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恪之后,也没有过多寒暄,开口就询问起了事情的缘由。 陈景恪就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了一遍。 得知周德兴等人逼宫,他非常愤怒。 得知周骥、王庸秽乱后宫,他更是怒火中烧,但同时也意识到情况不对了。 果不其然……胡美和赵抚也参与了进来,而且还是始作俑者。 胡顺妃帮他们擦屁股才受到牵连。 “幸得娘娘力保,顺妃才免于惩罚,只是被废了尊号。” 朱柏整个人都傻了,他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自己的外祖父,那个慈祥、正直的老人,竟然干出如此龌龊的事情。 自己的母亲还帮着遮掩。 发生了这种事情,自己又将如此自处? “我……他……我娘为何要帮……为何要如此糊涂啊。” 陈景恪心下叹息,发生这种事情,朱柏夹在中间才是最难做的。 拍了拍他的肩膀,正色道:“顺妃这么做是情有可原的。” “你想想现在的自己,当能明白她当时的无奈。” 朱柏下意识的点点头,父亲犯了死罪,想必当时她比现在的自己还要惶恐无助。 在那种情况下,她做出任何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 想到这里,他的心里好受了许多。 陈景恪接着说道:“她的行为符合情理,不容于国法。” “所以,陛下废除了她所有的尊号。” “不过她毕竟是你的生母,陛下在处置的时候,还是考虑到了你的感受的。” “等你将来封藩,可以带她一起走,让她安度晚年。” 经过他的劝慰和分析,朱柏终于恢复了冷静,起身朝皇宫方向行礼: “谢娘娘,谢谢爹。” 然后他转身又向着陈景恪行礼:“劳景恪你多费心了。”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这件事情我确实没帮上什么忙,太上皇当时有多生气,你想想就知道了。” “我没那个胆子触他的霉头,多亏了娘娘和太子求情,你要谢就谢他们吧。” 朱柏一副我什么都懂的模样,说道:“我懂,娘娘和太子那边我会亲自道谢的。” 陈景恪相当无语,看来自己老好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 但这事儿他确实没帮上什么忙。 老朱当时一副要吃人的样子,谁敢求情啊。 全靠马娘娘和朱雄英才保下来的。 不过他也没有强行解释,话说到就够了,再说的多反而显得刻意。 两人重新落座,朱柏问道:“现在洛阳应该人心惶惶吧?” 陈景恪颔首道:“是的,大家都能预感到,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 朱柏忍不住心头一跳,说道:“我爹准备在过年的时候开启大案?” 陈景恪回道:“大分封在即,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以后就更没有机会做了。” 他也是最近才想明白的这个道理。 一味的求稳反而会导致混乱,有时候该强硬就得强硬。 勋贵稂莠不齐,贸然分封只会祸国殃民。 等到封国起火了,大明再出兵救火,将要付出千百倍的代价。 甚至会因此拖垮大明。 说句自私的话,大明如何可以不管。 但他绝不允许华夏扩张的计划被阻挠。 所以,这场大清洗是必须要进行的。 而且选在大分封前夕动手,能更好的震慑勋贵集团。 如此,即便是分封了,他们也不敢乱来。 朱柏的表情更加严肃,连陈景恪都这么说,这次死的人少不了,甚至会超过当初的胡惟庸案。 然后他就想到了自己:“我该怎么办?” 陈景恪说道:“什么都不做,离开我家就直奔皇宫,见过太上皇之后就请求去探望顺妃。” “看完顺妃就假装闭门思过,谁都不要见。” “我会吩咐杜同礼,派锦衣卫去你家大门守着,这样就没人敢登你的门了。” 锦衣卫守门,任谁都会认为他被太上皇给禁足了。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没人敢再去找他。 “接下来,没有诏书你就一直在家待着。” “等到胡美被处刑,你再上书请求为他一家收敛尸身。” “到那个时候,事情差不多就成定局了,你也不用再躲着了。” 朱柏除了苦笑还是苦笑。 这件事情他确实没办法参与,如果胡美犯的是别的罪,哪怕是造反,他都能站出来求情。 朱元璋也不会拿他怎么样,最多训斥几句,然后私下会夸他有孝心。 天下人提起此事,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一句有孝心。 唯独秽乱宫闱不行,这个事儿他说什么都是错。 求情?会成为笑柄。 不求情?同样会被人看笑话。 假装被禁足,就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没有任何人能指摘他什么。 “好,等会儿我就进宫,你尽快把锦衣卫派过来。” 说到这里,他犹豫了一下才问道: “你说,这次分封会不会有我一个?” 陈景恪果断否决:“你现在分封,自己才华不得施展是其一。” 毕竟分封在南洋,前途受限。 “其二,也会让太上皇和胡顺妃彻底失去和解的可能,我相信胡顺妃也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朱柏不敢置信的道:“我爹和我娘还有和解的可能?” 陈景恪说道:“毕竟几十年的夫妻,还有你这个儿子在,哪有什么解不开的死仇。” “等陛下的气消了,大家帮忙从中说和,关系就缓和了。” “恢复她尊号的可能性不大,但让她从冷宫出来,将来安葬皇陵应该没问题。” “如果你能在交趾干出一些成绩,这个过程会更加的顺利。” 前三十年子凭母贵,后三十年母凭子贵。 他的功劳越大,朱元璋原谅胡顺妃的概率也就越大。 朱柏兴奋的道:“好,我知道了,这个分封不要也罢。” “我会好好的为朝廷经营交趾,争取早日让我爹和我娘和解。” 陈景恪笑道:“你能如此想再好不过。” “况且,太子肯定也不希望你这么快封藩,他还想留你帮他打天下呢。” 朱柏的能力毋庸置疑,这些年在交趾干的相当出色。 当初朱棡以横扫姿态拿下交趾,又镇守了将近一年,在那里建立了初步的统治。 但交趾环境恶劣,华夏支脉众多。 这些支脉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华夏后裔的身份,对大明多有不服。 朱棡离开后,那些山民就时常出来劫掠作乱。 长此以往,交趾很有可能会得而复失。 最可虑的,还是这里变成大明的伤口,持续流血。 然后朱标就将朱柏派过去镇守。 他到了之后,整顿军备、安境保民,亲自率兵剿灭仇视大明的部落。 现在交趾境内,已经没有大型的反大明部落了。 不只是军事方便,民政方面也同样干的很出色。 安顿流民,鼓励农耕,还主动招抚山民…… 现在交趾依然时有叛乱,但大环境已经好了太多。 不过这种局面并不稳定,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 需要一个可靠又有能力的人继续镇守。 朱柏无疑是最合适的。 无论是从个人感情,还是从现实需要,陈景恪都不希望朱柏离开。 朱雄英也是同样的想法。 而且他们对朱柏有着更高的期望,那就是帮助朝廷平定整个中南半岛。 这里是陈景恪规划的粮仓,是帮助大明熬过小冰河期的关键所在。 对于朱柏个人来说,平定中南半岛的功绩,也足够他在史书上单开一页了。 相比起来,分封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反正作为亲王,封国是少不了的。 就是早晚而已,没必要急于一时。 他自己其实也不想走,之所以问分封的事情,不过是想尽快将胡顺妃接走,毕竟冷宫的日子不好过。 现在有了陈景恪的这一番谋划,他顿时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好好在交趾干,帮助父母和解,同时还能完成个人对功业的追求。 何乐而不为呢。 因为宫里有事儿,朱柏也不方便在这里多待,两人又聊了几句,他就起身离开了。 之后如陈景恪计划的那般,他先是去拜见了朱标,然后见了朱元璋和马娘娘。 最开始他提出要去见母亲,被老朱给拒绝了。 然后他跪在地上哭的涕泗横流。 老朱被哭的受不了了,就赶苍蝇一般同意了他的请求。 他走了之后,老朱立马就露出一副很欣慰的样子,老十二是个孝顺的孩子啊。 不过等朱柏探视过胡顺妃,老朱又陡然变脸,下令斥责了他,并责令在家中禁足。 未经允许不得外出,不得与外人有任何接触。 如果没有去见过陈景恪,朱柏肯定以为自家父亲在生自己的气。 但现在他却明白,这是老朱在保护他,让他置身事外。 心中别提多感动了。 再说群臣,朱柏回京他们可是一直盯着的,都在等着看他的反应。 很多人甚至已经准备好,如果情况不对就将他也拖下水。 然而事情的变化出乎他们的意料。 湘王刚进宫就被禁足了,大门外有足足一个小队的锦衣卫看守。 这让他们失望不已。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老朱这是在保护自己的儿子。 只以为朱柏说了什么话,惹的朱元璋不开心才会如此。 通过这件事,也再次让他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但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夜不能寐的事情。 老朱下旨,命徐达、汤和、冯胜等人接管了禁军。 同时还命晋王朱棡、燕王朱棣,暂缓边境攻势,将主力抽调回关内。 这意味着什么再明显不过。 上次这么大动干戈,还是胡惟庸案。 也就是说,太上皇准备大开杀戒了。 第416章 死亡名单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之后群臣终于得知了事情的缘由。 秽乱宫闱。 难怪太上皇如此愤怒,这事儿换成谁都不能忍。 随着更多细节披露,朝野更是无语。 周骥瞒着他爹和宫女乱搞,他爹仗着太上皇同乡的身份逼宫。 太上皇想了解逼宫的详情,看看有没有别的阴谋,结果全露馅了。 这父子俩还真是…… 坑爹的见过,坑儿子的也不少,父子俩互相坑的还真是少见。 但不管怎么说,他们这一群人再次用事实验证了一个道理: 不作死就不会死。 关键是,他们自己作死就算了,还把大家都给连累了。 看太上皇的架势,很明显是想再次对朝堂进行一次肃清。 如果是别的原因,他们还能抗议,还能腹诽太上皇残暴。 可现在真的没人敢劝,就连私下讨论都不敢。 这个节骨眼上,谁劝谁倒霉啊。 大家一边痛骂胡美、周骥等人,一边进行自查,看看自家有没有做什么违法犯罪的事情。 尤其是家里的奴仆和老家的亲族,更是要严查。 很多时候,事儿就是坏在他们身上。 其中最着急的,还是胡美、周德兴等人原本的亲朋好友,以及和他们一起逼宫的人。 原本这些人就很焦急,拼命打听他们犯了什么事儿,自己会不会被牵连。 现在终于可以放心了……放心去死了。 有些人还在尝试挣扎,有些认命的已经开始散尽家财,并让部分子孙隐姓埋名躲起来。 不管会不会真的牵连到他们,多做几手准备是没问题的。 朱元璋虽然心狠手辣,但除了主犯,并不会对其他人赶尽杀绝。 所谓诛九族,真正被杀的也就是主要亲属,远房亲戚只要不自己跳出来,一般是不管的。 让部分孩子隐姓埋名躲起来,等风头过了就能活下来。 再遇到大赦天下,就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了。 什么通缉令追杀几十年,这种事情非常少见。 前世傅有德等人被杀,他们的很多子孙原地隐居,朱元璋也没有追究。 甚至江湖传闻,蓝玉都有两个儿子藏了起来。 不管传闻是真是假,老朱的规矩就是: 主犯死了之后,其他人躲过去了那就是运气好,基本不会追着赶尽杀绝。 大家正是因为了解老朱的脾气,才会在预感到危险后,让部分子孙隐藏起来。 为什么只是部分呢? 很简单,如果全藏起来,那不是把老朱当傻子吗。 你得拿一部分人出来平息他的怒火,他才会放过剩下的人。 权贵们乱成一团,民间则不一样,突出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 秽乱宫闱。 既是桃色新闻,又涉及皇家,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八卦吗? 再加上正好是科举期间,数万学子齐聚京师,想不热闹都不行。 于是各种版本的谣言就流传出来了,各种不堪入目…… 还有些不怕死的,编写了各种小段子,甚至有相关的小黄书出现。 一时间皇宫成了糜烂、藏污纳垢之所。 但吃瓜有风险,吃皇家的瓜风险更大。 锦衣卫出动一天之内就抓了三千多人,接下来几天又陆续有数千人被抓。 京师各衙门的大牢都装不下了。 一时间洛阳人心惶惶,再也没有人敢谈论此事。 家里有人被抓的,就开始着急了,四处托人打听情况,积极打点营救。 然而根本就没有用。 抓人的是锦衣卫,地方衙门有心无力。 也有人觉得朱标好说话,就找到他试图劝说: “陛下,马上就要过年了,如此人心惶惶恐……” 然后他们也被一起打入诏狱了。 直到这时,群臣才反应过来,这事儿丢人的不只是太上皇,还有皇上朱标。 也不怪他们,主要是最近全是朱元璋在操作,朱标全程隐身。 以至于大家下意识的忽略了,他也是受害者。 朱标的反应再次告诉众人,任何男人对这种事情都是无法忍受的。 脾气再好的人,面对这事儿都会暴怒。 于是没有人敢再劝。 至于年,还是要过的。 只不过,今年这个新年,是洛阳自成为京师之后最没有年味儿的一个。 没有张灯结彩,烟花爆竹也只敢偷偷摸摸的放。 皇帝也破例没有举行元日大朝会,只是象征性的给一些年长的福德老人赐了一些礼物。 使节团的数量也迎来了史上新低。 西域还在察合台汗国控制之下,高丽等国被灭,大明的藩属国主要分布在南洋。 现在南洋被清洗,藩属国和藩属势力直接减少七成。 剩下的那几个,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大张旗鼓的朝觐。 最喜欢热闹的达官显贵们,也一个个都变成了‘i人’。 除了必须走的亲朋,其他人情往来全都取消了。 这会儿就算有人拎不清轻重登门送礼,也会被当成恶客给撵出来,从此加入黑名单。 反倒是民间还有点喜庆气儿。 更准确的说,越是远离京师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就越小。 毕竟在这个信息传递速度受限的时代,天大的事儿靠民间自发传播,从南传到北可能都需要一两年时间。 再说了,就算是天大的事儿,也不能不让大家过年啊。 毕竟,大过年的,你说是不是。 当然了,有亲人因吃瓜被抓的人家除外。 就这样,大家送走了一地鸡毛的建章三年。 还来不及喘气儿,就要面对恐怖的建章四年。 因为谁都知道,真正的肃清就要开始了。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选在过年期间动手,不是他仁慈,也不是顾虑大过年的。 而是没有做好准备。 其一,锦衣卫那边还没有给出详细的情报。 朝廷也不知道哪些人需要打击,哪些人需要警告,哪些人需要表扬。 其二,老朱在等朱棡、朱棣的边军回防,以防有人真的狗急跳墙。 同时傅有德、沐英等镇守大将那里,也需要提前沟通,以免他们产生误会。 而这都需要时间。 现在年过完了,该准备的也准备的差不多了,是时候开始行动了。 然而,还没等老朱开始行动,各地监狱先扛不住压力提出抗议了。 随着秽乱宫闱的事情传开,私下讨论的人也开始变多。 锦衣卫和地方衙门全体出动,陆陆续续又抓了数万人。 各地衙门的牢狱里,都有相关案犯。 这些吃瓜人,成了别人嘴里的瓜,属于风水轮流转了。 不过他们吃皇家的瓜,可能因此丧命。 别人吃他们的瓜,吃的那叫一个开心。 这么多人被抓,他们的家人很担心,朝廷其实也发愁。 总不能因为吃个瓜就把人给杀了吧?那成啥了。 关键是,还有这么多人。 处置的轻了没效果,处置的重了不好收场。 杜同礼就几次找到陈景恪: “陈伴读啊,诏狱已经人满为患,您倒是想想办法啊。”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什么事情都要我想办法,还要你做什么?” 杜同礼谄笑道:“我这榆木脑袋,哪能和您比啊。” 恭维了几句之后,他话锋一转,说道: “不过有一说一,别看犯人多,真正的案犯其实没几个。” “基本都是谈论此事被抓起来的百姓。” “这些人怎么处置,您倒是给个章程啊。” “实在不行,您找太上皇和陛下问问?” 陈景恪笑道:“呵……没想到你杜同礼还有这份善心啊。” 杜同礼连忙道:“这不是和您学的吗,谁不知道您才是官场最善良的人。” 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好了好了,别拍马屁了,我去问问太上皇吧。” “这么多人一直关着也不是个事儿。” 进宫之后,他没敢直接去找老朱,而是先把朱雄英拉上,然后去见了马娘娘。 从马娘娘那里得知老朱今天心情不算很差,才敢去找他。 只是当他小心翼翼提出这个事儿的时候,老朱讥笑的道: “咱就知道,你肯定会憋不住来找咱说这事儿,果然被咱猜中了。” 陈景恪听话音儿就知道,他已经有了处置的办法,连忙问道: “陛下英明,不知道您老人家准备怎么处置他们?” 老朱哼了一声,说道:“先关几天给他们长长记性,然后全部发配南洋。” 发配南洋? 陈景恪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既惩罚了他们,又为南洋增加了人口,一举两得。” “陛下英明。” 朱雄英也说道:“这个办法好,南洋动乱之后,剩下的汉人数量严重不足。” “华夏百姓乡土观念很重,很少有人愿意远离家乡。” “以前都是朝廷强行迁徙人口,不少人心中是有怨言的。” “现在这个办法好,流放……不过,我觉得不应该用流放这个借口。” 朱元璋疑惑的问道:“哦?为何?” 朱雄英说道:“因为谣言就流放几万百姓,别人还以为咱们多残暴呢。” “而且这些人是带着罪人身份去的,也会备受歧视。” “就按照正常的非议君主来定罪,然后给他们一个选择,去南洋可以免罪。”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去的。” “实在不愿意去的,那就按照正常程序法判就可以了。” “如果用的好,这个做法还可以长久使用。” “只要不是性质特别恶劣的犯罪,都可以选择去海外藩属国免罪。” 事实上,类似的法子大明一直在用。 只不过以前是单纯的流放,并没有免罪这一说。 而且会被流放的一般都是重罪,罪名轻的就地劳改了。 现在朱雄英属于更进一步,去了就能当正常人。 而且罪名重的反而不给去,只有罪行性质不恶劣的才能去。 手段更加的柔和,也能给朝廷留下一个好名声。 “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诸侯国考虑。” 大明的扩张、分封诸侯,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统治那些地方。 如果不分罪行轻重,一律流放过去,会给藩属国带来严重的治安问题。 只让罪行轻,又情有可原的人过去,既不会有治安隐患,也给了那些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项善政。 一旦这项政策长期实施,真的可以挽回无数悲剧。 当然,肯定会让一部分有背景的人,借此逃避惩罚。 可对于有背景的人来说,就算没有这个政策,他们一样有别的办法可以逃避刑罚。 对那些没有背景,又有心悔改的人来说,这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 听完他的解释,老朱深感老怀大慰,大笑道: “好,乖孙终于长大了,这天下交给你咱也放心了。” 这是自周德兴案爆发,他第一次如此开心。 听到这个笑声,周围人都忍不住松了口气。 天知道这些日子他们是怎么过的,那真是提心吊胆。 心脏不好的都熬不到今天。 随后老朱又把朱标喊过来,四人具体讨论了朱雄英的政策,很快就拿出了一个大致方案。 接着,朱标出面召见了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让他们把这个方案完善。 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两人,也正在为那么多百姓的事儿头疼呢。 现在见朱标发了话,还拿出了这么符合‘仁道’的政策,别提多开心了。 立即就带着人开始完善这份计划。 并且这个政策很快就传遍朝堂,群臣也都松了口气。 这可以说是目前最好的法子了。 至于那些犯人的家属会怎么想,已经不重要了。 有些瓜不能随便吃,这是他们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这项政策公布天下的时候,一直被高压笼罩的朝野,终于感受到了一丝丝喘息的机会。 这项政策意味着,虽然皇家对秽乱后宫的事情很愤怒,但还没有失去理智。 否则也不会拿出这样的处置办法。 皇家还保持理智,就算要借机肃清朝堂,也不会牵连的太大。 这对群臣来说就是最好的消息。 事实上他们猜的没错,朱元璋虽然很愤怒,准备借机来一波清洗。 但他也同样不想破坏当前的大好局面。 在拿到锦衣卫的详细调查报告之后,他对现有权贵挨个进行筛选。 最终确定了一份四百余人的名单。 是的,对他来说,这个名单已经是收着
相关推荐:
狂野总统
御用兵王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魔界受欢之叔诱(H)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小公子(H)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赘婿
缠绵星洲(1v1虐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