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夏人最注重生前身后名,对名垂史册格外重视。 不只是男人,女人也一样如此。 所以,杏红听到这番话之后终于心动了。 史册留名她不敢想,但寻回自己的真实姓名,已经足够让她拼一把了。 反正都已经这样了,大不了就是一死而已。 秦王虽然残暴,却从未听说过失信于人。 况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来的话,总不能食言而肥吧? 值得搏一搏。 想到这里,她终于下定决心,直视朱樉的眼睛说道: “希望大王信守承诺。” 朱樉大笑道:“哈哈……本王还不屑于欺骗你一个女人……” 然后他指了指码头,说道:“需要去手刃几个吗?” 杏红很是意动,最终还是摇头说道: “谢大王好意,我还要留着有用身为大王效力,岂能轻易涉险。” 朱樉笑道:“真是个聪明的女人。” 这时,一直在旁边站着默不作声的岑信通,忽然站出来单膝下跪道: “卑职想加入秦国为大王效力,请大王恩准。” 第345章 明朝的苏武 投效? 朱樉淡淡的看了他一眼,一语不发转头继续看向码头。 众人都用鄙夷的目光看着岑信通,就算想更换门庭,这操作也太急躁了吧。 李芳出面拒绝道:“锦衣卫乃天子亲军,秦国乃小庙容不下你这尊大菩萨,岑百户休要再提此事。” 岑信通自然知道众人为何会如此,沉声说道: “因淡马锡之事卑职前路已绝,继续留在锦衣卫也无甚作为可言。” “大王此去必然会有一番作为,卑职想再搏一次。” 见李芳还想开口,他抢先说道:“至于锦衣卫百户身份……此番事了,卑职会前往洛阳请罪。” “若能侥幸活命,就辞去锦衣卫身份只身前往秦国效力,请大王准许。” 闻言,众人露出释然之色。 他能主动去洛阳请罪,可见不是那种逃避责任的人,大家对他的印象好转了不少。 李芳也不再说什么,而是等待朱樉的处置。 过了很久,朱樉才开口说道:“你先活下来再说吧。” 岑信通心中一喜,说道:“谢大王。” 许柴佬看着自己的老朋友,心里充满了愧疚。 他自然知道岑信通为什么要这么做。 淡马锡发生这么多事情,岑信通作为锦衣卫百户难辞其咎。 被处死的可能性不大,但也没有什么前程可言了。 至少在大明境内,他不可能再获得重用。 那么抓住这个机会去秦国,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意味着他十余年的奋斗基本被清零。 作为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许柴佬自然难受。 现在他越来越痛恨自己的软弱。 也让他认识到,改革建立新秩序,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 否则最终也不过是害人害己。 屠杀终于结束,码头的地面、海面全都是尸体,血浆有半尺厚。 更多的血液流入大海,海水都为之变了颜色,周围数十里都能闻到血腥味儿。 无数的海洋生物汇聚而来,争相啄食。 这一幕太过震撼人心,以至于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淡马锡人都不吃海港周围的任何渔获。 并渐渐演变成了一种习俗,不得在海港周围搞渔业捕捞。 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生态,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接着朱樉下令,在淡马锡最显眼处将所有的尸体堆积成京观,并竖碑记录这里发生的一切。 “要让所有路过淡马锡的人,都能一眼见到。” “以后所有要在这里出仕、经商、定居的人,都要来这里接受洗礼。” 他的命令得到了彻底的执行。 一座巨大的封土堆,被树立在码头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之上。 后来的官吏也确实遵守了他的命令,所有新人来这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参观这座京观。 在不久之后,围绕京观闹出了不少神神怪怪的传闻。 为了镇邪,当地人在京观旁边,修建了一座巨大的汉白玉妈祖雕像。 之后邪异之事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世人皆以为是妈祖有灵镇压邪祟。 无数人慕名前来参拜,让此地成为了妈祖信仰的圣地之一。 很多富商为了表达虔诚,为这座雕像贴了金身…… 至于京观,不知道是谁发起的行动,当地人在上面种植了花草树木。 后来竟然也成了当地的一景。 当然,这都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洛阳城那边。 朱樉出发之后,朱元璋毫无征兆的对外宣布: 怀念凤阳,怀念应天府,想要去那边住一段时间。 没有人觉得不合理,毕竟前者是老家,后者是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要是不想那才有问题。 想了那就去呗,反正朱标已经坐稳皇位,天下人也已经适应了新皇统治。 太上皇可有可无无无无无无。 大家已经开始期盼,太上皇不在的日子,简直不敢想有多美。 老牌勋贵们则表现出了不舍,纷纷入宫确认事情的真假。 老朱没有多说,只说想到处走走看看。 事情确认之后,不少人表态,我们要跟随太上皇一起去,保护陛下的安全。 老朱顺水推舟的道:“好呀,咱一个人去还觉得无聊呢,有诸位老弟兄一起,显得热闹。” “都去都去,大家一起去。” 众人顿时被噎住了,俺们只是客气客气,太上皇您怎么就当真了? 然而话已经出口,想再反悔已经不可能。 接着朱元璋又下旨,点了六十多名勋贵以及五十余名文官陪王伴驾。 除了二十多个赋闲在家的,其余全是各个要职上的大员。 不过有一个人,是自己主动要求去保护老朱的。 那就是汤和。 老朱其实并不想让他就此退休:“标儿才登基不久,朝廷变革不断正需要你辅佐,你怎么能撂挑子呢。” “不行不行,你老老实实的给咱干着,哪都不能去。” 汤和盘腿往地上一坐:“上位,您说话可不能不算数。” “去年咱们就说好了,您和娘娘游历天下,我老汤牵马坠蹬护卫左右。” “您堂堂天子,一言九鼎,怎么能反悔呢。” “我不管,您要是不让我去,我就坐这不走了。” 朱元璋手拿痒痒挠,指着他无奈的道:“好你个汤和,都学会拿话堵咱了。” “好好好,既然你放着高官厚禄不要,非要跟着咱这个不中用的老东西,那就一块走吧。” 汤和高兴的一弹腿从地上跳起:“就这么说定了……哎呦,我的腿。” 却原来是太激动,落地的时候不小心崴了脚。 朱元璋一边让人去喊御医,一边搀住他吐槽道: “你这老东西真是活该,也不看看多大年纪了,还和小伙子一样蹦蹦跳跳呢。” “这下扭着了吧,疼死你也不亏。” 等到随行名单公布,就算再蠢的人都知道,太上皇这哪是想故地重游。 分明是在搞退功臣,为新皇彻底掌权做准备啊。 有些人想的更深,这不是简单的退功臣,因为很多勋贵依然担任要职。 比如李善长和徐达,那可是内阁的话事人。 所以,这是一个有选择的退功臣。 再看看这些被带走的人以前的作为,基本都对新政表示过不同看法。 得,这既是退功臣,也是为革新扫除障碍。 对于这种手段,其实大家都能接受。 退功臣是历朝历代都会发生的事情,有些朝代手段比较温和,比如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 有些则比较残暴了,比如西汉的几位皇帝。 朱元璋用这种手段劝退,可以说相当的温和。 温和到所有人都不敢相信。 要知道,以老朱以前的性格,直接上刀子才是最正常的。 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言犹在耳。 即便是被退的那些人,也没几个真的不甘的,而是后怕的直冒冷汗。 都说以史为鉴,没想到不知不觉间,自己就差点成了历史人物。 当下哪还敢废话,赶紧辞掉职务收拾行李,跟着朱元璋一起踏上了去往凤阳的道路。 朱标也没矫情,搞什么依依不舍之类的。 老朱的身体比他还壮实,马娘娘经过这么多年调养,身子骨也还算硬朗。 出行又带着那么多人跟着,实在没什么好担心的。 例行将二老送走之后,他立即就投入到工作中去。 将空出来的职务,全部用自己人填满,非但没有影响朝廷运转,效率还提高了好几倍。 接着就和陈景恪商量起淡马锡之事。 许柴佬是定然不能继续留任了,那么就需要选拔一位新的总督。 陈景恪说道:“淡马锡是商业之城,新任总督最好懂经济。” 朱雄英:“它还负责协调南洋诸国的关系,最好要懂外交。” 陈景恪:“还肩负着教化蛮夷,宣扬华夏文化的重任,所以最好要有一定学识。” 朱雄英:“还要拥有强硬的态度,不惧怕任何威胁。” “……” 朱标听的头大无比:“是不是还要懂军事?” 两人一起点头:“最好懂一点。” 朱标没好气的道:“闭嘴吧,你们以为这种人才是地里的萝卜,随便拔啊。” 陈景恪自然知道,符合标准的人选不多。 人才,已经成为大明发展的最大短板。 老派官僚倒是很多,缺的是改革良将。 之前朱标倒是培养了一些人才,但对整个大明来说就是杯水车薪。 “大明需要一个专门培养新式官吏的地方啊,否则将会一直受制于人才短缺。” 朱标深以为然的说道:“所以特区必须尽快建立起来,在那里进行新式人才培训。”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如果这次淡马锡能建好,也可以建一个人才培训基地。” 朱标有些头疼的道:“说来说去还是人才,淡马锡经不起折腾了,这一次必须要任命合适的总督。” “可是,这样的人才上哪去找啊。” 陈景恪也很无奈,别的事情他都可以想想办法,唯有此事他也束手无策。 朱雄英犹豫了一下,说道:“我那边倒是有一个人才,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胜任这个职务。” 朱标眉头一挑,说道:“哦,什么人?” 陈景恪也很好奇,他竟然还认识这种人才?以前没听说过啊。 莫非这小子有异心?背着我偷偷的拉拢人才。 朱雄英说道:“鸿胪寺丞傅安,当年曾出使高丽,面对伪王辛禑和大将李成桂等人都毫不怯场。” “后高丽覆灭,因功升任鸿胪寺主簿。” “之前我建立外交规则,他也出力甚多,被提拔为鸿胪寺丞。” “近些年一直负责番邦事务,在推广《华夏简史》方面亦有不错的表现。” “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经济方面的才能了。” 听说了他的履历,陈景恪也颇为意外,这还真是个人才。 果然,被历史埋没的人才实在太多了。 很多人缺的就是一个机会罢了。 事实上他不知道,上辈子傅安就被称之为明初杰出外交家。 出使帖木儿汗国,面对死亡威胁坚贞不屈,堪称明朝苏武。 这一世他大概率是不用出使帖木儿汗国了,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在别的赛道上,他依然脱颖而出。 朱标对傅安也相当满意,但…… “淡马锡是商业之城,他不懂经济之道,如何能胜任。” 陈景恪却说道:“陛下,不若将淡马锡设为特区。” “之前我们商议,在特区增设两个衙门,正好先在淡马锡实施。” “傅安不懂经济没关系,只要他肯听专业人员的建议就足够了。” “到时候商业的事情,就交给市管局的人负责,他这个总督只需要抓总就可以了。” 朱标也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就说道: “也只能如此了……明日让傅安来见我,顺便让他突击学习一下经济之道。” 至于别的配套官员,要求倒是没有那么高,朱标自己就任命了。 比如综改局和市管局的主官,直接从内阁行走里面挑选了两个人担任。 事情商量好之后,朱雄英派人通知傅安入宫觐见。 虽然没有直接说做什么,但入宫面圣就是一次机会。 对于傅安来说,这可真的是天上掉馅饼一般,兴奋的一宿没睡着。 第二天朱标、陈景恪两人对他进行了面试,发现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缺点也正如之前所猜测的那般,他对经济之道了解不多。 不过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朱标倒也没有失望。 当即就宣布了对他的任命,并给他找来了几个老师,临时突击了解经济之道。 鉴于淡马锡的重要性,也将藩属体系的更多内容告诉了他。 至于帝国计划,暂时他还没资格知道。 即便如此,也让傅安震惊不已。 没想到围绕一个小小的淡马锡,朝廷竟然下了如此大的一盘棋。 而现在这个重担竟然落在了自己肩膀上。 他非但没觉得压力大,反而非常的兴奋。 做好了青史留名是必然的,甚至有机会展望一下部阁大佬的位置。 同时他心里还稍稍腹诽了一下许柴佬,这么好的机会,竟然弄成这种鬼样子。 商人就是商人,成不了大器。 时间快速流失,不知不觉一个月时间过去。 这天一个消息传回,秦王朱樉血洗淡马锡岛,共有九万余人被杀。 消息一经传开,举世震惊。 第346章 屠杀继续 秦王朱樉在淡马锡岛屠九万余人,更是一次性屠杀了六七万人。 这个消息先在南洋列国传扬开来,一开始大家还不信。 秦王是嗜杀,可这是九万人,能说杀就杀吗? 况且淡马锡总共才多少人。 九万,等于是将岛给洗了一遍。 淡马锡的重要性只要是出过海的都知道,朝廷会愿意? 可是很快秦王府发来公函照会列国,不用怀疑,事儿是真的。 原因也说的一清二楚,人心坏了、秩序乱了,推倒重来。 并且还警告列国,必须遵守淡马锡岛所有规矩,否则下次被屠的是谁就不好说了。 看完公函,列国的国主皆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那可是九万人啊。 很多小国的人数都没那么多,说屠就屠了? 然后受到惊吓的南洋各势力,都下达了相似的命令: 必须遵守淡马锡的规矩,违者族诛。 九万条人命带来的震慑力,是实打实的。 但朱樉的行动并未就此结束,接着他就下令,对世居南洋的大家族动了手。 吕宋岛,楚国。 正盘算着怎么从土著手里多抢……呸,多教化一些土著的楚王朱桢,听到这个消息愣了许久。 等回过神后,连忙询问自己在淡马锡那边的生意。 得知手下全部被杀,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吓的有些心慌。 然后立即下令,停止所有非法生意。 并且晓喻全国官民,以后必须遵守大明的规矩。 不只是在淡马锡岛上遵守,在楚国地界内也一样要遵守。 否则诛。 这下楚国的官商都不愿意了,在淡马锡岛遵守就算了,为何在楚国也要遵守? 他们就通过各种渠道,向朱桢表达了抗议。 朱桢先是给出解释:“秦王的性子本就嗜杀,又被圈禁了数年,心中憋着一口气等着发泄。” “这一点太上皇和皇上不可能不知道。” “却还让他来处理淡马锡之事,足见对新法的重视,以及推行新法的决心。” “我楚国是大明经营南洋的核心之一,律法早晚都要向淡马锡看齐。” “与其等朝廷动手逼迫我们,不如主动响应,还能获得赞许讨得更多好处。” 但对于他这套说辞,楚国内的官僚们明显不以为然。 你就是太怯懦,被秦王给吓到了。 你去和秦王干一架又能咋地,作为亲兄弟他还能把你给杀了不成? 大家都反对新法,朱桢也很头疼。 就在他着急上火的时候,朱樉又给他送来了一封书信。 这让朱桢很惊讶,他和朱樉的关系其实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朱樉下西洋,路过楚国都没拐个弯,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这个便宜二哥突然写信过来,到底是几个意思? 莫非是知道了楚国在淡马锡岛干过的事儿,写信问罪来了? 一想到这里,他就更慌了。 虽然大家都是皇子,可皇子之间亦有差距,他是万万不敢和朱樉呲牙的。 此时,这封很普通的信,在朱桢眼里就成了火山。 他用有些颤抖的手打开,等看清楚里面的内容,心中的石头顿时落地。 然后升起无限的喜悦。 不是找我的麻烦,还要找我联手打击南洋大族,谁缴获的财产归谁? 一想到楚国境内那些世居南洋的大海商,朱桢就激动的直流口水。 那些人是真有钱,比他这个楚王还有钱。 关键是他们还掌握着商路,那玩意儿堪比印钞机。 他早就垂涎三尺了。 只是楚国初建,国祚还不稳定。 而南洋大族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很多土人那里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朝廷。 朱桢也不敢轻易对他们动手。 但现在不一样了,楚国已经站稳脚跟,南洋大族反而成了推行王权的阻碍。 再加上这次是朱樉牵头,就算出了事儿也有这个二哥顶缸,实在没有不动手的理由啊。 于是他立即找来自己的心腹商议,结果自然没有意外。 他的心腹都是从大明过来的,对南洋大族本就没有好感,双方甚至多有摩擦。 这会儿要对南洋大族动手,他们自然不会反对。 于是,在淡马锡屠杀结束后的第二十天,南洋腥风血雨再起。 朱樉的亲王卫队,对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婆罗等国的南洋大族,展开了军事行动。 而楚国也出兵,对整个吕宋岛的大族进行了围剿。 这些南洋大族平日里看起来前呼后拥,实际上大多都是商人。 他们手里的武装力量也就是小猫两三只,用来欺负一下普通人还行,在正规军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朱樉其实并没有出动多少人,而且他也没准备将南洋大族全灭了。 “南洋大族远离朝廷,太忘乎所以了。” “之前就是他们带头破坏淡马锡的规则,必须要给予严厉打击。 “但这些大族并非一无用处,用好了能帮朝廷解决不少问题。” “尤其是在南洋这种地方,他们在事实上帮大明传播了文化。” “所以我并不准备将他们全部消灭,只要将实力最强,平日里最不服王命的那一批打掉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他没说,他去小亚细亚任务非常重,投入多少资源都不够。 朝廷给的资源确实不少,却也是杯水车薪。 将南洋的大族收割一批,能聚拢不少资源。 对此,许柴佬保持了沉默,即便许家也在打击范围内,他都没有任何表示。 之前的事情让他学到了太多东西。 朱樉和朱桢的行动,再次让南洋列国瑟瑟发抖,生怕两兄弟来一出假道伐虢。 活跃在南洋的大族,更是吓破了胆子。 之前许柴佬的软弱,以及楚国对他们的依赖,让他们以为朝廷也不过如此。 这次他们终于知道,朝廷为什么叫朝廷。 自己那点资本,在朝廷眼里什么都不是。 楚国,许家。 面对凶神恶煞般的楚国军队,许家彻底陷入了混乱。 以前趾高气昂,言语间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的各大掌柜,此时惶恐的犹如老鼠一般。 好几个人冲到大堂,质问许光宪为何不想办法。 还有人骂他生了个白眼狼,肯定是许柴佬指使的。 许光宪只是目光冷冷的扫了他们一眼,然后就闭上眼睛不再理会。 当初迫于压力,他将许柴佬逐出家族,甚至邀请各家做见证从族谱上除名。 后来许柴佬成为淡马锡总督,又有人腆着脸去问他要好处。 被拒绝之后,就开始骂他数典忘祖。 之后他们又理直气壮的带头违反淡马锡律法。 可以说,淡马锡变成今日这般模样,他们占有很大责任。 当然,最大的责任肯定是许柴佬自己软弱。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在南洋生活久了的大族,确实缺少对国家的归属感。 尤其缺的,是对强大国家的敬畏。 以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最终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朱樉考虑到大族的积极作用,并没有赶尽杀绝。 但朱桢不同,他针对的目标全是楚国和吕宋群岛上的大族。 作为君主,肯定不喜欢大族。 以前没机会,现在既然动了手,那自然不会再留尾巴。 所以他采用的是无差别攻击。 吕宋群岛上的大族,几乎被屠戮一空。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紧接着他就对岛上的,几个大型土著部落发起了进攻。 理由很简单,勾结大族意图谋反。 啥,你说冤枉? 那去问妈祖祂老人家伸冤去吧。 等楚国完成军事行动,朱桢重提新法的时候,举国上下再无一人反对。 然后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楚国竟然成了所有国家里,第一个全面施行新法的国家。 未来甚至成了大明的官僚培训基地。 言归正传。 朱樉在南洋的行动压根就没想过保密,恰恰相反,他恨不得拿着大喇叭吆喝的满世界都知道。 所以没多久,泉州、福州等几个港口城市,就知道了秦王在南洋大开杀戒的消息。 因为不知道详情,各种消息传的很离谱。 什么秦王在淡马锡岛被奸商坑了,一怒之下屠了整座岛屿,鸡犬不留。 还有传是当地大族违法王法,被秦王抓住机会给杀了。 朱樉具体杀了多少人,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有说五六万的,也有说十五六万的,还有说五六十万的。 甚至有说南洋被杀光了的。 自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这些话,很多人都认为是谣言。
相关推荐: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倒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小怂包重生记(1v2)
缠绵星洲(1v1虐爱)
修仙有劫
姑母撩人
心情小雨(1v1强制)
她太投入(骨科gl)
宣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