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你这身体得多锻炼锻炼了。” 男人之间,说这个话题,总喜欢嘴硬的。 只是范为民还没嘴硬几秒,就被出来的媳妇一秒破功道:“医生都说他血压高了,让他多注意来着。” 范为民依旧回怼:“都听医生的,这饭还吃不吃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转头过来就岔开话题道:“老板,今天想吃什么,我专门给你开小灶。” 吴远笑道:“我对吃的没那么多讲究,你也知道的,不用专门开小灶。” 接着解释道:“我就是专门过来看看你们,闲溜达。” 本来吴远就想在食堂坐到吃饭的。 结果不大一会儿,赵果捧着文件找过来了。 吴远一边跟着赵果回办公室,一边问:“我平时不在,这文件不也是有人签的吗?” 赵果解释道:“这部分账目,一般都是市场部的杨副厂长签字。这不今天她正好出差不在,正好老板你又在嘛!” 如此回到办公室,吴远又忙活了一会儿。 这才再次回到食堂吃饭。 饱暖生困意。 吃过了午饭,吴远往沙发上一躺,小憩了片刻。 直到被桌上电话吵醒。 好在这回,不是什么公务上的电话。 而是三姐吴秀华打来的,“听你回来也好几天了,今晚过来吃饭,叫你三姐夫陪你喝两盅。” 三姐的电话,吴远自然不会推辞。 毕竟三姐是整个吴家的大总管。 几个姐姐家里,有些细节上的小事,杨落雁可能忽视的,三姐都不会。 结果刚答应下来没多久。 三姐夫熊刚电话有打过来了,内容倒还是一样。 这两口子想到一块去了,事先却没通过气。 以至于邀请都发了两份。 不过重复归重复,吴远这边反应也还是给了的,“行,一会我早点下班过去。” 第1221章 希望必须有,即便再遥远 转眼到了四点来钟。 吴远提前一个钟头,先给媳妇打了个电话报备行程,又从办公室柜子里揣了两条华子在身上,这才下楼坐上桑塔纳,直奔陵园东路。 结果桑塔纳抵达陵园东路的时候。 在外头玩闹的熊文和熊飞燕俩孩子,视白色桑塔纳如无物。 车子路过他俩身边时,都没反应。 直到吴远叫马明朝停车,推门下车后,俩孩子才带着一脑门的热气扑过来。 一见面,熊文这孩子就伸手要抱。 吴远一把将孩子搂起来,转身就想着不能顾此失彼的,又冲着外甥女伸出臂膀。 结果却被熊飞燕嫌弃着躲开了。 这人精,不止嫌弃自己的怀抱,而且连带着把二哥熊文鄙视了一通。 “都多大人了,还要人抱?” 那阴阳的劲儿,也就只能钟文雅能与之抗衡了。 至少熊文是招架不住的。 所以一听这话,怀中的熊文就蛄蛹着,要下来。 正好三姐吴秀华打院子里迎出来,搁远就嚷嚷道:“小文,你快下来,把你舅衣服都弄脏了!” 吴远放下了孩子,看了看自己。 其实没弄脏。 结果三姐到了跟前,还是习惯性地拍拍打打一通。 接着就把幺弟扯进自己家里。 院子里大徒弟媳妇张艳和明朝媳妇苗红还都在忙活着。 见他到来,也都起身打了招呼。 打完招呼,就见吴秀华正在给三姐夫熊刚打电话,叫他回来。 等到挂了电话之后。 吴远才道:“三姐夫没下班,你叫他做什么?” 吴秀华却蛮不在乎地道:“他那个副局坐着也是白坐,不如早点回来陪陪你。” 吴远笑道:“三姐,你就算瞧不上三姐夫的那点工资,但也要尊重一下他的工作。好歹也是一名高级干部了,不能光用钱来衡量的。” 吴秀华却一脸无辜地道:“不是我说的,是他自己说的。” 说完眼见幺弟诧异,吴秀华还补充道:“不信,你等他回来,自己问他。” 不多时,熊刚便蹬着二八大杠,兴匆匆地回来了。 那高兴劲儿,看得吴秀华都吃醋道:“瞅他那笑脸,多少天没对我露过了!” 熊刚一脚把二八大杠支起来,接过幺弟地上的华子。 这才回应媳妇的话道:“能一样么?幺弟多咱时间来咱家一回?” 接着转向吴远道:“打年后到现在,是头一回见,对吧?” 吴远点点头,打岔道:“我的错,我的错,是我来得少了。” 吴秀华一听,就下意识地护犊子道:“你有什么错?你生意那么大,平时那么忙,哪像他,天天到了办公室,就是看报喝茶。” 熊刚咕哝道:“你当我乐意啊?” 看得出来,熊刚如今也是有些迷茫的阶段。 毕竟身居副局之位,刘局又正当壮年的,留给他发挥的空间并不大。 唯一能做的,怕就是熬资历了。 这一过程,对于熊刚这种想做点事情的人来说,无疑是难熬的。 好在吴秀华也没多说,只是催促道:“快去洗把脸,酒菜马上就得,你俩好好喝。今晚夜摊这边,不用你帮忙。” 熊刚脸色稍霁,拉着吴远进了院子。 指着桌边的凳子,让吴远先坐下来,自己打了一盆水,洗得稀里哗啦。 等回到吴远对面坐下来时,刚刚放下的华子,已经燃到了尽头。 熊刚连忙挽救似的,多吸了两口,连道:“可惜了了!” 然后就见吴远又散了一根过来道:“三姐夫,你至于的么?” 熊刚也回过神来,咧嘴一笑,颇有几分苦涩道:“你不知道,我现在清闲的,只能抠这些了!” 吴远笑道:“四姐夫倒是干劲十足,要不你俩换换?” 熊刚搓了搓脸,说不出话来了。 这样反倒引起了吴远的重视。 “不是,三姐夫,你这状态有点严重啊!” 熊刚叹了口气道:“一言难尽,一会咱们边喝边聊。” 说话间,熊武终于挎着个书包回来了。 见到老舅在家,立马迫不及待地放下书包,搬个小板凳坐过来。 好奇地听着俩大人聊天。 等到桌上酒菜摆开,反而搬着板凳跑开了。 吴远见状,就嚷着问吴秀华道:“三姐,叫仨孩子跟我们一块吃得了!反正我们俩喝酒,也吃不了多少菜。” 吴秀华端着刚呛好的花生米送过来道:“你们喝你们的,甭管他们。慢慢喝,一会等外头开摊了,我再给你俩送点羊肉串过来。” 吴远还想问问熊武熊文的。 结果仨孩子转瞬间跑了个没影。 这倒也正常。 这年头,家里来客了,不让孩子上桌吃饭,也是常有的事。 回过头来,跟熊刚三杯酒下了肚。 熊刚这才开始吐露心声:“年前的时候,我满心期待地等着,在这个苏北灌溉总渠的项目上,多出点力,多干点活。” “谁曾想,突然之间,这事儿停滞不前了。以至于我现在到办公室,只能是喝茶看报。” “等到开春河里涨了水,汛期到来时,刘局又把活儿安排给下面的人做了,我还是只能喝茶看报。” “结果这报纸看得越多,我越是迷糊。于是我就紧盯着报纸,看看什么时候上头能定个调,真是越等越头疼……” 说到后来,熊刚的满腔话语,都化作一声长叹。 吴远啜饮着五粮液,心里头终于明白了。 同样的困惑。 村里的老几位表露过。 意气风发的徐长盛提问过。 现在连本该优哉游哉的三姐夫,都受到影响。 连带着整个人都颓废了许多。 可见甭管什么人,都需要有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吊着。 哪怕这种希望再遥远。 想到这里,吴远放下酒盅,双手扶在膝盖上道:“三姐夫,如果是这个问题,那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调子上头肯定是会的,而且不会让我们等太久。” “现在你所要做的就是养精蓄锐,等到调子一定,整个社会如车轮般滚滚向前时,到时候诸事繁多,有得你忙的时候!” 熊刚精神一振,摸过酒瓶子道:“幺弟,此话当真?” 吴远点头。 熊刚眼前一亮,边给吴远斟酒边道:“那太好了,当浮一大白!” 第1222章 时代的车轮,终究挡不住 心里的迷雾一拨开。 熊刚不可避免地喝多了。 吴远帮着三姐把熊刚扛进屋里,放到床上。 看着三姐给三姐夫脱鞋又盖被子的样子,不由心虚地道:“早知道我拦着一点了,真没想到三姐夫他能喝多了。” 不料三姐吴秀华却浑不在意地道:“没事,喝多了最好!你不知道,他都多少日子,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了。” 姐弟俩说着,走出堂屋。 就见仨孩子这才在院子灯光下,就着刚才吃剩的酒菜开始吃饭。 好在吴远和三姐夫光顾着喝酒了,菜并没有吃多少。 足够仨孩子填饱肚子。 吴远摸摸熊文的脑袋,对仨孩子道:“等星期天,舅舅来接你们过去,给你们做好吃的!” 洗完手,正准备回到夜市摊位的吴秀华却不同意道:“你那么忙,就别惦记这些小事了。再说,平时在家里,我少他们好吃的了?” 这话也对。 毕竟三姐家如今的条件也不错。 虽然做不到顿顿鸡鱼肉蛋,主要是没那么多功夫做。 但也比普通人家强不少,隔三差五地总有那么一顿,能让孩子们敞开来吃。 不然小文这个头,不可能蹿的这么快。 反倒是小武个头蹿的慢了,甚至有横向发展的趋势。 吴远笑笑道:“那就到时再说,说不定我到时不忙。” 说着走到前屋门面房里。 吴秀华这才提起道:“文勇那腿,始终是老四的一块心病。前些日子,老四来了一趟。虽然话里话外地没有明说,但我听得出来,她是想在今年暑假,把这手术做掉。” 手术这事,吴远还是有些谨慎的,所以没有直接答应道:“我先问问再说。” 吴秀华是理解幺弟的,闻言点点头道:“也对,你这是对文勇负责,多问问也好。时间上等得起,但可千万不能再出事了。” 吴远缓缓点头,可不就是这个理么? 回过神来,看着外头烧烤摊上越来越火爆的样子,吴远扬扬手道:“三姐,你忙你的去吧,正好我也回了。” 吴秀华咕哝道:“你看你今天来也没吃多少,回去还得让落雁给你加餐吧?” 吴远失笑道:“三姐,我到你家,何时客气过?吃多吃少的,那不都是量力而行么?又不是替你省什么?” 毕竟前世,最该替三姐省的时候都没省。 这辈子,三姐家不差这点伙食费,吴远自然更不会节省了。 片刻后,白色桑塔纳离开陵园东路,与夜市上的喧嚣热闹,渐行渐远。 尽管报纸上成天吵得昏天暗地的,但终究挡不住现实生活中日渐浓郁的烟火气。 回到家中,媳妇果然给他留了饭。 吴远适当地垫补了一点。 剩下的,都便宜了家里的四条大狗。 喂完了狗,吴远这才想起来问道:“对了,爹打电话回来没?” 算算时间,杨支书他们仨人,快的话中午就该到了,慢的话晚饭前也到了。 所以吴远才有此一问。 杨落雁帮着闺女扎着头发道:“下午打给妈了,说是中午就到了。” 随即努努嘴道:“这不,妈搁那不乐意呢,说是明明中午就到了,下午才知道打回家。” 吴远摇摇头。 这老俩口,平日里总是互相嫌弃。 乍一分开了,却又相互记挂的紧。 连稍稍晚点打电话回来,都能被挑理。 杨落雁却自顾自续道:“我估摸着,爹那是准备晚上喝酒,所以才提前打回来的。不然的话,他恐怕临睡前才会打这个电话。” 这话倒是不假。 老丈人这次东北之行,为了弄回些铝锭,少不了要迎来送往的。 吃请是最起码的,就连出点血都是在所难免的。 夜深人静之时。 吴远把四姐吴芳华的想法,跟媳妇说了。 杨落雁沉吟道:“四姐这样想也是人之常情,换做是我,我也希望尽快手术,省得一天天地,跟着揪心。” 说完,抚着丈夫的胸膛道:“你问问大姨父,叫他给你交个底。咱都是实在亲戚,大姨父肯定会说实话的。” 吴远点点头,也对。 专业的事,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定夺。 一宿无话。 周二一早,吴远依旧准时被学校的广播声吵醒。 起床洗漱之时,忍不住跟媳妇抱怨道:“一大早这广播声就不能小一点么?” 杨落雁的声音打厨房里传来道:“有本事,你去跟孩子干妈提呀!” 吴远一缩脖子,“还是算了吧。” 这年头的家长,都是生怕给学校添麻烦的,哪会去老师面前出这风头? 当然话说回来,这年头学校教育孩子,也是尽可能不给家长添麻烦的。 等到吴远洗漱完,坐到餐桌前。 杨落雁依旧续着刚才的话题道:“对咯,忘记跟你说了。前些日子,孩子干姥姥和干妈把他俩接去过了一天,又给买了一身的衣服。” 吴远无奈地道:“孩子干姥姥在学校挣得那点钱,恐怕都花到俩孩子身上了!” 杨落雁附和道:“我估计也是。” 俩口子正说着话。 就听大黄一阵狗叫。 这声音,吴远听着熟悉,不是示警,而是激动。 一抬眼,才发现,原来是肖伟的媳妇陈杏提溜着一篮子的东西过来了。 杨落雁连忙迎出门去,就见陈杏篮子里放的是刚压出来的面条。 看着新鲜不说,似乎还挺劲道。 眼见着杨落雁这手里还捧着碗,陈杏不由道:“你家饭吃得可真够早的,俺这一大早紧赶慢赶地压点面条,还是没赶上。” 杨落雁却道:“没关系,我妈和俩孩子还没吃。话说回来,你这面条做得可真是漂亮!” 陈杏心里得意,嘴上却谦虚道:“这算什么本事?你家要是爱吃,俺天天给你送。” 杨落雁接过篮子,回屋放下了面条,顺手给装点了包子。 昨天刘慧新包的新鲜包子。 结果俩人在院子里来回推拉起来了,直到吴远看不下去,捧着饭碗出来道:“礼尚往来的,你就收下吧。” 陈杏一脸为难,实在是过意不去。 却听吴远接着问起道:“我没记错的话,你家是打算养殖小龙虾的吧?” 第1223章 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一听吴远开口,陈杏立马压下了内心的为难。 忙不迭地点了点头。 吴远有此一问,一是为了打断这个来回拉扯个没完的场面。 二来也是为了提点一下对方。 毕竟能想到面条机,又情愿起早贪黑地做豆腐。 说明陈杏是个有想法、肯吃苦的女人。 这样的女人,如果能把心思都用堆了地方。 挣起钱来,恐怕会比出门在外打工的肖伟更快。 所以陈杏点头之余,就听吴远继续道:“马上村里的小龙虾养殖要开始了,你养好了这东西,哪怕是一年只有三五个月,也比你常年压面条、做豆腐挣得多!” 陈杏连声哎哎地应了两声。 心里头的火苗,也随着这一声声的应和,变得逐渐明亮起来。 以至于等到陈杏走后,杨落雁跟着吴远回到屋里,都免不了吃酸拈醋地道:“行呀,一两句话,就让豆腐西施容光焕发起来了。” 眼见丈母娘和俩孩子都不在,吴远笑着抓住媳妇的纤手道:“我更喜欢让你容光焕发起来。” 杨落雁不由啐了一口,“光天化日的,也没个正形。” 陈杏这刚走没多久,马明朝便开着桑塔纳到了。 吴远吃完早饭,直接上车出发。 只是今天不是去的盼盼家具厂,而是直奔彭城。 如今彭城那边,也算是有他两个厂子的地方了,算得上老家的第二产业基地。 每次回来,总免不了要去看看转转。 一路无话。 日上将近三竿的时候,白色桑塔纳堪堪抵达瓷砖厂所在的地头。 相比于上回过来,只有七八间简易的工棚办公室。 如今看起来,整个瓷砖厂的地盘已经初具雏形。 一圈红砖围墙为界。 虽然未经粉刷,依旧彰显了瓷砖厂投资的初具规模。 陆援朝和裴娜显然是早得到了消息,带着一众班底在门口等候。 裴娜甚至还略略化了点淡妆。 可惜还是遮不住日夜操劳所带来的消瘦和疲惫。 吴远跟陆援朝握过手后,握上裴娜的手时,不由多叮嘱了两句道:“裴副厂长,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这样子,将来可千万别因为身体问题,被旁人摘了桃子。” 裴娜也是打蛇随棍上道:“老板,这段时间,我真是不当领导不知道您的厉害。一个小小的瓷砖厂,就要把我榨干掏空了。而您管着三个地方的多处产业,却还能如此精力充沛,谈笑风生,让人不得不佩服。” 这一席话说下来。 吴远都不知道,这是裴娜的真实感受,还是拍马屁之语了。 一番招呼问候过后。 吴远在瓷砖厂班底的拱卫下,进入厂区大门,往里走。 一进大门,越过最初的大片空地。 就见到后面厂房的地基,已经打好了,而且完成了回填工作。 彭城本地的工程队,还在紧锣密鼓地忙活着。 见到吴远到来,工程队的头头汪顺开,连忙舔着笑迎上来,冲着吴远递出自己身上捂了很久都舍不得抽的好烟,苏烟。 吴远瞅着对方手上厚厚的老茧,面不改色地接过苏烟。 心下对这个老汪的包工头,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 起码是个真正干活的主。 只是整个工地上看起来,相比于腾达建筑公司的正规管理,这边上多少业余了一些。 但这也是难免的事。 这年头,组织搭建起来的草台班子,能有这样的施工水准,已经算不错的了。 一番巡视下来。 吴远看着这些地基用料尺寸,都没多大问题。 便挥别汪顺开,跟着陆援朝和裴娜,回到工棚办公室。 低矮的工棚里,办公条件本就不好。 几个月下来,门把,桌沿,随处可见包浆的地方。 最后为了让自己落座,还是裴娜把自己的椅子让出来。 吴远看了看,这屋里能下脚的地儿,确实只有裴娜办公桌那一小块地方。 陆援朝挠挠头,脸上有些尴尬,但不多。 吴远明白,他也就是尴尬一下。 但下回过来,指定还是这样。 吴远坐下之后,不由地跟陆援朝点起华子,吞云吐雾起来。 “我看办公楼那一片还没动工,你们是怎么打算的?打算在这低矮的工棚里,一直办公到厂房封顶完工?” 面对老板的问题,陆援朝叹息一声。 裴娜接茬回答道:“老板,一方面是施工队忙不过来,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打算将预算先仅着厂房和产线来用。” 吴远哦了一声道:“怕我短了你们的钱?” 裴娜微微一笑,陆援朝立马出来挡雷道:“也不是那话,老板。主要是我俩头一回搭班子做主,怕经验不足,以致预算爆表。” 吴远反问道:“你们就不怕越往前去,建材什么的价格上涨么?” 虽然在今年年内,价格都不会有上涨的风险。 但必要的前瞻意识,吴远还是要提醒眼前这俩人的。 裴娜心里一突,脸上闪过一丝慌乱道:“几个月的时间,建材价格不至于波动这么大吧?” 吴远不置可否,却依旧提醒道:“一年到头,建材价格总有个波动的规律。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往年的数据,做到心中有数。” 裴娜心下一松,点点头道:“回头我跟老汪确定一下工期节点,再查查往年的数据。” 这个问题上,吴远不再多说,转而问起陆援朝道:“瓷砖厂的各项手续都跑得怎么样了?跟铁路局那边的合作,谈了吗?需不需要我出面?” 这是属于陆援朝的工作范畴。 陆援朝当即精神一振地道:“老板,在贾区长的关照下,咱们厂的手续,以及和铁路局的合作,都谈的挺顺利。” “下一步,就是联系瓷砖生产的各项原材料采购的问题了。目前已经锁定了意向厂商,准备多跑跑,综合再定。” 新厂初建,确实是千头万绪。 哪哪都是要花钱的地儿。 也无怪乎裴娜身为财务人员出身,在花钱上如此的小心翼翼。 所以一番视察下来,吴远大都以鼓励为主,很少挑刺。 甚至连午饭,都简单地在厂里,和众人一道吃盒饭。 饶是如此,临走的时候,吴远还不忘宽慰道:“放手去干!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反正你们身后还有我呢。” 第1224章 既要竞争力,也要产品力 控制成本是一方面。 做各个厂子骨干班底的后盾,是另一方面。 吴远的表态,听起来有点像是画饼。 但在他离开之后,陆援朝和裴娜莫名地就觉着安心不少。 既知道了工作中现存的不足,又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离开瓷砖厂之后,吴远并没有直接回家。 而是直奔兔宝宝板材厂。 毕竟过来彭城一趟,于情于理,都得走板材厂一趟。 对王敏亚和陆萍放心归放心。 身为老板,有时候刷刷存在感,还是很有必要的。 白色桑塔纳抵达兔宝宝板材厂的时候。 早先得到通知的王敏亚和陆萍,早已等在了厂门口。 和几乎是一片狼藉的瓷砖厂不同,一年前筹备建立的板材厂,如今早已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了。 连带着王敏亚和陆萍的精神面貌,也是截然不同。 尤其是王敏亚,举手投足之间,颇有女性企业家的气质和形象了。 “欢迎老板莅临兔宝宝板材厂视察指导工作。” 吴远逐个握手过去道:“我刚从瓷砖厂出来,顺道过来瞧瞧,谈不上什么莅临指导。” 陆萍接茬道:“不管怎么样,我和王厂长,可都是盼着您来。” 一通寒暄过后。 王敏亚还打算把吴远引往办公室,喝口茶,先歇歇。 却不料吴远径自道:“走,咱们直接去地板生产车间瞧瞧。如今首都的亚运村项目,面临着全面开工,到时候地板的需求量不小。” “这样的机会,对与你们厂来说,比较难得。招呼我已经打过了,一切就看你们的进展和产能了。” 王敏亚头前领路,边走边道:“老板,关于这条地板产线的投建进度,设备均已安装调试。不久前也进行了第一轮试产,但质量方面稍有瑕疵,防水测试没通过。” 吴远脑海里泛起关于地板的防水等级要求和种类。 遂问起道:“那目前,兔宝宝地板的防水等级是几级?具体存在什么问题?” 王敏亚解释道:“一级防水,适用于干燥环境之中,这是对地板最起码的要求。这点我们的试产产品,自然是没问题。” “现在我们测试的要求是,勉强达到二级防水的标准,也就是能够适用于较为潮湿的地面环境,但需要保持干燥,否则易受潮发霉。” 吴远点点头道:“按说达到二级防水标准,就具备上市销售的资格了。” 王敏亚附和道:“一点不假,老板。但是即便是同样达到二级防水的标准,咱们的兔宝宝新品,对比进口地板,耐受的性能指标也偏低。” “除了用低价策略,瞄准低端市场之外,并不具备太强的竞争力,也不利于兔宝宝地板产品力的形成。” “所以我们班子经过开会研究,一致决定出厂的地板产品,起码要达到三级防水登记,满足家庭的日常使用要求,覆盖居民家装的全部场景。” 说话间,众人簇拥着吴远走进地板生产车间。 陆萍从旁边摘下安全帽,给吴远和王敏亚各递了一顶。 如此穿戴妥当之后,吴远在王敏亚的引领下,继续往里走。 王敏亚边走边道:“目前地板的防水性能,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 “一是通过在地板表面,采用一定的防护措施,比如表面刷漆等技术,增强地板的防护作用。” “二是通过直接在地板材料上下功夫,采用一些高精尖的材料来做。” “目前我们厂集中于第一条途径,这也是业内大部分厂家都采用的方式方法……” 对于建材板材,吴远好歹也算是半个行内人才。 所以一通看下来,毫无问题。 看着产线内采用刷漆进行防护,于是就开口道:“刷漆的选择,除了防水性能之外,同时要兼顾有害物的析出指标。” “本身地板生产中就存在有害物,比如甲醛的问题,再加入漆面之后,是否会加剧这个问题?能不能通过什么方式,让这两方面互相作用,不产生叠加效应,而形成抵消效应……” 老板这个问题,对于王敏亚和陆萍来说,着实有些超前了。 不过她们在考察国外同行产品时,会注意到对方提出过这方面的亮点和卖点。 可惜进口产品,在面向国内市场时,却把这方面略过不提了。 这大概跟国内这个初生市场的各项监督和管理措施,依旧不完备有关。 但既然老板提了,王敏亚就只能应下。 谁让她刚开始就表示说,既要竞争力,也要产品力呢! 只是她在答应下来的同时,也跟吴远浅浅地提了一点小要求道:“这方面我们会加入到合格检测标准中去,如此一来,我们的产品出厂,就能达到与进口地板,相媲美的水准。” “希望到时候老板能够多多帮忙,把我们兔宝宝地板,打到国际市场上去!” 吴远哈哈一笑,“只要咱们的产品质量过硬,迟早能打到国际市场上去!” 毕竟未来的制造业基地,那可不是白说的。 当然说这话的同时,吴远也在心里默默记下了这事。 毕竟现下,他也不是全无路子。 茬摸出一条出口国际市场的路子来,也不是全无可能。 关键是要兔宝宝地板出厂的产品质量过硬才行。 一通转悠下来,一个钟头过去了。 等到吴远回到王敏亚的办公室坐下时,已经口干舌燥了。 仨人喝了一壶茶之后,又简单了解了一下开年以来,其他板材的销售情况。 吴远便结束了这次兔宝宝之行。 王敏亚还待挽留他吃饭来着,却被吴远摆摆手婉拒道:“饭就不吃了,等你们兔宝宝第一批地板运达亚运村时,到时候我请你们俩在BJ吃饭!” 说完,吴远就往外走。 王敏亚和陆萍连忙跟上道:“老板,我们会尽快提升兔宝宝地板的防水性能,争取早日取得突破,带着样品到首都向您汇报!” 一行人走到楼下桑塔纳车前。 吴远方才转过身来,冲二人伸出手来道:“那我在首都等着你们!” 第1225章 宁愿玩泥巴,不愿浪费钱 目送着白色桑塔纳消失在街角。 陆萍转过身来,和王敏亚并肩往回走。 至于厂子里其他的骨干,早已快速地回到各自的岗位。 正好给二人留下了说话的空间。 同时随着裴娜的调离,陆萍和王敏亚,从之前的监督和掣肘,渐渐到如今的合作与融洽。 很多话也是越来越敢说了。 “去年这个时候,咱们厂刚刚筹建,谁能想到一年之间,竟然发展到如此的地步!” “是呀!” “说实话,后悔过吗?” 王敏亚微微一愣,随即笑骂道:“又来给我挖坑?你够了啊!” “我都替你后悔。” “少来!”王敏亚却不领情道:“没有老板的大力支持,眼下兔宝宝一年的发展,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相比于老板需要我替他来管理这个厂子,其实我更需要在老板的支持下放手去干。” 与此同时,离开兔宝宝板材厂的吴远,频频看向窗外。 自打有了上回被贾区长半路拦截的经历,吴远现在已经有点应激了。 好在这一回,半路上没再杀出个贾区长来。 等到车子拐上回北岗的省道,吴远彻底放下心来,靠在椅背上长舒一口气。 路边的麦田里。 麦苗从冬季的深绿,泛出一层层新绿来。 伴随着层层新绿,麦苗开始可劲儿地猛长,以至于春风拂过,显出绿油油的味儿来。 回到梨园村吴家小楼。 时间尚早,媳妇杨落雁还没下班回来。 吴远索性换了身便装,往村部溜达而去。 途径村办小学门口时,正赶上放学。 排在里头的时候,一队队,排的都挺好挺整齐的。 随着放学的一声令下,各班各队由小队长带着走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铁门之后,立马变成一股洪流,四散奔流而去。 放着宽宽的马路不走。 横穿桑树地的,纵横小麦田的。 反正主打一个不走寻常路。 更有甚者,打人家菜园子借道而过。 得亏这时节,菜园子里还没什么能生吃的。 否则那还能有得剩? 乡下的孩子,终究是放养惯了,太自由自在了一些。 吴远紧走几步,就见董大成的蛮子婆娘站在自家山墙角,双手叉腰地盯着这些孩子。 显然是早有经验,吃过这方面的亏。 结果一帮熊孩子占不到便宜,便远远地嘲笑起哄,喊她蛮子,云南蛮子。 气的蛮子婆娘愈发气急败坏,破口大骂。 吴远倒没觉着有什么不妥。 反倒是蛮子婆娘明明看见了自己,愣是当作没看见一样。 骂完了这帮熊孩子,腰身一拧,就回了自家。 看来这蛮子婆娘还挺记仇。 罢了罢了。 吴远紧走几步,正要穿过桥面,直奔村部。 却被身后追来的声音叫住道:“幺弟,你等等我。” 在这个档口,这个地方,叫他幺弟的,除了大姐夫蔺先学,也没别人了。 吴远驻足回头,从兜里掏出华子,磕了两下。 蔺先学便从二八大杠上下来,稳稳地停在了他面前。 明明吴远的华子都递到他跟前了。 蔺先学偏偏要装模作样地摸遍自己的兜兜,然后半推半就地才接了华子。 俩人点上华子,就在桥头聊了起来。 “大姐夫,我瞅你刚放学,以为你要多忙一会儿。” “今天回县里,走得就早一点。” “这段日子,大姐没再作妖吧?” “她呀?”蔺先学叹了口气,“不说她了。我叫你,是有件事想跟你商量商量。” 吴远正色道:“行啊,大姐夫你说。” “是这样,”蔺先学回头看着学校道:“咱这村办小学也开了一个多学期了,各方面都稳中向好。可唯独缺一样!” “缺什么?”吴远追问道:“需要钱的话,大姐夫你直接跟教委打申请就是了。” 吴远相信,栗主任看在自己的面子上,只要不是太大的数目,一般都没问题。 “你先听我说完,”蔺先学推了推镜框道:“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一年级招收的适龄儿童来看,普遍没有基础。所以我觉着学前教育,幼儿园,还是有必要的。” 这下吴远听明白道:“大姐夫,你的意思是,缺个幼儿园?” 蔺先学点头道:“没错!” 随即话锋一转道:“可幼儿园这东西吧,添上两个班倒是简单,可真正办起来却有点难。” “难在哪里?” 蔺先学掰扯着指头说开道:“一方面,是幼儿园老师的短缺,既要有耐心,又要有文化,还能带孩子的幼师,可不好找。” “另一方面,这幼儿园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得收学费!” 吴远一怔,对咯,收学费才是最大的难题。 “估计得收多少钱?” 蔺先学叹气道:“一学期五块钱总需要的吧?城里的幼儿园一学期都得十块二十块的。” 吴远嗦了嗦牙花子道:“五块钱也够呛能收上来。” 至少有这个五块钱门槛在这儿,村里很多人宁愿把孩子放在家里光屁股玩泥巴,也不愿意送到幼儿园来浪费钱。 “这样吧,大姐夫,你先给教委打申请,把各项困难都摆一摆,往上提,看上头能给解决多少?剩下的,等老支书出差回来,再找村里商量。” 蔺先学一琢磨:“也只能这样了!行,那我先走了,你大姐还在家等我。” 目送着蔺先学上车离去,吴远这才加快脚步,直奔村部。 和往年的喧嚣热闹不同。 今日晚饭前的村部,有些冷清。 吴远长驱直入,进入村部,直奔办公室。 就见老许头一人埋头伏在桌面上,一手拿笔记账,一手拨拉着缺了珠子的算盘。 浑然忘我。 “许叔,算什么呢?” 吴远开口的同时,把手里的华子递过去。 老许头一抬头,连忙放下笔和算盘,搓搓手道:“哟,小远来了?你来得正好,我这正头疼着呢!” 说完,接过华子在手头边磕边琢磨道:“按照咱们去年小龙虾的收购价,我算了半天,这也没法挣钱哪!” 吴远啪嗒一声,拨着了打火机递过去道:“许叔,你怎么算的,说给我听听。” 第1226章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村部办公室内。 老许头凑在吴远递过来的火苗上,点着了华子。 猛吸一口,长吐出来,连着鼻孔和口腔都往外冒烟道:“慧琴那边,我都问过了。” “一亩虾塘亩产小龙虾三五百斤,就打500斤来算吧。” “小龙虾养殖周期三到六个月不等,说是跟温度有关。咱就按照三季来算,这也才1500斤!” “去年村部收购小龙虾,优等品两毛一斤,一般品一毛一斤。” “这1500斤,就算全按照优等品来算,那收益也就堪堪跟种庄稼持平。” “扣除小龙虾饲养的投入成本和开销,再扣除三提五统的,说不准还不如庄稼啊!” 吴远心里一突,确实如此。 野生小龙虾按照两毛一斤来算,那是净赚。 可养殖的也按照这价格来的话,那就是纯亏了。 顶天了,跟种庄稼一样。 因为如今粮管所收购粮食的价格,也就在两毛左右。 而且这价格是上头定的,地方上做不了主。 想到这里,吴远心里一动,定价权! 这是唯一的区别! 庄稼粮食,咱们村里没有定价权,上头说多少就多少。 可对于小龙虾,定价权是掌握在咱手里的。 抓住定价权这个关键,吴远的思路顿时豁然开朗起来。 “许叔,这事啊,也不难办。” 老许头愕然道:“你想到办法了?” 即便吴远心里觉着可行,但嘴上依旧没说死道:“我先抛个砖,许叔你听听看。” “行,你说。”老许头干脆道。 吴远这才开口道:“为了保障小龙虾养殖户的利益,培育整个养殖市场,咱们村里统一和各个养殖户签合同,以补贴价收购小龙虾,比如5毛钱一斤,具体可以再研究。” “如此以来,5毛钱一斤收上来的小龙虾,在卖给三姐这样的本地商户时,指定是亏本的。但销往外地,比如上海的教授夫人和我媳妇她小姨这样的商户时,起码是可以保本的。” “毕竟大城市的价格,完全可以做到咱们本地的两倍。对于她们来说,两块钱一斤的十三香小龙虾,原材料5毛钱一斤,合情合理。” “除此之外,村里今年继续收购野生小龙虾,来抵消补贴价带来的成本。最终算下来,村里应当贴不了多少钱。” 老许头听完,一拍桌子道:“还是你脑瓜子好使!这样的话,倒也说得过去了。” “不过跟各个养殖户签订的补贴价收购合同,得有个上限,比如说每亩最多收购500斤!免得那些养殖户高价收购野生龙虾来凑数,赚差价。” 这确实是个空子。 但经老许头这么一堵,就不是问题了。 吴远点点头道:“反正大体思路就是这样,许叔你再完善完善。” “等过了两三年,物价涨上去,村里需要补贴的空间渐渐小了,到时候整个小龙虾养殖产业,也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老许头啧啧道:“确实如此。” “不过这法子,也只有咱们村有资格用。换做是别的村子,一分钱掰作两半花的,哪敢下这么大决心去补贴农民?” 说到这里,老许头追问道:“小远你说实话,这回咱们往回倒腾的铝锭子什么的,真能挣着钱?” 吴远哈哈一笑:“许叔,这事啊,我说再多也没用,咱们拭目以待呗。” 正说着,许慧琴过来了。 老许头扭头就问:“慧琴哪,一亩虾塘才产个三五百斤的小龙虾,这太少了。你能不能加把劲,把产量搞上去?” “最起码也跟庄稼一样,七八百斤往上,够一够一千斤啊!这样一年两茬三茬养下来,老百姓才有的赚呀。” 许慧琴为难地道:“大伯,这小龙虾生长对环境也是有要求的。养殖密度太大的话,不利于成活,到头来得不偿失。” 老许头早知如此,所以就是随口一问。 再加上有吴远提出的思路,这事其实已经有谱了。 可惜许慧琴不知道。 她特地赶过来,就是给老许头出谋划策的。 所以在打消了老许头催生小龙虾产量的念头之后,许慧琴接着道:“大伯,我也想过了。” “我觉着,咱们可以把养殖的小龙虾往大城市卖,争取卖个高价,应当不难。” “这样一来,养殖户就有利可图。至少养殖小龙虾的经济性,能超过普通庄稼。” 可惜老许头刚听过吴远提出的思路。 再听这个侄女提出来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 “刚才吴老板已经给我出过主意了,比你这个思路更健全,更有可行性。” 随即老许头絮絮叨叨地,跟许慧琴,把吴远的思路复述了一遍。 中间遗漏的地方,吴远偶尔插一句,补充一下。 听得许慧琴是眼前一亮之余,如释重负道:“这个思路果然好,很细致很周到。” 老许头指点着大侄女道:“你呀,还得好好跟人吴老板学!” “人家就到这儿一根烟的功夫,就想出这么好的法子来。” 吴远眼见许慧琴被说的脸都红了,当即打岔道:“许叔,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慧琴繁殖和养殖小龙虾是行家,她才是咱们村小龙虾产业化的关键人物!” 说完,转而问起道:“对了,慧琴,目前培育了多少小龙虾苗?” 许慧琴精神一阵道:“大约有八百来公斤,可供养殖二十亩的样子。” 换算下来,也就是每亩40公斤虾苗的样子。 二十亩的规模,着实算不上什么产业化。 所以许慧琴紧跟着补充道:“等到下一茬小龙虾成熟,咱们村的繁育规模应该能慢慢上到五十亩左右。” 听起来依旧不多。 但毕竟小龙虾的终端市场,也亟需拓展。 一味地提高村里的养殖规模,等于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有风险不说,也没那个必要。 饶是如此,老许头已经拨拉着算盘算开道:“二十亩养殖面积,满打满算一万斤,全部补贴收购的话,补贴成本三千块。” “五十亩养殖面积,满打满算两万五千斤,补贴成本七千五!” “一年下来,村里最多贴补一万零五百块。” “还好,还好!”老许头悻悻地抹了抹额头道。 第1227章 先富带后富,才是真本事 确定最大贴补的额度,老许头心中有数,自然就放下心来。 剩下就是照此拿个章程出来,形成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然后经过梨园村投资委员会的集体讨论,最终公示执行。 饶是如此,老许头依旧忍不住问了吴远一句道:“吴老板,你说这东西,咱们村里不会要一直贴补下去吧?” 当着晚辈的面,老许头总喜欢叫他吴老板。 吴远也没让他失望,不假思索地道:“不会,许叔。等上海和省城这样的大城市中,小龙虾的消费市场一旦形成,补贴的空间就会随之缩小。” “再加上未来物价上涨的因素,我估计不出三年,咱们村的小龙虾就能形成利润可观的稳定产业链。” 打村部离开,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春天的白昼明显变长了,以至于夜里总觉着不够睡的。 真正叫人体会到了‘春眠不觉晓’的意味。 回到吴家小楼,媳妇杨落雁已经回来了,正在厨房里忙里忙外。 吴远摸了摸自顾自在沙发边上玩的小江和玥玥。 随即就卷起袖子,作势要帮媳妇的忙。 杨落雁见状道:“饿极了吧?一会就得了,不用你帮。” 果然这家常便饭,自己还是插不上手。 吴远就手在厨房洗了把手。 就听媳妇提起道:“对了,听妈说,今天台岛那边来信了,就放在咱屋里床头上。” 每次台岛来信,都是航空信封。 那独特的标识,连玥玥都能认出来了。 吴远甩了甩手,转身进了房间,果然见着一封信件,在床头柜上放着。 摸起来拆开一看。 薄薄的几页信纸,除却前面的例行问候和交流之外。 二表哥施代功还在最后,隐晦地表达了,两岸局势紧张,有可能打起来的隐忧。 毕竟年初老美轰炸老萨这事过去刚没多久。 战争的脚步,仿佛就在身边似的。 吴远微微一笑。 这大表哥施代成几近退休,二表哥施代功年纪也不小的。 胆子是越来越小了。 不过屈居台岛那个弹丸之地,本身安全感就是极具欠缺的。 尤其是在国际局势风声鹤唳的情况下。 失笑之余,吴远正准备提笔回信。 就听小江屁颠颠地跑过来,奶声奶气地道:“爸爸,吃饭。” 晚饭四菜一汤,营养自然是不缺的。 味道也说得过去。 俩孩子吃得津津有味的,看得杨落雁是成就感爆棚。 回头一看亲妈刘慧,有些茶饭不思,食欲不振的。 杨落雁不由好奇道:“妈,怎么了?今晚饭菜不合你胃口?” 刘慧没有回答,而是叹气道:“也不知道你爹在东北吃不吃得惯,睡不睡得香?” “他也真是的,一大把年纪了,还当自己是年轻人,那般瞎折腾,跑那么大老远去……” 吴远小声问媳妇道:“今天爹没打电话回来?” 杨落雁缓缓摇了摇头后,对刘慧直接反唇相讥道:“妈,你这么担心我爹。没准爹现在吃香的喝辣的,乐不思蜀呢。” 刘慧俩眼一瞪:“他敢!” 随即端起饭碗猛刨起来,仿佛在跟远在千里之外的老伴较劲似的。 晚饭过后,杨落雁忙着收拾锅碗瓢盆。 吴远主动承揽了做狗饭喂狗的任务。 正当院子里的四条大狗吃得喷香时,收拾完家务的杨落雁,拎着个手提袋,指了指西边道:“我到隔壁去一趟,吃人家这么多豆腐和面条,总得表示表示。” 吴远点点头,“去吧。” 夫人社交,就完全交给媳妇去做。 吴远向来不跟着瞎掺和。 不多时,肖伟家那边传来一连串的狗叫。 连带着大黄几条狗也都从美食中抬起头来,跟着蓄势狂吠了两声。 那架势仿佛在给自家女主人助威。 不多时,狗饭吃完,吴远收了狗盆。 扔在水井边上,冲了冲手。 随即就进屋提笔给台岛回信了。 信里,为了打消两位表哥无畏的忧虑,吴远从内地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不少。 这也是即具有说服力,同时又不担心会涉密的角度了。 至于内地上头同样被老美轰炸老萨这事震撼到了,以至于在痛定思痛地考虑转型这事,吴远是一个字都没提。 果然知道的越多,人就越不自由。 放在去年早些时候,吴远给台岛回信,哪需要考虑这许许多多、方方面面? 这一写,就写了将近一个钟头。 以至于媳妇杨落雁回来时,吴远这才堪堪收尾,正在反复通读。 “还没写完呢?” “差不多了,这是第三稿。一会你帮我看看,有什么不妥?” “至于么?” “至于!”吴远正色道:“这已经是第三版了,我觉着没什么敏感性的内容了。你再给把把关,咱最好别出岔子。” 杨落雁只得答应下来道:“行吧,等睡觉前再看。” 夜深人静时。 俩口子靠在床头,杨落雁展开吴远回的信件,一目十行地诵读。 看完之后,欣然叠起道:“我觉着没问题。” 吴远大气一松,接过媳妇塞进信封里的回信,随手放在床头。 就听媳妇提起道:“你猜猜陈杏带着俩孩子在家,都吃的什么饭?” 吴远并不太感兴趣地附和问:“吃得什么饭?” 毕竟这种事情,他本身就不能表现得太感兴趣。 不料下一秒,杨落雁叹息道:“就吃一个白菜炒豆腐,配着清汤寡水的面条。” 吴远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是真的多虑了。 媳妇这是纯纯同情陈杏娘仨,并没有试探自己的意思。 “确实差了点,毕竟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是啊!”杨落雁唏嘘道:“我也发现了,我给她拿了两件衣服,她似乎没那么高兴。倒是其中有一件能给她闺女穿,给她高兴的哟。” 吴远只能道:“等到村里的小龙虾养殖搞起来,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年底等肖伟再挣钱回来,更是锦上添花了。” 杨落雁靠过来,幽幽地道:“我现在总算明白,你为什么花那么大力气,扶持村里了。” “咱们一家吃饱穿暖,真的不算什么。全村致富脱贫,都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本事!” 第1228章 小龙虾养殖,不如搞养蚕 兴许是由于头晚上送了衣服的缘故。 隔天周三的一大早。 村办小学的广播都还没响呢,陈杏就送来了新鲜刚出锅的豆腐。 顺带着送来半锅香喷喷的豆汁和半盆豆腐脑。 这可有日子没吃过了。 还在床上的吴远,直接被馋醒了。 起床出门一看,俩孩子喝得正香,以至于小嘴边染了一圈白白的豆汁,都浑然不知。 媳妇杨落雁正在准备点花生碎和香菜。 一并洒在豆腐脑上,愈发令人馋涎欲滴。 看得吴远都想先吃早饭,再行洗漱了。 结果被杨落雁拦着,啐了一口道:“忘记你昨晚舔过什么了吗?快去刷牙洗脸!这豆腐脑给你留着。” 吴远三下五除二地洗脸刷牙。 随即迫不及待地坐到餐桌边上,接过媳妇递来的豆腐脑,大快朵颐起来。 不得不说,陈杏做豆腐的水平真是一绝。 这要是在城里摆个摊卖早餐,怕是也不少赚。 就是每天起早贪黑地做豆腐,实在太辛苦了些。 再天生丽质的女人都能熬成婆。 早饭过后,马明朝也开车过来了,连带着又提溜了两条大青鱼。 到不了十斤,但七八斤还是有的。 看着吴远一脸疑惑道:“你家那鱼塘,都撂荒两年了,怎么还有这么大的鱼?” 马明朝笑着解释道:“老板,这可不是我家鱼塘里的。而是慧琴带人做虾塘,抽干了河水,捡漏的,大大小小十几条,各家都分了些。” 做虾塘,要单独打堰,设置防逃网,谁也不宜太深。 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功夫。 等到马明朝把两条大青鱼放到了水井旁边的大盆里。 玥玥迫不及待地指着青鱼,嚷嚷道:“吃鱼,吃鱼!” 这孩子打小就爱吃鱼。 吴远摸摸孩子脑袋道:“等爸爸晚上回来,给你做。” 说罢上了桑塔纳,直奔盼盼家具厂。 经历了最初的交际应酬之后,此时的家具厂中并无太多的事务。 最大的工作,就是之前本该属于杨沉鱼签字的任务,都沦落到他头上来了。 除此之外,依旧是喝茶看报逛车间的。 直到十点多,案头上的电话骤然响起。 吴远接起来一听,是颜如卿的声音:“颜姐,你找我有事?” 颜如卿言简意赅地道:“通知你一声,留在上海那边的几辆车,已经报关过了,等你派人去接收了。” 吴远当即道:“那我让明朝去接收。” 颜如卿思忖道:“也好,正好他去过那个公司,叫他直接找那边负责人拿接收材料……” 为了保险起见,吴远特地记下了对方的联系方式。 记完之
相关推荐:
实习小护士
岁岁忘忧(完结)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
薄情怀(1v1)
小寡妇的第二春
深海gl (ABO)
漂亮大美人被腹黑校草叼走了
我有亿万天赋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痛之花(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