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封萧何,什么意思啊?这个以后我们再讲,大家可以想想,这留一个话题。现在我们要解答另外一个,就是刚才我们提的问题,《史记·萧相国世家》是说刘邦在前方听到韩信被杀然后加封萧何,《史记·淮阴侯列传》是说他平叛回来才知道韩信谋反被杀,两个记载不一样,哪个更可信?我个人觉得《史记·萧相国世家》更可信,为什么呢?我有这么四条理由,第一,韩信非寻常之人,韩信不是一般的人啊,韩信的军功是天下第一,这么一个大功臣随便杀了,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啊,吕后也不敢这样做,韩信非寻常之辈,这是第一。第二,吕后此时不敢不报,因为杀韩信的时候正是刘邦准备废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愿望最强烈的时候,你想想在这么一个关口,吕后不经请示擅自杀了一个大功臣,事后又不汇报,那要万一杀错了,或者刘邦不愿意了,那吕后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吗?吕后有那么大的胆子吗?这是第二。第三,我们刚才第二点已经提到了,此事影响废立,就这件事直接影响到太子的废立,如果吕后这件事上处理失当,那么刘邦抓住这件事可以一个诏书下来就把吕后给撸了,把太子给换了,这个关键时刻吕后一步棋都不敢走错,特别是杀韩信这种大事,她岂敢事后不向刘邦汇报呢?我认为不可能。等到刘邦平叛回来才知道,然后是且喜且怜之,不大可能,一定是事情急得必须立即得杀,谋反了嘛,你不能等,必须立即杀,杀完以后立即上报,这个比较合乎情理。第四点,吕后邀功心切,这件事情发生在汉十一年,汉十二年刘邦就死了,刘邦死前一年正是决心把太子拿掉,换成赵王刘如意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吕后最希望的就是闹出点动静,展示一下吕后的肌肉,当然吕后有没有肌肉咱们不说了,所以吕后这个时候她最迫切的就说,我这个人虽然没有戚夫人那么年轻,但是我对你巩固刘姓江山,对你巩固刘姓王朝,我吕后还能发挥作用的。所以在这么一个关键时刻,这是吕后一个邀功的机会,也是一个吕后展示自己的肌肉,展示自己力量的机会,她岂能放过,好不容易抓到一个叛乱的人,而且自己亲手把他做掉了,赶快向刘邦报告,显摆自己的功劳,吕后能傻到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放弃这么一个显示自己的机会吗?不可能。 所以从各方面来看,吕后一定是立即上报,《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不大可信,《史记·萧相国世家》的记载更符合情理。当然司马迁为什么一个这样写一个那样写呢?估计司马迁在写的时候已经听到了两种说法,所以司马迁是个很优秀的史学家,最优秀的史学家是一般不会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判断的,所以他怎么办呢?《史记·淮阴侯列传》记一说,《史记·萧相国世家》记一说,两说都记载下来了,那么哪一说对呢?大家看吧,这是一个最公正的史学家,最优秀的史学家的做法,不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影响历史事实的叙述和记载。所以我认为这件事应当是吕后立即就上报了。但不管怎么说,韩信因为跟陈豨联手谋反而被最后灭了三族,但是从古人到今人,都有很多人不相信韩信谋反,古代有好多学者不相信,今天还有很多学者不相信,这就是一个问题啊,为什么从古至今有那么多人不相信韩信谋反呢?请看下集《反乎冤乎》,谢谢大家。 第38章 大风歌(三十八)反乎冤乎 画外音: 在楚汉战争的大舞台上,韩信的军事才能可圈可点,他有义士的气质,大将的风度,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但可惜的是,这位大将军在政治上却是幼稚的,正是因为这一点要了他的命,而关于韩信之死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韩信是被冤杀的,也有人认为韩信是罪有应得,那么哪一种说法符合历史的真实呢?王立群老师对此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王立群: 一直到今天,学术界关于韩信之死实际上是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叫谋反被杀,咎由自取;第二种就是冤杀功臣,实在可惜。我们先介绍第一种看法,就是认为韩信该死,谋反嘛,你还不该死?认定韩信谋反被杀的这一派的有一个很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认为韩信的谋反是一个过程,从不谋反到有怨恨,到想谋反,一直到最后真谋反,他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是这一派的基本观点。人们认定韩信没有叛乱,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史记》的《淮阴侯列传》用了大量的篇幅记载了两个说客,一个是项羽派来的叫武涉,另一个就是韩信手下的蒯通,这两个人给韩信说了好多,韩信就是不反,那个武涉说完以后,史书记载韩信是坚决不反,说了四个字叫“虽死不易”,易是改变,即使死了也不改变自己,不背叛刘邦的这个决定,这话说得斩钉截铁,这是武涉去游说的时候韩信表的态。蒯通跟韩信谈了两次,蒯通第一次谈我们详细地介绍过,蒯通第二次谈我们没有介绍,我们不妨在这里把蒯通第二次游说韩信的时候,所说的一些主要的观点介绍一下,大家听一听蒯通怎么样劝韩信的,韩信是如何表态的,这个东西直接影响到许多人对韩信是否谋反的判断,和这件事情有关。蒯通其实第二次游说韩信的时候给韩信着重讲了两点,第一点,有功称王,错,韩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我是立了大功然后刘邦封我为王,我有这么大的功劳,他封我王是应该的,我有这么大的功劳,汉王不会不考虑这些问题最后把我冤杀掉,这不可能。所以武涉,包括蒯通他们劝韩信的时候,韩信就一直抱着一个想法,就认为自己有功,封王是应该的。但是蒯通第二次说,你这个观点其实是错的,你觉得你有功封王,你那么信任刘邦就不会动你吗?不对。蒯通从道理上跟事实上两个方面都讲了,先讲道理,再摆事实,你看蒯通很会讲话。什么叫讲道理呢?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你觉得刘邦对你好,那只是你们俩利益一致他对你好,一旦你们俩的利益相冲突的话,他绝不可能对你一直好下去。这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刘邦对韩信会不会一直这样永远地好下去。 当然他空讲道理不行,蒯通讲了两件事,他说第一,我们看一看朋友怎么变成敌人的,他举的例子就是我们上一集讲过的张耳和陈馀,张耳和陈馀当年是布衣的时候,他两个是什么样的交情啊,刎颈之交,生死之交,最后怎么办呢?反目为仇。蒯通就抓住这件事给韩信说了,他说你和刘邦的关系,你俩再铁铁不过张耳和陈馀的关系吧,你们俩的矛盾,你们俩之间存在的问题远比张耳、陈馀的问题,他们俩就是因为两个将军,你俩的问题要比那两个将军复杂得多,你想想,你俩能够一直保持这么友好的关系吗?这是第一件事,朋友。第二,我们从君臣来说,历史上君臣关系中间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越王勾践的复国了,勾践复国以后两个大功臣走了一个,那个聪明人,那个人叫什么呢?范蠡,留了一个文仲,那是个傻子,最后被勾践杀了。他说你想想,君臣关系是个什么关系啊?君臣关系是共患难,是朋友,同富贵是心患,心腹大患,是这么一种关系,这叫君臣关系,君臣关系说白了就是这种关系。他说你跟汉王的关系是这样一种关系,从朋友讲,刎颈之交还能反目为仇,从君臣讲,死在你前面的人有的是,比你还有功的人还有的是,勾践复国,文仲立了多大的功啊?最后还是被杀了嘛,讲完以后韩信不听,这是他讲的第一点。 第二个观点,功高震主者,危,你功劳大得威胁到君主的存在,是非常危险的,你的功劳太大了,你想想你多大的功劳,灭魏国,灭代国,灭赵国,胁迫燕国投降,灭齐国,你把黄河以北五个诸侯国家你全部荡平了,这叫什么功啊?这叫不赏之功,就是没法赏了,也没法再给你加封了,换句话说,刘邦那儿没东西可给你了,这叫挟不赏之功带震主之威,处臣子之位,你具有不赏之功,带着震主之威,你肯定很危险。你现在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你到楚国去,楚国人都怕你,你到汉王那儿去,汉王那儿也都怕你,你功劳太大了,你投谁谁都怕收留你,这叫什么?这叫天不收地不留,你别以为你立了大功,立了大功你的功劳太大了,天不收地不留。蒯通的话可以说讲得非常透啊,韩信听完很平静,说什么呢?“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什么意思呢?您受累了,回去歇会儿吧,我再考虑考虑,不听。停了几天蒯通再一次拜见韩信,道理全部讲完了还讲什么?蒯通还会讲,讲完以后看起来都讲完了,又讲了三条,第一,人要识劝,为人要识劝,不管什么事,发生什么事以后别人劝你你要听,如果一个人不识劝,别人怎么劝你都不听,一旦你做了错误的决定再没有改正的机会了。第二点,奴仆思想后果严重,蒯通说你韩信放着主人叫你当你都不敢当,你只想当奴才,你这是个奴仆思想,这个后果极其严重。第三点,犹
相关推荐: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召唤之绝世帝王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爸与(H)
光影沉浮(1V1h 强取豪夺)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
痛之花(H)
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
南安太妃传
实习小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