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日后与西方世界接触,会遇到很多麻烦。” 陈伴读说的? 虽然没有完全听懂,但众人依然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然后不停的点头。 陈伴读说的,那肯定没问题的。 朱樉有些无奈,陈景恪的形象真的已经深入人心了啊。 再复杂再无法理解的事情,只要说是他的意思,大家就会无条件的听从。 “再说回反鱿的事情……” “这是佛道和妈祖教的规定,我们是遵照神灵旨意行事。” “虽然大家信仰的宗教不同,但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是依循神的引导生活。” “那么其他势力就会认为,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是宗教思维。” “当他们自认为,能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的时候,就会降低对我们的猜忌心。” “日后我们在安西就更容易立足。” “这是我来安西之前,陈伴读告诉我的。” “以反鱿伪装成宗教思维融入当地,也是他的主意。” “等将来我们站稳脚跟,就不用在乎他们的看法了。” 众人都连连点头,没办法,陈景恪都被搬出来了,他们实在不好再反对。 但朱樉却能看得出来,众人并没有完全听懂这些东西。 不过他也能理解,意识形态这玩意儿他也是琢磨了许久,还和很多胡人进行交流才了解的。 李芳他们一时间无法理解,是正常的。 不过他也没有再做更细致的解释,而是继续说道: “我们是外来者,也是少数派,让人惧怕比让人尊敬更能长久。” 惧怕会让人瑟瑟发抖匍匐在地,不敢越雷池一步。 尊敬很多时候会给人留下好说话的印象,然后就是得寸进尺,认为你软弱。 最终会对你挥出屠刀。 “先贤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无论你对一个人多好,只要对另一个人更好一点点,那个人就会不满会认为你偏心。” “从而理所应当的无视你所有的好,痛恨你唾弃你。” 就算朝廷让所有人都吃饱穿暖,都能获得一定的人权。 只要还有人享受特权,只要还有人过的比其他人舒服,大家依然会充满怨气。 众人都非常惊讶,这话他们能听得懂,正因为听得懂才感到震惊。 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才能让百姓不满足于自身的富贵,处处与别人攀比? 李芳忍不住问道:“这也是陈伴读告诉您的?” 朱樉颔首道:“是的,他认为大明早晚会进入一个物资充沛,人人有饭吃有衣穿……彻底摆脱贫穷的时代。” “到那个时候,百姓就会不满足于眼前的殷实生活,追求绝对的公平……” 虽然其核心都是‘平均’,但背后所代表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 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能用老办法。 不过陈景恪没有和他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更多的还是在讲如何应对另外一种意识形态。 李芳等人都以为自己产生了幻听,消灭贫穷? 这可能吗? 他们实在无法想象,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朱樉自己也不信,但他也没有质疑,而是继续说道: “我们在这里推行新法,给他们平民身份,轻徭薄赋……” “现在他们会感激我们,视我们为再生父母。” “可等他们习惯了这一切,就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一旦我们哪里做的不够完美,不能让他们满意。” “他们就会痛恨我们,视我们如仇寇。” “所以,我们要弄一个反面例子,告诉他们这一切不是理所应当的。” “对他们好,是因为我们仁慈,而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义务。” “他们要感恩戴德……” “否则,我们可以对他们好,也同样可以剥夺他们的一切。” “不知恐惧,就不懂珍惜……” “而鱿人,就是最适合当这个反面教材的族群……” 至此众人再无疑问,全都变成了屠鱿令的支持者。 说服了内部之后,王令正式下达。 抓捕诛杀所有鱿人,包庇者视为同罪。 此消息一出,果如李芳他们担忧的那般,引起了社会动荡。 其他诸部见秦国毫无征兆的针对鱿人,自然就生出了担忧。 今天弄鱿人,明天会不会就弄我们? 鱿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四处游说,试图拉拢各部族共同对抗中央。 鱿人多以经商为主,在本地往往都是有钱人。 有钱就有关系网。 在他们的串联下,刚刚建立了初步秩序的秦国,再次变得混乱起来。 波斯人也同样有些坐不住了,连忙去找阿扎萨。 阿扎萨连夜来到大不里士询问情况。 朱樉对他自然又是另一套说辞:“你应该知道,陈伴读在大明的地位。” 阿扎萨点点头,陈景恪在他心中可是有很多标签的。 天下最聪明的人,大明太上皇最宠爱的女婿,皇帝最信任的臣子,太子最亲密的朋友。 马娘娘的救命恩人,太子妃的老师…… 不但对大明三代君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就连内阁也是看他的脸色行事。 就算亲王在他面前都要低半头。 说他是大明除了三位君主之外最有权势之人,一点水份都没有。 关键是,他才是真正左右大明走向的那个人。 否则,哪有他阿扎萨的今天,波斯人想复国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但……这和陈伴读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力主反鱿,这事儿他自然知道。 可秦国目前这特殊情况,实在不适合吧? “我知道陈伴读很讨厌鱿人,我也很讨厌……” “但我相信他能理解我们的困难,不会要求我们现在就反鱿的。” 朱樉说道:“陈伴读自然能体谅我们的难处。” “可你要知道,感情在很多时候能左右很多事情。” 阿扎萨面露疑惑,什么意思? 难道你想说,你对陈伴读有特殊感情? 所以才会做出如此不明智的举动,用来讨好他? 朱樉并不知道他的想法,否则当场就能让他血溅五步,耐心的解释道: “大明有很多藩王,也有很多藩属国……” “朝廷在一定时间内,能拿出来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藩王的需求。” “其中必有先有后。” “先支援谁后支援谁,对朝廷来说都无所谓。” “可对于需要支援的藩王来说,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陈伴读有能力决定资源如何分配。” 阿扎萨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 感情能左右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如何分配资源。 朱樉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依然扛旗了反鱿大旗,陈景恪肯定会很高兴。 分配资源的时候随便歪歪嘴,都能让秦国吃的脑满肠肥。 秦国获益,也就意味着波斯人离复国更近一步。 朱樉继续说道:“至于反鱿带来的动荡……就算所有的部族全都反叛又能如何?” “只要有大明的支援,我能重来十次百次。” “而他们,只要失败一次,就将失去一切。” 阿扎萨成功被说服。 他是去过大明的,知道一些那边的情况。 以大明的实力,只要愿意支持朱樉,重来十次百次确实不是开玩笑。 所以,他完全理解了朱樉的打算。 但…… “我们最好给大家一个合适的理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惶恐。” 哪怕这是理由是为了讨好万里之外的一个人。 朱樉颔首道:“我知道,理由已经找好了。” 他起身从旁边的书架上拿下来四本书,一本犹大书,另外三本则是佛道妈祖三教反鱿的相关教义。 “这就是理由。” ----------------- 秦国各部族都知道阿扎萨去见朱樉的事情,也都在等待着他的消息。 就连周边势力,也在好奇朱樉为什么要这么做。 至于鱿人,更是翘首以盼。 虽然他们掌握着大量财富,可自身实力并不强。 原白羊国境内,加起来不足三万人。 因为动乱有一万多人离开,现在大约还剩下两万人的样子。 不过鱿人从来不是靠人数立足的,而是凭借经商能力掌握财富,进而拉拢权贵获得权力。 可秦国初建,他们还没来得及往军政两界渗透。 对秦国高层没有任何影响力。 如果屠鱿令真的被执行,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 所以他们才会串联鼓动其他各部,共同抵制这条政令。 甚至,波斯中层去找阿扎萨,也是他们游说的结果。 但他们很清楚,安西就是一个绝对强权的世界。 只要高层执意要推行的政策,没有推行不下去的。 阻力? 在屠刀面前没有任何阻力可言。 要么执行我的命令,要么咱们一决生死。 为了自己的颜面,帖木儿能随随便便屠掉一座城七八万人。 要知道这里是安西,七八万人已经是超级大都市了。 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在当地的人,是很灵活的。 他们感受到危险的时候,确实会站出来尝试反抗。 一旦发现统治者执意要做,立即就会服软。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鱿人才会如此担心。 如果阿扎萨能劝得动朱樉还好,如果劝不动,那就危险了。 然后,他们就收到了噩耗。 屠鱿令继续执行。 如果说阿扎萨带回了什么消息,那就是朱樉关于此事的解释。 大明信仰三个宗教,佛道和妈祖,在这三家宗教里鱿是荼毒人间的恶魔,需要诛除。 明人自幼接触三种宗教,对鱿人非常厌恶,所以才会颁布屠鱿令。 然后他还暗示大家,大明朝廷有一个仅次于君主的重臣,非常非常厌恶鱿人。 并且编写了一部《犹大书》,上面记录的全是鱿人的恶行。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属实,他将佛道妈祖三教的相关经书教义拿了出来,还有那位重臣编写的《犹大书》。 这一下秦国诸部落都恍然大悟,然后将心放回了肚子。 原来是宗教仇恨,那没事儿了。 而且正如朱樉所说的那般,在发现他们也是宗教思维之后,诸部更加臣服。 周边势力,对秦国也多了一种认同感。 原来他们也是信教的。 唯一不开心的,就是鱿人了。 他们没有想到,一个在万里之外的国家,竟然如此仇视他们。 甚至将他们弄成了宗教里的大反派。 他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东方世界如此讨厌自己。 事实上,他们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了。 反鱿真的就只是一小撮人在主导,只是这一小撮人身份太特殊而已。 在大明,很多人对反鱿是不以为然的。 一来就是不屑,鱿人是什么玩意儿? 也配被我们华夏如此针对? 陛下和陈伴读他们,就是太小题大做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华夏文明相信人性。 孔子的性本善,从根本上相信人性是好的。 荀子虽然提出了性恶论,但他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 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更需要律法约束,才需要后天教育。 实际上,他也是相信人性的,认为可以通过后天教化使人向善。 其他诸子百家也都持相似的想法,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本质上都相信人是可以教化的。 先贤也承认确实有不可理喻之人,但不可能一整个族群都是坏人。 所以,针对个别人可以,针对一个族群实在太过了。 虽然陈景恪组织人编写了《犹大书》,影响了一部分人的想法。 可依然有很多人不支持反鱿,其中许多都是读书人。 他们认为,犹大没被教化好,那是蛮夷不懂得教化之道。 换成我们华夏人来教,保准给他教的服服帖帖的。 此时的华夏,在文明这一块是足够自信的。 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史,被成功教化的族群数不胜数,还差一个犹大? 对此,陈景恪实在没啥好说的。 文化自信是好事儿,没必要强行改变大家的想法。 但作为穿越者,他知道鱿确实挺反人类的。 不只是行为上,思想上更是如此。 至于他们能不能被教化,他不好说什么。 至少他穿越的时候,这个族群依然不忘祖宗之法,平等的背刺每一个帮助过他们的人和族群。 所以,陈景恪不想赌,不敢赌,更没必要去赌。 直接反就完了。 无法强迫大家接受反鱿思想,那我就潜移默化的来做。 还有什么比宗教,更合适的了吗? 所以在他的指示下,华夏佛道妈祖三大教派,都将鱿鱼设置成了绝对反派。 不需要什么道理,一切都是神灵的安排。 他们就是蛊惑人心,为世人带来灾祸的恶魔。 反鱿就是积德行善,不但死后能享福,还能恩泽子孙。 而犹大的种种非人行为,就是最好证明。 所以,《犹大书》直接被三大宗教给拿走,略微修改一番作为本教的经书使用了。 只要是三教的信徒,哪怕只是浅信徒,心里也会留下一个印象。 先天对鱿鱼没有啥好感。 虽说华夏人信仰宗教的功利心过重,很多人甚至压根就不相信神灵存在。 可子不语怪力乱神,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所敬畏的。 三大宗教依然具有普遍影响力。 所以,在三教加入之后,民间反鱿氛围浓厚。 《犹大书》的内容也彻底传播开来,路边不识字的老农,都能说几个犹大的非人事迹。 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受到影响,对鱿人产生了负面印象。 有些读书人虽然嘴上不信,但如果需要反面典型,他们会毫不犹豫将犹大拿出来。 尤其是那些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往往会用一两个犹大书上的例子。 至于目的,自然是为了讨好陈景恪等人,希望能因此拿到较好的名次。 对此陈景恪自然是乐于见到的,习惯真的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东西。 言归正传。 不论鱿人是如何想的,屠鱿令就这样生效了。 一夜之间两万多鱿人,成为了阶下囚。 第381章 传统技能发动 面对屠刀,鱿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他们聚集了四千多人,占据了一个叫迈穆纳的城市试图反抗。 消息传来,朱樉顿时就兴奋了,点齐兵马亲自前去征讨。 而且他还邀请了生活在这里的各部落首领,一同来欣赏他是如何平叛的。 那些部落首领虽不愿意,却也不敢不来。 达到迈穆纳之后,朱樉没有直接攻城,而是派人朝城中的非鱿人喊话。 现在你们有两个选择,要么帮助鱿人抵抗,等我大军破城之后屠城,鸡犬不留。 要么站起来反抗开城投降,本王赦你们无罪。 我们两不相帮,坐等分胜负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要么帮鱿人等我屠城,要么拿下鱿人开城投降。 喊完话之后,他就下令全军休息,明日一早攻城。 对于这一番操作,各部都相当不以为然。 你这不是逼着城里面的非鱿人,向鱿人靠拢吗? 然而,半夜城中忽然响起了厮杀声。 只要不傻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各部族首领都面面相觑,然后对朱樉更加的敬畏。 喊杀声直到后半夜才停歇。 天刚亮城门就被打开,城中各势力首领一起出现,迎接王师入城。 朱樉询问了城内的情况,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竟然是鱿人先动的手。 朱樉的喊话,让城内的鱿人和非鱿人产生了隔阂。 就在非鱿人犹豫要不要投降的时候,变故发生了。 鱿人怕被背刺,先选择了背刺非鱿人。 他们准备搞一场斩首行动,只可惜消息走漏,被反应过来的非鱿人联合起来镇压了。 得知真相,所有人都无语了。 朱樉先笑道:“呵呵……不愧是鱿人,我现在终于明白,陈伴读为何如此厌恶他们了。” 其他各部的首领也摇头不已。 因为屠鱿令的事情,他们已经知道了‘陈伴读’是谁,也知道这位大明重臣厌恶鱿人。 说实话,对于《犹大书》他们很是不以为然。 主要是那些事儿离的太远,又太过反人类,正常人都无法相信那是真的。 他们大多都认为是三分真七分假,甚至有可能一分真九分假。 但现在他们有些信了。 这踏马的是什么玩意儿啊? 迈穆纳城不算大,总共一万来人,在大明连个县城都比不过。 可在安西这里,已经是中等城池了。 鱿人总共四千来人,其他部族的人加起来有八九千。 如果没有那些部族的默许,你们鱿人能占据这座城池自保? 说大家是他们的恩人都不为过。 现在因为一个小小的离间计,你们就毫不犹豫的选择背刺恩人? 真的是卑劣啊。 原本对城中鱿人即将面临的遭遇,有所同情的诸多部落首领,这下都收起了同情心。 该杀。 不过紧接着,朱樉的操作再次刷新了,他们对残暴一词的认识。 被俘虏的鱿人总共有三千三百余人。 他下令让人打造了一辆特别高大特别沉重,需要五匹马拉动的马车。 为何是五匹马呢? 因为天子驾六,诸侯驾五,这是礼法规矩。 然后,命人将被俘鱿人横放在路上。 正好将军营到迈穆纳城门口的这一段路给摆满。 然后他乘坐这辆马车,在众人目睹之下,碾压了过去。 惨叫声、怒骂声、哭喊声、求饶声、骨头碎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让人头皮发麻。 但朱樉脸上却露出了迷醉的表情,似乎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 所有围观的人,无不为之惊恐。 本来他们以为,朱樉让他们过来,仅仅是为了杀鸡儆猴。 现在看来,这位骨子里也是个残暴的主啊。 这让他们不禁担忧起自己的未来,会不会哪天莫名其妙就被虐杀了。 但与此同时,他们心中所有的小心思,也全部消失。 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敬畏以及臣服。 深刻诠释了,什么叫畏威而不怀德。 入城之后,朱樉下令改迈穆纳为平鱿城,又在城外堆了一座京观。 这还不算完,紧接着他又下令。 将所有处死的鱿人尸体,悬挂在各个城镇、村落的门口,以为警示。 这种方法确实很好用,以仁慈对待臣服之人,以残酷对待敌人。 这反而让更多人归心。 除了一开始颁布屠鱿令带来了一些混乱,之后秦国人心竟变得更加稳固。 各部族、各地方政府,执行起中央的命令,效率高速度快。 让李芳等人啧啧称奇。 周围的各势力,也被秦国的残酷手段给吓到了。 不过马上他们就适应了下来。 当年蒙古人的手段,并不比朱樉的好多少。 不,朱樉至少是讲道理的,臣服的人都能得到好处。 法律之下平民身份平等,还轻徭薄赋,这是从未有过的善政的。 相比之下蒙古人就太野蛮了。 他们心中只有掠夺,没有任何治理的想法。 臣服他们的要死,不臣服他们的死的更惨。 这么一对比,朱樉简直就是楷模。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这么和谐。 朱樉还是没有克制住杀戮的欲望,亲自出手以各种方式残杀鱿人。 之前他曾经设想过无数种虐杀人的方法,只是在大明他不敢太过分。 此时到了野蛮的安西,就彻底放开了。 将之前想到的方法,都一一试了个遍。 以至于他整个人身上,都染上了一股血腥味儿,眼睛里时不时就露出暴虐气息。 让李芳等人都看得心惊胆颤。 就在他们思考怎么劝说的时候,大明新一批的资源送到了。 其中有一万两千名百姓,实际清点人数的时候,只剩下一万一千多人。 有五百余人死在了路上。 还真不是运输人员故意虐待。 其实相似的问题,古人早就发现了。 流放犯人的时候,押送人员在半路故意把犯人弄死,提前回来怎么办? 古人就想到一个办法,在出发的时候,只给最基本的生活费。 把犯人送到地方,接收方按照实际到达的人数,支付押送费和奖金。 少一个人,就扣一定的比例。 如果送过来的人特别少,还会仔细审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如果是天灾、瘟疫之类的,那是没办法。 如果是人为,就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往秦国运送人口是国家大事,更何况还有陈景恪亲自盯着,没人敢在中间瞎搞。 从大明到安西湾,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航线了,沿途各种补给站、休整点都非常完善。 但没办法,古代远航就是这么危险。 依然有人死于各种意外,水土不服是头号杀手。 如果是陌生的航线,这个死亡数字可能要翻好几倍。 这些人口的到来,有效的弥足了汉人不多的缺点,让李芳等人心中都长舒了口气。 跟随这支船队来的,还有家书。 其中就有一幅画,画上是一个高墙大院,里面有几间茅草屋,十余亩田。 一名女子坐在屋前眺望远方,似乎在思念着什么。 女子旁边还有一双小儿女,年龄大一些的哥哥指着远方,低头对妹妹说着什么。 妹妹歪着小脑袋,顺着哥哥手指的方向看去,嘴里似乎还在念叨着什么。 看到这幅画,朱樉冷酷的眼神一瞬间柔和了下来。 之后就停止了疯狂行为,当起了秦国之主。 这让李芳等人都松了口气,恢复正常就好。 他们还真怕朱樉杀着杀着入魔了。 不过,朱樉自己不杀了,屠鱿令依然在严格的执行。 秦国大部分鱿人都被处死,但依然有少数人,在别人的庇护下活了下来。 对于秦国朝廷的残暴手段,其实很多人都是不以为然的。 原因前面说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而且这个世界永远都不缺讲义气的人。 鱿人在这里生活了那么多年,关系网是很密的。 或是亲朋,或是好友,或是别的关系…… 这些人里面,有那么一些讲义气的,或者是
相关推荐: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倒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小怂包重生记(1v2)
缠绵星洲(1v1虐爱)
修仙有劫
姑母撩人
心情小雨(1v1强制)
她太投入(骨科gl)
宣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