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背着爸爸和叔叔滚床单(虐心) > 第71章

第71章

你看封韩信、封彭越是按照什么来封啊?按照军功,是以功封王,等到封刘姓王的时候是凭什么来封啊?凭亲,看谁跟刘邦亲吧,兄弟亲、父子亲都封了。封异姓王是因功封王,封同姓王是因亲封王,这就大不一样了,这个转变说明刘邦开始是很有胸怀的,和所有异姓王共同来共享天下,但他的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一家一姓的天下,要家天下,共天下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旦有了时机他就逐步向一家一姓转变。 画外音: 由于担心异姓王叛乱,刘邦就用分封同姓王的办法来削弱异姓王的实力,那么刘邦既然怕出后患为什么他不实行郡县制?在汉之前秦朝的郡县制刘邦为什么不采用呢? 王立群: 这刘邦不多事吗?你担心这异姓王叛乱,那你把异姓诸侯王灭了以后为什么还要封呢?你要不封搞成郡县制不行吗?为什么不搞郡县制要封同姓王呢?这和刘邦总结的秦亡的教训有关。秦朝灭亡以后,大家都总结秦亡的教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大家都认为秦帝国灭亡的时候,是因为没有一个同姓诸侯王拥有强大的兵力镇压天下的反秦武装。所以刘邦总结这个教训以后,一旦当了皇帝一定要封同姓为诸侯王,拥有军权,然后天下再有叛乱,他们可以帮助我镇压叛乱,这就是刘邦总结的秦朝灭亡的教训。我们今天看秦朝的灭亡,第一暴政,第二苛法,刘邦也看到了这两点,但刘邦还看到了一点,就是没有同姓诸侯王。这个不是刘邦一个人的看法,这是当时很多人都这样看,包括汉文帝时期一个著名的政治家贾谊,他是坚决主张中央集权的,贾谊就这样认为。我下面给大家读一段贾谊的话,“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猬毛而起,择良日立诸子,雒阳上东门之外,毕以为王而天下安”,什么意思呢?贾谊说,刘邦封异姓诸侯王,天下反叛的就像刺猬毛一样多得不得了,但是一封同姓王天下安了。连贾谊都认为封同姓王是对的,你可见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家和最有实权的政治家,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要想天下安,要封同姓王。这一集我们讲了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封了兄弟,封了侄子,封了儿子,封了刘姓的亲戚,都封了,还有没有姓刘的没有封?有,刘邦他爹,他爹还没封呢!儿子、兄弟、侄子都封了,爹怎么办?请看下集,太上皇,谢谢大家。 第31章 大风歌(三十一)太上皇帝 画外音: 汉高帝六年刘邦大封诸侯王,其中包括四位刘姓诸侯王,而早在六年前,他在定陶登基称帝时就封吕雉为皇后,封了嫡子刘盈为太子,甚至连已故的母亲都给上了尊号。可以说刘邦对他身边的重要功臣和亲属一概没有忘记,唯独有一个人他迟迟没有考虑,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太公。刘邦和父亲之间曾经发生的几件蹊跷的事情,引得后人对两个人的关系议论纷纷。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刘邦一直不给他上尊号呢?刘邦跟父亲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呢? 王立群: 汉高帝六年,刘邦在大封29位列侯的同时,封了四个刘姓诸侯王,这刘姓诸侯王中间包括他的二哥,包括他的小弟,还有他大哥家的侄子,甚至于刘姓的亲戚都封了诸侯王。但是刘邦这一次的分封,在他们刘氏家族的亲人中间少了一个人,这个人刘邦没有封,这个人是谁呢?刘邦的父亲,那他该怎么处理他父亲的分封问题呢?其实在刘邦封四位同姓诸侯王的时候,包括他的亲戚刘贾都封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父亲该怎么处理。我们怎么说他没有意识到呢?就是刘邦分封完以后他就回到栎阳,栎阳就是今天的西安,回到栎阳以后,刘邦是每隔五天去朝拜一次他的父亲,每一次隔五天他准时准点地去看他父亲,这个时候刘邦的父亲史书中间的称呼叫太公,每隔五天去看一次太公。太公手下有一个管家,这个管家当时叫家令,这个家令就跟太公说了一番话,他说你的儿子是人主,你是人臣,古书历来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人间只有一个人主,你现在叫人主每隔五天来拜一次人臣,这就坏了规矩了,这么一来就把皇帝的权威给破坏了。然后太公的家令就详细地给太公说了一番,将来停几天皇上再来你怎么怎么做,教了一番。其实太公这个家令就是个导演,太公就成了演员了。到了第五天刘邦来看他父亲,刘邦一来,他父亲拿着一个扫帚倒着走,这是当时的一种重礼。刘邦一看他父亲对他行这么大的重礼,他惊呆了,他赶快就去搀扶他,搀扶他的父亲。然后他的父亲就说了,“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他说你是人主啊,你不能因为我把天下的法令搞混了吧,人主怎么能拜人臣呢?这个话其实是太公家令教给他的。这个话一说,刘邦很聪明,马上明白了两点,第一他爹说不出来这话,这么有水平的话他深知他爹说不出来,一定有一个大导演导了这场戏,他爹不过是群众演员。再一个他明白,他该给他爹加个尊号了。刘邦要尽孝道就每隔五天来看他一次,但是你来看又是人主看人臣,这个不行,他立即就明白两个道理。所以刘邦拜见他父亲完了以后,立即派人打听了一下,一打听果然不错,这个导演就是太公的家令。这个事足以说明,刘邦在封儿子、封兄弟、封侄子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他爹,没想到,他如果想到他早做了。 所以隔了几天,刘邦就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这个诏书写得很有名,这个诏书这样说的,说“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伦之极也”,这个话的意思是说什么呢?他说这个父子关系是天下最亲的一种关系,所以父亲有了天下一定要传给儿子,儿子有了天下一定要把功劳归功于父亲,这就是人与人关系的一个最高的准则,此人伦之极也。刘邦接着说,说天下大乱灾兵四起,在这个时候我披铠甲、执利器,奋斗了几年让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原话就是这个意思,说这一切我现在把天下安定下来,这不过是太公教导我的结果,其实他爹什么也没做。所以他说你们现在尊我皇帝了,那么太公没有尊号,从今天开始咱们给太公上个尊号,叫什么呢?“太上皇”,“太上”就是最上最高,从此刘邦的父亲就不再叫太公了,叫太上皇。这一年是高帝六年,这个老头就做了四年太上皇,到高帝十年刘邦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就成为太上皇了。但太上皇这个词可不是刘邦的发明,太上皇这个词在之前有人用过,谁用过呢?秦始皇,秦始皇在确定自己的名号以后,立即就下了一个命令,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所以这个太上皇的第一次用是秦始皇用的,而且秦始皇是用在他已故的父亲的身上,说白了就是那个死人叫太上皇。刘邦现在搬过来,活人叫太上皇。所以第一次的发明权其实是秦始皇,但是秦始皇这个用法后世影响并不大,他把已经故去的父王叫太上皇。刘邦这个用法后世影响很大。 画外音: 中国古人历来重视孝道,各朝代的君王们更是奉行以孝来治理天下,他们登基称帝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给父母上尊号,刘邦虽然最终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但这个举动毕竟姗姗来迟,那么对于如此重要的事情,刘邦是真的忘记了,还是故意为之?这里面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吗? 王立群: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刘邦和他父亲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其实我们今天很多人明白一个道理,你看一个人你不要光看他在外面的表现怎么样,你看看他对他的父母亲怎么样你就明白了,通过这个关系你可以了解刘邦真实的一面。要说明刘邦和他父亲的关系,有六件事不能不提,第一件事叫留侍太公,说的什么事呢?就是刘邦一起兵以后,刘邦就离开家了,刘邦离开家的时候他父亲还在沛县丰邑的家里,那么刘邦怎么来安排他的父亲呢?是带他父亲走呢还是留下他父亲呢?刘邦决定把他父亲留下来,外出打仗太危险了。但是刘邦并没有说对他父亲不管,他留了两个人,史书是有记载的,一个是他的二哥叫刘喜,留下来照顾父亲,第二个,留了一个审食其照顾他的父亲,这是第一件事,这件事说明刘邦对他父亲还是不错的。第二件事是彭城大战的时候,刘邦攻了彭城以后本来是想接家属的,就是接太公,接他的妻子,他的儿子女儿包括他的二哥,把这一帮人全接走。结果刘邦在彭城只顾得享乐没有来得及去接,项羽打过来了,结果让他父亲和吕后一下子在逃的过程中间遇到项羽的军队,做了人质。这件事就是刘邦的责任了,对他父亲照顾不周,这是第二件事。第一件事是很不错的,第二件事就有点问题了。第三件事叫“烹了喝汤”,大家一听这四个字就明白了,这是什么呢?这是汉四年发生的一件事,就是项羽、刘邦两个人打,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项羽就搞了一个很不地道的一种做法,就是把刘邦的爹拉出来,太公拉出来架到锅上,叫刘邦投降,你不投降我把你爹烹了。那刘邦在这种情况下不

相关推荐: 带着儿子嫁豪门   薄情怀(1v1)   小寡妇的第二春   南安太妃传   游戏王之冉冉   芊芊入怀   岁岁忘忧(完结)   交易情爱(H)   召唤之绝世帝王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