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男人味(H) > 第40章

第40章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权力自然而然的开始膨胀,很快就会变成新的丞相。 为了杜绝这种问题,朱元璋让四辅官按月轮流值班。 干一个月休三个月,随时都有被替换的可能,这下看你们还怎么揽权。 这个设置,陈景恪已经无力吐槽,但凡多用用脑子都知道执行不下去。 很简单,四辅官按春夏秋冬分为四批人,工作一个月休息三个月。 一批人刚熟悉工作,就被替换休息三个月。 这必然会造成两个恶果。 其一,四辅官对手头的工作永远是陌生的,处理事情的效率非常低。 其二,政策延续性比较差。 一个官员负责的事情还没结束,就被替换走了。 接替他的人,大概率是问都懒得问,这件事情就等于是无人过问了。 长年累月下去,不出问题才见鬼。 朱元璋产生废除四辅官的想法,也是察觉到了这个问题。 陈景恪更是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可以这么说,朱元璋的四辅官并没有解决核心问题。 宰相门前七品官,皇帝周围的人天然拥有权力,这是无法避免的。 不让他们拥有权力是不可能的,真正应该做的,是限制他们的权力。 这一点明朝后来的内阁制度就做的比较好。 内阁制,可以说是封建王朝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了。 陈景恪还没有自大到,认为自己能超越古人,想到比内阁制更完美的制度。 所以他最终的解决办法,也是抄袭内阁制。 至于朱元璋听不听,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小子研究过陛下的四辅官制度……” 陈景恪就将四辅官制度的优缺点,以及进行不去的原因,详细的讲了一遍。 朱元璋并没有生气,反而不停的沉思点头。 同时对陈景恪的态度也完全扭转了过来,能想到这些,已经超过了朝堂大多数人。 难怪他狂,确实有狂的资本。 不,他这已经不是狂了,而是自信。 “在陛下四辅官的基础上,小子有了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将四辅官的优劣剖析一遍之后,陈景恪就顺势提出了内阁制度: “可以设置一个机构,比如叫内阁……” “内阁学士人选,由陛下自行遴选,无需经群臣商议……” “内阁学士没有品级,没有具体职务,他们的职责就是协助陛下处理政务……” 朱元璋毕竟是皇帝,政治敏感度接近满分的存在。 当他听到‘自行遴选’、‘无品级’、‘无职务’这几个词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这项制度的精髓所在。 但陈景恪接下来的话,更是让他忍不住击案叫好。 “若是让太子殿下统领内阁,既可以锻炼殿下的能力,又可限制内阁学士以权谋私。” 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 太子统领内阁? “好。”听到这句话,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大声称赞。 “难怪你小子如此狂妄,确实是个有真本事的人。” 他最满意的不是什么内阁制度,而是让太子统领内阁。 所谓内阁,他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制度,完美解决了四辅官制度的漏洞。 但还是那句话,靠近天子者,自然拥有权力。 不论如何限制,内阁学士必然会拥有很大的权力。 而让太子朱标统领内阁,就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既将权力抓在他们父子手中,又可以给朱标一个更大的舞台。 这个法子好,简直就是完美。 关键是这小子是个懂事理的,知道咱最担心什么,也知道咱最想看到什么。 想出的点子,既能解决问题,又符合咱的心意。 这才是能臣。 于是他又拉着陈景恪仔细探讨了这个内阁制度。 此时他对陈景恪的态度完全变了,之前是一副为难、考量的语气,现在则变成了商议。 陈景恪就将自己对内阁制度的了解,详细的讲了一遍。 有些细节朱元璋很是赞同,有些则不以为然。 不过总体来说,他对内阁制相当满意。 直到陈景恪将肚子里的存货掏的七七八八,他才说道: “你小子不错,日后好生辅佐咱的乖孙。” 陈景恪知道,自己大概是通过朱元璋考核了,心下欣喜的道: “是,臣必尽心尽力辅佐太孙。” 朱元璋又说道:“就是你这性子,要谦虚一点,有时候太狂妄了会吃亏的。” 陈景恪马上就知道,昨天给朱标说的那一席话,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嘿嘿,小子也不是什么时候都狂,偶尔如此,偶尔如此。” 朱元璋知道他是故意装傻充愣,却也并不讨厌。一个知情识趣又有能力的臣子,谁会不喜欢呢。 “咱还有个问题,一直拿不定主意,你给咱分析分析。” 陈景恪马上收起笑容,认真的道:“请陛下道来。” 朱元璋问道:“你对科举有何看法?” 科举? 陈景恪想到现在已经是洪武十五年,便恍然大悟。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在洪武二年举办了一次科举。 然后他就发现,招录的基本都是高分低能之辈,于是就禁了科举。 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末,才被迫重启科举。 逼迫他的不是朝堂官吏,也不是天下读书人,而是朝廷官吏不够用了。 就他的反腐手段,多少官吏都不够杀的。 胡惟庸案杀了数万人,其中官吏就有数千,空印案又杀了好几百。 天下总共才有多少官?可不就是给杀的无人可用了吗。 赵瑁案爆发,朝堂再次出现了六十多空缺,到现在都没填满。 不是不想填,而是找不到可以用的人了。 这就是现状。 征辟倒是个办法,然而并不太好用,偶尔征辟一个人还行,大批量征辟就和闹笑话一样。 举荐之法漏洞也很大,相当于给权贵们开后门。 思来想去,发现最被他看不起的科举,反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但他又不甘心,科举录取的人,确实有太多庸碌之人。 能否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他想找个人商量,然而看遍朝野,却无一人合适。 要么是武将,对这玩意儿懂的不多,与他们商讨无异于对牛弹琴。 要么就是读书人出身,他们肯定会一万个赞同。 今日发现陈景恪是个不错的商议人选,这小子是学医出身的。 又是太孙侍读,将来不用参加科举也可以为官。 和科举,和读书人皆无利益关系。 关键这小子有能力啊,内阁这么完美的东西都能想的出来,对科举也应该有不同的看法。 于是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想到这里,陈景恪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他自然是支持科举制的,这可以说是古代能想到的,最接近公平的录取官员方法。 且这会儿朱元璋已经认识到科举的优越之处,只是对这个制度的缺陷感到忧虑。 那么我要做的就是肯定这个制度,然后指出其中的缺点,并给出一些建议。 不论这些建议最后会不会被采纳,都能给老朱留下一个‘能人’的好印象。 “陛下,小子以为,科举虽然有诸多漏洞,然它确实是数千年来最接近公平的取士之法。” 朱元璋心中也已经认同这个观点,但还是不动声色的道: “哦?你此法的评价竟如此高?给咱好好说说其中的道理。” 陈景恪知道,别看深处皇宫,这种表现能力的机会并不多见,自己必须要抓住。 今天表现的好,才能获取更多的话语权。 所以也没有再遮掩,说道: “先秦时期讲究血统,权贵官吏多是父子相传。就算出现替换的情况,也是从一个贵族转到另一个贵族手中。” 朱元璋下意识的想要反驳,可仔细一想才发现。 先秦史好像还真是如此,哪怕是好多奴隶、平民出身的人,其实祖上也都是权贵,只是家道中落了而已。 真正祖祖辈辈是平民百姓的,貌似还真没有。 有了这个认识,他就更加惊讶了。 这小子不会是要给我讲史吧? “不只是官位,就连学问也是权贵专属,平民是没有资格识字的。” “音乐也只有权贵才能欣赏……所以孔子才会说礼乐崩坏。” “孔子有教无类,将森严的血统政治撬开了一道缝……” “秦商鞅变法,采用了军功爵制,彻底打破了血统制度。” “从此不论出身,只要上阵杀敌立下军功,皆可为官封爵。” “然军功爵制亦有不足之处,获取军功爵的多为武将,不通政务……” “且民间有许多大才,并不擅于战阵搏杀,也就无法靠军功获得官位,导致大量人才不为朝廷所用。” “于是察举制就出现了,其中最为著名,影响力也最大的,就是汉武帝首创的举孝廉制度。” 朱元璋已经震惊了,他竟然真的在给我讲史。 可是他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还是学医出身,又是如何梳理出这条脉络的? 学? 就算从娘胎里开始学,时间也不够啊。 难不成真的有生而知之者? 第29章 惊叹的朱重八 陈景恪并不知道朱元璋在想什么,他也是越说越兴奋。 不过还保持着理智,比如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就没有说。 “孔夫子打破贵族对学问的垄断,才有了今日这般的地位。” “商鞅变法,秦国推行军功爵制,才有了一统六国之伟业。” “汉武帝首创举孝廉,才有了大汉的强盛。” 朱元璋忍不住说道:“哼,秦皇汉武不过暴君尔。” 陈景恪倒也并没有反驳,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三人,在二十一世纪是历代皇帝人气排行榜前三名。 但那是作为后人的我们,站在文明角度来考虑的。 秦始皇一统六国,为华夏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汉武帝打出了大汉天威,开拓西域,将华夏文明的影响力传遍八方。 唐太宗将华夏文明的影响力,推向了封建史的巅峰。 三人对华夏文明的贡献太大了,现在人享受到了三人带来的福利,自然觉得他们雄才大略是明君。 然而在古代,站在民生的角度,秦皇汉武就是暴君,风评并不好。 秦始皇的严苛统治就不说了。 汉武帝大兴土木、极尽奢靡、卖官鬻爵、残忍嗜杀、压榨百姓。 喜好长生宠信方士,甚至将嫡公主嫁给方士。 可以这么说,如果将他的名字遮住,只看他做过的事情,绝逼会认为这是哪个亡国君。 然而他是汉武帝。 这三个人里面,只有李世民,被视为明君典范。 朱元璋出身底层百姓,对秦皇汉武没有好印象,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听到他贬低这二人,陈景恪并不意外,也不想反驳。 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罢了。 没必要为了一个古人,争论这些有的没的。 但他也没有附和朱元璋,而是继续自己的话题: “军功爵和举孝廉,在最初确实为国家发掘了大量人才。” “然而随着官僚阶层的壮大,他们垄断了孝廉的举荐之路。被举荐上来的,皆为豪强子弟。” “后来更是出现了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这也是东汉末年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猖獗的主要原因。” “隋唐两朝都致力于打击士族,科举制也就是在那时被确立。” “然而当时士族力量强大,科举制也只是在士族政治上,撬开了一道缝隙。” “直到唐末,黄巢和朱温二人将士族屠戮一空,才彻底结束了士族门阀统治。” “宋朝就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科举制才变得名副其实,也是在那时得到完善。” 说到这里,陈景恪停下来喘口气。 朱元璋听的心痒痒,催促道:“快说,后面呢。” 陈景恪知道他已经被自己说动,心下很是高兴: “文和武是国家的两条腿,无文则国不治,无武则国不存。” “宋太祖得国不正,忌惮武将夺权就采取崇文抑武政策,相当于是先天瘸了一条腿。” “所以宋代偏安一隅,竟被小小的西夏骑在头上,实在为天下人笑。” “宋廷为了收买读书人,还说什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无节制的恩荫官吏,导致了冗官。” 宋朝冗官还真不是科举造成的,三年举办一届,每届少则两三百,多则五六百。 怎么都不可能造成冗官。 真正的原因就是恩荫,只要是有品级的官员都可以恩荫子弟为官。 一品每年可恩荫十人……七品每年可恩荫三人。 是每年都能恩荫这么多。 一个人当十年七品官,就能恩荫三十个人。一辈子下来,家里的猫猫狗狗都能得一个官身。 这才是真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当然,没有人会真的将这些名额全用掉。 如果受恩荫的子弟犯了罪,会连累到他本人。 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比较有能力的恩荫。 可即便如此,长年累月下来也是个庞大的数据。 宋朝从建国到王安石变法,才过了一百年,冗官已经成了朝廷三大病之一。 有些人考中进士后,要候补几十年才能碰到空缺。 有些倒霉的,一辈子都没机会真正做官,到死都是候补道。 纵观世界史,这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由此可见,无节制的恩荫带来了多大的恶果。 “不论是举孝廉还是恩荫,亦或是征辟,都极容易为人把控,滋养出豪强门阀。” “只有科举制,才能杜绝门阀的产生。” “虽然权贵子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科举考中有很大优势。” “可至少也为寒门士子留下了一条晋升道路。” “所以,对比下来,科举制确实是历代以来,最优秀的选官制度了。” 朱元璋已经被彻底说服,但他嘴上依然不屑的道: “可科举选拔上来的,多是只会读书的庸碌之人,如何能靠他们治国?” 陈景恪亦认同这一点,那些读书人科举当了官,自己没有能力治理一方,就只能请人帮忙。 于是师爷这个群体就粉墨登场。 可不要小瞧这些师爷,他们也会拉帮结派相互串联。 很多时候,坐在正堂的官老爷只是他们的傀儡罢了。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绍兴师爷了。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科举自然也有缺点和漏洞,这就需要我们去弥补了。” “你说的倒是轻巧,如何弥补?” “办法小子倒还真有一个,让科举取中的士人,去地方衙门当两年的刀笔吏,两年期满再授予官职。” 这是前世的考公制度,只不过前世是有两年基层工作经验才能参考。 现在换成考上之后要去基层锻炼两年。 听到这个办法,朱元璋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妙,这个法子妙啊。” “刀笔吏是最磨炼人的地方,能考中的没有几个蠢人,让他们做两年刀笔吏自然也就懂怎么做官了。” 不过马上他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吏的身份低贱,恐怕这些读书人不愿意啊。” 吏在宋朝之前并不低贱,很多人都是从吏做起,最后出将入相。 但到了宋朝吏转官途径被切断,且一旦为吏,就不能再参加科举。 所以吏就成了读书人不屑为之的低贱工作。 哪怕只是让他们去做一时的吏,也是不愿意的。 陈景恪轻笑道:“此事好办,读书人最喜欢折中了。” “比如我们要求在墙上开个窗户,大家都反对;如果我们提出要扒开屋顶,大家就同意开窗户了。” “科举也是一样,先告诉大家,考中之后一律从刀笔吏做起。” “等大家都反对的时候,再告诉他们,去做两年刀笔吏磨炼。” “如果他们还不

相关推荐: 将军夫夫闹离婚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军师威武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虫族之先婚后爱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人妻卖春物语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姑母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