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渔夫和美人鱼(H) > 第221章

第221章

一下的跳动着。 每跳动一下,会发出一声轻微的‘哒’声。 盒子的下方有一个长条状的东西,在不停的左右摇摆。 看到这熟悉的样子,陈景恪兴奋不已。 朱雄英则围着转了好几圈,然后一手拖着下巴,问道: “这东西……怎么看的?” 陈景恪深呼吸,让心情平缓下来,开始为他做介绍。 表盘上的一圈正好是十二个小时。 小时这个概念自古已有,只不过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有时指的是幼时,有时指的就是时间。 陈景恪弄钟表的时候,就将其确定为一个时辰的半数。 至于为啥不直接用时辰,还专门弄一个小时…… 一来是在钟表上,小时能更清晰、准确的识别。 二来小时更能让人感受到时间流速的紧迫。 三自然是陈景恪作为穿越者,习惯了小时。 那三个指针代表的就是时分秒。 小时的引入,并不算什么改进。 真正的改进,来自于另外两处。 其一是‘刻’出现了变动,漏壶计时把每天划分成一百刻。 可是放在钟表上就不行了。 众所周知,一百是没办法被二十四整除的。 陈景恪就将每天一百刻缩减到了九十六刻,每小时分为四刻,正好均分。 其二就是引入了六十进制,六十秒为一分,六十分为一小时。 对他自己来说,自然是前世习惯了。 但要说服别人,还要有个合适的理由。 毕竟计时单位不是小事,没有个合适的理由说不过去。 他给出的理由是,人的心跳一天最少是八万六千余次。 取每天八万六千四百秒。 均分到二十四个小时,每小时就是三千六百秒,每一刻为九百秒。 一刻九百秒,数字太大了不利于计算,需要细分一下。 反正细分到最后,六十秒为一分,六十分为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一天。 秒针每跳动一次,就代表着心脏跳动一次,寿命减少一秒。 以此提醒世人珍惜时间。 考虑到他神医的身份,这个说法完全合理。 于是这个设定就此通过。 听完介绍,朱雄英看着表盘,默默计算了片刻说道: “现在是十一点二十五分,对不对?” 陈景恪颔首道:“对,换算成时辰,就是午时一刻半的样子。” 朱雄英高兴的道:“这……钟表的计时果然更加的精细准确,有了他我们就能更准确的掌握时间了。” “邬监正,还有书院的师生们,你们都辛苦了。” 现场等待的师生,听到这句话顿时就兴奋的又叫又跳。 和之前的留声机、温差发动机不一样,这次他们亲自参与了。 别管参与多少,反正是参与了。 这种成就感是非常巨大的,激起了他们对理科的兴趣。 原本还怀疑陈景恪藏私的人,彻底放下心来。 不是他不肯教,而是大家的基础还没打好。 这次研究钟表就是证明。 相关原理解释很多遍,他们就是无法理解,最后只能听指挥打下手。 不过借着研究钟表的机会,陈景恪也稍稍向学生们,透露了一些基础理科知识。 发现大家都能接受。 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比如徐增寿、汤昱等人,更是理解了有七八成。 他们也是对钟表原理理解最透彻的学生。 因为这件事情,陈景恪准备对学生们进行二次分班。 将基础打的比较牢固的学生挑选出来,开始正式接触理科基础知识。 基础不牢的,继续跟着大家学习。 这些学生,也算是第一批试验品了。 可以帮老师们积累更多教学经验。 钟表造出来之后,自然就是组织人手生产了。 这玩意儿实在没有什么技术壁垒,很容易就能放造出来。 所以想要靠它赚大钱,只有一波机会。 那就是在别人仿造出来之前,尽可能多的出货。 陈景恪一边在学校组建了作坊,一边找到朱标,与朝廷进行合作。 我出技术,朝廷出材料和工匠,咱们合作一把。 利润一九分,书院一,朝廷九。 不要觉得不合理,和朝廷合作的机会,别人求都求不来。 而且,还是那句话,钟表没有技术壁垒。 在这个年代,有实力一次性大量铺货的,只有朝廷。 薄利多销,一成利润也比自己弄十成利润赚钱。 朱标自然不会反对,他很清楚这玩意儿的价值。 朝廷也能赚的盆满钵满。 于是,工部专门抽调了数百工匠数千的熟练工人,组建了一个钟表作坊。 日以继夜的生产钟表。 考虑到商品差异性和多样性,陈景恪设计了很多不同的造型。 有大有小,有简单有奢华。 最简单的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匣子,可以挂在墙上,也可以摆放在桌子上。 最奢华的自然就是座钟,用最名贵的木料制作外壳,表针用金银制作。 上面镶嵌了许多珍贵宝石。 最关键的是,前面还覆盖着两大块透明玻璃——普通钟表前面覆盖的没有玻璃,表盘是裸露着的。 没办法,这年头玻璃是奢侈品。 这种钟表售价高达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贯。 当然,这是顶级的奢侈品了。 还有普通点的,价值万儿八千贯的那种,还有千儿八百贯的。 最便宜的也得百贯钱。 说白了,第一批钟表就没打算卖给普通人。 目标很明确,就是狠狠的割一波有钱人的韭菜。 等韭菜割的差不多了,才会推出普通款。 就是那种一个木头框子加一个表盘,十贯八贯的价格就能买。 实在是没办法再便宜了,生产力就这么高,再便宜就赔钱了。 所以,想要买到优质廉价的商品,只能发展生产力。 陈伴读的计时工具研究出来了,名字叫钟表。 非常的准确,还和朝廷合作制作,即将上市售卖。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洛阳,然后从洛阳传遍全大明。 然后各路商人蜂拥而至,齐聚洛阳城,就为了能分一杯羹。 没办法,陈景恪那就是金字招牌。 他弄出来的东西,哪一样不是赚的盆满钵满? 先到先得,先得先赚啊。 一个月后,朝廷终于放出消息,钟表制作完成,即将上市。 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准备好钱了吗。 第366章 谨言慎行 朱雄英兴奋的说道:“据锦衣卫的调查,已经有上千名豪商来到洛阳,其中海商就占了一半。” “看来这次的钟表,能卖一个好价钱啊。” 朱标也不禁点头同意,第一批钟表他依然准备采用拍卖的方式。 有钱人越多,卖出来的价格就越高,这次朝廷又能大赚一笔了。 虽说现在朝廷不缺钱,可也没谁嫌钱多不是。 陈景恪却提出了新的建议:“我以为,这次最好不要用拍卖的方式。” 朱雄英惊讶的问道:“哦,为何?” 朱标也好奇的看了过来。 陈景恪解释道:“钟表与玻璃不同,玻璃有技术壁垒,不懂理科的人很难造出高品质的玻璃。” “所以朝廷可以垄断高品质玻璃贸易,维持一个极高的价格。” “可是钟表不同,它太容易仿制了,很快就会泛滥。” 泛滥有点夸张,但这玩意儿没有技术壁垒,制造成本又不高,确实配不上它的高价值。 除非炒作品牌。 同样厂子出来的东西,就因为贴的牌不一样,价格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可现在炒作品牌,还是算了吧。 锦衣卫的屠刀都拦不住贴牌仿冒货,正如私铸同样无法彻底禁绝一个道理。 即便是现在,依然有人在私铸铜币。 而且因为大航海时代到来,那些私铸铜币的人,将铸币地点放在了海外。 查都没办法查。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办法炒作品牌,但眼下很明显不是合适的时机。 朱雄英更加疑惑:“我知道容易仿制,所以咱们才要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出货啊。” “趁现在大家不知道钟表的真实情况,肯定能拍出高价来。” 不等陈景恪回答,朱标先开口道:“因为朝廷的信誉高于一切。” 见朱雄英依然一脸疑惑,他表情严肃的解释道: “现在我们确实可以靠着信息差,从商人那里赚取大量的钱财。” “可是等他们发现真相,就会生出‘原来朝廷也会这样’的想法。” “一旦他们生出这种想法,就代表着朝廷的信誉被动摇。” “这带来的后果,是多少钱也无法弥补的。” 说到这里,他语重心长的道:“朝廷可以赚钱,但最好只赚光明正大的钱,至少明面上要做到。”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点头道:“我懂了,朝廷的信誉高于一切。” 朱标欣慰不已,这孩子能懂这个道理,将来就不会差。 可马上,朱雄英就一脸遗憾的道: “如此赚钱的机会摆在眼前,却只能放弃,实在让人不甘啊。” 陈景恪笑道:“也没有那么悲观,赚肯定是能大赚的,毕竟这是第一批钟表。” “只是没有最初赚的那么多而已。” 朱雄英眼睛一亮,连忙问道:“你有更好的办法?快说快说。” 陈景恪说道:“给所有的钟表都标上一个很高的价,然后分堆卖。” “每一堆都有一个编号,大家抽签。” “抽到几号,就将相应的那一堆买走。” 朱雄英失望的道:“我以为你有什么高招呢,就这?” “他们知道钟表能仿制,还会出高价买吗?”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会,不但会买,还会夸朝廷讲信誉不骗人。” 朱雄英将信将疑的道:“为什么?” 朱标也有些疑惑,但随即就露出恍然大悟之色,显然是想明白了。 “因为朝廷卖的不是钟表,而是制作钟表的技术。” “钟表的实用性谁都能看得出来,即便无法拍卖,也是一门很赚钱的营生。” “早一天仿制出来,就能赶在别人前面,多赚一天的钱。” 朱雄英也恍然大悟,接话道: “现在只有朝廷手里有钟表,想仿制就只能买我们的钟表,即便明知道价格高也要买。” 随即他又质疑的道:“可是,他们就不怕前脚花高价买了,后脚朝廷又大批出货吗?” 陈景恪说道:“所以,朝廷要对外承诺,拍卖结束后的一个月内不会对外出货。” 一个月,足够工匠们仿制出合格的钟表。 是的,这玩意儿的原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想大批量制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培育熟练工。 至少在今年,朝廷都将是钟表最大的出货商,足够赚的盆满钵满了。 ----------------- 很快,朝廷就对外公布了本次售卖规则。 而且朝廷还明确表示了,钟表很容易仿制,要不要参与进来自己考虑清楚。 并且还规定,想入围先缴纳一万贯保证金。 这种全新的方式,引起了众多商人的广泛讨论。 一万贯保证金是不少,但能来这里的无一不是豪商,没人在意这一点。 大家讨论的是拍卖本身。 容易仿制,还设置这么高的门槛,还卖的这么贵…… 这是想做啥? 大家都不是蠢人,很快就明白了朝廷的用意。 这不是卖钟表,而是在卖制作技术。 部分对此事不感兴趣的商人,直接选择了放弃。 钟表的实用性和商业价值大家都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制造业感兴趣,这是很正常的。 有人不感兴趣,就有人感兴趣。 还有一些商人得知真相后,变得非常兴奋。 朝廷肯出售制作技术? 好好好,太好了啊。 一旦掌握了技术,作坊建立起来,就是下金蛋的母鸡。 到时候就算钟表的价格被打压下来,也是有利润的。 这才是长久的买卖。 况且,世界太大了。 不会真的有人认为,所有国家和势力都能仿造钟表吧? 容易仿制也只是相对而言。 大部分蛮夷势力冶铁都不会,就算将技术教给他们都仿造不出来。 只能从大明购买钟表。 所以,这个生意利润还是非常大的,而且还是个长久买卖。 想的很通透的商人们,挥舞着宝钞就来报名了。 最终工部制作的那些钟表,全部卖了出去,售价高达六百余万贯。 那种价值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贯的超豪华座钟,卖出去了足足十五台。 不是只有十五个人买,而是工部就只造了十五台。 看着手里的成交清单,朱标的手都不自觉的抖了一下。 有钱,大明的商人太踏马有钱了啊。 朱雄英也咋舌不已:“竟然还有一百二十六台超豪华座钟的订单?那些商人竟然如此有钱了吗?”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恐怕他们不是自己用的,而是准备拿去卖钱的。” “海外很多国家的君主,奢靡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朱雄英说道:“他们就不能等仿制出来,自己制作吗?” 陈景恪解释道:“他们还真仿制不出来,主要是前面那两块透明的大玻璃,这玩意儿只有朝廷能造。” 朱雄英似乎想到了什么,兴奋的道:“是不是说,这种带大玻璃的超豪华座钟,只有朝廷能做?” 陈景恪自然懂他的意思,颔首道:“是的,这个钱只有朝廷能赚。” “可以对外放出消息,接受超豪华座钟订单。” “量身定制,只要他们提出造型,只要工部能制作的出来,都可以做。” “咳。”朱标干咳一声,说道:“工部乃中枢衙门岂能经商,走玻璃商行那边吧。” 其实就是换个招牌,给朝廷弄一块遮羞布,实际上还是工部制作。 但就是这块布,非常重要。 ----------------- 钟表卖了六百多万贯,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惊讶,大家都觉得理所应当。 陈伴读时隔多年再次出手,赚大钱很正常,赚不到这么多钱才奇怪。 然后户部又盯上了这笔钱,钱还没入账,户部尚书裴有为就开始找朱标哭穷。 什么这里需要钱,那里也需要钱,户部亏空高达千万贯。 您老也不希望看到朝廷破产吧? 朱标还能说啥,扣除给落下书院的那一份,剩下的钱和户部三七分了。 内帑三,户部七。 但裴有为的目标,又岂止是眼下的几百万贯,他真正的目标是超豪华座钟的长远利润。 朱标倒也痛快,二话没说,三七分。内三户七,这下可以了吧? 裴有为非常高兴,昂首挺胸的离开了乾清宫。 嘿嘿,为户部要来这么多钱,我这个尚书可真是劳苦功高。 他已经想到,同僚们会如何的称赞他敬仰他了。 走到半路,碰到了邱广安。 面对老上级,裴有为非常的恭敬,连忙请安问好。 邱广安还礼之后,就随口问他到此可是有事。 裴有为自然要显摆一下,就将自己占了皇帝便宜的事儿给说了。 哪知道邱广安却并没有高兴,而是再三确认: “你确定陛下没有讨价还价,直接就同意了?” 裴有为也意识到情况不对,点点头问道: “我一开口陛下就同意了……邱阁老,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邱广安微微点头:“看来陛下有大计划啊,把户部的家底好好算一算,做好准备吧。” 皇帝竟然一点都不讨价还价,不是因为他大方不在乎这点钱。 而是因为他有大计划,这个计划会花光户部的钱。 所以才会大方的给户部分成。 今天分给你的,明天都得给我连本带利的吐出来。 而且到时候你还不能以户部没钱为借口组织。 我不是才给你几百万贯吗?还有预订豪华钟表的利润。 钱呢? 莫非你们想欺君? 想通这一切,裴有为的心情陡然变得沉重起来。 “陛下……陛下他怎么能如此呢。” 邱广安反问道:“陛下怎么了?” 裴有为悲愤的道:“陛下怎么能算计臣子呢……还是我这么老实的臣子。” “哈……”邱广安差点笑出声,摇摇头说道: “陛下什么时候算计你了?” “别说这一切只是我的猜测,就算是真的又能如何?” “国家大事,岂能轻易泄露?” “陛下接下来要用到户部,所以先帮户部积攒一点家底,这怎么能是算计臣子呢。” 说到后面,语气已经有些严肃。 裴有为被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请罪道: “谢阁老指点,下官失言了。” 邱广安语气缓和了一些,说道: “我知你是因与我关系特殊,才说的这番话,但需知隔墙有耳。” “坐到这个位置上,最重要的就是谨言慎行。” “宁愿少说,也不能授人以柄。” 裴有为是算学一系出身的人才,也是因此才被提拔为户部尚书。 是邱广安的后辈,同样也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本来被训斥他心中还有点不舒服,毕竟自己堂堂户部尚书,不要面子的吗? 听到这番话,就只剩下羞愧了: “下官谨记阁老教诲。” 又说了几句之后,两人才分开。 裴有为的心态已经恢复平常,回到衙门之后,户部各官吏见他如此,还以为事情没有成。 就纷纷宽慰他,什么没要到钱也无所谓,户部还有点积余什么的。 反倒是让他有些哭笑不得:“钱要到了,钟表的钱七成归户部,三成归内帑。” 众人惊喜不已,纷纷夸赞裴尚书就是厉害,一出手就问皇帝要到了钱。 以后户部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看着这群‘天真’的部下,裴有为犹如看到了方才的自己。 不过有了邱广安的提醒,他什么都没说,只是道: “好好把咱们户部的家底清算一下,我要一个详细的数据,免得别人说咱们户部账目不清。” 刚刚得了钱,众人干活儿也有劲头,纷纷应命去忙活了。 等人都走光,裴有为才陷入了沉思。 邱阁老的猜测到底准不准? 如果他猜对了,又有什么计划需要耗费如此巨资? 只可惜,情报太少,他没有丝毫头绪。 陈伴读肯定知道,但他却不敢跑过去问。 倒不是不认识陈景恪,相反两人还挺熟悉的,在算学班的时候就经常见面。 但他是经历过算学研究班解体,以及形学研究班重建之事的。 对陈景恪有着更深的认识。 说白了,他对陈景恪有着敬畏之心。 职务越高,对陈景恪了解越多,敬畏心就越重。 所以,他并不敢乱打听。 和他有同样疑惑的,还有邱广安。 作为内阁学士,他每天都要近距离接触天子。 对朱标是有一定了解的。 这位天子比他爹仁厚不假,但也有点腹黑。 尤其擅长布局,通过迂回达成目的。 最经典的还是内阁扩权一事。 现在理学一家独大,正常来说扩权后的内阁,应该理学的声音占据绝对上风。 皇帝想扭转这个局势,必然会遭到文官集团的反对。 然而,经过皇帝一番操作之后。 在此事上文官集团吃了个哑巴亏,连一点反对的声音都不敢发出来。 正因为了解皇帝的为人,邱广安才不信朱标会这么爽快的就同意三七分。 所以才会有了那样一番猜测。 可身为内阁学士,他也没听说有什么大计划啊? 近期除了特区建设,貌似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花钱的地方啊。 想不通啊。 他不是个喜欢为难自己的人,既然想不通那就去找知道内幕的人。 于是,下班之后他就直奔陈景恪家中。 第367章 凭空变出土地? 泉州,朱元璋和马娘娘走在拥挤的大街上,不一会儿就出了一身的汗。 本来想逛街买点东西,结果被人潮挤的动都动不了。 景色没欣赏到,反倒是累的够呛。 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却发现沿街的酒楼茶肆全都爆满。 还是汤和出马,用锦衣卫腰牌在一家酒楼找了个包厢。 打开窗户,看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朱元璋笑道: “早就听说泉州乃大明最繁华的地方,今日一见才知道传言不虚啊。” 泉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大明开海之后,这里迅速爆发活力,再次繁华起来。 就商业繁荣度来说,当之无愧的大明第一重镇。 “呼……”马娘娘坐在椅子上,长吁口气说道: “就是这城太小了,能把人挤死。” 提起大街上的拥挤程度,老朱也心有余悸的道: “是啊……不过倒也不全怪城小,主要是人多。” “全国各地的商人都云集于此,据说在此务工的人都超过了十六万。” “再加上本地人,小小的泉州城住了有二十七八万人,都快赶上应天了。” 马娘娘端起茶一饮而尽,说道:“但这城可比应天小多了……” 汤和在一旁笑道:“不过这城也挤不了多久了,听说新城区已经完工,不日即可启用。” 马娘娘赞道:“还是景恪目光长远啊,刚开海的时候就提议建设新城区。” 朱元璋也不禁颔首道:“是啊,当时他就说,开海之后几座海港城市必须要扩建。” “现在看来,确实很有先见之明啊。” 马娘娘想起了什么,嘲笑道:“也不知道是谁,当初还认为他想得太多,不想同意这个提议。” 老朱丝毫不觉得尴尬,说道:“咱要是什么都懂,还要他做什么。” 当时陈景恪提议,泉州、福州、宁波以及更北方的几座城市,都要建新城区。 以应对未来的发展。 当时朝中都觉得他想太多,宋元海贸都很发达,也没见他们觉得这几座城狭窄? 幸好陈景恪一力坚持,老朱最终还是同意了。 事实再次证明,他的意见多么具有前瞻性。 提前扩建的新城区,完美承接了商业爆发到来的大量人口。 节约了朝廷大量的时间。 汤和忍住笑,说道:“陈伴读的目光之长远,世

相关推荐: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倒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小怂包重生记(1v2)   缠绵星洲(1v1虐爱)   修仙有劫   姑母撩人   心情小雨(1v1强制)   她太投入(骨科gl)   宣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