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官一年的俸禄是银四百五十两,米九十石。 看起来和大明的差不多,然而他们还有养廉银子。 一品官一年的养廉银子是一万五千两。 再以粮食为基准,计算各个朝代铜钱的购买力,看看具体情况如何。 说起来,在控制粮价方面,大明是所有朝代里做的最好的。 粮价最低,最稳定。 洪武年间是五百文一石,到嘉靖年间还保持在四百八十文。 最便宜的时候两百多文一石,最贵也就五百文。 而用工的价格,也比较稳定。 从洪武年间,一直到嘉靖时期,长工的价格都在九百文左右。 一直在明末乱世,经济彻底乱套,才走向失控。 与之相对应的,唐宋粮价变化就大了。 初唐和北宋,粮价差不多两百到五百文一石左右。 中晚唐和南宋,粮价飙升到了一两千文一石。 而满清的粮价是最离谱的,从建国到亡国,就没有低于两千文的时候。 所以满清百姓为啥总吃番薯,是因为粮食不好吃吗? 但即便是考虑到物价波动,和铜钱的购买力差异,大明官员俸禄也是历朝历代最低的。 靠官俸养活不了自己一家,真不是说笑的。 现在经过马皇后这么一加,总算是赶上来了。 至少保证了,想做清官的人,可以不错的活下去。 而不用和前世的海瑞那样,不但没办法养活家里,还要靠母亲妻子织布补贴自己。 涨俸的事情就此定下了,具体涨多少,还需要根据国库情况才能确定。 但马皇后一锤定音,八九品涨五倍。 这是基准,不能比这个数据更低了。 之后就是乡衙门的事情理了,马皇后的态度自然也是支持。 “元末乱世,将地方士绅宗族势力彻底打乱,现在他们还未恢复元气。” “是朝廷设置乡官最合适的时候。” “若等到他们实力恢复,乡村就真的水泼不进了。” “所以此事耽误不得,需尽快施行。” 朱元璋也深以为然的道:“咱也是这般想的。” 马皇后接着说道:“军改可以和乡衙门改制同时进行。” “从军中退下来的悍卒里选拔识字的,直接授予相应的官职。” “就算没办法当主官,去做吏头儿也行啊。” “像缉盗一类的职务,再没有比他们更合适的了。” “而且他们和地方士绅宗族,也没有联系。” “就算他们想勾结在一起,也需要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足以让朝廷完成改制工作。” 朱元璋连连点头,道理他都懂,但经过马皇后这么一分析,他头脑就更清晰了。 马秀英继续说道:“等到军改和政改完成,立即进行一次人口清查和土地丈量。” “大明刚立国的时候,人口六千万,土地八百五十万顷。” “现在都立国十七年了,户部报上来的人口还是六千万,土地不但没增多,还减少了。” “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朱元璋也一脸愤恨的道:“对,查,一定要狠狠的查。” “十五年就是一代人,大明立国十七年,咱就不信一点人口都没增加。” “天天都喊着开垦荒田,土地还减少了……这是拿咱当傻子哄骗呢。” 马皇后点点头,说道:“等土地清查结束,金钞局那边也应该摸清了各地的经济情况。” “就可以着手对税务进行改革了,宝钞稽查司摇身一变,正式成为税务稽查司。” “这才是百年国策啊。” 朱元璋连连点头,夸赞道:“妹子懂的比咱还要多,这个经济咱到现在都还迷糊着呢。” 马秀英笑道:“我要是男儿身,哪轮得到你当皇帝。” “是是是,妹子你厉害。”朱元璋往她身边靠了靠,突然有感而发的道: “以前不是咱不想笑了,是实在笑不出来了啊。” “每天都是批不完的奏疏,处理一大堆事情。” “还要挖空心思为大明设计制度……” “咱又看不到未来,不知道设计的制度是好是坏。” “任何制度施行的时候,百官都会阻挠,会提各种意见。” “咱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私心,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不是咱想刚愎自用,是真的没有人可以给咱出主意啊。” 马秀英靠在他身上,安慰道:“我知道,你心里比任何人都苦。” “你也想找个人给你分担,就选中了胡惟庸,对他委以重任。” “但他就是个养不熟的白眼狼,利用你的信任结党营私,还试图谋逆。” “也是他,让你再也不敢相信任何人。” 朱元璋欣慰的道:“还是妹子你懂咱,听你这么说,咱心里暖和啊。” “现在好了,政务上有标儿帮我,还有你这个贤内助为我出谋划策。” “制度设计上,也有了陈景恪。” “他不是目光长远,想法独特吗?” “那咱就将大明的制度,交给他来设计。” “咱也轻松了,他也觉得自己受到了重用,一身才华有了施展空间。”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就叫双赢。” “现在咱只需要盯着他们就好,有大把的时间,心也不用那么累了。” “心情好了,自然也就能开玩笑了。” 马皇后也高兴的道:“是啊,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朱元璋振奋的道:“本来咱还想着,再过上十年就将皇位传给标儿。” “现在看来,等新都建成,咱就可以直接退位了。” “到那时,咱就带着你游历天下,好好看一看大明的大好河山。” 马皇后很是向往的道:“好,真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 关于军制改革的事情,越传越广,诸将心中都开始不安。 谁都不知道朝廷会如何改,会不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 关键是,这次改制的时机实在太巧了。 早不改晚不改,偏偏等到云南平定之后才改。 拿下这里,代表着大明正式肃清了后方的敌人,就只剩下北方的北元了。 说一声战事基本结束,也不为过。 至于北元,实力很强大,非一朝一夕所能覆灭,最好的办法就是一点一点蚕食。 那么,就没必要维持一支,如此庞大的军队了。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会不会裁军呢? 然后学习宋太祖,来一出杯酒退功臣? 虽然有点遗憾,但能功成身退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怕的是皇帝学习汉高祖,来一个鸟尽弓藏。 所以不论是舍不得权力也好,还是怕死也罢,军中将领们都有些惶恐。 而普通军卒,他们关心的就比较简单的,军户取消后,如何安置他们。 大明的军户有两种,一种是活不下去的百姓,一种是被强行划为军户的。 后者强烈的想要获得自由。 前者虽然虽然没有那么迫切,但也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不用再被军官们奴役。 不论是将领还是军卒,都想知道更具体的情报。 然而朝廷关于这方面的口风很严,连李善长都不知道内情。 这更让大家坐立不安。 就在这个时候,一封诏书被送往北平,宣魏国公徐达回京。 朱棣不解的问道:“爹这时候叫您回京做什么?” 徐达斜睨了他一眼,小子跟我装傻是吧? 你要是连这都看不出来,就不配当我徐达的女婿和徒弟。 被看穿的朱棣尴尬的笑了笑,说道: “看来军改之事是真的了,爹这是希望您回去坐镇。” 徐达这才满意的点头道:“军户制有大问题,只是以前没人能劝的动陛下,这次看来是有人说动他了。” “现在也正是军改最合适的时候,云南被平定,大明后方稳固。” “北元自洪武十四年被打残,就彻底失去了主动进攻能力。” “至少在三年内,大明不会再有大的战争。” “陛下选了个好时候……就是不知道新军制是什么样子的。” 朱棣有些遗憾,这也意味着三年内,他没办法主动出击攻打北元。 不过比起此事,他更关心另外一件事情: “您刚才说,有人说服了我爹,不知道是谁,竟有如此大的能耐?” 第161章 功勋九转 徐达慢里斯条的将诏书收起,问道: “你一个月和高炽通一封信,就什么消息都没打听到?” 朱棣苦笑不已,自己这点小伎俩完全瞒不过老丈人啊。 索性也就不再套话,直言道:“高炽虽然聪慧,但毕竟年龄还小,能打探到的消息不多。” “不过,我从他的话里听出,爹娘和大哥很重视陈景恪。” “我也有想过会不会是他,可他才多大,依靠什么获得我爹信任的?” 徐达没有解释,而是说道:“这个世界总有许多,你无法理解的人和事。” “我以为我已经很高看陈景恪了,没想到他比我想的还要厉害。” 朱棣追问道:“他到底做了什么,您不能告诉我吗?” “不能。”徐达果断拒绝: “也不要试图招惹陈景恪,你惹不起他。” 朱棣有些吃惊,更多的是不服: “您莫要危言耸听,我堂堂亲王会怕他?” “爹还能为了他,将我杀了不成?” 徐达说道:“那倒不至于,但能让你变成一个普通的亲王。” 朱棣更加震惊,如果说这话的不是自己的老丈人,他肯定会以为对方在开玩笑。 可正是因为说这话的是老丈人,他才更加震惊。 凭什么? 我爹是皇帝,我娘是皇后,我大哥是太子。 我是塞王,亲卫卫队过万,有权力调动北平的兵马。 这样的我,竟然不是一个小小伴读的对手? 招惹了他,有可能会被贬成普通亲王? 他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将我爹给迷惑成这个样子? 连亲儿子都不顾了? 说起来他和陈景恪还是有些渊源的。 王妃徐妙云产下孩子之后,一直在使用陈景恪制定的疗养之法调理身体。 朱高炽在皇宫里,和他的关系也很好。 当然了,朱棣是不敢和陈景恪结交的。 你一个藩王私下结交太孙伴读,是何居心? 但他对陈景恪关注一点都不少。 别的不说,这一手出神入化的医术,就足以让他关注了。 正因为熟悉,他也知道陈景恪比较受重视。 可怎么都没想到,竟然能重视到这种程度。 看着不敢置信的女婿,徐达感同身受。 他也是前几天没事儿干,拿着军用地图瞎捉摸,才意外发现了朝廷的布局。 迁都,黄河改道,宝钞新政,军制改革,军户修新都,在地方掺沙子…… 这些政策,拆开单独看,也都是利国利民之策。 真正让他心惊的是,这些大动作竟然都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大局。 这些环节相互促进,减少其它环节的难度。 比如用军户修建新都,既节省了民力,又安置了军户,减少了军制改革的麻烦,还在地方掺了沙子。 宝钞新政也是一样,现在新钞推广已经进入瓶颈。 其一是新钞数量少不够用;其二是偏远一些的地方不好推广。 一个新都修下来,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还有就是,修新都要投入海量的钱粮。 在不加税的情况下,朝廷是拿不出那么多钱的。 宝钞新政的成功,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最近一直在关注宝钞新政,知道皇帝手里握着至少四千万贯新钞。 后续还有一亿多贯。 约等于朝廷不花一分钱修建了一座新都,还解决了钱荒问题。 这些事情,每一样单拎出来,他都要想很久才能明白。 可现在竟然有人能布一个这样大的局。 其眼界之广,智慧之高,胆量之大,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只能用恐怖来形容。 可现在有人做成了,就是那个少年,陈景恪。 他也一度怀疑自己判断错了,可将事情从头到尾梳理一遍。 又‘审问’了自己的好大儿徐允恭,得到了更多内幕,才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当时他比现在的朱棣还要震惊。 然后就是深深的庆幸,还好早早就和陈景恪结下了善缘。 他说朱棣惹不起陈景恪,也并非胡说。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知道了,一个这样的大才,和一个藩王儿子,哪个对朝廷更重要? 当那个藩王儿子,主动招惹这个大才的时候,该怎么做? 毫无疑问,将那个不开眼的儿子雪藏起来。 他相信,朱元璋也会这么做的。 想到这里,徐达拍了拍朱棣的肩膀道: “好好做你的藩王,不要操心军事以外的事情。” 朱棣有些茫然,不懂岳父为何会和自己说这句话。 他本来就只对军事感兴趣啊。 最大的梦想就是深入草原,效仿霍去病、窦宪、李靖,封狼居胥。 徐达笑道:“不懂没关系,为朝廷守好北平就可以了。” “至于陈景恪……老夫没猜错的话,他很快就要成你妹夫了。” “啊?”朱棣再次愣了一下,这话题转的也太快了吧。 但这次他明白了岳丈的意思,自己的爹要用联姻的方式,来笼络陈景恪了。 即便到了现在,他也不完全相信徐达的话。 主要是太扯了。 那就借着此事,来推断岳父所言真假吧。 如果陈景恪真的娶了公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岳父所言为真。 那以后自己就要慎重对待,这位神秘的太孙伴读了。 徐达也知道,因为军改的事情,导致人心有些不稳,拖的越久就越容易出问题。 自己必须尽快回京坐镇。 所以也没有耽搁,将事情交代清楚,就乘船南下返回应天。 下船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回家,而是进宫面圣。 见到老朋友,朱元璋高兴的道:“天德,你终于舍得回京了啊。” 徐达行过礼之后,才回道:“我接到上位的旨意,片刻都没敢耽搁,火速就回来了。” 朱元璋笑道:“咱就知道,你能明白咱的心意,此事你怎么看?” 徐达肯定的道:“我也以为当改,就是不知道上位准备如何改?” 朱元璋拿起一份方案递给他:“喏,你看看这样行不行。” 徐达双手接过,翻开看到第一页就惊呼出声: “军功爵制?这……上位您真准备采用军功爵制?” 看着他大呼小叫的样子,朱元璋心里就觉得舒坦,被震到了吧。 更震惊的还在后面呢。 “其实这套军制也不是咱想到的……嘿嘿,天德你猜猜是谁出的主意,咱保证你也猜不到。” 徐达心中马上就想到了陈景恪,但他并没有说出来。 而是假装没猜到,试探着说道: “莫非是太子?” 朱元璋摇头说道:“不不不,不是标儿,你再猜。” 徐达思考了一会儿:“莫非是皇后娘娘?”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猜错了,是咱的乖孙。” “啊?”徐达惊讶不已。 这次可不是装的,而是真的惊到了。 他本以为是陈景恪,没想到竟然是太孙。 太令人不敢置信了。 他没有再说什么,而是低头仔细翻看起手中的方案。 他很好奇,太孙到底想出了什么样的方案。 军功爵加募兵制。 在没有人能比他更清楚,这套看似简单的制度,有多实用。 继续往下看,分为勋和爵两种。 勋分为九等,一级公士,二上造,三骑尉,四大夫,五公乘,六庶长,七都尉,八护军,九柱国。 一二三为下三勋,可以通过斩首获得。 四五六为中三勋,需要诸如先登、破阵、斩将、夺旗等大功,方可获得。 理论上也可以通过斩首获得,但需要达到百人斩才行。 七八九为上三勋,普通士兵已经
相关推荐:
高达之染血百合
姑母撩人
媚姑
赘婿
归宿(H)
生存文男配[快穿]
缠绵星洲(1v1虐爱)
大唐绿帽王
修仙有劫
狂野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