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渔夫和美人鱼(H) > 第78章

第78章

将造假窝点放在这里。 一个木架子上堆着数十块雕版,全都是各种面额宝钞的雕版。 地上还摆着五六口大箱子,里面装的满满的全是假钞。 从墨迹来看,都是刚印刷出来的。 看到这么多假钞,杜同礼也忍不住感到牙疼。 这要是流出去,宝钞的声誉可就彻底毁了。 难怪太子会让大家提前行动,真是料事如神啊。 在杜同礼抓人的同时,遂安县也展开了行动。 本地最大的富户赵家,被稽查司拿下。 本县县令也被破门而入的锦衣卫抓捕,一同被抓捕的还有主簿、捕头等人。 严州府城,锦衣卫和稽查司联合行动,拿下了本城豪商孙家。 而孙家和赵家,是姻亲关系。 类似的行动,在大明最繁华的六个布政司,分别进行着。 行动的牵头人是稽查司,协同行动的是锦衣卫和地方卫所。 短短几日间,就有数十家地方豪商富户被查,罪名是伪造宝钞。 上百位官吏被牵连入狱。 雷霆般的行动,着实镇住了很多人。 第122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 竟然有这么多家豪商大户被查? 得知具体数据,陈景恪很是惊讶。 上百位官吏被下狱他能理解,毕竟假钞在他们的治下泛滥,这个责任是逃不掉的。 收拾他们,是合乎礼法的。 况且只有这样的霹雳手段,才能震慑其他官吏,为宝钞新政保驾护航。 可这么多家大户被查,就有点夸张了。 要真有这么多家参与造假,假钞的数量至少要翻十倍不止。 所以,这其中必然有无辜之人。 不过陈景恪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缘由。 他们或许没参与造假钞,但并不意味着在别的方面也是清白的。 更何况,朝廷摆明了在清理地方势力,直接给他们安个造假钞的罪名,省时省力。 再说了,真要仔细算起来,他们和造假钞的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么是姻亲,要么是生意上的伙伴,要么就有别的亲密关系。 也确实很难撇清自己。 朝廷的这次雷霆行动,效果很显著。 首先就是各地方的衙门,对金钞局和新政的重视程度,再次提高了几分。 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都要不打折扣的配合对方的工作。 各地方势力,也都收起了小心思,不敢再轻易的打宝钞的主意。 很多没被查到的造假窝点,更是纷纷销毁证据。 就算他们自己不想收手,也会被盟友逼着收手。 当然,要说彻底消灭,那是不可能的。 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 但已经不足以对宝钞新政造成冲击了。 且随着盐商的入场,市面上流通的宝钞越来越少。 他们弄出来的假钞越来越不好出手,暴露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之后时不时就会有造假钞的人落网,并牵连出一大票的大户富豪和官吏。 朱标成了最忙碌的人,在大局稳定后,又马不停蹄的开始巡视地方。 路线已经规划好: 从应天府开始,经浙江、湖广、陕西、山西,然后折返去河南、山东,最后回返应天。 其目的只有一个,推行宝钞新政,为下一步新钞发行扫清障碍。 他去的这些地方,全是南北最富裕、最繁华,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只要新钞能在这些地方发行流通,其他地区就不再是问题。 朱标不在京城,可就苦了朱元璋了。 必须要自己批改奏疏,处理大小事务。 虽然有内阁帮忙,但当了几个月甩手掌柜,他已经适应了悠闲生活。 猛地一下加大工作量,他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一天要问好几遍: 太子到哪了? 怎么才走到那啊? 几时能回来啊? 这个不孝子…… 然后老朱就将主意打到了朱雄英身上。 这天他拿着厚厚一摞奏疏,来偏殿找到朱雄英,慈祥的道: “乖孙啊,来皇爷爷教你处理政务吧……就从批阅奏疏开始。” 朱雄英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虽然老朱培养他可谓尽心尽力,处理政务什么的也从不背着他。 可还真的从未正儿八经,教过他批阅奏疏。 所以,他自然是很感兴趣。 于是祖孙和睦的一幕就出现了,老朱手把手教他处理政务,并讲解为何要如此处理。 朱雄英学的很认真,一边学习,还一边和自己所学印证,感觉收获良多。 其实朱元璋也一样,自己单独处理政务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可教孙子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朱雄英学懂一个道理,他就更感到开心。 渐渐的,他的想法也变了。 从原本想找个‘苦力’,到现在喜欢上了这种教学工作。 不过朱雄英年龄毕竟还太小了,见识远远不够,心思也不够成熟,慢慢的就积累了很多疑惑。 老朱确实不是一个好老师,他先是给朱雄英解释,见解释不通就拿出更多同类型的奏疏。 希望通过量的积累,来让朱雄英明白其中的道理。 有些问题,确实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 但有些问题这么做,只会加重疑惑,让他更加的迷茫。 不过还好朱雄英不是闷葫芦性格,有问题就去找陈景恪求教。 陈景恪虽然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作为医生,心理学是必学的。 再加上行医过程中接触的实际病例,网上看到的信息…… 他对教育还是了解一些的。 对于朱雄英的很多问题,他都给出了解答。 有些问题暂时无法解释,也会帮他开解。 有句话说的好,解决问题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制造问题。 老朱灌鸭式教学产生的问题,很快就超出了他的解决速度,朱雄英心中积累了大量的疑问。 这些问题,有些无所谓,靠着时间就能找到答案。 有些问题会影响到他的思维成长的。 没有办法,陈景恪只能找到老朱,将问题讲了一遍,然后苦口婆心的道: “陛下,我知道您望孙成龙心切,可太孙才九岁啊。” “您这样教很容易出问题的……应该循序渐进慢慢教。” “况且,我以为现在提高他的眼界,培养他的思维方式,比学会批改奏疏更重要。” “您现在的教育方式,就是在扼杀太孙的自我个性啊。” 朱元璋不确定的道:“咱真的过了?” 陈景恪说道:“您想想,当年是如何培养太子的。” 这一对比,就更明显了。 太子先接触一些简单的奏疏,等十几岁学有所成,逐渐接手部分政务。 到朱雄英这里,步子迈的就有点大了。 朱元璋尴尬的道:“嗐,是咱心急了点,以后会挑一些有特点的奏疏给他。” 说完,老朱心里叹息一声,偷懒计划失败。 之后他没有再如这般教朱雄英,而是挑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奏疏,拿给朱雄英让他练手。 能不能给出解决方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知道朝廷会遇到这方面问题。 然后让他思考,为何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 如此一来,效果就出来了。 朱雄英轻松了不少,对国家的认识也更加清晰。 这其中陈景恪也出力甚多,经常帮他分析问题。 这天,朱雄英又拿着一份奏疏过来: “景恪你快来看看这个,是工部拿出的治黄之策,你看看怎么样。” 第123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 治黄疏? 陈景恪马上就想到去年黄河决堤之事,当时好几个县被淹。 又恰逢赵瑁案爆发,工部官员全军覆没,差点就没能及时处置。 还好朱元璋果断,立即抽调民夫堵口子。 又抽调粮食进入灾区赈灾,才将这场灾祸化解。 但这种大规模杀官,也确实让朝廷的效率降低了很多。 直到现在工部才拿出治黄疏,就足见问题有多严重。 不过,朱元璋让朱雄英看这份奏疏,肯定不是指望他能拿出什么好主意。 而是让他了解治黄。 黄河母亲的性格,着实有点暴躁了。 严重的时候,平均两年决堤三次。平缓的时候,三年也能决两次。 每隔五到十年,就要大修一次。 否则,黄河就会让世人知道,水不光能覆舟,还能淹没大地。 从唐朝末年开始,治黄就成了历朝历代的心腹大患。 朱元璋的目的,应该是让朱雄英了解黄河,了解治黄的历史。 有了这个认识,陈景恪就没有急于给他做解答,而是说道: “治黄是个大课题,我需要时间将这些知识梳理一下,明天再给你讲吧。” “你自己也可以找相关书籍,了解一下黄河。” 又要讲课了吗? 朱雄英兴奋的道:“好,我这就去大善堂,找黄河有关的书籍。” 治黄既然是重大课题,自然也就有专门的书籍。 大善堂是朱元璋的私人图书馆,里面有此类书籍也不奇怪。 朱元璋也第一时间就知道了,陈景恪要讲课的消息。 也难免有些激动。 盖因陈景恪每次讲课,都会牵出一个大课题,由不得他不重视。 马上下命令,这两天要盯紧陈景恪,将他说的话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 陈景恪并不知道这些,就算知道了也不会感到意外。 自己被监视,那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了,没什么好奇怪的。 要是哪天老朱突然不监视了,才需要担心。 拿出纸笔,开始整理自己对黄河的了解。 前世他老家就在黄河边上,从小就听着黄河的各种故事长大。 上学时候老师也经常提起黄河问题。 耳濡目染之下,他对这条河还是有着一定了解的。 虽然不是很详细,但对朱雄英已经足够了。 甚至对这个时代的治黄官,都有极大的启发。 所以他也没有试图深挖,只要将这些整理出来,告诉朱雄英就足够了。 不过即便如此,整理这些知识所用的时间,也超过了他的预估。 足足用了两天多,才梳理好。 这期间,朱雄英等的有些心急,但最急的还是工部。 都三天了,皇帝还没批复,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啊? 朱元璋反倒一点都不着急,反正治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急也没用。 况且,他还是第一次见陈景恪,花这么多时间做准备。 以前不论谈任何话题,都是略微思考就开讲了。 由此可见,他定然对黄河有着极深的了解,说不定就能找到更好的治黄之法。 至于工部的治黄疏,主要讲了两点,加固河堤,利用支脉分流,应对洪峰冲击。 都是历朝历代的常用之法,实在没什么可说的。 如果陈景恪那边没有可行之法,再批复也不迟。 ----------------- 再次检查了一遍自己整理出来的东西,确定没有疏漏,陈景恪才找到朱雄英。 还没等他开口,朱雄英就迫不及待的道: “景恪,你准备好了?” 陈景恪哑然失笑,这小子比我还急呢。 “好了,前两天让你去了解一下黄河的情况,你去看了吗?” 朱雄英连忙点头道:“看了,黄河真是多灾多难。” “历朝历代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勉强控制住,不让其发生大的水患。” “若遇乱世无人修缮,更是可能发生改道,导致生灵涂炭。” “以前黄河是经河南山东入海,南宋时期夺淮入海,至今未变……” 说完,他看向陈景恪,等着他的点评。 陈景恪微微点头,能说出这些,足见他确实用心了解过了。 “不错,很用心,值得表扬。” 得到表扬,朱雄英雀跃不已。 陈景恪笑了笑,说道:“治黄分为两个阶段,东汉光武帝之前,唐朝灭亡之后。” 朱雄英不解的道:“为何要如此划分?” 陈景恪说道:“因为光武帝时期,经过王景的治理,黄河八百余年未发生过大的灾祸。” 朱雄英惊讶的道:“真的?若如此,王景真乃治黄第一人也。”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在王景治黄之前,黄河和现在一般,时常决堤造成大灾。” “尤其是王莽之乱时期,因朝廷无力治理,黄河更是连年决堤,导致赤地千里。” 朱雄英说道:“真想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治理黄河的。若我们学会了此法,就可以彻底解决黄河水患。” 说着,他期盼的看着陈景恪:“景恪你知道吗?” 陈景恪摇摇头:“他的治黄之法已经失传,就算没失传,也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大明。” “只要朝廷愿意,我们可以找出适合我们的治黄之法。” 朱雄英郑重的点头:“我们一定能找到这样的方法,彻底降服黄河的。” 如果说之前他还觉得黄河不可控的话,在得知王景的功绩之后,就生出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别人能做到,我大明也一样能做到,甚至比他们做的更好。 陈景恪很满意他的雄心壮志,不论能不能做到,至少要敢想。 “想治理黄河,就要知道黄河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黄河最大的问题在哪吗?” 朱雄英回想书上的记录,说道:“泥沙,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淤积,抬高河道……” 陈景恪笑道:“对,就是泥沙,所以治黄先治沙。” “要想治沙,就要了解黄河中的泥沙是怎么来的。” 要说核心了吗? 朱雄英反而有些失望,以往讲课,都是从古讲到今,然后给出解决之法。 今天怎么一步到位了。 陈景恪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继续说道:“黄河的泥沙是从上游地区携带而来,具体是……” 他拿出一张地图,指着上面道:“黄河的泥沙大部分都来自于这三个地方。” 晋陕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 朱雄英收起小小的失落,低头仔细看了起来。 “这三个地方处于黄河中上游,支流几乎全部汇入黄河……” “黄河里的泥沙,就是这些支流携带而来的。” 朱雄英疑惑的道:“为何这里的河流,会携带如此多的泥沙呢?” 陈景恪赞许的道:“问到点子上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水土流失。” “就是这些地区的植被,被大面积破坏,土壤裸露。” “没有植被保护,雨水就会将泥土冲走,最终带入黄河……” 他讲的很细,朱雄英很快就了解了什么叫荒漠化,什么叫水土流失。 同时对于黄河水患的成因,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实在唐朝中期之前,黄河携带的泥沙是没有这么多的。” “王景治理一次,能让黄河八百多年不发生大的灾祸,也多得益于此。” “从唐中期以后,黄河携带泥沙暴增,才是导致黄河无法长治久安的真正原因。” “你可知是为何?” 朱雄英眼睛一亮,开始了开始了,要讲历史了吗? 我就说,景恪讲课肯定会讲史的。 “不知,景恪你直接开讲吧。” 额……陈景恪相当无语,你这小子,不是个好捧哏啊。 “在唐中叶以前,河套地区水草丰美,晋陕之地还生有大片森林。” “秦汉隋唐,修建宫殿的木料,大多都是直接从晋陕之地砍伐。” “所以那时期的宫殿修的尤为的宏伟高大。” “到宋朝时期,晋陕之地的森林已经全部消失。” “修筑宫殿的木料,只能从云贵甚至海外运输,代价实在太大。” “所以从那时起,宫殿的占地规模变得小了许多,但变的更加精致。” 朱雄英很是高兴,又学到一个知识。 虽然这知识貌似没什么卵用,但说出去能显得我更有见识不是。 陈景恪顿了一下,觉得自己扯得有点远了,就将话题收了回来: “继续说回正题,为何唐朝中叶以前,河套和晋陕之地还水草丰美,之后就突然荒漠化了呢?” 他自问自答道:“因为过度开垦。” “汉武帝时期,大汉从匈奴手中夺回河套,陆续从中原迁徙百万人去垦荒……” “河套成为了大汉的马场和粮仓……” “隋唐一统之后,也往这里迁徙了大量百姓开垦……” “但直到此时,河套和晋陕之地,还被草原和森林覆盖。” “黄河里的泥沙远不如今日这般多……” “唐朝承平百余年,人口激增……新增人口就需要更多的土地养活。” “于是,河套的草原、晋陕的森林,全部被改造成了农田……” “农田保持水土的能力,自然不如草原和森林……” “而且农田还要轮耕,在轮休的那一年,和荒地无疑,又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 “如此,经过两百年的开荒耕种,河套和晋陕之地彻底荒漠化……” “之后黄河就彻底失控了,每隔三五年就要进行一次大的治理。” 朱雄英下意识的问出了一个问题: “那在这里种树种草,是不是就能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陈景恪点点头,又摇头道:“对,但很难。” 朱雄英不解的道:“为什么?”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这个咱们稍后再说,先说说黄河当前的问题。” “工部的治黄疏你也看了,有何想法?” 朱雄英挠了挠头,道:“我现在满脑子都是种树,没有别的想法。” “哈哈……”陈景恪忍不住笑了起来: “就算我们要在那里种树种草,也是长远计划,解决不了燃眉之急啊。” “黄河随时都能泛滥,必须要想办法将它控制住才行。” 朱雄英不好意思的道:“我……我觉得他们的方法挺好的啊。” “一边通过此法缓解黄河水患,一边在上游种树,不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这孩子,是离不开种树了。 希望以后大明不要多一个种树天子。 “黄河夺淮入海的后果很严重,工部的法子就是饮鸩止渴,遗祸无穷。” 朱雄英虚心的道:“请景恪解惑。” 陈景恪指着地图,说道:“淮水能成为四渎之一,是因为它拥有独立的源头和支脉……” “也就是说,它是一条独立的水系。” 四渎就是黄河、长江、淮水、济水。 拥有独立源头,独立水系,最终汇入大海,谓之渎。 “黄河的水量比淮水要大的多,淮水河道不足以承载如此大的水量。” “这也是黄河夺淮入海后,水患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多余的黄河水,会涌入淮水支流,巨量的泥沙在支流淤积。” “用不了多久,淮水的支流会彻底消失……” “这也意味着,存在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淮水,将彻底消失。” “就算将来黄河回归故道,淮水也回不来了。” 朱雄英还不能意识到,淮水消失意味着什么,但潜意识里却知道,这不是什么好事。 陈景恪继续说道:“淮水的事情先不提,只说眼前。” “等到这些支流被泥沙淤平,全靠狭窄的淮河水道,如何容纳如此巨量的黄河水?” “所以,工部利用淮水支脉,分流黄河水的策略,就是饮鸩止渴。” “用不了十年……或许只要五年,黄河下游将彻底失控。” 这不是陈景恪胡诌,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 一开始利用淮水支脉分流黄河水,效果很好。 然后没几年这些支脉全部被淤平,治理黄河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加高河堤。 不停的加高,一直加到决堤改道。 还好,后来有人发明了束水攻沙,缓解了这个问题。 强行支撑到清朝晚期,黄河彻底失控,重回故道。 黄河是回归故道了,但淮水水系遭到彻底破坏,大部分河流都被堵塞。 小雨涝,大雨淹。 整个淮水中下游,彻底成了洪涝区域。 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人工整理水系,才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这么说,黄河夺淮入海就是一场彻彻底底的灾难。 一场持续九百年的灾难。 朱雄英被他描述的场景吓到了,情不自禁的咽了一口唾沫,脱口而出道: “那就更要种树了。” 陈景恪摇摇头道:“难。” 朱雄英不解的道:“为什么?” 他不理解,那里的地能种庄稼,为什么不能种树? 陈景恪叹了口气,说道:“小冰河期到了啊。” 第124章 温寒变 “小冰河期?” 朱雄英一脸疑惑,这是什么东西,难道是哪条河的冰期吗? 可一条河的冰期,和黄河中上游种树又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叹了口气,小冰河期可谓是在明朝灭亡的关键节点上,重重踹了一脚。 否则,说不定还能多支撑几十年。 “年有四季,日有昼夜,这个道理人尽皆知。” 朱雄英点点头,可这和小河冰期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四季之上还有一个,跨时更长的节气变化。” “姑且称之为温寒变吧。” 小冰河期不利于他们理解,温寒变就直观多了。 “温寒变?”朱雄英彻底迷糊了。 四季之上的变化?什么意思啊。 陈景恪尽量用他能听懂的语言解释: “这个变化以四百年为一个周期。” “四百年气候会变冷,四百年气候会变得温暖。” “就和一年四季,一日昼夜一样,不停的轮回。” 朱雄英听懂了,可也震惊的张开了嘴巴,好半晌才说道: “这……这……怎么可能,我为何从未听说过。” 如果这话不是陈景恪所言,他必然会认为是胡扯。 可即便他再信任陈景恪,也无法接受温寒变这个概念。 “哗啦……”外面传来声响,似是有人不小心踩到什么东西。 陈景恪心中一动,估计是监听自己的人,被温寒变给惊住失态导致。 这个念头刚刚升起,就见房门被人推开,朱元璋面色凝重的走进来。 “皇爷爷。” “陛下……” 朱雄英和陈景恪连忙起身行礼。 朱元璋点点头,对外面说道: “任何人不得靠近此地十丈,违者杖毙。”

相关推荐: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沦陷的蓝调[SP 1V1]   赘婿   将军夫夫闹离婚   生存文男配[快穿]   《腹黑哥哥。霸道爱》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军师威武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小怂包重生记(1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