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合这个标准的势力,就是斡亦剌。 既然你有威胁,那就不能留。 不论是为了河西走廊的安全,还是为了未来大明的安全,都必须要将斡亦剌打残乃至消灭。 所以,部下的将士们因为大分封战意高昂,他也顺水推舟宣布对斡亦剌开战。 作为塞王,他是要有权力先斩后奏的。 之后大军兵分三路,向着斡亦剌部杀去。 ----------------- 这个世界是多线发展的,大明这边纷纷扰扰,外面也一样不消停。 比如燕王府如期对次大陆发起了战争。 第422章 土鸡瓦狗 视线拉回到数月前,朱高炽病愈后开始接管王府事务。 众人见到他露面,彻底安下心来。 随着新年到来,远离家乡的情绪被新年的喜庆取代。 为了让大家过个好年,燕王府将府库里大半的财物拿出来,赏赐给大家。 不只是王府的人有赏赐,普通百姓也领到了一份不菲的财货。 这让大家更加的感激王府。 经过此事,朱高炽这个世子也在百姓中间,初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威望。 百姓们可以暂时忘记烦恼,投入到新年中去,燕王府的一众高层却不行。 除了大年初一放了一天假,其余时间一直在岗位待命。 所有人都知道,新年结束就是战争的开始。 元宵节刚过,燕王府就给潘迪亚国送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公函。 声称燕国的商队在潘迪亚遭到了劫掠,要求他们给个说法。 接到信之后,潘地亚国的统治层面面相觑。 换成以前,他们肯定回信大骂一通。 你们算什么玩意儿,也敢来伟大的潘地亚王朝面前炸毛? 作为一个有明文历史记载,存在了一千八百多年,称霸南部次大陆的国家。 他们是有骄傲资本的。 但今日不同往日,现在潘地亚国被德里苏丹国打的节节败退,已经快要亡国了。 若非德里苏丹国自己起了内讧,他们早就被灭的渣都不剩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不敢再招惹一个敌人。 于是,潘地亚国的君主连忙派人去调查。 顺便提一句,潘地亚的国主是女的。 但是次大陆的匹配机制懂的都懂,他们的行政体系混乱的简直没眼看。 查了几圈都没查出个所以然来。 甚至他们都没有查出来,燕国所说的事情是真是假。 总之,在处死了一些替罪羊之后,潘地亚的国主回了一封措辞严谨的信。 向燕王府承诺,以后不会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顺便询问双方能否结盟。 收到回信之后,朱高炽等人都笑了。 结盟?想什么美事儿呢。 姚广孝说道:“看来潘地亚的形势非常危急啊。” 否则也不会见个陌生人就想着结盟。 杨璟若有所思的道:“此事是否可以利用?” 姚广孝没有回答,而是看向了朱高炽。 朱高炽果断的摇头道:“不可。” “陈伴读曾经说过,战争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政治不行。” “优秀的政治家必须爱惜羽毛……一个国家也必须珍惜自己的信誉。” “如果我们答应结盟,却利用这次机会算计对方,就是背信弃义。” “以后谁还敢相信我们?” “况且,正面作战我们又不是打不赢,没必要折损自己的羽毛。” 杨璟有些不以为然,什么堂堂正正,打赢了才是真理。 不过朱高炽都如此说了,且还把陈景恪给搬了出来,他实在不好反驳。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他可以反驳朱高炽,却不敢当众否认陈景恪。 姚广孝神情里浮出一丝满意,说道:“世子所言甚是,此乃我燕国立国之战,需堂堂正正才好。” “如此,后续我们就有更多的办法,来处理德里苏丹国的问题。” 朱高炽问道:“哦,大师有想法了?” 姚广孝颔首道:“德里苏丹国虽名为一国,实则内部已经分裂。” “最大的势力有五个,他们相互攻伐不休,相互之间的仇怨比外敌还要深。” “这也给了潘地亚喘息的机会。” “待我们拿下潘地亚,可以采用合纵连横之策,将他们一一消灭。” “具体如何做,还需要进一步的情报……等打下潘地亚之后再说也不迟。” 朱高炽也没有再问,对姚广孝他自然是极为信任的。 毕竟自己的父亲对他赞誉有加。 尤其是陈景恪,更是几次盛赞姚广孝有谋国之才。 朱高炽对陈景恪自然极为信任的,因而对姚广孝也极为的倚重。 接着,燕王府再次给潘地亚回了一封公函。 表示对潘地亚国的处置很满意,此事就此揭过。 但再有下次,直接兵戎相见。 至于结盟的事情,则直接就拒绝了。 潘地亚国虽然很憋屈,但还是松了口气。 至少没有多了一个敌人。 哪知一个月后,燕王府直接送来了一个匣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颗人头。 一颗潘地亚国将领的头。 同时送来的还有一封信,信里说这个将领就是劫掠燕国商队的罪魁祸首。 而且在潘地亚王都,还有他的同党。 既然潘地亚国主无力处置,燕国就自己为自己人讨回公道。 到了这一步,就算是傻子都知道,什么商队被劫那都是谎言。 燕国只是需要一个开战的理由而已。 但就算知道了又能如何? 战争已经开始了。 然后潘地亚国主等人就麻了了。 被杀的这名将领统帅有两万人,驻扎在南方边境。 他的人头都被送来了,说明整支军队都已经没了。 这也意味着南方边境失守。 燕国的战斗力竟然这么强吗? 还不等他们拿出处置办法,接连不断的坏消息传来。 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各地望风而降。 最坏的一个消息是,燕军离王都只剩下不足百里了。 潘地亚统治层彻底慌了。 一边征发百姓加固城防,一边派人去各处抽调军队勤王。 另一边,杨璟遥望潘地亚王都,期盼的道: “希望能来一场硬仗,让老夫过过瘾。” “这身毒人的战斗力也太差,老夫都还没发力呢,他们全都倒下了。” 亲征的朱高炽也犹如在梦里:“我现在总算是知道,王玄策为何能一人灭一国了。” “以前陈伴读和我说,身毒人不堪一击,我还有些怀疑。” “现在才知道,是我太孤陋寡闻了。” 也不怪他如此,从出兵到现在,真就没有遇到一场硬仗。 潘地亚镇守南方边境的那个将领,统帅两万余人。 这支军队不只装备精良,还有骑兵和象兵。 出征前燕王府严阵以待,针对他做了种种计划。 然而,真正打起来的时候,一切都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本来他们想派遣一支骑兵,从侧翼骚扰一下潘地亚军。 结果那支骑兵直接将敌军后方军阵冲垮了,然后一路斩将夺旗,完成了擒贼擒王的壮举。 敌军见军旗被砍,直接原地投降了。 这个结果,简直让朱高炽不敢置信。 啥情况?这就赢了? 不管怎么说,赢了总是好事儿。 战后总结的时候,大家将疑惑说了出来。 在想不通之下,只能归结于这个将领无能不得人心之类的。 对于潘地亚的总体战斗力,大家依然保持谨慎态度。 但接下来的发展,却一次次打破了他们对这个国家和族群的认知。 一触即溃、望风而降这两个成语,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 朱高炽却不敢掉以轻心,派人进行了调查,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 种姓制害的。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首陀罗人,作为社会的最底层,已经被种姓制度给奴化了。 他们相信命运,并严格遵守所谓的命运,完全没有反抗意识。 根据教义很多首陀罗人都不允许持刀,他们做饭都是把刀放在木板上,拿着菜往刀上撞。 他们不光不反抗高种姓人的奴役,也同样不反抗外来人的统治。 所以,燕国打过来了,他们站在一边冷眼旁观。 吠舍人数也不少,但他们主要经商。 商人的秉性,全世界都一个样,指望他们站出来抵抗那是笑话。 至于婆罗门和刹帝利,已经腐化的他们,也几乎没有战斗力可言。 纵使少数高层还保持着血性,也改变不了大局。 了解了这种情况之后,朱高炽不得不再次感叹道: “陈伴读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杨璟好奇的问道:“不知陈伴读说了什么?” 朱高炽就将陈景恪对种姓制的评价,以及占领次大陆之后,燕国该采用何种方式存在讲了一遍。 “他对种姓制的评价,完全应验了。” “将汉人和身毒人分开治理,想来也是为了防范被种姓制污染。” 杨璟也不得不佩服的道:“都说智者不出门,能知天下闻。” “陈伴读真乃天下少有的,拥有大智慧之人。” “我知道的人里面,能与他相比的唯有诚意伯和道衍大师。” 姚广孝谦虚的道:“杨将军谬赞了,诚意伯我没有见过不好点评,但陈伴读实乃天下第一智者。” “我岂敢与之相提并论。” “陈伴读所制定的一国分治之策,越想越是精妙。” “尤其是亲眼见到种姓制下,身毒人的意志之后,贫僧更觉得这实乃燕国长久的唯一的法门。” 朱高炽斩钉截铁的道:“一国分治,将是燕国的国策不可动摇,我要将这一条写在律法和祖训里。” 这些都是征服途中的小插曲,并不影响燕国的整体战略。 只用了一个多月,燕国大军兵临潘地亚国都城之下。 就在杨璟准备攻城的时候,却被姚广孝阻止了。 “潘地亚正在集结最后的兵力勤王,我们不妨等一等。” 杨璟疑惑的道:“为何要等等?不应该趁他们勤王大军未到……” 说到这里,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说道: “大师是想围困王都,然后以逸待劳攻击他们的援军?” 姚广孝摇摇头,说道:“非也,我是想毕其功于一役。” “让他们将最后的军队集结起来,咱们正面一举将其击溃。” “如此就可以彻底击垮潘地亚人的反抗意志。” “同时还能震慑德里苏丹国,为我们稳定潘地亚争取时间。” 杨璟眼睛一亮,说道:“大师高见。” “潘地亚人都是软骨头,就算他们集结十万大军,也不过是土鸡瓦狗。” “他们主动将军队集结起来,还省的我们东征西讨了。” 之后两万燕军将拥有四万守军,十余万居民的潘地亚王都给围住了。 还是围而不攻那种。 潘地亚人反而有些摸不着头脑了,燕军这是什么意思? 为何不攻城? 难道是怕攻城伤亡太大?想把我们围困死? 那就想太多了。 王都可是囤积了大量粮食的,也不缺水。 真比消耗,还不一定谁能耗的过谁。 况且勤王大军源源不断到来,耗的时间越长,对他们就越有利。 于是双方就这么诡异的停了下来。 如此又过去一个月,潘地亚将全国剩余的五万多兵力,全部抽调到王都。 正如姚广孝所说,成败在此一举。 邻居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德里苏丹国不可能不知道。 他们也被燕军的强大给镇住了。 要知道,潘地亚的残余力量,可是和他们缠斗了数十年。 在燕军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那自己的军队面对燕军,岂不是也很危险? 不过他们还是有点不敢相信这一切,以为燕军采用了什么奸诈战术。 现在潘地亚集结了全国剩余兵力,在王都和燕军决战。 正面决战没有那么多阴谋诡计可使用,燕军战力如何打完就知道了。 而且他们还做了好几手准备。 如果燕军败,或者两败俱伤,他们都会趁此机会出兵,得渔翁之利。 如果燕军大胜,他们就地防守,然后和燕国签订和平条约。 承认燕国对潘地亚的统治。 事实上,整个次大陆都在关注着这一战。 又半个月后,燕军和潘地亚军进行了总决战。 最终的结果没什么好说的,两军交战的时候,杨璟率五千骑兵从侧翼对潘地亚军进行了切割。 潘地亚军首尾难顾彻底崩溃。 十万大军死在燕军手里的不到一万人,被自己人踩踏死的反倒有将近两万。 潘地亚国主和一众贵族见此,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献上降表。 姚广孝下令,全军进城,三日不封刀。 ----------------- 就在燕国大军所向披靡的时候,一封密信从锡兰岛发出,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洛阳。 杜同礼看到这封密信大惊失色,立即找到陈景恪汇报情况。 陈景恪看到信的内容,也露出不敢置信之色。 吩咐杜同礼保密,就连忙出宫找到了在家里养花逗鸟的徐达。 “徐伯伯,你真是好大的手笔啊。” 第423章 朱老四好样的啊 “徐伯伯,你真是好大的手笔啊。” 听着这略带嘲讽的话,徐达心头一跳。 这还是自相识以来,陈景恪第一次用这样不尊重的口吻与他说话,足见他的愤怒。 也可以从侧面看出,这次问题的严重性。 严重到他都觉得棘手,否则不会这么生气。 那么自己做的什么事情,值得他如此生气呢? 徐达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杨璟的身影。 他一生行事谨慎,唯一出格的就是帮助杨璟诈死。 这件事情一旦暴露,确实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想到这里,他深吸口气,沉声道:“燕国那边的事儿?” 陈景恪走到他对面,说道:“您这么聪明,为何要做这样的事情?” 徐达露出一抹苦笑:“如果允恭无辜被牵连到谋逆罪里,你会不会帮他?” 陈景恪反问道:“你和他的关系就这么好?” “咱们坐下,我与你慢慢说。”徐达朝旁边指了指。 陈景恪跟随他来到石亭里坐下,他很好奇,杨璟到底做过什么,让徐达如此帮他。 徐达缓缓说道:“至正十六年攻打常州时,他就是我的亲军副都指挥使。” 得,一切都说得通了。 亲军那是都是心腹,能担任亲军二把手的,更是心腹中的心腹。 “一年后他就因功获得提拔,具备了独立领兵的能力。” “然洪武四年起,就又回到我麾下,随我一同镇守北平十余年。” 陈景恪此时除了苦笑还是苦笑,这感情真可谓是铁打的一般啊。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太上皇在感情上受到欺骗陷入了疯狂,杀人杀红了眼。” 朱元璋对胡惟庸确实青眼有加。 朱元璋的核心班底,都会喊他‘上位’。 一直到现在,这些人在私下依然会如此称呼他。 胡惟庸就拥有这个资格,还是朱元璋特别准许他这么喊的,足见对他的器重。 可以说,胡惟庸谋反对朱元璋来说,既有政治上的背叛,也有感情上的伤害。 虽然和君主讲感情很可笑,可一旦让君主感到感情受到伤害,他会让一切都变得更可笑。 老朱陷入疯狂,马皇后都有些拉不住了。 “再加上淮西勋贵占据朝堂,挤压的其他地方的官吏很难出头。” “对朝廷来说,这不是一件好事。” “太上皇就准备借此机会,对朝堂进行一次清理,很多淮西故旧都被牵连了进去。” “据可靠消息,杨璟也在被清算之列……” 陈景恪插话问道:“燕王说的?” 徐达顿了一下,才点点头说道: “是的,处理胡惟庸案,太上皇最信任也最倚重的,就是秦王、晋王和燕王。” “那也是三位亲王第一次参与朝中大事,他们……干的很漂亮。” “朝野对三位亲王都刮目相看,太上皇也很高兴。” 陈景恪心道,那可真是太漂亮了。 当时他们才多大年龄啊,就把胡惟庸案给办了。 只能说,老朱和马皇后的基因联合,实在太成功了。 五个儿子一个比一个优秀,关键是兄弟之间还很齐心,没有祸起萧墙。 唯一可惜的就是,朱标死的太早。 “当时燕王已经就藩北平,太上皇就将清查北平胡惟庸余党的事情交给了他。” “所以他能清楚的知道,被清算的都有谁。” “他知道我与杨璟的关系,也知道杨璟是无辜的,就私下就此事告诉了我。” 啧,朱小四狡猾啊。 直接把球踢到徐达脚下了,不论徐达怎么做,他都能落个人情。 说到这里,徐达苦笑道:“其实我本意是想劝杨璟自裁的。” “我知道太上皇的性格,只要他不在了,绝不会追究他的家人。” “哪知,还不等我开口,他反倒主动表示,不能连累我们准备自裁。” “还当场跪下,感谢我这么多年的照顾,并让我多多照顾他的家人。”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生出恻隐之心。” 陈景恪带入了一下自己,确实很难无动于衷。 心下不禁叹息一声,难怪以徐达的性格,都要做如此大不韪的事情。 “于是你就提出了诈死的办法?” 徐达摇头说道:“不是我……是老四。” 陈景恪惊讶的道:“燕王?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拉拢军中大将?不可能。 当时朱棣才十来岁,马秀英和朱标还活着,朱雄英也活蹦乱跳的。 他肯定没想过造反。 就算想拉拢军中大将,也不会用这种办法。 最有可能的,就是因为感情因素。 果不其然,紧接着徐达就说道:“我暂时安抚了杨璟,去找了妙云,想让她帮我劝劝老四。” “妙云也是从小就认识杨璟,得知此事就去找了老四。” “反正最后老四给出了一个办法,诈死。” 陈景恪全懂了,徐妙云和朱棣可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她开口相求,才十来岁的朱棣,可不得乖乖投降。 有他帮忙遮掩,老朱肯定不会怀疑此事真假的。 “可是既然已经诈死,那就销声匿迹,为何还要出来?” “就算想报答燕王,难道就不能隐姓埋名?” 徐达叹道:“他心中是有积怨的……尤其是你出现之后,改变了很多东西。” 换成谁都会有怨恨,劳资给你朱家卖命,你却卸磨杀驴。 陈景恪出现后,老朱作风有所改变,国家的形势一天天好转。 尤其是大分封的承诺,把勋贵捧到了天上,杨璟却只能苟且偷生。 两相对比之下,他心里要是能平衡才怪。 陈景恪眉头皱起,说道:“可是他就没有想过,这么做的后果?” 徐达突然说道:“是老四让他用本来姓名的。” “杨璟恩怨分明,为人忠义双全,又怎么会陷我们于危险之中。” 陈景恪惊讶的道:“啊,燕王是怎么想的?” 徐达无奈的道:“人心,他要彻底让杨璟归心,然后帮他统率燕国军队征服身毒。” 陈景恪全懂了。 原本历史上,朱棣在北京经营二十年,再加上朱允炆不得人心。 他起兵的时候,得到了北平等地的军方支持,手下并不缺可用的大将。 可在这个世界,又有几个大将愿意离开大明,去燕国帮他打仗呢? 关键是,他本人不想去次大陆,只想留在大明打北元。 朱高炽年幼不足以服众。 真有大将愿意去,他也不放心将军事尽皆托付给人家。 杨璟这个活死人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本来就有恩情,现在又甘冒风险让他恢复本来姓名。 以杨璟的性情,只会做出一个选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算他真的生出异心也不怕,朱棣大不了和老朱摊牌。 老朱还能把这个儿子给杀了不成? 最多就是拿剑追着砍几条街,然后杨璟九族就没了。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杨璟想活下去,想好好的活下去。 都只有一条路可走,为燕王府效死。 想通这一切,陈景恪心下苦笑不已。 本来以为是杨璟自己得意忘形,没想到背后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算计。 果然不愧是永乐大帝啊,虽然不识得几个字,可心眼比筛子的网眼还多。 “可是燕王这么做,就没想过暴露之后,你怎么办?” 闻言,徐达露出一个怪异的表情,说道: “他说……” “他说什么?” “他说暴露了就让我找你和妙锦。” 陈景恪心头犹如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如果不是身份不合适,他真想问候一下朱棣的十八代亲属。 憋了半天,他才吐出一句话:“朱老四,真是好样的啊。” 徐达正色道:“我知道此事会让你很为难,但也只有你能做到了。” “就当伯伯再欠你一个人情。” 陈景恪恶狠狠的等他一眼,说道:“你也知道‘再’啊,你拿什么还?” 徐达尴尬的搓了搓手:“这个吗……父债子还……允恭会替我还的。” 陈景恪都被气笑了:“好一个父债子还,徐老大上辈子造了什么孽,有你这样的爹。” 徐达幽幽得道:“上辈子他可能是北元人吧。” 陈景恪:“????” 你觉得你很幽默是吧? 两人大眼瞪小眼了好一会儿,陈景恪挥苍蝇一般的摆手道: “算了算了算了,我去找太子商量一下。” 说是找徐妙锦,其实就是通过她来说服朱雄英。 但陈景恪自然用不着如此拐弯抹角。 去东宫找到朱雄英,屏退侍从之后,将锦衣卫密函丢在他面前。 朱雄英看到后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假的吧?” 第二反应就是:“绝不能让皇爷爷和我爹知道此事,否则妙锦夹在中间日子不好过。” 陈景恪心道,果然是朱家的人,都特么的是情种。 然后他就将徐达的话转述了一遍。 朱雄英听完直揉太阳穴:“四叔还真是……真是……狡猾啊,他这是吃定了我啊。” 陈景恪明知
相关推荐:
高达之染血百合
小怂包重生记(1v2)
我以力服仙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归宿(H)
角色扮演家(高H)
宣言(肉)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偏执狂
赘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