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渔夫和美人鱼(H) > 第164章

第164章

心协力,咱大明方有今日盛况……” “但咱也累了,想歇歇了。” “以前咱怕太子年幼无法担当重任,不敢有所懈怠……” “现在他已到壮年,且这么多年来协助我处理朝政未有失误。” “上能孝敬父母,下能友爱兄弟,外能得百官之心……” “咱很欣慰,终于可以放心的歇歇了。” 这话可以说是情真意切,不少官吏都深受感动。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朱标正式开始监国。 但大家都把握不准,朱元璋到底退到什么程度了。 所以第二天,照样有许多奏疏被送到了他那里。 朱元璋看都没看,全部送到了东宫,并严令以后不许再将奏疏送来。 并且还拒绝了所有的觐见请求,只有徐达、汤和等老臣才能见到他。 这其实是一次很正常的试探。 大家先要知道朱元璋的真实心意,才能确定以后如何自处。 如果他将这些奏疏留下了,那就说明他并未真正放权,大事还要找他汇报。 现在他看都没看就弄走,还严令以后不许送,还拒绝所有觐见。 就说明他是真的彻底退,以后除非有天大的事情,一般都不用再来找他了。 群臣心里有了谱,做事自然也就有了分寸。 接着大家都将目光看向了朱标,等待着这位太子殿下会如何做。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朱标这会儿应该以求稳为主。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么做一来是安皇帝的心,你看吧我不会胡来的。 二来是安群臣的心,大家放心干活,我不会动你们的。 三来也需要时间熟悉政务,以免贸然出手反而坏了大事。 等过上几个月,彻底稳定下来之后,再按照自己的心意,一点点对国政进行调整。 但朱标就是朱标,不同于任何一个太子。 他一上来就直接下达了几条政令,而且还都是和军方有关的。 说白了,他一上手就先动了兵权。 他先是下令,北部边军收缩兵力,严加防范北元南下劫掠,且无令不得擅启边衅。 这可以说和朱元璋的主动出击策略完全背道而驰。 文官集团自然非常高兴,大明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但武将和勋贵集团却出现了不小的微词。 倒不是他们不满意朱标,就算朱元璋突然这么做,军方也会有意见的。 不打仗我们靠什么立军功,我们靠什么封妻荫子? 靠国家给的俸禄,我们几时才能发财? 当然,他们更担心的是,国家是不是从此就刀兵入库、马放南山了。 真要如此,他们军方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这是涉及到根本利益的事情,不是针对朱标。 就在这时,徐达、蓝玉、冯胜、傅有德等统帅,纷纷站出来表示对太子的支持。 这些大佬出面,军方和勋贵马上就老实了,政策顺利执行。 亲眼目睹了此事,陈景恪感叹不已。 但凡换一个太子,都不会在刚掌权的时候就先对军方下手。 可他是朱标,所以他做了,而且还非常顺利的就做成了。 “看到了吧,什么叫威望,这就是,你要和殿下学的还多着呢。” 他如是对朱雄英说道。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那是我爹,我不比你了解吗?” 然后他凑过来说道:“我考虑了一下,教化百姓之事不能通过学政。” 他说的教化百姓,是和前朝做对比,让百姓知道大明的好,以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 陈景恪疑惑的道:“哦,为何?不通过学政,你准备怎么做?” 朱雄英说道:“你想啊,普通百姓有几个能读的起书的?” “我们从学政入手,能看到这种对比的,还是只有读书人群体。” “百姓照样看不到,又有何用?” “总不能让学子们去乡村给百姓们上课吧?” 啧,古代版读书人下乡? 算了,还是别搞了。 陈景恪也觉得很有道理,就问道:“确实如此,那你觉得该怎么办才好?” 朱雄英说道:“从军方入手。” 陈景恪失笑道:“你不会准备让军人去教育百姓吧?” 朱雄英很认真的说道:“你听我慢慢说……大明没有预备役制度,这一点你是知道的。” 陈景恪颔首,预备役在东汉以前是很常见的制度。 百姓农闲季节接受军事训练,平时是维护地方治安的主要力量,有需要可以直接招募入军上战场。 后来光武帝刘秀废除郡国兵和兵役制,改为募兵制。 募兵就是拿钱当兵,于是就出现了以当兵为生的职业兵。 有了职业兵,预备役就成了非必要的东西,也跟着被废。 后来的朝代,有的继续采用预备役制度,有的没有设置预备役。 大明也没有预备役,为什么呢? 一开始朱元璋采用的军户制,兵皆从军户出,也就没必要再从普通百姓里搞预备役了。 毕竟预备役每年训练,哪怕只有一个月,也会耽搁生产,还会增加百姓的负担。 这也是光武帝废除预备役的初衷。 他太了解民间疾苦了,采用了很多减轻民间负担的措施。 后来因为陈景恪的提议,大明取消了军户制改为募兵制加军功爵制,也同样没有搞预备役。 一开始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缺陷,等需要补充新兵的时候,军方发现新兵的素质非常差。 需要更长时间训练,才能成为合格的士兵。 平时这个问题还不算大,可真遇到紧急情况了,是很致命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预备役。 全新的预备役制度,已经制定好了,只不过眼下还未来得及实施。 朱雄英继续说道:“预备役士兵每年都需要训练一个月,我们就利用这一个月时间教化他们。” “然后等他们训练结束,再回家将这些东西告诉家里人。” “人都有好为人师的一面,普通百姓也一样。” “他们学到了新东西,回家之后必然会炫耀。” “如此一来,用不了多久百姓就能知道大明的好。” “而且这么做还可以避开学政系统,减少阻力。” 还是那句话,学政系统是国之大事,无数人都盯着这一块的。 贸然从这里入手,会引起强烈的反弹,这是朱雄英不愿意见到的。 听完他的计划,陈景恪不禁击掌赞道: “妙啊,这一招实在是妙。” “既可以避开敏感的学政系统,又可以直接将信息传递给最基层的百姓。” “对于预备役士兵来说,这也是一次开阔视野的机会。” “对朝廷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为他们做思想工作的机会,能让他们明白为何而战。” 见得到他的认可,朱雄英也彻底放下心来,然后得意的道: “你也觉得可行吗?哈哈……我可真是太聪明了。” 陈景恪心下莞尔:“你能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确实很聪明。” “而且这一招用好了,也有助于打破士绅阶层对话语权的垄断。” 朝廷想要将自己的声音传达到基层,只能依靠官僚士绅。 至于他们会不会传达,传达的过程中又会如何魔改,朝廷根本就控制不了。 即便朱元璋通过种种手段,狠狠的打击了士绅宗族势力,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 如果朱雄英这一招用好了,朝廷就又多了一种向民间传达信息的途径。 古代预备役,基本是每户出一名壮丁参加。 只要朝廷在集训的时候,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告诉他,就相当于是告诉了他的家庭。 而且文武分离,这条渠道也不用担心被文官堵塞。 朱雄英也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兴奋的道: “是啊,朝廷也可以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通过预备役的口,充分了解基层信息。” “如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文官集团欺上瞒下。” “好好好,我马上就将此策整理出来,去找皇爷爷商量。” 陈景恪拦住他,说道:“别急,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朱雄英顿时就知道,他又有了新想法,立即就追问道: “你想到了什么?” 陈景恪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你不觉得现在的兵役制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吗。”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么问题?” 陈景恪说道:“退役和轮休制度,主要是轮休。” 朱雄英不解的道:“轮休?” 陈景恪解释道:“现在的兵役制度,默认了一旦参军入伍就要终生服役。” “除非是伤残或者朝廷缩编军队,才会有部分人被退役。” “当然,这不是关键问题。” “问题是,朝廷没有制定轮换制度。” “这就意味着一旦服役就要永远生活在军队里,直到死亡或者退役那天。” “可士兵是人不是机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也有家人也需要正常生活。” “现在正在服役的明军,很多已经从军二三十年。” 以前大明采用的是军户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是可以回家生活的。 且必须回家生活,因为他们还承担着屯田任务。 “可军户制废除之后,朝廷却没有制定相应的轮换政策。” “这也就意味着,自从军制改革以来,将士们就在没有休息过一天。” “现在时间短还没什么,时间一长后果不堪设想啊。” 这是上次他推测北元局势变化失误之后,重新检视了自己过往的政策,发现的一个缺陷。 一个在古代人看来压根就无所谓的问题。 因为从募兵制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基本就意味着终身制。 可是作为一个现代人,陈景恪太清楚这种制度的残酷之处。 所以改变就成了必然。 只是当时的情况不适合提出轮换制——说白了,轮换制只有在非战时才能使用。 之前大明一直主动出击,他突然要搞轮换制,是很不合时宜的。 本来他的计划是,接下来五年朝廷以休养生息为主,他趁机提出轮换制,是最合适的。 现在朱雄英突发奇想,要在预备役制度里面,添加一个思想教育课。 他临时决定,既然要改那就一起改。 别今天改一点,明天改一点,简单的事情反而变复杂了。 陈景恪将轮换制的重要性,详细的给朱雄英剖析了一遍: “人的精神承载度是有限的,一旦超过极限很容易崩溃。” “所以必须要给将士们轮休时间,让他们去过正常人的生活。” “因为体验过正常生活的美好,他们才会更有动力去拼搏。” 朱雄英沉吟许久,颔首说道:“有道理,别说是将士们,若让我天天待在一个地方不动。” “不能见妙锦……额,不能见家人,我也会厌烦。” 陈景恪假装没有听到他的口误,继续说道: “而且咱们可以先在军中,给将士们做思想工作,教他们忠君爱国。” “等将士们轮休回家,也同样会将在军中学到的东西告诉家人。” “与你在预备役展开的教化工作齐头并进,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朱雄英连连点头,说道:“是极是极……可是要如何轮休,又不影响国家安危呢?” 第271章 大课堂 “大明的军制存在着很多漏洞,或者说从东汉光武帝改革军制以来,这些漏洞就一直存在,历朝历代都未能解决。” 陈景恪决定从头梳理一下军制问题。 他的对面坐着的则是朱元璋、朱标、徐达、冯胜、蓝玉等人。 朱元璋问道:“具体摊开来说说。” 徐达等人都是第一次听课,倍感新鲜。 之前他们突然接到朱元璋的召见,说是有关于军制的事情找他们商量。 本来他们以为皇帝又有什么新想法,到了才知道竟然是听陈景恪讲课。 惊讶之余也充满了好奇。 要知道他们可都是当朝名帅,整天都在研究这些东西。 莫非这位陈伴读还能讲出什么新花样不成? 而陈景恪也是语出惊人,一开始就点明军制存在巨大漏洞。 而且还不是大明一朝的问题,而是以东汉光武帝刘秀为界限,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存在的问题。 这么多朝代都没解决的漏洞,他们怎么不知道? 还有,为何是光武帝以后才出现的,之前呢? 倒不是他们无知什么的,作为将领他们研究最多的是如何用兵。 对于军制变革史的了解,还真不一定比懂历史的文人多。 朱元璋算是对军制变革最了解的,作为开国皇帝,他要建立各种制度,就必须先了解才行。 但他的了解依然不够全面。 毕竟他是皇帝,要兼顾的事情实在太多,没那么多精力放在军制上。 陈景恪说道:“咱们先说光武帝之前,当时采用的是征兵制,有田有产者都要服兵役。” “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义务兵……服兵役是百姓应尽的义务。” “但是义务兵是有服役期限的,两年、三年、五年不等,到期轮换一次。” “服役期够了,就可以回家过正常生活。” “暂时未轮到服役的百姓,或者已经退役的军人,并不意味着就什么都不做。” “他们要接受准军事训练,每年农闲季节接受二十天或者一个月的军事训练。” “这种方式,我称之为预备役。” “这么做的好处很多,大批的预备役稍加训练就是合格的士兵,减轻了军队的压力。” “而且预备役平时在乡里,也是维护治安的有生力量。” 这些事情有人知道,比如徐达、傅有德等人,都了解过。 但也有人不知道,比如蓝玉。 不是贬低他,打仗他在行,别的方面……就这么说吧,他就是一纯纯的武夫。 所以听到陈景恪这番讲解,他非常兴奋:“好办法,真是好办法。” “预备役让朝廷拥有了源源不断的优秀后备兵源,轮换制也能让军人有机会喘息。” “没想到古代竟然就已经有如此优秀的军制……可是为何后来就废除不用了?” 朱雄英连忙背过脸,假装不认识他。 这个外舅公,太没学问啦。 陈景恪解释道:“站在朝廷的角度来看,这么做确实好处很大,可是此法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因为在那时期当兵是没有军饷的,士兵还要自己负责采购武器装备,自己负责当兵期间的粮饷。” “虽然汉初有授田制,当兵就给分田。” “可后来随着土地兼并加剧,朝廷拿不出土地,授田制就名存实亡了。” “再之后征兵就反过来了,只从有田有产的百姓里征募,无田无产的连兵都当不上。” “对于百姓来说,负担一个义务兵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每年一个月的训练,大量劳动力无法从事生产,又进一步耽搁了农业生产。” “到了西汉中晚期,就已经有大量百姓因为兵役制破产。” 蓝玉不说话了,他也是普通人出身,对繁重的徭役深有体会。 只是想一想就知道,一个普通家庭担负一名义务兵,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在座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贫民出身,对此也是感同身受。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光武帝虽然是宗室之后,但从小生活在民间,是了解民间疾苦的。” “他得了天下之后,就一直在想办法缓解百姓的负担。” “于是他将征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国家包揽了军队的一切开销,还要给军人发军饷。” “预备役也被废除,让百姓有更多时间从事成产。” 朱元璋赞叹道:“此举就可以看出,光武帝是一位懂得体恤百姓的明君。”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光武帝那确实是明君。 陈景恪自然也认同这一点,光武帝和之后的明章二帝,那都可以说是君主的典范。 但明君也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现在恰恰就是在讲他们不足的地方。 所以,他话锋一转说道:“但是光武帝虽然拿出了募兵制,却并未将此制度完善,之后的明章二帝也未能做到。” “甚至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未能将此制度完善。” 众人都竖起了耳朵,终于要开始讲重点了。 陈景恪说道:“光武帝的募兵制第一个缺点,就是没有考虑兵源问题。” “募兵的特点是什么?自愿当兵。” “王朝初期人少地多,百姓基本都能分配到土地,能好好种地又有几个愿意出来当兵的?” “军队数量不够怎么办?他们采用的方法是,抓捕流民、让市井无赖甚至罪犯当兵。” “让囚犯当兵在之前也出现过,但那都是人手不足时期的临时办法。” “正常情况下,还是从良家子征募士兵。” “将之作为制度存在,就是从光武帝时期开始的。” “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有田有产的良家子更讲规矩,也更便于管理,作战能力也更强。” “流民、无赖、罪犯,这些人无牵无挂又道德败坏,上了战场偷奸耍滑,导致军队战斗力不足。” “这些人大量充斥军队,也导致军纪败坏。” “军人之前地位是很高的,但从这个时期开始将降低了许多。” “而且光武帝还未规定轮换制和退役制,这些人一旦加入军队,基本就意味着终身服役。” “没有人觉得这么做有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国家给他们发了军饷,他们就应该一辈子呆在军队里。” “这么做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人是血肉之躯,有七情六欲,除了吃饭还有别的需求。” “当时的统治者,完全否定了军人这方面的需求。” “不过在东汉时期,这个漏洞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恶果……” “因为没多久,豪强地主阶层就完成了土地兼并,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 “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无所依,要么卖身为奴,要么就去当兵。” “于是职业军人正式出现,他们的职业就是当兵,终身服役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好事。” “还有就是汉朝大量使用蛮夷雇佣军,比如乌桓就是以雇佣军出名的。” “这些蛮夷也没有土地,除了打仗别无生计……” “但这么做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以前当兵是义务,是为了保家卫国。” “现在当兵是为了钱。” “战斗力会不会因此降低且不去说,就说这种思想就很危险。” 众人都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朱元璋直接说道:“谁给他们钱,他们就为谁打仗,原来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是从此时就埋下了伏笔。” 陈景恪却摇头道:“话不能这么说,秦末和西汉末年,也一样演变出了混战局面。” “混乱必然会造成军阀混战,这和什么制度没有关系。” 朱元璋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 他的话相当于是将东汉末年的混乱,归罪于刘秀的政策。 哪有十全十美的政策,王朝延续两百年基本都会病入膏肓。 这是什么制度都无法避免的,至少眼下没人能找到跳出这个规律的办法。 大明的种种改革,眼下看起来很好用,但以后会如何谁知道呢。 难道就因为王朝灭亡了,就将罪过归于前几代君主吗?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是,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最重要的军制上出现如此大的漏洞,是极为不应该的。” “之后历朝历代也在摸索完善这个制度,其中以唐朝的府兵制最为知名。” “但府兵制也可以看做是征兵制的变种——征募良家子从军,并分配土地。” “它的优点是建立了完善的轮休制度,从军三年可以休息两年,大致是这个样子。” “它的缺点也是终身制,没有退役这个概念。” “不过府兵一旦参军就可以获得四五百亩良田,士兵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的。” “而且府兵是征募,不是强制。” “愿意接受这个交易的就来参军,不愿意接受这个交易的就别来。” “百姓参军前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再加上军功爵制的激励。” “府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往往能以少胜多。” “只是后来随着大唐疆域的扩张,从长安到西域一来一往光路上就要耗费一年时间。” “轮休就变得非常麻烦,于是就从三年一休变成五年一休,后来干脆就不休了。” “得不到休息的士兵,逐渐开始厌战。” “而且随着土地兼并,朝廷手中也拿不出多余的土地分给士兵,府兵制就崩溃了。” “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主要采用的也是募兵制。” “而且他们的募兵制几乎走了东汉的老路,没有预备役,兵源不合格。” “没有完善的轮休和退役制度,几乎是终身制服役。” “唐朝君主的思想和东汉君主是一样的,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么做是否合适。” “在他们看来,我给你发军饷了,你就得终身服役。” “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拿钱买命的阶段。” “君主都做此想,下面的将军和士兵就更加的现实了。” 众人都陷入了沉思,以前他们还没觉得,此时听陈景恪这么一分析才明白,其中的问题是多么严重。 都不需要懂什么大道理,只要将自己带入普通士兵,就知道后果有多严重了。 陈景恪没有在继续往下说,例子说这么多已经足够了。 况且再说就要说宋朝了,这个朝代实在没啥可说的。 元朝就更没啥可说的了。 至于大明……现在说的就是当前存在的问题。 良久,朱元璋才开口说道:“天德,你怎么看?” 作为军方第一人,他自然要发表意见的。 徐达开口说道:“景恪的意思我大致听懂了。” “按照他的说法,一个完整的兵役制度,应该包含预备役、轮换、退役等方面。” “从光武帝之后的兵役制度,在这三点上都

相关推荐: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倒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小怂包重生记(1v2)   缠绵星洲(1v1虐爱)   修仙有劫   姑母撩人   心情小雨(1v1强制)   她太投入(骨科gl)   宣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