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这时候要是还强硬,恐怕大明不介意顺手打他一下。 不,大明都不需要动手。 等打败纳哈出,应天皇宫一道诏令,就能让他失去一切。 所以他必须要忍。 但若问他是否后悔……他确实后悔了。 大明派遣使节团过来的时候,就应该禁止这些人上岸。 并借用纳哈出的力量,将李成桂和文官集团彻底清洗一遍。 如果当初他能狠得下心,哪还用像今天这般受制于人。 然后以高丽和纳哈出的力量,就不信守不住辽东。 越想他就越气,越气他就越是不甘心。 然后就做出了一个决定,虽然我不能明面上支持纳哈出,但可以暗地里支援军需物资。 让纳哈出多坚持几年,说不定就有翻盘的希望。 毕竟当了那么久的高丽王,又不是真的昏聩之主,手下还是有一帮子人效忠的。 这些忠心之人,确保了他能将物资送到纳哈出那边。 甚至,他还将抓来的野女真、萨哈连等部落的青壮,送给纳哈出。 做完这一切,他才觉得心里舒服了许多。 殊不知,这一切都早就落入了有心人的眼中。 这个有心人,可不只是大明的探子,还有高丽内部的许多势力。 比如李成桂,在确定高丽王和纳哈出暗通款曲,他别提多高兴了。 不过他并未阻止,也未声张。 而是将证据抓在手里,坐等大战结束。 事实上,他又何尝不是在坐山观虎斗。 大明胜了,他就把这些证据拿出来,将高丽王拉下马。 为后续自己篡位,创造有利条件。 至于大明的探子为何不声张……他们也不知道。 只知道上面传下来的命令,就是收集证据别声张。 因为马上就要开战,怕北元人狗急跳墙,拿使节团的人撒气。 大明使节团也将人都叫了回来,除了少部分人留在开京便于沟通,其余人全部回到了碧澜渡。 之所以没有让人回国,其实也是为占领高丽做准备。 经过大半年的交流,这些读书人在高丽都有了很大的名气。 等到明军打下高丽,还需要他们去安抚高丽读书人和文官。 尤其是方孝孺,在高丽闯出了偌大的文名,拥有众多的拥趸。 他的态度,真的能影响到很多人。 此时,他也已经意识到,朝廷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游说高丽,使其两不相帮。 恐怕还有别的打算。 至于是什么打算,他不敢想更不敢说。 他知道,陈景恪定然也参与了针对高丽的计划。 所以,很想和陈景恪聊一聊,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但没有任何机会。 眼下他只能等着答案揭晓。 不过他也没有闲着,而是开始从头回顾整件事情。 越想就越觉得很多事情,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如果猜测是真的,那大明这一次使用的手段,就太高明了。 陈景恪能参与制定这样的计划,实在妖孽啊。 回去一定要好好和他聊一聊,看看还有什么自己没有看懂的奥秘。 ----------------- 大明内部,对于打辽东之事看法也较为复杂。 文武百官自然是一致支持的,任谁都知道辽东有多重要。 不打下这里,北元随时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就算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要支持朝廷打辽东。 出现分歧的是民间。 北方民间普遍支持打,只有将北元人打痛了,大明才能过安生日子。 南方民间则不一样了,多出了一种声音。 打辽东和我南方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让我出人出钱出粮? 虽然不敢明面上反对,但这种思想却一直存在。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这一点,痛骂这些人无知。 陈景恪正准备开口说什么,朱雄英先一步说道: “皇爷爷,此事的责任在朝廷,不在百姓自身。” 朱元璋眉头一挑,问道:“朝廷的责任?怎么说?” 朱雄英说道:“这就是愚民之策的必然恶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朝廷不允许开启民智,恨不得让百姓变成没有思维,只知道干活的牲畜。” “那么百姓眼睛里,就只有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他们不知道大明是一个整体,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别说是南北方差异,就算是隔壁的州县,对他们来说都是另一个世界。” “大家自己都吃不饱肚子,又哪里有闲心去管千里之外的人的死活?” “想要让大明上下一心,就要主动去告诉他们这个道理。” 朱元璋反问道:“学堂遍及天下,人人皆有机会读书,何言朝廷愚民?” 对这话,朱雄英很是不以为然: “人人皆有机会读书,理论上确实如此,可事实上能读书的有几个?” “我让锦衣卫调查过,很多地方的土财主都识不得几个字,更何况是普通百姓。” “就算是学堂里的学生,就真的能理解什么叫大明一体吗?” “不可能,他们学的书里,没有相关内容。” “他们只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天下是皇帝的,和我有什么关系?” “丢的地也是皇帝的,只要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受影响就行。”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告诉百姓,大明是一个整体。” “北方丢失,敌人就会杀到南方,抢走他们的妻女财富……” 朱元璋不置可否:“你可知这么做的后果?” 朱雄英说道:“当然不能什么都说,但可以告诉他们大明有多大。” “让他们知道,何为唇亡齿寒。” “就如我们写了《华夏简史》,让百姓和四夷懂得了华夏历史,从而凝聚了人心。” “我在江南能如此顺利的收服四夷之心,也多得益于此书的传播。” “《防疫手册》、《防虫论》,让百姓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这都是教化之功,百姓学习了这些东西,也没有起来造反啊?” “我大明要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就不能走前人的老路。” “我们要试着走出一条新路子。” 朱元璋不禁点头,说别的他或许会不认同,会反驳。 可《华夏简史》这个,他确实无话可说。 这本书起到的效果,超乎了他的想象。 为大明处理四夷事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这本书还在持续起作用,为民族大融合创造条件。 这确实是典型的教化案例。 朱雄英越说越兴奋,侃侃而谈道: “我曾经和很多官吏聊过,他们都认为不可让百姓知道天地之大……” “虽然他们给自己找了很多光鲜的理由,但说到底还是怕百姓串联到一起造反。” “但这不过是朝廷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事实上,哪一次百姓造反,不是流窜数省之地,裹挟无数百姓?” “最后搅得天下不宁,甚至有失国的危险。” “普通百姓被愚弄,确实没有大明一体的意识。” “主动造反的野心家,又岂会不知道?” “愚弄百姓的好处确实有,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朝廷和衙门的管理。” “但由此带来的害处也更大,人心因地域分割,就是其中之一。” “景恪一直很鄙视赵宋,可我读南宋史却发现,他们也曾经想过要北伐。” “但每一次还在准备阶段就失败了。” “这其中固然有保守派在阻挠,但民心不支持才是最主要的。” “南方百姓并不想北伐。” “打仗消耗的是自家的钱粮,死的是自家的汉子……” “将中原之地打回来,还要出钱出粮支援建设。” “那干脆给金、元朝贡,用钱粮换取和平,不是一样的吗。” “这和大明当前情况何其相似?” “北方人时刻面临北元威胁,支持朝廷北伐。” “南方人没有切肤之痛,就很不以为然。” “因为您是开国之君,能压的住这些反对声。” “后世子孙呢?恐怕也会面临和南宋一样的局面。” “一旦北方有变,南方更愿意关起门过日子,而不是支持朝廷打仗。” 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百姓不过是井底之蛙,愚不可及。” 朱雄英反驳道:“百姓的‘愚’是谁造成的?难道他们真的天生愚钝不可教化?”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朝廷一边愚弄百姓,却又希望百姓能明大义这何其可笑。” 朱元璋脸色一黑,要不是因为你是咱大孙子,看老子怎么收拾你。 不过心中有气,总是要撒的。 于是他目光一转,看向陈景恪:“这都是你教他的?” 陈景恪连忙摇头:“不是不是,这都是陛下、皇后、太子和大本堂诸位先生教的。” “我就是一个小小伴读,陪太孙读书的,怎么敢妄言教太孙。” 朱元璋气道:“放屁,咱啥时候教他这么和长辈说话了?” “都是你小子将咱的乖孙给带坏了,扣你一个月的俸禄,已做惩罚。” 陈景恪:“……”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继续说道: “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前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道路。” “始皇帝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在地理和制度上完成一统。” “汉武帝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完成一统……” “我们都不需要想什么新点子,顺着两人的思路往下走就可以了。” “强化大一统概念,让万民都知道大明是一个整体,让百姓知道什么叫唇亡齿寒。” “如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这才点头说道:“既然你这么了解,那此事就交给你去做吧。” “教化蛮夷之事,也一并交由你负责了。” 这就是要让他正式插手政务了。 朱雄英欣喜的道:“谢谢皇爷爷,我一定会将事情做好的。” 第230章 封狼居胥 本来只是闲聊,谈到这个话题就多说了几句,没想到竟然得了个差事。 朱雄英很是高兴。 他深知,威望是通过做事积累起来的。 而教化工作,是最容易积累声望的工作之一。 还是很难出错的那种。 想求稳,就多印几本书发出去,也算成绩。 想搞大动作也容易。 修本史书,组织大儒对某本典籍进行重新解读…… 但朱雄英不是循规蹈矩的人,他是真的想改变一些什么。 心中已经开始琢磨,如何减消除域造成的人心隔阂。 不过此事不着急,现在大明的注意力都在北伐上。 朝廷各衙门都在围绕此事忙碌。 徭役的征发、粮草运送、大军调动…… 朱雄英和陈景恪也没闲着,全程参与学习。 这种大规模的组织动员能力,是领导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不一定就要精通,但必须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除了学习,两人也没忘记好兄弟徐允恭。 他终于如愿以偿,以蓝玉的亲卫身份参与此战。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自然要好好的为他践行。 作为穿越者,陈景恪是知道蓝玉封狼居胥的。 毕竟纵观中国历史,达成这项成就的总共也才五个人。 他想不知道都难。 这么好的立功打卡机会,自然不能让自家好兄弟错过。 所以他就特意叮嘱徐允恭:“这次你去辽东,能否立功倒还在其次。” “一定要了解清楚,如何在草原上生存作战,如何用骑兵发动突袭。” “尤其是要了解不儿罕山的情况,将这里的一山一石都了然于心。” 徐允恭有些不解:“为什么?” 朱雄英说道:“笨,不儿罕山就是狼居胥山,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北元王庭所在。” “封狼居胥,霍去病能做到的事情,你难道不想做?” 徐允恭很是激动,但又有些迟疑的道:“那可是冠军侯,我岂能与他相比。” 毕竟这可是冠军侯霍去病啊。 陈景恪鼓励道:“没有不可能的事,只有还未发生的事。” “在霍去病之前,谁能想到封狼居胥?要相信自己。” “不过也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就算朝廷真的要远征北元王庭,也是明后年的事情了。” “而且大概率是永昌侯挂帅。” “具体该怎么做,咱们再根据实际情况商量。” 朱雄英也说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两年你要好好了解草原情况。” “若真有那个机会,就紧紧抓住。” 徐允恭惊讶的问道:“永昌侯挂帅?此事这么早就决定了?” 辽东之战还没正式开打呢,就已经将两年后的事情计划好了?就不怕出现意外? 陈景恪看了看朱雄英,说道:“有太孙在这站着,永昌侯挂帅出征不是很正常吗?” 徐允恭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好,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保证不会让你们失望。” 随着朱雄英走向台前,作为太孙党扛旗人,蓝玉也必然会受到重用。 给他一个挂帅挣军功的机会,是题中应有之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资历。 以前大规模作战,挂帅的几乎都是公爵级别的将领。 但不能总让他们挂帅吧?也要给其他人出头的机会。 侯爵级别的将领,蓝玉几乎是第一人了。 军事方面的能力也有目共睹。 从侯爵里选一个将领挂帅,就只能是他,然后才能轮得到后面的将领。 所以,陈景恪和朱雄英才会如此笃定,下一次蓝玉挂帅的可能性最大。 而蓝玉挂帅,徐允恭作为朱雄英的好兄弟兼大舅子,自然也会受到特殊待遇。 再加上徐达的面子在。 让他独立带领一支骑兵,去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这就是立功的机会。 朝中有人好做官,就是这个道理。 徐允恭也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整个人都兴奋了。 封狼居胥啊,哪个男儿不想。 如果有机会,他自然愿意试一试,哪怕豁出命去也在所不惜。 见过徐允恭,陈景恪和朱雄英又去拜访了蓝玉。 他们俩来蓝家都不用通报的,问清楚蓝玉的位置,径直就找了过去。 当时蓝玉正在家里逗弄俩儿子。 很明显,俩小豆丁都不待见他。 挣扎着要逃离,却始终无法逃脱父亲大人的魔爪。 急的俩人哇哇大叫。 见到陈景恪和朱雄英,犹如看到了大救星,冲过来抱着他们就不撒手。 陈景恪打趣道:“永昌侯,爱子也要讲究方法。” “既不能骄纵,也不能让他们惧怕啊,小心长大了不和你亲。” 蓝玉行过礼之后,笑道:“我能不能活到那一天还不好说呢,他俩和你们亲就行了。” “有你俩在,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朱雄英将蓝斌抱起来,擦了擦口水,说道: “莫要说不吉利的话,没抱到孙子,你就甘心啊。” 蓝玉笑道:“能抱到孙子我自然高兴,但抱不到也无所谓。” “俩儿子总不能一个孙子都生不出来吧?” “再说,不是还有景恪在吗。实在生不出来,秘药吃上几个月就行了。” 陈景恪无奈摇头,所谓秘药,热度过去之后自然遭到了普遍质疑。 毕竟只有蓝玉一个例子,大家怀疑也很正常。 但只有蓝玉对此深信不疑。 哪怕现在陈景恪将真相告诉他,他都不一定会信。 寒暄几句后,奶娘知道他们有正事要谈,过来带着孩子离开了。 等下人都离开,他们就将话题转移到了战事上面。 对于自己不能挂帅,蓝玉是非常失望的。 他已经不年轻了,还能征战几年尚未可知。 虽然战功赫赫,却始终未能担任过主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陈景恪和朱雄英就将差不多的说辞,也给他说了一遍。 “虽然你挂帅的可能性很大,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要多做一些准备。” “……辽东元军里面,很多将领都知道北元王庭的情况。” “永昌侯不妨多抓几个俘虏,从他们那里获得北元的具体情况。” “到时候再有太孙举荐,你挂帅的可能性更大。” 听说下次自己有机会担任主帅,蓝玉马上就变得兴奋起来。 “好好好,哈哈……我蓝玉终于也有挂帅的那一天了……” 又聊了一会儿,蓝玉突然说道:“景恪,我知道常茂那个混蛋的罪过你……” “在这里我向你赔个不是,希望你莫要与他一般见识。” 陈景恪摇摇头,正色道:“永昌侯误会了,我不阻止他随军出征,并不是打击报复,而是为了大家好。” 蓝玉好奇的道:“哦?愿闻其详。” 陈景恪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先问道:“永昌侯可知陛下对他的评价是什么?” 蓝玉摇摇头:“想来不是什么好话。” 陈景恪叹道:“何止不是好话……陛下说他不得长久。” 听到这四个字,蓝玉脸色一变。 他没想到朱元璋对常茂的评价,竟然如此之低。 陈景恪继续说道:“郑国公的性情你也知道,寸功未立尚且敢目中无人。” “若真让他立下大功,恐怕会更加嚣张,早晚惹出大祸。” “到时太孙该如何自处?我们这些人也会跟着倒霉。” “所以,让他当个闲散国公,享一世太平,对大家都好。” 蓝玉露出沉思之色,陈景恪的话,不禁让他想起了当年在云南的旧事。 他为了给常茂创造立功的机会,和别的将领交换利益,把一座必然会被攻破的城池交给常茂。 然而常茂却跑到山上,去抢一个北元据点,将攻城的功劳拱手送人。 事后他还自以为劳苦功高,处处炫耀闹了许多笑话。 最终蓝玉不得不将他送回应天。 活生生的例子,让蓝玉不得不相信陈景恪的判断,常茂确实扶不起来。 关键是不能扶。 没功劳的时候都尚且如此傲慢,要是立点功还不知道要怎么着呢。 以朱元璋对他的评价,真烦了事儿大概率也落不了好。 他自己死也就罢了,要是影响到太孙的声誉,那才是罪该万死。 想到这里,蓝玉彻底认同了陈景恪的话,说道: “还是陈伴读考虑的周到,就让他当一世的闲散国公吧。” 这是朱雄英说道:“开平王乃国之功臣,又是我的外祖父,不能让他们家就这么没落了。” “永昌侯可以从常家小一辈里,选一个可堪造就之人,带在身边加以培养。” “等学有所成,也可振兴常家门楣。” 蓝玉颔首道:“太孙所言甚是……常茂无子,其弟常升之子常继祖就是常家嫡长子。” “按照礼法,当有他来继承常家爵位……” “现在他年龄还小,再过两年我就将他带在身边,亲自调教。” 朱雄英说道:“继祖在大本堂读书,性情虽有些顽劣,但还算是可以造就。” “不过他确实不是读书的料,不妨现在就给他安排一位老师,让他学习兵法武艺。” 蓝玉说道:“也好,这几天我就给他找一个老师,让他学习兵法。” 此事就此解决,陈景恪心中也松了口气。 最开始出征将领名单上,是有常茂的名字的。 带着他过去,就是为了镀金。 陈景恪不反对镀金,但辽东之战太关键了,容不得半点差池。 这种重要的战争,实在不适合镀金。 如果常茂是那种能力不足,但性格没有重大缺陷的人,也不是不能带着。 可他就不是个消停的人。 本事没多大,性情非常傲慢,总想整点大活证明自己。 说白了,就是又菜又爱玩。 这种人让他去辽东,那简直就是拿三十万健儿的性命开玩笑。 所以,陈景恪就劝阻朱元璋,不要让他随军。 至于会不会因此得罪常茂,他根本就不在意。 从朱元璋到朱标,再到朱雄英,对常茂都非常不待见。 如果他不是常遇春的儿子,早死一百次了。 只不过正因为他是常遇春的儿子,朱标和朱雄英都不好说什么,否则就会落下一个刻薄之名。 陈景恪主动将这个锅背在自己身上,老朱自然是很高兴,顺水推舟就同意了。 只是,他可以不在乎常茂,却不能不考虑蓝玉的感受。 现在能取得蓝玉的认同和谅解,就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时间很快就进入了正月,过完上元节,北伐大军正式开拔。 ----------------- 而就在天下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辽东的时候,一直五万人的大军公然出现在广西边境。 而且还是有晋王朱棡亲自坐镇。 对外的理由是,防止有部落趁大明北伐辽东时期,出兵作乱。 但所有人都知道,大明防备的就是安南。 此时安南属于陈朝统治时期,陈朝国主也没有多想。 大明出兵三十万北伐,不太可能还有余力对他们动手。 况且去年大明问他们购买了大批粮食,显然国内粮草也不支持两线作战。 因此,他非但没有担心,反而认为这是自己扩张的好机会。 趁着明朝无力南顾,将占城、牛吼、哀牢等势力全部征服。 殊不知,就在他厉兵秣马的时候,大明已经对他们露出了獠牙。 朱棡是个有经验的猎人,并没有急于出兵。 而是在等安南陈朝对其他势力动手。 那些势力必然会向宗主国大明求助,到时他顺势出兵。 既能占据大义名分,又可以获得占城等国的支持。 有了当地土著的支持,大明的军事行动就会更加顺利。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计划,能否顺利谁也不知道。 ----------------- 送走北伐大军,陈景恪本以为自己能闲下来,哪知道反而更加忙碌。 开海的事情要做准备,税务改革也进入倒计时,废除匠籍设立博物院…… 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他参与进来。 尤其是税务改革,这件事情牵扯国本,容不得半点闪失。 他每天都要抽出大量时间,和朱标等人一起讨论新税法的条
相关推荐:
高达之染血百合
小怂包重生记(1v2)
我以力服仙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归宿(H)
角色扮演家(高H)
宣言(肉)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偏执狂
赘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