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背着爸爸和叔叔滚床单(虐心) > 第89章

第89章

的过程不合情理,韩信怎么被杀的呢?骗他入宫,骗到就绑起来,绑到就立即就杀,缺了什么?缺了审讯,最重要的是缺了查证。韩信不是和他的手下的人商量吗?那你把他手下的人抓起来审一审啊,谁主谋的?谁出的主意啊?他手下的同谋一个不抓,一个不审,一个不调查,韩信一进去就绑,绑起来拉出去就杀,有这么杀人的吗?像这样的杀人是谋反啊还是谋害啊?所以,不同意韩信谋反的提出来了五个方面的反驳的理由,说这不是韩信谋反,这是刘邦跟吕后两个人男女双打要杀韩信,所以这叫谋害,这不叫谋反。 画外音: 关于韩信有没有谋反,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两派的观点一直存在着分歧,那么在观点交锋和冲突中,哪一派的观点比较可信呢?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王立群老师的观点是什么呢? 王立群: 我来介绍一下双方交锋的时候怎么说的,第一,为什么找陈豨,我们不是说陈豨来向他辞行,他就跟他商量谋反了吗?他怎么说呢?陈豨第一受信任,第二手握重兵,一个深受信任手握重兵的将领你去赴任就得了,你临走之前干嘛非去找那个韩信去辞行呢?你明明知道韩信对皇帝那么不满你找他辞行,辞行的本身就说明你想和人家联手了嘛。而且陈豨受刘邦信任,韩信和他联手刘邦不会怀疑啊?韩信要是找彭越,要是找黥布,这些久经沙场、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已经被刘邦严密地盯着了,韩信一找他们那刘邦马上就知道了。所以找陈豨刚好符合情理,找一个刘邦最不容易怀疑的人最容易成功,这是反驳的第一点。 第二点,手握重兵不反,手无一兵一卒却反,为什么?很多人就抓住这一点,当年他不反现在他反了,这不合道理。其实大家忘记了当年不反是因,现在反了是果,它俩没有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有两种因果,一种叫必然性因果,一种叫或然性因果,必然性因果是一个因只能推出来一个果,比如说他昨天骑摩托车使劲儿摔了一下,因此他今天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这可以值得相信,骑摩托车重重摔一下今天还是健步如飞那大家不相信,这个因果就是这个因必然产生这个果,这个因跟果有必然性关系。当年不谋反现在会不会反呢?两种可能,当年不谋反现在还不反,当年不谋反现在反了,是不是有两种结果?当一个原因可能引发两种结果,这叫或然性因果,我举的头一个例子叫必然性因果,这叫或然性因果。你不能说他当年没反所以他现在不会反,那不一定,当年不反是当年,现在他反不反是现在决定的,他现在可能反也可能不反,一个因可以推出两个果,这叫或然性,所以说拿当年不反来推翻今天的谋反,这个在逻辑上说不过去。 第三手中无一兵一卒,手中无一兵一卒也不是否定韩信谋反的充足的理由,韩信一生打仗一向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你看韩信打的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有井陉之战,打那个龙且之战,每一次他都是以少胜多,出其不意,他虽然兵少,但不一定说他兵少就不能够把谋反做成功,这是第三点反驳的。 第四点反驳,韩信这么机密的事,他给陈豨两个人商量这么机密的事,就他两个人知道,司马迁怎么会知道呢?司马迁怎么窃听到这个消息的?所以不相信嘛,这个不奇怪,史书中间记载两个人密谈的事情多了,没有第三个人在场。我们经常说这个言不过六耳,四个耳朵就是两个人,六个耳朵那就是三个人在场,那就肯定会传出去,但是即使是两个人说,史书只要有明确记载,你也不能够贸然地推翻它。 第五,抓捕韩信的手段,你看吕后怎么抓韩信的,假如韩信没有相当的准备,吕后抓韩信太容易了,韩信不就是一些奴仆嘛,家里就是些家人,家臣呐,那很简单,吕后调一支正规军把韩信的侯府一包围,进去到府里边把韩信抓起来不就行了吗?为什么不去抓捕啊?说明韩信已经做了相当的准备了,不敢轻易地那样去抓捕,而是用诱捕的方法,而不是用抓捕的方法。最后一个《彭越传》,我们现在还没讲到,《彭越传》明确记载彭越谋反是冤案,是吕后指使彭越的手下诬告彭越谋反,写得非常明确。假如韩信谋反不是事实,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在《彭越传》把彭越的谋反写成是个赤裸裸的冤案,明明白白的冤案,为什么《韩信传》写的是明明白白的谋反呢?那只能说明韩信确实是反了。 所以这样一来呢两派的观点反复交锋,我介绍了两派的不同观点和他们的依据,还有两派的论战的一些主要的观点,大家可以自己取舍。就我本人而言,我比较倾向于韩信在最后关头确实是谋反了,他第一次被抓是冤案,他没有谋反,但第二次在京城和陈豨他联手,确实是谋反了,这样解释可能比较更合乎历史事实的记载,当然大家有不同的意见还可以继续发表。那么我们下面还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学者都不相信韩信谋反呢?都觉得韩信冤枉呢?我觉得大体上有这么几个:第一,韩信的功劳太大;第二,韩信死得太惨,功劳那么大,死得那么惨;第三,韩信确实被冤枉过,在楚王位上第一次谋反是被冤枉的;第四,韩信的军事才能太出色;第五,刘邦杀了不只韩信,杀了一批诸侯王。所以人们根据这五点来判断,一般人都会倾向于韩信没有谋反,韩信作为一代名将,最终还是死在了西汉政权的屠刀之下,确实很可惜。有关韩信之死还有几种非常有代表性的说法,这些说法影响很大,这些说法有哪一些?它们有没有道理?请看下集《死因之辩》,谢谢大家。 第39章 大风歌(三十九)死因之辨 画外音: 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居功至伟,他就是韩信,凭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韩信暗度陈仓,勇定三秦,直至垓下一役打败项羽,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了奇功,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然而这位军事天才却被刘邦、吕后以谋反罪杀害,最终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消逝在茫茫天际,引来世人无尽的慨叹和猜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韩信被杀?是他功高震主的威名还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后人关于韩信被杀的原因都有哪些说法呢? 王立群: 有关韩信之死,有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说法影响非常大,从古至今一直影响了人们对韩信之死的判断,因为韩信不是一个一般的将领,他是西汉建国的第一功臣。虽然刘邦把萧何封成第一功臣,实际上韩信是第一功臣,这么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所以韩信的陨落引发了后人和今人无数的讨论,至今这个争议没有停止。在这些观点中间我们要看,那么有关韩信之死有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这些观点有没有道理?这就是我们这一讲要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我浏览了一下有关韩信之死有关的研究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间所提到的有关韩信之死,有四个最有代表性的意见。 第一,韩信之死是因为他灭齐惹的大祸,灭齐是怎么回事呢?就是韩信灭了赵国以后,刘邦就封张耳为赵王,给韩信一道命令,让韩信去灭齐,韩信灭齐是原来刘邦给了他一道命令,但是后来出现了一个变化,就是郦食其提出来他要去说齐,说服齐王投降,结果郦食其单车独骑前往齐国,到那儿以后很成功,因为当时齐王田广和掌权的田横慑于韩信灭魏、亡代、下赵、胁燕这个强大的军锋,他估计齐国是抗不了韩信的军锋的,所以就同意降汉了。郦食其降汉以后,韩信就得到消息了,韩信得到郦食其说服齐王投降的消息以后,就决定不打了,因为齐国已经投降了。但这时候呢出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我们多次提到他,这个人就是蒯通,蒯通又出来了,蒯通跟韩信说了一番话,韩信立即决定打齐国,继续打齐国,非要用军事手段把齐国给解决了。那么蒯通说了什么东西让韩信动了心呢?蒯通说了两点,第一叫功不如人,说你作为一个大将军那么会打仗,你花了那么大的力量,死了那么多人,你把赵国打下来了,赵国多少城市呢?50多座城,这就是你的功劳。你看人家郦食其,一个人开着一辆车过去了,一兵一卒没费把齐国拿下来,齐国多少城呢?70多个,人家一个人拿下了70多个城,你打了这么大的一个赵国,费了牛劲儿最后拿了50多个城,这叫功不如人。这韩信听了以后心里很不平衡,再者蒯通说,汉王当年给你灭齐令,你现在考虑一下,汉王让你灭齐的命令撤销了吗?韩信一想没有啊,他叫我打,郦食其又去说服齐王投降了,但是汉王没有给我下达终止灭齐令。蒯通说你看吧,给你下了命令你不执行,现在齐国虽然降了,但是你的灭齐令并没有被终止。本来那个功不如人已经把韩信给激怒了,再说现在没有下达灭齐令,又没有终止灭齐令,韩信觉得有借口,所以韩信权衡以后决定发动灭齐之战。 灭齐打得很顺,顺的原因是齐王田广已经降了,所以齐国的重兵驻扎在今天的济南,就是当时的历下,现在历下还是济南的一个区。在历下的军团呢,他已经

相关推荐: 私定男伴设计师 (NPH)   双凤求凰   交易情爱(H)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   带着儿子嫁豪门   失身酒   流萤   玩笑(H)   清冷仙尊时刻准备跑路   我以神明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