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渔夫和美人鱼(H) > 第61章

第61章

马秀英瞪了他一眼:“你现在才知道啊?” 朱元璋连忙道:“咱早就知道了,你教导标儿的时候咱就知道了。” 马秀英给了他一个算你识相的眼神,然后道: “今日我高兴,告诉御膳房晚饭可以弄得丰盛一点。” 闻言,朱元璋眼睛一亮,连忙说道:“好好好,丰盛点好,告诉御膳房,将肥鸡肥肘子都给咱端上来。” 马秀英横了他一眼,却也没有反对,而是对陈景恪说道: “景恪,你也留下一起用膳吧。” 第68章 小小朱驳老朱 你见过朱元璋抱着肥鸡肥肘子狂啃的画面吗? 陈景恪算是见识到了。 说是狂啃有点夸张,但筷子确实就没停过。 如果不是马秀英拦着,都恨不得上手了。 陈景恪非但没有嘲笑,反而很是感慨。 洪武年间皇宫里的伙食,也就比一般人家好一些,稍微有钱的富户都比宫里吃的好。 马秀英规定,三日才能吃一次鸡,十天半个月才能吃一次肘子。 据说刚立国那会儿吃的更差,现在国力恢复了一些,才有所改善。 当然,这里说的吃鸡指的是整鸡,平日里还是能见到一点油腥的。 具体来说就是,早上吃包子白粥就咸菜,中午主食加一荤一素一汤,晚饭也比较清淡。 像这种整鸡整鸭整肘子,隔几天才能吃一次。 朱元璋小时候穷日子过惯了,啥都没吃过,落下个好吃的毛病。 现在阔了,自然想山珍海味奇珍异兽都品尝一遍。 只不过他懂得克制,这份食谱也是他和马秀英两个人一起制定的。 怕自己忍不住偷吃,就让马秀英来监督执行。 朱元璋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在勤政节俭这一块,堪称历朝历代君主里的独一份。 对此陈景恪只会佩服,又岂会嘲笑。 相比较老朱的粗犷,马秀英和朱标就比较注意礼节了,吃饭细嚼慢咽。 朱雄英倒是很想模仿老朱,但在祖母的照看下,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吃。 陈景恪自然没资格和他们同桌,一个人单独坐在一边。 但对臣子来说,依然是莫大的荣宠了。 当朝也就只有徐达、汤和等人,才有这样的殊荣。 在欢乐中,一顿饭吃完。 陈景恪本想就此告退,将空间留给一家四口, 哪知朱标却将他留了下来,商讨起宝钞的具体操作。 朱标先说了自己的计划:“我准备在明年二月秋税结束,宣布可以用宝钞交税。” “如此到下一次夏税征收还有四个月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尽可能的回收宝钞。” “如此,等来年夏收的压力就要小的多。” 陈景恪不禁点头,明朝前期推行两税法,分为夏税和秋税。 夏税是从夏收开始,到八月份结束。秋税从秋收开始,到来年二月结束。 所以,收税结束的时间,离来年夏税开征间隔有四个月时间。 利用这个四个月时间,足够回收市面上大部分宝钞,余下的那些已经无法对夏税造成冲击。 “殿下此法稳妥,臣无异议。” 在朱标心里,陈景恪就是当世最懂钱币的人,得到他的认可心里也松了口气。 “先用一月时间,将此消息传遍全国,让百姓知道宝钞可以交税。” “等到三月份再宣布可以用宝钞直接采购食盐,同时在应天府开启宝钞回收。” “如此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百姓的损失。” 虽然这么做依然会有些人利用信息差,从百姓手中收购宝钞。 但没有盐商加入,情况会好很多。 此时他们能做的,也只是尽量帮百姓止损罢了。 闻言,陈景恪起身郑重的行礼:“殿下宽仁,臣代天下万民叩谢天恩。” 朱标叹道:“此乃朝廷政策之误导致,现在也不过是补救罢了,你不用谢我。” 陈景恪默然,这一点确实没办法否认。 宝钞弊政,皆源于朱元璋对货币认识不清所致。 不过还好,他不是那种讳疾忌医之人,及时补救尽可能的挽回一些损失。 之后两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陈景恪再次提出了建议: “建立专门的宝钞管理机构,负责研究钱币的发行,关注宝钞的流通情况……” 朱标颔首道:“说起此事,我正要找你。” “新的宝钞司已经在筹建之中,只是懂钱币的人太少了。” “就连父亲和我都一知半解,更不知道这宝钞司具体负责什么工作,又如何开展工作。” “还需你拟出一个章程,若有更详细的指导书籍就更好了。” 陈景恪苦笑道:“臣也是一知半解……” 朱标严肃的道:“现在不是谦虚的时候,你已经是当世最懂钱币之人。” “若你也不敢肩负责任,恐怕不久后宝钞弊政就会重演。” 这时朱元璋、马秀英和朱雄英也走了过来。 朱元璋不满的道:“你小子怕个鸟啊,赶紧将书给老子写出来。” 马秀英知道他的顾虑,安抚道:“用你的话来说,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 “不出事最好,出了事也不意外,没有人会怪罪于你。” “有任何事情,咱们再想办法解决就是。” 有了马秀英这话,陈景恪才放下心来:“是,我会尽快将所知写下来,供陛下参考。” 朱元璋说道:“这才像话,有劲儿就给咱好好使,咱还能亏待你不成。” 陈景恪唯有苦笑。 你老朱是什么人自己心里没点数吗?我就是怕出问题,到时候你将我给杀了。 要不是马皇后开口,你今天就是说破天,我也不会写这玩意儿。 又聊了一会儿宝钞的事情,几人就转移了话题,继续谈起状元楼里的见闻。 对于方孝孺的学问和人品,大家都表示了认可。 对于他的政治智慧,大家也一致认为很幼稚。 但相对于优缺点明显的方孝孺,老朱对别的学子的表现是极为不满的,鄙夷的说出了评价: “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朱雄英竟然反驳了他的话:“皇爷爷,我以为也不能全怪他们……” “大户人家姑且不论,一般人家倾全家之力才能培养一个读书人,指望其出人头地。” “科举只考经书……学习别的只会分心。” “他们本就没有名师教导,想脱颖而出就只能一心专研经书……” 朱元璋、马秀英、朱标三人都惊讶的看着他。 反倒是朱雄英被看的有些忐忑起来:“我说错了吗?”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没有,你说的太对了,这是你自己想到的吗?” 朱雄英摇头道:“不是,是景恪告诉我的。” 三人脸上露出释然之色。 马秀英赞道:“景恪看人看事总是这么独特,令人深思。” 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 朱元璋一拍大腿道:“咱一直纳闷,读书人应该是个顶个的聪明。” “为何科举选拔上来的,多是空谈之辈,原来问题出在了这里。” “要不咱就增加一些科目,考较读书人做事的能力?” 陈景恪连忙说道:“万万不可,普通人供养一个读书人本就困难,已无余力供其读更多的书……” “若增加科目,恐怕用不了多久满朝皆是公卿子弟,普通人再无翻身的可能。”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的点点头:“你说的对,是咱考虑的简单了,你可有法子解决这个问题?” 陈景恪点点头,又摇摇头:“办法有,但以现在大明的国力,极难做到。” 朱元璋猛然就坐直了身躯,问道:“你说要怎么做?” 马秀英和朱标也同样看向他。 陈景恪心中一动,决定趁机给他们普及一下生产力的概念。 不管有没有用,先灌个耳音,时间长了总能有点效果的。 “发展生产力。” 朱元璋虽然不懂,却非常的兴奋。 盖因陈景恪每说出一个新词,都会提出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是,这个新方向都是有的放矢,能帮助到大明。 所以这会儿又听到一个新词,他自然很高兴。 马秀英和朱标也差不多。 朱雄英对陈景恪更是信服,听到他要讲课也很是高兴。 “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就是……” 陈景恪就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详细的给他们解释了一遍。 “远古时期人们茹毛饮血,掌握了火,就开始吃熟食……” “有巢氏发明了房屋……人们从树洞山洞走出,在平原居住……” “神农氏尝百草,人们掌握了医药,寿命得到延长……” “铜铁的发明和使用,人们的工作效率更高……” “原本做一套家具需要几个月,锯子、凿子等工具出现后,只需要十几天。” “曲辕犁出现……原本需要两人两牛才能做的活,现在只需一人一牛……” “同样的人畜,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 “良种的培育、水肥的使用等等,都有效的提高了粮食产量。” “千年前亩产不过百斤,现在可达两百斤,若耕种得法三百斤亦非不可能。” “印刷术出现之前,书籍靠手抄非常珍贵,只有高门大户才能读的起书。” “印刷术出现后,书籍价格降低到了普通人也能购买,一般百姓人家也能读的起书。” 随着一个个例子说出,众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就越发深刻。 陈景恪最后总结道:“百姓能读得起书看起来很简单,深究起来就是数千年发展生产力的成果。” “若无房屋火焰,若无铁器曲辕犁,若无粮食高产,若无纸张印刷术的出现……” “就不可能有现在百姓可以读书的大好局面出现。” “所以,这一切都可归功于生产力的发展。” “若大明重视生产力发展,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未来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工者有其业……百姓衣食无忧,亦非不可能。” 朱标喃喃道:“耕者……这就是大同之世啊,真的可以实现吗?” 朱元璋也有些向往,但随即就清醒过来:“你小子别忽悠咱,你也说了,数千年才发展成这个样子。” “且这些发明多为不可控,我大明就算想发展也无能为力。” 陈景恪心中叹息,反问道:“陛下,若您对火炮的威力不满意,会如何做?” 朱元璋随口答道:“自然是让军器局想……” 话才说一半,他突然停住了。 马秀英和朱标也同时醒悟过来。 军器局可以研究出威力更大的火炮,那别的衙门和工匠,自然也能研究出别的更好的东西。 生产力自然也能用相同的方法来提高。 只有朱雄英挠了挠头,不明白皇爷爷说的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就不说了。 不过这会儿众人可没空理他,都各自陷入了思考。 朱元璋迟疑了片刻道:“这需要投入大量钱粮啊。” 陈景恪说道:“是的,而且投入了钱粮还不一定会有成果。” 朱元璋点点头,叹道:“以咱大明现在的国力,没有多余的钱粮投入其中啊,此事将来再议吧。” 陈景恪心下有些失望,不过也没有继续多说。 盲目的去搞科研就是浪费人力物力,没有任何意义。 今天不过是给他们做个科普,让他们知道生产力的重要性。 等将来算学圈子壮大,他会慢慢的给大家传授一些基础理科知识。 再弄出一些高价值的成果,比如玻璃。 透明玻璃、平面镜在这个年代,那就是稀世珍宝,赚钱的速度堪比开印钞厂。 他为什么不在现在搞发明,帮老朱解决困境,顺便给自己赚取财富? 一开始确实是时机不成熟,现在则是在等一个机会。 一个让朱元璋重视理科和科研的机会。 马秀英赞道:“虽然暂时朝廷还无法主动去研究,但今日景恪又为我普……普及了一个新的知识。” “也为大明找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前进方向。” “我向来以为自己读书多,懂的道理也不比任何人少。” “与你一比才知道,我其实和那些好空谈的读书人一般,读的都是死书啊。” 朱标也深以为然的道:“是啊,景恪说的例子我都在书上看到过,可从来都没有想过将其联系在一起……” “都说读史可以知兴替,我们也都在读史,期望找到王朝兴衰规律,延长朝代寿命。” “……但真正会读史的,天下唯有景恪一人也。” 朱元璋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表情里也透露出深深的认同。 从认识到现在,陈景恪已经在史书中,为他们梳理出了好几条线。 每一条线,都能带给他们巨大的启发,影响着后续国策的制定。 有些已经在改变大明的国策。 陈景恪入宫才不到半年时间,对大明的影响,已经超过了除开国功勋外的大多数人。 照目前这个情况发展下去,未来他必然是大明的中流砥柱。 想到这里,朱元璋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第70章 开启华夏纪元 陈景恪并不知道朱元璋在想什么,对马秀英和朱标的夸奖,自然是谦虚应对。 话题聊到这里,差不多已经可以完结了。 毕竟听过他梳理出的生产力这条线,朱元璋三人也没兴趣再关注,他们在宫外的那点事情了。 不过陈景恪却准备继续说一个计划。 一个早在给朱雄英讲华夏领土扩张的时候,就想好的计划。 之前还在想,该怎么将这个计划抛出,现在正是时候。 于是他就说道: “虽然暂时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读书人能力问题。” “但我刚刚想到一个主意,或许可以略微改善一下这种情况。” 朱元璋眉头一挑,道:“哦,是何主意?” 马秀英和朱标也惊讶不已,没想到还有这转折。 只有朱雄英,一点都不觉得奇怪,甚至认为理所应当。 在他心里,这个世界就没有陈景恪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麻烦。 如果有,那也只是外部条件不合适,他不愿意多说。 陈景恪说道:“方才娘娘和太子殿下说读史可以明智,可以知兴替,那不如让读书人读史。” 朱元璋皱眉道:“史书浩瀚,咱也才只看过其中一角,那些读书人又能读多少?” “况且你也说了,普通人家供养一个读书人就已经竭尽全力,哪里有钱买这许多史书。” 陈景恪笑道:“此事好办,朝廷编撰一部华夏简史即可。” 朱标疑惑的道:“简史?” 华夏他懂,史也懂,简史还是第一次听说。 “简史顾名思义,就是简略的史书。” 陈景恪就将简史的概念解释了一遍,然后说道: “我们可以从上古传说的有巢氏、燧人氏等为起点,简略的讲述华夏文明史。” “只介绍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阐述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因、过程和后果,造成的影响……” “比如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造成结果。” “整个夏朝只需要简单的讲一讲大禹、夏启和夏桀,就足够了。” “再梳理一下各个朝代的特点,衰亡的原因等等。” “如此华夏数千年历史,可以浓缩成数十万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其实已经足够了,更多的细节他们读之也无用。” “如果他们真对历史感兴趣,待功成名就之后,再购买书籍研究也不迟。” 朱元璋却眉头皱起,虽然没有直说,但很明显并不支持此法。 对此陈景恪并不意外,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看来,读史是必须的。 甚至国家为了增加民族凝聚力,还要求义务教育必须学历史。 可在古代恰恰相反。 古人最初写史并不是为了记录文明什么的,而是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参考资料。 这也是‘读史可以知兴替’的由来。 后来随着学问普及,贵族政治的没落,史书才逐渐走入民间。 统治阶级虽然没有阻止,却也并不希望太多人读史。 因为读史还可以明智,懂的道理就会变多,想法也会变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心乱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其核心,还是愚民政策。 朱元璋现在是皇帝,自然也不能例外。 不只是他,马秀英和朱标也都是差不多的想法。 陈景恪也知道这一点,既然提出了这个建议,自然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老朱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尤为重视大明的正统性。 为了证明大明的正统性,他不惜承认元朝。 而陈景恪也正是要利用这一点,来达成目的。 “陛下,华夏简史不只是可以帮助读书人明智。” “只需一点小小的改动,更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就是天地正朔华夏正统。” 果不其然,听到这话朱元璋马上就坐直身子,眼睛直勾勾的看着他: “细说。” 陈景恪见他上钩,就知道事情成了一半,很是开心: “可以启用双重纪元法,就是黄帝纪元加陛下您的年号纪元。” 朱元璋眉头皱的更紧,年号事关重大,岂能轻易更改? 若非知道陈景恪不会无的放矢,他早就发怒了。 “给咱解释清楚,到底何意?” 陈景恪并不害怕,详细的解释道: “黄帝乃人文始祖,亦是王朝的第一代建立者。” “陛下不妨以黄帝登基之日为开元元年,意为开启华夏纪元之意。” “如此开元二年三年以至万年……” “我计算过,黄帝登基之日距今约4065年,以此计算我大明建国之日当为开元4065年。” “采用双重纪元法,大明建国之日就是开元4065年洪武元年。” “今年就是开元4079年洪武15年。” “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时间就是开元2476年,唐朝建立为开元3315年武德元年。” “如此,只要看过华夏简史之人,谁敢不认大明为天下正统?” 朱元璋越听眼睛越亮,这比祭祀一百遍昊天都管用啊。 他想的更多,不只是华夏简史,往后所有史书提到时间的地方,也必须要加开元纪年。 到时候,谁还敢说咱大明不是正朔。 不过事关重大,他并没有直接认同,而是问马秀英和朱标道: “你们觉得此法可行否?” 朱标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我以为可行。” 马秀英思考片刻,才缓缓点头:“我也以为可行,但藩属国的年号该怎么办?” 朱元璋愣了一下,是啊,若藩属国也采用双重纪元,岂不是和大明一样了吗。 陈景恪也同样愣了一下,这一点他也给忽略了,确实是个很大的漏洞。 略微思索,很快就有了解决之法。 “此事好办,藩属国采用三重纪年,开元加洪武加藩属国主年号。” 朱元璋忍不住叫好道:“好,此法好,能更好的向诸藩国表明,大明乃宗主之国。” 到了这里,意味着朱元璋已经同意了此法。 而在洪武朝堂,只要朱元璋同意,就意味着这个政策必定会得到推行。 读书人群体确实可以阳奉阴违。 然而,一旦启用开元纪年的消息传出,读书人绝对是最支持的群体。 原因自不用多说,不外乎法统二字。 但陈景恪的话依然没有说完,他弄出华夏简史和开元纪年,可不是为了替老朱证明大明正统性的。 而是有着更深一层次的目的。 所以等三人消化了这个观点,他才继续说道: “华夏简史再略微改动一点,也可以用来证明,大明对四夷统治的合法性。” 第71章 自古以来 陈景恪也渐渐了解了朱元璋的一些性格,他不是没有雄心壮志,而是太务实了。 或者说,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文化软实力。 所以对什么宣扬文化,传播文化影响力,完全不感兴趣。 他只在乎实打实的利益。 番邦蛮夷的认同对他来说,不如一碗大米饭。 这是他的缺点,也是优点。 但对于大明,对于华夏文明来说,这一点很致命。 过不了多久,欧洲那群蝗虫就会开启大航海时代。 与之相对应的是,华夏文明将进入长达数百年的黑暗时期。 西方将在人文科技上全面超越华夏。 但对华夏威胁最致命的,不是科技被超越。 而是民族这个概念,被西方人创造出来。 华夏向来是兼容并蓄的,在不同中追求共同点,然后在文化上达成认同,最后融为一体。 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民族大融合。 可以说华夏文明从诞生之初,就在不停的吸收整个亚洲所有文明的优点成长。 也正是因此,我们的文明才会如此的多元化,如此的具有包容性,如此的灿烂辉煌。 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地球上任何文明都无法比拟的。 西方人为什么这么敌视华夏文明? 除了利益,还有一方面是我们和他们,从文明到认知再到思维方式,都完全不同。 这种思维认知上的差异,是无法调和的。 不,并非无法调和,而是他们不愿意调和,也不敢调和。 因为一旦调和,华夏文明就会利用强大的兼容性,将他们吸收消化。 而我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甚至主动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点,完成又一次的蜕变。 这就是文化底蕴,是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既然华夏文明拥有兼容并蓄的优势,为何陈景恪还会对民族主义如此警惕呢? 因为民族主义是通过寻找不同点,让亲兄弟分家乃至反目。 说的直白点,民族主义会影响我们民族大融合。 一个很直观的历史事实,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前,华夏族群进行了不知道多少次融合。 能被记载在史书上的‘大融合’都超过了十次。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每一个王朝建立毁灭,都会进行一次或者好几次大融合。

相关推荐: 心情小雨(1v1强制)   老师,喘给我听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将军夫夫闹离婚   生存文男配[快穿]   御用兵王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