异己? 不对,他还没这个胆子将六部给一锅端了。 赵瑁故意攀咬拖人下水? 也不对,他想拖人下水,第一目标应该是都察院,而不是六部。 那就剩下一个答案了,这份口供是真的。 而且很多人都露出了沉吟之色。 赵瑁集团做的事情,其实很多人都听说过。 比如行脚钱之类的苛捐杂税,很多人在地方上任职的时候,甚至都征收过。 收上来的税款,三分自留七分上供。这是老规矩,所以他们也没有怀疑。 毕竟大明的俸禄太低了,没点灰色收入都活不下去。 现在才知道,这竟然不是地方特色,而是一个贪污集团搞出来的。 想到这里,他们也心中一沉,不会牵连到我身上吧? “噗通……”被点到名字的人纷纷跪在地上喊冤。 “陛下臣冤枉啊。” “陛下明查啊,这定是赵瑁攀咬臣。” “这定是毛骧伪造罪证打击异己。” “陛下,纵使有贪腐,又怎么可能六部官吏全部参与。” “是啊陛下,臣冤枉啊。” 看着跪在地上的这二十几个人,朱元璋肺都要气炸了: “呵呵……是不是冤枉的一查便知,毛骧。” “臣在。” “将这些人打入诏狱,好好查一查,不可冤枉了一个好官。” 朱元璋说到‘好官’这两个字的时候,还加重了语气。 “遵旨。” 享受着群臣忌惮的目光,毛骧心中前所未有的兴奋。 这种掌控生死的感觉,实在太让人陶醉了。 尤其是之前高高在上的人,现在如丧家犬一般跪在自己面前,更让他沉迷。 “来人,将他们抓起来打入诏狱。” 一群锦衣卫冲进来,将这些人的官帽打落,拖死狗一般的架走。 剩下的人也噤若寒蝉,不少人腿脚发软。 看着被拖走的人,李善长眼神惊疑不定。 不夸张的说,这些人里至少四分之一都是淮西一系的官员,还有四分之一左右是江浙系官员。 这还是胡惟庸案被清扫过一轮,之前更夸张,朝堂三分之一淮西系可不是夸张。 只有江浙系才能和他们掰掰腕子。 所以李善长怀疑,这是不是皇帝准备对淮西和江浙系动手? 不行,不能再任由皇帝这样下去了,必须要想办法阻止。 想到这里他咬咬牙,出列道:“陛下,此事牵连甚广,恐锦衣卫力有未逮,臣请大理寺参与查办。” 群臣也是眼睛一亮,纷纷出列赞同这个提议。 让锦衣卫审太危险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借此将自己拖下水。 大理寺也是文官一系,有他们在大家都安全的多。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李善长一眼,他早就猜到群臣会提出这个要求,只是没想到竟然是李善长带头。 “你们不说咱也会这么做的,吴庸何在。” 吴庸脸

相关推荐: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赘婿   左拥右抱_御书屋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军师威武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将军夫夫闹离婚   生存文男配[快穿]   心情小雨(1v1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