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两人一起返回,在门口告别各自回家。 一进门,福清就迎了上来。 陈景恪先是说了几句体己话,然后询问了父母在哪。 福清回道:“爹娘都是闲不住的人,出门逛街去了。” 陈景恪点点头,没有在说什么。 之后福清带着他四处参观。 对这处宅子,陈景恪就只有一个印象,大。 比应天那处宅子大了四五倍的样子。 转了一圈,他竟然觉得有点累。 空间大了,东西自然也就多。 比如后花园还挖了一个池塘,从外面的水渠引的活水。 对于这种奢华,他并不是很喜欢,但也知道这是在所难免的。 不说自己的身份,就福清的公主身份,宅院就小不了。 陈远两口子一直到下午才回来,见到陈景恪也并没有太过于兴奋。 毕竟才分开没几天。 陈景恪问起他们对洛阳的印象,夫妻俩的评价很一致: 大,但太冷清了。 “就那几条街人多一点,其他地方都是空落落的,半天见不到一个人。” 福清担心的道:“您二老可别去人少的地方,当心遇到歹人。” 陈景恪颔首说道:“洛阳城的设计人口是百万人,现在满打满算才二十万人,空一点很正常。” “等再过几年人就会多起来的,到那个时候你们就该嫌人多了。” 陈远摇摇头道:“哪能嫌人多,人多了才热闹……” ----------------- 之后朱元璋挑选黄道吉日,祭拜了天地和宗庙,正式宣告完成迁都。 但事情却远不算结束,各个部门都要重新适应环境。 尤其是地方和中央对接的问题,更是需要一点点调整,这些都需要时间。 陈景恪也抽空去了一趟自己的书院。 就在皇城西十五里处,同样处在伊洛二水之间的一片广阔土地上。 将书院放在这种地方,可以说是陈景恪野心的一种体现。 他要在这里打造一座学城。 当然,这都是未来的事情了,眼下这片土地上就只有他的这一座书院。 书院不算大,占地只有五十余亩。 内部房屋之类的都已经按照他的要求建好,只要人员配齐就可以开课。 他进去参观了一圈就离开了。 之后他找到程一民等人,让他们将形学研究班放在这座书院里。 同时也会从他们之中,选出一批人当教书先生。 教授学生就要有教材,陈景恪自然不会采用古代这种四书五经。 他直接仿照前世小学弄了四门科目。 语文、算学、自然、历史。 前两者就不说了,和前世没啥大的区别,不外乎就是教人识字、算数。 《自然》主要是介绍一些自然知识,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初步接触理科。 《历史》也很简单,将华夏历史梳理成一条简单的线,让学生初步了解华夏文明。 启蒙完成,才会教授进一步的理科学问。 对于他的计划,形学研究班的人虽然不解,但也给予了支持。 陈景恪也是一个公众人物了,很多人都在关注他的信息。 关于他要开办书院,教授学生独门学问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对此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则很好奇他要教什么。 毕竟他自己的能力是已经获得大家认可的,如果真的能从这里学到一些本领,也不失为一个好出路。 于是不少人来打听,他到底教授什么学问。 结果传着传着,就传成了他要教人百工技巧之术。 这一下就让大多数人失去了兴趣。 原本对他开办学堂抱有敌意的儒家读书人,也彻底放下心来。 对这些事情,陈景恪一概置之不理。 随他们怎么想,越是没人在意越好。 反正他又不缺学生。 就在他忙着弄学院的时候,蓝玉大军凯旋回京,朝廷为他们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但也就在此时,一条情报先一步传入洛阳。 北元伪帝脱古思帖木儿被部下所杀。 第267章 好男儿,当如是。 “真让你猜中了,也速迭儿果然作乱,于半路截杀了北元伪帝和伪太子等人,自立为北元大汗。” 朱元璋惊叹的说道。 当时陈景恪给他分析北元局势,他也只是觉得有这种可能,并没有完全听信。 毕竟局势的发展千变万化,谁能保证事情一定会这么走? 作为君主,他必须要考虑到所有的可能。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才过去没几天,陈景恪的预测都一一实现了。 徐达等人也同样赞叹不已,陈景恪再一次展现了自己对局势的判断能力。 陈景恪接过情报详细看了起来。 在被蓝玉袭击之后,天元帝带着太子、丞相等人逃走,一路上聚拢了万余部众。 然而紧接着,他们就被也速迭儿袭击全军覆没。 天元帝父子被活捉,后被也速迭儿以弓弦勒死。 看完这个情报,陈景恪也同样惊讶不已。 也速迭儿真的犯上作乱了?还将天元帝父子给杀了? 上辈子他毕竟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对北元的了解非常有限。 也就知道冯胜北伐辽东,蓝玉突袭北元王廷。 再之后就是朱棣五征漠北,但也只知道朱棣北征了五次,具体怎么打的就一无所知了。 反正北元被打的几近覆灭。 因为中原王朝缺乏对草原的统治手段,导致瓦剌崛起接替了北元,成为草原霸主。 再然后就是土木堡之变了……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至于被蓝玉突袭之后,北元变成了什么样子,他就一无所知了。 之前他给朱元璋分析的,北元会因为此事陷入内乱,完全是自己根据情报分析出来的。 至于依据,只有四个字:主弱从强。 北元王廷被蓝玉袭击,直属于北元皇帝的势力损失严重,元帝兵少将寡靠什么统领其他部族? 这一点别说是更讲究拳头的草原部族,就算是中原王朝也不例外。 周王室为什么成为吉祥物?唐朝为什么藩镇割据? 这都是鲜活的例子。 自古以来,不论是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明,主弱从强都必然会引起混乱乃至改朝换代。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也速迭儿竟然如此的狠辣和果断。 这边得知王廷被袭击,那边就在脱古思帖木儿逃亡途中设伏。 在杀掉天元帝父子之后,立即自命为北元大汗。 但凡他有一丝犹豫,事情都不会这么顺利。 只能说,自古成大事者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 但随即陈景恪就脸色凝重的道:“事情恐怕不妙了。” 朱元璋微微一愣,不解的道:“怎么了?伪帝被杀,北元陷入混乱,这不正是你预测的最好情况吗?” 徐达等人也面露不解。 陈景恪解释道:“以中原文化,弑主乃大逆不道,会遭到其他势力的唾弃成为众矢之。” “可北元是游牧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是谁的拳头大,谁就可以当家做主。” “如果伪帝不死,他还能靠着威望和大义名分,聚拢一部分力量,与各大部落相争。” “如此北元各部反而会陷入混乱。” “现在他死了,实力最强的也速迭儿就能按照草原习俗,顺理成章的成为蒙古大汗。” “纵使有人不服,也很难与他相抗衡。” “用不了多久,他就能重新一统北元。” 朱元璋质疑道:“北元入主中原近百年,应当会被中原文化所影响的吧?”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北元虽然入主中原,却并没有被中原文化所影响。” 自古以来,进入中原的异族不知凡几,然而这些部族最后全都被中原文化所同化。 最后基本都成了中原的一部分。 唯有蒙古始终保持着独立性。 蒙古人是骄傲的,他们的马蹄征服了欧亚大陆,创建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 这样的民族,又怎么会去学习手下败将的文化? 北元建立后,蒙古普通百姓也并未进入中原定居,而是继续生活在草原上。 他们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独立性。 所以,也速迭儿弑君并不会引起什么强烈反对,只要他实力够强,那他就是北元之主。 陈景恪推测的北元会陷入混乱,是建立在天元帝还活着的基础上的。 现在他死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陈景恪最后总结道:“故,北元非但不会陷入混乱,接下来两年反而会疯狂的南下劫掠。” 朱元璋等人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表情变的凝重起来。 徐达不禁颔首说道:“如果真如景恪推测,也速迭儿新君继位,就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积累威望。” “对草原部落来说,再没有比南下劫掠中原,更能积累威望的事情了。” 朱元璋已经接受了现实,却没有丝毫担忧,而是杀气腾腾的道: “那就打,当年元朝何等强盛,都被咱赶出了中原。” “区区北元余孽,又何惧有之。” 其他人也被这自信感染,纷纷叫着要再次北征草原。 陈景恪叹道:“倒不是怕他们,而是一个草原内乱的机会就这么错过了,有点遗憾罢了。” 朱元璋笑道:“你对局势的认识非常敏锐,分析也总能一针见血。” “有这份能力,将来好好辅佐雄英,区区北元又算得了什么。” 徐达拍了拍他肩膀,笑道:“别总想着走捷径,国战就要堂堂正正。” “蒙古不同于之前的任何草原霸主,他们更加的强大和坚韧,想彻底打败他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一点所有人都不得不认同。 之前的草原霸主,都是以自身强权,强行奴役其他各部。 比如突厥,他以自身的强大,奴役契丹、铁勒、回纥等几十个部族。 但他并没有完成身份上的统一。 契丹还是契丹,铁勒还是铁勒,突厥还是突厥。 当突厥自身弱小的时候,那些附从的部落就纷纷背叛。 蒙古不一样,他不但完成了地理上的草原一统,还完成了身份上的一统。 所有的部族都被征服,变成了蒙古的一份子。 也就是说,草原现在就只有一个部族,就是蒙古。 只不过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势力罢了。 统一的民族认同,才是蒙古区别于之前草原霸主的地方。 也是他比前辈们都要强大的地方。 大明和蒙古之间的战争,必将旷日持久,直到有一方彻底倒下。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也没有想过,一下子将蒙古击败。 只是天元帝的死,是真的影响到了他的计划。 “本来我还想着接下来几年,大明休养生息顺便坐山观虎斗,现在也不得不调整策略了。” 徐达等人面露异色,他这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量很大啊。 莫非大明接下来几年,以休养生息为主? 朱元璋自然发现了他们的异常,不过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道: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况且也没谁规定,休养生息就不能对外发动战争。” “以大明的国力,是有能力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支持单线战争的。” 陈景恪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北元不会按照他的剧本来走,只能他去适应局势变化。 接下来几人就一起商议,如何应对北元的变化。 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策略:北部边疆加强防守,头一年以防守反击为主。 这么做是给军队喘息的机会,也是筹备军需粮草的时间。 同时,还能观察北元的局势发展,等一年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打还是继续防守。 “堡垒网计划也可以实施了,前两年水泥大部分都被用来修筑洛阳城。” “现在洛阳城修筑好,产出的水泥大部分都可以支援北部边疆。” “先将堡垒突出五十里,不要屯田,就当成前哨站使用,各部轮流前去驻守值勤。” “如果北元来攻打,就据城而守,并点燃狼烟通知后方支援。” 徐达也很支持这一计划:“北元若来犯,就必须先打下这些堡垒。” “到时候让他们好好尝尝,这水泥堡垒的硬度。” “等到堡垒网修筑好,就可以将战线推进到草原深处,挤压北元的生存空间。” 越过堡垒直接去攻打边防,很容易被堡垒中的军队抄后路。 这也是古代行军打仗,逢城必攻的原因。 计划商量好,大家各自散去。 下午下了差,陈景恪再次和徐达一起往家走。 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徐达邀请陈景恪去自家坐坐。 陈景恪此时也已经知道他的目的,自然不会拒绝。 果不其然,徐达开门见山就询问起接下来大明的政策走向。 陈景恪也没有隐瞒,但也没有细说,只是告诉他以休养生息为主。 至于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 徐达对此自然也是支持的,说道:“自元末至今数十年,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 “大明看起来强盛,百姓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这一点从人口增长就能看得出来。” 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建国前二十年基本都会迎来人口爆发式增长。 但大明立国二十年,人口增长却并不多。 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是连年征战导致民间始终未能恢复元气。 百姓日子过的不好,自然也就养不活那么多的孩子。 弃婴、溺婴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地。 并不是说明朝统治者有什么问题,形势逼迫的大明不得不战。 可客观事实就是,百姓并未得到喘息的机会。 这一世,在陈景恪的影响下,大明内部进行了革新。 采取了很多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 可百姓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更需要长期的和平稳定。 只有长期的和平,他们才能重新投入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 以前大明必须要打,只有打疼了敌人,才能获得和平。 现在北元被重创,已经失去翻盘的机会。 四夷也基本被平定,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套用一句前世网络上用烂了的梗: 大明应该停下来,等一等他的百姓了。 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他们不敢说。 当然,他们说了老朱也大概率不会听。 这个世界,能够改变朱元璋主意的人确实不多。 所幸,陈景恪就是其中之一。 “景恪能看出这一点,并及时调整政策,实在让我佩服。” “有你在,也让我对大明的未来更加的放心了。” 这是徐达最后说的话。 陈景恪心中却没有丝毫开心,只有沉甸甸的。 以前他可以借鉴历史上成熟的经验,但随着新世界时间线的发展,可以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 而他也将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情况,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 但真正治理国家不是玩游戏,游戏可以重来,现实没有反悔的机会。 一个政策的失误,可能就需要无数人命去填坑。 他还无法做到,将人命视为数字。 这一次他对北元的推测,其实已经算是失误了。 只考虑到了天元帝活着,会造成北元分裂的局面。 却没有考虑到他直接被杀的后果。 为什么他会忽略这个结果?因为在中原文化里,弑君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说白了,他也无法跳出自己的认知去思考问题。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以己推人。 还好,这个失误不算大。 朝廷及时获取了北元情报,做出了战略调整,没有造成什么后果。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次教训。 以后考虑事情必须要全面,不能太过于想当然。 未虑胜先虑败,这话不只适用于军事,也同样适用于治理国家。 一条政策,要考虑它成功后带来的好处。 但也要考虑到它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将危害降到最低。 时间过的很快,没多久蓝玉大军凯旋归来。 陈景恪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一路上蓝玉都非常的守规矩。 看来子嗣确实将他给拴住了,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 凯旋大军回来的那一天,整个洛阳城为之一空,无数百姓齐聚港口迎接。 毕竟北元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刀,现在大明击破北元王廷,代表的东西实在太多。 百姓的期望很简单,打败敌寇就可以好好过日子了。 当蓝玉等人出现的时候,现场响起了震天的呐喊: “大明万胜。” 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振奋。 蓝玉激动的脸色涨红。 凯旋仪式他参加过,但那时候主角是别人,他只是陪衬。 而这一次,他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朱雄英自然也要来迎接自己的舅公,看着意气风发的蓝玉,他忽然开口说道: “景恪,谢谢你。” 周围太过于吵闹,陈景恪并没有听清他在说什么,疑惑的问道: “你说什么?” 朱雄英笑道:“没什么,就是想说,好男儿当如是啊。” 第268章 这就是朱雄英 凯旋仪式已经过去了三天,在朝堂上关于此次事件带来的影响还在继续。 或者说,最近几天朝廷都在围绕此事运转。 功臣的封赏,功勋的核准,被俘的北元贵族的安置工作,俘虏的百姓又要如何安置。 这些都需要时间来处理。 但对于百姓来说,事情已经结束了。 参加完凯旋仪式看完热闹,大家就各回各家,各自过自己的小日子去了。 大街上讨论此事的人群都没有多少,百姓更多的还是在关心自己的生计。 走在大街上,陈景恪说道:“你也参加过好几次凯旋仪式了,有没有察觉到洛阳百姓和应天百姓,对此事的态度差异?” 朱雄英若有所思的道:“应天百姓的热情更加持久,能讨论大半个月之久。” “洛阳的百姓似乎并不太关注此事,这才三天就没多少人谈论了。” 陈景恪问道:“可知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应天当了大明二十年国都,百姓更加富庶,有能力和心情去关注生活之外的事情。” “洛阳才刚成为新都,百姓大多都是新迁来的,日子还没有好起来。” “所以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而少关注生计之外的事情。”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也不算错,但这只是其中一小方面,答案其实我以前已经说过很多次了。” 说过很多次了? 朱雄英陷入沉思,良久才试探的道:“认同感和归属感?” 陈景恪赞道:“聪明,就是认同感和归属感。” “算上吴王时期,陛下在应天经营了三十年,那里的百姓都深受陛下恩惠。” “自然而然的也就心向陛下,对大明也更加有归属感。” “所以大明战争得胜,他们才会跟着一起高兴,才会一遍又一遍的讨论。” “洛阳百姓大多都是从外地迁徙而来,因为远离天子,就无所谓什么归属感。” “谁当天子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天下是叫大明还是叫大元,对他们并无区别。” “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胜利的喜悦自然也就比较平淡。” 这种话可谓是大逆不道,但陈景恪说的自然而然。 朱雄英也完全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就犹如在讨论等会儿吃什么一样正常。 “朝廷已经采用了种种政策,来减轻百姓的负担。” “远的不说,仅摊丁入亩一项就可以说是远超历代的仁政。” “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吗?” 说到后面,他语气里已经隐隐带有不满。 陈景恪叹道:“有句话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对比,有对比才会显出差异。” “大家都穷,反而没人会说什么。” “大家都勉强填饱肚子,有一个人却能每天能吃肉。” “大家的日子明明比以前好了,心中却反而产生了不满。” “凭什么我只能勉强糊口,他能天天吃肉?” 朱雄英鄙夷的道:“这种思想实在是……” 陈景恪摆摆手阻止他继续往下说:“我们不讨论这种思想的对错,也无需去批判它。” “我告诉你这些,只是为了让你知道,这是人之常情,是人的本性之一。” “道德家可以去批判这种思想,作为君主你要做的不是批判。” “而是承认他存在,然后学着去利用。” 朱雄英皱眉道:“利用?这种思想如何利用?” 陈景恪说道:“你仔细想想。” 朱雄英喃喃自语道:对比……不患寡而患不均…… 想了半天,却始终不得要领。 陈景恪暗自摇头,越是聪明的人就越容易掉入自己的思维里,或者说容易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眼下朱雄英就是如此。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题面上。 “咱们反过来思考,如果周围人都饿肚子,你每顿都能吃两块粗粮饼子,你会不会觉得很幸福?” 朱雄英肯定的道:“那是当然……” 说到这里他恍然大悟,说道:“我懂了,对比,幸福是对比出来的,归属感也可以通过对比产生。” “百姓并不知道以前的朝代是什么样子的。” “朝廷的政策再宽松,他们也不会有特别的感觉,甚至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以前的朝代是什么模样,有了对比他们就知道大明的好了。” “如此他们对大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增加了。” 陈景恪赞许的道:“聪明,不只是历朝历代的情况,还可以将其它国家的情况告诉百姓。” “总之你要让他们知道,大明是最好的,如此才能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朱雄英连连点头:“好好好,回去我就将此事告诉皇爷爷……” “哎,你说如此简单的方法,为何历朝历代都不用呢。”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他们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用。” 朱雄英骄傲的道:“确实如此,历朝历代谁能和大明一
相关推荐: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倒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小怂包重生记(1v2)
缠绵星洲(1v1虐爱)
修仙有劫
姑母撩人
心情小雨(1v1强制)
她太投入(骨科gl)
宣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