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渔夫和美人鱼(H) > 第99章

第99章

说道: “老四都跟着天德学习几年了,就是头猪,也该学会自己觅食了。” “咱这就下旨,让天德尽快回京。” ??? 陈景恪和朱雄英面面相觑,老朱不对劲儿啊。 这么说自己儿子的吗? 这时,朱元璋又说道:“景恪,让你猜对了,洛阳乡下的那些士绅宗族,对我们安置军户之举很是抵触。” “这才几天,私下就已经发生了好几次摩擦。” 陈景恪叹道:“从唐朝开始,朝廷的势力就很难深入县以下区域了。” “宋朝与其说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如说是皇权和地方宗族共治天下。” “如果不是经历了元末乱世,士绅宗族的势力会比现在更大。”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很不喜欢这种局面,但又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朱雄英却发现了这话里的玄机,就问道: “为何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朝之前朝廷能管理到县以下吗?” 朱元璋愣了一下,是啊,为何会分成两段?莫非唐朝之前不一样? 陈景恪颔首道:“准确来说,是从贞观时期,朝廷开始收缩在县以下的权力。” “等到唐中晚期,朝廷对县以下的治理已经接近丧失。” “到了宋朝建立,朝廷的势力彻底退缩至县一级。” “县之下,成了士绅宗族的天下。” “虽说王安石采用了保甲法等制度,但也已经无力扭转大局。” 朱元璋见他真的有研究,连忙问道: “来,给咱仔细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唐太宗也是一代明君,为何要做出如此不理智之事?” 朱雄英心道,熟悉的环节来了,陈老师课堂开课了。 陈景恪先是思考了一会儿,梳理整条知识线,然后才开口说道: “咱们先说说唐朝之前,朝廷是如何管理县以下百姓的。” “其实很简单,朝廷在乡、亭一级设立了衙门,由中央任命官员担任。” “乡啬夫,就相当于是一乡之长。十里为亭,设一亭长。” “权力来自于谁,就听谁的话。” “不论是乡啬夫还是亭长,皆有朝廷任命,拿的是朝廷俸禄,升迁也由朝廷决定。” “所以他们自然是听从朝廷命令的。” “他们的存在,可以有效的分宗族之权。” 当然,还有配套措施。 就以秦汉魏晋为例,乡村干部多的令人瞠目结舌。 乡里的官吏包括乡啬夫、乡佐、乡三老、乡干、乡司、游徼、里正、里胥、里尉、里魁、里治中、里父老、里祭酒、里祭尊、里长史、社长、亭长、鼓史等。 还有邻长、伍长这种村小组一级的干部。 朱雄英听的咋舌不已,这官吏也太多了吧。 朱元璋也听的头皮发麻:“竟然要养活如此多的官吏,百姓的日子有多苦,可想而知。” 陈景恪顺着他的话说道:“唐太宗的想法一如陛下,他也认为如此多的官吏太过臃肿,就下令裁员。” “但可惜的是,他裁错了对象。” “像是里魁、里治中、里父老、里祭酒、里祭尊等,确实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但乡啬夫替朝廷掌管一乡的政务,游徼和里尉负责乡的治安和防盗,是很有必要存在的。” “而且他们也相当于是朝廷的手臂,替朝廷管理一方。” “唐太宗把他们也一起裁掉了,只保留了里长等小吏。” “可惜这些小吏并不是朝廷任命的,而是地方推举出来的。” “士绅宗族会推举谁,可想而知。” “所以,从那时开始,朝廷就逐渐失去了对县以下的掌控。” 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似乎得到了什么启发。 朱雄英则是满脸遗憾的道:“没想到,英明如唐太宗,也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陈景恪摇摇头道:“也不能全怪他,当时管理人口的方法很细致。” “就算他裁撤了这么多官吏,在大唐前百年,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大唐朝廷依然能有效管控乡村,真正出现问题,还要等到唐朝中晚期。” 朱雄英惊讶的道:“为何?难道他有别的方法,打击士绅和宗族?” 朱元璋也重新倾听起来,如果真有这样的方法就好了。 陈景恪回道:“在宋朝之前,朝廷是严禁百姓以血缘、姓氏为纽带,大规模居住在一起的。” “只有世家贵族,才能大规模聚居。” “其目的,就是防止产生宗族势力,削弱朝廷的统治。” “在这一点上,不论是朝廷还是世家贵族,利益是一致的。” “他们会人为调整百姓的分布,把人口多的家庭,打散安置在不同的村落。” “一个村落百十户人家,往往会有十几二十个不同的姓氏组成。”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宗族势力。” “只是可惜,唐朝中晚期国家动荡,已经无力在执行这样的政策。” “百姓开始以血缘、姓氏为单位,聚居在一起,慢慢形成了宗族势力。” 朱雄英恍然大悟,接着又疑惑的问道: “那士绅呢?他们在哪里?” 第159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 陈景恪说道:“士绅是由获得功名的读书人形成的,更准确的说,是普通读书人形成的。” “唐朝时期,学问掌握在士族和大族手里。” “那时候的寒门,指的不是穷苦百姓,而是没有获得士族身份的地方大族。” “真正的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读书。” “科举录取的,十有八九也都是大族子弟,鲜有真正的普通人。” “等到宋朝建立,书院这种授课模式兴起,私学全面兴盛,学问开始普及……普通人才有书可读。” “又因为黄巢和朱温二人,将士族杀了个七七八八,留下了大片的权力空白。” “为科举大兴创造了条件,普通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做官。”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士绅群体开始壮大。” “并迅速和地方宗族势力勾结在一起,掌握了县以下的大权,让朝廷的权力无法涉足。” “王安石的变法,就有关于保甲制的内容。” “我不知道他是否有想过,以此打击士绅宗族势力。” “但他的改革,在事实上将朝廷的手,伸向了乡村。” “此举触犯了士绅宗族的利益,这些人自然不愿意,就带头抵制变法。” “可以说,王安石变法失败,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雄英不禁点头道:“原来如此,没想到这里面的牵扯,竟然如此之深。” “那我们该怎么办?仿照唐朝时期,将大姓拆散混居?”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不行,若用此法,天下立即就会陷入大乱。” 以前学问掌握在士族手里,百姓大多都大字不识一个,见识和能力都很有限。 在朝廷和士族联合打击下,根本就没有反击的机会。 现在不一样,学问普及,民间到处都是读书人。 士绅宗族势力已经形成,再想将他们消灭,已经不可能。 朱雄英也头疼不已,说道:“那怎么办?难道要重新设立乡衙门?” 朱元璋却笑了,说道:“对,就是重新设立乡衙,用乡官去掣肘士绅宗族。” 朱雄英却并不看好:“士绅宗族势力庞大,连朝廷的力量都无法深入。” “一个衙门几个官吏,能做得了什么。” 朱元璋笑着反问道:“谁说朝廷的力量无法深入民间?” “若无法深入,我们是如何将二十万军户,安插在洛阳民间的?” 陈景恪解释道:“朝廷是有实力插手的,但因为缺少支撑点,这种干涉无法长久维持。” “若设立乡一级的衙门,就有了支撑点,朝廷就可以对乡村保持持续影响力。” 朱雄英依然有些疑惑:“若乡官与地方士绅宗族勾结在一起呢。” “哈哈……”陈景恪笑着摇摇头,说道: “你以为县官就不和士绅勾结了吗?可不照样要听朝廷的?” “还记得刚才我说的话吗,权力来自于谁,就听谁的。” “他们的任免升迁都取决于朝廷,就必须要听朝廷的。” “即便与地方士绅勾结,他们也不敢不听朝廷的。” “而且,有了朝廷的支持,乡官是处于主动位置的。” “如果哪个地方的士绅宗族不听话,乡官就可以向上级求援,对他们进行毁灭性打击。” “所以就算是和士绅勾结,那也是以乡官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就能有效保证对地方的掌控。”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兴的道:“我懂了,乡官有朝廷支持,实力更强。” “士绅宗族就要巴结他,而他必须听朝廷的。” “否则朝廷将他的官职罢免,他就一无所有了。” “士绅宗族以他为首,而他听朝廷的。” “也就意味着,朝廷可以通过乡官,去管理士绅宗族。” 朱元璋插话道:“虽然不准确,但也差不多了。” “乡官存在的本身,就是在分士绅宗族的权力。” 朱雄英点点头,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乡官是在分士绅宗族的权力,会不会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啊。” 陈景恪摊摊手,道:“无所谓,他们若反对,将直接面临整个文官集团的打击。” “都不用朝廷出手,文官和读书人就能将他们给镇压了。” 朱雄英疑惑的道:“啊,为什么?” 陈景恪说道:“你想想大明有多少个乡镇,若设立乡衙门,要增加多少个空缺。” “这些空缺将由谁来填补?” 朱雄英下意识的回道:“读书人……” “我懂了,一下子增加上万个空缺,就有上万读书人可以做官。” “谁敢反对,谁就是他们的生死仇敌。” 听到一下子多出上万官职,再加上配套的吏员,就是数万人。 朱元璋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这是一笔庞大的开销啊。 “如果设立乡衙门,朝廷就要多出几百万贯的支出啊。” 陈景恪说道:“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朱元璋缓缓点头,确实很值。 每年多支出几百万贯,就能将手伸向乡村,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而且一旦这个制度成熟,每年能为朝廷创造的收入,恐怕都不止几百万贯。 一个衙门怎么为朝廷创造收入? 别的不说,仅仅是赋税一项就足够了。 以前皇权不下县,地方上具体有多少亩地都无法统计上来。 哪些人隐瞒土地不上税,朝廷也不知道。 有了乡衙门,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随便查出点被隐没的土地,都够养活这些乡官的了。 陈景恪说道:“其实也可以不用花朝廷一分钱,给乡衙门划几百亩职田。” “官吏的俸禄、衙门的经费,全都从职田出。” 一个乡划出来几百亩地当职田,说起来也确实不多。 但…… 朱元璋连连摇头:“太多了太多了,几百亩田一年的产出,都够一个县衙使用了。” “乡衙门岂能给如此多的俸禄。” 陈景恪很是无语,洪武年间的俸禄,不提也罢。 他早就想和朱元璋说说这个事儿了,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既然谈到这里了,就好好说道说道吧。 别管能不能说服他,至少先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一次不行就两次,实在不行就只能等,朱标或者朱雄英掌权再说了。 “陛下,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乡衙门的俸禄太高。” “而是县衙府衙布政司衙门,乃至百官的俸禄太低了。” 朱元璋脸一黑,道:“你想说咱苛待百官?” 如果是刚进入皇宫那会儿,陈景恪已经吓的腿发软了。 现在吗,习惯了。 “陛下,咱们说好的不生气。” 朱元璋问道:“咱生气了?乖孙,你给咱评评理,咱生气了吗?” 朱雄英重重点头,道:“没有,皇爷爷怎么会生气呢。” “景恪你不要瞎说,皇爷爷就是脸突然变黑了,并没有生气。” 朱元璋气道:“你个小混蛋,爷爷白疼你了。” 然后对陈景恪说道:“好,咱就给你一个说服咱的机会,想好了再说。” 陈景恪正色道:“事情并不复杂,陛下以为百官的俸禄,除了果腹还能做什么?” 朱元璋反问道:“难道果腹还不够吗?” 陈景恪肯定的道:“不够,吃饱穿暖了,想吃的更好穿的华丽,人心如此。” “陛下不也喜欢吃肥肘子和烧鸡吗?” “我知道陛下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每隔几天才吃一次。” “然而您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您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他们想吃肉了,却发现手里没钱,该怎么办?” “只能向百姓伸手。” 朱元璋杀气腾腾的道:“那咱就将他们的全都杀了,就不信杀不尽他们的贪心。” 陈景恪没有争辩,而是说道:“科举之路难行,考中举人千难万难,能考中进士的更是凤毛麟角。” “一个普通人想做官,就需要举家供应,有时候投入几十年都不见回报。” “运气好,蹉跎半生侥幸得中,谋得一官半职。” “本以为自此就能改变窘迫的境况,让家人跟着自己享享福。” “然而等朝廷俸禄发下来才知道,连肉都吃不起。” (海瑞的真实经历,非夸张。) “面对家人渴望的眼神,他们会怎么想?又该怎么办?” 朱元璋默然不语。 陈景恪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当了官,就难免会有迎来送往。” “三节两寿要不要给恩师送一份礼表表谢意?” “同僚家里有个喜事,要不要随礼?” “可是钱从何来?” “总不能当了官,就和所有亲人好友断绝关系吧?” “在官场,总不能不顾同僚之情,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吧?” 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了,说道:“给他们涨了俸禄,他们就能管住自己不贪了?”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高薪不能养廉,但俸禄太低必然会促使更多人贪腐。” “现在大明存在一种情况,那些贪官污吏,将自己贪污的原因,都推到俸禄太低上。” “因此,他们贪的肆无忌惮,理直气壮。” “若提高了俸禄,他们将再也不能用这个理由,来为自己洗脱了。” “到时候陛下杀贪官污吏的理由,也更加充分。” 朱元璋再次沉默,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甚至有一个县令,被杀的时候公然说: 这么低的俸禄,不贪根本就活不下来。 说满朝文武都贪会有一部分人被冤枉,但隔一个杀一个,没有一个是冤死的。 当时朱元璋嘴上说,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姑息养奸。 可内心比谁都清楚,根本不可能。 杀的那么狠,不照样出了赵瑁案。 见他依然不说话,陈景恪叹了口气,决定换一套说辞: “陛下,虽然提高俸禄不能减少贪腐,却能让心怀正义的官员日子过的好上一些。” 说完,假装清嗓子,干咳了一声。 朱雄英立即接话,道:“是啊皇爷爷,您要为好官清官考虑啊。” “咱们大明朝,不能让清官好官流血又流泪啊。” 陈景恪给了他一个赞许的眼神,继续说道: “军功爵制,在事实上提高了武将的地位。” “武将地位太高,文官太弱,不利于朝廷平衡文武关系。” “而且,不相应的提高文官的地位,我怕他们也会反对军制改革。” 朱雄英附和道:“是啊是啊,文官可不傻啊。” “武将获得这么大的好处,他们肯定不乐意。” “咱们同时提高他们的俸禄,还有乡衙门的设立,也是对文官的加强。” “若在公布军功爵制的同时,宣布这些有利于文官的举措。” “我相信,文武双方都会非常满意。” “到时候不论是军改还是政改,都将毫无阻力。” 朱元璋似有所触动,不过并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而是脸一黑,说道: “你们两个不要一唱一和的忽悠咱,咱可不是蓝玉。” “哼,想让咱涨俸禄,没那么容易。” “此事咱要好好考虑,你们要是没事儿就赶紧滚吧。” 陈景恪和朱雄英相视一眼,都知道朱元璋动摇了。 只是这么大的事情,他自然不能轻易就决定。 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话题。 而且他们还能猜到,老朱这是要去寻找他的军师求援了。 于是,也就不再说什么,一溜烟就跑了。 看着活蹦乱跳的两人,即便心情有些沉重,朱元璋依然忍不住笑了。 真是年轻有活力啊。 不过,这俩家伙竟然想合起伙来说服咱,要不是咱聪明,还真被他们给忽悠住了。 哼,以后和他们打交道要多留一个心眼,可不能被他们给耍了。 心里这样想着,脚步却一点都不慢,起身直奔坤宁宫。 就你俩能互相帮衬,咱就没有人帮衬了吗。 嘿,咱有贤内助。 见到马皇后,他就一脸悲愤的道:“妹子,你可要为咱做主啊。” 马皇后心中一乐,脸上故作严肃的道:“怎么了这是,谁敢欺负你啊。” “当乞丐的时候被人欺负就算了,咱都当皇帝了,还能叫人欺负了不成。” “给我说说是谁,我帮你出气去。” 这下轮到朱元璋绷不住了,道:“妹子你这话咱不爱听啊,咱当乞丐的时候那也是丐头,谁敢欺负咱。” 马皇后一本正经的说道:“也是,那下次换成你放牛时候,那时候确实被人欺负过。” 朱元璋气道:“咱能不提那时候的事儿不……” “哈哈……”马皇后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边笑边感叹道: “哎,当年你就是这么风趣,时常逗的我大笑,后来就变得不苟言笑了。” 朱元璋在她旁边坐下,说道:“是啊,物是人非啊……方才我就想起了天德和遇春。” 马皇后有些奇怪的道:“好好的,你怎么想起他们了?” 朱元璋就将方才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 听到朱雄英和陈景恪配合,将蓝玉耍的团团转,马皇后笑着说道: “这俩孩子,真是调皮。” “不过,要真能给蓝玉生出儿子来,也不枉被骗这一次。”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乖孙和咱一样聪明,将来肯定是明君。” “景恪的性格,有点像是天德,有才能识进退,不争不抢。” “最让咱开心的是,他们两个君臣相得,将来必成一代佳话。” 马皇后点点头,又摇头道:“天德不如景恪,当初他可是谁都不服,几经打磨才有了现在的温润性格。” “景恪好像生就如此,拥有这般惊人的才华,竟一点傲气都没有。” “他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才华根本不值一提,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对所有人都很尊重,即便是宫里的宦官,路边的乞丐,也从不歧视。” “这种性格,莫说当年的天德,就算是现在的他,都远远不如。” 朱元璋想想,确实如此,说道: “还好,他很重视感情,这是他最大的软肋,否则咱可能真的容不下他。”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煞风景。” “说吧,找我什么事?” 朱元璋嘿嘿一笑,就将设置乡官,提高百官俸禄的事情说了一遍: “你说,这个计划可不可行?” 第160章 抠抠搜搜的像什么样子 提起俸禄之事,马皇后没好气的道: “我早就和你说过,俸禄太低是养不了清官的。” “就是头驴,你也得让它吃饱了才能拉磨。” “不让官吏吃好,他们哪来的心思去治民?” 朱元璋咬咬牙,说道:“既然妹子你都这么说了,咱就给他们涨俸禄。” “就涨三成……不,五成,这下他们总不能嫌少了吧。” 马皇后那叫一个无语:“你是堂堂大明天子,别和街头小贩一样行不行?” “还涨五成,涨五倍都是少的……” “你还别给我瞪眼,要不要我给你算一笔账?” “一名七品官,一年的俸禄是八十石粮食。” “现在粮价是五百文一石,一年的俸禄也才四十贯钱。” 朱元璋争辩道:“四十贯已经不少了……” 马皇后嗤笑道:“不少?那你知道现在雇佣一名长工,一个月需要多少钱吗?” “九百文,一年就是十贯零八百文。一个七品官一年的俸禄,相当于四名长工。” 朱元璋支支吾吾的道:“那也不少了……” 马秀英气结,道:“那你算过七品官的开销吗?” “需要个幕僚帮忙处理事情吧?牵马坠蹬的马夫,或者轿夫总需要一两个吧?” “总不能让人家堂堂七品官自己下厨做饭吧?厨娘也需要一个吧?” “迎来送往总是需要的吧,再加上……” 朱元璋听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连忙说道: “好了好了,咱的好妹子,咱知道错了行了吧,你快别说了。” 当年设定俸禄的时候,他才刚当皇帝,总是把事情想的太简单。 认为几十石粮食,总够他们养活一家老小了吧? 老百姓可还都饿着肚子呢,咱当年连口吃的都没有。 再想多要,那就是贪心不足了。 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对很多事情的认识越来越深。 自然也明白,官就是官,不能用吃饱肚子来要求他们。 那是不现实的。 “可是……涨五倍也太多了点啊。要不,就翻一倍?” 看他抠抠搜搜的样子,马秀英都乐了,说道: “谁说全部翻五倍了?品级越高,涨的就越少。” “八九品翻五倍,六七品在八九品的基础上增加五成。” “四五品在六七品的基础上酌情增加,一二三品也以此类推。” 其实一二三品官,基本也不靠俸禄养活自己。 所谓俸禄,对他们来说,更多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所以没必要搞成宋朝

相关推荐: 心情小雨(1v1强制)   老师,喘给我听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将军夫夫闹离婚   生存文男配[快穿]   御用兵王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