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一个个激动的话都说不利索了。 所谓摊牌,更像是朝廷单方面宣布入籍条件: 一,封部落首领为土司,允许自治。 二,朝廷在环境较好之处,为他们划分一块土地,供其定居生活。 三,允许土人与汉人交易,地方衙门不得为难。 四,各部需要以汉名入籍,为了方便他们和汉人接触,朝廷会颁发身份牌。 只要携带身份牌,就可以证明是大明子民,衙门也不会为难他们。 朱雄英解释道:“土蛮有人心向朝廷入籍大明,但更多的部落没有入籍。” “你们也不想那些人,假冒你们的名字,出来劫掠犯事吧?” 各部落首领忙不迭就同意了。 我们归顺大明换来的好处,岂能让那些野蛮人给窃取了。 身份牌来的好,必须要给,不给都不行。 第五条,大明会派遣宣政使前往各个部落,主管教化工作,同时宣传大明律法。 以免有人出来交易的时候,不懂规矩犯了法。 朱雄英强调道:“诸位放心,宣政使只管教化不管行政,治理部落的还是你们。” 陈景恪脸一拉,说道:“诸位,朝廷给你们的好处已经很多了。” “若连这一点都无法答应,那我觉得咱们也没必要谈了。” 朱雄英劝道:“陈伴读莫要如此,我相信诸位首领都是明事理之人,定会同意的。” 见此,本来还有些不乐意的部落首领们,不禁心中一凛。 他们才是有求于人的一方,朝廷给出的好处已经够多了,甚至宽松到有些超乎他们的想象。 原本他们以为,朝廷会提出很多过分的要求。 没想到,除了派遣宣政使,就再没有别的条件。 如此宽松优渥的条件,要是还不肯答应,那实在说不过去了。 恐怕朝廷也会发怒,听说晋王朱棡这个大杀神还在南昌。 真把他惹怒了派出大军围剿,别说好处了,能不能活下来都不好说。 于是,各部落首领纷纷表示,欢迎宣政使到来。 我们一定全力配合宣政使的工作。 这些人也发现了,太孙很和气很好说话。 于是有一个部落首领,小心翼翼的提出一个请求: “蛮夷之人家无余财,缴纳不起丁税。” “不知可否先免除我们五年……不,只要三年……实在不行两年也行。” “只要免除两年丁税,等我们将土地开垦出来,一定足额缴纳。” 这其实也是很多蛮夷部落,不愿意入籍的另一个原因。 入籍能不能得到好处还不知道,反正丁税是要缴纳的。 别说他们本就贫穷,就算有钱也不是这么造的啊。 但对大明来说,税事关国家稳定,必然是不可能免的。 有明一朝,从来没有给某个群体免过税。 包括士绅、官吏、权贵阶层,都要缴纳赋税。 朝廷给他们的特权,只有免除徭役。 士绅免税那是满清为了收买读书人,搞出来的玩意儿。 大明后来收不上来税,是因为士绅宗族阶级偷税漏税。 所以,听到这些蛮夷竟然要求免除人丁税。 虽然只是暂时免除,在场的官吏还是纷纷皱眉,然后将目光看向朱雄英。 此事只有他能做主,别说江西本地官吏,就连朱棡都没那个权力。 在众人的注视下,朱雄英笑道:“免除两年哪够,要免就多免几年。” “我决定,今日在场的十三家部落,免除十年丁税。” “另,昭告天下,凡今年入籍的蛮夷部落,皆可免五年丁税。” “但只有今年入籍者才可以享受,错过今年将不能享受免税政策。” 那些部落首领大喜,纷纷跪拜道: “太孙仁慈。” 江西地方官吏虽然觉得十年有点多,但也并未反对。 朱雄英的意思他们都懂,就是表彰作为表率的十三家部落。 同时用五年免丁税,吸引更多的部落入籍。 如果真的能成,倒也不失为一条良法。 只有陈景恪心中暗笑不已,朱雄英这真是阴险啊。 真想知道,明年摊丁入亩政策公布,这些人是什么表情。 基本条件谈拢,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朱雄英起身离开。 自有专门的官吏,和十三部商谈具体入籍事宜。 很快,朝廷和十三家部落的入籍协议,就公布天下。 大明的百姓倒是没说什么,蛮夷入籍和他们并无利害关系。 分给蛮夷的土地,也是掌握在朝廷手里的荒地,不损害谁的利益。 反而是安抚住蛮夷,有助于稳定地方治安,大家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但对蛮夷部落来说,这份协议带来的影响就太大了。 朝廷给出的条件竟然如此优渥? 除了派遣宣政使主管教化,就不再干涉部落内政? 还分地?允许贸易? 还能免丁税? 一提起免丁税之事,不少土蛮部落的首领,就懊悔的捶胸顿足。 早知道有这样的好事,上次巴优带人过来的时候,我就应该答应了。 现在好了,人家免十年,我现在入籍只能免五年。 五年,那可是五年的丁税啊。 然后,更多的部落开始主动下山,找到当地衙门要求入籍。 十年免丁税赶不上了,五年的不能再错过了。 而且朝廷手里肥沃的土地有限,先到的肯定能分到好的,后到的只能要别人捡剩下的。 江西可不只是有土蛮,而是有几十个不同的部族生活在这里。 其他部族一看也坐不住了,纷纷到衙门去打听情况。 我们也要拥有和土蛮一样的待遇。 然后他们也成功入籍。 江西大地上,刮起了入籍风,各级衙门忙的可谓是脚不沾地。 还好朱元璋早有准备,提前派来了大批官吏负责此事。 有了这批生力军的加入,入籍工作紧张而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这股风很快就刮遍了整个南方,福建、湖广、广东、广西等地的蛮夷部落。 在确定事情的真假后,也纷纷要求入籍。 套用一句俗话就是,现在形势一片大好。 第一次主持政务,进展就如此顺利,朱雄英自然非常开心。 不过他并没有得意忘形,看着手中的奏报,他叹道: “要求入籍的,基本都是中小型部落,大型部落至今没有动静。” 陈景恪点头道:“很正常,部落大实力强,部落首领的野心就大。” “比起入籍大明带来的好处,他们更喜欢当土皇帝。” 朱雄英气恼的道:“真恨不得率军将他们全都灭了。” 陈景恪安慰道:“很多时候,正确的策略比刀兵更好用。” 朱雄英说道:“我就知道你有办法,快说该怎么办,我一定要出这口恶气。” 陈景恪说道:“什么都不用做,二十年后这些大部落会主动出山投降的。” “如果他们不投降,朝廷要出兵打他们,也会变的非常简单。” 朱雄英疑惑的道:“为什么?” 陈景恪笑道:“离了群的鱼,是活不长的。” “就好比是一个鱼塘,大型部落是大鱼,中小部落就是小鱼。” “光靠吃淤泥,是养不出大鱼的。” “所以,平时这些大鱼要靠吃小鱼,才能活的滋润。” “有敌人的时候,就驱赶小鱼去送死,他们得渔翁之利。” “现在朝廷将大部分小鱼都捞走了,鱼塘里只剩下这些大鱼。” “他们就只能吃淤泥过日子,遇到敌人必须自己去抵抗。” “长此以往,在大的鱼也会变的瘦弱不堪。” “与之相对的,归顺朝廷的那些‘小鱼’,吃的好喝的好,一天比一天强壮。” “到那个时候,他们要想活下去,除了投降别无他法。” “就算有人不投降也无所谓,我们可以驱赶那些长大了的小鱼,去攻击这些瘦弱的大鱼。” “总之,时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以夷制夷,集村并寨,移风易俗,文化同化,改土归流。” “只要完成了前四项,最后改土归流就是水到渠成。” “所以不用理会那些大部落,将归顺的中小部落治理好,就可以了。” “现在着急的是他们。” 朱雄英不禁点头,确实如此,但他依然有些不甘心的道: “还要等二十年,太久了。” 陈景恪失笑道:“你今年才多大,在等二十年也不过是三十出头,正当年。” 朱雄英顿时就乐了,说道:“还真是,不知不觉就忘了我的年龄了。” “确实不着急,我有的是时间,慢慢玩死他们。” 陈景恪提醒道:“此事事关重大,最好组建一个衙门,专门负责此事。”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就交给鸿胪寺好了,宣政使也归他们派遣管理。” 陈景恪自然没有意见,哪个部门管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负责。 只要和政绩挂钩,就不用担心那些官吏不用心。 之后朱雄英随朱棡去了福建,接见了这里入籍的部落首领,好一通安抚。 此时的太孙,在这些蛮夷中小部落眼中,简直就是圣君再世,纷纷表示永远效忠。 如果不是他年龄还小,估计各种美女早就塞过来了。 在这里停留几天后,朱棡准备继续南下。 朱雄英也想跟过去,但被陈景恪等人给劝住了。 此时的两广可不是百年后,还未得到深入开发,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疟疾的危险,始终笼罩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朱雄英年龄还小,抵抗力不够强,万一出点差池谁都承担不起。 眼见大家都不支持,他也只能悻悻的放弃了这个想法。 劝住朱雄英之后,陈景恪给了朱棡一道方子,青蒿汤。 这玩意儿成方于东晋葛洪,然而后来的医生发现,无论他们怎么弄,青蒿汤都无法治疗疟疾。 以至于医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道无用之方。 直到现代,人们才知道药方无效的原因。 改名字了。 以前青蒿叫黄蒿,黄蒿叫青蒿。 具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两种草换了名字。 但药方上的名字没变啊,弄出来的药汤自然无效。 所以前世还流传一个梗,青蒿素是从黄蒿里提取出来的。 陈景恪作为穿越者,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他的青蒿汤,原料是黄蒿。 但通过绞汁获得的青蒿汤,浓度是很低的,能起到多大的效果还不好说。 嗯,原则上是可以多喝几碗的,浓度不够数量来凑。 只希望对还没有产生抗体的疟原虫,有一定的灭杀效果吧。 否则就只能等地球另一面的金鸡纳树了。 倒不是金鸡纳霜效果更好,而是它提取更加方便。 拿到药方,朱棡的表情明显不一样了,似乎整个人都兴奋起来。 陈景恪都有些疑惑了,这是咋回事儿? 你朱老三这么怕死吗? 朱棡看出了他的疑惑,没有直接解释,而是问了一个问题: “你知道朝廷打交趾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吗?” 第218章 啥条件我们都答应 听到交趾这个名字,陈景恪顿时就明白了朱棡的意思。 打中南半岛最难的是什么? 雨林、疟疾、瘴气。 雨林环境这个没办法,直到二十世纪不可一世的某人类灯塔国,都栽在了这里。 但对大明来说,这一点反而不太重要。 我们也同样占据地理优势,可以直接从两广出兵,距离非常近。 还能从海上随时发动攻击。 天天去你的平原上打你,你能在雨林里躲一天两天,还能躲一辈子? 当然,大明对周边国家最大的优势,其实还是来自于文化上。 可以说,整个东亚都属于华夏文化圈,交趾也不例外。 这里的人,对中原王朝有着天然的向往。 只要大明的武力值够强,能打败盘踞在这里最强的几股势力,就可以对这里施行统治。 然后继续对这里的百姓,施行进一步的教化。 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让这里变成大明的领土。 比起雨林,疟疾和瘴气带来的影响更大。 中南半岛雨林环境异常湿热,蚊虫多的能把人血吸干。 最可怕的还是蚊虫携带的疟原虫。 中原王朝始终无法在这里站稳脚跟,这两个难题占据着很大原因。 瘴气的问题,前人已经解决了,藿香正气水。 但对疟疾毫无办法。 现在有了青蒿汤,如果能证实对疟疾有效,那打交趾最后一个难题也攻克了。 难怪朱棡这么兴奋。 陈景恪连忙问道:“你不会准备现在打交趾吧?” 朱棡笑道:“怎么可能,人口和土地的清查更加重要,还要打击江南的士绅宗族。” “眼下不宜对交趾用兵,否则难保宗族势力不会和交趾人勾结叛乱。” “不过可以提前做准备,以防止宗族势力叛乱为由,在两广驻扎大军。” “如此就不会引起交趾人的警惕。” “私下里调集军需物资,打探交趾的情报。” “同时还能用半年时间,让北方士兵适应南方环境。” “明年出兵可一战而胜之。” 打交趾确实是既定政策,但怎么打就不是陈景恪擅长的了。 所以对朱棡的策略,他并未说什么,而是道: “明年朝廷准备对辽东和高丽动手,两线作战是否能支撑得住?” 朱棡说道:“兵力上是足够的,就是军需粮草可能会有些麻烦。” 主要是大明这两年不停的搞内部变革,必然导致生产能力下降。 这是阵痛,没有办法的事情。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如果是粮食问题,倒也好解决。” 朱棡眼睛一亮,追问道:“哦,粮从何来?” 陈景恪露出玩味的表情:“从交趾来……这里大米一年三茬。” “随便撒一把种子就能丰收,粮食吃都吃不完。” “用琉璃、丝绸等贵重物品,问他们换粮。” “理由也很简单,大明内部变革频繁,山东去年又遭了旱灾。” “明年又要打辽东,需要大量的粮草。” “陛下仁慈,不欲加重百姓负担,只能问外部购粮。” “交趾的那些部落首领,为了享受定然踊跃卖粮。” “而且这么做,还能进一步麻痹他们。” “大明都要问他们买粮食了,肯定无力双线作战……” “明年我们出兵,还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朱棡大笑道:“哈哈,你小子够阴,我喜欢。” “我这就给我爹写信,让他派人去购粮。” 打交趾很爽,吃着他们的粮食打他们,那是爽上加爽。 朱棡很喜欢这个策略,本来他只是很佩服陈景恪的能力和学问,现在又有些欣赏行事风格了。 ----------------- 虽然不能去两广,但朱雄英没有闲着,开始深入民间,了解最基层的情况。 他可不是心血来潮乱逛,而是震慑地方官吏,不要在入籍之事上搞鬼。 这种事情屡见不鲜,朝廷好好的安抚政策,到下面执行的时候就全变了样。 最后事情办砸了,锅还是朝廷背。 他的做法确实很有效,尤其是部分比较消极的官吏被处理后,各级官吏再也不敢懈怠。 他还不时的去土人的新村落搞慰问,隔三岔五就有部族首领前来朝觐。 一时间存在感是拉满了。 以至于很多人对天子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有太孙,是大明的君主。 这其中巴优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抱紧太孙的大腿,在第一次会议结束后,他再次主动请缨,前去游说更多的部落。 就连很多两广的部落首领,都被他给说服了。 对于这样的典型,朱雄英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直接给他授予了官职,还是从六品的品级,地位相当于地方知府。 主要的工作就是和南方蛮夷部落打交道,宣扬大明的正统地位,同时配合宣政使的教化工作。 这待遇让巴优激动的痛哭流涕,干起活儿更加卖力。 而他获得的优待,也确实让很多部落眼红。 嘴里骂着舔狗,心中则暗暗后悔,为啥不是自己。 深入民间之后,陈景恪见到不少人明明很瘦,却挺着个大肚子。 检查之后,发现这些人普遍有腹水、肝大等症状。 这时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出现在他的脑海里,血吸虫。 一个困扰南方各省两千多年,毁村灭寨的恶魔。 它对南方的危害有多大呢,说个数据大家就知道了。 建国后统计的数据,有一千一百多万人感染血吸虫病。 其危害有多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而南方百姓,足足被这个恶魔侵害了两千多年。 期间被杀死的人无法计算。 而且它不光寄生在人身上,各类牲畜都是宿主。 前世建国后,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消灭血吸虫行动。 耗时二十年,才将这个恶魔给控制住。 后世很多人只听过这个名字,并不知道它的危害有多大。 陈景恪生活的时期,人们已经不用再担心血吸虫, 所以穿越后,这个问题一直都被他忽略了。 此时猛然想起,不禁一阵毛骨悚然。 血吸虫的传播途径很简单,却非常无解。 水。 更夸张的是,它能通过皮肤寄生。 也就是说,只要接触水源,就有可能被感染。 他和朱雄英在这里呆了几个月了,虽然一直很小心,可谁知道会不会被感染? 回去之后,他就给所有人做了检查。 幸运的是,因为他一直小心,朱雄英等人并没有感染。 不幸是,随行人员里有十几个出现了异常情况。 他立即开了药,对这些人进行治疗。 同时将血吸虫病告诉了朱雄英等人。 朱雄英也是大惊,没想到危险就在身边,庆幸之余开始关心如何治疗。 陈景恪就将前世,防治血吸虫病的成功经验,给拿了过来。 虽然他没有见过血吸虫病患者,但成功遏制住血吸虫病,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中医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中医研究出了许多针对性药物。 全生腹水丸、加减胃苓汤、绛矾丸等,治疗了大批患者。 陈景恪就是学中医,这种经典案例几乎是必学的。 所以,他对这玩意儿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其实说白了就两点:切断传播途径、对病人早发现早治疗。 血吸虫在人畜体内会繁殖,虫卵通过尿液、粪便排出,进入水源。 所以,必须将病人的排泄物处理好。 且它们有个致命的缺点,中间宿主单一,就是钉螺。 只要消灭了钉螺,血吸虫的幼体就无法生存,从而遏制住这个恶魔。 前世我国也是通过消灭钉螺的方法,解决了血吸虫病。 他将防治血吸虫病的方法和治疗药方,全部写了下来。 顺便还写了一些其它寄生虫的防治和治疗方法。 同时,对鱼脍、生脍这一类饮食方法,提出了严厉批判。 明确指出,寄生虫九成以上,都是通过这种饮食进入人体的。 他给这本书取名为《防虫论》。 书写成之后,朱雄英立即下令刊印,免费发放给南方百姓。 同时还将此时上奏给朱元璋,建议派医生过来摸查南方各省感染情况。 并提议将灭杀防治血吸虫,列入南方官吏考核。 只是几日后,一封八百里加急诏书,就送到了朱雄英手里。 不是处理血吸虫的,而是紧急召他回京的。 意思很明显,这么危险的地方,赶紧回来。 朱雄英首次违抗了命令,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给朱元璋。 大致意思是,知道你们担心我,我很感激。 但江南百姓何其悲惨,身为太孙,他岂能置万民于水火而不顾。 若没有解决的办法走就走了,现在有了解决的办法,他再走和逃兵有去区别。 若他都因为害怕感染走了,当地百姓会怎么看怎么想。 朱家儿孙不怕死,他要留下一起抵抗血吸虫。 不过作为太孙,他也不可能一直留在这里。 信中他保证,等到防治血吸虫的活动步入正轨,他就回京尽孝。 然后就命人将信送回了京师。 陈景恪得知此事,既感动又欣慰。 小小朱好样的。 信以八百里加急送入皇宫,朱元璋看到之后又急又气,但更多的是高兴。 “这个小王八蛋,回来看我不打死他。” 马皇后拿着信,高兴的说道:“吾孙成材矣。” 朱标也同样是既担心又欣慰,不知不觉儿子已经长大了。 随后朱元璋又给朱雄英写了一封信,让他一定要注意安全。 同时也叮嘱陈景恪,务必照顾好太孙。 第二天早朝,他当众宣布在江南展开灭杀血吸虫行动,并将此项成绩,列入官吏的考核。 群臣很是不解,皇帝这是又咋了? 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和血吸虫干上了? 还将此事纳入官吏政绩考评,这是前所未有之事啊。 不少人站出来反对,认为此事有待商榷。 甚至很多南方官吏,一样反对如此大动干戈。 但更多南方出身的官吏,此时站出来支持。 他们都是血吸虫病的见证者乃至受害者,知道这种寄生虫造成的危害。 朝廷下这么大功夫除虫,受益的是南方百姓啊。 他们要是不支持,会被家乡人戳脊梁骨的,这辈子都别想抬起头做人。 事后能不能埋在祖坟里,都还要两说。 于是双方就发生了争执,眼看就要吵起来。 朱元璋一拍御案,大怒道:“都闭嘴,太孙就在江西,此事乃他亲自上书……” “他给咱说,除虫之役一日不进入正轨,他就一日不还朝……” 将朱雄英的信拿出来,说道:“你们都看看,咱的乖孙甘冒天险,你们还要反对?” “咱把话撂在这,在此事上谁敢拖后腿,咱就把谁的皮脱了塞满稻草。” 放在平时,听到这个威胁群臣肯定会瑟瑟发抖。 然而这会儿大家都顾不上这些了,纷纷传阅朱雄英的书信,看完之后众人心中只有一个想法。 太孙乃圣君也。 以前他们认为太子是仁
相关推荐: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倒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小怂包重生记(1v2)
缠绵星洲(1v1虐爱)
修仙有劫
姑母撩人
心情小雨(1v1强制)
她太投入(骨科gl)
宣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