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两个人一敬酒就定儿女亲家,中间你知道忽略了多少情节,先得问问项伯有儿子还是有女儿你先得问人家,要是个丁克家庭你约为什么婚姻啊。所以你首先得问这个情况吧,然后介绍自己的儿女,第三再了解对方儿女的婚姻状况,第四再表达一下愿意结为儿女亲家的愿望,第五还得劝对方接受,第六对方接受。两家结为儿女亲家你看这么多环节,司马迁写得倒是很简单“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完了,这一下子,这一步非常关键这一步叫什么呢?这叫拉近两个人的关系,拉近关系,套近乎,你想想,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他俩从来没见过面。第二个他俩是两个敌对阵营的人,一个是项氏集团,一个是刘氏集团两个不认识的,又是两个集团的,一见面就结为儿女亲家,这不是张良教的这是刘邦的原创,这高明,这说明这个学生可堪造就老师教一他能反三,张良只教他骗他,首先是怎么骗住项伯,把项伯给忽悠住最好的办法结成亲家,当然这个结成亲家算数不算数那你想多了,你想想我们通读《史记》都知道,刘邦的儿女后来没有跟项伯的儿女结为亲家,当年许这个婚姻只是个政治交易,是个政治手段,等到将来项羽一死,项伯就没有价值了,刘邦当了皇帝,项伯还敢找着刘邦说当年咱俩那个事,他去抢攀皇亲?借给项伯10个胆子他也不敢,刘邦后来就不提了,项伯肯定不敢提,所以这场儿女婚姻纯粹是刘邦危急公关的手段而已。 但这一下把两个人的关系拉近了,拉近以后第二步给个说法,你把住函谷关不让人进,项羽生气就生在这儿,你总要给个说法。你看人家刘邦在这个关键时刻,刘邦讲了一番话讲得非常巧妙,他说:“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话什么意思呢?他说我来到函谷关以后,我什么都不敢拿,全部给它登了记,封到那儿了。刘邦原意什么呢?封到那儿留着自己慢慢用。别让士兵一抢而空,没了。现在说什么呢?我把它封住,等着项羽来分配呢,然后我派人把住函谷关来干什么?原意是不让项羽入关,现在说我是应付非常事件的,维持社会治安,维持和谐稳定的,所以我把住函谷关,我日夜等着项羽到来,我怎么能反叛他呢?不可能,你一定好好劝劝项王,把这个意思表达清楚,所以刘邦这番话解释得非常到位,你不是要给个说法吗?项羽发怒就是因为这来的,我就把这个说法全部给你解释完,解释完你起码你项伯你心里明白了吧。这话起没有起作用呢?看对方的反应,其实你说半天了,对方听进去没有呢?看对方的反应,看对方的表情,看对方的说话。项伯听完以后只说了一句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句话的原意是说,第二天早上你可千万别忘了,一早赶过来到鸿门向项王做一个解释,把这个说法给项羽再说一遍。刘邦一听心里全明白了,大功告成,总算把项伯给忽悠住了。只要先蒙住项伯就好办,因为这是个传话筒,这是个糊涂虫,你能把这个糊涂人给蒙住,你再利用他再去蒙另一个糊涂人就好蒙了,再利用他去蒙项羽啊。所以项伯告诉他“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刘邦一听是连连点头,诺诺诺,好好好,是是是,我第二天一定,一早去答应了。 画外音: 其实刘邦心里也非常清楚和项羽对决他根本不是对手,所以当他听到项羽的决定时也慌了神,而和项羽不同的是,尽管刘邦没有项羽的实力,但他有项羽不具备的素质,所以当危机来临时刘邦就发挥了他特有的素质。但是毕竟项伯不是项羽,他能说服项羽吗?刘邦能否躲过这一劫呢? 王立群: 项伯回到大营之中,就把他夜见张良、私见刘邦这个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把这情况全告诉了项羽。但是他最后,项伯说了两点很关键的意见,把这个过程全部说完了,然后说什么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刘邦要不先把关中给打下来,我们怎么能那么顺利地入关呢?这个话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刘邦是有功之臣。第二,刘邦是首先占了关中之地的这是一句话,第二句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人家有了大功,我们再把人家给灭了不仗义。所以我们看项伯这个人,过去很多人讲这一段的时候,总认为项伯是个内奸是个潜伏的卧底,不是,项伯可不是内奸,项伯充其量只是个糊涂人,项伯的汉字知道得不多,就认一个字叫义,这个人就认一个字叫义。当年张良你救了我,我现在来救你,是为了义。张良说我要不告诉刘邦,那不义,那行,你告诉他。现在我再告诉你项羽,人家立了功,你再灭了人家,不义。你看见没有他判断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只遵循一个原则,义,就这么一个义。当然,项伯可以这样说,项伯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在谁手里啊?在项羽手里,明天的仗打不打不取决于项伯,取决于项羽,项伯的话项羽可以听,也可以否定,甚至可以治项伯的罪。项伯是有罪的,私见张良,私见刘邦,泄露军情,这要追究起来,项伯这三宗罪那是跑不了的。问题是这番话讲完以后,项伯提了一个建议:“不如因善遇之”。不如趁这个机会咱们好好地招待人家一下,别灭了人家了,请人家好好地撮一顿,这才是咱们应该做的。下面项羽怎么办呢?《史记》中间只写了四个字:“项王许诺”。项羽答应了,刘邦忽悠住了项伯,项伯又忽悠住了项羽,项羽最后是许诺,这个许诺意味着第二天用军事手段消灭刘邦集团的这个命令撤销了。这就很奇怪了,这里边有三个问题:第一,不追究,他没有追究项伯通敌之罪啊。第二,不询问,我们刚才讲过张良那么忠心耿耿地把那个破敌之策告诉刘邦以后,刘邦还反问他一句什么话?“君安于项伯有故?”你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在大战的前夜项伯敢跑过来向你泄露这么个军事机密,你们俩到底是什么的关系?而这个时候项羽至少得问一句吧?君安于张良有故?这句话是嘴边的话,你怎么和张良有那么深的交情,我明天要打仗,你头天晚上私入敌营,私见张良,泄露军情,你们俩到底什么关系?项羽连这个话没有问。刘邦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刘邦问了;项羽在这么从容的情况下,项羽没有问。这反映出两个人怎么样?一个精明,一个糊涂,两个人政治的精明跟糊涂表现得非常清楚。第三不商量,一怒之下,他跟范增决定第二天灭了刘邦。但这个时候呢?他不追究,不询问,也不商量,没有跟范增商量,他就答应取消第二天的军事行动。 我们刚才说过,用军事手段解决刘、项矛盾,是项羽集团最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个选择由于它的基础不牢,只是建立于两次大怒之下做的决定,所以这个决定很快地被撤销了,一句话撤销了,那这里边我们当然可以看到,项羽的自尊得到满足,刘邦表示臣服,那么怀王之约可以废掉了,项羽可以自主地来分封关中之地了,但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项羽为什么轻信项伯?项羽为什么能够被项伯给忽悠住?原因在哪儿?最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项羽一直到这个时候为止,他没有意识到他最大的敌人是刘邦,项羽这个认识迟到了很长时间,他意识不到,不知道秦朝灭亡以后刘、项两家的关系的变化,不知道刘邦已经从战友变成了自己最大、最危险的敌人。假如他要知道的话,假如他有这个清醒的认识的话,项伯忽悠不了他,第二天军事解决的命令不会撤销,刘邦集团被毁灭的这个结果一定会得以实现。项羽最可惜的就是,他一直意识不到谁是他最大的敌人,这就是项羽在鸿门宴之前取消军事行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反过来,刘邦倒是很成功,把项羽忽悠住,起码迫在眉睫的灭顶之灾解除了。但是这事并没有完啊,第二天还要到鸿门去见项羽,那么到了鸿门以后他还能忽悠住项羽吗?鸿门这一场见面还会引发出来哪些问题呢?请看下集,《鸿门脱险》谢谢大家。 第6章 大风歌(六)鸿门脱险 画外音: 进入关中后,刘邦为了得到关中王的桂冠,派重兵封堵函谷关阻止项羽进入关中,刘邦的这一做法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项羽决定第二天武力解决刘邦问题,然而这一消息却被项伯带给了刘邦,于是刘邦使出浑身解数说服项伯阻止项羽第二天的军事行动,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撤消了第二天的军事命令,刘邦暂时缓了一口气,但是军事行动虽然撤消了,第二天刘邦还是得到鸿门去见项羽,那么在鸿门将会发生什么呢?刘邦又将如何施展他的口舌呢? 王立群: 上一集我们讲到,在刘邦第二天即将面临灭顶之灾的晚上,他利用项伯蒙住了项羽,初步缓解了第二天对他的军事打击,但事情并没有完,第二天一早,刘邦带了100多个随从来到鸿门拜见项羽,和项羽一见面以后,刘邦讲了一段话,这段话很精彩,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鸿门说辞”,这个鸿门说辞应当说是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间非常有名的一段说辞。刘邦怎么说呢?
相关推荐:
玄门美人星际养崽指南
火影之最强白眼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
流萤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碧荷衍生文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我以神明为食
玩笑(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