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个时候,就算皇帝都拿儒家和孔家没有丝毫办法了。” “咱不能将这个隐患留给后人。” 第452章 华夏在我肩上担着 对于老朱的铁腕,马娘娘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支持。 不是她没有考虑过后果,这恰恰是她深思熟虑之后的答案。 “如果没有景恪,没有《大同世界》,我不会同意你动孔家。” “但现在有了这一切,孔家的存在就成了大明前进的绊脚石,必须搬开。” 老朱非常认同的点头说道:“是啊,没有景恪,咱们只能用理学治国,就必须要尊孔。” “当初咱被儒生骑在脸上欺负,也只能唾面自干,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咱不需要他们了,新账旧账就给他一起算清楚。” 然后他又叹道:“其实咱也怀疑,景恪能否担得起这个大任。” “这些年,咱把他讲过的东西看了一遍又一遍,越看越觉得高深。” “对历史、大势的分析,比什么之乎者也更透彻。” “后来又去大明各地实地考察,亲眼看到了他变革下的大明,真可谓是国泰民安。” “已经远超历朝历代所谓的盛世了。” “这些事实给了咱信心,他是有能力改变这一切的。” 马娘娘深有同感的道:“咱们看着他长大,一直把他当孩子看,难免会小看他的能力。” “其实仔细想想,他所思所想所为,早就已经超越前人了。” 老朱说道:“是啊,大同世界给了我对付孔家和儒家的决心。” “这次儒家若识趣,咱还能给他们保留一席之地。” “若是不识趣,咱就彻底给大明换换脑子。” 治国,尤其是想长久维持一个庞大帝国,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哪怕这套思想体系很落后,也比没有强。 历史上不乏盛极一时的大帝国,可往往几十年就崩溃了。 正应了那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原因很简单,那些帝国全靠一两个强人维持,没有强大的思想体系做后盾。 强人没了,维系国家存在的关键因素就没了,国家也就没了。 华夏能维持庞大的疆域,就是因为有一套思想体系在维系。 不论如何分裂,大家在思想文化上都是一家人。 遇到有能力的君主,就能重新完成统一。 华夏的思想体系起源于三皇五帝,成熟于周公旦。 孔孟等先贤,在这套思想体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了儒家和诸子百家。 在之后的一千多年,儒家思想就成了维系人心最主要的那根线。 历朝历代,不论怎么变革,根子都是儒家思想。 你用人家的思想治国,尊崇人家的后人拉拢人心就成了必然。 这也是为何从汉朝开始,皇帝要祭孔庙,一直给孔家上尊号的原因。 最后孔庙变成了文庙,孔家有了衍圣公,一直延续到满清结束。 大明也需要文人治国,需要儒家思想来维系统治。 即便是朱元璋的铁腕,面对这种情况也不得不吃了个瘪。 最后选择性失明,放任孔家的存在。 不过他也不是全面退让,一直努力将孔家的影响力限制在曲阜。 但很显然,这种限制显得非常无力。 直到陈景恪写出《大同世界》,让他们看到了打压儒家摆脱孔家的希望。 《大同世界》虽然有着很深的儒家痕迹,但已经脱离了儒家。 就好像,儒家是以周礼为基础,吸收了各种新思想创造出来的一样。 大同世界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百家长处,推陈出新形成了一家之言。 所以两者不能视为一家学问。 当然,如果想减轻推广大同世界的难度,也可以自称是儒家一份子。 一开始陈景恪就是这么打算的,但现在老朱和马娘娘必然不会如他的愿了。 老两口围在一起,开始各种算计。 先是老朱讲了自己的法子,让蒋瓛带人去彻查孔家的恶行,然后用报纸公之于众。 “……民怨被激起,咱们动孔家的代价就小的多。” “然后强行推行大同世界,用来打压理学和儒家。” 马娘娘却摇头说道:“这是下下策,必然会让孔家和理学合流。” 朱元璋说道:“哦,妹子有更好的法子?” 马娘娘看了一眼茶杯,老朱立即给斟上:“妹子你润润口,慢慢说。” 马娘娘很是满意,说道:“景恪曾经说过,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就可以肆意点评他人。” “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把道德制高点让给理学派。” 朱元璋惊讶的道:“啊?这……不是主动将刀子递到他们手里吗?” 马娘娘笑道:“你只看到了其一,却没看到其二。”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他人,确实非常方便,可也会被人拿着放大镜挑刺。” “平时都是他们拿着放大镜对皇帝指指点点。” “把制高点让给他们,就轮到你拿着放大镜挑他们的刺了。” “而报纸就是最好用的放大镜,能将他们所有的毛病都无限放大。” 朱元璋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又有些不透彻,心中痒痒的难受: “妹子你别打哑谜,你直接给咱说,具体该怎么做。” 马娘娘找个舒服的姿势,往椅背上一靠,说道: “先用报纸把理学高高的架在道德制高点上,然后把孔家的老底掀出来,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来审判。” “然后用报纸将他们的审判过程、结果公之于众。” “如果他们秉公执法,那正好借他们的手铲除孔家。” “如果他们想包庇,那之前他们站的有多高,摔的就有多狠。” 末了,她赞叹的道:“报纸真的是好东西啊。” 如果没有报纸,这法子是不能用的。 说白了,还是舆论权,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哎呦。”老朱一拍大腿,高兴的道: “妹子你真是咱的贤内助,这法子好,好的很呐。” “咱已经迫不及待想看他们的窘态了。” ----------------- 另一边,陈景恪正在书房,第不知道多少次完善自己的作品。 一开始他觉得自己写的已经很好了,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头看,总是能发现缺陷和漏洞。 他迟迟不愿意发表大同世界,确实有忌惮理学和孔家的因素,但主要还是觉得不够完善。 伟大的先贤作品总是很少,很多一辈子就只有一部作品。 就是因为思想这东西,总是在不断成熟。 想追求完美,就需要用一生去钻研实践。 也幸好他两世为人,两世加起来年龄有六十多岁了。 虽然前世有研究说明,激素会影响人的心态。 年轻的身体,会让人拥有年轻的心态,也会让思维更加活跃。 可见识这东西,是和时间成正比的。 前世今生六十多年的阅历,给了他写书的底气和资本。 他并不是天才,之所以能写出大同世界,除了丰富的阅历,还得益于有前世的诸多模版可以参考。 即便如此,这本书写的也不算完美。 当然,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什么完美的事情,一种新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儒家也是经过一代代弟子完善,才演变成今日的模样。 孔子自己年轻时候和年老时候,言行都存在着极大差异。 更何况是陈景恪这个‘庸才’。 所以他已经决定了,趁老朱掌权,赶紧把大同世界发表了。 到时候就算那群理学儒生想整幺蛾子,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他还不知道,就在他想着怎么利用老朱的凶名,震慑理学派的时候,老朱也在算计他。 刚把心里产生的新想法记录下来,就听管家来报,杜指挥使求见。 陈景恪心中不禁犯嘀咕,杜同礼大晚上来见自己,肯定是出事儿了。 真是一刻都不让人安生啊。 他不敢耽搁,连忙将笔放下,让人将杜同礼带了过来。 见过礼之后,陈景恪直接问道: “说吧,大晚上到我这来,什么事情?” 杜同礼面容严肃,说道:“蒋指挥使要了一批人手出京了。” 陈景恪眉头微皱:“有太上皇手谕吗?” 杜同礼点点头,说道:“有,没有太上皇手谕,我肯定不敢让他带太多人手出京。” “太上皇授予其锦衣卫全权指挥权,连我都要听他的指挥。” 陈景恪气道:“就为了这点事儿,你大半夜就跑我家来?知不知道人吓人会吓死人的?” 杜同礼连忙说道:“您且听我把话说完,我来找您是因为蒋指挥使走的时候,提走了一批卷宗。” 说到这里他压低声音道:“山东孔家的卷宗。” “嘶……”陈景恪倒吸一口凉气:“蒋瓛提走了孔家的卷宗?” 杜同礼重重点头,道:“所以我才连夜来找您……您说太上皇想做什么?莫不是要……” 陈景恪深吸口气,严肃的道: “将理学名士的名单罗列出来,将他们的底裤有多少根线都查清楚。” 杜同礼惊讶的道:“理学……太上皇要对理学动手?” 陈景恪说道:“是理学派绝不会坐视孔家倒台,但只要他们敢保孔家,太上皇肯定会连他们一块儿打的。” “大明这天,真的要变一变了。” 杜同礼惊恐的道:“您是说……太上皇要彻底废了孔家?” 陈景恪叹息道:“太上皇在为后人清理障碍。” 他太了解朱元璋了,对孔家要么不动,动就是下死手。 更何况,要震慑孔家锦衣卫就能办,何必出动蒋瓛? 授予蒋瓛对锦衣卫的全权指挥权,就是最大的信号。 杜同礼人麻了,他自然不会怀疑陈景恪的判断,可正因为相信才更害怕。 原本他以为,朱元璋只是抓几个典型杀鸡儆猴,震慑一下孔家其他人。 没想到,目标竟然是整个孔家。 这事儿就大了。 不只是理学派,到时候儒家都会拼死维护孔家。 杜同礼倒不觉得他们能赢,只要太上皇下定决心,最多就是大乱一场。 可儒家和孔家的反扑,也能带走很多人。 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更是活靶子。 他一直知道自己就是个背锅的,锦衣卫真正当家的是陈景恪。 对此他倒也没有什么意见,这个锅可不是谁都有资格背。 不管怎么说他都是锦衣卫指挥使,陈景恪之下第二号人物。 而且上面有陈景恪负责和皇家沟通,他这个指挥使当的可谓是非常轻松。 可是……他没想到,有一天要背一口这么大的锅啊。 就他的小身板,可扛不住儒家的攻击。 看着惶恐不安的杜同礼,陈景恪忽然笑了起来: “怕了吗?” 杜同礼毫不犹豫的道:“怕,怕的要死。” 陈景恪说道:“要不,我把你换了,直接让蒋瓛复职?” 杜同礼有些意动,但犹豫了好一会儿眼神重新坚定下来。 他没有说什么效忠之类的话,而是说道: “大丈夫生当五鼎食,死亦五鼎烹。” “不敢冒五鼎烹之险,又怎配的上五鼎食之尊。” “我早就眼馋蒋指挥使的轻车都尉爵位了,只恨遇到您太晚,没有他那样的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又怎能错过。” 陈景恪笑道:“你倒是坦诚,既然有了心理准备,那就去做吧。” “就算这次无法让你如愿,将来我也会另外给你创造机会的。” 杜同礼等的就是这句话,立即起身下拜道: “属下遵命。” 之后他也没有在说什么,立即返回镇抚司,抽调精锐力量进行了一番布置。 他还很有主观能动性,查的不只是理学名家,而是所有的名家一起查。 有备无患。 送走杜同礼,陈景恪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的内心远没有那么轻松。 对付孔家,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就算以老朱的威望,也难免会发生一场大动荡。 但同样的,收拾孔家也注定会是思想上的一次大突破。 从宋朝开始,孔家就成了儒教的标志,成了守旧的代表。 他身上的神圣光环越耀眼,就意味着思想界的禁锢就越严重。 打破孔家的神圣性,就是打碎笼罩在思想界脖子上的枷锁。 同时,也是对儒家自身的解放。 没想到,老朱忍了半辈子,临了临了终于对孔家举刀了。 难怪他没有让权给太子,原来是想玩一波大的。 只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放下顾虑,对孔家和儒教开刀呢? 陈景恪的目光看向了桌子,大同世界。 没想到,弄到最后,是自己给了老朱动手的资本。 他一点都不觉的高兴,只感到了如山一般的压力,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毫不夸张的说,这一刻他感觉华夏就在他肩膀上担着。 但…… 老朱啊老朱,你也太看得起我了吧? 我自己都没那么大的信心啊。 但…… 他的眼睛越来越亮,胸膛缓缓挺直。 既然命运将这个重担交给了我,那我又何惧有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吾辈当为之。 第453章 你死我活 既然知道了朱元璋要动孔家,顺带打击理学,还很有可能会抬自己的学问取代儒家。 那陈景恪就不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而且,老朱虽然很聪明,政治智慧举世无双,但他也有时代的局限性。 很多问题看得并不透彻。 自己作为穿越者,遇到这种历史大转折,是肯定不能视若无睹的。 必须要参与进来。 更何况,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他让人给福清说了一声,就闭门进行了全面的思考,直到深夜才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参加完早朝,他就找到朱雄英,说道: “太上皇要对孔家动手了,这事儿你知道吗?” 朱雄英惊讶的道:“啥?你确定?” 陈景恪就将蒋瓛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推测给他讲了一下。 并且顺便大致给他讲了一下孔家和儒家的关系。 “最早儒家和孔家分的还是很清楚的,儒家门生会因为孔子,给孔家几分面子,但也仅此而已。” “在这个时候,孔家是孔家,儒家是儒家。” “汉朝君主祭拜孔庙,以此作为拉拢儒家的手段,儒家和孔家在政治上就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不过这种联系都还比较松散。” “当时的儒生也不需要孔家来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反而是孔家更需要儒家来维护权势。”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才发生了改变。” “李唐因为认老子为先祖尊崇道家,道家成了第一显学。” “佛教因为在民间影响力巨大,是第二显学。” “儒家只能屈居第三,被压制的几乎没有什么作为。” “这时候的儒家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找一个代言人,替他们发出声音。” “改变就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这个人好大喜功,喜欢给先贤上各种尊号,以此来抬高自己。” “他先是给老子上尊号,并将老子的诞辰确定为法定休沐日。” “后来又将释迦摩尼、孔子等先贤的诞辰,一并确定为休沐日。” “这还不够,他又给孔子上了各种尊号,并且册封孔子后裔为文宣公。” “儒家梦寐以求的代言人,终于出现了。” “孔家虽然没有掌握实际大权,却拥有文宣公的尊号,已经具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不少儒家的人开始吹捧抬举孔家,希望将他们捧进朝堂,双方政治上的联系变的紧密起来。” “到了宋朝这种联系达到了顶峰,孔子的尊号被一再追加,孔家也进一步被册封为衍圣公。” “此时,孔家和儒家已经变成了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的关系。” “为了拉拢儒生,赵宋给了孔家各种尊荣,最终将其神圣化。” “而神圣化之后的孔家,几乎就成了宗教里所谓的圣裔,不可触犯。” “随着孔家被神圣化,儒家也渐渐的有了宗教的色彩。” “质疑儒家思想,就成了大逆不道……” “当然,儒家依然是世俗化的学派,只是具有了部分宗教色彩。” “不过现在的现实就是,儒家和孔家已经绑定在一起。” “儒生们是不会坐视孔家被废的,一旦太上皇动手,必然会遭到儒生们的集体反对。” “到时候,恐怕国家会发生一场大动荡。” 听完这些之后,朱雄英非但没有担忧,反而兴奋的道: “好好好,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 “孔家早就该收拾了,还有儒家,也该好好整顿一下了。” “乱怕什么,军队在手他们还能翻了天去不成?” “走走走,咱们去找皇爷爷,好好问问去。” 对他的反应,陈景恪毫不意外。 孔家干的事儿朱雄英早就知道,恨不得将他们挫骨扬灰。 对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而言,最不能让他忍受的,还是儒家守旧派对变革的阻挠。 你阻止的哪是新政,是我的丰功伟绩好吧。 你们通通该死。 只是他毕竟不是当年的小孩子了,知道很多事情不能由着性子来。 所以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现在老朱率先动手,他自然非常兴奋。 不过陈景恪却拉住他说道:“这么大的事情,太上皇却不告诉你,你可知是为什么?” 朱雄英马上就懂了他的意思:“皇爷爷这是不想我趟这趟浑水。” “收拾孔家和儒家,必然会惹的读书人离心离德,这不利于朝廷的平稳发展。” “等将孔家彻底扳倒,皇爷爷将权力交给我,让我来收尾。” “到时候我只需要略微怀柔一二,就能让读书人归心,从而稳固统治。” 说着,他感动的眼含泪花:“皇爷爷为我做的太多了……” 陈景恪自然也很感动,但现在明显不是发散感情的时候: “那么你觉得陛下的想法可行吗?” 朱雄英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说道:“你觉得此法不可行?” 陈景恪斩钉截铁的道:“不是不可行,而是不能行。” 朱雄英疑惑的道:“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陛下收拾完孔家,打压过儒家之后,在儒家的声讨之下选择退居幕后。” “你觉得儒家读书人会怎么想?” “他们会认为太上皇虽然打压儒家,可依然要靠他们来治理国家。” “你洪武皇帝不是杀伐果断吗?不还是在我们的抗议下交权退隐了吗?” “到时候他们必然会卷土重来,用更强硬的态度来对待刚刚掌权的你。” 很简单的道理,他们会认为老朱都被逼的退位了,你一个新上任的君主敢和我们硬刚? 就算他们忌惮屠刀不敢明着来,暗中使绊子也是必然的。 关键是,他们不敢明着对抗皇权,却能集体针对大同世界。 这是学术方面的事情,你总不能不让我们对大同世界点评吧? 我们就狠狠的贬低打压排挤,到时候看你们怎么办。 这就是陈景恪昨晚想到的事情。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复杂,朱雄英也是一点就透,说道: “有道理,可是一直这样对抗总归不是办法,朝廷确实需要儒生来治国啊。” 陈景恪面容严肃的说道:“这就是一场较量,直到有一方被彻底压服。” “不要太高看儒家的节操和团结度,蒙元已经为我们做出表率了。” “蒙元唯一欠缺的就是取代儒家的新思想,所以尽管他们压服了儒家,却还是只能依靠儒生来治国。” “大明不一样……” 说到这里,他挺直胸膛,说道:“大明有我,有大同世界。” “压服儒家之后,大明可以用大同思想治国。” 朱雄英上上下下的打量着他,然后开心的大笑道: “哈哈……你终于硬气起来了。” “当初你还和我说,要一起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我知道你的能力是足够的,可一直心存顾虑,大同世界写好这么多年都迟迟不敢发表。” “你知道我有多失望吗……现在好了,这才是开创盛世该有的气魄。” 陈景恪有些汗颜。 一来是感觉有些愧对大家的信任;二来是觉得自己占了穿越的便宜,有些名不副实。 这种思想有好处,让他时刻保持清醒,就算飘也不敢飘的太厉害。 但也有坏处,就是关键时刻缺了那么点自信。 这次之所以敢硬气,也是被老朱给逼到墙角了。 老朱和马娘娘是什么人,自然能看出他心中的顾虑,所以根本就没和他商量。 直接硬逼着他前进。 他们很清楚,陈景恪是不缺勇气的,否则也不敢大刀阔斧的进行变革。 现在只需要在背后轻轻的推他一把,他必然会做出应有的选择。 事实也正如他们所想。 当陈景恪猜透老朱的计划之后,果然选择了承担责任。 听完陈景恪的分析,朱雄英也觉得老朱的计划有疏漏之处,更准确的说是还不够决绝。 既然有了不同的意见,他们也没有犹豫,直接去了乾清宫。 宫门口有许多大臣排队等候召见。 见到两人,诸多大臣纷纷行礼。 两人微微颔首还礼,正准备进入大殿,朱雄英忽然回头对等候的大臣说道: “别在这等了,回去等候召见吧,如果有急事就去内阁汇报。” 群臣立即知道,他肯定是有事儿和太上皇商议,也没敢多问纷纷告退。 陈景恪看的暗暗点头,这就是朱雄英的地位,已经等同于君主了。 群臣的反应就是最好的证明。 换成别的太子(朱标除外),敢未经皇帝允许,命令等候召见的群臣离开吗? 除非他觉得自己的太子之位太稳了,想找点刺激。 之后两人进入大殿。 老朱也已经听到外面的动静,知道他俩肯定有大事要说。 而且已经猜到,大概率和动孔家有关。 陈景恪掌握锦衣卫,朱雄英更是实权太子,蒋瓛那么大的动作他们
相关推荐:
小公子(H)
大唐绿帽王
狂野总统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老师,喘给我听
小怂包重生记(1v2)
左拥右抱_御书屋
阴影帝国
虫族之先婚后爱
下弦美人(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