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渔夫和美人鱼(H) > 第157章

第157章

来,说道:“你改不改有什么用,别忘了你的好孙子,最终决定权在他那里。” 朱元璋苦笑道:“还真是,罢了罢了,咱就不操那份心了。” “就按照他原本的意思整理一下,然后传给乖孙吧。” “要不要改,怎么改,随他去吧。” 马皇后将箱子藏好,笑道:“这么想就对了。” “不过咱们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可以将自己毕生所学写成书传下去。” “后世子孙愿意相信哪个就相信哪个。” 朱元璋连连点头道:“这个想法正合咱的意,等咱退位了,就好好写书。” 第258章 无题 接下来一段时间,陈景恪再次陷入了忙碌之中。 帝国计划需要进一步完善,淡马锡商贸之城的制度建设,雇工保护法也需要关注。 还要抽出时间给徐妙锦上课…… 可以说,每天都忙的脚不沾地。 这期间,福清负责编写的《麻六甲海盗》正式定稿,陈景恪检查没有问题之后,拿到皇宫给朱元璋看。 老朱相当无语:“你们是真闲的慌啊,写什么不好,写个海盗算什么。” “还什么海洋代表着自由,拥抱海洋就是拥抱自由。” “真是会给自己脸上贴金,贼永远都是贼,洗不白的。” 陈景恪能咋回答,总不能说上辈子特别喜欢某船长吧。 “就是希望激起大明百姓对海洋的向往……” “海洋广阔无边,光靠朝廷的力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探索。” “借助民间的力量,效率会高上许多。” 朱元璋很不以为然,民间力量能和朝廷比? 不过他也没有再说什么就是了。 一本神怪小说罢了,又没有什么反帝反大明的内容,没必要大动干戈。 “要是有空,就让福清把驸马传继续往下写,民间可是流传几十个版本呢,她才改编了几个故事。” 比起什么海盗、神怪,他更喜欢驸马传。 虽然名为驸马传,但皇帝的戏份也是很重的,且形象非常高大上,太符合老朱的胃口了。 陈景恪说道:“海盗写完就准备着手续写驸马传,素材都已经收集好了,很快您就能看到下一部了。” 朱元璋点点头,突然说道:“福清今年已经十八了……” 陈景恪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是是是,我知道了……” “那什么,殿下那边还有事,陛下您先忙,我去那边看看。” 说完落荒而逃。 朱元璋有些懵,啥情况? 不就是提了一嘴生孩子的事儿吗,又没有强迫你怎么着,至于这么害怕吗。 他却不知道,陈景恪这是前世被催婚催生给整出心理阴影了。 逃出老远陈景恪才停了下来,擦了擦额头的汗,很是无语。 没想到穿越了还能被催生,还是朱元璋亲自催,压力山大啊。 不过老朱不提这一茬,他都快忘记了。 按照虚岁来算,福清确实已经十八了。 而且洪武二十年即将走完,她实岁也到十八了。 确实该考虑这事儿了。 现在外面一直疯传他是遭了天谴,虽然堵住了后来求药的人,却也带来了很多麻烦。 尤其是陈远和冯氏夫妻俩,嘴上不说,脸上写满了担忧。 不行,回去就和福清好好研究一下,用实际行动破除谣言。 ----------------- 古代出书基本属于倒贴钱行为。 没有版权保护的时代,但凡一本书火了,定然是盗版满天飞。 不,都不能叫盗版了。 因为都无所谓正版,又何来盗版之说? 所以,想要出书基本都要自费。 可即便如此,依然有无数人想要出书,出书的人无不期望盗版满天飞。 皆因一个字:名。 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三不朽。 出书就是立言。 对于重视历史,重视身后名的华夏人而言,意义有多大可想而知。 不过陈景恪并没有操太多心,麻六甲海盗和立言之间的差距超过十万八千里,实在没必要花费太多心力。 反倒是福清比较上心,毕竟是她一字一字写出来的吗。 按照之前商量好的推广套路,先是找说书先生四处传播。 重点还是放在了沿海城市,借用了一点市舶司的力量,将此书推广到了海商群体。 确实引起了船工们的喜爱。 尤其是当里面写的一些疾病和治疗方法,被证实是真的之后,这书就更火了。 几乎每个商船上,都有一套海盗小说。 这些事情陈景恪一概不知,他每天忙的脚不沾地。 以前只需要操心政务,现在又多了一项任务,造孩子。 属于劳心又劳力了,实在没工夫关心这些事儿。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很快他就听到了这本书的消息。 还是在朝堂上听到的。 有言官弹劾此书带坏社会风气,要求列入禁书行列。 把他吓了一跳,莫非这书惹出事来了? 仔细一问才知道并没有。 这个言官就是在行使自己的本职工作,闻风奏事。 陈景恪很是无语,却也不好多说什么。 这本来就是人家的本职工作,也不能说人家错了。 更何况这书是用笔名发表的,很少有人知道是出自他们两口子的手笔。 也不能怪言官不长眼。 朱元璋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则乐开了花,让你小子瞎折腾。 不过还是要给女儿女婿面子的,就说不过是一神怪小说而已,无需大惊小怪。 此事就此揭过。 那个言官也没有揪着不放。 这事儿说白了不值一提,但言官风闻奏事,就是要将社会上一些比较大的动静汇报给皇帝。 他汇报了,本职工作完成了。 皇帝也处置了,就没必要穷追猛打。 不过能被言官拿到朝堂上弹劾,也足以说明海盗火了。 退朝之后,陈景恪去了解了一下情况。 发现这本书确实火了,只是火的方式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在社会的上层,属于黑红。 毕竟海盗确实不受待见,但故事性确实强。 大家属于是一边鄙视,一边偷偷的看。 看完就凑在一起贬低。 在中下层就是真的火了,普通百姓才不管主角是什么人,故事好看就行。 但要说这本书在哪个群体最受欢迎,毫无疑问是沿海地区的百姓以及海商群体。 至于原因,就不多赘述了。 但要说这本书带来最大的影响,不是促进了海盗行业的发展,也不是吸引大批百姓向往大海,而是妈祖的祭祀。 本来妈祖祭祀,只在东南沿海几个港口城市流行。 随着这本书的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神灵。 更多沿海城市的百姓,开始自发的信奉妈祖。 尤其是很多海商,本着宁愿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出钱出力修筑妈祖神祠塑造神像。 更是刺激了妈祖信仰的推广。 要说反应最快的,非道教莫属。 龙虎山立即抓住机会,将妈祖请进了龙虎山祭祀,随后东南道教各分支也相继效仿。 妈祖正式成为道门正神,让妈祖祭祀更加规范化。 后来这本小说随着海商的足迹流传到了海外,南洋各岛屿上也相继出现了妈祖祭祀。 甚至远在万里之外的陌生国度,也有了它的信仰。 还有一点是陈景恪始料未及的,那就是海盗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剧情构造,影响了后来小说的发展。 在未来被捧上了极高的位置。 当然,这都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得知海盗小说火爆,尤其是想要推广的内容都被重视,陈景恪就彻底将这件事情给放下了。 ----------------- 没过多久,新的宗藩体系规则率先被制定出来。 里面更细致的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军事、外交、商业等方面。 以前大明和藩属国之间,更多的只是名义上的宗藩关系。 藩属国名义上称臣,大明天子承认其国家的地位。 除了礼部制定了一套朝觐标准,就在没有别的制度方面的约束了。 而这套宗藩规则的出台,意味着大明和藩属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对于这套全新的宗藩法,群臣都给予了支持。 虽然他们不知道帝国计划,却也知道这套新规则的好处。 到了这会儿就算再傻的人都知道,大明要对外扩张,要将皇子封到本土之外的土地上当王。 那么之前旧有的宗藩制度自然就不适用了,出台新法案是很正常的。 而且这套新法案怎么看都对大明有利,实在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唯一受伤害的,可能就是之前的那些异族藩属国了。 但可惜的是,面对大明的强势他们连反对意见都不敢提,就这样全盘接受。 更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在鸿胪寺设置了一个外遣官的职务。 该官吏常年驻扎在藩属国,监督各藩属国执行新规的情况。 让各藩属国叫苦不迭,却又不敢拒绝,别提多难受了。 所谓外遣官,其实就是现代各国普遍存在的驻外大使。 陈景恪给朱元璋讲这玩意儿的时候,被狠狠的嘲讽了一番。 什么驻外大使,懂不懂什么叫宗主国? 咱派使节过去,那都是宣布圣旨,监督指导工作,不是为了什么方便沟通交流。 不过,老朱虽然嘴上傲娇,行动上还是很老实的,就在鸿胪寺设置了这么个职务。 ----------------- 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十月,北伐大军正式班师回朝。 朱标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随后就是献俘仪式。 朱元璋亲自去祭祀苍天,以表功绩。 之后就是盛大的庆功宴…… 冯胜可以说是意气风发,灭了高丽他的功绩直追徐达,一时间是真的风光无比。 其次就是蓝玉了。 这次北伐看似劳师动众,实际上没打几个硬仗。 最大的一场硬仗,反而是他率军突袭庆州一战。 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成了庆功宴上的二号功臣,不知道多少人围在他身边说着恭维的话。 其他立功的将士也都笑的合不拢嘴。 与之相反的,是被邀请来观礼的诸多藩属国使节。 心情无比的沉重。 然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顺从。 祈求大明君臣看在他们恭顺的份上,能容许他们继续存在。 这些都略过不表,对于陈景恪来说,他更关心的是自家好兄弟徐允恭。 “黑了、胖了……看来在军中的日子过的还不错。” 徐允恭的变化很大,皮肤变得黢黑粗糙,身材却更加的魁梧,还多了一股剽悍之气。 “看来还是军中更锻炼人啊。” 见到好兄弟,徐允恭也非常高兴,滔滔不绝的介绍起辽东的情况: “那里真是好地方啊,野外到处都是猎物。” “随便一个水洼,里面都有成群的鱼。” “野兔子都不怕人的,你看着它,它也看着你。” “尤其是一种叫傻狍子的……” “土地也非常肥沃,那黑土用手一捏都能滴出油来。” “只可惜,冬季太冷又太漫长,不适合居住。” 陈景恪心下也向往不已,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前世经过大开发之后,这种情况基本消失,他也只能在书本上看一看这样的描写。 但要说多喜欢这种环境,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真要让他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开发后的环境。 谁要是说喜欢这种原生态,就先去深山老林里待几天,出来后看还能有几个坚持不改的。 “辽东始终未能得到开发,不是因为气候寒冷,而是因为动乱。” “等彻底平定草原,辽东也能安定下来了,到时朝廷会着手进行开发。” 徐允恭点点头,没有多关注此事。 他心思全在用兵打仗上面,不想插手内政方面的事情。 给陈景恪说这些,也不过是觉得那里环境独特而已,并不是要讨论如何治理这块地方。 接着他就将话题转到了军事方面。 “纳哈出虽然投降,但他手下很多人并不想投降,只是被裹挟身不由己。” “很多降将降卒中途逃走,甚至有一支想要劫掠运粮队,差点酿成大祸……” “虽然后来我们加强了防范,但局势还是非常混乱。” “朝鲜的情况要好的多……没有册封朝鲜王的时候,也是叛乱不止。” “后来恢复朝鲜国号册封朝鲜王,局势反而平定了。” 陈景恪说道:“都是为了利益罢了。” “最开始他们以为大明要在那里建立郡县制,那简直就是在要他们的命,自然会跳出来反抗。” “后来发现大明恢复了朝鲜国号,依然重用原本的权贵。” “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自然就不愿意反叛了。” 徐允恭点点头,说道:“使节团的作用也很大,冒着危险去游说高丽的读书人和文官,不少人为此牺牲。” “后面又帮助新建的朝鲜国梳理政务……” “我们能顺利撤军,他们居功至伟。” 陈景恪心情沉重了几分,说道:“朝廷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的,封赏会如数交到他们的家人手上。” 又聊了几句,陈景恪忽然问道:“你见到方孝孺了吗?他现在如何了?” 第259章 乱认祖宗 说起方孝孺,徐允恭一脸的敬佩,道: “方先生真国士也。” 陈景恪虽然有各种渠道,可以获得朝鲜那边的信息,但毕竟远隔重洋,了解的并不细致。 见徐允恭都如此敬佩,非常的好奇: “哦,他都做了什么?竟让你如此夸赞。” 徐允恭娓娓道来,将事情大致讲了一遍。 最初的时候,高丽很多人心中是非常仇视大明的。 一些原本亲大明的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从而走上了敌对之路。 甚至使节团里的很多读书人,都认为大明此举非义战。 方孝孺第一个站出来反驳这种观点。 虽然无法说服心怀成见之人,却让支持大明行动的读书人,更加的理直气壮。 之后他又第一个走出去,联络以前认识的高丽文人,为大明争取人心。 期间遭受的刺杀已经数不清多少次,最危险的几次离死只有一步的距离。 “保护他的精锐将士都牺牲了二十三人,可见他面临的危险有多大。” “可是他毫不退缩,继续去游说高丽文人,甚至还在各大城市公开演讲辩论。” “使节团的文人受到他的感染,也纷纷出动为大明争取人心……” “前后共计六十七人死于敌人刺杀。”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牺牲,逐渐挽回了高丽文人之心。” “为后续平定叛乱,建立朝鲜王国,奠定了基础。” 陈景恪端起酒杯:“敬义士。” 然后一饮而尽。 穿越后第一次喝酒,呛的他非常难受。 徐允恭连忙给他倒了一杯水,说道:“不会喝酒就别勉强自己。” 陈景恪灌了几口茶,说道:“我是高兴,大明文人的脊梁还在。” 这些事情有些是他知道的,有些是第一次听说。 作为一名华夏人,他心中对那些人充满了敬佩。 “大明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陛下已经决定,授予参与此事的文人军功。” “以后但有空缺,会优先任用他们。” 徐允恭也由衷的感到高兴:“陛下英明……相信经此一事,大明会有更多文人站出来。”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继续说,方孝孺最近在做什么?” 徐允恭回道:“正带领一群高丽文人,说是要编写一本朝鲜史,为朝鲜溯本归源。” “此事现在已经成为朝鲜最大的盛事,无数文人想要参与其中。” 写史?陈景恪眉头微皱:“此事上报朝廷了吗?” 徐允恭颔首道:“朝鲜王呈送了一批国书,随凯旋大军一同送来应天,想必有关于此事的奏报。” 陈景恪恨不得立即将朝鲜国书取过来,看看有没有这玩意儿。 编史书本来就是大事,给朝鲜编史更是大事中的大事,一个不好可能会动摇大明在当地的统治。 方孝孺这是发哪门子的疯啊。 不过这会儿正在举行庆功宴,自然没时间给他找国书,只能等明天再说。 之后两人又聊起了其他事情。 总体来说,朝鲜王国的局势比大家预计的要乐观的多。 除了大明武力震慑,以及封王建制确保了旧贵族的利益。 大明使节团的文人,将高丽文人给安抚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人掌握舆论,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大明安抚住了文人群体,就相当于掌握了舆论。 愿意站起来反叛的人,自然就少了许多。 当然,和大明采取的均田制也有关系。 大明将没收的反叛权贵的土地,全部分给了高丽百姓。 要知道高丽之前的政治制度,类似于九品中正制,百姓就是权贵官僚的农奴。 获得自己的土地,那是前所未有之事。 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他们自然会支持大明。 徐允恭感慨的道:“你不知道,那些高丽百姓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时,是多么的激动。” 陈景恪心道,我可是太知道了。 获得土地的百姓,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能爆发多大的战斗力,可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那是能让血肉之躯战胜钢铁洪流的力量。 百姓被均田制收买,文人群体也被安抚。 旧权贵获得重用,保护了自己的利益。 三个群体的抵抗意志被瓦解,朝鲜定矣。 盛会总有完结之时,庆功宴很快就在喧闹中结束。 陈景恪起身回家,才发现自己的头竟然有些晕乎乎的。 这让他很是无语,竟然被一杯白酒给弄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不过这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不喝酒的决心。 一杯就这样了,多喝几杯谁知道会不会坏什么大事。 回到家,福清老远就闻到他身上的酒味儿,震惊的道: “您饮酒了?” 说着连忙上来要搀扶他。 陈景恪解释道:“就一杯,酒真不是好东西,我不喝酒的决定是对的。” “一杯就成这样了?”福清有些无语,又有些好奇: “什么事情,竟然让您破例?” 要知道,他们成婚喝的交杯酒也只是米酒而已。 陈景恪就将事情讲了一遍:“当时实在是太高兴,有些不受控制。” 福清明显兴趣缺缺,说道:“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这也值得您破例啊?” “等着吧,以后肯定会因为这事儿得罪人的。” 要是一直不喝酒,大家也不会说什么。 破一次例,就会有无数人希望你破第二次。 不破就是不给面子。 这个道理陈景恪自然也懂,却丝毫不在意的道: “随他们去,真正关系好的不会逼我喝酒。希望我破例的,我会在乎他们是老几?” 他的身份注定了不可能广交群臣,得罪就得罪了,是真的不稀罕。 福清笑道:“那也没必要刻意得罪人呀。” …… 第二天,陈景恪赶往皇宫参加早朝。 发现好些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向他,就连平日里看他不顺眼的文官,也投以友善的目光。 这让他很是别扭,发生啥事儿了? 这些人吃错药了? 正疑惑间,就听到有人在喊他,转头看去正是徐达、汤和、蓝玉等人。 他连忙走过来,主动向众人见礼。 这一圈人都知道他的底细,自然也都很客气的还礼。 不少第一次来参加早朝的人,不知道他底细,见到这一幕都露出惊讶之色。 这少年是什么人?为何这一圈大佬都对他如此礼遇? 等从别人那里打听到他的身份,则露出恍然大悟之色。 原来是太孙伴读陈景恪,难怪这群大佬都这么客气。 生子当如陈景恪啊。 另一边,见过礼之后,徐达笑道: “小子,我一直以为你最是冷静,没想到还是性情中人。” 陈景恪心中一动,莫非是因为昨天喝酒? “徐伯伯何出此言?” 徐达的回答证实了他的猜测:“昨天都破例饮酒了,还装糊涂呢。” 蓝玉也附和道:“是啊,连陛下都不能让你饮酒,竟然为了牺牲的将士破例,必须是性情中人。” 陈景恪苦笑道:“就是一杯酒而已……再说了,你们有那么多国家大事要操心,还有空关心我一个小辈喝酒啊。” 汤和笑道:“你可不是一般的小辈,你就没发现今天大家看你的目光不一样吗。” 陈景恪想起一路上大家怪异的目光,有些不敢置信的道: “这……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徐达说道:“你以为呢,现在但凡消息灵通一点的,谁不知道你是陛下的智囊。” “你的一举一动都有无数人关注着。” “昨天庆功宴还没有结束,你饮酒的事情就已经传开了。” 许多文官向他投以赞许目光,也有解释了。 他是听了使节团文人义士的事迹才喝的酒,自然被认为是对文人的尊重。 毕竟,那些文人义士已经被文官们,自发的推举为文人群体的代表。 我们文人也能为国赴死。 至于武将们怎么想……他们没什么特别的想法。 陈景恪娶了公主本就是勋贵行列的一员,自己人怎么做都是对的。 得知事情真相,陈景恪只觉得不可思议,又有些兴奋。 我已经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 ----------------- 因为北伐大军凯旋,今日的早朝格外的热闹。 也没谁会在这个时候给大家添堵,说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当然,主要是也确实没啥不开心的事情。 今年可谓是风调雨顺,战争也是节节胜利。 对大明和天下人来说,都是喜庆的一年。 朱元璋和群臣唠了一会儿嗑,顺手处理了一些政务,又颁布了几条政令,早朝就结束了。 退朝后,陈景恪和朱雄英一块来到乾清宫。 朱元璋一见面就打趣道:

相关推荐: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倒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小怂包重生记(1v2)   缠绵星洲(1v1虐爱)   修仙有劫   姑母撩人   心情小雨(1v1强制)   她太投入(骨科gl)   宣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