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不是赏赐的,是计算军功之后给的。 只是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位置太敏感,给他封爵文武百官都要造反了。 一直等到退居二线才封。 即便如此,也引起了百官的反对。 不过老朱从来都不是会考虑别人意见的人,那些反对声音统统被无视。 前天老朱离京,还将他给带在身边一起离开了。 这让很多等着报复他的人失望不已。 关于新的锦衣卫掌门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朱标竟然选择了杜同礼。 要知道,杜同礼身上可是明晃晃打着‘陈系’标签的人。 选他掌管锦衣卫,相当于是将这个机构,交到了陈景恪手里。 别说文武百官了,陈景恪自己都吓了一大跳,连忙去婉拒。 这个东西太敏感了,他一个臣子哪敢碰。 朱标是这么问他的:“你想当内阁首辅吗?”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没兴趣,给陛下当智囊轻松又自在,功劳还一分都不少,何必给自己找罪受。” 朱标说道:“那就是了,你一不当政府首脑,二不掌握军方,怕什么?” “难不成你还能靠着锦衣卫造反不成?” 靠锦衣卫造反?想多了。 这部门名声臭大街了,百姓听说他们要造反,估计能拎着菜刀上街平叛。 “你手中总要握有实权,才能更好的主导变革。” “我想来想去,锦衣卫是最适合的。” “……” “之前你和蒋瓛配合的也不错……” “……” “况且锦衣卫扩编之后实力大增,交到外人手里我也不放心。” “以你和雄英的关系,交给你掌管我才能安心。” “……” “让你掌管锦衣卫还有个目的,就是对其进行改革。” “现在锦衣卫职权太大了,必须要加以限制。” “如何才能限制它的权力,又能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了,尽快明确锦衣卫的职权范围。” 之后老朱、马娘娘、朱雄英,全都出来说让他执掌锦衣卫。 如此,陈景恪还能说什么,只能无奈的接下了这个活儿。 杜同礼接到任命书,也同样不敢置信。 当时他正在应天市舶司任职,连夜乘船来洛阳见陈景恪。 得知事情是真的,他的心情非常复杂。 有兴奋,也有感慨。 当年被毛骧逼迫着离开,谁曾想今日竟然会以这样的姿态重新回归。 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不想再跳进这个泥坑。 但蒋瓛的善终给了他信心。 再加上有陈景恪当靠山,只要自己不作死,大概率也能混个善始善终。 所以,他毫不犹豫的就接过了这个担子。 ----------------- 朱雄英还真不是瞎扯,经常微服外出的他,对自身的安全是很在意的。 自然也知道如何做安保工作。 杜同礼虽然以前在锦衣卫呆过,但那会儿他职务低,没干过安保工作。 在这方面懂的确实不如朱雄英多。 两人一个教一个学,看起来很像那么回事儿。 陈景恪也时不时的插嘴说几句。 就这样边走边聊,很快就到了中午。 几人就找了个地方吃饭,刚吃到一半就有锦衣卫过来汇报了一个消息: “胡美人临盆在即,请殿下速速回宫。”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都不禁露出喜色。 当下也顾不上吃饭了,连忙返回宫里。 等他们到达的时候,发现马娘娘、朱标都在,李善长等内阁成员,以及好几个六部高官也都在。 也难怪大家如此重视。 朱雄英十六岁的时候,马娘娘就给他弄了四个妃子。 前两年有两个妃子怀孕,结果都没保住。 倒不是有人陷害什么的,纯粹是身体出了问题。 然而,在外人看来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会不会是徐家搞的鬼? 虽然大明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可皇长子的地位也很高的,很多事情都说不准。 尽管这种可能性很低,可在阴谋论者看来,一切皆有可能。 这个胡美人从被查出有身孕那天开始,就成了重点保护对象。 文武百官都盯着呢。 就连陈景恪,都很自觉的从不靠近对方。 平时的孕检之类的,都由马娘娘指派专人负责。 也正是因此,李善长等人才会第一时间接到消息来到现场。 只是很多东西属于心照不宣,大家都没有将最后那层遮羞布掀开。 朱雄英等人到达,众人见过礼之后就没在说什么,静静地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还好这次没有整出什么幺蛾子,孩子顺利出生。 是个男孩。 当消息确定之后,现场有一瞬间的安静。 之后大家就和没事儿人一样,纷纷出声道喜。 朱标自然很高兴,毕竟大孙子出生。 至于这个孙子是谁生的,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群臣其实也很高兴,继承人这一块没问题了。 至于不是嫡长子,那无所谓。 至少现在还无所谓。 先有人能继承皇位再说。 朱雄英自然也是高兴的,毕竟那是自己的孩子。 不过他也没有忘记徐妙锦,在看过孩子之后,就连忙去安慰自己的心头肉。 并许诺将来一定生一百个孩子。 太子有子的消息传出后,文武百官自然纷纷上表祝贺。 胡美人父母家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母凭子贵,皇长孙的母亲地位肯定不一般。 而且谁敢说长子就一定不如嫡长子? 立长立贤可一直争论不休的。 事实上,胡美人确实因为此事被封为太子次妃。 在徐妙锦入宫前,她就是事实上的东宫后宫之主。 马娘娘还厚赐了她的家人。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没什么好说的。 这一下,讨好她父母的人就更多了。 不过胡侧妃的父母并没有得意忘形,选择了闭门谢客。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朱雄英只是说了句: “算他们晓事。” 与之相对应的,徐家就有点尴尬了。 人家那边皇子都生出来了,你女儿还没嫁过去呢。 但紧接着,朱标就下令调徐允恭入京,担任神机营统领。 第389章 你是什么人 辽东肇州县南山,一支军队踩着厚厚的积雪,悄悄的包围了某处山坳。 徐允恭站在高处,用望远镜看着下方的一个寨子。 “是海东青的寨子,告诉兄弟们把守好所有路口,绝不能放跑一个人。” 副将秦伯真揉了揉有些僵硬的脸,说道: “娘的,这群东夷人真能跑,这次终于被我逮住了。” 听到东夷二字,旁边一个穿着厚厚皮毛大衣的壮汉,露出不满之色。 徐允恭眉头一皱,呵斥道:“闭嘴,大明没有东夷只有明人。” “若再让我听到谁说东夷,军法伺候。” 秦伯真连忙检讨道:“是卑职口误,请将军恕罪。” 徐允恭语气缓和了一些,说道:“思政课讲的很清楚了,天下明人皆兄弟。” “我不希望我的兄弟因为口误被送进军法处。” “更不希望咱们兄弟因为一句口误,心生间隙。” “卑职知罪。”秦伯真羞愧不已,然后朝旁边的皮衣壮汉说道: “格尔盖兄弟,方才实在是被这群女真人给气到了,以至于口误。” “不是有心羞辱大家,还请你不要和我一般见识。” 格尔盖心中的不快顿时消散,大笑道: “哈哈,秦将军哪里的话,兄弟我心里对这群女真人也恨的牙痒痒。” “要不是身份不合适,我都想骂几句东夷蛮子了。” 大明国内只有明人,不允许用蔑称来称呼其他族群。 但是也不允许其他族群强调自己的身份,必须统一自称明人。 东夷是对女真、通古斯等辽东部族的蔑称,自然是不被允许的。 格尔盖是通古斯人,也属于东夷的范畴。 刚才秦伯真说东夷如何如何,虽然都知道他骂的是女真人,可听在格尔盖耳朵里,还是很不舒服。 不过大家都是老战友了,几句话一场小矛盾就此化解。 徐允恭心中也松了口气,族群融合真的难啊。 不过做好了收益是真的大。 眼前这群通古斯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为大明对他们一视同仁,就主动靠拢朝廷,处处以明人自居。 主动维护大明的统治。 甚至组建了军队,帮大明征讨不臣。 他们所求也不多,只是一些生活必需的物资养活一家老小。 这些人还不是混子,作战是真的勇猛,往往能以一当十。 最精锐的明军和他们打,也就是个五五开的局面。 如果是在山林作战,明军根本就不是对手。 以前明军对那些躲在山林里的部落毫无办法,自从通古斯人加入,情况就扭转了过来。 精锐的明军加熟悉山林的通古斯兵,薄纱不臣的部落。 比如今天,他们要攻打的就是一支不愿意臣服的女真部落。 这支名为海东青的部落,拥有四千余人,在当地算是实力极强的大部落了。 他们的首领多哈是当年金国高层后裔,还掌握着女真文字。 之前跟随纳哈出,日子过的相当滋润。 大明收复辽东,要推广新政策给百姓上户籍,这些部落首领自然不愿意。 你这不是抢我们的权利吗? 于是多哈就带人躲进了山里,时常下山劫掠百姓,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稳定。 明军和通古斯兵几次围剿,都被他们给逃掉了。 几次之后徐允恭就知道,有人给他们通风报信,否则不可能每次都能逃掉。 但他对此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海西(大庆)这一块儿诸部混杂,也是女真人传统地盘之一,有人通风报信实在太正常了。 很难查到是谁干的。 于是,徐允恭决定来一次狠的。 年前侦查到海东青部的动向之后,他没有着急采取军事行动,而是一直让人监视。 等过了年,大家休息了几个月人都松懈了,他终于决定出兵。 辽东的冬天,了解过的都知道。 滴水成冰,没人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出兵。 他之所以选在这时候出兵,更多的还是因为积雪。 普遍一两尺厚,有些地方甚至能淹没人,就算有人想报信也没办法。 果不其然,经过一番辛苦行军,顺利的把目标堵住。 之后徐允恭开始布置战术。 格尔盖看了看周围的环境,再看了看地上两尺厚的积雪,突然开口说道: “徐将军,不如这样,这场仗交给我的人。” “军功算你们的,赏赐下来的财物都给我们,如何?” 徐允恭心中一动,说道:“你的部族缺粮食了?” 格尔盖点头道:“自从跟随将军作战,部落就没缺过粮食,大家吃饭也都敞开了肚皮。” “往常足够两个冬天吃的粮食,才两三个月就快吃光了……” “如果节约着吃,倒是也能撑过冬天。” “只是……先贤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闻言,徐允恭很爽快的说道:“好,那就交给你们了,我让人帮你们警戒。” 格尔盖脸色一喜,感激的道:“谢将军。” 然后开始召集部下发起进攻。 他们也没有采用什么战术,五百人直接就冲了进去。 事实上也不需要什么战术。 海东青部女真人躲在房子里猫冬,毫无防备的被人摸到家门口,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一个时辰后战斗结束。 通古斯人以阵亡二十七人,伤一百四十四人的代价,拿下了拥有四千余人的海东青部落。 多哈也被活捉。 徐允恭当场审讯,是谁给他们通风报信。 多哈一开始还嘴硬不肯招,当徐允恭下令,将他的家人衣服扒光扔在屋外的时候,他终于招了。 总共供出了二十三人,其中一大半都是表面投靠大明的女真部族首领。 而且他们还有个共同点,都是当年金国高层后裔。 拿到名单,徐允恭一点都不意外。 这些人自认为血统高贵,看不起普通女真人,结婚也都是相互联姻。 一两百年下来,相互之间的关系真是千丝万缕。 给他通风报信是很正常的。 拿到口供之后,徐允恭又做了一件事情,将所有女真人都集中在一起,挨个问了一个问题。 “你是什么人?” 一开始被问到的人战战兢兢的回道:“女……女真人。” 徐允恭摇摇头,说道:“回答错误。” 然后秦伯真就把他全家都拖出来,当场斩杀。 后面的女真人吓坏了,瑟瑟发抖不敢回答,或者是不停磕头求饶。 徐允恭就说道:“自己是什么人都不知道,留之何用。” 然后他们的全家也都被杀了。 就这样一直问了二十几个,终于有机灵鬼大喊道: “明人,我是大明人。” 徐允恭满意的道:“很好,记住你的身份,以后不要忘了。” 后面的人自然也学会了如何回答,被问到之后,就高喊: “我是明人。” 很快整个部落剩下的所有人,都回答自己是明人。 徐允恭最后对他们说道:“既然是明人,就要服从朝廷的管理。” “开春之后全部去衙门登记户籍,衙门会给你们分配土地。” “如果不去,或者有人逃走,族诛。” 在血淋淋的屠刀面前,这话的威慑性十足。 而失去了高层领导的海东青部女真百姓,自然不敢不答应。 之后徐允恭也没有大肆杀戮,更没有抢劫对方的财富口粮。 休整一晚,第二天就带人撤走了。 格尔盖见他真的放过这群人,敬佩的道: “将军仁慈。” 徐允恭认真的说道:“都是大明子民,岂能自相残杀。” “况且这些百姓并不反对朝廷,只不过是被他们的首领裹挟了而已。” 这还是陈景恪告诉他的,普通百姓并没有什么身份概念。 真正有身份概念的,是那些高层。 阻挠族群融合的,也是部落高层,因为这会损害到他们的利益。 大明要完成族群融合,就必须将两者区分开来。 如果不顾一切,将对方整个部落都视为叛徒加以镇压。 那么就是逼迫对方的普通百姓产生族群认同感,然后站出来反对大明。 到那个时候,问题就麻烦了。 一开始徐允恭还不是很理解这番话。 在辽东待的时间长了,才明白这话是多么正确。 从那之后,他打击不臣服的部落,往往是想办法消灭对方的高层。 然后对普通百姓加以安抚。 一开始双方互不信任,进度非常缓慢。 等打开局面之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知道了大明的政策,情况就变了。 很多普通人主动逃出部落,向衙门投降。 部落首领再想裹挟部民对抗朝廷,就变得非常困难。 大明能这么快就稳定辽东,这条政策居功至伟。 回到肇州县之后,徐允恭马不停蹄,立即按照名单拿人。 将那些有异心的女真高层全部拿下。 等开春之后,召集海西(大庆)各部开了一次会盟,将这些女真高层全部拿来祭旗。 属实震慑了一次众人,为以后大明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至于海东青部的普通百姓,在开春不久也果然走出山林,向当地衙门投降。 早就得到通知的肇州县衙门,将这些百姓打散安置在各地,并给他们分配了土地农具种子。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登记汉人姓名的时候,这些人集体选择了‘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且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说过自己是女真人。 不论在何时何地,都以明人自称。 就在徐允恭雄心勃勃,准备再接再厉彻底扫平海西不臣部族的时候,一封诏书送到。 调其回京担任神机营统领。 神机营是大明唯一的火器军种,也是拱卫京畿的禁军。 掌管这支军队,足见皇帝对他的信任。 只不过徐允恭脸上却并无多少喜色,因为随着圣旨一起送过来的,还有一封信。 里面详细介绍了京城的近况。 着重介绍了皇长孙出生后的局面。 虽然徐家的地位,不至于被一个婴孩动摇,可还是很尴尬的。 徐允恭立即就知道,皇帝调自己回去担任神机营统领,恐怕也是一种安抚。 同时也是一种表态,徐家地位不可动摇。 但……一想到京城那个泥潭,他就觉得心烦。 在辽东待的久了,他已经习惯了这边的生活,并不想去京城勾心斗角。 这也是上次要调他回京,他拒绝的原因。 只是有些东西,不是他不想就能不做的。 作为徐家的长子,有些责任他必须要承担起来。 就如这一次,他必须要回去了。 然后他又想起了朱雄英和陈景恪,不知道他们如何了。 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大家是否还能如当初那般亲密。 ----------------- 就在徐允恭接到调令的时候,远在漠南的朱棣也接到了调他回京述职的旨意。 当然,随同而来的也有一封私信。 里面讲了让他回京的真实原因,打天竺。 如果是别的事情,他肯定会回信拒绝。 述什么职,等我把草原大局稳定了再说。 随着水泥堡垒的修筑,大半个漠南都已经是大明的天下了,北元势力只能迁徙到漠北。 漠北的气候更加恶劣,很多生活不下去的部族,选择了南下归附大明。 搁在以前的朝代,肯定是将他们扔在草原,任他们自由生活。 这一次大明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 以水泥堡垒为中心,将漠南之地划分成了一个个的小方格。 所有归附的部落,都必须生活在这个小方格了。 随意迁徙者,族诛。 事实上,当这个政策执行开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大明来维护了。 当地部族会自发的维护自己的牧场,禁止别人家进入自己的草场。 你们部族敢来我部族放牧?拔刀吧。 除了军事,还有经济控制。 大明在每一个聚居区,都修建了集市。 统一收购羊毛、奶制品、牛羊牲畜,出售食盐、布料、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而在集市周围,就生活着大量汉人百姓。 平日里做生意,宣传汉人文化。 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双方的交流。 不过草原多季节性河流,想把人固定在一个地方,是很难的。 首先要解决用水问题。 朝廷派了很多工匠过来,在草原上到处挖井。 有了水,就有了把人固定住的条件。 最近几年,朱棣就干三件事情,挖井、修堡垒、打北元。 他也是事业狂,眼见真的有望彻底解决草原隐患,那真的是干劲十足。 直接把家搬到了草原上,方便就近管理。 就连今年过年,他都没回京。 不过这次他知道,自己不回去真的不行了。 天竺,那可是自己的封国。 朝廷要开展天竺战略,自己不回去是真说不过去了。 于是,他就安排好一切,带着老婆孩子南下踏上了返回洛阳的道路。 第390章 徐允恭的见闻 将工作交接好,徐允恭踏上了返回洛阳的道路。 辽东(黑)还是太荒凉了,普遍都是原始状态,很远才有一个村镇。 这也导致秩序比较混乱,走个十里八里就能遇到一伙儿收保护费的路霸。 得知徐允恭的身份,他们也只是客客气气的把人送走,没有丝毫的害怕。 而徐允恭也没有试图将他们送官之类的。 这些路霸是收了保护费,但也确实维护了这一段路的安全。 说的难听点,没有他们的存在,这一块儿出了事儿,衙门都不知道找谁来负责。 有了他们,出事儿了衙门可以直接找他们的麻烦。 这就是辽东的普遍现状,人烟过于稀少,朝廷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只有城池附近,人口密集开发的比较好,朝廷力量能管理的到,才没有这些人的生存空间。 等进入辽西(吉)地界,情况就好了许多。 几条主干道贯通全省主要府县,交通比辽东好了太多。 人口也稠密了许多,村镇的密度远高于辽东。 村镇周围都是整整齐齐的田地,时不时的还能看到几块稻田。 徐允恭知道,这些都是试验田。 将生长周期短的占城稻和江南稻,与东北的渤海稻杂交。 尝试培育出生长周期短、口感好、产量高的新稻种。 这个项目是当年刚拿下辽东的时候,陈景恪弄的,这些年他也一直都在关注。 知道是自家兄弟弄的,徐允恭自然多留了一份心,就先去稻田里看了看。 只不过这会儿还没到插秧的时间,什么都没看到。 他又特意跑到当地的研究室打探情况。 得知是代表陈景恪过来的,研究室的老农非常热情,拉着他参观了育苗室。 还给他讲了经验成果。 经过五年的建设,稻种研究室也有了一套自己的经验流程。 从选种到育苗,再到插秧、收获等等,都有详细的步骤。 同时,整个东北地区的几家研究室,也加强了交流机制。 比如,每到冬天都会聚在一起开会,互相交流经验。 还会把自己培育出来比较优良的稻种互相交换。 当然了,他们培育的杂交水稻,还是比较原始的自然杂交。 和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在技术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产量也不是一个量级。 唯一的好处就是,一旦培育成功稻种不会退化。 可以自己留种一代代种植。 宋朝的时候,就通过这种技术,把占城稻和江南原生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的稻种。 南宋能以那么点土地,养活八千多万人,新稻种居功至伟。 现在,陈景恪组建的这些实验室,采用的就是这种原始育种办法。 如此几年下来,成果还是不错的,已经有了几种表现不错的稻种。 产量最高的一种,种在黑土地上,精细化照顾,可达到亩产四百斤。 普通种植,也能有三百斤左右的产量。 (明清时期,水稻亩产达到了四百斤,是
相关推荐: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倒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小怂包重生记(1v2)
缠绵星洲(1v1虐爱)
修仙有劫
姑母撩人
心情小雨(1v1强制)
她太投入(骨科gl)
宣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