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渔夫和美人鱼(H) > 第299章

第299章

满了信心。 第488章 无题 帖木儿败了,在他最志得意满的时候,败了。 这次败的更加彻底,可谓是全军覆没。 当他率领四十万大军,与朱樉带领的二十七万联军对峙的时候。 负责侧翼的忽格鲁特临阵倒戈,向中军发动突袭。 早就做好准备的朱樉,下令徐膺绪率领秦国一万五千骑兵,从正面发起冲锋。 猝不及防之下,帖木儿大军陷入了混乱,随后被分割成了无数块。 这一下变故之大,就连秦国的盟友都目瞪口呆。 什么情况?还没打就赢了? 然后就是狂喜。 别管是为啥了,反正赢了就对了。 之后在朱樉的命令下,他们开始追杀逃跑的溃兵。 对此,部落联军非常高兴,纷纷高呼亲王万岁。 他们最怕的就是朱樉拿他们当炮灰,现在只是让他们打落水狗,可谓是非常照顾了。 这让一众人等,对朱樉更加的信服。 另一边,面对这个变故,帖木儿一度无法接受,连逃命都忘了。 幸亏沙哈鲁奋死作战,才带领几百名亲卫护着他逃离。 维陶塔斯的反应很快,察觉到不对立即就带领自己的部下,脱离了帖木儿的军队,试图撤走。 然而忽格鲁特对他痛恨至极,特意派出精锐截杀。 维陶塔斯好不容易才杀出重围,四万名部下已经只剩下不足两万。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后方金帐汗国的骑兵又杀了过来。 他只能带着部下一路往回逃。 在茫茫草原上,正有无数金帐汗国骑兵在等着他。 好不容易逃回立陶宛,身边已经只剩下十四个人。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铺天盖地的指责,以及要求对其进行审判民众。 之前就反对他的贵族们,更是联合起来对其发动攻击。 曾经的王者,走到了悬崖边缘。 ----------------- 忽格鲁特并没有派人追击帖木儿,他给出的理由非常充分。 一来要派人追杀维陶塔斯。 二来正面战场需要收尾,实在腾不出手。 朱樉却知道,他还是念着帖木儿的那点旧情,不想手刃旧主。 对此他倒没有说什么,忽格鲁特这么做,反而证明人品还不错。 秦国也同样没有派人去追杀帖木儿,实在是抽不出兵力。 几十万人的大混战,很快就乱成了一锅粥。 朱樉自己的命令,都很难传递的出去。 直到两天后,帖木儿残部死的死降的降,将士们才纷纷归位。 朱樉一边命人打扫战场,一边与忽格鲁特以及各部首领,举行了会盟。 会上,各方就很多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之后各方派出联军攻打帖木儿汗国,誓要彻底终结他对安西的统治。 ----------------- 帖木儿毕竟是英雄人物,很快就恢复了理智。 他并没有直接返回王都撒马尔罕。 自己遭此惨败威严扫地,手中也没有了军队,贸然回去很可能会被人兵变杀死。 他准备去白沙瓦与米兰沙会合。 米兰沙手里有三万军队,掌握了这支军队,他才能安全的返回撒马尔罕。 而且他还有个更大的计划。 秦国肯定会乘胜追击,如果能挡得住就挡,挡不住就从开伯尔山口进入身毒。 燕国虽然已经拿下身毒大部分土地,可毕竟时间太短,统治还不牢固。 他有信心击败朱高炽,在身毒立国。 然而,当他走到半路的时候,却正面遭遇了一支汉人的军队。 正是张辅率领的燕国援军。 帖木儿一颗心直接沉到了渊底。 燕国的军队出现在这里,只有一个可能,米兰沙败了。 可是,米兰沙骁勇善战,又占据地利,怎么会败? 张辅并不知道对面是谁,但这里是帖木儿汗国的土地,对面又穿着敌军的衣服,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立即派出骑兵追杀。 帖木儿这伙残兵败将,本就疲惫不堪,很快就被追上。 他本人和沙哈鲁全部被活捉。 当张辅得知自己抓住的是帖木儿的时候,嘴巴张的能吞下一个鸭蛋。 不是,哥们……你不是在安西和秦王交战吗? 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等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他既震惊又兴奋。 震惊于朱樉的谋略,这都能打赢? 兴奋的是,自己白捡了一个大便宜。 活捉敌酋,这可是首功啊。 “这才叫有福之人不用愁啊,哈哈……” 不过他也不敢轻慢了帖木儿,王者不是谁都能羞辱的。 敢羞辱别王者,回去之后大概率要受到本国君主的责备,很可能会失去信任。 这样的忌讳,张辅自然不会去触犯。 被俘之后的帖木儿并没有大喊大叫,表现的非常平静。 在张辅来见他的时候,问道:“米兰沙呢?你是怎么打败他的?” 张辅也没有隐瞒,就将事情大致讲了一下。 米兰沙确实英勇善战,将张辅堵在开伯尔山口寸步难行。 然而是人都有缺点,米兰沙的缺点很致命。 他身体残疾导致心灵有些扭曲,张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做文章。 先是写信嘲讽米兰沙,还找了很多大嗓门在城下辱骂。 米兰沙被激怒,率军出城作战。 燕军诈败后撤,失去理智的米兰沙率军追击。 不出意料遭遇了埋伏全军覆没,开伯尔山口也落入张辅的手里。 本来很平静的帖木儿,听到他拿米兰沙的残疾做文章的时候,猛然握紧了双拳,目光里的杀意犹如实质。 张辅却很坦然,说道:“很愤怒吗?这叫兵不厌诈。” “况且他身体残疾之后变得非常暴戾,以虐杀人为乐。” “被他虐杀的那些人,又该向谁宣泄自己的愤怒?” 之后张辅继续前往秦国,在半路与出征的朱樉会合。 朱樉得知他擒获了帖木儿,也是大喜。 得知事情经过,则非常无语: “你小子,是有点气运在身上的。” 张辅笑道:“我不过是捡了个便宜,不敢居功。” 帖木儿被活捉,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朱樉特意命人将这个消息散布出去。 得知大汗被抓,帖木儿汗国陷入了混乱。 马黑麻仗着法定继承人的身份试图掌权,但很快就被部下给杀了。 群龙无首的汗国陷入了混乱。 朱樉率领的联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来到撒马尔罕城下。 还不等他攻城,城内守军就先陷入了自相残杀。 秦军兵不血刃拿下了这座坚城。 很多人希望劫掠乃至屠城,大家跟着你打仗图个什么? 不就是战利品吗。 但朱樉却找到各部首领,告诉他们: “这座城我买了,严令所有人不得屠戮劫掠百姓。” 众人大吃一惊,然后纷纷赞颂秦王仁慈。 当这个消息传出后,城中惊慌不安的百姓彻底归心。 很多原属于帖木儿部的城池,纷纷派人前来献城投降。 帖木儿得知这个消息,沉默了许久。 之后他与沙哈鲁谈了许久,没人知道都谈了什么。 反正不久他就选择了自杀,在他死后沙哈鲁选择了投降。 撒马尔罕被攻破,意味着帖木儿汗国的覆灭,剩下的就是征讨残部了。 然而就在此时,朱樉却下令停止军事行动。 理由是冬天不利于作战,且将士们征战日久需要歇息。 尤其是金帐汗国的将士们,从脱脱迷失复辟一直到现在,整整征战了三年多时间。 再不让他们回去和家人团聚,就太不仁道了。 忽格鲁特似乎明白他的想法,立即就带着战利品返回了汗国。 事实上,朱樉说的并没有错。 金帐汗国的将士们早就厌倦了战争,若非一直胜利,又有战利品刺激,他们早就造反了。 现在拿下撒马尔罕,他们也已经忍耐到了极限。 况且,金帐汗国内部也不算太平稳,脱脱迷失的残部也还未收拾。 忽格鲁特想坐稳汗位,还有的忙碌。 现在携大胜之势回归,能省却许多麻烦。 最有实力的两个人共同做出的决定,其他人自然不会说什么。 各自带着战利品回家过年去了,朱樉却留在了撒马尔罕坐镇。 他也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对某些不安定分子进行了清理,将这座城池彻底掌握在手中。 ----------------- 战争的结果,很快就传到了燕国,朱高炽大喜。 姚广孝、张玉等人也是不敢置信,这么大的危机竟然如此轻易就度过了? 非但如此,还反过来一波灭了帖木儿汗国。 秦王朱樉实在太强了啊。 但在高兴过后,姚广孝却私下找到了朱高炽。 “世子可知,秦王为何按兵不动了?” 朱高炽疑惑的道:“原因二叔不是说了吗?大师为何由此一问?” 姚广孝严肃的道:“那些理由只是说给外人听的,秦王之所以按兵不动,另有目的。” 朱高炽更是不解,道:“什么目的?” 姚广孝说道:“等晋王和我们出兵。” 朱高炽微微皱眉,露出所有所思的表情,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道: “谢大师指点,我明白了。” 如果让联军将所有城池都打下来,那这帖木儿汗国的土地算谁的? 朱樉作为盟主,他开口要这些土地,联军自然不会说什么。 因为他们服朱樉。 可是碎叶川是大明划给晋王的封地。 到时候朱樉是让还是不让? 不让,就是兄弟阋于墙的局面。 让了,联军各部会怎么想? 我们打下来的土地,为什么要让给一个陌生人? 到时候就算强行让给朱棡,各部也不会服气。 而且这些地是朱樉打下来的,以朱棡的性格,大概率是不会接受的。 到时候就尴尬了。 还有白沙瓦也是一样。 这里是开伯尔山口左侧出口,如果燕国掌握了这里,就能扼守住这道咽喉。 如果被别人占据,那就相当于被人拿捏住了咽喉。 现在张辅也只是占据了白沙瓦的一角,大片土地依然被帖木儿残部占据。 燕国想要名正言顺占据这里,最好自己出兵打下来。 想通了这些,朱高炽立即下令道: “立即传令给张辅,拿下白沙瓦。” 姚广孝很是欣慰,这个弟子越来越有王者之风了。 ----------------- 西州,朱棡看到情报之后,也瞬间就明白了朱樉的想法。 心中非常的感动。 说实话,他对这个二哥向来不怎么感冒。 尤其是朱樉将朱标气出高血压,他直接在心里和老二切割了。 但这一次他真的被感动了。 老二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也犯过一些错。 可对亲兄弟真的很用心。 他想要写一封信给朱樉,缓和一下兄弟关系。 可提起笔半天都写不出一个字。 这该死的面子。 只能写了一封信给朱济熺,让他给朱樉道谢。 ----------------- 安西的战果送到洛阳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明昭二年二月底。 朱雄英和陈景恪两人看着情报,差点以为是假的。 局势转变的实在太快了。 前一刻还是帖木儿成功破局,以绝对兵力征讨秦国。 下一刻帖木儿汗国就被灭了。 太戏剧了。 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的道:“秦王的能力,实在太强了,这种局势都能扭转的过来。” 朱雄英也认同的道:“是啊,我一直知道二叔很强,可没想到他竟如此强。” 可以说,朱樉这次的胜利,将陈景恪制定的安西战略,提前了好几年完成。 现在反倒是大明这边的进展拖了后腿。 之后两人拿着情报,找到老朱、马娘娘和朱标,向他们汇报了这个好消息。 老朱得意的嘴角都快咧到耳后去了:“不过是灭了个区区帖木儿,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朱雄英、陈景恪:“……” 您老人家说这话的时候,能不能把脸上的笑容收一收。 马娘娘和朱标也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之前安西局势骤变,他们可是很担心的,现在终于可以放心了。 马娘娘笑道:“老二打败强敌很不容易,占领撒马尔罕后及时收兵,更让我开心。” “这孩子,终于长大了啊。” 朱元璋也说道:“是啊,长大了啊。” 陈景恪:“……” 您二老要不要看看他多大了? 不过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孩子,他们这么想倒也没错。 几人夸赞了一会儿之后,就开始聊起了正事。 陈景恪说道:“帖木儿汗国覆灭,察合台汗国也定然人心动摇。” “以晋王的智慧,必然会趁机出兵……” “我猜测,这会儿他应该已经做好出兵准备了。” “大明这边也必须要加快脚步,往西域输送人口和物资。” 朱雄英摸了摸短须,说道: “你觉得,将部分理学人才送过去如何?” 老朱眉头一挑,问道:“哦,说说你是怎么打算的?” 第489章 大型pua现场 朝廷好不容易才将理学赶出朝堂,现在朱雄英却要任用他们。 这自然引起了众人的不解。 朱雄英解释道:“理学兴盛一百多年,早已深入人心。” “大明数百万读书人,都学过理学思想。” “朝廷不能只是简单的打压,然后就置之不理了。” “将这么多读书人边缘化,是非常不负责任,也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景恪曾经说过,大批读书人找不到出路,就会在民间结社……” “最后垄断基层权力,成为国家发展的阻碍。” “那些理学门徒无法步入朝堂施展才华,必然会心怀怨愤。” “早晚有一天会酿出大祸。” 老朱冷哼一声道:“敢结党,不知道死字是怎么写的。”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就知道杀杀杀,把嘴闭上听雄英好好说。” 老朱悻悻的道:“不让说就不说,谁稀罕,哼哼。” 这样的场景几乎三天两天就上演,众人也早就习惯了。 朱雄英继续说道:“惯性的力量不可忽视,理学兴盛百余年,华夏的文化制度都已经形成了惯性。” “打压它简单,要捧起一个新学问很难。” “从理学到大同思想,不亚于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个转变需要十年乃至二十年时间才能完成。” 从夏商到周,在文化、制度上是一个大转折。 周公召公用了百年时间,才完成了周礼的建设和普及。 汉朝前面几十年采用黄老学说,无为而治。 汉武帝雄心壮志,想要变无为为有为,也遭遇了巨大的阻力。 于是他就找到了儒家。 当时的儒家传承数百年,门生遍布天下,儒家提倡的礼仪也深入人心。 即便如此,汉武帝加儒家,也用了十几年时间才完成这个转折。 现在大明面临的情况也类似。 皇家变革的决心倒是十足,对国家的掌控力还要超过汉武帝。 但大同思想却远不如那时候的儒家。 即便陈景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凭借自己一个人,就超越儒家无数先贤的成就。 不论是思想的完整性还是影响力,都无法和当时的儒家相提并论。 这就意味着,朝廷想要扶持大同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 大同思想需要更多人加入进来对其进行完善,需要时间传播…… 十年二十年能完成,就已经不错了。 在此期间,朝廷就需要其他学说,来为大同思想打辅助。 老朱不高兴的道:“那也没必要用理学吧?好不容易才将他们打压下去,就不怕他们反噬?” 朱雄英耐心的道:“所以,才要将他们往四夷和藩属国引导,让他们去外部发挥作用。” “就如唐朝时期,佛教的影响力才是最大的,其次是儒家。” “可是在李唐皇室的支持下,道教是第一显学。” “我们也可以效仿唐朝,在中央以大同思想为核心,在地方以儒家各学派为枝叶。” “还有佛道两家,虽然已经远离政治,但在教化人心方面依然有着巨大的作用。” 如此一来,大同思想可以通过朝廷的扶持,逐渐扩大影响力。 毕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读书人为了当官,为了当大官,必然会选择学习大同思想。 同时也给了大同思想完善自己的时间。 还有一句话朱雄英没有说。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大同思想还不能成为显学,那干脆也别扶持了,任其自生自灭吧。 这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老朱也认为很稳妥可行。 但这种事情,必须要考虑陈景恪的意见。 尽管大家都知道,朱雄英肯定早就和陈景恪商量过,可在形式上老朱还是询问道: “景恪你觉得如何?” 陈景恪笑道:“此事就是我给陛下提的建议。” 老朱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问道:“你给咱说说,是怎么想的?” 陈景恪说道:“方才陛下说的那些,我就不重复了,只做个补充。” “我们提出大同思想,并不是要和华夏文化做切割。” “而是一次顺承。” “大同思想是在华夏既往思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拓展出来的新思想。” “可是我能力学识都有限,无法完美的将华夏文化融为一炉。” 马娘娘鼓励道:“华夏文明传承数千年,非一时之力就能研究清楚的,你缺的就是时间而已。” “若再给你二十年时间,我相信大同思想定然能完美无瑕。” 陈景恪心道,您老人家是真看得起我,弄成这样已经是我能力极限了。 强行深入,恐怕会弄巧成拙。 不过他也没有解释,而是顺着她的话说道: “正所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 “我此举也正是要借助诸学派的力量,让他们主动来帮我完善大同思想。” 华夏文化太厚重了,靠自己一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对它的重新诠释和整合。 必须要借助众人之力才行。 所以,陈景恪从一开始的打算,就是引各家学派入局。 他的大同思想其实就是个框架,各学派都可以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将自家的学问套进去。 曹端要用人权二象性,重新构建理学的底层逻辑,就是一种体现。 等于是,他们出力帮陈景恪完善大同思想。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听话。 很简单,利益。 朝廷采用大同思想治国,不听话的就打压。 其他学派想发出声音,就必须主动来学习。 有些人会选择直接更换门庭,也有些人会选择改造自家学派的思想。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陈景恪也不会当甩手掌柜,他是最终的裁决者。 各派重新诠释过后的学说,都要经过他的审核,得到他的同意才能推行下去。 总之一句话,陈景恪试图用一个框,将整个华夏文化给框进去。 他要的也不是大同思想下的教条主义。 而是大同框架下的百花齐放。 既然要引人入彀,那就不能将别人的路堵死。 要引导着他们前行。 这其中理学又是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正如前面朱雄英所说,大明六百万读书人,基本都学过理学思想。 理学门徒少说也有三四百万之多。 把这些人拒之门外,那简直太愚蠢了。 引导着他们去基层,去偏远的地方,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陈景恪继续说道:“理学独显百多年,不但在大明深入人心,即便是在四夷也拥有广泛影响力。” “朝廷打压理学,也会让各部无所适从。” “而且就这么放弃理学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优势,也非智者所为。” “所以我觉得,朝廷在打压理学的同时,也应该放开一道口子。” “让他们去四夷、去藩属国,从事各种工作。” “如此既能疏导理学门徒心中的怨气,缓解他们和朝廷的矛盾,又有助于教化四方。” “正所谓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就是这个道理。” 朱标不禁颔首道:“此乃老成持重之言也。” 马娘娘夸赞道:“景恪心胸宽阔啊。” 陈景恪谦虚了几句,又接着说道:“解缙数次给我写信抱怨,说他在南洋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蜀王、湘王,也经常上疏,问朝廷讨要人才。” 蜀王镇辽东,湘王镇交趾,都需要大量基层官吏去治理地方,需要大量读书人去教化百姓。 解缙那边就不用说了,帮助南洋十五国建立学政体系,需要的读书人就更多了。 可是在这个年代,愿意去边疆,愿意出海的人还是太少了。 “秦王和燕国世子每次派遣使者过来,第一件事情也是要人。” “即将建成的晋国,需要的读书人更多。” “安西形势复杂多变,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 “在这种混乱的地方,思想体系完整厚重的理学,反而更能保持自我。” “还能反过来去同化别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习什么就容易亲近什么。 帖木儿帝国、金帐汗国、穆扎法尔国……都是伊教化的蒙古人。 他们虽然还认同蒙古这个概念,可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文化,都与当初的蒙古帝国没什么关系了。 明人去了安西,学习安西本地文化,过上几十上百年那他就是安西人了。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朝廷必须要想办法强化华夏文化的教育。 佛和道是肯定要去的,这是之前就说好的。 之所以现在没动静,是因为强敌环伺,不想过分刺激本地宗教。 一旦等秦晋两国站稳脚跟,佛道两教就会跟进。 但华夏是世俗化的国家,不可能靠宗教思想来治理国家。 就需要有世俗学派过去。 让大同思想过去? 别开玩笑了。 就现在的大同思想过去,会被冲烂的。 别说是安西,就算是炎洲、殷洲等地,目前都不适合推广大同思想。 必须要用原滋原味的华夏传统文化,才能抵挡得住外来文化的

相关推荐: 老师,喘给我听   我以力服仙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左拥右抱_御书屋   沦陷的蓝调[SP 1V1]   姑母撩人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宣言(肉)   下弦美人(H)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