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真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啊。 到达洛阳之后,朱标经过简单的修整就开始投入工作。 先从纸面上了解了一下当地情况。 只能说,地位降低后,带来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 人口、商业、耕地、交通等等方面,都远不如当年。 不过总的来说,还算在水准之上。 至少在同为府级治所里,是相当优秀的。 这让朱标很是满意,果然不愧是十三朝古都,底蕴犹在。 除了这些,他们更关心的还是环境方面的优势。 实地考察之后,得到的结果可以说是非常喜人的。 自然环境变化不大。 西北的太行、王屋二山,西面和南面的崤山、熊耳山,东面的嵩山。 这些山脉的主要通道,并未因为地震等原因发生改变,稍加修整可以重新启用。 它们也将构成洛阳的第一道防线。 就连最容易发生改变的河流,也变化不大。 伊水和洛水,这两条伴随洛阳数千年的河流,依然还在。 像是一双张开的手臂,保护着这座城池。 这既是防线,也是天然的水源和漕运渠道。 耕地也不用多说,中原腹地很难出现荒漠化。 拥有充足的水源,这里的土地产出还算不错。 只是因为战争导致的破坏,大片土地处在荒芜之中。 这对朝廷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可以减少开发建设成本。 总之,考察过之后,朱标是非常的满意。 就在他准备做进一步调查的时候,从山东来了几名信使,说是山东布政使康叔卿有事密奏太子殿下。 朱标很是奇怪,你要是密奏干啥搞的这么大张旗鼓?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 要不是密奏,又这么神神秘秘的做什么? 等到见到康叔卿送来的所谓密奏,他更惊讶了。 足足半尺厚的一摞纸。 这是啥?你的秘密也有点太多了吧? 最上面是一封奏疏,打开略过前面的恭维之词,直接看后面的内容,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黄河改道之事。 谁最关心黄河改道? 不用怀疑,必然是河南和山东。 这两地的农业可以说基本全靠黄河灌溉,没黄河就只能看天吃饭了。 河南还好一点,黄河就算改道,还有一部分在其境内。 而山东就堪称惨不忍睹了,直接失去了最大的水源。 别忘了这里有大片土地靠海,盐碱化很严重。 没有黄河水压盐碱,会导致土地大面积盐碱化,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所以,当前最希望黄河回去的,就是山东。 自从上次突然传出黄河改道的消息,当地人就开始关注。 只是当时他们并不抱希望,毕竟黄河改道前所未有,他们也认为不可能。 直到朱标亲自去考察,临走还放出风声,山东人就沸腾了。 皇太子不是需要更多的证据吗,那我们就给你整。 于是当地官员动员了所有懂水利的人,收集各种证据。 然后一个天才般的人物就脱颖而出。 此人自费考察了河南和山东的环境,规划出了详细的改道路线。 并且还拿出了两种不同的改道方案。 他的方案获得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可。 山东布政使更是不惜以身家性命作保,将这套方案上报给朱标。 看到这里,朱标更加的惊讶。 竟然发生了这种事情?突然就冒出一个治水天才? 莫非真的是苍天也想让黄河改道? 还是说山东官吏在欺骗自己? 他放下奏疏,拿起下面的纸,是介绍黄河改道的好处的。 不外乎就是有黄河的时候,山东河南等地是多么的富庶,现在是多么的困苦。 附上了更加详细的数据资料。 这些朱标早就知道了,所以只是扫了一眼就翻过去了。 再后面,就是改道方案了。 先是一张巨大的地图,上面标注了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文字。 只看线条就知道,这是新规划的黄河河道。 拿起文字介绍,确实非常的细致。 大意就是可以借用现有河道,减少改道的工作量。 并对具体可以借用哪些河道,做出了详细讲述。 对照地图来看,更是一目了然。 不过朱标并不懂治水,看不出是否可行。 但至少这份规划很让他满意。 新河道介绍完,就是两种具体的事实方案了。 第一种比较快,但有危险性。 就是先弄好河道,然后趁枯水期直接进行改道。 第二种比较慢,但胜在安全。 就是在黄河上修一道水闸,先少量往新河道放水。 一边放水一边加固河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渐加大放水量。 最终彻底完成黄河改道工作。 缺点就是可能要用几年时间才能完成。 看到第二种方案,朱标大喜。 “好好好,我怎么就没想到,还能这么做呢。” “快,去叫陈伴读来见我。” 很快陈景恪就赶来,看到这份详细的规划,也是惊喜不已。 “真是天才般的设计啊。” 朱标高兴的道:“你觉得此法可行吗?” 陈景恪点点头,又摇头道:“我并不懂如何治水,但只从纸面上来看,这个计划可行性很大。” “不过黄河改道事关重大,还需要多方验证才行。” 朱标颔首赞同的道:“不错,此事再谨慎都不为过。” 陈景恪翻到最后,看到了制作这份计划的人的名字。 白英。 嗯?白英? 这名字为何这么熟悉? 只是一时间想不起在什么地方听说过。 陈景恪很清楚,大概率是自己在前世听过这个名字,但又不是很熟悉。 想到这里,他不禁上了心。 能在史上留名的,没几个是简单人物。 而且白英还是治水的,很可能是以治水留名史书…… 治水,白英…… 卧槽,不会是他吧。 陈景恪终于想起在哪听过这个名字了。 这不是人……准确说,他活着的时候是人,死了之后成神了。 他是山东土生土长的水利专家,永乐年间协助朝廷治理大运河。 大运河‘汶上济宁段’,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就是出自他的设计。 大运河修好,他也因劳累呕血而亡。 运河沿岸百姓闻讯,自发修建神祠祭奠于他。 正德年间正式追封为功漕神,满清封其为永济神。 前世陈景恪多次听过他的事迹。 只是专业不一样,他都是当做故事来听的,并没有放在心上。 所以一时间没有想起了。 直到亲眼见到这份方案,他才想起这位明初的水利专家。 当确定了白英的身份,陈景恪心中就只有一个想法。 大事成矣。 第142章 我能力有限 在确定了白英的身份之后,陈景恪当即就说道: “殿下,不若将白英招来,由他亲自讲解改道之事。” “若他有真才实学,可授予官职,让其负责改道之事。” 朱标也没有犹豫,立即下旨召白英前来见驾。 在等待的时间,陈景恪仔细研究了白英的计划,越看就越觉得可行。 尤其是第二种改道方法,让他想起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治水之法: 束水攻沙。 明末潘季驯发明创造,影响了之后数百年。 即便到了新世纪,这种方法依然被广泛使用。 就是不知道束水攻沙法,能不能和白英提出的第二种改道之法相融合。 如果可以的话,那将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接下来几天,他一直在完善自己的方法。 只是他并不懂得如何治水,不知道自己想出来的法子可不可行。 朱标见他如此上心,更是欣慰不已。 这也是他对陈景恪,最满意的地方之一。 谦虚谨慎。 不论什么事情,不懂就从不胡言。 遇到不懂的事情,又肯虚心学习研究。 这样的人才,下嫁一个女儿给他,也不是不行啊。 他脑海里不禁回想起,当初老三朱棡的提议。 不过不着急,还有的是时间,再等等再说。 七日后,白英终于赶到。 一个身材高大的壮年汉子,这体格一看就是山东大汉。 皮肤黢黑,浑身肌肉坟起。 这也符合他现在的身份,为了谋生,在大运河当河工。 看他风尘仆仆的样子就知道,定然是日夜兼程赶来的。 见到皇太子,他的样子有些拘谨。 反倒是朱标有些意外,他本以为这么厉害的治水专家,就算不是文质彬彬,也应该是个儒雅之人。 没想到竟然会是一个壮汉。 不过人不可貌相,他倒也没有轻视。 朱标本想让白英休息一天再谈正事,谁知他自己却毫不在意,表示现在就能谈。 “本就是做粗活的人,走这点路不算什么,还是先谈大事要紧。” 浓重的山东口音,让陈景恪倍感有趣。 朱标点点头,问道:“这黄河改道之法,是出自你手吗?” 提起自己的专业,白英变得自信起来: “回殿下,正是草民所写。” “去年草民听京中回来的人,说起黄河回归故道之事,就上了心。” “对山东河南境内的水系,做了全面的了解……” 朱标惊讶的道:“你从那时就开始研究此事了?” 白英回道:“是的,俺们山东太需要黄河了,自从改道就没有过几次好年景……” “俺当时就想,别管是真是假,先了解一下吧。” “万一是真的,俺的法子或许会有用。” 朱标赞道:“好,位卑未敢忘忧国,此心可嘉。” “谢殿下夸奖。” 白英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期盼的问道: “殿下,朝廷真的要让黄河回归故道吗?” 都到这会儿了,朱标也就不再隐瞒,颔首道: “是有这方面的计划,但是否可行还有待商榷。” 白英激动的道:“太好了,太好了,这下俺们山东有救了。” 看着他失态的样子,朱标并未生气,只觉得他真性情。 “你的改道之法我看过,写的很详细。” “不过我不懂治水之法,也不知此法是否可行。” “还需经过工部商讨验证之后方可确定。” “且黄河改道之事事关重大,也需说服群臣同意。” “你可敢与我一起入京,说服工部和群臣?” 白英一脸慷慨无畏的道:“草民愿往。” 朱标更加的满意,说道:“不用怕,将你知道的说出来即可。” 然后他指了指陈景恪:“这位是太孙伴读陈景恪。” “黄河改道就是他最先提出来的,你们可以好好聊一聊。” “啊?”看着十四五岁的陈景恪,白英忍不住惊讶出声。 不敢相信这么宏伟的工程,竟然会是他想出来的。 陈景恪露出八颗牙齿,笑道:“白大哥,多多指教。” 白英连忙道:“不敢不敢,陈伴读喊我白英便可。” 他可不是那种迂腐不通人情世故之人。 恰恰相反,能在大运河上谋生,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见过。 对人情世故了解的比一般人更清楚。 他自然知道太孙是什么人,更知道陈景恪是谁。 当年揭榜救父的故事,传的可是非常广的,到现在都还在流传。 只不过已经改的面目全非了。 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是揭榜救父和赵瑁案的结合版。 主角揭皇榜救太孙,娶公主当驸马,一手掀开赵瑁案。 各种和贪官污吏做斗争。 相关剧情可以说越来越丰富,被他斗倒的贪官也越来越多。 陈景恪自己也听说过相关故事,只能说啼笑皆非。 他有预感,将来很可能会发展成,不亚于包青天的庞大系列。 白英自然也听过这些故事,他更知道前不久太孙坠马重伤,也是这位陈伴读治好的。 对他来说,陈景恪属于传说里的人物。 现在亲眼见到陈景恪,且还是太子如此隆重介绍。 很显然,在皇家眼里他不只是个郎中,还有着更重要的地位。 再加上黄河改道计划,竟然是他提出来的。 白英心中又多出了几分感激,所以姿态放的很低。 陈景恪对他也很尊敬,一口一个白兄。 这更让白英感动,心中对陈景恪的好感直线上升。 朱标见两人相处甚欢,也就没有再说什么,转身离去。 他一走,氛围更加的融洽。 两人对着那张地图,开始了详谈。 白英本就是民科出身,说的都是大白话,就算没读过书的人也能听懂。 所以即便陈景恪不懂治水,也很容易就能明白他的意思。 了解越多,对白英就越是佩服。 确实考虑的非常全面,甚至连迁徙百姓的事情,都考虑到了。 新河道走哪里,为何要走这里,需要多少人,开挖多少天…… 就连周围的百姓往哪里迁徙等等,全都在计划之中。 可以这么说,如果确定这条河道可用。 朝廷都不用再制作实施计划,直接将他的计划拿来用就行了。 不过陈景恪并未给予肯定的回应。 还是那句话,黄河改道是大事,需要经过专业团队验证才行。 最忌讳的,就是不懂行的人,只听了几句就热血沸腾的开干。 往往会坏大事。 白英讲解完之后,他就将束水攻沙之法讲了一遍。 听到这种方法,白英震惊了,连连道: “天才,真是天才般的想法。” “若早有此法,也就不会有黄河夺淮入海之事了。” “陈伴读果大才也,难怪能想到黄河改道之法,白某佩服。” 陈景恪只是谦虚道:“此法我也是听他人说的,不敢当白兄夸奖。” 白英只以为他在谦虚,心中更是佩服。 陈景恪也没有多解释,而是说道:“不知束水攻沙之法,可否用在黄河河道建设之上。” 白英肯定的道:“可以,实在太可以了。我已经有许多想法了,不过还需要完善。” 陈景恪也欣喜不已,道:“能用到就好,白兄可以慢慢思考。” 之后两人也没有再多谈,白英连续赶路,又忙碌到现在,早就有点熬不住了。 陈景恪亲自为他安排了住处,并交代人好好照顾他。 等一切安排妥当,陈景恪就去见了朱标。 一见面就开口说道:“恭喜殿下,喜获良才。” 朱标也不禁笑了起来,道:“能让你陈景恪都认为是良才,看来此人确有大才。” “本来我还在担心,由谁来主持黄河改道之事,现在问题全解决了。” 陈景恪狡黠的道:“何止是黄河改道,将来开通广通渠,恢复隋唐运河,重新梳理淮水水系…… “这些事情都可以交给他去做啊。” 朱标忍俊不禁:“你还真是不客气啊。” 陈景恪理所应当的道:“谁让他有这个能力呢,这叫能用就往死里用。” 朱标笑道:“好,你这句话我记住了,以后你莫要叫苦。” 陈景恪一张脸顿时就苦了下来,给自己挖坑啊。 接下来几天,朱标又对洛阳周边的情况做了调查。 京畿之地指的可不只是脚下这一块儿,而是一大片区域。 既然已经决定要迁都于此,就有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次陈景恪并没有跟着他外出,而是留在洛阳和白英一起,讨论修筑河道之事。 不得不说,白英确实是这方面的天才,很快就拿出了一套较为可行的方案。 “有了此法,我们就可以利用水流将小河道拓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一开始也没必要将河堤修筑的太高。” “多余的人力抽调出来,将河堤修筑的更宽。” “既可以降低改道的风险,又能为后续加高节省成本。” 陈景恪也很认同,说道: “黄河淤积是需要时间的,改道完成之后再慢慢加高也可以。” 很快,白英又头疼的道:“可是冲刷出来的泥沙怎么办,总不能全堆积在下游吧?” 陈景恪笑道:“白兄糊涂了啊,每隔一段距离就修筑一道水闸,作为泄沙口。” “将泄沙口放在低洼的地方,又能淤积出大片的良田。” 白英一拍大腿,道:“妙啊,此法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陈伴读不学治水实在太可惜了,否则必为一代治水大家。” 陈景恪含笑不语,自家知自家事,他这都是剽窃前人经验罢了。 但白英却以为他对治水不感兴趣,再想到他神医的身份,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心中则在此感叹,真是天才啊。 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高深的医术,只是略微了解,就在治水上提出了如此多开创性建议。 之后白英就开始完善新的改道之法。 陈景恪没有在再参与进来,也无力参与,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新都上。 不过他对于建筑设计也不懂,能想到的不多。 首先就是必须要将下水道系统,和排水系统搞好。 而且还必须要具有前瞻性,将道路弄的尽量宽一点。 除此之外就没有了。 新城设计成什么样子,功能区如何划分,这些都有专业人才去做,他插不上手。 至于不花一分钱建一座新都城,他更没有那个本事了。 别说是他,二十一世纪那么多大佬也没做到啊。 最典型的例子,当年的浦东,后来在首都旁边修建的新区。 那可都是国家实打实,投入真金白银修建的。 包括国外开发新区,也没见谁能不花钱就建起来的。 难道是所有大佬脑子集体短路了吗? 当然,不排除想到此法的人是绝世大才。 超过了二十一世纪所有大佬。 反正陈景恪是做不到的。 他最多就是在规划新城的时候,对部分功能做出建议。 说白了,他这个穿越者,目前除了医术具有实际动手能力。 别的方面,都还停留在耍嘴皮子阶段。 出个主意还行,真要去实操,会沦为笑柄的。 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有今日的地位。 靠的就是医术,前瞻性目光,以及超出时代数百年的积累。 所以他也坚守这条线,只出主意,只提供参考意见,别的一概不问。 就如这次迁都,他只给朱元璋等人分析都城的各要素,具体选哪座城池。 我也不知道,你们自己考虑。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了三月份,朱标终于完成了考察,准备启程返回应天。 陈景恪则有点舍不得,还是在外面自由自在的。 而且应天可是还有个大麻烦等着他呢。 不过这事儿决定权不在他,他也没有办法,只能跟着收拾行李。 就在出发前一天,一个消息传来,彻底解除了他的担忧。 李文忠病死了。 要不是不合适,陈景恪都想扬天大笑。 这是老天爷都在帮我啊。 但下一个消息,让他心中一凛。 朱元璋处死了所有为李文忠治病的医生,要不是马皇后求情,这些医生的家人也会被杀。 即便如此,也全部被流放。 这个消息让他沉默了许久。 朱标的表情就比较平淡了,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一天。 不过他还是加快了脚步,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应天。 李文忠是他表哥,又是曹国公,于情于理他这个太子都应该出面的。 经过几日赶路,船队顺利到达应天城外。 看着巍峨的城墙,陈景恪的心情舒缓了不少。 但他却不知道,有一桩不知是好还是坏的大事,正在等着他。 第143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抢女婿 看着越来越大的应天城,船上响起欢呼声。 离家这么久,终于回来了。 白英还是第一次见到应天,也是心潮澎湃。 但也有些紧张。 即将面对皇帝,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感慨最大的还是朱标。 去年三月因为宝钞新政离京,再回来又是三月,不多不少正好一年。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离开这么久。 之前还不觉得如何,离京越近感触反而越深。 此情此景,他想赋诗一首。 只是情绪刚刚酝酿一半,就听陈景恪高兴的道: “殿下快看,太孙带着群臣在码头迎接您呢。” 被打断雅兴,朱标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 “知道了,我早就看到了。” 陈景恪觉得莫名其妙,太子这是吃错药了? 算了,谁让他是太子呢,爱咋咋滴吧。 船很快靠岸,等停稳后朱标率先下船,陈景恪紧随其后。 朱雄英带领群臣上前迎接: “孩儿参见父亲,恭迎父亲归来。” 见到自家儿子,朱标很是开心,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免礼。一年没见,又长高不少……” 之后他就去和其他大臣寒暄,朱雄英则自动落在后面。 陈景恪悄悄跟上来,用肩膀撞了他一下: “几个月不见,我给你打招呼都不理我了。”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 “咋滴,要我当着这么多人面,来个喜极而泣吗?” 陈景恪一脸正经的样子道:“见到阔别已久的伴读,太孙泪洒当场,倒也不是不行。” 朱雄英讥笑道:“你再晚回来几天,我的伴读就要换人了。” 陈景恪愣了一下,说道:“咋?有人想抢我的位置?” 朱雄英乐了:“一直都有人想抢,你不会才知道吧。” 陈景恪狐疑的道:“这次是谁?总不会是你那个纨绔舅舅吧?” 朱雄英顿了一下,没好气的道:“你舅舅才是纨绔,你全家都是纨绔……” “是那群读书人,他们想让叶云流取代你的位置。” 陈景恪皱眉道:“叶云流?叶先生什么意见?” 朱雄英耸了耸肩:“还能是什么意见,装糊涂然后顺水推舟呗。” 陈景恪左右看了看,在人群里看到了叶云流。 他应该一直注意着这里,见陈景恪看向他,连忙将头转开,一副尴尬的样子。 “果然,利益面前无父子啊,更何况是区区救命之恩。” 朱雄英问道:“你不生气吗?” 陈景恪笑道:“生气倒不至于,难免心里有点堵,随他们去吧。” “我很喜欢看他们对我不爽,又拿我无可奈何的样子。” 朱雄英见他确实没放在心上,也松了口气。 他还是很怕陈
相关推荐: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倒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小怂包重生记(1v2)
缠绵星洲(1v1虐爱)
修仙有劫
姑母撩人
心情小雨(1v1强制)
她太投入(骨科gl)
宣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